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公开课(原创)
《祭十二郎文 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
![《祭十二郎文 第二课时》公开课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d35acf195f312b3169a5ec.png)
• • • •
• • • •
判断“其”的用法。 ①请归取其孥:你的 ②其能久存乎/其几何离/其又何尤 难道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汝 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其真无马耶?其真 不知马也 是……还是…… ④其信然矣/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大概 ⑤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代词,先人们的 ⑥其无知 表假设,如果 ⑦然后惟其所愿 代词,自己
导学
1、读4—8段,正字音。 2、将课文4—8段的注释写在课本相应位置, 字字落实地梳理4—8段课文。 3.找出文中“其”字,并解释词义及用法。 4.及时记录疑惑。
议
组议:4分 1.小组讨论难理解的实、虚词和句子。 2.小组讨论第5段中虚词 “邪”“乎”“也”“矣”在表达思想情感上 的作用。 对议或组议:疑惑。
“其”的用法
代词 人称代词:你、他、自己; 你们的/他们的…… 指示代词:那、那些 表反问“难道” 表揣测“大概” 表祈使“一定” 表期望“希望”
其
语气词
表假设“如果” 连词 表选择“其……其”连用,
评——文常
• 1.一百岁——期颐 • 判断:小周的爷爷八十寿诞,小周画了一幅 《松鹤图》作为爷爷的生日礼物,并在画上题 写:当信人生期颐寿,南山闲步乐道遥。 • 2.疾——小病 病——大病 • 君有疾在腠理,不知将恐深 • 3.祭文与诔文 • 诔文,又称“诔辞”,哀祭文的一种。古人讲究 上下尊卑,"诔"只能用作"上对下"、"尊对卑"
韩愈生平简介
• 贞元八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 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因论事而被贬 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 人等职。元和十二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 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 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 吏部”。长庆四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 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 公”。元丰元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
![(完整版)《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e7298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2a.png)
02
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 “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 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 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 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 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 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03
其代表作有《师说》《获麟解》《进学 解》《送李愿归盘谷序》 《左迁至蓝 关示侄孙湘》等。作品非常多,现存诗 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
《进学解》
是一篇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抒发牢骚之作。文章构思别出机杼,语言新颖形象,在技巧上吸收了辞赋体的特点, 也是韩愈文章中别具一格的名篇。
CHAPTER 04
祭文传统与文化内涵
祭文起源与发展历程
起源
祭文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是人们对神灵、祖先表达敬意和祈福的一种文体。
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简单的祷告词,到汉唐时期祭文的成熟和多样化,再到宋明清时期 的规范化和文学化,祭文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祭文种类及特点分析
种类
包括祭祀天地、山川、神灵、祖先等各类祭文,以及悼词、诔文、哀辞等相关文体。
特点
情感真挚、语言庄重、结构严谨、韵律和谐,注重表达哀思和敬仰之情。
文化内涵与价值观体现
儒家思想
祭文中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 礼仪等观念,强调对祖先的敬仰 和感恩。
道家思想
部分祭文也融入了道家思想中的自 然观念,表达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 顺应。
名家评价与影响
古代名家评价
列举古代文学家、评论家对《祭十 二郎文》的评价,如苏轼、欧阳修 等,展现其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与 影响。
现代研究视角
介绍现代学者对《祭十二郎文》的 研究视角和方法,如文学批评、文 化研究等,展现其学术价值。
祭十二郎文_公开课
![祭十二郎文_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7b84c2ccc281e53a5902ffa2.png)
东野的书信 耿兰的丧报
信
《古文观止》:“读此等文, 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 字字是泪。”
苏轼:“读韩退之《祭十二 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不友。”
明人:“祭文中千年绝调。”
本文借助虚词来表达感情的作用
1、可以加重语气, 使表达的感情更强 烈;
2、可以押韵和增强 文章的节奏,从而增 强作品的感染力,更 能打动读者的心。
学习目标
1、体会叙事中抒情的特 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 切的痛惜和怀念之情。
揣摩文章第5自然段中的“邪”、 “也”、“乎”、“矣”的用法,体会 它们在表达感情上的作用。
1、找出句末的语气词
2、根据心理变化划出本段的层次。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 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 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 长者、衰者而存全乎?未可以为信也。
