古代文化常识之姓氏称谓(一)
文化常识之人物称谓

人称姓名(一)称名、字、号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2)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3)用于做介绍,为人作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5)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表示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字,即人的表字。
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
男子20岁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举行解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2)称号。
号是名、字以外的称号。
名和号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则表示一种尊敬。
(二)其他称呼1.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将一个人所任官职名称作为他的称谓。
(2)称爵名:以爵位名来称呼。
2.称籍贯将一个人的出生地作为他的称谓。
3.称郡望郡望即地望、郡姓,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一个人的郡望也可作为他的称呼。
4.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5.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称排行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来称呼。
(三)皇帝称号1.尊号微号:“尊”为尊敬,“微”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赞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秦代,星帝和皇后往往在生前就有尊号。
eg: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叶赫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加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2.谥号:古代帝王、诸候、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寓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日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日武柔质慈民日惠圣闻周达日昭圣善闻周日宣行义悦民日元安民立政日成布纲治纪日平照临四方日明辟土服远日桓聪明睿智日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日穆(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日灵杀戮无辜日厉近内远礼日炀(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日哀慈仁短折日怀在国遭忧日愍3.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
文化常识-姓名称谓(谦敬词)-称谓

称谓一、称人(一)称姓名1.称姓:临川王某记。
称名的:长子迈将赴。
称姓名的:庐陵文天祥自叙其诗;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
2.称字: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3.称号: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
4.称斋号:如称蒲松林为聊斋先生。
5.称谥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左忠毅公逸事。
(二)称官名爵名1.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2.蔡中郎(蔡邕)三闾大夫(屈原)3.贾太傅(贾谊)张燕公(张悦)4.高常侍(高适)张祠部(张继)5.钱考功(钱起)张司业(张籍)(三)称籍贯1.杜少陵(杜甫)韩昌黎(韩愈)2.柳河东(柳宗元)孔北海(孔融)3.岑嘉州(岑参)白香山(白居易)4.王江宁(王昌龄)贾长江(贾谊)5.韦苏州(韦应物)刘随州(刘长卿)(四)称官名籍贯姓、名、字号庐陵萧君圭君玉;余在馆中,闻翰标天台陶先生(五)贱称1.竖子:指的是童仆。
2.小子:对人的蔑称。
3.尔、汝(1)古代尊长对卑幼者以尔汝相称。
引申为轻贱之称。
(2)彼此以尔汝相称,表示亲昵。
二、称年龄(一)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二)孩提:指2——3岁的儿童(三)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四)豆蔻:指女子十三岁(五)及笄jī:指女子十五岁(六)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七)而立之年:指三十岁(八)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九)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十)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十一)古稀之年:指七十岁(十二)耄耋:[mào dié]之年:指八、九十岁(十三)期颐之年:一百岁三、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的有:(一)崩(驾崩):帝王、太后去世;(二)山陵崩:天子去世;(三)薨:诸侯、有权位的大臣去世;(四)卒:大夫及以上官员去世;(五)不禄:士之死;(六)死:庶人,平明百姓之死;(七)没(殁):嫔妃之死;(八)殇:未成年人死亡;(九)殒:泛指死亡;(十)涅槃、圆寂、示寂:僧人之死;(十一)坐化:佛教用语,谓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终。
文化常识1(姓名称谓)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笄:jī,古代盘 头发用的簪子,表示成年了);
【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
