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 内经选读至真要大论下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五)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五)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五)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年第06期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數,是谓四塞。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其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

夫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

然六气往复,主岁不常也,其补泻奈何?岐伯曰:上下所主,随其攸利,正其味,则其要也,左右同法。

《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

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

帝曰:善。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经言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余錫以方士,而方士用之,尚未能十全,余欲令要道必行,桴鼓相应,犹拔刺雪汗,工巧神圣,可得闻乎?岐伯曰: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瘈,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痛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至真要大论(2)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

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眜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

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

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 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 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 不利的病证。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 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 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 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 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六淫病机
(一)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昏糊。瘛,抽搐。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 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 机大多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 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 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是多种肿痛疮疡的 病证,其病机大多 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 行属火,主身之血脉, 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 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 肤,形成痈肿疮疡。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 痿证。 喘呕,即喘促、呕吐。 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 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 大都属于中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 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 痿论》 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 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 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 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内经选读》名解和单选

《内经选读》名解和单选

《内经选读》习题库及标准答案绪论一、单选题1、《黄帝内经》这一书名最早见于(B)A、《史记·扁鹊传》B、《七略》C、王叔和《脉经》D、皇甫谧《针灸甲乙经》E、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2、被历代医家尊之为“医家之宗”的著作是(A)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D、《神农本草经》E、《温病条辨》(A)3、《黄帝内经》的作者是(B)A、黄帝B、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著作汇编C、刘歆D、刘向E、王冰(B)4、《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是(D)A、战国B、东汉C、西汉D、战国至秦汉E、秦汉之际(D)5、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黄帝内经》的是(A)A、班固的《汉书·艺文志》B、刘歆的《七略》C、司马迁的《史记》D、《后汉书》E、《吕氏春秋》(A)6、《灵枢》最早被称为“九卷”,始见于(D)A、《黄帝内经》B、《针灸甲乙经》C、《难经》D、《伤寒杂病论》E、《脉经》(D)7、《灵枢》之名始自()A、唐朝王冰B、东汉张仲景C、晋代皇甫谧D、西汉刘向E、西汉刘歆(A)8、《素问》之名最早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针灸甲乙经》E、《脉经》(B)9、梁代全元起所注的《素问》名为《素问全元起注》,又叫做()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素问直解》D、《太素》E、《素问吴注》(A)10、现存最早的研究《内经》的著作是()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类经》D、《黄帝内经太素》E、《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11、《黄帝内经素问》是学习《内经》的重要参考书,其注家是()A、杨上善B、王冰C、张介宾D、马莳E、林亿(B)12、由唐·王冰注,经宋·林亿等新校正的《素问》注本名为()A、《素问训解》B、《黄帝内经素问》C、《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D、《黄帝内经太素》E、《类经》(C)13、《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马莳B、李中梓C、吴崑D、滑寿E、高士宗(A)14、《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高士宗(D)15、《黄帝内经太素》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吴崑D、马莳E、杨上善(E)16、《类经》的作者是()A、王冰B、张介宾C、张志聪D、马莳E、高士宗(B)17、《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的作者是()A、张志聪等B、张介宾等C、林亿等D、李中梓等E、马莳等(A)18、《素问直解》的作者是()A、张志聪B、王冰C、高世栻D、全元起E、滑寿(C)19、《内经知要》的作者是()A、李中梓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A)20、《素问识》、《灵枢识》的作者是()A、姚止庵B、丹波元简C、汪昂D、吴崑E、杨上善(B)21、现存全部分类注释《内经》最完整的书是()A、《内经知要》B、《黄帝内经素问》C、《黄帝内经太素》D、《黄帝内经素问集注》E、《类经》(E)22、唐·王冰整理注释《素问》,于唐·宝应元年撰成,即世称()A、新校正B、次注本C、首注本D、全注本E、节注本(B)23、被称为《灵枢》第一注家的医家是()A、王冰B、张介宾C、全元起D、杨上善E、马莳(E)24、《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百科大全D、医学经典E、经方典籍(D)25、《七略》是我国第一部()A、目录学书籍B、医学词典C、图书分类目录D、医学经典E、经方(C)26、被称为中医理论体系奠基之作的经典是()A、《难经》B、《中藏经》C、《神农本草经》D、《黄帝内经》E、《脉经》(D)27、当前国际医学界出现了“中医热”,中国医学走向世界,其先导是()A、《黄帝内经》B、中草药C、养生D、针灸E、疗效(D)28、《黄帝内经》中体现出了中医学的生命观是()A、心身统一B、动静统一C、形神合一D、五脏统一E、全身统一(C)29、《黄帝内经》中所认识的生命规律是()A、心身统一,形神一体B、动静统一,法于阴阳C、形神合一,五脏一体D、言行统一,道德高尚E、天人合一,五脏一体(E)30、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又称()A、精气论B、元气论C、黄老学D、形气论E、阴阳论(B)第一单元宝命全形一、名词术语1、宝命全形:保养生命之意,又称摄生、养生。