三、 后事安排,及对生不能共居 供养,死不能临尸尽哀的悲痛和 怨恨。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 知日。生不能相养以共居,殁不得抚 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 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 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 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 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 有极!……………………
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兰 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
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
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 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其既非信然,亦非梦,其传之更非 真。
吾不信吾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盛德而夭其嗣,汝之纯明而 不克蒙其泽;吾不信少者、强者而夭殁,长 者、衰者而存全,未可以(之)为信。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原创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原创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cd7f40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d.png)
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索作者在悲侄之 死旳同步,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怀念之情
追悔之情
痛悼之情
人生无常
骨肉之情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浣溪沙·历来年光有限身 晏殊
历来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 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 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怎样不丈夫。
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难舍难分,或是 血浓于水旳亲情,或是淳朴真挚旳友谊,又 亦或是相濡以沫旳爱情;总有一种感动,能 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亲情旳无私,友谊旳深 厚,爱情旳忠贞。我们对这些情感总是漠视, 总觉得一切还来得及。或许,等我们衣锦还 乡时,楦椿并茂已不复往昔;等我们功成名 就时,高山流水依在,千杯难再饮;等我们 功成身退时,人面已然苍老,徒留桃花笑春 风。天涯海角,生死不相依,魂梦不相接。
角度二: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是我 们中华民族旳老式美德,探望亲人最终一 眼、送亲人最终一程,这是我们中国人千 百年来旳基本人伦和亲情习俗。 角度三:知错能改
研读悟情
• 第二段中请找出感人细节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
门衰祚薄、两世单传
1、“抚汝指吾”旳细小动作,体现出 为母为嫂旳深切关爱与顾惜;
2、“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 字,却字字透出嫂嫂旳焦急、期待和悲 哀。
3、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回忆此 事,自是有无尽旳沉痛与凄凉。
研读悟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 夭而病者全乎?
无限震惊和凄凉
韩愈感情旳变化与矛盾
疑其非真 叹其非梦 悲其信然
经过朗诵和比较可知:
“邪”强化了“怀疑”旳情感, “乎”强化了“疑问”旳情感,
《祭十二郎文》课件公开课
![《祭十二郎文》课件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b965fb7c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df.png)
文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
重点与难点解析
针对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 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
文化背景介绍
结合课文内容,介绍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拓展阅读与思考
提供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 讨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程评价与反馈
韩愈的文学成就卓越,其散文风格雄 健、气势磅礴,诗歌创作也独具特色 ,尤其擅长古文运动,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实用性。
《祭十二郎文》的创作契机
01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在得知侄 子韩老成去世后所写的一篇哀悼 文章。韩老成是韩愈的堂兄韩弇 之幼子,与韩愈感情深厚。
02
韩愈在得知韩老成去世后,内心 悲痛欲绝,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 的祭文,表达了对侄子的深切悼 念和哀思。
语言质朴自然
文章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 却能打动人心。
语言节奏感强
文章语言节奏感强,抑扬顿挫,富 有音乐美感。
语言运用贴切传神
作者善于运用贴切传神的词语和句 式,使语言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叙事结构与手法
01
02
03
叙事结构严谨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 式,严谨有序,层次分明。
叙事手法多样
作者运用顺叙、倒叙、插 叙等多种叙事手法,使叙 事更加丰富多样。
课堂表现评价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积 极参与课堂活动。
作业与测验
布置适当的作业和测验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家长反馈
与家长保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促进家校合 作。
THANKS FOR WATCHING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bf413e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09.png)
《祭十二郎文》教案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积淀文言语感,培养翻译能力。
2.体会文章得感情,把握课文边泣边诉得语言形式,品味叙述中抒情得艺术。
3.继承中国古代文化得优良传统,珍惜生命,关爱亲人。
