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注释+译文)《黄帝内经》----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我国最早典籍之一,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
成书亦非一时,作者也亦非一人。
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经道家、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而成的黄老著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
是中国汉族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也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一说,《黄帝内经》为秦汉代黄老学派所著。
寓古时黄帝岐伯君臣问答,对话式医学论文风格,体裁独特。
以道家阴阳、五行、养身学说以及天文历法等内容,运用皇帝宫大内保存的历代医学方面的资料及当时人群在健康与医学实践上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积极倡导重视预防及非医学技术干预的养身延年术。
介绍及论证了从生活习惯干预到心理干预、从经络原理到经络治病术、从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相关人体解剖、生理病理到使用药物原则及注意事项等内容,是我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所以被称为医之始祖。
内容广博,被誉为综合性百科全书。
1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内容与之大体相同。
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
五气交合至真要
五气交合至真要当你大约明白了五气的交合过程,盈虚更换的方法。
至真的五气交合这些说法你才能看明白。
在《至真要大论》里,在讲述五运六气的运转中,用“司岁备物,无遗略也” 这样一句话来说明,在论五运六气的运转时,必须先备好一个条件,司的是什么岁,备俱的一个东西,然后无论怎样做才会一点也落不下,才能看见五运六气,才能诊脉看病。
不能总凭嘴说,啊!“天人是和一的”,“天地者,万物之上下------道路”,必须要有一个代表天地形式的图。
诊脉看病,中医的心目中,必须有一个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代表着人的身驱。
没有一个当其位,当其时五运六气的运转图代表着人的身驱,诊脉是没有物理的妄说,没有依据的妄诊。
什么脉是正常脉,什么脉是病脉。
《黄帝内经》里说出了这些条件。
从五味上说,都是以年岁时间的长短,专论一年生,二年生,所收药物味的浓和不浓,而备的药物。
同时也说出了天地的专精之气。
诊脉看病在《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的前七节中,也按照岁气备了一个五运六气运转图的框架,把人的脉搏契符到五运六气运转图的框架中,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第一节:五气的交合,诊脉的变换,都要先立其年,把六气分治都彰显出来。
2018年的13张图就是这样发出的。
凡是司天的气都在上,在十二个节气的时令中,气都是上升的,叫上昭昭,乎的是寸脉;凡是在泉的气都在下,在十二个中气的时令中,气是下降的,叫下冥冥,乎的是尺脉;论五运六气的运转和论诊尺寸脉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凡是诊脉的人,对这个办法,总是发生疑惑,诊脉时总是不相信司天的气是寸脉,寸脉也不一定是司天的气;诊到的尺脉也不一定是在泉的气。
上关脉,下关脉,也不一定是间气代表的脉。
故“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在诊脉得时间里,根本就怀疑五运六气的运转图就不可能通人神!像这样的天道,在先立起了年气里,把司天的年气放在天心,即放在正南方,为夏天少阳运的上边,天周第三气第二运的上方。
司天的年气总是这样加临。
司天的岁气丁壬加在春运,不在夏运;夏运戊癸加在夏运,在夏运,也在初夏运;甲己土运加在长夏运,不在夏运;乙庚金运加在秋运,不在夏运;丙辛水运加于冬运,不在夏运。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2
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第七篇之《至真要大论》2第三节: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原文】帝曰:其主病(1)何如?歧伯曰:司岁备物(2)则无遗主(8)矣。
帝曰:先岁物(4)何也?歧伯曰:天地之专精(5)也。
帝曰:司气者何如?歧伯曰司气者主岁同(6),然有余不足也。
帝曰:非司岁物(7)何谓也?歧伯曰:散也,故质同而异等(8)也,气味有薄厚,性用有躁静,治保有多少、力化有浅深(9),此之谓也。
帝曰:岁主藏害(10)何谓?歧伯曰:以所不胜命之(11),则其要也。
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上淫于下,所胜平之,外淫于内,所胜治之(12)。
帝曰:善。
平气(13)何如?歧伯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4)。
正者正治,反者反治(15)【详解】(1)主病“主病”,张志聪注“主病,谓主治病之药物。
”此处是讨论药物与疾病治疗的关系。
“其主病何如”一句,是承前句而问。
前句言“谨候气宜,无失病机”,这里是问“谨候气宜”与治疗的关系。
因为前节中已经提出“五味五色所生”与气候变化密切关,而五味五色又与五藏密切相关,药食产生的气候环境与药食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也就与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
由于如此,所以王冰注谓:“言采药之岁也。
”意即此节主要是谈药物的质量与季节气候、采集时间的关系问题。
(2)司岁备物“司”,即职司、主管之意,亦可作为作用来理解。
