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

合集下载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
Alan R. Roth;Gina M. Basello;裘敬平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2004(011)012
【摘要】成人常因发热(体温超过38.3℃)而就医.大多数的发热病人可通过伴随症状及相应的检查而确诊.有时需要做血常规、尿培养才可诊断.大多数自限性病毒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等)通常在2周内康复,持续性发热需全面系统检查.本病虽偶见于重症,大多数还是容易诊治的.……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Alan R. Roth;Gina M. Basello;裘敬平
【作者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86期七年制2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
【相关文献】
1.血清相关炎性标志物早期检测对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的价值
2.1990-2013年中文文献报道的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病因构成分析
3.急诊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临床观察
4.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明原因发热成人患者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5.成人不明原因发热临床特点的回顾性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温升高:体温多次超过摄氏度,通常以腋下温度为准。

2. 发热时间:发热持续时间超过三周。

3. 检查未能确诊:经过一周的系统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常规检查等,仍未能确定病因。

请注意,不明原因发热并不意味着无法找到病因,只是目前的医学手段尚未能确定病因。

同时,每个人的基础体温存在一定个体差异,因此,突然发热并不一定等同于不明原因发热。

如果遇到不明原因发热,建议先到急诊就诊,根据症状和检查结果,由医生进行初步判断,并指导下一步到哪个专科科室就诊。

42例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与治疗分析

42例不明原因发热诊断与治疗分析
医学信息 2 1 年 6月第 2 02 5卷第 1 Me i fr  ̄i .u . 0 2 Vd 2 . o 1 期 dc I om o Jn 2 1 . . 5 N . M n n
低脂肪的食物 , 尽量保证大便通畅 ; 再次 , 指导患 者术后进行适 当的 下肢功能恢复性训练 , 例如 , 拓屈运动 、 关节 背伸和肌 肉长收缩训 踝 练等 , 同时 , 天保持 2 每 h左 右的引体抬臂 和三点支撑 等训练 , 从而 保 证全身血液 的正常循环 , 及时变换体位 , 防止 出现骶尾部皮 肤压
【 李红 人 工全膝 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 的预防l. 护理 4 1 I齐鲁 1
杂 志 , 0 01 ( ) 9 0 2 1 ,1 9 :8 .
经过临床护理, 所有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都有所缓解 , 其 r, r l例患者 发生下肢深 静脉血栓而 转到外科 继续接受治 疗 ,7例 l 3
疮; 后, 最 遵照医嘱按时服用血栓预防药物 , 并观察 和记 录患者是否
发 生 副作 用 。
患者经过临床护理 , 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状完全消失 , 其余 2例患者发
生腓肠肌肌支血栓 , 但经康复训练 、 机械干 预和药 物治疗后 , 临床 症
状有显著改善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 9 .%。 25
腓肠肌泵的基本功能 , 防止静脉高压 的形成 , 减轻肢体 肿胀程度 , 进 而促进静脉 回流。 综 l所述 , 卜 突破传统的l } 缶床护理工作模式和思维方法 , 引入 国外 先进 的临床护理方法与护理模式 , 实施 系统性的下肢深静脉血 栓预 防性护理 , 与单纯 的临床护理方法相 比, 具有 更为显著 的临床疗效 ,
编辑/ 申磊
4 2例不明原因发热诊 断与治疗分析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1.“通检”常规项目:血、尿、粪,生化;PPD试
验、血沉、CRP;胸片,多部位影像学检查; 2.血培养反复多次; 3.各种自身免疫指标; 4.各种肿瘤标志物; 5.骨穿:多部位、多次; 6.肝穿刺活检?
如有下列情况则需行全面辅助检查:

①病史和体征不能提供任何与病因相关的线索; ②凭经验得不出任何推测结果;③已作过的检 查无疑点可寻。由于FUO的病因复杂,目前尚 不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列一个辅助检查清单, 因此需凭借接诊医师个人的经验和思路确定检 查项目。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撒网式的全面检 查是很有价值的,但也需有一定针对性,比如检 测血沉、C反应蛋白(CRP),多部位影像学检查, 反复多次行血培养,检测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指标及肿瘤标志物等。在行骨髓穿刺时,提倡 多部位、多次进行,胸骨穿刺对发现血液系统 异常比其他部位穿刺更有价值。
老年人FUO的诊断思路