教学重点:本课主要就是以情动人,在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之后,让学生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进而分析作者叙事陈情怎样逐层深入,达到抒情得目得。
教学难点:体会虚词在表达感情上得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得文字都就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得。
韩愈得《祭十二郎文》就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得抒情散文,成了祭文中得“千古绝调”。
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找出叙述作者亲情得语句,注意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得深挚感情。
导语2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得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得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
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与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就是那样得脆弱,不会因为我们得珍视与眷恋而停留。
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得思念与感伤。
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就是文学史上最残酷得事实。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得这篇文章就就是一篇感人至深得祭文——《祭十二郎文》。
我们以前学过了《出师表》《陈情表》,都就是极优秀得得古典散文。
苏轼在读后不禁说:读《出师》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辍泪者,其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在评论《祭十二郎文》时也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写,字字就是血,字字就是泪。
未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那么,这《祭十二郎文》就是什么文章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二、背景介绍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
她生活在中唐时期,在文学方面影响很大,她得主要贡献就是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了“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得优秀散文传统,摒弃南北朝以来矫揉造作得骈体文;主张文章要有充实内容,学习古文应“顺其意而不顺其辞”,“惟陈言之务去”,力求“文从字顺”。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59a322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35.png)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案1000字教学目标:1.了解《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探究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教学难点:1.文化内涵的深度解读。
2.创作艺术特点的深入剖析。
3.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题目《祭十二郎文》并询问学生是否知道此文,导读《祭十二郎文》的主题和文化内涵。
二、讲解(25分钟)1.《祭十二郎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在唐代,十二月二十八日是祭祀神祇和祖先的节日,又称祭灶节。
(2)《祭十二郎文》是唐代诗人白居易为献给北京杨家岭的十二郎庙所作的一首长诗,以咏史与抒情相结合,抒发了对神灵的尊崇和对诸侯楼阁、鼓乐舞蹈等震撼人心、美不胜收的盛况的赞美。
2. 诗文创作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1)章法严谨:白居易以“诸侯楼阁、鼓乐舞蹈”作为起点,以“蓬莱阁下”为结尾,铺叙疏密得当。
(2)运用比喻和借景:白居易以祭灶为主题,通过祭祀和娱乐场所的对比来表现节日欢庆之气氛。
(3)运用对立方法:写神的超脱与人的凡俗、死亡与生存、古今与虚实等对立。
三、思考(20分钟)请学生围绕着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祭十二郎文》中的“神”是怎样描绘出来的?表现了怎样的文化信仰?2.《祭十二郎文》中“蓬莱阁下”的描写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3.《祭十二郎文》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四、总结(5分钟)教师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祭十二郎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也对他们的思辨能力进行总结。
课后拓展:1.了解中国传统祭灶文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作文深入探究。
2.学习白居易的诗歌,对一段史实加以鉴赏或欣赏,进行诗歌朗诵。
3.结合节日文化,组织班级节日活动,学生体验不同节日的文化内涵。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e2885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6.png)
《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祭十二郎文》的公开课教案【知识目标】一、培养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习惯,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二、能借助工具书与上下文读懂词句,重点掌握词语。
三、熟读成诵,赏析本文边诉边泣的语言特点。
【能力目标】一、借鉴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培养在阅读文本语境中揣摩思想感情的能力。
【情感目标】一、体会感知本文抒发的对亡侄的无限哀痛之情,正确认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重点难点】一、读懂词句,掌握积累文言词句,体会至真至诚的骨肉亲情,是学习的重点。
二、品析本文不拘常格、自一由抒情的写法,正确认识哀痛之中凄楚的人生感慨是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了解常识1、韩愈2、祭文格式及本文特点二、整体感知1、十二郎与韩愈是什么关系?作者对他的去世为什么如此悲痛?2、在回忆中死者生前与作者的感情如何?最让作者哀痛的事情是什么?3、作者怀念死者最好的方式是什么?三、基本知识的了解与掌握〖结合《导学》“知识盘点”在文本中发现疑难词句,并做相应的.笔记〗四、复述第一至第四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本文写得至悲至痛,试思考作者在悲侄儿之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在首段中有哪些语词概括了这些情感?五、练习实践诵读全文,巩固词句,增强语感,理解全文。
