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 第五章知识总结
财务管理学复习要点 第5章 长期筹资方式与资本成本
第五章长期筹资方式与资本成本1. 公司筹资:根据公司生产经营、对外投资和调节资本结构等需要,通过筹资渠道和金融市场,运用筹资方式,经济有效地筹集资本的活动,也是公司从资本供应者那里取得生产经营活动资本的一项基本的财务活动。
股票上市、债券发行以及向银行贷款等,都属于公司筹资的范畴。
(1)按筹集资本使用的期限①短期资本:一般指供一年以内使用的资本。
短期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等。
②长期资本:一般指供一年以上使用的资本。
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公司债券、银行长期借款、融资租赁和内部积累2016.4单。
筹资组合原则:将资本来源与资本运用结合起来,合理进行期限搭配。
策略:用长期资本来满足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占用的流动资产的需要,用短期资本满足临时性的流动资产的需要。
(2)按筹资资本的来源渠道①权益资本:通过发行股票、吸收直接投资、内部积累等方式筹集的资本。
一般不用偿还本金,财务风险小2016.4单,但付出的资本成本相对较高。
2017.10单属于权益筹资方式的是普通股。
②债务资本:通过发行债券、向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筹集的资本。
一般要求定期支付利息,到期归还本金,财务风险高,但资本成本相对较低。
筹资组合原则:合理确定公司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比例,即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以合理的资本成本和适当的财务风险进行筹资。
2. 筹资数量的预计销售百分比法:指假设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与销售收入存在稳定的百分比关系,根据预计的销售收入和相应的百分比预计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然后确定筹资需求的一种财务预测方法。
销售百分比法始于销售预测2017.10单,这是财务预测最为关键的一步,其准确率直接影响预测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并进而影响公司的各个方面。
2015.10单计算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先根据销售总额预计经营资产和经营负债,然后根据会计恒等式确定筹资需求;另一种是根据销售增加额预计经营资产、经营负债的增加额,然后确定外部筹资需求。
2017.4单采用销售百分比法预测外部筹资额时,以下属于随销售额变化而变化的项目是(D)。
管理学-第五章-组织
E 地区间隔—— 大,宜窄 F 管理层次—— 高,宜窄 G 工作地点的相近性—— 分散,宜窄
(3) 管理层次的确定
管理层次确定——纵向分工
是根据管理幅度的限制,确定管理 层次,并规定各层次管理人员的职责 和权限。
◆
安东尼结构“模型”
1965年,安东尼(Anthony)等企业管理研究专家通过 对欧美制造型企业长达15年的大量实践观察和验证,认为 企业管理系统可分为3个层次
7
4096
在跨度为4人时: 作业人员—4096 管理人员—1365(1~6)
假定管理跨度为8人
组织层次
1
1
8
2
64
3
512
4
4096
5
在跨度为8人时: 作业人员—4096 管理人员—585(1~4)
如图所示,两个作业人数相当的组织,管理 跨度为8人比4人减少2个管理层次,精简780 名管理人员,假定每位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加 办公费平均每人每年4万,后一组织仅此一项 每年可节省3120万元。可见,扩大管理跨度对 于节约成本具有明显的效果。
层次职能比较
2、部门的划分
◆部门?指组织中管理人员为完成规定的 任务有权管辖的一个特定领域。
◆部门划分:是将组织中的活动按照一定 的逻辑安排,划分为若干个管理单位。
划分目的:确定组织中各项任务的分配、以及责任的归属,以 求分工合理、职责分明,有效达到组织的目标
如何划分部门?