“司岁”,意指在一年气候变化中起主要作用者。
由于各个年份的气候变化不尽相同,所以对谷物、药物产生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也不尽相同。
“备物”,即准备药物“司岁备物”句,意即药工必须根据不同年份气候变化特点来采集应时产生的药物王冰注:“谨候司天地所生化者,则其味正,当其岁也。
故彼药工,专司岁气所收药物”张介宾注:“天地之气,每岁各有所司,因司气以备药物,则主病者无遗矣。
如顾阴司岁则备酸物,少阴少阳司岁则备苦物,太阴司岁则备甘物,阳明司岁则备辛物太阳司岁则备咸物,所谓岁物也,岁物备则五味之用全矣。
黄帝内经一学就会
演讲人
2 0 2 5 - 11 - 11
目录
01. 一 宝命全形 03. 三 藏气法时 05. 五 百病始生 07. 七 脉要精微论
02. 二 阴阳应象大论 04. 四 血气精神 06. 六 病之形能 08. 八 异法方宜
01 一 宝命全形
一 宝命全形
上古天真论
01
原文 101
02
原文 102
03
原文 103
04
原文 104
05
原文 105
06
原文 106
一 宝命全形
上古天真论
原文107
02 二 阴阳应象大论
二 阴阳应象 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01 原文 201
03 原文 203
05 原文 205
02 原文 202
04 原文 204
06 原文 206
二 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应象大论
至真要大论
原文508
06 六 病之形能
六 病之形能
热论篇第
A
三十一
痹论篇第
D
四十三
咳论篇第
B
三十八
痿论篇第
E
四十四
举痛论篇
C
第三十九
水胀篇第
F
五十七
六 病之形能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原文 601
六 病之形能
热论篇第三十一
原文 602
原文 603
六 病之形能
咳论篇第三十八
原文 604
原文 605
原文 207
原文 208
03 三 藏气法时
三 藏气法时
01 灵兰秘典论第八
原文301
03 五藏别论
至真要大论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痉,病名,症见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等。 项强,是指颈项强直、转动不灵。
本句意思是多种筋脉拘急、身体强直、牙关紧闭、 颈项强直等病证,其病机大都属于湿。这是因为 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最易阻遏气机,气阻则津 液不布,筋脉失却濡养,故可致筋脉拘急而见项 强不舒、屈颈困难乃至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等症。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收引,指身体蜷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 不利的病证。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句的意思是多种形 寒肢冷、肢体蜷缩、筋脉挛急、关节屈伸不 利的寒类病证,其病机大多属于肾。
这是由于肾为寒水之脏,主温煦蒸腾气化,若其 功能虚衰,则失其温化之职,气血凝敛,筋脉失养, 故筋脉拘挛、关节屈伸不利。
六淫病机
(一)火的病机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瞀,昏糊。瘛,抽搐。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句的意思是多种出 现神识昏糊、四肢抽搐等的热类病证,其病 机大多属于火。 这是由于火为热之极,火盛则身热;心藏 神,火热扰心,蒙蔽心窍,则神识昏糊; 火灼阴血,筋脉失养,可见肢体抽搐。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是多种肿痛疮疡的 病证,其病机大多 属于心。
因为心为阳脏,在五 行属火,主身之血脉, 若心火亢盛,火热郁炽 于血脉,则腐蚀局部肌 肤,形成痈肿疮疡。
•上下病机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痿,包括肺痿和手足痿废不用等各种 痿证。 喘呕,即喘促、呕吐。 上,指下焦以上的中上二焦。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句的意思是多 种痿证、喘促、呕吐的病证,其病机 大都属于中上二焦。 这是因为肺位于上焦,为心之华盖,主 宣降,向全身敷布精血津液,《素问· 痿论》 说“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若肺热 叶焦,津不四布,诸脏失其濡养,故发为痿 证。上焦起于胃上口,胃主降浊,胃失和降, 其气上逆则呕;肺失清肃,其气上逆则喘。
《黄帝内经》病机十九条原文译文
《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内经原文:帝曰:“愿闻病机何如?”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 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 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诸痉 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 ,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 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 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 ,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
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风寒湿,火五热四要记清。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本 条涉及的症状为“掉眩”,病因为“风”,病位所在的脏腑是“肝”。