第二课时一、复述第五至结尾重点语段,理解掌握重点词句【在诵读与复述中启发学生拓展思维,讨论交流阅读心得】1、第五段主要抒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怎样感慨?作者在悲痛之余还有怎样的情感?〖感叹人世无常——悲怨而无奈〗信——兄盛德夭其嗣,汝纯明不蒙泽——未可信其信然邪,其梦邪少强夭殁,长衰全存梦——东野之书,耿兰之报在侧——信然天者诚难测,神者诚难明——理者不可推,寿者不可知2、上段哪个语句与本段相呼应,而下文哪些语段与本段相呼应?3、最后三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启发引导从不同角度了解概括〗对死者——祭拜亡灵,吊慰遗孤,力求改葬——抚养子女,以待余年对自己——深感负疚,生不能共居,殁不能尽哀,魂不能相接——无意人世【小结】无意人世却责任未了,抚养遗孤又觉力不从心,这是何等的哀痛凄绝啊!二、诵读指导,品味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诵读提示】正所谓“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https://img.taocdn.com/s3/m/5aebbfaa4afe04a1b071deeb.png)
想到我的几位叔伯和几位兄长都身体健康却都过早地逝世,像我 这样衰弱的人,哪能长命呢?我离不开这儿,你又不肯来,生怕 我早晚死去,使你忍受无穷的忧伤啊!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谁说年轻的先死而年长的还活着,强壮的早死而病弱的 却保全了呢?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
嫂嫂曾经一手抚你、一手指我说:“韩家两代人,就只 有你们了!”
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你当时还小,大概没有留下什么记忆;我虽然能记得, 但那时候并不懂得嫂嫂的话有多么悲酸啊!
吾年十九,始( 副词,初次,第一次 )来京诚。其(代词,那 ) 后四年,而归视( 探视、探望 )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探视、 省视 )坟墓,遇汝从(跟随,指护送 )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 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 探视,探望 )吾;止( 留居、停留, “望门投止” )一岁,请归取(接取 )其(自己的)孥。明年, 丞相薨( 古代侯王死亡,唐二品以上官员死亡 )。吾去( 离开 ) 汴州,汝不果(复合虚词,一作“未果”,表事实与预料不相符合,
是年,吾佐戎徐州,使(派遣 )取汝者(代词,…的人 )始( 副 词,刚刚)行,吾又罢 ( 停职,解除官职 )去(离开 ),汝又 不果来。吾念汝从于( 在 )东,东亦客( 作客、客居,寄居他 乡 )也,不可以久(形容词用作动词,久居);图( 打算 )久 远者( 助词,句中停顿 ),莫如 (复合虚词,不如、比不上。 “(莫”否。定副词)西(名作状,向西)归 , 将成)家( 古今异义,安家落户) 而( 表承接 )致(使…来,招引、 引来)汝。呜呼!孰(疑问代词,谁)谓(以为,引申为料想)汝 遽( 副词,仓促、匆忙、急忙)去(离开)而(表并列) 殁!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课件
![祭十二郎文公开课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fd39a4c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24.png)
目 录
• 课程介绍
01
课程介绍
课程目标
掌握《祭十二郎文》 的文学特点
提高古文阅读和鉴赏 能力
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和思想内涵
课程大纲
01
02
03
04
《祭十二郎文》的背景和作者 介绍
文章结构和段落分析
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解释与赏析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探讨
课程安排
课程时长:2小时 教学方式:线上直播授课,互动讨论
对后世的影响
这篇祭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文学家都曾模仿其风格,如苏轼 的《祭妹文》等。
03
《祭十二郎文》内容解析
文章结构与思路
文章结构
文章整体上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十二郎的出生到其去世,同时穿插作者的回 忆和感慨。
思路分析
文章通过叙述十二郎的生平事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和怀念,以及对生命短暂和世事无常的感慨。
学生理解了作者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文 章的艺术特色
课程总结
不足之处
部分学生对古文的理解仍显吃力,需要加强基础 知识的巩固
对于文章的深层含义,部分学生未能深入挖掘, 需要引导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课程总结
改进措施
1
2
增加古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打好基 础
3
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叙事技巧的独特性
01
02
03
叙事结构紧凑
文章结构紧凑,情节连贯, 叙事线索清晰。
细节描写生动
作者对人物、场景的细节 描写十分生动,使读者能 够更好地理解人物性格和 情节发展。
叙事角度独特
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 式,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 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 感体验。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实用讲解学习
![《祭十二郎文》优秀课件--实用讲解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9be36db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d5.png)
作者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 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 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 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 其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 “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 《马说》《师说》等。
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归取其孥(nú)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ng)徐州 汝遽(jù)去 万乘(shè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尚飨(xiǎng)
从韩愈的家庭遭遇中,我们应该得到什 么启发?
