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
京韵大鼓“丑未寅初赏析
知识文库 第6期13京韵大鼓“丑未寅初"赏析阙 烁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用北京的语音声调发音吐字,并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遂成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本文将浅析家喻户晓、传唱不绝的《丑末寅初》 (又名《三春景》) 这一传统唱段。
京韵大鼓,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律两地。
在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将其在吐字发音上用北京音调代替,并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之为京韵大鼓。
与刘宝全同时并起的艺人有张小轩、白云鹏。
京韵大鼓在五四运动时期,曾出票友张云肪等人编写厂一些新曲目,由白云鹏、崔子明等人演唱。
期间,崔子明创滑稽大鼓,成为京韵大鼓的一个支派.唱腔以一板三眼的慢中板和有板无眼的紧板为主,必要时穿插一些一板一眼的板式,基本腔调有平腔、高腔、落腔、甩腔、起伏腔。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一般是一韵到底。
京韵大鼓的唱腔,经过刘宝全和弦师韩永禄、白凤岩、韩德福等人的革新创造而丰富多彩。
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中有说,说中有唱,所以韵白(包括在板眼节奏之内的韵白和没有板眼节奏的韵白)在演唱中也有重要的位置。
韵白讲究语气韵味,要半说半唱,与唱腔自然衔接。
京韵大鼓的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
演员自击鼓板掌握节奏;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是低胡。
京韵大鼓曲目基本属短篇唱段,传统曲目有继承于木板大鼓的《单刀会》、《战长沙》、《博望坡》等数十段,有由刘宝全、庄荫棠、白云鹏等人根据子弟书作品整理的《刺汤勤》、《白帝城》、《探晴雯》、《黛玉焚稿》等,还有一些写景抒情的小段,如《丑末寅初》、《风雨归舟》、《八爱》等。
经常演唱的只有三十多段。
其代表曲目《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是京韵大鼓历经几代艺人传唱不绝,脍炙人口的传统唱段。
重整河山待后生(京韵大鼓)
苏州评弹
苏州苏评州弹是评苏弹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
产生并流苏行州于评苏弹州是及苏江、州浙评、话沪和一弹带词,用的总称。它产生并流 苏 时州期苏方已州行弹言颇弹于 的演流词苏 历唱行通州 史。。过及 悠评说弹江 久、的噱、,历、浙清史弹、乾悠、沪隆久唱一时,交清带期代乾故,已隆用颇苏流州行方 。言演唱。评 事情节,苏抒州发弹人物词感通情过。说曲、调噱优美、流弹畅、,唱交代故事情节, 富有江抒南发地人方物特感色。情伴。奏曲乐调器优以美小三流弦畅、,富有江南地方特色。 琵琶为伴主奏,乐有器单以人、小双三人弦和、多琵人琶等表为演主形,有单人、双人和多 式。用人以等吴表语演为形中心式的。方用言以演吴唱语,并为吸中收心的方言演唱,并吸 吴 婉 为地的上民风下收格歌格句吴 。的。变地 唱曲唱化民 词调词反歌 以,以复具七结的 七有字构曲字轻句,调句歌为表,为慢主演具主捻,灵有,、唱活秀腔简轻唱丽基便歌腔委本。慢基本捻为、上秀下丽句委变婉化的反风 苏州评复弹结已构被,列表入第演一灵批活国简家便级。非物苏质州文评弹已被列入第一批 化遗产国名家录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跟录音学唱《忆江南》和《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比较苏州弹 词与京韵大鼓有何不同。
曲名
流行地 区
方言
忆江南
重整河 山待后
生
苏州及 江、浙、 沪一带
京、津地 区
以吴语 为中心 的方言 演唱
北京方 言演唱
曲调
优美 流畅
清新 流利
伴奏 风格
小三弦 琵琶
轻歌慢捻、 秀丽委婉
三弦 四胡
字正腔圆 刚劲洒脱
A 东北二人转 B 京韵大鼓 C 苏州弹词
弹词开篇
“开篇”是在弹词正书演唱前加唱的 歌曲化小段,内容与正书没有关系,只 起定场作用,现已发展成独立的演唱形 式。苏州评弹的开篇优雅委婉,代表作 有《宫苑》《杜十娘》和新编创的《蝶 恋花·答李淑一》《新木兰辞》等。
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
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中国民间打击乐器是中国传统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曲目。
这些乐器包括锣、鼓、镲、钹等,它们在农田劳作、庆祝活动、战争阵势等各个场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中国民间打击乐器名曲。
1. 《龙凤呈祥》:这是一首广东民间音乐作品,通过锣鼓的齐奏和华丽的编排,展现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音乐艺术水平。
《龙凤呈祥》一曲既庄重又热烈,常用于各种重大庆典和节日活动中。
2. 《江南好》:这是一首江苏民间音乐作品,流传于苏南地区。
这首曲子结构紧凑,节奏明快,用长镲和短镲的轻重组合展示了江南风光和民俗人情。
《江南好》是苏南地区庆祝丰收、婚庆等喜庆场合的重要音乐。
3. 《咏鼓》:这是一首山东民间音乐作品,反映了山东乡村的风貌和百姓生活。
《咏鼓》一曲多种多样的鼓乐声和响亮的击奏,带着浓厚的农村气息,是山东人们热爱的音乐作品。
4. 《喜乐鼓声》:这首曲子出自河南民间音乐作品,以锣和鼓为主奏乐器,节奏明快、欢快,常用于丰收庆典、新春音乐会等场合。
《喜乐鼓声》通过乐器的合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喜庆活动的热爱。
5. 《天鼓鸣之战》:这是一首云南民间音乐作品,演奏着传统的锣鼓节奏,给人一种激烈、战争的感觉。
《天鼓鸣之战》是云南少数民族在赛马、拜神等重大活动中经常演奏的音乐,给人们带来激情和动力。
6. 《锣鼓舞》:这是一首四川民间音乐作品,通过锣鼓的齐奏和欢快的节奏,表达了四川人民勤劳善良的性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锣鼓舞》是四川传统舞蹈中常用的音乐,热闹欢快,令人振奋。
7. 《击鼓游行》:这首曲子流传于河北地区,以激昂的节奏和锣鼓声为特点。
《击鼓游行》一曲常常用于河北杂技表演和民间庆典,使人们在观看表演时更加热烈和兴奋。