《内经》第17讲 素问·至真要大论

《内经》第17讲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三)论平衡阴阳,是治“求其属”的基本 原则。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阴虚阳亢而生虚热
“取之阴” —滋肾阴 —六味地黄丸
“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益火之源,以 消阴翳—阳虚阴盛而生虚寒
“取之阳”—补肾阳 —附桂八味丸
[复习思考题]
1 、何谓正治法、反治法?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
病例
返回结构图
返回
(5)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一般表现为疼痛、瘙痒这样的疮疡,多 属于心的病变。
心火亢盛,化腐成脓 心的病变
心血不足,血燥生风
病例
返回结构图
返回
(6)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一般厥逆的病证,以及二便不 通或失禁的病证,多属于下焦元气 的病变。
肾阳虚衰
肾气虚而厥逆 膀胱气化不利 肾气不固则泄
这些方剂,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其中某些方剂,现在还有 其实用价值,特别是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正治与反治
(一)正治法
含义: 逆疾病的征象而治。 逆治
适用 “微者逆之”,适用于病轻或虽重而病
: 范围
情单纯无假象的疾病,所选药物的属性 与疾病征象相反。
寒者热之 ----治寒病用温热法。 热者寒之 ----治热病用寒凉法。
因病制方
四君子汤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为君; 白术苦温--燥脾补气,为臣; 茯苓甘淡--渗湿泻热,为佐; 甘草甘平--和中益土,为使.
制方 法则
《内经》十三方
1. 《素问·汤液醪醴论》: 汤 液 醪 醴
2. 《素问·腹中论》:
鸡矢醴
3. 《灵枢·痈疽》:
翘饮
4. 《素问遗篇·刺法论》: 小 金 丹

内经选读_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内经选读_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内经选读_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何病答案:痎疟2.《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思想无杂念,则“淫邪不能惑其答案:心3.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症状表现的是答案:肤胀4.据《灵枢•水胀》篇所述,具有“色苍黄,腹筋起”症状表现的是答案:鼓胀5.据《灵枢•水胀》篇所述,肤胀与鼓胀的症状相同点是答案:腹胀身皆大6.据《灵枢•本神》原文,“肝藏血,血舍魂”,肝病则见答案:怒_腹胀_恐7.据《灵枢•本神》指出,精舍答案:志8.《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天癸竭的年龄时段是答案:七七9.《素问•上古天真论》认为女子衰老始于答案:五七10.《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五七发始堕的原因是答案:阳明脉衰11.据《素问•上古天真论》下列表现“精气溢泻,肾气盛,天癸至”出现在男子哪个时间段答案:二八12.据《灵枢·本神》篇所述,肺气虚的症状是答案:鼻塞不利13.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虑而处物谓之答案:智14.《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皆属于下”的原文是答案:诸厥固泄15.《素问•举痛论》在论述疼痛的机理时,强调了哪种邪气的作用答案:16.《素问•痹论》认为卫者为答案:17.据《灵枢•本神》篇所述,因志而存变谓之答案:思18.现存最早注释《内经》的注本是《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答案:错误19.《黄帝内经素问》的注家是答案:王冰20.据《灵枢•本神》篇所述,所以任物者谓之答案:心21.《素问》之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答案:正确22.据《灵枢•本神》原文,“肺藏气,气舍魄,……实则()。

”答案:喘喝胸盈仰息23.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答案:24.据《灵枢•本神》原文,“脾藏营,营舍意,……实则腹胀,()。

”答案:经溲不利25.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少壮之人不昼瞑者”的原因是答案:营卫之行,不失其常_气血盛,肌肉滑_气道通26.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老人之不夜瞑者”的主要机理是答案:气血衰_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_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27.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述,营卫二气运行的规律是答案: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_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_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28.《灵枢·营卫生会》篇主要论述了答案:营卫与血汗的关系_营卫与三焦的关系及三焦的部位和功能_老人不夜瞑和少壮人不昼瞑的机理_营卫二气的生成、运行与会合29.《灵枢·营卫生会》中“血者,神气也”的含义是答案:血是水谷精微之精汁奉心神所化30.《灵枢•营卫生会》篇指出,血与营卫之气答案:异名同类31.《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少壮之人表现为答案:夜瞑32.《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年人表现为答案:昼不精,夜不瞑33.《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营卫之气在体内一昼夜各运行答案:五十度34.《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营卫五十而复大会的部位在答案:手太阴肺经35.据《灵枢•本神》原文,“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长生久视。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六)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六)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六)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年第07期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善。