肝属木,木生风,肝为风脏,风气通于肝,肝病可以生风,发生以动为特征的证候。
本条所论 属于内伤,所指乃肝病生风引发的掉眩症状,属于内风范畴,如:肝热生风,肝阳化风,郁勃生风,此为肝脏本身的病证,又肾者水脏,主水藏精,真阴所寄,阴即 水也,木赖水涵,精化为血,血能养肝,若肾阴内虚,水不涵木则木燥而生风,精虚血少,血不养肝则血虚而生风,此乃病在肾而证在肝,乙癸同源,肾病及肝。
常 用的如辛凉化风、清热熄风、疏肝平肝、养血柔肝、滋阴平肝,或参介类以潜,石类以镇,或佐通络治掉等治法,俱按上述不同的证候与病机辨证以进,肝病如此, 他脏之病亦如此,推此及彼,举一反三,细细推敲,必有所获。
掉眩也有病不在肝者,如《内经·素问》有上气不足,头为之苦晕,目为之眩的记载,在《 金匮要略》中亦有郁冒证的论述。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 (二)
《黄帝内经》名言警句(二)1、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气海不足,则气少不足以言。
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怫然不知其所病;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狭然不知其所病。
水谷之海有余,则腹满;水谷之海不足,则饥不受谷食。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灵枢·海论第三十三》2、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
心合小肠,小肠者,受盛之府。
肝合胆,明者,中精之府。
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
少阴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藏。
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
——《灵枢·本输第二》3、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素问?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4、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精之窠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窠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灵枢·大惑论第八十》5、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畦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洩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痠,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8)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8)原文至真要大论(8) 黄帝道:六气相胜是怎样的情况?岐伯说:厥阴风气偏胜,就会耳鸣头眩,心中烦乱想吐,胃脘之上及横膈之下,有寒感,大风时起,倮虫不能滋生。
人就容易患胠胁之气偏著一边,化而成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之处疼痛,上肢两胁胀满,肠鸣飧泄,少腹疼痛,泄泻赤白,病严重时就要呕吐,膈咽之间阻塞不通。
少阴热气偏胜,就会患心下热,常觉饥饿,脐下还痛,热气通于三焦,炎暑到来,树木流水汁,草类因此枯萎。
人们患呕逆烦躁,腹部胀满而痛,大便溏泻,转变成为尿血。
太阴湿气偏胜,火气郁结在人体内,就会酝酿成为疮疡,流散在外,则病发于胠胁,甚则心疼。
热气阻隔在上部,就发生头痛、喉痹、项强。
如湿气独胜,郁结于里,湿寒之气迫于下焦,就会囟顶痛,牵扯眉间也痛,胃中满闷。
时常下雨,于是燥化之象出现,少腹满胀,腰椎沉重强直,温蕴于内,而伸展不利,时常泄泻下注,足下温暖,头部沉重,足胫肿,水饮发于内而上部出现浮肿。
少阳火气偏胜,热邪留于胃,于是出现许多症状,如心烦,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常感饥饿,耳痛,尿赤色,易发惊恐,谵妄。
暴热之气消烁万物,草萎黄,水干竭,介虫屈伏不动;在人体上,就产生少腹疼痛、下痢赤白的病。
阳明燥气偏胜,则清凉之气发于内,左胠胁疼痛,泄泻,内则咽嗌窒塞,外则阴囊肿大。
大凉之气肃杀,草木变为枯黄,有毛的虫类死亡。
在人体上,就要胸中不舒,咽嗌窒塞而且咳嗽。
太阳寒气偏胜,凝肃凛冽之气就要来到,不到结冰之时而水已结冰,羽类之虫延迟生化。
发为痔疮、疟疾。
寒气入胃,气逆上冲,就会发生心痛,阴部生疮疡,小便不利,疼痛牵引两股内侧,筋肉拘急引缩,血脉凝滞,所以络脉满而色变,或为便血,皮肤因水气郁积而肿,腹中痞满,饮食减少,热气上行,因之头项巅顶脑户等处都感到疼痛,目珠痛如脱出,寒气入于下焦,转变成为水泻。
黄帝道:如何治疗呢?岐伯说:厥阴风气所胜之病,用甘凉的药品为主,用苦辛的药辅佐,用酸味药泄其胜气;少阴热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苦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太阴湿气所胜之病,用咸热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泄其胜气;少阳火气所胜之病,用辛寒的药品为主,用甘咸的药辅佐,用甘味药泄其胜气;阳明燥气所胜之病,用酸温的药品为主,用辛甘的药辅佐,用苦味药泻其胜气;太阳寒气所胜之病,用甘热的药品为主,用辛酸的药辅佐,用咸味药泄其胜气。
黄帝内经:素问第74章 至真要大论
至真要大论篇原文和白话文翻译:【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翻译】黄帝问道:五运相互交和主岁,太过不及交替为用,我已经知道了。
六气分治一年中,主管司天在泉,其气来时是怎样的?【原文】岐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
【翻译】岐伯再拜而回答说:问的多么英明啊!这是自然变化的基本规律,人体的机能活动是与天地变化相适应的。