8. 《磬α之声》:这是一首陕西民间音乐作品,以磬为主乐器,音调悠扬、缓慢,具有浓郁的宗教氛围。
《磬α之声》被陕西人民广泛用于风水调整和祭祀活动中,被认为可以祈福、驱邪。
京韵大鼓
苏州弹词
• 代表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 • 代表名家:徐丽仙 • 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书鼓、 拍板 • 主要流行地区:苏州
乐器
前门情思—大碗茶
1、一首具有浓郁的老北京风 格的现代歌曲。
2、作品通过归国华侨回忆儿 时在北京生活时的往事及对大 碗茶的情思,表达了远方游子 祖祖辈辈对祖国故乡北京的无 限爱恋之情。
测试音响
• 1
• 2
单元巩固
上去高山望平川 青海花儿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 陕北信天游
黄河水手歌
陕北民歌
曲艺
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它主 要是以说和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 段来进行刻画人物、叙述故事的。
京韵大鼓
• 代表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 《前门情思——大碗茶》采用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的素材 • 名家:骆玉笙 • 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 演唱形式: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掌握 节奏 • 主要流行地区:北京
第三单元笔记 3、苏州弹词 代表曲目《蝶恋花·答李淑一》 代表名家:徐丽仙 伴奏乐器:大三弦、小三弦、琵琶、书鼓、 拍板 • 主要流行地区:苏州 • • • •
第三单元笔记
• 1、说唱音乐又叫曲艺音乐,它主要是以说和唱相 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刻画人物、叙述故事 的。 • 2、京韵大鼓
• 代表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电视剧《四世同堂》主题 歌) • 《前门情思——大碗茶》采用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素 材。 • 名家:骆玉笙 • 伴奏:以三弦、四胡为主 • 演唱形式:一人站唱,自己打鼓击板掌握节奏 • 主要流行地区:北京
歌曲分析
• 姚明:作曲家,辽宁人。作品《敢问路在 何方》、《雾里看花》、歌剧《江姐》。 • 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 • 在伴奏中使用电子合成器模仿三弦、琵琶 等音色,使作品京味十足,韵味无穷。 • 曲艺音乐,又叫说唱音乐,它主要是以说 和唱相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进行刻画人 物、叙述故事的。它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浓 郁的乡土气息。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
【精彩分享】非遗赏析:京韵大鼓——中国北方鼓曲艺术成就最高的曲种“过山林狂风如吼冷嗖嗖堪可的大雨临了头”京韵大鼓京韵大鼓,中国曲艺曲种之一。
由河北省沧州、河间一带流行的木板大鼓发展而来,形成于京津两地。
河北木板大鼓传入天津、北京后,刘宝全改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创制新腔,专唱短篇曲目,称京韵大鼓,属于鼓词类曲艺音乐。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包括北京、天津在内的华北及东北地区,是中国北方说唱音乐中艺术成就较高的曲种,同时在全国的说唱音乐曲种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艺术特点木板大鼓发展成京韵大鼓后,伴奏乐器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上了三弦、四胡等乐器,伴奏结合唱腔托腔保调严谨自如;并将河间方言改为北京的方言,运用北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并采用了大量'子弟书'的曲本。
京韵大鼓有以下特点:雅俗共赏的形式,刚柔并济的风格,说唱结合的方法,一曲多用的唱腔和写意传神的表演。
京韵大鼓唱词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有的加入了嵌字、衬字及垛句。
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
用韵以北京十三辙为准,一个唱段大都一韵到底。
其基本唱腔包括慢板和紧慢板。
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韵白讲究语气韵味。
表演形式是一人站唱(解放后推出双唱形式),自击鼓板;主要伴奏一般为三人,所操乐器为大三弦、四胡、琵琶,有时佐以低胡。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于板腔体,可分为慢板、快板、垛板、住板。
基本腔调为起腔、平腔、落腔、高腔、长腔、悲腔等。
平腔适于叙事,高腔表现激昂的情绪,落腔则表现平缓轻松的情绪。
京韵大鼓具有半说半唱的特色,唱中有说,说中有唱。
所以,唱词在演唱中也占重要的位置。
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多为上下句的反复,并且比较讲究语气韵味,与唱腔衔接自然。
龙腾鼓韵曲目介绍
龙腾鼓韵曲目介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龙腾鼓韵,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形式,通过鼓击声和乐器演奏展示出龙腾虎跃的气势与魅力。
龙腾鼓韵曲目的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各个时期的经典作品,让人们在欣赏音乐的也能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龙腾鼓韵》《龙腾虎跃》是龙腾鼓韵曲目中一首气势磅礴的作品,通过鼓击声和乐器演奏,展现了龙腾虎跃的壮阔场景。
这首曲目的节奏感强烈,旋律优美,让人们仿佛置身于一场神韵横溢的音乐盛宴中。
《龙吟鼓响》是龙腾鼓韵曲目中一首富有张力和动感的作品,通过鼓击节奏和乐器演奏,展现了龙嘶虎啸的豪迈气概。