火熱复,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

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气少,则其发日近。

此胜复相薄,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帝曰:善。

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

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

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帝曰:善。

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帝曰:三品何谓?岐伯曰:所以明善恶之殊贯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定其中外,各守其乡。

内者内治,外者外治,微者调之,其次平之,盛者夺之,汗之下之,寒热温凉,衰之以属,随其攸利,谨道如法,万举万全,气血正平,长有天命。

帝曰:善。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4)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4)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4)原文至真要大论(4)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化,与其衰盛异也。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

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8.至真要大论PPT课件

上海中医药大学(内经选读)8.至真要大论PPT课件

28.01.2021
-
26
例外 不属于火的瞀瘛;
产后虚证 小儿慢脾风 瘀血乘心
28.01.2021
-
27
(9)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 禁:口噤 鼓:鼓颌 慄:寒慄 • 丧:丧失、不能 神:神明 守:守持 • 口噤、鼓颔战栗,如神明失守不能自控,
多为火邪所致。 • 口噤・鼓颌・寒慄 寒象 假象
28.01.2021
-
12
(4)諸濕腫滿,皆屬於脾:
湿:内、外湿. 多种水肿、胀满等湿气所致之证多 半为脾之病。
28.01.2021
-
13
病机分析:
湿困脾胃,或脾虚运化水湿功能失调, 水湿停留。
28.01.2021
-
14
不属于脾的肿滿
寒胜则浮 脏寒生满病 瘀血
28.01.2021
-
15
(6)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痒:瘙痒 疮:疮疡 心:心火 多种疮疡及其痛痒之证,多为心之病。
寒:内寒; 收:收缩、收引;拘急、引急
多种因寒所致筋脉牵引拘急、关节屈伸 不利等证,多半为肾之病。
28.01.2021
-
7
病机分析: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肾阳不足,寒主收引,清阳不能温养肢体 筋脉。 寒象+肾虚不足
28.01.2021
-
8
例外: 不属于肾 外寒
28.01.2021
-
9
病机分析: 肝火犯胃,胃气上逆, 湿热下注于大肠.
白头翁汤 左金丸
28.01.2021
-
49
总结·热
1.与消化道关系密切,易引起邪热 内结,气 机阻滞,腑气不通,或传导失司。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译文要点

《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译文|要点《素问·至真要大论》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作者不详。

本篇先述疾病和气候的密切关系,再述五味在治疗中的作用和六气五行的配合原理。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素问·至真要大论》原文作者:佚名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帝曰:地化奈何?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帝曰:间气何谓?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帝曰:善。

岁主奈何?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黅化,间气为柔化。

少阳司天为火化,在泉苦化,司气为丹化,间气为明化。

阳明司天为燥化,在泉为辛化,司气为素化,间气为清化。

太阳司天为寒化,在泉为咸化,司气为玄化,间气为藏化。

故治病者,必明六化分治,五味五色所生,五藏所宜,乃可以言盈虚病生之绪也。

帝曰:厥阴在泉而酸化先,余知之矣。

风化之行也,何如?岐伯曰:风行于地,所谓本也,余气同法。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故曰:谨候气宜,无失病机,此之谓也。

帝曰:其主病何如?岐伯曰:司岁备物,则无遗主矣。

帝曰:先岁物何也?岐伯曰:天地之专精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岐伯曰:司气者主岁同,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何谓也?岐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何谓?岐伯曰:以所不胜命之,则其要也。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四)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四)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四)作者: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8年第05期帝曰: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气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从之,余己知之矣。

其于正味何如?岐伯曰:木位之主,其泻以酸,其补以辛。

火位之主,其泻以甘,其补以成。

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其补以甘。

金位之主,其泻以辛,其补以酸。

水位之主,其泻以成,其补以苦。

厥阴之客,以辛补之,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成收之。

太阴之客,以甘补之,以苦泻之,以甘缓之。

少阳之客,以咸补之,以甘泻之,以咸软之。

阳明之客,以酸补之。

以辛泻之,以苦泄之。

太阳之客,以苦补之,以咸泻之,以苦坚之,以辛润之。

开发腠理,致津液通气也。

帝曰:善。

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

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

帝曰: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小,愿闻约奈何?岐伯曰: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至所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三臣六,偶之制也。