【原文】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奈何?【翻译】黄帝道:人体与司天在泉之气相适应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
【翻译】岐伯说:这是受自然规律所主宰的,是一般医生疑惑难明的。
【原文】帝曰:愿闻其道也。
【翻译】黄帝道:我要知道它的道理。
【原文】岐伯曰:厥阴司天,其化以风;少阴司天,其化以热;太阴司天,其化以湿;少阳司天,其化以火;阳明司天,其化以燥;阳司天,其化以寒。
以所临藏位,命其病者也。
【翻译】岐伯说:厥阴司天,气从风化;少阴司天,气从热化;太阴司天,气从湿化;少阳司天,气从火化;阳明司天,气从燥化;太阳司天,气从寒化。
根据客气所临的脏位,来确定其疾病。
【原文】帝曰:地化奈何?【翻译】黄帝道:在泉之气的气化是怎样的?【原文】岐伯曰:司天同候,间气皆然。
【翻译】岐伯说:与司天同一规律,间气也是如此。
【原文】帝曰:间气何谓?【翻译】黄帝道:间气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曰:司左右者,是谓间气也。
【翻译】岐伯说:分司在司天和在泉之左右的,就叫做间气。
【原文】帝曰:何以异之?【翻译】黄帝道:与司天在泉有何分别?【原文】岐伯曰:主岁者纪岁,间气者纪步也。
【翻译】岐伯说:司天在泉主岁之气,主管一年的气化,间气之气,主一步(六十日多)的气化。
【原文】帝曰:善。
岁主奈何?【翻译】黄帝道:很对!一岁之中气化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原文】岐伯曰:厥阴司天为风化,在泉为酸化,司气为苍化,间气为动化。
少阴司天为热化,在泉为苦化,不司气化,居气为灼化。
方药中至真要大论讲解一和二
方药中至真要大论讲解一和二七、《至真要大论》讲解(一)【题解】“至”,有“最”或“极”之义。
“真”,指真实或正确。
“要”,指重要,“至真要”,即最正确,最重要的意思。
由于本篇主要是总结前几篇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演泽出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运用规律,所以本篇是《内经》中一篇极为重要的著作,因此,本篇以“至真要”三字命名。
马蒔谓:“此篇总结前六篇未尽之义,至真至要,故名篇。
”由此可见本篇在运气学说中的地位以及本篇命名的由来。
【原文】黄帝问曰:五气交合,盈应更作(1),余知之矣。
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2)?歧伯再拜对曰:明乎哉问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3)。
帝曰:愿闻上合昭昭,下合冥冥(4),奈何?歧伯曰:此道之所主,工之所疑也(5)。
【讲解】(1)五气交合,盈虚更作“五”,指木、火、土、金、水五运。
“气”,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
“五气交合”,指五运六气相合。
“盈虚”,即盛衰,此处是指五运各有太过不及。
“更作”,指交替出现。
“盈虚更作”,意即各个年份,由于运气相合的原因,每年的岁运总是太过不及交替出现,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述:“有余而往,不足随之。
不足而往,有余从之。
”(2)六气分治,司天地者,其至何如“六气”,指风、热、火、湿、燥、寒。
“分治”,指六气在一年中各有其发挥作用的时间,亦即前章所讲的“六步主时”。
“司天地者”,即司天与在泉之气。
全句意泽之,即问:每年司天在泉之气与六步主时的关系以及在气候、物候、疾病方面的特点如何?实际上也就是以设问的方式揭示本篇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各个年份的气候、物候、疾病特点以及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来的辨证论治的临床规律。
(3)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也“天地”,指整个自然界。
“大纪”,指根本规律。
“人”,指人体。
“神”,指自然正常变化。
“通应”,即相通、相应。
全句意即前述各个年份的气候、物候、疾病、治疗等特点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是人与天地相应的反映。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7)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7)原文至真要大论(7) 太阳在泉的年份,寒气偏胜,天地之间,就呈现出凝肃惨厉的气象。
人易患少腹疼的病,牵引睾丸、腰脊,上冲心脘作痛,出血,咽痛,下巴颔肿。
黄帝道:讲得好!那么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凡是在泉之气,风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辛凉之药,用苦味之药辅佐,用甘味缓解,用辛味来驱散风邪;热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咸寒之药,用甘苦之药辅佐,用酸味收敛阴气,用苦药来发散热邪;湿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苦热之药,用酸淡之药辅佐,用苦味药来燥湿,用淡味药来泄湿邪;火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咸冷之药,用苦辛之药辅佐,用酸药收敛阴气,用苦药来发散入邪;燥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苦温之药,用甘辛之药辅佐,用苦味之药泄热;寒气太过而伤于体内的,主药用甘热之药,用苦辛之药辅佐,用咸味之药来泻泄,用辛味之药来温润,用苦味之药来坚实。
黄帝道:讲得好!天气变化时,又怎样呢?岐伯说:厥阴司天,风气偏胜,天空就会尘浊不明,云物被风气鼓荡而纷乱,寒天而行春令,流水不能冻冰。
人就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上撑两胁,膈咽阻塞不通,饮食不下,舌根僵硬,食后就呕吐,冷泄腹胀,溏泄,以及气结成瘕,小便不通等病。
蛰虫藏于土中而不去。