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 壮年,故称“弱冠”); 【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 志”之意); 【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 不糊涂”之意); 【知命、半百】是男子五十岁(知命, “知天命”之意);
常见谦敬词集锦
一、谦词
主要谦词可用一副对联概括: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横批是: “贫贱过后”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1、“敝”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的学校; 敝处: 谦称自己的家乡、住处或办公场所; 敝国: 对自己国家的谦称。
2、“鄙” 鄙人;谦称自己; 鄙见:自己的见解; 鄙意:自己的意见; 鄙老: 犹老朽。老人自称的谦词。
对方效劳之意。
除了上述18个字的组词外,还有若干特定的谦词 (字)
11.内人、贱内:称自己的妻子。 12.“薄”用于称呼和自己有关的事物。 薄酒:意思是味淡的酒,常用于待客时; 薄礼:不丰厚的礼物,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面子。 13.“刍”用于称呼自己的见解等。 刍议:用于称自己的议论。
【号】,又叫别号、表号。名、字与号的根 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 自己取定。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 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 敬称。如:陶潜号五柳先生。
【称字】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 尊敬。
【称号】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 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 是一种敬称。
敝鄙卑小不愚拙,敢见家老晚舍寒
3、“卑”
卑弁:下级武职对上级的自称; 卑寒:谓位卑家贫; 卑陋:低矮简陋; 卑人:地位低下的人;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学习资料单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一、姓氏称谓1•姓、氏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
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 2. 2万多个。
姓氏是一个人血统的标志。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不同的含义。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姓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母系氏族社会,其作用是"别婚姻”,即识别、区分氏族,实行族外婚。
姓原本表示妇女世代相传的血统关系,山女性方面决定,U前已知的古老姓氏,如姬、姜、赢、妊、姒、妫等均带有“女”字偏旁,就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用在于“明贵贱”。
起初,“姓”是比“氏”更大的概念,是整个大部落的标记;而“氏”从属于“姓”,是指较小的、派生的氏族。
黃帝轩辕氏即属于姬姓部落。
氏成为古代贵族的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用于区别子孙的出身。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
到了汉代则全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人都可以有姓。
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2.名、字、号名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称号。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字是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与名相表里,乂叫“表字”。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标志其人可立身于社会了,要另取一个字。
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
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
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 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号,亦称别号。
古人在名和字以外的别名,一般为尊称、美称。
如李白号青莲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
另有一类号叫“诲号”“诈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智多星” “豹子头”“母夜义”等,大部分是对人物外貌、能力或品行的概括。
古人在人际交往中,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一般用于谦称、卑称。
文化常识一(称谓)

一、人物称谓(一)人物姓名称谓1.直称姓名①用于自称②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③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④尊者对卑者称名⑤在尊者面前,卑者互称用名2.称字、号、谥号、斋名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3.称官爵①称官名②称爵名4.称籍贯5.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6.特殊称谓①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②职业+人名③姓+之+人名④封地+人名(二)谦、敬及贱称1.谦称①王侯自称:孤②臣子自称:臣③一般人自称:愚、某、鄙人④女子自称:妾2.敬称①称君王:陛下②称庙号,多称已死的皇帝:高祖、太宗③称师长:夫子④称朋友、尊长:公3.上对下或平称:尔4.贱称:竖子5.表特定关系①加“从”表示叔伯关系②加“太”表示长一辈:③加“先”表示已经去世的尊长。