这首曲目的音乐编排精湛,演奏技巧高超,让人们不仅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力,也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龙腾鼓韵音乐会》是一场集鼓击音乐和乐器演奏于一体的音乐盛宴,通过多首龙腾鼓韵曲目的演奏,让观众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场音乐会的演出阵容强大,节目安排精彩,每一次鼓击声都会让人们为之心驰神往。
《龙腾鼓韵音乐节》是一场以龙腾鼓韵为主题的音乐盛会,通过舞台表演和现场体验,展示了龙腾虎跃的音乐魅力。
这场音乐节的活动内容丰富多样,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和文化迷前来参与,让人们在音乐的海洋中畅游无限乐趣。
第二篇示例:龙腾鼓韵是一种古老而悠扬的中国传统鼓乐表演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鼓乐文化。
龙腾鼓韵以其独特的节奏、动感的音乐和饱满的氛围而闻名,常常被用于各种庆典、节日和庆祝活动中。
在龙腾鼓韵的演出中,鼓手们用鼓棒敲击不同类型的鼓,发出不同的音节,配合舞者们的舞蹈动作,呈现出一幅幅精彩绝伦的艺术画面。
龙腾鼓韵的曲目丰富多样,其中包括许多经典的鼓乐作品。
这些曲目经过演奏者的精心编排和演绎,展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鼓乐艺术的精湛技艺。
下面介绍几首代表性的龙腾鼓韵曲目:1. 《龙腾鼓韵》:这是龙腾鼓韵的代表作品,也是最常见的演出曲目之一。
这首曲目快节奏、豪迈激昂,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气势。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4 二人转
二人转在历史上曾称“蹦蹦”“双条”“对口”“双玩 意”“小秧歌”等,至今已有280多年的历史,1952年,在第一 届全国文代会上定称“二人转”。 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相结合的基础上,吸收 东北民歌、东北大鼓、皮影、相声、梆子及其他姊妹艺术的音乐 唱腔和表演技巧,同时融进了大量的民间笑话,不断地丰富和充 实,逐渐发展为具有“唱”“说”“扮”“舞”“绝”等综合技 能的表演艺术。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其中以刘宝全、白云鹏、张晓轩为代表的三个流派 最有代表性,刘派高亢挺拔、刚柔相济,白派委婉缠绵、 曲调低回,张派气壮声宏、粗犷豪放。 刘宝全有“鼓界大王”的美称,他所创立的刘派对 京韵大鼓的发展影响较深,其后的艺人主要都从他的唱腔 中汲取营养,如白凤鸣、骆玉笙等。 京韵大鼓在城市中流传时,由于听众发生了改变, 演唱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改变,开始使用四胡、三弦为伴 奏乐器,还用小段代替了长篇大书,艺术上渐趋成熟。
“扮”指表演,二人转的两个演员称为“一副架”,男角称下装、 丑角,女角称上装、包头;其表演是靠两个演员“分包赶角”“跳进跳出” 地装扮故事中的人物角色,做到“装龙像龙,装虎像虎”的效果。 “舞”指舞蹈。二人转采用载歌载舞的方式来说唱故事,基本舞蹈 动作来源于东北秧歌中的各式舞蹈。 “绝”指绝活,是类似杂技表演艺术中的独特技能,如各式的“抛 绢”“转扇”“竹板花”等的高难度动作,
粗旷慷慨之说唱——北方曲艺音乐艺术鉴赏
1.1 京韵大鼓
鉴赏曲目:《丑末寅初》
《丑末寅初》又名《三春景》,以刘宝全和骆玉笙的演唱版本最有代表性。《丑末寅初》是为数不多 的抒情写景小段,相对故事性叙述唱段而言,它更具有高雅的气质。 该唱段以极其简练的笔触,形象地描述了在丑末寅初这一时辰内,即一天的开始之时,中国古代人民 的生活情景,犹如一幅生机勃勃、情趣盎然的民俗风情画卷。 唱词由极不对称的上、下句构成,上句为标准的七字句,下句大幅度扩充,每对上下句描绘了一个完 整的画面、场景或人物。 它的唱腔流畅舒展,节奏平稳活泼,短句大腔搭配巧妙,从悠扬婉转的唱腔中,使人们得到充分的艺术鉴赏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
中国鼓演奏曲目丰富多样,包括独奏、合奏、戏曲、民间音乐等不同形式。
以下是著名的中国鼓演奏曲目。
1.《夜深沉》:这是一首鼓和京胡的名曲,以鼓的独奏和京胡的演奏相结合,展现了鼓演奏的魅力。
2.《绛州大鼓》:这是一首纯鼓的独奏曲目,以绛州大鼓为演奏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表现出中国鼓乐的魅力。
3.《陕西威风锣鼓》:这是一首陕西地区特色的锣鼓曲目,将鼓和锣钹相结合,展现出浓厚的民间氛围。
4.《十番粗细丝竹锣鼓》:这是一首将吹、拉、弹、打各类乐器组合演奏的曲目,充分展示了民族器乐的丰富多样性。
5.《唢呐曲》:这是一首以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曲目,唢呐独特的音色与中国鼓的演奏相互辉映,呈现出丰富的音乐效果。
6.《苏南吹打》:这是一首江苏地区特色的吹打曲目,以板鼓、同鼓等乐器演奏,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格。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曲目,中国鼓演奏的曲目还包括许多戏曲、民间音乐和现代创作作品。
这些曲目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为国内外观众带来了独特的音乐享受。
说唱音乐——京韵大鼓、苏州弹词
第一类包括评书评话、相声和快板快书等; 第二类如苏州弹词、陕北说书等; 第三类包括单弦牌子曲、四川清音等。
※虽然在第一类曲艺中有时也会有音乐成分,如相声中的 “唱”,但民族音乐学一般只研究后两个类别中的音乐部分
说唱音乐的类别与艺术特征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统计,我国现 有345个曲种。 从文学角度将唐宋以来的说唱音乐分为乐曲系和诗 赞系。 一般著述和词书中大都将其分为八类,即鼓词类、 弹词类、渔鼓(道情)类、牌子曲类、琴书类、杂 曲类、走唱类、板诵类。 如按说唱的历史沿革、传承流变,可将说唱音乐划 分为两大类,即牌子曲类和鼓书类。 说唱音乐唱腔 单曲体、联曲体、板腔体和综合体 唱腔有单曲体 唱腔 单曲体、联曲体、 四种不同的结构形式。
一、鼓词类
(一)概况
鼓词是由元、明清流行的各种“词话”发展而来的。 鼓词 清以后,这类曲种主要盛行于北方,它的明显的特 点是演唱时,演员要自己击鼓掌握节奏。 演出形式:一人击鼓板站唱。 演出形式 伴奏乐器:以大三弦为主,另有四胡、琵琶等。 伴奏乐器 唱词体系:大部属诗赞体。 唱词体系 音乐特点:吟诵性强,半说半唱,似说似唱的唱腔 音乐特点 较多,在叙事之中抒情。
欣赏分析曲目
《新木兰辞》徐丽仙 新木兰辞》 情深》 《情深》徐丽仙 蝶恋花》 《蝶恋花》
欣赏曲目