划分部门的方法: 按职能划分部门 按产品划分部门 按区域划分部门 按顾客划分部门
① 直线职权 ② 参谋职权 ③ 职能职权
(1)组织内的三种职权
1
直线职权
1 指挥权、决策权、监督权
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管理学(马工程)
三、计划编制的过程与方法
(一)计划编制的过程
2. 估量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可采取两类措施:
在现状的基础上力求 改进,随着时间的推 移不断地逼近目标
变革现状,有时甚至 是对组织进行根本性 的调整
三、计划编制的过程与方法
(一)计划编制的过程
3. 预测未来情况——从定性或定量的预测方法预测未来情况:
二、PDCA循环
(三)对目标管理的评价
目标管理的局限之处主要在于:
在实施过程中,具体环节的操作比较困难。 容易导致管理者强调短期目标,不利于长期目标的完成 需要注意目标停滞的危险
二、PDCA循环
(一)PDCA循环的内涵体系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PDCA分别代表计划(plan)、实施(do)、检 查(check)和改进(action)四个基本阶段。
标体系的竞争,可能导致个 人间的协作减少,也可能影响整体组 织目标的完成。
个人工作压力较小,易出现“平均主 义”“大锅饭”现象。
适用情况
组织目标容易分解、组织成员有良好 组织目标不易分解、组织成员之间互
的协作意识时。
补性特点明显时。
一、目标管理
(二)目标管理的过程
大环套 小环
上升式 循环
关键是 A环节
综合式 循环
二、PDCA循环
(二)PDCA循环的实施步骤
PDCA循环的具体步骤可以分为:
分析现状 发现问题
分析原因或影响因 素
找出问题所在
制定措施 提出行动计划
实施行动计划
评估结果
标准化和推广
尚未解决的问题转 入下一循环
三、预算管理
(一)预算管理的内涵
预算管理是一种计划思想的体现 预算管理是预测方法的运用 预算管理是一种控制手段
中科大考研生《管理学》第五章 组织理论--资料
三、直线与参谋
1、直线职权、参谋职权及其相互关系
在组织中,直线职权和参谋职权是两类不 同的职权关系。直线关系本质上是指挥和 命令的关系,直线人员所拥有的是一种决 策和行动的权力;相反,参谋关系则是一 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只 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17
三、直线与参谋(续)
2、参谋职权的类别 (1)建议权。参谋人员的权限仅限于提供建
40
五、授权(续)
(2)权力的委任。 即根据受权人开展工作、实现任务的需要, 授予其采取行动或者指挥他人行动的权利。 授权不是无限制的放权,而是委任和授放 给下属在某些条件下处理特定问题的权力, 所以,必须使受权者十分明确地知道所授 予他们的权限的范围。
7
二、管理的幅度
一个组织究竟有多少级的管理层次比较合 理?
这需要考虑组织规模和组织幅度的影 响。在管理幅度给定的条件下,管理层次 与组织规模大小成正比;在组织规模给定 的条件下,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8
二、管理的幅度(续)
2、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 (1)工作能力
主管人员的综合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 力强,则可以迅速地把握问题的关键,从 而缩短与每一位下属接触所占用的时间; 同样,如果下属人员的工作能力较强,则 可以减少向上司请示和占用上司的时间。 这样,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便可适当宽些。
38
五、授权
所谓授权,就是指上级管理者随着职责的 委派而将部分职权委让给对其直接报告工 作的部属的行为。
授权的本质含义是:管理者不要去做别人 能做的事情,而只做那些必须由自己来做 的事。
39
五、授权(续)
合理的授权过程是由四个有机环节构成:
(1)职责的分派。 管理者在进行授权的时候,需要确定接受 授权的人即受权人所应该承担的任务是什 么。正是从实现组织目标而执行相应任务 的需要出发才产生了授权。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章
《管理学原理》(周三多)第五章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组织结构是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各个部门和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框架,它决定了工作的分工和协调,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至关重要。
在《管理学原理》一书的第五章中,我们将探讨组织结构与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在实践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一、组织结构的定义与意义组织结构是指一个企业或组织内部各部门、职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权责的安排。
它是一个组织内部协调工作的基本框架,能够有效地分工、协调和控制组织内的各种活动。
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绩效,促进协作和沟通,确保组织的长期稳定发展。
二、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在设计组织结构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1. 分工与协调:组织结构应能够明确各部门和职位的职责与权限,实现良好的分工,同时又能够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2. 统一指挥与分权:组织结构应明确指示权与决策权的分配,权责明确,有利于指挥决策的高效与灵活。
3. 简洁与灵活:组织结构应尽量保持简洁,避免过度的层级与繁琐的程序。