(三)“号”称1.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①表扬性的②批判性的③表同情的2.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5.尊号、徽号。
“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项复习之姓名和称谓

(一)人称姓名1.直称姓名(或名)(1)用于自称。
例如: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指南录后序》)(2)用于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例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3)用于作介绍,为人作传。
例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柳敬亭传》)(4)尊者对卑者称名。
例如:求,尔何如?(《论语》)(5)在尊者面前,卑者自称用名。
例如:勃三尺微命。
(《滕王阁》)2.称字、号、谥号、斋名这种情况是称呼者出于对被称呼者的礼貌和尊敬。
(1)称字。
例如: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送东阳马生序》)(2)称号。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五人墓碑记》)(3)称谥号。
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
(《左忠毅公逸事》)(4)称斋名。
例如: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
3.称官名、爵名(1)称官名。
例如:后人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吏部”。
(2)称爵名。
例如: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
(《柳敬亭传》)4.称籍贯例如: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南海”代指康有为)(《谭嗣同传》)5.称郡望例如:唐代诗人韩愈系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6.几项兼称这种情况一般是先说官职,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7.唐代还有种特殊称呼,即以曾祖兄弟的长幼排行来称呼在姓氏后加上行第(或再加名号、官爵)。
例如: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8.特殊称谓(1)职业+人名。
例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2)姓+之+人名。
例如: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左传•僖公三十年》)(二)谦称、敬称、贱称1.谦称(1)王侯自称①朕本为古人自称之词,意为“我”“我的”,后为自称专用。
从秦始皇时专为皇帝自称,他人不得擅用。
例如:朕为始皇帝。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年龄称谓
提醒
赤子:未满周岁的婴儿
髫龀:男孩8岁,女孩7岁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豆蔻:女子十三四到十五六岁
姓氏·称谓
姓·氏 ①上古有姓有氏,姓是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②古代氏的重要作用:“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 贱者有名无氏。”
③氏同姓不同,可以通婚姻;姓同氏不同,不可通 婚姻。
名·字·号
提醒
①“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时所起的, 供长辈呼唤的。男子到二十岁成人,要举行冠礼, 要另起一个“字”。女子十五岁成年许嫁,举行 “笄礼”,也要取字。
志学之年:十五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加冠:男子二十岁——弱冠
提醒
年龄称谓
提醒
而立:三十岁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岁;克壮:正当壮年)
Hale Waihona Puke 不惑:四十岁 知命:五十岁
(艾,半百)
耳顺、花甲:六十岁
下寿:六十岁以上
古稀,从心之年:七十岁
耄耋:七八九十岁,指老人
喜寿:七十七岁
年龄称谓 伞寿:80岁寿辰 中寿:80岁以上 米寿:88岁 上寿:90岁以上 白寿:99岁 期颐:100岁 茶寿:108岁 双稀:140岁
提醒
②周代贵族男子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 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表示性别,就构 成了男子字的全称。
如孔丘,字仲尼,字的全称为仲尼甫,略称为仲 尼、尼父。
提醒 ③名和字连起来称呼是为了表示尊敬,古人尊对卑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一)姓与氏的区别与联系:上古有姓有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不少古姓如姜、姬、姚、瀛、姒等都加女旁,这暗示先民曾经经历过母权社会。
后来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二)周代的姓氏制度:贵族有姓氏,一般平民没有姓氏。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氏是用来“明贵贱”的。
周王室及其同姓封国如鲁、晋、郑、卫、虞、虢、吴、燕等国都是姬姓;异性封国如齐是姜姓,秦是嬴姓,楚是芈姓,宋是子姓,越是姒姓,等等。
1、上古同姓不婚,贵族妇女的姓比名更重要,待嫁的女子如果要加以区别,则在姓上冠以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
例如:孟.姜、伯.姬、仲.子、叔.姬、季.芈出嫁以后如果要加以区别,就采用下列几种方法:(1)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和氏。
例如:齐.姜、晋.姬、秦.瀛、陈.妫、国.姜(国,氏)(2)嫁给别国的国君,在姓上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
例如:秦.姬、芮.姜、息.妫、江.芈(3)嫁给别国的卿大夫,在姓上冠以配偶的氏或邑名。
