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37e952758fb770bf78a5536.png)
农民增收论文农民人均纯收入论文:影响安徽省农民增收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摘要:长期以来,农民增收问题不但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已有很多学者对中国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发挥重要作用的因素做过分析,在对安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证分析中,对安徽农民收入增长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包括收入的总体水平和收入结构的变动态势。
通过比较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析了安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
通过建立线性C—D模型,对影响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得出重要的影响因素。
从影响安徽农民人均收入的因素来看,城镇化水平、农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值、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机械收获面积表现出正相关,而与农业劳动力呈较高程度的负相关。
最后结合前面的分析,加入一些制度因素提出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民收入现状;增收因素;C—D模型;对策1 安徽省农民收入的现状1.1 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概述安徽省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农业大省,根据2009年统计年鉴统计,2008年安徽省现有耕地面积4144.98千公顷,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59%。
粮食总产量为2860.7万吨。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不断出台一些惠农政策,安徽的农民收入水平在不断增加,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我们更应看到存在的一些严峻的问题,以2006年为例,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为3587.04元,安徽只为2969.08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17.96元。
从2000年到2008年,安徽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34.6元增长到4202.5元,增长116%。
而与此同时,安徽省的国内生产总值从2902.1亿元增加到8874.2亿元,增长206%。
可见现阶段安徽省农民收入增长水平滞后于同期安徽经济发展水平。
1.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比2002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32.4元,比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914.8元,2006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9771.1元,比农民人均顺收入高出6802元。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f6b77cac1c708a1284a442f.png)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建议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
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我国农村农民纯收入年递增速度从1996年的9%下降至2000年的2.1%,下降了6.9个百分点,农民收入连续4年下降,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到2.8∶1,接近1949年的2.84∶1的历史最高水平。
江宁区也同全国一样,有不同程度下滑。
根据目前该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市场因素、自身因素等。
政策因素。
一是农民土地承包制度与新时期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
土地所有权不能得到合理流动和转让,限制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一些地方出现了有田无人种(抛荒)和有人无田种的怪现象。
个别政府部门和单位打着“示范”旗号,转租农民承包田,变“示范园区”为部门和单位增收的“小金库”。
另外,还有的以发展为名侵占农民土地使用权,如某某专业种(养)植园地等,农民被迫低价出让土地使用权。
二是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从全国来看,1991年~1995年国家财政支出中,农业所占的比重分别为10.6%、10.01%、9.49%、9.2%、8.4%,1997年降到8.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与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比重“七五”期间为5.3%,而“八五”期间降到3%。
农民增收问题论文综述
![农民增收问题论文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79c8decb8f67c1cfad6b879.png)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综述【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关学者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
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
为此,很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
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
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①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报,2008,20(11):148-151②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资金缺乏,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相对淡薄,农业产销信息不畅通,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有限,仍未根本扭转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局面。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
![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f7e65369eae009591bec15.png)
农业经济・!""# $ %
的盲目性。要重视网上农业的发展, 通过信息网络 促进农产品的流通, 进一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 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产业 环境出发, 走产加销一条龙, 工农贸一体化, 搞活 农产品市场流通, 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农产品加工 业。 ( # ) 培育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发展产业化的 关键, 它上连市场, 下连农户, 发展主导产业必须 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并随着产业化的不断发展, 逐步促使龙头企业向高 ( 技术含量高、 附加值高 ) 、 新 ( 新技术、 新产品 ) 、 外 ( 外向型 ) 发展。要尽快按 照现代企业要求组建多种所有制、多种经济成分 的企业集团, 增强经济实力, 成为参与国际市场竞 “ ” 争的 航空母舰 ,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国外资本、 技 术和管理经验, 而且拓宽对外合作领域, 形成对外 开放的新格局。 ( " )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根据当地自然、 经 济、 人才等优势, 着眼于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需 求, 依靠科技进步, 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体系, 形 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 使 资 源优 势 得 到 发挥 , 全 面 提高 农 产 品 的附 加 值。 ( - ) 创立农产品品牌。加快实施农产品品牌工 程, 搞好名牌产品的培育、 认定、 管理、 开发和申报 工作。加快制定农产品标准化体系, 不断扩大农产 品标准化生产普及面,经常开展优质农产品评选 活动, 扶优汰劣, 提高农产品档次和整体品位。