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需要的调整。
三、组织结构的类型在实践中,常见的组织结构类型包括功能型结构、事业部制结构、矩阵式结构等。
每种结构类型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特点。
1. 功能型结构:按照职能划分部门,每个部门根据其专业化的能力和技能进行工作。
这种结构适用于中小型企业或者刚刚起步的企业,便于职责的明确和控制。
2. 事业部制结构:按照业务或产品划分部门,每个事业部负责一项具体的业务或产品线。
这种结构适用于大型企业或工业集团,便于各个事业部的独立运营与发展。
3. 矩阵式结构:将职能和项目进行结合,既兼顾职能划分,又能够灵活组建跨职能的工作小组。
这种结构适用于复杂的项目开发或跨职能合作频繁的场景。
四、组织结构的设计与调整设计和调整组织结构需要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企业规模、目标和战略、外部环境、内部文化等等。
合理的组织结构应能够满足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发展需求。
大一管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大一管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管理学是现代社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它涵盖了组织管理、领导理论、决策分析等诸多领域,为学生提供了理解和应用管理原理的基础知识。
在大一学习管理学课程时,我们需要掌握各章知识点,下面将对大一管理学各章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章: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管理的定义、管理活动的特点以及管理的基本原理。
在学习本章时,我们需要了解管理的概念和管理活动的基本特征,同时还需要掌握管理的四个基本原理,即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第二章:管理的基本功能及其环境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管理的四个基本功能,即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管理环境对管理活动的影响,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第三章:组织的构成与类型本章主要介绍了组织的构成要素和组织的类型分类。
在学习本章时,我们需要掌握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组织的目标、工作任务和人员等。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不同类型的组织,如功能型组织、事业型组织和矩阵型组织等。
第四章:领导理论与风格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领导的基本概念和领导的类型。
此外,我们还需了解不同的领导理论,如特质理论、行为理论和情境理论等。
同时,掌握各种领导风格对组织的影响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模型本章主要介绍了决策的基本概念和决策的过程。
同时,我们还需了解不同的决策模型,包括理性决策模型、行政决策模型和政治决策模型等。
第六章:组织设计与结构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组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组织结构的类型。
此外,了解组织设计的原则、目标以及一些常用的组织结构形式也是必要的。
第七章:职权与权力本章主要介绍了职权和权力的概念,以及权力的来源和权力的运用。
在学习本章时,我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权力,如职权、专业权力和社会权力等。
第八章:激励理论与实践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激励的类型。
同时,了解激励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激励实践的方法也是重要的知识点。
第九章:沟通与沟通技巧本章主要介绍了沟通的基本概念和沟通的类型。
《管理学》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
《管理学》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 ?答: (1)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
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现实中,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3)决策的依据。
决策的依据是信息。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但这并不是说管理者要不计成本地收集各方面的信息。
管理者在决定收集什么样的信息、收集多少信息以及从何处收集信息等问题时,要进行成本一收益分析。
只有在收集的信息所带来的收益 (因决策水平提高而给组织带来的利益 )超过为此而付出的成本时,才应该收集该信息。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同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和新发展的理论三个阶段:(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军队文职】《管理学》——控制的知识点总结
【军队文职】《管理学》——控制的知识点总结第五章控制一、控制的概念与内涵控制的概念;控制的系统;控制的基本原则。
二、控制的类型控制进程分类;控制职能分类;控制内容分类。
三、控制的过程与方法控制的过程;控制的方法与技术;有效控制的影响因素。