例如:赵.姬(赵衰妻)、孔.姬(孔圉妻)秦.姬(秦遄妻)、棠.姜(棠公妻;棠,邑名)(4)死后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
例如:武.姜(郑武公妻)、昭.姬(齐昭公妻)共.姬(宋共工妻)、敬.嬴(鲁文公妃)文.姜(鲁桓公妻)、齐.归(鲁昭公母)2、氏的情况比较复杂。
(1)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
例如:郑.捷(郑文公)、蔡.甲午(蔡庄公)齐.环(齐灵公)、宋.王臣(宋成公)(2)卿大夫及其后裔则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例如:屈.完、知.罃、羊舌..赤、解.狐或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例如:东门..敬叔、百里.孟明视..佐、南宫..襄仲、北郭或以官名为氏。
例如:卜.偃、祝.舵、司马..克..牛、乐正(3)古人还有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的。
例如:孔.丘(宋公孙嘉之后,嘉字孔父)仲孙..阅(鲁公子庆父之后,庆父字仲)叔孙..得臣(鲁公子牙之后,牙字叔)季孙..肥(鲁公子友之后,友字季)庄.辛(楚庄王之后)(4)此外还有以技为氏的,如:巫、陶、甄等。
姓名称谓

女子字的全称
•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 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
• 例如孟妊车母(注:见《铸公簠》。),中姞义 母(注:见《仲姞匜》,中即仲字。),等等。 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注:见《鲁 大宰原父盘》。);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 母(注:见《应侯簋》。);有时候单称“某母” 或“某女”,例如寿母(注:见《鲁生鼎》。), 帛女(注:见《帛女鬲》。)。但是最常见的是 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 (见前)。
颜渊、季路侍。(论语•公冶长) 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先进)
只有对曾子称子不称字,对有若也有一次称子不称字,所以有人推想 《论语》是曾子和有若的门人所记的。
直到后代称名、称字基本上还是依照这个标准。
别号
• 后人通常用两个字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 陆机字士衡,鲍照字明远,等等。 • 除名和字外,还有别号(别字)。别号和名不 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 • 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三个字以上的别 号,例如葛洪自号抱朴子,陶潜自号五柳先生, 苏轼自号东坡居士;第二类是两个字的别号,例 如王安石字介甫,别号半山,陆游字务观,别号 放翁。两个字的别号和字在应用上没有什么显著 的区别,甚至不大称字,反而以称号为常(如陆 放翁)。三个字以上的别号有时候也可以压缩为 两个字,例如苏东坡。
•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 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 • 例如: 子产(公孙侨) 子犯(狐偃) 子胥(伍员) 子渊(颜回) 子有(冉求) 子夏(卜商) 子我(宰予) 子贡(端木赐) • 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 附带说一说,古人名字连着说的时候,通常是先称字,后 称名。例如孟明(字)视(名)、孔父(字)嘉(名)、 叔梁(字)纥(名),等等。
古代文化常识-古代姓氏和名号-PPT

二、名和字
❖ 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 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 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 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
。
7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8
三、号
❖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 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
12
10
三、号
❖ 庙号 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 并以题庙室,这就叫庙号。
❖ 庙号始于殷代,如太甲称太宗,从汉朝起,每个朝代的第一 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其后的嗣君称太宗、世 宗等。如汉代刘邦称高祖,汉文帝刘恒称太宗,汉武帝刘彻 称世宗。但是,在汉代还不是每个皇上都有庙号,必须是生 前"有功"或"有德"者才可以称"祖"、称"宗"。南北朝起,称"宗 "已滥,从唐朝起,几乎无帝不"宗"了。
11
四、避讳
❖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 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那时,人们对 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 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 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 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 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
3、氏的起源 ❖ 氏字的字源本意是指木本,即植物的根。上古三代,
有姓有氏,二者产生的时间和条件各不相同。氏的 源起步姓之后,目的是“别其子孙所自分”。 ❖ 关于姓氏的作用,我们可以归纳姓的主要作用是: ①别种族;②明世系;③别婚姻
3
3.4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

✓地点:朝廷派员在各地主考 ✓考员身份:“童生” ✓考取者:院试合格者称“秀才”
二、科举制度
1.院试 2.乡试 3.会试 4.殿试
✓ 时间:每三年一次 ✓ 地点:秋季在省城举行, ✓ 又称:“秋闱”、“大比” ✓ 考员身份:生员(俗称“秀才”) ✓ 考取者:称“举人” ✓ 第一名:解元
二、科举制度
A.怀 表同情 C.昭
B.文 D.武
BCD+穆