通 过电视、 报刊、 网上等媒体开展大规模广告宣传活 动, 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 加大农业的投资力度 -、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加大农业 的投资力度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农业生产受自 然条件的影响很大, 因此, 农业投资应重点放在大 江大河的治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中低产田 改造上, 特别是电网建设、 农村公路、 生态环境等 基础工程方面,彻底改变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经 营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或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风 险, 从而使农业增收有了基本的生产条件保障。增 加农业投入要广开渠道,一是各级财政要按照有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d7f2bf3804d2b160a4ec001.png)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农民增收咨询题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差不多进入一具新的进展时期。
新时期的要紧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差不多基本满脚现时期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进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时期也浮现了新咨询题,要紧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浮现了时期性供过于求,品质别彻底适销对路,农民增产别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展中的突出咨询题。
所以,研究和探讨怎么促进农民增收咨询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要紧工作内容。
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咨询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时期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辟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时期性,大体可分为五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79年到1984年,这是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快的阶段。
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实际增长14.8%。
第二时期,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进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都市,农业生产延续三年徘徊别前,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进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仍以5%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较前一阶段有所减缓。
第三时期,从1989年到1991年,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要紧产品浮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并且浮现了农民增产别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
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7%,其中1989年还浮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都是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往常的增长水平。
第四时期,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6%,但其间波幅较大。
2021年农民增收相关制度问题研究论文
![2021年农民增收相关制度问题研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f49d28e3b3567ec102d8ad0.png)
2021年农民增收相关制度问题研究论文目前,农民的增收及就业形势仍然较为严峻,农民增收缓慢存在着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制度改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农村土地制度的完善与稳定,加快农村人口的转移,扩大非农就业,完善农村的财政、金融、税收和社会服务体系,切实增加农民的各项收入。
农民增收及就业形势相当严峻目前我国农民增收及就业形势相当严峻,首先表现在农民收入增长从1997年以来放缓,甚至出现了下滑趋势。
1996年,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9%,1997年增长4.6%,此后一直下滑,到2000年时,增长率仅为2.1%,今年估计也只有4%左右。
其次是农民收入主要来自非农产业,而来自农业的收入在下滑。
199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比1997年减少了30多元,1999年又比1998年减少了50多元,2000年再度减少了40多元,2001年虽有所回升,但4年合计,来自农业的人均收入仍减少了102元,相当于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比1997年减少了8%。
三是纯农户的收入在减少,农户与农户间的收入差距正逐步扩大,而区域化差距则更为明显。
上海的农户,人均年收入可达6000元,而甘肃与贵州的农户人均年收入仅有1500元左右。
四是农村人口与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步扩大。
2001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860元,比上年增长8.5%,而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366元,比上年增长4.2%,两者的收入比为2.9∶1,而在1978年改革开放前,两者的收入比仅为2.57∶1。
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7.5%,而农民的现金收入仅增长了5.9%,到今年年底,两者之间的收入比有可能突破3∶1,而且这种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农村人口转移面临巨大压力,非农就业困难,农业就业人员仍在进一步增加。
2001年,我国纯农业就业人员达3.25亿人,比改革开放前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4000万人,同时,我国乡镇企业的就业人数从1997年到2001年的5年间一直徘徊在1.3亿人左右,没能更多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论文: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
![农民论文: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c78a570b84ae45c3b358c8b.png)
农民论文:当前农民增收面对的主要问题研究摘要: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发展问题的重点。
由于发展历史、政策作用、行政体制和市场机制等多方面复杂原因,我国农民收入出现阶段性、区域性和结构性等方面问题。
尤其是近几年以来,农民收入开始进入缓慢增长的阶段,农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变得非常困难,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艰巨任务。
增加农民收入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保证。
关键词:农民;农村;增收;区域要对农民收入认识得更清楚,分地区来观察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大陆区域经济的产生,应该说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相结合长期演变而形成的,我国大陆区域整体上可划分为三大经济地区(地带)。
三大经济地区由于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的不同,因而有着各自的发展特点。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中部地区位于内陆,北有高原,南有丘陵,众多平原分布其中,属粮食生产基地。
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10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地势较高,地形复杂,高原、盆地、沙漠、草原相间,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水,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因开发历史较晚,经济发展和技术管理水平与东、中部差距较大,但国土面积大,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本文由此将我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进行研究,将农民的增收状况按地域不同划分成三个类型进行研究。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d455a1955270722192ef74a.png)