一、老年人FUO的特殊性: 1、引起发热的疾病往往比较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并发 症。 2、症状不典型,往往除发热外,缺乏病变器官的症状。 3、体温不高“低热”多见。 4、热型不典型,多为不规则发热或间断发热。 5、存在基础疾病多,易掩盖导致发热的直接原因。 6、经常服用药物,可影响疾病的临床表现或出现药物热。
三、发热的病因(原因):


(一)、病因分类: 根据致病原因不同可分为两大类:感染性疾病 和非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疾病: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 原微生物感染。
一、病毒性发热的诊断要点



⑴通常为自限性发热,热程一般不超过2周。 ⑵外周血象WBC大多数偏低,分类中淋巴比 例增高,少数患者可出现异淋 ⑶可出现病毒疹、淋巴结的肿大 ⑷可累及多个脏器或组织,引起多系统的损害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

不明原因发热太多了,该类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原因太多、复杂,所以,不明原因发热的咨询每天都有一大篮子没有医生回答,我总觉着咨询者很无助、很无奈、所以,今天我给大家从专业角度简单介绍以下,仅供参考了解。

一、概述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两周以上,体温在38C以上的中、高热者,且于患者入院一周内经病情观察、多次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发热(fever of known origin , FUO。

热型以弛张热及不规则热等为多见,其他包括稽留热、间歇热、波状热等,因疾病不同而异。

二、发生机制正常人体温受大脑皮层及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

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

当内源性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时,产热和散热点水平提高,但其外周温度调节机制,包括皮肤血管收缩或扩张、催汗、肌肉紧张度等,仍保持正常而出现的发热称为内源性发热。

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细菌及其内毒素、病毒、真菌等微生物,肿瘤,坏死物质,免疫反应等活化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IL-1、TNF等致热原作用于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细胞,释放出花生四烯酸,促使前列腺素合成,导致外源性发热。

三、常见病因不明原因长期发热性疾病的临床分类方法有多种,依病因类别大致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急、慢性全身和局灶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而细菌、真菌感染是长期发热中最多见的原因之一,而结核菌感染肺内外脏器是感染性长期发热的常见病因。

其他如螺旋体、蠕虫、原虫等感染,感染部位及程度不一,发热特点各异。

2.非感染性发热包括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无菌性组织坏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物理因素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均可引起长期发热。

四、伴随症状1.长期发热伴寒战:见于败血症、感染性胆管炎、溶血性疾病、疟疾等。

2.长期发热伴关节痛:多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疾病。

3.长期发热伴皮疹:可见于伤寒、莱姆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风湿热、成人Still 病、血清病等。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防治规范

不明原因发热诊疗指南一、定义及分类不明原因发热(FUO)是指体温数次超过38.3℃,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1周住院检查仍未确诊的发热。

根据疑似病因将不明原因发热分为:经典型、医源型、免疫缺陷型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各型不明原因发热的特点不同,要与不同疾病相鉴别,诊断程序也不相同。

另外应根据定义排除普通发热及自限性发热。

1.经典型经典型包括符合以往不明原因发热标准的病例,强调既往的健康人。

要求在医院检查至少3天,3次门诊检查或1周的全面系统的门诊检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最常见的病因是感染、恶性肿瘤、胶搏血管病。

2.医源型医源型是指住院至少24小时,数次发热,人院前未证实有明确感染源(尽管有可能被感染),至少观察3天而未明确发热原因。

病因包话细菌性静脉炎、肺栓塞、梭状芽抱杆菌小肠结肠炎、药源性发热。

经鼻食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窦炎也是可能的原因。

3.免疫缺陷型即中性粒细胞减少型是指反复发热,中性粒细胞不超过500个/ml3,观察3日仍未明确发热原因者。

发热多由条件性致病菌感染引起,这类患者大多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

要考虑到真菌引起的隐性感染,如肝脾念珠菌病和曲毒病,而少见的单纯疙疹病毒感染,多伴有典型皮肤症状。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关型是指门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4周或住院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病人反复发热超过3天。

尽管急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是经典型不叫原因发热的重要病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一也可导致条件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发热要与感染性疾病相鉴别,如鸟一胞内复合分枝杆菌肺炎、卡氏肺囊虫性肺炎及巨细胞病毒。

在病因诊断中还要充分考虑地理因素。

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中,非感染因素较为少见,包括淋巴瘤、卡波西肉瘤及药源性发热。

二、鉴别诊断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关键在找出病因,临床上主要应鉴别四类疾病,即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他可引起发热的疾病。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与处理主讲人:单连旭时间:2018-01-26地点:内三医生办公室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诊断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近10%的FUO病例始终不能明确病因。

