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姓氏称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还有“号”。号是 人的别称,所以又叫“别号”。号的实用性很 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 的署名。起号之风,源于何时,文献资料上没 有详细记载,大概在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像“ 老聃”、“鬼谷子”等,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别 号。东晋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南北朝 时代有更多的人给自己起了号,唐宋时形成普 遍风气,元明清达到鼎盛,不但人人有号,而 且一个人可以起许多号。如明朝画家陈洪绶有 “老莲”、“老迟”、“悔பைடு நூலகம்”、“云门僧” 等四个号。 封建社会的中上层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 总喜欢给自己起个号。正因为“号”是自己起 的,所以它不像姓名、表字那样要受家族、宗 法、礼仪以及行辈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 标榜使用者的志向和情趣,因此出现了许许多
称呼帝王时,一般有“陛下、大王、 王、上、君、天子、万乘、圣主、主 上、元首、九重天”等等。对一般人 ,则有“公、君、足下、子、先生、 夫子、丈人、阁下、长者、台端、孺 人、大人、兄台”等等至于古代对对 方的父亲称令尊、尊公、尊大人,对 对方母亲称令堂、太君,对对方的妻 子称令正,对对方妻父称泰山、冰翁 ,对对方兄弟称昆仲、昆玉、令兄( 弟),对对方的儿子称令郎、令嗣、 哲嗣、少君、公子,对对方的女儿称 千金、玉女、令爱等等,因多见于口 语。
古代称谓
中国人的称呼,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发展 史,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历史的沉淀与 变迁。中国人的称呼是宗法、习俗、等级、地位、 声望等的反映,尊长、后辈、上级、下属各有各的 一套称呼,谁也不能逾越。从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到 国人对宗法礼制、尊卑长幼等礼法习俗的重视,对 官职、科举的表示方式。古往今来,中国人的称呼 既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成功的观念,又透射着一种“ 自卑下之道”的“谦恭精神”,这种人生精神,必 定要在人们的语言、称呼中体现出来。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 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 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 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代 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 。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 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 的名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 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 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 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 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 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 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在古代,由于特别 重视礼仪,所以名、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在人际交往中,名一般用作 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 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 貌的行为。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下对上,卑对尊 写信或呼唤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称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 名,更是连提都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
中国姓氏前一百名
复姓
1.欧阳 2.太史 3.端木 4.上官 5.司马 6.东方 7.独孤 8.南宫 9.万俟 10;闻人 11.夏侯 12.诸葛 13.尉迟 14.公羊 15.赫连 16.澹台 17.皇甫 18.宗政 19.濮阳 20.公冶 21.太叔 22.申屠 23.公孙2 4.慕容 25.仲孙 26.钟离 27.长孙 28.宇文 29.司徒 30.鲜于 31.司空 32.闾丘 33.子车 34.亓官 35.司寇 36.巫马 37.公西 38.颛孙 39.壤驷 40.公良 41.漆雕 42.乐正 43.宰父 44.谷梁 45.拓跋 46.夹谷 47.轩辕 48.令狐 49.段干 50.百里 51.呼延 52.东郭 53.南门 54.羊舌 55.微生 56.公户 57.公玉 58.公仪 59.梁丘 60.公仲 61.公上 62.公门 63.公山 64.公坚 65.左丘 66.公伯 67.西门 68.公祖 69.第五 70.公乘 71.贯丘 72.公皙 73.南荣 74.东里 75.东宫 76.仲长 77.子书 78.子桑 79.即墨 80.达奚
百家姓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 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 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 ,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 。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 》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 宋朝的吴越地区,故而宋朝皇 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 吴越国王钱淑正妃孙氏以及南 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 中国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每 一种姓都包含其独特的、丰富 的文化内涵。而且每一种姓都 有其代表人物,没有贫、富、 高、低、贵、贱之分。
谢谢观看
古代姓氏称谓
姓在中国古代早期是一个氏族的号,如皇帝姓“姬”,炎帝姓“姜”,太姓 “风”,少姓“赢”,夏族姓“姒”,商姓“子”等。在奴隶社会中贵族有 姓。平民和奴隶无姓。
氏是姓的分支。如殷人“子”姓下分华、向、乐鱼等氏,周人姓“姬”下 分孟、季、孙、游等氏,“姜”姓下分申、吕、许、纪、马等氏。姓不发 生变化而氏的变化很大,隔一两代就可能改变。氏的得名有多种原因,有 的以封地名为氏,如蔡、蒋、霍等;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如西门、东郭等 ;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乐正等;有的以祖先的字或谥号为氏,如孔 丘的“孔”。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旧说是古代婴儿出生后三个月 由父辈所取(当然亦有一说是出生后即可取 名了);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 外另取一个与本名有所关联的名字,男子 在二十岁行冠礼时取字 (不过三国乱世, 思想反动,冠而取字并不是一定遵循,曹 冲、孙亮都是未冠死去而皆有字),而女子 则在十五岁行笄礼时取字。名,在夏朝之 前已经有,而取字据说始于商朝,如推翻 夏桀的商汤,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汤。 还有名与字是有区别的,古人常自称其名 以表示谦称,称人之字以表示对人尊称, 另名与字连称亦是对人尊称。名与字是有 关系、关联的。有的是意义上的联系,有 的是意义上的相辅,有的是意义上的相反
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 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 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彼时,人们 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 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 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 避讳起于周,定于秦汉,盛于唐宋,极 于有清,在其两干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不断突破古制,形成了完备而严苛的避 讳制度。避讳源于古老的语言禁忌,但 最终演化为维护封建政治架构的工具。 它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性质 ,而且给人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戕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