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农民收入的有效增长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重要保证,也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的必要条件。
而在现阶段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减缓的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影响社会的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变化经历了五个阶段。
我国农民收入现阶段主要存在着农民收入偏低,收入增速偏慢的问题。
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很多,但经过分析可以证明,其中的决定因素是: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
而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又都是由各自的技术性因素、资源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所组成的。
所以,总体上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由技术性因素、资源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和制度性因素所共同决定的。
技术性因素包括:农业生产的周期长、风险大;资源性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数量少和质量低,农民本身的素质偏低;结构性要素主要包括:农业产业结构滞后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制度性要素主要包括: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农村金融支持体系,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和农产品流通体制对农民增收的制约。
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制度性因素,所以应主要从体制方面着手,从体制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为农民增收提供制度条件。
同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资源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也能通过制度的完善而得到改善。
制度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土地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体制,调整农产品流通体制等。
【关键词】:农民收入制度性因素资源性因素结构性因素制度创新农民增收【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09【分类号】:F323.8【目录】:摘要6-7Abstract7-101绪论10-141.1研究意义10-111.2当前有关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的简要述评11-131.3本文研究方法及创新点13-14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的历史回顾及存在的主要问题14-193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19-333.1技术性因素22-233.2制度性因素23-293.2.1土地制度23-253.2.2户籍制度25-263.2.3农村金融支持体系26-273.2.4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27-283.2.5农产品流通体制28-293.3资源性因素29-323.3.1自然资源性因素293.3.2人力资源性因素29-323.4结构性因素32-333.4.1农业产业结构323.4.2农民组织化程度32-334增加我国农民收入的具体政策建议33-444.1完善土地制度35-374.2改革户籍制度37-394.3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39-414.4改革和完善财政税收制度41-434.5调整农产品流通体制43-445结论44-46参考文献46-49致谢49-50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0-51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ecf9f638762caaedc33d429.png)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一、当前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虽然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驱动、市场价格的拉动和各级工作的推动下,农业现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但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得到遏制,城乡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11:1扩大到2010年的2.37:1。
近年来工资性收入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而农业自身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小。
综合分析,制约农业内部增收的因素,总体表现为量小、面散、优势不突出,具体表现为“一小、二弱、三低”。
“一小”即土地流转规模小。
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农村土地资源人均占有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影响农民务农收入的提高。
“二弱”即农业竞争能力弱和农村生产要素弱。
一是农业竞争能力弱。
连片的农产品优势产区少,规模小,农业品牌知名度低,缺乏竞争优势。
二是农村生产要素弱。
当前,农村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特别需要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的支撑,但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相对弱化。
农村劳动力高文化、青壮年、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农业从业者低素质化、老龄化和兼业化严重。
据抽样调查,在家务农的农民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占15.4%,50岁以上的占74.7%,80%以上是妇女。
据国内有关经济学家分析,农民学历教育每增加一年,其收入就可增长 3.6%—5.5%。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农民的钱主要用在子女上学、看病、盖房、结婚等方面,很多农民因此无力发展生产。
全市农民人均不足0.6亩土地,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少,靠土地增收的难度加大。
“三低”即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低。
一是农业生产效益低。
由于国家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同时,受资金、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因素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缓慢,特色农业不突出,一个农民一年种粮收益不及外出打工的1/20,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的矛盾突出。
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民生产成本年均攀升10%以上,基本抵消了惠农补贴带来的实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面积增加的余地有限,单产提高的潜力有限,农民仅靠土地效益提高增收的空间有限。
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综述
![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3db6def5ef7ba0d4a733b4d.png)
关于农民增收的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三农政策的实施使我国的农业的到了较快的发展。
农民收入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