第五章I控制一、控制的概念与内涵(一)【控制的概念】控制是指对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矫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控制的系统】①控制主体②控制客体③控制目标④控制的手段与工具体系①控制主体:高层控制主体、中层控制主体、低层控制主体②控制客体:控制客体就是评价的对象范围。
具体控制对象就是控制的最终指向物,包括财产、交易和信息三大类。
③控制目标:确保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经济且有效地利用组织资源、确保信息的质量④控制的手段与工具体系:控制的手段:①控制的机构由组织中不同的控制层次和各个不同性质的专业控制部门组成;②制的工具主要是凭以获取信息的计算机和终等;③控制的运作制度是指控制的任务与职责、控制的程序与规则等(三)【控制的基本原则】①有效标准原则②控制关键点原则③控制趋势原则④直接控制原则⑤例外原则(四)【控制的内涵】①控制具有目的性②控制具有整体性③控制是通过监督和纠偏来实现的④控制是一个过程。
二、【控制的类型】11按控制进程】分为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1)前馈控制: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
事前控制或预先控制。
是指组织在工作活动正式开始前对工作中可能产生的偏差进行预测和估计并采取防范措施,将可能的偏差消除于产生之前。
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控制,强调防患于未然。
(2)现场控制:及时纠正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同步控制或同期控制。
是指在某项工作或活动正在进行过程中所实施的控制。
是一种面对面的领导目的是及时处理例外情况、矫正工作中发生的偏差,主要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3)反馈控制:纠正已经出现的问题。
事后控制。
是指在工作结束或行为发生之后进行的控制。
罗宾斯管理学第五章(社会责任与管理道德)总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五章社会责任和社会道德社会义务→社会响应→社会道德社会义务:一个企业承担其经济的和法律的责任的义务,这是法律所要求的最低程度。
社会响应:企业适应变化的社会状况的能力,它强调的是一个企业对社会呼吁的响应。
(社会响应是发生在公司为对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作出反应而从事社会活动时。
)社会责任:企业追求有利于社会的长远目标的义务,这种义务不是法律和经济所要求的。
该定义有两个前提条件:①企业遵守法律并追求经济利益②企业是一种道德机构,为社会做贡献时能够分清正确的和错误的行为。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方法有以下三种:①通过消除产生不利影响的活动来承担社会责任②把不利社会影响转化成企业的发展机会③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法律法规来限制企业对社会的影响道德发展阶段:前习俗→习俗→原则企业为什么要承担社会责任,你认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吗①满足公众期望: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多②增加长期利润:有社会责任的企业能可靠的获取更多的长期利润,企业形象好③承担道德义务:是道义要求也是符合自身利益④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通过追求社会目标产生一个良好的公众形象⑤创造良好的环境:解决社会问题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改善社会状况⑥组织政府的进一步管制: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减少政府管制⑦符合股东利益:长期看来社会责任会使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⑨拥有资源:企业拥有资源可以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⑩预防胜于治疗:社会问题必须提早预防社会责任的古典观和社会经济学观点的区别①古典观点主张管理当局唯一的社会责任就是利润最大化;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管理当局的社会责任不只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保护和增进社会福利。
②古典观点认为管理者的主要责任就是从股东的最佳利益出发,管理者将组织资源用于社会公益,就是在增加经营成本。
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公司并非只是对股东负责,还要承担社会责任,社会通过法律法规认可了公司的建立,并购买产品和服务对其提供支持。
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管理学
第五章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管理学在管理学中,决策是指从多个可选项中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或行动。
而决策的实施与调整则是指将决策方案实施到实际操作中,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
本章将介绍决策的实施与调整的相关内容。
一、决策的实施决策的实施是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一个好的决策如果不能成功实施,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决策的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1.明确责任和权力。