爱护亲人,珍惜亲情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去年孟东野往 ,吾书与汝曰:“吾年未四十,而 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念诸父与诸兄,皆 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吾不可去, 汝不肯来,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孰谓少 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邪? 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 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未可以为信也,梦也,传之非其真也,东野之书,耿 兰之报,何为而在吾侧也?呜呼!其信然矣!吾兄之 盛德,而夭其嗣矣!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而不克 蒙其泽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 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 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 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 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 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 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 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 时幼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 未知其言之悲也。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2023)
![《祭十二郎文》优质课(2023)](https://img.taocdn.com/s3/m/122c8bff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8b.png)
——《野棕榈》 面对逝者,最好的方式不是忘却,而是把他保留在 记忆中,保留那分美好。
【 小结(2)】
第二部分着重写了什么感情?分几个层次写? 少强先殁,不合常情(4)
死别之情
惊闻噩耗, 疑似非真(5) 若死有知, 愿从汝死(6)
述自己身体衰病、子孙辈幼小等事? ➢ 言己之衰、言子孙之弱,不仅写出十二郎辞世后家境的凄凉,
也更突现了作者因十二郎之死而生的极度悲伤、痛不欲生之情。
如何理解“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 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一句的悲凉?
比共同死去更加痛苦的事情,就是不能再去思念。 董卿说:“想念,让朱砂变长了,让不及的人变近了, 让我们最终明白,想念是拥有的另一种形式。”
•其……其……:表选择。是……还是…… •盛德:美好的品德。 •夭:使……夭亡。 •嗣:继承人. •纯明:纯正明智 •克蒙:能够承受 •泽:恩泽 •其:语气词,大概。 •信然:其实,确定。 •业:名作动,继承……的事业。 •诚:确实。 •测:推测。 •明:明白 •理:天理。 •推:推测。 •知:预知。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文本研读第一部分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 丧之七日,乃能衔哀 致诚,使建中远具时 羞之奠,告汝十二郎 之灵:
•年月日:此为拟稿时原样。古人起草时通 常省写具体的时间,待誊抄时再补上。 •季父:父辈中排行最小的叔父。古人的排 行依次是:伯,仲,叔,季。 •丧(sàng):死。 •衔(xián)哀:衔:含着。心中含着悲哀; •致诚:表达赤诚的心意。 •时羞:应时的鲜美佳肴。羞,同“馐”, 指美味的食物。 •奠 (diàn):这里指的是祭品。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ceed44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04.png)
韩愈祭十二郎文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韩愈祭十二郎文教案第1篇教学目的:1.学习通过日常琐事的记叙表达对亡人的痛惜和怀念之情的写法。
2.通过本文的学习,掌握祭文的写法。
3.学习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以及常见的文言现象。
教学重点:在叙事中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祭文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理解导读法。
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苏轼语).为何该文会让一代又一代毫不相关的人为之落泪呢?就让我们自己来体会吧!二.韩愈和他的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常自谓ldquo;郡望昌黎”,故世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称韩吏部。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及其作品对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有深渊的影响。