《剑阁闻铃》 剑阁闻铃》 骆玉笙
《重整河山戴后生》 重整河山戴后生》
骆玉笙
二、弹词类
弹词的名称明代已有,它的源头是宋以来的“陶真”以 及元明“词话”。 属于此类的曲种都用弹拨乐器琵琶、三弦伴奏,故名。 弹词主要流行在南方,有“苏州弹词”“扬州弹词”” 长沙弹词“等曲种。这类说唱音乐,曲调性很强,演唱 风格细腻深刻,擅长于表现长篇故事,也有富于诗意的 抒情的“开篇”。 演出形式:由一至三四人,自弹乐器自唱,有说有唱, 演出形式 或只唱不说,采用坐唱形式。 唱词属诗赞系 音乐特点:旋律流畅,柔美细腻,唱腔结构采用混合体 音乐特点 者较多。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摘要:I.引言- 介绍大鼓书《红灯记》的背景和意义II.《红灯记》的唱词内容- 描述《红灯记》中各个角色的唱词和特点- 分析《红灯记》唱词中的文化内涵和意义III.《红灯记》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介绍《红灯记》的演唱风格和技巧- 分析这些演唱风格和技巧如何影响《红灯记》的艺术表现IV.《红灯记》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探讨《红灯记》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分析当代艺术家如何继承和发展《红灯记》的艺术传统V.结论- 总结《红灯记》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展望《红灯记》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正文:大鼓书《红灯记》是我国著名的传统曲艺节目,源于山西大同地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它以红灯笼为线索,讲述了清末民初时期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遭遇和奋斗历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民生状况。
《红灯记》的唱词内容丰富,表现了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红灯记》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也是其艺术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唱腔独特,既有北方曲艺的粗犷豪放,又有南方曲艺的细腻柔美。
同时,《红灯记》还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如滚板、弹拨、擞音等,使演出更具感染力和表现力。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红灯记》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许多当代艺术家致力于《红灯记》的演出和传承,通过改编和创新,使《红灯记》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同时,《红灯记》也成为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对象,从学术角度深入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总的来说,大鼓书《红灯记》是我国传统曲艺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
摘要:
1.大鼓书与红灯记的关系
2.大鼓书的历史与特点
3.红灯记唱词的背景与意义
4.大鼓书红灯记唱词的艺术价值
正文:
大鼓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曲艺形式,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和民国时期。
它是一种以说唱为主的表演艺术,以打击大鼓为主要伴奏乐器,因此得名“大鼓书”。
大鼓书的表演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历史故事,也有现代社会生活,其中《红灯记》是大鼓书中的经典之作。
《红灯记》是一部描述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戏剧作品,它通过讲述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和民族气节。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是对这部作品的演唱,它以说唱的形式,通过音乐和语言的表现力,深刻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的背景与意义在于它通过演唱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触到这部作品。
同时,它也是对中国传统曲艺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大鼓书《红灯记》唱词的艺术价值在于它通过音乐和语言的表现力,深刻地展现了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
大鼓书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曲艺形式,而大鼓书《红灯记》唱词则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它以说唱的形式,通过音乐和语言的表现力,展现了《红灯记》这
部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和形象。
简述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一)
简述京韵大鼓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一)京韵大鼓的流派及其特征简述流派1.三湾派–代表人物:卜正民、卜正华、陈观率–特征:旋律优美,节奏稳定,注重鼓点和鼓点之间的配合,舞台表演形式多样。
2.武侯派–代表人物:赵世奎–特征:以岳阳楼为创作背景,曲调悠扬、变化多端,节奏刚猛有力,以讲述英雄事迹为主题。
3.陕北派–代表人物:刘清仁、黄继光–特征:旋律豪放、气势磅礴,注重表达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舞台表演形式宏大。
4.胡板派–代表人物:胡孝红、胡亚波–特征:曲调优美婉转,舞台表演形式较为庄重,以爱情、家国情怀为主题。
5.碰板派–代表人物:赵桂冠、赵云仙–特征:曲调活泼欢快,表演形式轻松活泼,以喜剧为主要元素。
特征•☒ 1. 京韵大鼓属于北方民间曲艺剧种,流派众多,各具特色。