确立明确的责任和权力,明确决策的执行者和监督者,确保责任的明确性和权力的合法性。
2.组织和协调资源。
确保决策所需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确保决策的顺利实施。
3.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建立沟通渠道,及时将决策信息传达给相关人员,保持信息的畅通和共享。
4.激励与考核。
根据决策的实施结果,进行激励和考核,激发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决策的实施效果。
二、决策的调整决策的调整是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的必要调整。
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情况可能会与原先预期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
决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收集与分析。
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收集和分析实际情况的信息,看是否与原先的设想相符,是否需要进行调整。
2.灵活性与适应性。
在实施过程中保持灵活性和适应性,应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3.风险管理。
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识别和管理风险,遇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保证决策的实施能够成功。
4.沟通与协调。
在调整过程中,要保持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和协调,确保他们对调整决策的理解和支持。
5.学习与改进。
决策的实施和调整是一个学习和改进的过程,要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和优化决策的执行过程。
决策的实施和调整是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一个好的决策如果不能顺利实施,也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要看到实际情况可能与原先设想的情况有所不同,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决策的成功实施。
掌握好决策的实施和调整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更好地推动组织的发展和进步。
管理学原理第五章决策
管理学原理第五章:决策1. 引言在管理学中,决策是组织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无论是为了面对日常问题还是制定战略性计划,管理者必须不断地进行决策。
决策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组织的发展和绩效。
本文将介绍管理学原理中的第五章,探讨决策的概念、特点以及决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
2. 决策的概念和特点决策可以定义为一种行动选择的过程,通过分析、评估和选择,以达到特定目标或解决问题。
决策的特点如下:2.1 复杂性决策往往涉及大量信息和各种可能的选择。
管理者需要有效地处理这些信息,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2.2 不确定性由于决策的未来结果是不确定的,管理者需要面对风险和不确定性,并做出最佳的决策。
2.3 多目标性决策过程中通常存在多个目标,管理者需要平衡这些目标,并选择最适合组织的决策。
3.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步骤,其中包括问题识别、信息收集、方案评估和选择等。
以下是决策过程的主要步骤:3.1 问题识别在决策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问题并确定需要进行决策的领域。
问题识别是决策过程的起点。
3.2 信息收集在做出决策之前,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信息的收集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渠道来完成。
3.3 方案评估在收集到足够的信息后,需要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
评估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决策树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3.4 方案选择在评估了各种方案之后,需要进行方案选择。
在进行选择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可行性、效益、风险等。
4. 决策中的关键问题在决策过程中,存在一些关键问题需要注意和解决。
4.1 管理者的角色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的角色非常重要。
他们需要充当决策者的角色,并能处理决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挑战和问题。
4.2 核心价值观和道德问题决策过程中,管理者需要考虑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他们的决策应该符合这些理念,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4.3 沟通和参与决策过程中的沟通和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管理者应该与相关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并允许他们参与决策的过程中。