据统计: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5000元大关。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不断深化渗透的2009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仍能达到8.5%,承接这一势头,今年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814元,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1.7个百分点。
但是,在我国三大产业中,因农业生产对危机反应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后危机时代农民增收的任务依然艰巨,需寻求突破。
为此,农民增收的问题依然备受瞩目。
本文主要从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影响因素、现状及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民增收必要性影响因素对策一、农民增收的必要性(一)对于农村经济的影响1、有利于激发农民热情和潜能,再创辉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中国人口构成的主体,也是社会构成的主体。
无论是研究我国的治理还是改革与发展,都不能离开农民这个主体,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如何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重新唤起农民的热情与潜能,再创辉煌。
2、有利于推动农业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使农民在一定程度上拥有自己的土地,农业和农村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照搬苏联模式优先发展工业和城市,使得“城乡二元结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剧。
现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虽然农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小,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现代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协调发展。
而反观我国,农业与非农业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断扩大。
农民收入增加后会更有条件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缩小之间的差距。
3、制约并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经济能不能顺利完成从落后经济到发达经济的转变,关键要看农民利益的增长质量和速度。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de078645f0e7cd185253661.png)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现阶段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阶段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这是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快的时期。
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355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1.3倍,年均实际增长14.8%。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8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徘徊不前,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仍以5%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较前一时期有所减缓。
第三阶段,从1989年到1991年,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
这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0.7%,其中198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第四阶段,从1992年到1996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这5年间农民收入实际年增长5.6%,但其间波幅较大。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0a811f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d1.png)
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论文农民增收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乃至全球聚焦的核心议题。
为了解决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从政策角度和实践角度两方面,探讨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关系。
一、政策角度的分析政策是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国政府通过加大技术支持和财政和产业扶持,促进了农产品的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和经济有效的流通。
同时,支持开展多种经营和收益方式,如合作社与农户合资、出租土地等。
2.加大农民培训和支持中国政府鼓励农民通过培训和支持,学会农业科技、信贷、贸易、管理和创业扶持等。
通过技能提高和指导,提升农民在经济活动中的素质,提高度农村企业家精神和动手能力。
3.建立安全网中国政府为农村人口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退休、医疗、失业等福利保障体系。
同时,建立了农村惠农金融、互助保险等制度,保障农民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二、实践角度的探讨农民增收是需要具体实践的。
政策本身似乎只是一纸文件,缺少了生动的实践,也就缺少了生命力。
1. 科技创新科技是提高农民增收的有力手段。
当农民掌握了最新的农业技术,应用最前沿的农业经验之后,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收入。
因此,政府的科技支持刻不容缓。
2. 适度规模经营适度规模经营导致新的农业生产模式,有效利用资源把农业生产提高到更高的水平,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随着农业规模的发展,农民可以通过特许经营、基础配套设备共享等方式实现规模化经营,增加收入和效益。
3. 多样化收益来源农民通过多样化的收益来源,创造出新的尝试和新机会。
农民可以开展家庭农场、民宿、文化创意产品、健康养老产品和旅游等经营方式来增加收益来源。
同时,农民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渠道,实现产品的销售和交付。
三、总结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话题。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对策[论文]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481180476c66137ee061978.png)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农民增收对策在改革开放后的较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民收入获得了持续快速增长。
但近年来农民收入水平却呈下滑趋势。
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在1997-1999年三年间,农村人均总收入平均只增长2.1%。
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的下降,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制约着整个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最重要的原因,必须进行调整。
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因地制宜,精心选择主导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一、结构调整应以种植业区域布局,农作物结构、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为重点,同时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
要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加大对科技投入力度,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以及合理、高效的种养技术,开发名、优、稀、特、新、奇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出口农业、科技农业,增加农产品的含金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要建立农业科研、教学、推广“三位一体”的新机制和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格局,要组织科技力量攻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要结合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积极的引导。