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
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代表做是《马说》《师说》等。
三.写作背景:韩愈三岁丧父母,由兄嫂抚养成人,他和十二郎虽为叔侄,实际如同兄弟,从小生活在一起,“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特别深厚。
十二郎的死,使他悲痛欲绝,也勾起他的辛酸回忆。
身世的不幸,家世的凄凉,父母的早逝,兄嫂的抚养,从前同十二郎一起生活的种种情景都一齐涌上心头;自己的衰病,子孙辈的幼小,这是眼前必须正视的现实。
所有这一切,汇成一股感情的激流,作者悲感万端,百思萦集,情不能已,因而写成此文。
四.读课文:正音正句读。
1.给下列词语注音:不省()所怙()、殁()死、汴()州、孥()、薨()嗣()位、殒()生、奴婢()、窆()、尚飨()颍()水2.给下列句子断句:①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②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③今吾使建中祭汝,吊汝之孤与汝之乳母。
五.学生自读课文,找出疑难词句1、词多义辨析①致②就③之④始⑤舍2.通假字3、活用将成家而致汝使动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名做动4、倒装唯兄嫂是依宾前5、理解文化知识①季父②明年,丞相薨③万乘之公相六、导读赏析课文1.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件?家事不幸孤苦相依三别三会叹自己未劳先衰叹汝之早逝对侄死的疑惑和不得不信的现实表明自己老病衰弱、了无生趣推断死因死期安排后事照料后人2.就这些事件,作者是如何把它写得催人泪下的?①.在深沉的叙事中倾泻情感。
2024版公开课课件《祭十二郎文》课件[1]
![2024版公开课课件《祭十二郎文》课件[1]](https://img.taocdn.com/s3/m/db2c0d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6.png)
郎文》课件•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古代祭文概述•跨文化对比:中西方悼念文化差异•课堂互动环节•课后作业与延伸阅读课文背景与作者简介《祭十二郎文》创作背景韩愈与十二郎的深厚感情韩愈与十二郎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十二郎的突然去世对韩愈打击很大。
唐代祭文的传统唐代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用于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怀念之情,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其中的代表作。
韩愈的政治遭遇韩愈在政治上一直不得志,多次被贬谪,这也使得他对生命和情感的体悟更加深刻。
韩愈生平及文学成就韩愈的生平韩愈(768年-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文学成就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代表作品除了《祭十二郎文》外,韩愈的代表作品还有《师说》、《获麟解》、《进学解》等。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唐诗、唐文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唐代文学的繁荣古文运动的发展士人心态的变化唐代中期,古文运动逐渐兴起,主张恢复秦汉以前的古文传统,反对骈文等浮华文风。
唐代士人心态较为开放和自由,注重个性和情感的表达,这也为祭文等抒情文体的发展提供了土壤。
030201时代背景:唐代文学风貌文本解读与赏析简述写作背景和动机,表达对十二郎去世的悲痛之情。
文章开篇详细叙述与十二郎的交往经历,展现彼此深厚的情谊。
主体部分再次表达对十二郎去世的哀痛和悼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结尾部分文章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关键语句及修辞手法分析关键语句“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强调自己与十二郎之间深厚的感情和对十二郎去世的巨大悲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校园霸凌
2017年4月7日(星期五)下午放学后, 丰城市剑声中学发生一起学生打人事件。 经认真核查,剑声中学七年级10班杜姓、 陈姓女生与七年级12班的李姓同学因平时 的一点小矛盾而产生积怨,4月7日下午放 学后,杜姓、陈姓女生另邀八年级8班罗姓 女生找到李姓同学,并将李姓同学拉到操 场,对其进行了打骂。由于事发时学生并 没有完全离校,有旁观学生用手机拍摄视 频并上传到网络,时长约2分钟。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研读悟情
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 夭而病者全乎?