•☒ 2. 不同流派之间的音乐风格、节奏变化、曲调选材都有所差异。
•☒ 3. 京韵大鼓剧目丰富多样,既有古代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也有现代题材。
•☒ 4. 演员以唱、念、做、打、舞为主要表演方式,舞台表演形式多样化。
结语京韵大鼓作为中国传统曲艺之一,流派繁多,各具特色。
每个流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音乐特点。
通过了解京韵大鼓的不同流派及其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优秀的艺术形式。
传承与创新1.京韵大鼓的不同流派在传承上注重师徒传授,由师傅传授给徒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熟练技艺。
2.传承过程中,艺术家们注重培养徒弟的艺术素养和表演技巧,更注重传递传统的文化价值和情感表达。
创作与演绎1.京韵大鼓的创作和演绎过程中,艺术家们注重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注入新的艺术理念和创新思维。
2.在音乐方面,他们不断尝试新的配器和编曲方式,使京韵大鼓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意。
3.在舞台表演方面,他们创新舞台布景、服装设计和灯光效果等,提升演出的视觉效果和观赏性。
京韵大鼓的影响力1.京韵大鼓作为中国古老的艺术形式,凭借其独特的表演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爱和推崇。
赞美中国且纯用手拍鼓的歌曲
赞美中国且纯用手拍鼓的歌曲有:
1.《中国之鼓》:这首歌以中国鼓为乐器,表达了对中国悠久历史
和文化的赞美。
歌曲中的鼓声激昂、振奋,展现了中国的凝聚
力和向心力。
2.《鼓韵中华》:这首歌以手拍鼓为主线,融合了多种中国元素,
如二胡、琵琶等,展现了中国鼓乐的独特魅力和中华文化的博
大精深。
3.《鼓震神州》:这首歌以中国鼓为载体,赞美了中国的辉煌历史
和壮丽山河,表达了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祝愿。
4.《手鼓之歌》:这首歌以手拍鼓为伴奏,歌词简洁明了,旋律优
美动听,表达了对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和历史的敬仰。
5.《鼓乐飞扬》:这首歌以手拍鼓为主线,融合了多种中国民族乐
器,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和民族精神的活力。
6.《手鼓翩翩》:这首歌以手拍鼓为载体,歌词优美动人,旋律悠
扬激昂,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敬仰。
7.《鼓鸣盛世》:这首歌以中国鼓为乐器,赞美了中国的繁荣昌盛
和国泰民安,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未来的期许。
8.《手鼓雷动》:这首歌以手拍鼓为主线,融合了现代音乐元素,
展现了中国鼓乐的时尚感和震撼力。
9.《鼓声东方》:这首歌以中国鼓为载体,赞美了中国的博大胸怀
和开放包容,表达了对祖国无限可能的信心。
10.《手拍鼓歌》:这首歌以手拍鼓为伴奏,歌词激昂向上,旋律铿
锵有力,表达了对中国的骄傲和自豪。
20世纪以来鼓曲类曲艺音乐研究综述(上)
鼓 曲 ,或 称 鼓 书 、鼓 词 ,一 般指 曲 艺音 乐 中 以 大 鼓 为 主 要 的 学者 探 索着 学 术 的前沿 ,重 新审 视这 “ 不 入流 ” 的民 间文 艺 ,
伴 奏 乐器 的类别 ,民 间俗称 大 鼓 。2 O 世 纪初 “ 五 四 ”新文 化运 动 开 辟 “ 俗 文 学 ”研 究这 ~ 崭新 的领 域 , 并将 鼓词 、 弹词 说唱 文 学 时期, 民族 民间 艺术 受到 重视 , 一批 有着 新文 艺 思想 的学 者将 不 登大 雅之 堂 的 民间 文学 纳 入学 术研 究 视野 ,开辟 了与 “ 雅文学” 相 对而 言 的 “ 俗 文学 ”研 究领 域 ,并 将鼓 词 、弹 词 等 曲艺 艺术 列 入 “ 俗 文 学 ”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 学者 们 搜 集 、研 究 文献 史 料 , 列 入其 中 。 他 们 搜集 相关 的抄 本 、刻本 ,考 证 历史 演变 ,探 寻 发 展 脉 络 ,总 结艺 术 形态 与特 征 。有 关 鼓词 的研 究 主要 论 著有 胡怀 琛的 《 中 国 民歌研 究 》3 、李 家 瑞 的 《 北 平 俗 曲略 》 、郑 振铎 的 《 中国俗 文 学 史 》5 、罗 常培 的 《 北京 俗 曲百种 摘 韵 》 等 。他 们
考证渊源,为鼓 曲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制 还 整理 书 目与 唱词 ,如 傅惜 华 的 《 子 弟 书总 目》 、董连 枝 的 《 梨 定 了 引导 曲艺工 作健 康 发展 的 指示 , 中华 全 国文 学 艺术 工 作者 第 花 大 鼓 书词 初 编 》8 、匏 安居 士 的 《 鼓 词 选 刊 》9 齐家 本 的 《 鼓
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
中国民族打击乐曲目有:
1. 《鸭子拌嘴》与《老虎磨牙》:这两部作品都是打击乐大师安志顺于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已成为20世纪中国打击乐的代表作。
其中,《老虎磨牙》创作于1982年,根据西安鼓乐、陕西的民间锣鼓以及陕西民间乐曲为素材创作。
2. 《滴水诉情》:这是打击乐与琵琶作品,由安志顺创作。
3. 《狮子戏铃》与《双龙戏梅》:这两部作品属于庆典鼓乐。
4. 《春夜喜雨》:这是打击乐与女声清唱作品。
5. 《春莺啭》:这是打击乐与笙作品。
6. 《大唐六骏》:这是组合打击乐作品。
7. 《黄河激狼》:这是流星转鼓作品。
8. 《鼓鸣盛世》:这是鼓族合奏作品。
此外,还有《老虎磨牙》《庆典的鼓声》《鸭子拌嘴》《大唐六骏》《春夜喜雨》《鼓的组合》等。
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中国民族打击乐的特色和技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大鼓小鼓》(谱例 20)仅用一鼓一拍一小标题二拍的音质。
例如《大鼓小鼓》(谱例 20)仅用一鼓一拍一小标题二拍的音质。
《大鼓小鼓》(谱例 20)仅用一鼓一拍一小标题二拍的音质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有着无限的表达方式和形式。
在不同的音乐曲目中,鼓乐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一首名为《大鼓小鼓》的乐曲,该曲以独特的鼓点编排和鲜明的音色特点闻名。