重点支持农村种养大户、种田能手、农村专业化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向企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水平。
第二、要进一步提高粮食及其他农产品深加工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工转化是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增效的有效途径。
每个加工环节都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每一次转化都是一次增收。
据有关资料证明,农产品一次加工可增值5%,二次加工可增值10-20%。
与此同时,应研究推广先进的储藏保鲜技术,打好季节与时间差,实现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化、产品标准化,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要创造条件,把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研院所、农村科技大户和中介服务组织推向市场经济前沿,使龙头企业成为有为纳科技人才、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先进技术、开发高新技术的主体,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更好地带动农村科技水平的提高。
最新-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精品
![最新-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a6042b3410a6f524cdbf851e.png)
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农民增收问题研究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新阶段的主要标志是,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已经基本满足现阶段农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为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新阶段也出现了新问题,主要是粮棉等多数农产品出现了阶段性供过于求,品质不完全适销对路,农民增产不能相应增收,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因此,研究和探讨如何促进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国家和专业人士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
下面,笔者试从我国农民增收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和促进农民增收对策三个方面做以论述。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一)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的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传统农业资源开发及农业产业组织方式下,由于其中的粮食生产等基本产业的产业利润率明显偏低,种植业、畜牧业、林果业等产业改造缓慢,农产品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农业相关产业发育滞后,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具体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年到年,这是建国以来农民收入增幅最快的时期。
在这六年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元增加到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增长倍,年均实际增长%。
第二阶段,从年到年,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农业生产连续三年徘徊不前,但由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仍以%的速度保持增长,但增长势头较前一时期有所减缓。
第三阶段,从年到年,农业生产走出低谷,粮棉油等主要产品出现恢复性增长,但在同时出现了农民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局面。
这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其中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农民收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退到了农村改革以前的增长水平。
第四阶段,从年到年,农民收入增长形势逐渐好转。
农民增收措施研究
![农民增收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e0af818762caaedd33d475.png)
农民增收措施研究——以秭归县为例宋正昂近几年国家对“三农”高度关注和重视,就全国而言,农民收入逐步增加,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个别地方和农户而言存在差别。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农村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谋划“十二五”的关键时期,研究农民增收的措施意义重大。
一、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就秭归县而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六大方面。
一是粮食收入。
尽管随着退耕还林和产业结构调整,种粮面积大量减少,但是科技的推广和粮食收购价格的稳步提高促使农民种粮收入有所增加,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
二是经济作物收入。
以柑橘、烤烟和茶叶为主,板栗和核桃等为辅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在我县逐步扩大,随着品牌提升和市场知名度提高,价格逐步上涨。
三是畜牧业收入。
生猪、山羊等养殖是我县的传统养殖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规模逐渐扩大,野猪、野兔、野鸡等特种养殖业正在逐步兴起。
雨润集团年产3000万只肉鸡加工项目的投产会带动我县畜禽养殖的飞跃。
四是外出务工收入。
高山、半高山人员大量成年外出、低山柑橘产区人员大量季节性外出,其收入逐年增加,是我县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五是政策性扶持收入。
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给几乎所有的农户带来现金收入。
低保、良种补贴、家电补贴、危房改造补贴以及移民扶持的相关补贴都是农民现金收入的来源之一,甚至是很多年老体弱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六是第三产业收入。
随着秭归旅游的发展,以旅游为核心带动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迅速,农家乐、农资超市等第三产业的从业农民增加,繁荣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制约和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在农民普遍增收的同时,我们冷静思考我县农业发展,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六个方面。
一是立地条件差,难以规模种植。
我县以山地为主,坡地占很大比例,再加上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把土地按类别划分到户,现在各家各户的土地很难集中到一起,到处都是“插花地”,不能规模经营,难以扩大机械化,也为将来设施农业发展设置了障碍。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330f350029bd64793e2c7d.png)
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调查报告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为了摸清当前农民增收现状、构成与变化趋势,各项农民增收政策的落实情况及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制定的农民增收问题调查方案,组织技术干部深入进行了入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现状趋势。
(一)经济资源情况。
1、基本情况。
该村393户,1501人。
按文化程度分类:不识字的11人,占0.7%;小学的604人,占40%;初中的525人,占35%;高中以上的361人,占24.1%。
按劳力结构分类:总劳力731人,占总人口的48.7%,其中满劳力518人,占劳力总数的71%,男劳力464人,占63.5%。
在劳力中受过培训的325人,占总劳力的44.5%,有技术特长的218人,占总劳力的29.8%,在外打工的384人,占劳力总数的52.5%。
土地构成分类:全村土地总面积697.6亩,其中耕地498亩,林地199.6亩,在耕地中水田面积441亩,旱地57亩。