无限震惊和凄凉
韩愈感情的变化与矛盾
疑其非真
叹其非梦 悲其信然
通过朗诵和比较可知:
“邪”强化了“怀疑”的情感, “乎”强化了“疑问”的情感,
“也”强化了“分析”的情感, “矣”强化了“判断”的情感。
借助文言虚词表达思想感情,语气 词的作: 第一.加重语气,使表达的感情更强 烈;
• 1、 《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
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
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 : , 。 • 2、《逍遥游》“ , ”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 气的变化才 是真正的逍遥游。 • 3、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 句是: , 。 • 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校弦 试音,用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复 杂情感的句子: , 。
背景
韩愈幼年丧父,靠哥嫂抚养成人。 韩愈与其侄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 难,感情特别深厚。但成年以后,韩 愈四处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正 当韩愈官运好转,有可能与十二郎相 聚的时候,突然传来他的噩耗。韩愈 悲痛欲绝,写下这篇祭文。
祭祖父文 维公元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齐期刊、大维、 二维等,虔具清酌庶馐之奠,祭于先祖父德享老 大人之灵。 吊之以文曰:祖父去世,年仅七旬。奔波劳碌 ,终生耕耘。风雨无阻。不避艰辛。勤俭持家, 生活平稳。教育吾辈,克己恭人。对待敌友,爱 憎分明。维护集体,不讲私情。祖父之德,足启 后人。老当益壮,宜寿长春。无奈不测,急病缠 身。一卧不起,迅速辞尘。呜呼祖父,百喊不闻 。肝肠断绝,血泪沾巾。哀号祭奠,悲痛难陈。 黄泉有觉,来品来尝。呜呼哀哉! 尚飨! 愚生 泣奠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10—12段
本文写得极度悲痛,请思考作者在悲侄之 死的同时,还抒发了哪些悲情?
思念之情 痛悼之情 骨肉之情 追悔之情 人生无常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 晏殊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 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 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衔哀致诚
孥 遽 薨
既而 终丧
卒为所构 时论
“祭文中千年绝调” ——明代茅坤。
祭十二郎文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阳(今 河南孟县)人。常自谓“郡望昌黎”,故世 称“韩昌黎”;因晚年曾为吏部侍郎,故也 称韩吏部,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 名。他主张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六朝以来 的单纯追求形式美的骈俪文章;语言要新颖 流畅,“唯陈言之务去”,对古文要“师其 意而不师其词”。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 称“韩柳”,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代 表作是《马说》《师说》等。
孙雅兰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父亲将要离开我 去打工,心中万般无奈与不舍,当汽车的发动机 响起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父亲转过 身,那憔悴的脸颊,印在了我的心里,“回去吧 ,别送了,着凉会感冒的。” 皱纹爬上了父亲 的脸颊,在这个大雪的夜晚,父亲深一脚浅一脚 的走在雪地里,那瘦弱的身体,在寒风的咆哮声 中,显得那么渺小,父亲挺拨的身躯,不知何时 变得弯曲了,父亲的背何时变得驼了,我竟不知 。 • 莎士比亚说, 人生如舞台,人的一生有前台 也有后台。在前台,无论你受到怎样的委屈,你 都可以回到后台向他诉说。因为后台有一个人在 等着你,在他的面前,不必化妆,不必穿戏服, 不必端架子,可以说真话,可以说气话,可以让 他知道你很脆弱,很害怕,但是那个人却会在你 的身边默默的陪伴着,那个人就是我的父亲。
第二.押韵和增强文章的节奏,从而 增强作品感染力,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4-9段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 ,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 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
自伤自责,推心痛悔,无以复加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研读悟情
3第三段作者叙述了两人的三 别三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 详细叙述自己与十二郎聚散离 合的往事?