乐曲通过仅使用一鼓一拍和一小标题二拍的音质,展现出了极富独特韵味的音乐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大鼓小鼓》这首乐曲的演奏形式和特点。
该曲以鼓乐为主,采用的鼓点编排让整个乐曲显得独具魅力。
全曲的基本节奏是以一鼓一拍为主,同时穿插了一些小标题二拍的鼓点,使得整个曲目显得富有层次感和变化性。
乐曲的节奏感强烈,并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这使得表演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技巧和节奏感。
其次,我们来谈谈《大鼓小鼓》乐曲在音色方面的独特之处。
首先,乐曲中使用的大鼓具有浑厚有力的音色,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感。
它以沉稳而有力的鼓点为主,为整个乐曲增添了一种庄重感和力量感。
与大鼓相对应的是小鼓,小鼓的音色相对明亮,能够产生尖锐而有力的击打声音,为乐曲注入了一份欢快和轻快的氛围。
两种截然不同的音色在乐曲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保持了鼓乐的庄重感,又增添了一份活泼和灵动的气息。
在实际演奏中,乐手们需要准确地掌握大鼓和小鼓的音色转换,以达到音乐表达的最佳效果。
通过对于鼓点的准确掌握和鼓棒的灵活运用,乐手们能够在演奏中流畅地切换和转换音色,呈现出一种悦耳动听的效果。
这对于参与演奏的乐手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是对他们技术和音乐理解能力的一种考验。
最后,我想说说《大鼓小鼓》乐曲的艺术魅力。
通过仅使用一鼓一拍和一小标题二拍的音质,该曲展示了鼓乐在音色方面的极致表达。
大鼓和小鼓两种不同的音色相互呼应,为整个乐曲营造了有力而饱满的氛围。
演奏时的节奏感和音色转换让观众陶醉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场音乐的盛宴之中。
乐曲中情绪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带领着听众一起进入音乐的世界,感受其中所蕴含的力量和激情。
曲艺、京韵大鼓、天津时调、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二人转-西南师大版九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曲艺、京韵大鼓、天津时调、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二人转前言曲艺、京韵大鼓、天津时调、苏州评弹、四川清音、四川金钱板、二人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
在中国南北方的不同地域、不同的历史背景下,这些艺术形式各具特色,但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本文主要介绍这些民间艺术形式的概况和特点,以及如何在音乐课上进行教学。
曲艺曲艺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形式,通常是音乐、歌唱、说唱、讲故事、击鼓、演滑稽等表演方式的混合体。
曲艺起源于社火、民间婚丧嫁娶、庙会等民间活动,是一种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艺术形式。
曲艺的形式多样,如北方的评话和快板、南方的相声、鼓词、传统戏曲等。
曲艺的特点是语言幽默风趣、表现手法生动、艺术效果独特等,是一种适合亲子、家庭、社区等群体观赏的文化演出形式。
在音乐教育中,可以将曲艺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曲艺中的语言、节奏、韵律等元素,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京韵大鼓京韵大鼓是中国北方曲艺中的一种。
它在清朝的时候发源于北京一带,后来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开来。
京韵大鼓的演出表现方式是鼓点悠扬、唱词明快、歌舞交织,带有独特的京味特色。
京韵大鼓的演出中,腔调高昂、婉转动听的鼓点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鼓点负责起到连接唱词和舞蹈的作用,是京韵大鼓艺术的灵魂之所在。
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京韵大鼓,让学生感受到北方民间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并了解它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天津时调天津时调是中国北方曲艺中的一种,源自天津地区。
它以高亢的声调、生动的表演方式、嬉笑怒骂之间的变化而著称。
天津时调的内容安排通常是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片断等方面入手,通过语言、唱腔、动作等多种表现手段生动地展现出来。
天津时调的演出通常由一名表演者和一个伴奏者组成。
表演者通过表情、动作、音调等表现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在音乐教育中,可以通过天津时调的教学,激发学生对于表演艺术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以《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
国北方 地 区鼓 曲 的重要 组成 部分 。东 北大鼓 最 初 的形
式是“ 弦子 书 ” , 这种 形 式 主要 是 在北 方 的农 村 流 传甚
广, 然后 经 过 长 时 间的 发展 演 变 , 与 乐亭 大 鼓 、 京 韵大 鼓 等进行 融 合之 后形 成 的艺 术表 现形 式 。 ( 二) 东 北大 鼓 的艺术 特 征 东 北 大 鼓 的表 演 形 式 和 传 统 曲 目东 北 大 鼓 大 约 形成 在 清代 中期 时期 。 最 开 始 表演 的形式 是 一 个人 进 行 表演 , 应 用 小 三 弦 自行 伴 奏说 唱 , 在 演 唱者 的腿 上 绑有“ 节 子板 ” , 跟 着节 拍击 节 , 也被 称作 “ 弦 子书 ” 。之 后, 东北 大 鼓演 变 为演 唱者一 人 自击鼓 、 板, 然后 和 乐 队配合 演 唱 , 应用三弦 、 四胡 、 扬 琴 等乐 器 进 行 伴 奏 , 演员 在演 唱 的时候 应 用 的是 东 北方 音 。 清 末 民初 东北
等 ,较好 地 塑 造人 物 的 形象 ,主要 应 用 的道 具 是 扇 、
且 与一 般 歌 曲不 同 的是 在歌 曲 中以叙 述 人 和 主角 “ 雷