生活设施建设享受程度:全村通电户390户,占总户数的99.2%;通公路户325户,占总户数的82.7%;通电话121户,占总户数的30.8%。
人均纯收构成;全村2008年人均纯收入2350元,2008年村级人均纯收预计2500元。
10户调查汇总,共计42人。
其中男25人,女17人,按年龄分0—16岁11人,17—22岁7人,23—40岁7人,41—50岁14人;按文化程度分:不识字的2人,小学20人,初中17人,高中3人。
劳力28.5人,其中男劳力20人,劳力中受过培训的2人,在本资料版权属于517878秘书网请登陆原创网站查看外打工的18人,占劳力总数的63.2%。
按人平纯收层次划分,人平纯收在1201—1800元的有3户,1801—6500元的有6户,6501元以上的1户。
2、土地总面积10户合计160.5亩,其中耕地46.3亩,林地17.2亩,药材93亩,在耕地中水田29.3亩,旱地4.9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4ae3cd5c1c708a1284a44cf.png)
广西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姓名:黄庆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指导教师:何龙群2008052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导师:何龙群博士作者:黄庆硕士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我国以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
从农民收入方面上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纯收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约4140元。
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及增长幅度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变化趋势,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滞缓现象,突出表现为增幅下降、增收困难。
从政府方面来看,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陆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及2004年、2005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一再强调要把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尽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了解决“三农”的力度,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最难解决的问题依然是农民增收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尤显必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富农问题,即农民的增收问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对整个农村乃至全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而目前我国约有8亿农村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0%。
在农村居民中,还有2000多万人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
要实现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要迅速着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b4b3fdc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07.png)
浅谈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摘要我国的的国土面积非常大,拥有的人口众多,但种植的面积只有12.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现在受到了国家的重点关注。
在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咋高速发展,但现阶段,城乡发展之间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农村的发展比较落后,对于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形成了阻碍。
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城乡经济进行均衡发展,本文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现状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农民增收;问题现状;对策引言农民一直是三农问题中,国家和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很多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制度保障,但由于受影响的因素比较多,总体的效果不是很明显。
一、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1)影响农民收入的内部因素首先,现阶段,农村中的老年人有很多的留守现象,农村的劳动力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老龄化,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农村土地的投入和生产,不利于有效地提升农民收入。
同时,由于文化水平整体较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城市中主要是以体力劳动为主,工作量大,收入低。
其次,农民比较依赖以往的经验,缺乏专业能力,对新的生产技术不能很快的进行使用,无法提升农作物的生产率。
此外,农民在农产品的经营中,营销知识比较少,对市场变化不敏感,不了解营销方法,也制约了农民收入。
(2)影响农民收入的外部因素首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比较大。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快速变化,我国的自然灾害比较多。
洪水、干旱、地震、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也对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其次,农村耕地的质量在不断的恶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肥料的使用在不断的增加,土壤的养分流失比较严重,土壤肥力出现下降的情况,农作物出现减产。
三是农村的生产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生产经营的分散性比较强。
我国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很难进行大规模的生产,但独立农民的生产能力与集约生产相对比,抗风险能力低,生产的成本高,市场竞争力比较弱,农产品的优势比较小。
四是由于技术以及资本的制约。
从现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农村经营分析,生产方式具有很强的传统性,农产品具有低价以及过剩的特点。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研究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ceea867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a9.png)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研究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农村产业发展及农民增收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研究。
第一部分:现状和问题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是农村经济繁荣的关键。
当前,中国农村产业结构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农产品种植和养殖业面临着市场竞争力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等挑战。
另一方面,新兴的农村产业如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发展潜力巨大,但在实践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
此外,农民在职业选择和专业技能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增加了农民增收的难度。
第二部分:农村产业发展的推动力量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政策、科技和市场。
政府出台的扶持政策,如农业补贴政策、农村产业扶持政策等,为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科技创新也带来了新的农村产业机遇,如农业机械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