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脾脏。
如冲阳脉绝,那是胃气已败,就会死亡而不能治愈。
少阴司天,热气偏胜,闷热,大雨将至,君火行其政令。
人就易患胸中烦躁而热,咽干,右胁痞满,皮肤疼痛,寒热咳喘等病,由于火热甚而大雨至,唾血,便血,鼻出血,喷嚏,呕吐,小便变色,甚则疮疡浮肿,肩、背、臂、上臂及缺盆等处疼痛,心痛,肺胀,腹大而满,气喘咳嗽,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肺脏。
如尺泽脉绝,那是肺气已败,就会死亡而不能救治。
太阴司天,湿气偏胜,就会阴沉之气密布,雨水太多,反使草木枯槁。
人就易患浮肿,骨痛阴痹,阴痹这种病按之不知痛处。
腰脊头项疼痛,时常眩晕,大便困难,阴气不能运化,饥饿不愿吃东西,咳唾就有血,心不安宁像悬空一样,这些病的根本是在肾脏。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
黄帝内经原文及译文目录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阴阳离合篇第六------------------------------ 阴阳别论篇第七------------------------------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五藏生成篇第十------------------------------ 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热论篇第三十一------------------------------ 刺热篇第三十二------------------------------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疟论篇第三十五------------------------------ 刺疟篇第三十六------------------------------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欬论篇第三十八------------------------------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腹中论篇第四十------------------------------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 痿论篇第四十四------------------------------ 厥论篇第四十五------------------------------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 刺要论篇第五十------------------------------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针解篇第五十四------------------------------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骨空论篇第六十------------------------------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五常致大论篇第七十------------------------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本病论篇第七十三---------------------------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4)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4)原文至真要大论(4) 帝曰:其脉至何如?岐伯曰:厥阴之至其脉弦,少阴之至其脉钩,太阴之至其脉沉,少阳之至大而浮,阳明之至短而涩,太阳之至大而长。
至而和则平,至而甚则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病,未至而至者病,阴阳易者危。
帝曰:六气标本,所从不同,奈何?岐伯曰: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
逆,正顺也;若顺,逆也。
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
此之谓也。
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
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
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化,与其衰盛异也。
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
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
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
此之谓也。
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
《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9)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9)原文至真要大论(9) 黄帝道:人体的气有上下之分,情况如何?岐伯说:身半以上,其气有三,属于人身应天的部分,是司天之气主持的;身半以下,其气有三,属于人身应地的部分,是在泉之气主持的。
用上下来指明它的胜气和复气,用六气来指明人身的部位而说明疾病。
所谓身半,指天枢而言。
所以上部的三气胜而下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地气的名称,来称呼所受的疾病;下部的三气胜而上部的三气都病的,以天气的名称,来称呼所受的疾病。
以上是指胜气到来,报复之气尚屈伏未发的情况而言,而复气到来时,就不以司天在泉之气来分别其病名,而应根据复气的变化来确定病名。
黄帝道:胜气复气的变化,有一定的时候吗?气的来与不来有一定的规律吗?岐伯说:四时有一定的常位,而胜复之气来与不来,却并不是一定的。