发热本身可由多类疾病,如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无法明确归类。

过去这类患者通常由内科医师诊治,在大多数分科较细的医院则主要由呼吸内科医师接诊。

目前很多医院开设了感染科,并把FUO归于感染科诊治,这种专科化管理是一种进步,可以提高诊治水平。

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准确定义1.发热持续2——3周以上;体温数次超过38.5℃;3.经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不能确诊(1周内)。

①发热史:包括发热起始时间、热程、热型和热度;②发热规律:是否伴有寒战,是否有节律性,是否总与其他特定症状(如皮疹、关节痛)相伴随,是否有季节性;③疾病史:如结核病和与免疫功能低下相关疾病的病史;④特殊地区(疫区、牧区)定居或旅游史;⑤其他病史:如手术史、用药史和冶游史等。

这些病史对确诊大部分FUO病因非常有益,但某些医师经常会忽略病史的重要性,常泛泛地询问病史,或对患者提供的某些病史充耳不闻。

如果能对某些病史线索追根溯源,往往能够很快发现病因。

(二)认真、过细、彻底的体格检查:1.不放过任何可疑体征;2.不放过任何部位;3.需要引起重视一些重要的体征: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等4.容易被忽视的体征:口、咽、甲状腺,等2. 认真、详细、彻底的体格检查体检时需注意:①不能放过身体的任何部位,包括一些易被忽视的部位,如口腔、咽喉、甲状腺和指(趾)端等;②不能放过任何可疑体征;③对一些特殊体征需要引起特别重视,如皮疹、出血点,淋巴结、肝、脾肿大,关节肿大、畸形、功能障碍,局部隆起、肿块,新出现的心脏杂音,肺部罗音,局部叩痛等,上述体征很可能为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与处理
神经性发热
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引起的发热,常伴随有头痛、失眠、焦 虑等症状。
06 不明原因发热的预防与注 意事项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
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增强心肺功能,提 高身体抵抗力。
进行力量训练
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抵抗病毒 和细菌感染。
保持良好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 身体恢复和免疫力提升。
肿瘤性疾病
如淋巴瘤、白血病等,常伴随有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症状。
药物热
某些药物如抗生素、磺胺类等可引起发热,常伴随有皮疹、关节 痛等症状。Biblioteka 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中暑
由于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引起的发热, 常伴随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
甲状腺功能亢进
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机体代谢亢进引起的发热,常伴随 有心悸、多汗、消瘦等症状。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避免感染风险
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室内清洁,勤洗手,避免接触传染源。
合理饮食
均衡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素,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在流行病高发期,尽量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降低感染风险。
及早就医,明确诊断并治疗
观察病情
密切关注体温变化及伴 随症状,如持续高热、 寒战、头痛等,及时就 医。
个学科领域。
通过对不明原因发热的深入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患者治疗,改
善患者预后。
定义和分类
定义
不明原因发热是指发热持续时间长、热型不规则、伴随症状不明显或缺乏特异 性,且经过常规检查和初步治疗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发热。
分类
根据发热的持续时间和病因,不明原因发热可分为急性发热、亚急性发热和慢 性发热。其中,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以内,亚急性发热病程在2周至3个月之间, 慢性发热病程超过3个月。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断

2
发热的机理
现已证实,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的前部和视前区一带存在着密集的 温觉感受器和少数冷觉感受器,产热和散 热反应均可由刺激这一部位而引起(下丘 脑前部不是散热中枢);而下丘脑后部可 能是对神经“情报”加以整合处理的部位 (并非产热中枢)。
3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体液因素调节产热和散热 两个过程,以维持体温的动态平衡。安静时产热的主要场 所是骨骼肌和肝脏,在运动或疾病伴有发热时,骨骼肌更 是产热的主要场所;人体主要的散热部位是皮肤,约90% 的热量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等方式散失。如果这 些部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功能障碍,即可导致发热。例如: 甲状腺功能亢进、剧烈运动、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等,可 导致产热过多,而广泛的皮肤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可 导致散热障碍。除这些情况外,人体的大部分发热均可能 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有关。
4

致热原(pyrogene,希腊语pye是“火”的意思)是一类能 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微量即可引起 发热。外源性致热原(如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 体、螺旋体、细菌及其毒素、真菌、原虫、抗原—抗体复 合物、致热类固醇(如尿睾酮)、尿酸结晶等)绝大部分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主要通过宿主细胞(主要为大单核 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的所谓内源性致热原(如IL-1、IL6、IFN-α、IFN-β、TNF等)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 发热。但也有例外:LPS既可直接作用于下丘脑,又能促 使宿主细胞合成各种内源性致热原。
不明原因发热的鉴别诊 断
1