E.灵 表贬义
历年真题
【答案】 B
【2019年真题·判断】
谥号原寓褒贬同情之意,谥号在唐以后就有
褒无贬了。( )
A.正确 B.错误
唐----宋
一、姓氏称谓
姓 氏 名 字 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避讳
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做“祖” 如“太祖”“世祖”“高祖”。 ➢ 唐高祖李渊;汉高祖刘邦,明
贬义的有
炀、厉、灵、幽
隋炀帝--杨广
同情的有 哀、怀、愍、悼
一、姓氏称谓
姓 氏 名 字 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避讳
诸葛亮--谥“忠武” 萧统--溢“昭明” 欧阳修--谥“文忠” 岳飞--谥“武穆”
官谥——朝廷重 臣的谥号,一般为 一两个字。
历年真题
【答案】BCD
【2018年真题·多选】
以下帝王谥号中表示褒扬的有( )。
一、姓氏称谓
姓 氏 名 字 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避讳
➢ “氏”原为“姓”的分支,起 源于父系氏族社会,其主要作 用在于“明贵贱”。
一、姓氏称谓
姓 氏 名 字 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避讳
➢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和氏开始合二 为一。
➢ 到了汉代则全都叫作姓,并且自天子到庶民人 人都可以有姓。这种用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ss 改字
空字
12
缺笔 3 4
改读
康熙皇帝名玄烨, “玄鸟、玄武、玄黄” 等“玄”改为“元”, “玄武门”改为“神武 门”,“玄武大帝”改 为“真武大帝”。
又如《红楼梦》中林 黛玉的母亲名敏,因此 她读书时,凡遇“敏” 字皆念作“密”字,写 字遇到“敏”字亦减一 二笔。
5.古代书籍中常见的其他称谓
2.名、字、号
名、字 别号
释义
使用区别
举例
名
古人幼时取名以供长辈呼唤 名具有“名以正体”的严肃性
上对下、长对少方可称名;在一 般情况下直呼对方的名是不礼貌 的。
古人成年后取的别名,又叫“表字”。 下对上、平辈之间,称字不称名。诸葛亮,字孔明(同义词
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举行冠礼,要另 字具有“字以表德”之意,或以 )
宋太祖
汉高祖刘邦
宋太祖赵匡胤
元世祖忽必烈
唐太宗李世民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3.谥号、庙号、年号——年号
年号是皇帝用以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年 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新君 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
一个皇帝在位期间,遇到重大事件如祥 瑞灾异等,也常改元,如武则天在位期间, 用了17个年号。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 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 “天册万岁”(武则天)、“太平兴国” (宋太宗)等。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常识-姓氏称谓
1.姓、氏
寻根问祖是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国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并持续不断的姓氏传统。据 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而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有2.2万多个。
姓氏 姓 氏
不同的含义 一个族号“别婚姻
” 姓的分支“别贵贱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小常识ppt课件

二、科举制度
8
名称 别称
地点
乡试 秋闱/大比 省城
考取称 第一名 呼
举人
解元
会试 春闱/礼闱 礼部 贡士
会元
殿试 廷试
皇宫
进士
第一:状元 第二:榜眼 第三:探花
9
三、四时、二十四节气
(一)四时
(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
立 春
春分
夏
立夏
至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无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象征着八种基本的自然现象
乾卦象征天。 坤卦象征地。 震卦象征雷。 艮卦象征山。 离卦象征火。 坎卦象征水。 兑卦象征泽。 巽卦象征风
17
时辰与时间(时)对应表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巳时 午时 未时 申时 酉时 戌时 亥时 23时 1时 3时 5时 7时 9时 11时 13时 15时 17时 19时 21时
至至 至 至 至至 至 至 至 至 至 至 1时 3时 5时 7时 9时 11时 13时 15时 17时 19时 21时 23时
第四节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小常识
1
学习内容:
一、姓氏称谓 二、科举制度 三、四时、二十四节气 四、天干地支与纪年法 五、阴阳五行八卦
2
一、姓氏称谓
(一)姓、氏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
1、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作用是“别婚姻” 2、氏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作用是“明贵贱” 3、战国:姓和氏合二为一 4、汉代:全部叫“姓” (二)名、字、号
6
(四)避讳 “避讳”就是不直接说出或写出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凡遇到和君长名字相同的字或音,用改字、空字、缺 笔或改变读音的办法来回避。
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

名与字的使用 (一)
字:
(1)称呼对方:称字而不称名,表尊重,尤其是下 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操 作 方 法
(2)平辈:为表示对对方的尊敬,也以称字的为多。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苏武传》)
如何称呼下面的古人显得比较礼貌?