黄帝道:希望听听这其中的原理。
岐伯说:初之气到三之气,是天气所主持,是胜气常见的时位;四之气到终之气,是地气所主持,是复气常见的时位。
有胜气才有复气,没有胜气就没有复气。
黄帝道:有时复气已退而胜气又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胜气到来,就会有复气,这本无一定的规律,直到气衰才会止住。
复气之后又有胜气发生,如胜气后而没有复气相应发生就会为害,能够伤人生命。
黄帝道:有复气至而复气本身反病的,是什么原因?岐伯说:这是复气到来的时节,不是它的时令的正位,其气与其位不能相得的缘故。
复气若大复其胜气,那么复气本身就虚,而主时之气又胜它,所以复气反而自病,这是对火、燥、热三气来说的。
黄帝道:治疗的方法怎样?岐伯说:胜气所造成的疾病,轻微的顺着它,严重的制止它;复气所致的疾病,和缓的加以平调,暴烈的就削弱它。
总而言之,要随顺其胜气,安定那被抑伏之气,不必管用药的次数,以和平为止点,这就是治疗的原则。
黄帝道:客气和主气的胜复如何?岐伯说:客气与主气二者之间,仅有胜没有复。
黄帝道:其逆顺怎样区别?岐伯说:主气胜是逆,客气胜是顺,这是天地间的规律。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3)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3)原文至真要大论(3) 帝曰:善。
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复,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泻之,以甘缓之。
少阴之复,治以咸寒,佐以苦辛,以甘泻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以咸软之。
太阴之复,治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泻之,燥之,泄之。
少阳之复,治以咸冷,佐以苦辛,以咸软之,以酸收之,辛苦发之,发不远热,无犯温凉,少阴同法。
阳明之复,治以辛温,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补之。
太阳之复,治以咸热,佐以甘辛,以苦坚之。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湿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帝曰:善。
气之上下,何谓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气三矣,天之分也,天气主之。
身半以下,其气三矣,地之分也,地气主之。
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
半,所谓天枢也。
故上胜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胜而上俱病者,以天名之。
所谓胜至,报气屈伏而未发也。
复至则不以天地异名,皆如复气为法也。
帝曰:胜复之动,时有常乎?气有必乎?岐伯曰:时有常位,而气无必也。
帝曰:愿闻其道也。
岐伯曰: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
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
有胜则复,无胜则否。
帝曰:善。
复已而胜何如?岐伯曰:胜至则复,无常数也,衰乃止耳。
复已而胜,不复则害,此伤生也。
帝曰:复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
大复其胜则主胜之,故反病也。
所谓火燥热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气之胜也,微者随之,甚者制之。
气之复也,和者平之,暴者夺之。
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帝曰:善。
客主之胜复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气,胜而无复也。
帝曰:其逆从何如?岐伯曰:主胜逆,客胜从,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阴司天,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
少阴司天,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瞑,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主胜则心热烦躁,甚则胁痛支满。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11)原文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11)原文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11)原文至真要大论(11) 黄帝道:四时气候的变迁,它的差别有常数吗?岐伯说:大概是三十天的光。
黄帝道:其脉的相应,都是什么?岐伯说:差分之脉见于脉象,与正常的相同,只不过在判断时,将所差的时数去掉而已。
《脉要》说:春脉毫无沉象,夏脉毫无弦象,冬脉毫无涩象,秋脉毫无数象,叫做四时之气闭塞。
沉而太过的是病脉,弦而太过的是病脉,涩而太过的是病脉,数而太过的是病脉,脉气乱而参差的是病脉,气已去而脉复见的是病脉,气未去而脉先去的是病脉,气去而脉不去的是病脉,脉与气相反的是死脉。
所以说四时之气相互联系,各有其职,就像秤砣与秤杆一样,缺一不可。
阴阳之气,清静时就会生化安宁,变动时就会产生疾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道:什么是幽明?岐伯说:两阴之气都尽就称做幽;两阳之气相合就称为明。
幽明的配合,成为寒暑的不同。
黄帝道:分至是什么原因?岐伯说:气来叫做至,气去叫做分,气至之时其气是相同的,气分之时其气是不相同的,这就是天地的一般规律。
黄帝道:你说春秋之气开始于前,冬夏之气开始于后,这我已经知晓了。
但是六气往复运动,主岁之气又变换无常,其补泄的方法应怎样?岐伯说:司天在泉,上下都有所主,应该随其所利而用补泄,考虑适宜的药物就是治疗的要点。
左右间气的治法与此相同。