研读悟情
• 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指责 反省
聚少离多,自责与悔恨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残芯灯如豆,光影衬人,淡抹浊泪, 那一针一线,穿刺我心。父爱壮阔如山,母 爱温柔似水,山环着水,水绕着山,山水交 融,滋养着我。(熊宇欣) 我一直都在寻找着远方,却从未回头望 一眼,回望在我身后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和那 满眼的温柔。你总是默默为我守候,你在路 口目送我远去的背影,又灯下期盼我回来的 音讯。一次次地离别,时光苍老了你的身躯。 (裴娜)青石小巷里,再也没有您蹒跚的身 影;校门口,再也没有您温柔的目光。您就 这样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谭宏妍)
• 1、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 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 的依赖性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 无力。 • 2、《逍遥游》“ 若夫乘天地之正 而御六气之 辩 ”,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 气的变 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 3、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 是: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 4、《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校弦试 音,用一个“情”字写出了琵琶女的内心复杂情 感的句子: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总有一种情感,让我们难舍难分,或是 血浓于水的亲情,或是淳朴真挚的友情,又 亦或是相濡以沫的爱情;总有一种感动,能 让人不禁潸然泪下,亲情的无私,友情的深 厚,爱情的忠贞。我们对这些情感总是漠视, 总以为一切还来得及。或许,等我们衣锦还 乡时,楦椿并茂已不复往昔;等我们功成名 就时,高山流水依在,千杯难再饮;等我们 功成身退时,人面已然苍老,徒留桃花笑春 风。天涯海角,生死不相依,魂梦不相接。 时光无情人易老,青春莫枉负。(饶志峰)
李新华 校门口,我同父亲告别,没有寒暄,没有宽慰, 没有拥抱,看着父亲,他的皱纹更深了,他的黑发中 也增添了灰白,他的眼睛里噙着泪水,压抑着,我颤 抖着手伸向他,却在半空中停住又缩了回来,父亲转 过身迈动了脚步。及近拐角父亲站住了,回过头瞥了 我一眼,挥了挥手,我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心理一 阵酸涩,压抑不住的泪水终于流淌下来。其实有时候 无声的爱才是伟大的真挚的爱,如同诗句“细雨湿衣 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我的父亲,他的情感如绵 细的秋雨,柔和的春风,没有大起大落,只有淡泊沉 默罢了。 鲁国丽 世界上有千万种爱,却没有一种爱及父爱母爱 那样无私,我生命的蛛网,由父爱和母爱紧密缠绕的 丝线织成,他将时光的流沙漏去,却不曾沾染一丝灰 尘,他将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用来对我付出却从来不 求回报。母爱就像路边的野蔷薇,不经意处叶茂光繁 ,清香四溢。
五、艺术特色:
1.破骈为散,自由多变的形式 2.强烈的抒情性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3.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
文言词句
★词类活用:
毛血日益衰,志气日益微 ☆名作状 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 ☆名作动 继承…… 的事业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矣 ☆使动用法 使……早死 一天天
★一词多义:
代词,你的 请归取其孥 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 表选择,是……还是 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语气副词,表示揣测
29日,青岛大学官方微博回应称,经 沟通,该教师已经批准学生请假。并称今 后将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规定,加强师德 教育,督促教师在严格教学管理的同时, 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要在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中多输入人文精神和社会道德, 增强师生的人文精神。
角度一:教育不该缺少“爱的温度”“爱 满天下”,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给 世人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教育是爱的事 业,师爱是师德之魂。忽视对学生作为 “人”的教育,可能培养出知识渊博却冷 漠自私的学生。 角度二:子欲养而亲不待”,孝道,是我 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望亲人最后一 眼、送亲人最后一程,这是我们中国人千 百年来的基本人伦和亲情习俗。 角度三:知错能改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 ng) 丞相薨(hōng) 及长(zhǎng) 佐戎(ró ng)徐州
不省(xǐng)
汝遽(jù )去
万乘(shè ng)之公
所怙(hù )
兄殁(mò)南方
相殒(yǔn)其生
省(xǐng)坟墓 窆(bi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ú ) 尚飨(xiǎng)
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 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 就是我对你的爱。 你在时,我抱你不够,因而觉得时间太 少,你走了,我的怀里空了,突然发现时间 毫无用处,我不知道拿那么多时间做什么, 也许时间只有一个用处,它会帮助我——是 帮助我一天天向你走近。 有谁能告诉我,为什么世界还在,我还 在,而你却不在了?
• 第二段中请找出动人细节
研读悟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 惟此而已。 细节描写:形象可感,犹在眼前。
门衰祚薄、两世单传
1、“抚汝指吾”的细小动作,体现出 为母为嫂的深切关爱与顾惜;
2、“韩氏两 世,惟此而已”仅寥寥八 字,却字字透出嫂嫂的焦虑、期待和悲 伤。
3、十二郎遽然辞世之时,韩愈回忆此 事,自是有无尽的沉痛与凄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