管理学基础(第五章)
三、激励方式与手段 1、物质利益激励 物质利益激励是指以物质利益为诱因,通过调 节被管理者物质利益来刺激其物质需要,以激发 其动机的方式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形式: (1)奖酬激励。包括工资、奖金、各种形式的津 贴及实物奖励等。 ① 设计奖酬机制与体系要为实现工作目标服务; ② 要确定适当的刺激量; ③ 奖酬要同思想政治工作有机结合。 (2)关心照顾 (3)处罚
2、科学地使用权力 (1)坚持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2)运用权力要同民主管理相结合,要同 思想工作相结合,要同管理者身教相结合 ; (3)正确处理相关人员的职权关系 。 3、加大奖惩力度 (1)重视奖惩效应 ; (2)加大奖惩力度 ; (3)奖惩分开 。
三、指挥及其有效性 1、工作实施准备 (1)要“吃透两头” ; (2) 配置好资源 。 2、工作部署 (1)选准时机; (2)部署任务; (3)实行的工作严格的责任制; 3、指导与激励
第五章 领导
领导实质与手段 领导理论与方式 人性假设理论 领导方式 管理方格、新成果 权利形成 权利形成机制 权利运用 使用权利与奖惩 领 权利与指挥 有效指挥 工作协调 指挥艺术 会议、命令、说服、 指示与规范 导 激励机制 激励过程模式 激励 激励理论 需要层次论、双因素论、期望理论 激励方式与手段 社会心理激励、工作激励 有效沟通 沟通原则 沟通 沟通技巧 信息、情感和行为沟通技巧 沟通语言艺术 倾听与会话技巧
二、人性假设理论 1、人性假设与领导方式 (1)人性假设: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对人的本质 属性的基本看法 。 (2)领导方式: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所采取的各 具特色的基本方式与风格 。 (3)人性假设决定领导方式。 2、管理中人性假设理论的演进 (1)“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2)领导方式的权变观:有效的管理者,应在系 统分析的基础上,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 灵活采取更为适宜的领导方式
《管理学原理》 第五章 组织(一)
第一节 组织与组织设计
一、组织的涵义 静态意义的组织:是指有着共同目标与功能的、由人组成
的群体。“组织”是指一种实体。 ➢ 组织必须具有目标 ➢ 组织必须有分工与协作 ➢ 组织要有不同层次的权力与责任制度。 动态意义的组织:是指组织工作,是确定组织结构以实现
组织目标的过程。“组织”是指一种活动。 组织设计、人员配备、组织整合
授予管 理者为 完成任 务所必 须的职 权,确 立各种 职权关 系
(一)工作划分 ➢ 把完成组织目标的总任务划分成若干个各不相同又相互联系 的具体任务的过程,就是工作划分。 ➢ 将性质相同的或相近的工作进行归类合并,在组织内部建立 职能各异的部门。
(二)工作归类,建立工作部门,以工作归类为基础建立部门的基 本方法有:
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分工与协作相结合的原则
精简高效的部门设计原则
2、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与特征
职能部门化:在发展初期、品种单纯、规模较小时,根据业务活动 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如生产、人事、财务、营销等 产品或服务部门化:当产品数量足够大,不同产品的用户足够多, 将工作按照产品或服务组建部门 地域部门化:地理因素设立部门,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 给不同部门的经理 顾客部门化:按特定顾客或服务对象的需要建立部门 流程部门化:以流程为中心设立部门,避免工作交叉,减少工作接 口,提高效率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人才一多,政治色彩就浓了,人才之间相互扯皮、推诿、勾心斗角,使得 领导者疲于应付各种管理难题,抚平“小山头”。
人与人的合作不是力气的简单相加,其中的关系要微妙和复杂得多。在人 与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个人的能量都为1,那么10个人的能量可能比10大得多, 也可能甚至比1还小。因为人的合作不是静止的,它更像是方向各异的能量, 互相推动时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触时则可能一事无成。而当企业的人才越 来越多时,相互推动或抵触的作用就会越大。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
《管理学原理》第五章考点手册
《管理学原理》第五章决策考点16 决策的概念、地位和作用(★三级考点)1.决策就是组织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的并组织实施的全过程。
2.决策在管理活动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决策不仅渗透于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同时,其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管理活动的成败,以及生存与发展。
考点17 决策的类型、原则及标准(★★★一级考点,一般单选、判断、案例)1.按着决策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战略决策(由高层管理者做出,具有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战术决策(由中层管理者提出,具有局部性、短期性)和业务决策。
2.按照决策活动表现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程序化决策(常规的、重复的、例行的)和非程序化决策。