《大要》说:少阳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阳明主岁,先用辛药,后用酸药;太阳主岁,先用咸药,后用苦药;厥阴主岁,先用酸药,后用辛药;少阴主岁,先用甘药,后用咸药;太阴主岁,先用苦药,后用甘药。
辅以有利的药物,资助其生化之机,这样就算是适应了六气。
黄帝道:大凡各种疾病,都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化与变,医书里说,盛就应该泄,虚就应该补。
我把这些方法教给医生,而医生运用后还不能收到十全十美的效果。
我想使这些重要的理论得到普遍的运用,能够收到桴鼓相应的效果,好像拔除棘刺、洗雪污浊一样,使一般医生能够达到工巧神圣的程度,可以讲给我听吗?岐伯说:仔细观察疾病的法则,不违背调和六气的原则,就可以达到这个目的。
内经选读至真要大论
病机分析:
外感邪热,壅滞胃肠,热结腑实; 或嗜食高粱厚味太过、食积生内热,脾 胃热盛;痰湿蕴热,气机壅滞,则见腹 胀大旳证候。
动词,叩击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肠鸣音亢进
名词,击鼓旳声响
多种腹中肠鸣有声,叩击腹部如鼓之声旳病证, 多数与热邪有关。
病机分析:
邪热壅滞胃肠,气机不利,故肠 鸣音亢进,腹胀中空叩之如鼓音。
病机分析:
风气通于肝,风邪内袭,伤及筋 脉,故见颈项、躯干、四肢关节等出现 拘急、强直等证候。
例:羊角风 破伤风
羊角风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病理排泄物、 分泌物
透明
凊,寒 也
例: 鼻涕清稀、痰涎清稀、呕吐清水、 白带清稀、小便清长等
病机分析:
寒邪伤阳,津液失于阳气温化,形成 多出清稀透明且寒冷旳体液。
烦躁不安
狂言骂詈 ,打人毁物、 逾垣上屋、弃衣而走
躁
狂
越
多种烦躁不安,狂言骂詈 ,打人毁物、逾 垣上屋、弃衣而走等证候,大多与火邪有关。
病机分析:
心主神明,属火,火性主动,热 扰心神,出现烦躁不安,狂言骂詈 , 打人毁物、逾垣上屋、弃衣而走等证 候。
例:阳明腑实证 阳明热盛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同腐
酸楚
毒火
多种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及惊骇 不宁之证,多数与毒火有关。
病机分析:
火热壅滞血脉,气血不通,血热肉 腐,则出现皮肤肿胀疡溃,疼痛酸楚;火毒 攻心,扰乱心神,则见惊骇不宁。 例:
皮 肤 坏 疽
丹毒
热旳病机:4条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腹胀(自觉)
腹部膨隆
多种腹部胀、大之证,多数与热邪有关。
素问.至真要大论
经典选讲《素问.至真要大论(节选)》宜章县中医医院范和平副主任医师【原文】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子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其始则同,其终则异。
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
帝曰:善。
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子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帝曰:善。
病之中外何如?岐伯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帝曰: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而方土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
有病热者,寒之而热,有病寒者,热之而寒,二者皆在,新病复起,奈何治?岐伯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解析]串讲原谅以前,先要明确两个概念,逆治(或称正治法)和从治法(或答反治法)。
逆治法指的是逆疾病证象而治,即所选药物的属性与疾病的性质相反。
适用于病情轻浅而单纯无假象的疾病。
从治法指的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
适用于病势较重、病情复杂并出现假象的疾病。
原文第一段的所有治法中全部讲的是逆治法,然而只有“甚者从之”例外,讲的是从治法。
按下来我们将一一论述,第一段主要讲的是逆治法,第二段讲从治法。
逆治法即“微者逆之”适用于病情较轻或是病证比较单纯不复杂的病证。
此处不仅小病轻病答为“微”,若是病重俚没有再现分钟的也称为:“微”。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即寒病用热药,热病用寒药。
中药具有寒热温凉的偏性,而其之所以能治病,正是以其偏性来纠正人体脏腑阴阳寒热虚实之偏,从而使人体的气血阴阳恢复协调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故而用温热的药物治疗服盛的寒证,以寒凉的药物治疗阳盛的热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2)原文
至真要大论(2) 少阳司天,火淫所胜,则温气流行,金政不平。
民病头痛,发热恶寒而疟,热上皮肤痛,色变黄赤,传而为水,身面胕肿,腹满仰息,泄注赤白,疮疡咳唾血,烦心胸中热,甚则鼽衄,病本于肺。
天府绝,死不治。
阳明司天,燥淫所胜,则木乃晚荣,草乃晚生,筋骨内变。
民病左胠胁痛,寒清于中,感而疟,大凉革候,咳,腹中鸣,注泻鹜溏,名木敛,生菀于下,草焦上首,心胁暴痛,不可反侧,嗌干面尘腰痛,丈夫疝,妇人少腹痛,目眜眦,疡疮痤痈蛰虫来见,病本于肝。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
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运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满,手热肘挛掖肿,心澹澹大动,胸胁胃脘不安,面赤目黄,善噫,嗌干,甚则色炲,渴而欲饮,病本于心。
神门绝,死不治。
所谓动气知其脏也。
帝曰:善。
治之奈何?岐伯曰:司天之气,风淫所胜,平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
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