锋” 一起 出现 , 要求 演 唱 者用 声 乐 色彩 、 声 音 情 感来 塑
造不 同 的人物 形 象 。
( 二) 作 品处 理 曲艺 的板 式 . 由慢 到快 。 曲种 的不 同对 板 式有 不
鼓曲类——精选推荐
⿎曲类⿎曲类⿎曲⾳乐性较强,以演唱曲词为主。
曲艺中三分之⼆的曲种都属这⼀类。
概括⼀下,⼜可分成七种:弹词弹词盛⾏于我国南⽅。
⼀般是由两个⼈弹唱,⼀⼈弹三弦,⼀⼈弹琵琶,有说有唱,称为双挡。
也有⼀个⼈⾃弹⾃唱的。
苏州弹词和扬州弹词,演出形式完全相同,讲究“说噱弹唱”。
开书前所唱的“书帽⼉”叫“开篇”。
苏州弹词在创腔上流派纷呈,各有特⾊。
当前要紧的流派有蒋⽉泉的蒋调、朱雪琴的琴调、徐丽仙的丽调、侯莉君的候调、杨振雄的杨调等。
⼤⿎⼤⿎流⾏于华北、东北等地区。
⼀般⽤三弦伴奏,演员打⿎演唱。
也有的不⽤乐器伴奏,只打⿎演唱。
它是黄河流域的产物,盛⾏于清末,是从民歌⼩调进展变化来的。
北⽅⼤⿎最早的⼀种是犁铧⼤⿎(即⼭东⼤⿎、梨花⼤⿎),它的曲调唱腔是从鲁北农村中⼀种和⽣产劳动相结合的民歌进展成的,带有浓厚的地⽅⾊彩和淳朴健康的乡⼟⽓息。
什么原因起名叫“⼤⿎”呢?这有⼏种不同说法。
⼀说⼤⿎是从农民的秧歌进展来的,农民们有时敲着⼤⿎来引歌、送歌。
秧歌⿎本来是特别⼤的,后来参照和尚道⼟所⽤的扁⿎,把它改成⼩⿎了。
⼀说是,从前⿎词,擅演⼤部头书,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等,因此管⼤部头的⿎词就叫“⼤⿎书”,简称⼤⿎。
还有⼀说认为打⿎是为招揽观众,把⼤伙聚集起来,即“打⿎说书”,后被讹传成“⼤⿎书”。
总之,不管怎么样解释,⼤⿎基本上从民间⼟⽣⼟长起来的,这⼀点是没有疑问的。
全国⼆⼗⼏种⼤⿎,多按地域起名。
如西河⼤⿎、⼭东⼤⿎、京韵⼤⿎、乐亭⼤⿎、北板⼤⿎、京东⼤⿎、奉调⼤⿎,以及平⾕、唐⼭、南阳、上党、东北、安徽、河洛、湖北、太原、⼴西、长沙、江西、胶东、淮南⼤⿎等。
按乐器分有铁⽚⼤⿎、⽊板⼤⿎、梅花⼤⿎、梨花⼤⿎、清⾳⼤⿎等。
渔⿎和道情京韵⼤⿎⽤渔⿎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共同特点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有的只唱不说。
表演时,⽤右⼿⼿指敲击渔⿎。
渔⿎是⽤⼋节⽵筒,在顶端蒙上⽺⽪或猪护⼼⽪制成的。
传统节⽬中有特别⼤⼀部分宣扬道教的出世思想,因此⼜名“唱道情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曲艺大鼓类风格创作的歌曲
作者:林素纯
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01期
摘要:曲艺指的是中华民族说唱艺术的统称,主要指的是从民间口头文学与歌唱艺术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我国的曲艺种类丰富多彩,且皆拥绝技,其中中国北方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东北大鼓与京韵大鼓,它们已经有一二百年的历史了。
《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生》这两首现代创作艺术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以曲艺中的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为基础的歌曲,笔者想通过自己在研习这两首歌的同时,通过相关的文献资料及自己对东北大鼓和京韵大鼓的了解和掌握介绍给后面学习者提供一些自己的学习心得。
关键词:东北大鼓《八月十五月儿明》京韵大鼓《重整河山代后生》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1-0035-03
一、东北大鼓的形成与艺术特点
(一)东北大鼓的形成
东北大鼓存在并广泛流传在我国东北地区,主要包括的地区有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等地,是一种曲艺说唱曲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北方地区鼓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北大鼓最初的形式是“弦子书”,这种形式主要是在北方的农村流传甚广,然后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演变,与乐亭大鼓、京韵大鼓等进行融合之后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
(二)东北大鼓的艺术特征
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和传统曲目东北大鼓大约形成在清代中期时期,最开始表演的形式是一个人进行表演,应用小三弦自行伴奏说唱,在演唱者的腿上绑有“节子板”,跟着节拍击节,也被称作“弦子书”。
之后,东北大鼓演变为演唱者一人自击鼓、板,然后和乐队配合演唱,应用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员在演唱的时候应用的是东北方音,清末民初东北大鼓是由清一色的男演员转为“女大鼓”。
东北大鼓演员在演出的时候十分重视手、眼、身、法等形态动作表现,讲白要有韵律、节奏,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表演题材以说唱中、长篇书为主,取材内容大多数为戏曲、小说等。
东北大鼓的唱腔音乐是板腔体,曲调十分特殊简洁;东北大鼓的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范畴。
东北大鼓的唱腔既具备格调,还有京剧、评戏等唱腔,曲调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唱腔比较流畅,唱腔大、小嗓结合,真嗓为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快板等。
二、《八月十五月儿明》
(一)作品概况
《八月十五月儿明》是根据真人真事创作出来的,平铺直叙,以雷锋生活中的平常事情作为叙述内容,叙述了雷锋的成长经历,以此表现了他的质朴的品质,宣传雷锋精神,号召人们都向雷锋同志学习。
这首叙事性的歌曲篇幅比较长,一共有167个小节。
歌曲难度比较大,除了音域从中央C到小组二组的A,而且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是在歌曲中以叙述人和主角“雷锋”一起出现,要求演唱者用声乐色彩、声音情感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二)作品处理
曲艺的板式,由慢到快。
曲种的不同对板式有不一样的称谓,但路数基本是一样的。
其发展过程是“慢—中—快—散”的顺序,描述手法主要为叙事性。
在这首歌曲中,作曲家把4/4、2/4、1/4(垛板)、散板等各种拍子进行交替应用,表现了歌曲较强的戏剧性,不同的拍子与节奏的变换,将作者要叙述的事情鲜活地呈现出来。