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为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三部分: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农村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应综合考虑农村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农民特点。
一方面,农村资源禀赋的多元化决定了发展方向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可选择发展适宜的农产品种植、养殖业等。
另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民特点,可选择发展新兴产业如农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等。
第四部分: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政府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除了出台扶持政策外,政府还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
此外,政府还应加强对农村产业主体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管理和经营能力。
第五部分: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发展的影响科技创新对农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方面,农村产业的科技创新可以提高产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例如,农业机械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另一方面,农村产业的科技创新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例如,农村电商、智慧农业等新型产业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民增收问题思考与研究
【摘要】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战略性问题。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反映,增加农民收入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新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相关学者关于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作了详尽的分析。
【关键词】农民收入,增长,建议
促进农民增收,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必要保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条件。
农村改革三十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长期困扰我们的农产品短缺时代已永远成为历史。
农村、农民也已摆脱了贫困状态,基本实现了小康。
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呈现出一片祥和兴旺的景象,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渐凸显。
为此,很多学者关于农民增收缓慢的原因以及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
农民税收政策对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村税条例》,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全部免征牧业税,终结了实行2000多年的农业税。
相关学者关于取消农业税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的看法。
戴天放①研究认为取消农业税在短期时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相当明显直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其长期趋势却表现为农民增收效应递减,主要是农业税减免引起市场交易成本如农资成本、人工成本增加和引起政府农业服务职能萎缩等。
贺景霖②分析了河南省周口市农业税费减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农业税取消后,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提高;
但由于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加工技术含量低,农产品生产流通企业
①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报,2008,20(11):148-151
②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
资金缺乏,农民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相对淡薄,农业产销信息不畅通,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等方面,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有限,仍未根本扭转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局面。
赵乐俊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中提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日益突出。
其根本原因是,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结构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和对外开放的变化,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根本原因;二是农业的产业化生产程度低和非产业发展缓慢。
③
冯招容在《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中提到:当前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阻碍农民收入增长,主要表现为,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不健全,二是市场制度的不完善,三是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四是农村财税制度不完善。
④
在增加农民收入的改进措施中,赵乐俊在文中提到: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是,一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快培训、劳务输出以促进增收;三是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增收;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增收。
⑤
潘盛洲在《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中提到关于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政策建议:直接面向农民的政策措施,一是稳定粮食保护水平,切实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二是由政府承担费用,免费向农民提供优质良种和有关科技服务,三是对购买大型农机具、修建住房的农民提供消费信贷;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一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扩大农产品出口,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促进乡镇企业再次腾飞,三是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⑥
参考文献:
[1]戴天放,罗莹.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J].江西农业
报,2008,20(11):148-151
③赵乐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2008(2)
④冯招容.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2003(9)
⑤赵乐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2008(2)
⑥潘盛洲.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J]2003(4)
[2]贺景霖.农业税费减免周口地区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25(6):118-120
[3]赵乐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2008(2)
[4]冯招容.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障碍研究[J].2003(9)
[5]赵乐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J].2008(2)
[6]潘盛洲.农民收入问题:现状、原因及对策[J]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