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以酸复之,热淫同。
燥淫所
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泻之。
帝曰:善。
邪气反胜,治之奈何?岐伯曰:风司于地,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苦甘,以辛平之。
热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平之。
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
火司于地,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成平之。
燥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平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为利。
寒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
帝曰:其司天邪胜何如?岐伯曰:风化于天,清反胜之,治以酸温,佐以甘苦;热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温,佐以苦酸辛;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火化于天,寒反胜之,治以甘热,佐以苦辛;燥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辛寒,佐以苦甘;寒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咸冷,佐以苦辛。
帝曰:六气相胜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耳鸣头眩,愦愦欲吐,胃鬲如寒,大风数举,倮虫不滋,胠胁气并,化而为热,小便黄赤,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肠鸣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则呕吐,鬲咽不通。
少阴之胜,心下热善饥,脐下反动,气游三焦,炎暑至,木乃津,草乃萎,呕逆躁烦,腹腹痛,溏泄,传为赤沃。
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病在胠胁,甚则心痛热格,头痛喉痹项强,独胜则湿气内郁,寒迫下焦,痛留顶,互引眉间,胃满,雨数至,燥化乃见,少腹满,腰脽重强,内不便,善注
泄,足下温,头重足胫胕肿,饮发于中,胕肿于上。
少阳之胜,热客于胃,烦心心痛,目赤欲呕,呕酸善饥,耳痛溺赤,善惊谵妄,暴热消烁,草萎水涸,介虫乃屈,少腹痛,下沃赤白。
阳明之胜,清发于中,左胠胁痛溏泻,内为嗌塞,外发疝,大凉肃杀,华英改容,毛虫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太阳之胜,凝凓且至,非时水冰,羽乃后化,痔疟发,寒厥入胃,则内生心痛,阴中乃疡,隐曲不利,互引阴股,筋肉拘苛,血脉凝泣,络满色变,或为血泄,皮肤否肿,腹满食减,热反上行,头项囟顶脑户中痛,目如脱,寒入下焦,传为濡泻。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阴之胜,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泻之。
少阴之胜,治以辛寒,佐以苦咸,以甘泻之。
太阴之胜,治以咸热,佐以辛甘,以苦泻之。
少阳之胜,治以辛寒,佐以甘咸,以甘泻之。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佐以辛甘,以苦泄之。
太阳之胜,治以甘热,佐以辛酸,以咸泻之。
帝曰:六气之复何如?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厥阴之复,少腹坚满,里急暴痛,偃木飞沙,倮虫不荣,厥心痛,汗发呕吐,饮食不入,入而复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则入脾,食痹而吐。
冲阳绝,死不治。
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少腹绞痛,火见燔焫,嗌燥,分注时止,气动于左,上行于右,咳,皮肤痛,暴瘖心痛,郁冒不知人,乃洒浙恶寒,振慄谵妄,寒已而热,渴而欲饮,少气骨痿,隔肠不便,外为浮肿,哕噫,赤气后化,流水不冰,热气大行,介虫不复,病疿胗疮疡,痈疽痤痔,甚则入肺,咳而鼻渊。
天府绝,死不治。
太阴之复,温变乃举,体重中满,食饮不化,阴气上厥,胸中不便,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大雨时行,鳞见于陆,头顶痛重,而掉瘛尤甚,呕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则入肾,窍泻无度。
太溪绝,死不治。
少阳之复,大热将至,枯燥燔爇,介虫乃耗,惊瘛咳衄,心热烦躁,便数憎风,厥气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瘛,火气内发,上为口糜,呕逆,血溢血泄,发而为疟,恶寒鼓慄,寒极反热,嗌络焦槁,渴引水浆,色变黄赤,少气脉萎,化而为水,传为胕肿,甚则入肺,咳而血泄。
尺泽绝,死不治。
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
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痞满,腹胀而泄,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惊骇筋挛。
太冲绝,死不治。
太阳之复,厥气上行,水凝雨冰,羽虫乃死,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满,头痛善悲,时眩仆,食减,腰脽反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坚,阳光不治,少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唾出清水,及为哕噫,甚则入心,善忘善悲。
神门绝,死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