3.按照决策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4.按照决策的主体不同,可分为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5.程序化决策:是指常规的、重复的、例行的决策,即当问题发生时,不必重新作出决策,可以按原来设立的方式进行的决策。
6.决策的原则包括:信息原则、预测原则、可行性原则、系统原则、对比择优原则、反馈原则。
7.决策的系统原则:要有整体思想,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以所有目标的满意为准绳。
各部门、层次、项目之间相互关系,达到平衡协调发展,达到动态平衡。
8.决策的标准具有三种代表性观点:(1)“最优标准”——泰勒;追求最佳工作方式(2)“满意标准”——西蒙;满意往往成为决策所依据的标准;(3)“合理性标准”——孔茨;以符合目的为根本标准,实质强调各决策阶段的效果与工作质量。
考点18 决策的影响因素、程序与方法(★★二级考点,一般单选、多选、案例简答)1.简述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因素、组织文化、决策者的个人因素、时间因素、过去的决策。
2.简述决策程序:(1)识别机会或诊断问题——决策的始点(2)确定目标——决策的前提(3)拟订可行方案——决策的基础(4)方案选优——决策的关键(5)典型试验——决策的试点(6)普遍实施——决策的落实(7)跟踪控制——决策的检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决策
(一)决策的含义与类型:1.含义:决策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实现目标,从若干备选的行动方
案中进行抉择的分析、判断过程。
2.问题:主要有例外问题和例行问题。
(1)例外问题:指那些偶然发生、非常规问题,问题不多,
但是这却是真正要求主管人员进行决策的问题。
(2)例行问题:指那些重复出现的、日常性的问题。
管理者
每天大部分遇到的就是例行问题。
3.决策与管理:决策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管理涉及计划、组织、
领导和控制诸方面的活动。
有效的管理固然要求正确
的决策,但同时也要求做好大量其他方面的工作。
4.类型:(1)按决策问题面临的条件分类,主要分为三种情况,即
确定的状况、不确定的状况和存在风险的状况。
(2)按决策的范围和影响程度分类,主要分为战略性决策,
战术性决策。
(3)按问题的重复程度和有无先例可循分类,主要分为程序
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4)按其他的分类方式,如决策者是个体还是群体,决策者
是高层还是中层,还是基层。
(二)两种决策模式:分别是决策的理想模式和决策的管理模式:
(1)理想模式:也称古典模式,主张管理者是理性的经济人。
注重管理
者依据理性和逻辑。
要满足以下条件:
A对于决策所面临的状况和决策问题具有完全的信息;
B有能力找出实现目标的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
C 能够有效地排除各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实现确定条件下
的决策;
D能够按照理性和逻辑对决策方案的各个方面进行评估。
E具有通过选择最佳方案来获取最佳结果的愿望或决心。
(2)管理模式:主要观点为有界理性。
(三)决策的过程:辨别和确定问题→确定决策的目标→拟定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对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方案→实施方案并追踪、评价其效果。
(四)影响因素:a决策中的政治因素与结盟行为;b管理者的直觉和执著;c对待风险的倾向;d伦理观;此外,还有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的文化、过去所做出
决策以及时间对于决策的问题的重要程度等因素。
(五)群体决策:(1)形式:互动小组;德尔菲小组;名义小组。
(2)优缺点:A有利于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互相评
论,有利于避免重大错误;
B但他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费用,此外,“群体思维”的现象。
(3)怎么做:从根本上说,群体决策的效果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的领导水平,
领导者要创造一种鼓励每个成员参与和做贡献的环境。
管理者
要善于领导群体的讨论,以得到质量高、符合规定目标的决策。
另一方面,主管人员必须承担起最后的抉择并坚持实施的责任。
(六)决策方法:(1)主观决策法: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知识,采用有效的组织形式,在
决策过程中,直接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已掌握
的情况和资料提出决策目标以及实现决策目标的方法,并
作出评价和选择。
这种方法灵活,具有通用性,容易接受,
且适用于非程序化的决策。
但也缺乏严格的论证,容易产
生主观性。
(2)计量决策法:A风险决策和决策树法:决策树是一个探索式决策的
过程的模型,一直被决策者有意无意的使用着。
此处可以参考课本124页例题
B现值分析: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考虑利息的
影响。
其基本的原理是:将不同时期内发
生的收益或追加投资和经营费用,都折算
为投资起点的现值,然后与期初的投资做
比较,净现值大于零的方案即为可行方案,
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佳方案。
利息一般
分为单利和复利两种,在方案中多采用复
利计算。
C线性规划:是实现多变量,最优决策的方法,是在各
种相互关联的约束条件下,解决一个对象
的线性目标函数最优的问题,即给予一定
数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如何应用以取
得最大经济效益,或给予一定的任务,如
何统筹安排才能以最小消耗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