歌曲中标志性音调模式指的是戏曲、曲艺经常用到的最典型的音调因素。
在《八月十五月儿明》的这首歌里一共有七处这样的音调模式,贯穿着整首歌,其中还引用了戏曲、曲艺中常用的悲腔。
三、京韵大鼓的形成和艺术特征
(一)京韵大鼓的形成
京韵大鼓最开始是怯大鼓即木板大鼓,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而来的,由鼓书艺人革新改良乐调传到天津地区。
清咸丰年间,旗籍鼓书艺人金德贵长期研究木板大鼓,经过不断地研究与创新,其将木板大鼓原来的有板无眼发展成了一板一眼,被称为“双板”。
同治、光绪年间,北京艺人胡金堂(胡十)为了满足京城观众的需要,将木板大鼓的鼓词内容进行改进,将子弟书词《长坂坡》进行移植。
子弟书唱词以七言为主,曲调是八旗子弟乐,并以三弦乐器伴奏,被称为“清音子弟书”。
京韵大鼓中一些脍炙人口的唱段都是来自子弟书的词,例如:《露泪缘》《红梅阁》等。
1884 年起,刘宝全通过不断创新与研究,将怯大鼓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首先是在语言上应用北京语音祛除怯大鼓的“怯”味;然后,借鉴各种戏曲小调的曲调设计,不断将唱腔进行丰富;再者,对京剧表演的程式不断改善与融合;最后,唱腔讲究韵白,把说和唱完美地进行结合。
骆玉笙所创立的“骆派”京韵大鼓,是近代女声大鼓发展的最高峰时期。
(二)京韵大鼓的艺术特征
京韵大鼓是我国鼓类艺术表演形式中很高端的艺术表现形式,形体表演兼具虚、神、意等美学特征,演员在表演的时候不但要会演,还要会唱。
表现形式不但要表演又要有叙述,不但要有伴奏还要有演唱的部分,从而向观众展现出一人一台戏的表演境界。
演员要通过自己神情
的表达来表现各人物特点、身份等,较好地塑造人物的形象,主要应用的道具是扇、板、鼓楗,模拟刀、枪、船桨等事物以帮助表演,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魅力。
京韵大鼓在音乐的声腔上吸收了京剧的音乐声腔元素,吸收弹词的唱腔。
京韵大鼓的鼓词内容通常都是比较短的,一般在唱段的首句起韵,第二句便有押韵,一韵到底,中间基本上不进行换韵,此外,韵脚用平声字,上句平仄不论,下句平声押韵。
除了几种基本句式,还经常使用变化句式。
京韵大鼓的唱腔属板腔体的曲体结构,渐渐形成了三大基本唱腔和两种板式:平腔、甩腔和长腔。
为适应故事情节,表演者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又派生出一些新的唱腔,例如:挑腔、落腔等。
慢板和紧板,这是京韵大鼓中最常见的两种板式。
四、《重整河山待后生》
(一)作品概况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由著名的作曲家雷振邦指导中央歌剧舞剧院的温中甲和刚刚从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的女儿雷蕾一起创作的作品。
在保留传统京韵大鼓风格的同时吸收了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以新的编曲方法创作对传统的京韵大鼓的程式化规律进行创新,其中融合了很多新的素材,在调性和节奏上进行了不断的完善。
由京韵大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骆玉笙先生演唱后经电视传播便在全国范围流传,这在我国传统民间文化暂时萎缩的时期,可以将曲艺地域流传的局限性打破,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京韵大鼓,意义深远。
(二)作品处理
在谱例3、4中的“香”“和”字,保留了京韵大鼓的【辅腔】波音,在谱例3中的“和平”两字保留了京韵大鼓基本唱腔【平腔】里的“拉腔”。
而唱词中谱例3、4中“一腔无声血万缕……”的“血”与“缕”字;“为雪国耻身先去……”的“先”字等就是用了【拖腔】,并且加入了很多的偏音,应用偏音,不但将说唱艺术的语言特色很好地保留下来,并且使作品变得非常新颖,具有现代感。
五、结语
民族声乐在发声技巧、咬字、作品处理方面都是借鉴了我国的戏曲、曲艺。
不管是《八月十五月儿明》郭兰英老师的演唱,还是《重整河山待后生》骆玉笙先生的演唱中,特别是在咬字时有“喷口力”,要注重“寸劲”,字头短促而有力、结实并且清晰,不但将字咬住,并且注意不能将字咬死,在咬字吐字方面讲求“五音”和“四呼”;唱词方面通用北方戏曲说唱艺术中的十三道大辙,此外,还应用了由十三道大辙演变来的两道小辙(带有儿化音);采用腹式为主的胸腹式呼吸方法;注重曲子的内容处理对不同的人物形象用不同的声音色彩来进行塑造,做到声情并茂,这些都与我国的民族声乐的发音要求是一致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东北大鼓与京韵大鼓和其他的说唱类的曲艺一样在传统的传承方式上应用相同的模式,也就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但是在目前来看,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一分为二的看具有优势与不足。
时代的发展为人们的娱乐生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目前人们的审美也变得多元化与多样化,这就使得东北大鼓与京韵大鼓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并且是这种具有固定演出场所的说唱曲艺艺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落,给艺术的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
《八月十五月儿明》《重整河山待后生》两首以北方大鼓说唱类风格为主、以现代作曲手法为主的声乐作品和其传播方式给曲艺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借鉴,有利于更多的人去了解、喜欢曲艺。
作为高校专业艺术院校的一名学生,我们更应该不断学习与欣赏我国的传统音乐,为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优秀文化尽自己的一份薄力,让我国的传统音乐继续发展与流传下去,做到后继有人,永世流传。
参考文献:
[1]薛宝琨.骆玉笙和她的京韵大鼓[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张玉梅.东北大鼓音乐探寻[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8.
[3]蒋慧明.京韵大鼓[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3.
[4]陈钧.子弟书音乐探索——《京韵大鼓音乐新论》(一)[J].乐府新声,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