健康人的正常体温是在19世纪确定的。Carl Reinhoid August 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 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平均体温为 37.0℃,波动范围是36.2~37.2 ℃。早晨6 点最低,下午4~6点最高。 一般认为,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 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即为发 热。

不明原因发热的实验室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实验室诊断

不明原因发热的特殊检查 ——核素扫描
非特异检查,不能确诊,但扫描部位广 适于初步检查阴性,想了解全身情况 145例不明原因发热者,29%核素扫描有助诊断,而 超声和CT仅6%和14% 亲肿瘤显像:核素标记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和亚甲基二膦酸盐(99Tcm-MDP)等对活 力肿瘤细胞有亲和性


不明原因发热的实验性治疗

结核的诊断性治疗 --抗痨3周 --无效可排除结核

疟疾的诊断性治疗 --使用氯喹
不明原因发热的实验性治疗
激素试验治疗不替代活检,治疗前应排除感染 抗生素或激素实验性治疗极少能确诊 --隐性脓肿用抗生素可抑制发展,但不能治愈,常需 引流 --利福平治疗结核,但也抑制葡萄球菌性骨髓炎或消 除引起心内膜炎的脆性菌群

不明原因发热的特殊检查 ——动态PET

脱氧葡萄糖(PDG)在炎症和肿瘤部位聚集

寻找富集部位,有很高敏感度和特异性
不明原因发热的特殊检查 ——重视活检
肝:肉芽肿性肝炎或其他肉芽肿病如肉瘤病 淋巴结:诊断肿瘤(淋巴瘤等)或感染(猫爪热等), 但腹股沟淋巴结特异性差,一般不活检 受累组织:诊断血管炎 粟粒性结核行骨髓、肺或肝活检
不明原因发热的实验室检查 ——血清铁蛋白
降低:缺铁性贫血(反映储存铁) 轻微高:活动期狼疮,RA和感染 明显高: --活动期斯蒂尔病:库普弗细胞增多,产生增多,铁 蛋白受体数量下降致清除下降 --嗜血细胞综合征: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铁蛋白 --恶性血液病和部分实体瘤:铁蛋白合成增加,细胞 破坏增加及肌酐清除减少 --严重肝损害:铁蛋白释放到血浆 铁蛋白˃100000ng/ml诊断HPS的敏感性90%,特异性 96%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
[1]Keefer
CS,Leard SE.Prolonged and perplexing fevers.Boston:
FMF)、高IgD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0l受体相关性周期热综 合征(TRAPS)、家族性爱尔兰热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3.T与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 内率先开始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与 T淋巴细胞亚群怛“,如B淋巴细胞cD志、自然杀伤细胞(NK
Mediterranean fever,
性不高;另一方面,更好地发现深部或局灶感染,还对大动脉 炎、结节病和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其他炎症病变有一定的诊断 价值Ⅲ。3“。Sheng等‘301应用PET/CT对48例成人FUO患者 的病因诊断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33%、阳性预测值 80%、阴性预测值50%。Dong等‘31。对174例FUO患者的4 项研究荟萃分析,表明FDG—PET/CT对于病因诊断的敏感性 与特异性分别为98.2%与85.9%,其敏感性曲线下面积 (AUC)值达94.7%。Qiu和Chen-3引综述分析,”F-FDG
skin
test,
仍未能明确诊断者‘2 o。1999年我国制定的FUO定义为:发 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C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 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5j。FUO不仅病因复 杂多样,有超过200种疾病可引起FUO,而且还与患者年龄、 居住环境、国家发达水平以及医生经验能力等有关‘7 J。临床 上缺乏病因诊断方面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也难以进行这 方面的研究。 2.诊断现状与困惑:成人FUO约占住院患者的 1.4%~2.9%[3,81。使用血清免疫学或细菌学、影像学以及 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方法,经过缜密检查,仍有7%一20%的 FUO病因无法明确。Mourad等。9 o对近30年来11篇FUO论 文统计分析显示,19%患者未能明确病因。近20年来我国 各大医院FUO患者出院时,仍有7.2%一14.7%病因不 明…。…。马小军等。1 3]回顾性分析449例住院FUO患者, 13.8%未能确诊,活动性结核为首要病因。杨志英等”1对 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54例FUO患者,再行脾切除术加 组织病理与培养,27.8%的患者未能马上明确病因。出院随 访,仍有2例(占3.7%)诊断不明。 尽管近lO余年来我国医疗设备改进、诊疗技术提高,但 是由于医院分级管理、医疗资源、临床诊断与技术水平等差 别,不同医院的临床医生对于FUO的病因诊断水平相差甚 远,亟须提高临床医生对FUO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二、新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干扰素1(IFNl,)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不明原因发热诊治体会