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 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 能直呼其名。成人后,称字是对平辈或尊辈的礼 貌和尊敬。
(一) 操 作 方 名与字的使用 法
名:
(1)父母、长辈呼唤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自称,对人称自己的名,表示一种谦 虚与礼貌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别人赠号主要有三种情况。 1.以其轶事特征为号。如李白,人称谪仙人。宋代 贺铸因写了“一川烟柳、梅子黄时雨”的好词句,人称贺梅 子。张先因写了“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 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三句带“影”字的好诗 ,人称“张三影”。 2.以官职、任所或出生地为号。王安石称王临川; 杜工部(杜甫);贾长沙(贾谊);王右军(王羲之);汤 显祖称汤临川;清代民谣“宰相合肥天下瘦”说的是李鸿章 (合肥人)。 3.以封爵、谥号为号。如王安石,谥号文。诸葛亮 封武乡侯,人称武侯。司马光,封温国公。岳飞,谥号武穆 等。
1、一般是作者本人所取,不受家庭行辈的限制,而是作者根据 自己的志趣或抒情的需要自己拟定的,号可谓是文人士大夫自命 清高的超俗表现。 2、自号一般都有寓意在内。 1.或以居住地环境自号:如陶潜,自号五柳先生。李 白自幼生活在四川青莲乡,故自号青莲居士。苏轼,自号东坡 居士等。 2.或以旨趣抱负自号:如杜甫,自号少陵野老。“一 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贺知章,自号四明 狂客。这些都体现了个人的旨趣。 3.有些人还以生辰年龄、文学意境、形貌特征,甚至 惊人之语自号: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唐寅自号江南第一 风流才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化常识之姓氏称谓(一)
导语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
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大文学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
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数千年的载体,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
随着时间的变迁,文字的形态、含义及表达方式也随之改变,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之间的巨大差别,导致我们阅读文言文时出现了很多障碍。
一尘老师为朋友们搜集整理了这一文言文常识文章,借此抛砖引玉,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名字是一个人最直观的符号,自我们出生到死亡,名字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正如我们现在网络上的昵称、外号一样,古人对自己和别人也会给自己起“别称”,并且一个人还可以拥有许多称谓,这是十分常见的。
在学习文言文时,理清人名称谓是十分重要的。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领略古人的姓氏称谓道道吧。
一、以姓氏相称
在古代,姓和氏的起源不同、用法不同、变化不同。
一种说法是,“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起源于父系血缘关系;在古代,姓代表血缘关系,并用来区别婚姻,氏则是用来区分身份的高低贵贱;且“姓”是固定不变的,“氏”却是时常变化。
另一种说法是,“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而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姓和氏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般而言,贵族有姓氏,平民却没有。
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这是因为“氏”是用来“明贵贱”的,“姓”则是用来“别婚姻”的,二者的作用不同。
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二为一,汉代则统称为“姓”,上自天子下及庶人均有姓。
随着时代变迁和民族的融合,姓也衍生出复姓,例如常见的长孙、慕容、欧阳、宇文、尉迟等。
直至宋代,《百家姓》出现后,中国人的姓氏才逐渐固定了下来。
二、以名字相称
古人的“姓”和“氏”不同,他们的“名”和“字”也是不同的。
古人有名更有字,一般来说,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在二十岁举行成人礼即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在十五岁左右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
名和字通常有意义上的联系:有的意义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原”就有“平坦、宽阔”之义;有的则意思相反,如韩愈,名愈,字退之,“愈”是向前、超过之义,和“退之”意义相反。
(一)称名
在文言文中,名一般用作自称、谦称、卑称,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而平辈之间一般不会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请看下面的一些例句:
▪用作自称或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廉颇蔺相如列传》)
▪用于介绍或作传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称呼厌恶、轻视之人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谗于后。
(——《指南录后序》)(二)称字
取字是为了方便他人称呼。
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后人对前人称字也有礼貌和尊重的含义,平辈之间也可以彼此称字以示礼貌。
古代把名和字连起来称呼,也是为了表示尊敬。
如下面的例句: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送东阳马生序》)
古文中,姓氏和称谓的讲究还有很多,后面一尘老师会继续分享,请持续关注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