故曰:近者奇之,远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缓则气味薄,适其至所,此之谓也。

病所远而中道气味之者,食而过之,无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气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

大则数少,小则数多。

多则九之,少则二之。

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

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

帝曰:善。

病生于本,余知之矣。

生于标者,治之奈何?岐伯曰:病反其本,得标之病,治反其本,得标之方。

帝曰:善。

六气之胜,何以候之?岐伯曰:乘其至也。

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

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

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

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

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

十三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

十三素问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
病机十九条基本精神
提示了一种辨证求因的方法
(一)、将多种不同的症状,归纳于一 种病因之下。为异病同治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不同的病因,分析疑似相 同的症状。为同病异治奠定了基础。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三、分析病机的方法 (一)、以五脏为纲,分析病证的形成与五脏功能失常的关系。 (二)、以病位为纲,找出疾病所在的部位以及病势的趋向。 (三)、以六气为纲,分析病症的发生与外感六淫的关系。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病机十九条具局 限性)
(五)、辨别虚实:盛者责之、虚者责之。 (六)、总结辨证程序 病症→病因→病位→病性→类型→治疗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四、金元、刘河间补“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清、喻嘉 言明确提出秋燥论,创“清燥救肺汤”。
脾运失常,水湿停聚,溢于肌肤则为水肿,停聚 于内则见腹中胀满之症。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属火,主血脉,心经火毒炽盛,热壅血滞,经脉 不通,肉腐为疡为疮及发生痛痒诸症。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二)、六淫病机
•火
1、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火邪伤人则发热;犯于神明则昏冒;灼烁阴液,筋脉失养,风火相煽 则抽搐。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3、诸转反戾,水液混浊,皆属于热 热伤津血、筋脉失养,可见转筋、角弓反张等症;热邪蒸熏,煎熬津液可 见尿液等排泄物混浊不清。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热积肠胃,胃热上冲而呕吐泛酸;肠热下利则腹泻暴注;湿热下注则里急 后重。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一:点 十一分。
·风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风气善行,伤人疾速,病呈暴作。风邪中络 则头项强直不舒、口眼歪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 一致
标本不一 出现假象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寒因寒用 热因热用
质地 坚硬
外来 邪气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软坚 散结 驱邪 外出
虚劳 损伤
温养 补益
结聚 不散
疏郁 散结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留滞 日久 攻逐 驱除
津液 亏少
濡润 滋养
病情 病势
缓解 舒缓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
涣散 失敛 收敛 固守
各种 损伤
温养 补益
过逸 少动
行气 活血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惊扰 心神 镇静 安神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 适事为故
根据 病情 原则 标准
上 者 下 之
下者 上之
按摩 病处
用水 洗浴
910:2.论述反治法的内容和运用要点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 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 其事也。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 通因通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 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 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 已。
药症相反 证治相反
药症相同 证治相反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 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从药 多寡 假象 情况
寒热 假象
依据 根据
因假 用某
药性 寒热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因 虚 致 塞 补 益 其 虚
因 实 致 通
通 降 脬 肠
抓住 制伏
疾病 本质
发病 原因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苦寒 泻热
阴伤 热炽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以寒治热 热势不减 滋阴 清热
虚寒 之象
辛热 发散
阳伤 寒甚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以热治寒 寒势不减 温阳 益气
滋补 肾阴
阴虚 发热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温运 肾阳
阳虚 畏寒
思考题
1.《素问· 至真要大论》正治与反治的含 义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临床怎样运用?
用药与 假象相 同 假象消失而真 象显现,则药 性与病象相反
破溃义 同积坚 义同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 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治之目 标气和 为度
帝曰:善。气调而得者, 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 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 令调,则其道也。
和之 变文
恰到 好处
怎样 达到
气调而得者,何如 逆之从之
既可正治 也可反治
正治为主 辅以反治
反治为主 辅以正治
逆而从之,从而逆之, 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疏 通
使气 调畅
通 即 判 断
910:3.论述虚寒、虚热的治法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 寒,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 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 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 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 其属也。
2.《素问· 至真要大论》提出治疗虚热证、 虚寒证的法则是什么?或简释“诸寒之而 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阳”的含义。
素问· 至真要大论
910:1.论述正治法的内容和运用要点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 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寒证
热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温热 之法 寒凉 之法
古人 训戒
以热治寒 以寒治热
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 而方士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学验 俱微 成规 套法
灵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通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 有病寒者,热之而寒。 二者皆在,新病复起, 奈何治?
原有热 证寒证 依在 又加 新病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 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所谓求其属也。
探求疾病 本质属性
虚热 之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