不明原因发热诊治体会
29(80.5%)
32(50%)
结缔组织病
2(5.6%)
17(26.6%)
恶性肿瘤
1(2.8)
4(6.2%)
其它
1 (2.8)
1 (1.6%)
未明
3(8.3%)
10(15.6%)
对各科医生都可能是一种挑战
感染科
呼吸科
消化科
免疫科
血液科
普内科
……
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考虑
确诊前的病情观察、病人处理
FUO病因诊断很重要
(+)
(-)
(-)
重视病原学检查
病例举例(1)
乔××,女,44岁 间断发热2月, Tmax38℃,伴胸闷憋气20天 基础疾病:溶血性贫血,长期小量激素治疗 既往结核性腹膜炎史 Hb 7g/dl,考虑溶贫活动,将阿赛松加量至40 mg qd; Tmax升高至39℃ UCG:二尖瓣赘生物形成,多次血培养:(-) 诊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停用激素,并予头孢类及万古霉素抗感染治疗无效,建议行外科手术,患者拒绝 强力抗感染治疗下,疾病进展, 新出现淋巴细胞为主的脑膜炎 血三系下降 呼吸困难,双肺弥漫病变,ARDS 肺部病原学检查(痰,BALF,肺活检组织)均阴性
病例举例(4)
孟××,女,56岁,山东籍,农民; 反复发热9月; 2007年2月起发热,T38.7℃,伴畏寒、寒战、乏力、头痛等,无明显咳嗽、咳痰、胸闷等; WBC 10.3×109/L,Hb 61 g/L,Plt 111×109/L,ESR 67 mm/h,CRP 42 mg/L; 2007-4胸部CT:左肺下叶占位; 拟“重感冒、巨幼贫、慢性溶血性贫血、肺隔离症伴感染”,先后予加替沙星、替硝唑、头孢××、美洛西林舒巴坦、丁胺卡那、先锋霉素V、奈替米星、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舒巴坦及强的松等治疗无效; 拟“肺隔离症”拟手术,但因发现Plt 73×109/L手术暂缓,遂入内科病房;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及策略一不明原因发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1. 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不明原因发热定义为反复发热超过38.3℃,持续3周以上,其中至少1周住院系统检查仍病因不明。

针对FUO深入细致的检查,至少包括以下方面:①病史:详细询问病史、反复体格检查;②常规化验:血尿常规(包含显微镜检)、肝肾功能、电解质、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③特殊化验:抗核抗体、类风湿因子(RF)、铁蛋白、3次血培养(用抗生素前)和尿培养、病毒(CMV、HIV)、甲型/乙型/丙型肝炎、结核菌素试验;④影像学:胸片,腹部超声。

经过上述检查如果仍未明确诊断,才考虑FUO。

2. 不明原因发热的传统病因文献报道FUO的病因至少有200余种。

常见原因包括(:①感染:细菌感染,如布氏杆菌病、伤寒、结核等;病毒感染,如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真菌感染,如曲霉、耶氏肺孢子菌。

②结缔组织病(非感染炎性):类风湿关节炎(RA)、脊柱关节病(SpA)、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大动脉炎、韦格纳肉芽肿病、显微镜下多动脉炎、颞动脉炎、风湿性多肌痛(PMR)、炎性肌病、成人Still 病;③肿瘤:淋巴瘤、血液病;④内分泌疾病:甲亢、亚急性甲状腺炎;⑤其他:功能性低热、药物热、伪装热等。

导致FUO的感染性疾病病因之所以难以确定,主要在于三方面:①感染部位比较隐匿,例如心内膜感染;②致病微生物为非典型病原体,如巴尔通氏体、利什曼原虫等;③结核: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

此外,在非感染性炎性疾病中结缔组织病导致的FUO占主导地位。

在肿瘤性疾病中,目前认为导致FUO最常见的病因是淋巴瘤,临床表现隐匿。

其他疾病,如急性甲状腺炎、药物热等,临床中也要进行充分鉴别。

文献显示,1964—2007年期间,在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比例逐年下降,FUO的病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2]。

在我国历年诊断的发热患者中,感染患者仍然占大部分,然而FUO 患者也在逐年增多。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综述)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综述)
引起 的 F UO 比例 超 过 肿 瘤 , 居 第二 位 ,占 2 0 % ~3 0 %【 2 , J 。
根据地域差别 、国家社 会经济发展 水平 , 引起 F UO 的
病 因各有不同旺 1 。如在 中东和远 东等 发展 中国家 , 感染最常
见, 但 是发达国家 不能 确诊 的 FUO 有较高 比例 。据报道 , 目前 已知 引起 F UO 的病 因超过 2 0 0种[ 3 1 ,主要分 为 5类: 感 染性疾 病 、非感染性 炎症 、恶 性肿瘤 、其他 以及不 能确
门诊患者发热持续≥4 周, 住院患者≥3 天,
3 天 检查后 仍 不能 诊断 ( 包括至 少 4 8 小 时微 生物 培养 ) 。
发热 ;其中细菌感染引起不明原因发热 占多数 I 。但是 , 不
同地 区 由于 地 理 气 候 、经 济 生 活 条 件 及卫 生 习 惯 的 差 异 , 感
天时 间不 能完成血 清学 、细菌学 以及影像学等检查 ,l周的
住 院时间就是 为 了保证 能完成相 应的各项检 查 ,规定 l 周 住 院检查 时 间更妥 。我 国在 l 9 9 8年 发热 性疾病 学术研讨 会 上将 FUO 统一 定义为 发热持 续 2~3周 及 以上 ,体 温
≥3 8 . 5 ℃ ,经 详 细 询 问病 史 、体格 检 查 和 常 规 实 验 室 检 查 仍 不能 明确诊 断者_ l 1 。 2 病 因分析
占F UO 的 3 0 %~6 0 %。各种病原体 ,如细 菌、病毒 、伤寒 、 立克次体 、真菌 、寄生虫 等均可 引起全 身或局部感 染导致
作者单位 : 3 2 3 0 0 0 浙江丽水市中医院放射科( 黄岳云) ; 丽水市 中心医院感染 科( 叶臻) 通信 作者 : 叶碾 ,E ma i h y e j i n g 8 1 6 @1 6 3 . c o n r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1)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1)
毒感染可能性大;伴有寒战者,细菌感染:胆、肺、泌 、生殖;
发热但感染中毒症状不重者,要考虑非感染性疾病 如结缔组织疾病、肿瘤等的可能。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鉴别诊断要点
(5)发热伴淋巴结肿大——结核、传单、淋巴瘤; (6)发热伴肝脾肿大——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
、伤寒、疟疾、淋巴瘤等。 (9)发热伴外周血WBC增高——G+细菌感染、传单、 出
感染类型
FUO
非感染性发热 结缔组织疾病 血液系统疾病
实体肿瘤
• 人体在过敏条件下,对许多平时不过敏的物质也易产生过 敏反应。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药物热的临床特征
• 一般于用药后7~10天出现,短者仅48~72小时; • 起病常为原发疾病所致发热掩盖; • 热型无特殊; • 可伴有药物疹、关节肌肉疼痛等表现; • 病程后期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轻到中度增多; • 一般停药后24~72小时热退,但退热时间与药物代谢 和排泄速度有关。
感染病科 刘玉元
2020.06.11
内容提要
1
发热待查(不明原因发热)的概念、病因、 特点
2 发热待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断思路
01 发 热 待 查 ( 不 明 原 因 发 热 ) 的概念、病
PA R T 因、特点
不明原因发热(FUO)
体温多次>38.3℃; 发热时间持续≥3周; 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后
发热待查诊断思路
Gram negative(革兰阴性)
(1)危险因素:肝硬化,尿毒症,糖尿病,风湿性疾病, 恶性肿瘤和有创检查
(2)原发病灶:胃肠道、泌尿生殖道及胆道感染 (3)发病年龄:新生儿、年老体弱者 (4)发热:寒战多见,间歇热甚至体温不升 (5)血常规:WBC正常或升高,N升高 (6)皮损:少见 (7)迁徙病灶:少见 (8)休克:多见,早期事件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明原因发热成人患者疾病诊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不明原因发热成人患者疾病诊
医 学 研 究 杂 志 2 0 1 7 年1 月 第4 6 卷 第1 期
・论
蓄 ・
结核 感染 T细胞 斑 点 试 验 ( T—S P OT . T B) 在 不 明原 因 发 热 成 人 患 者 疾 病 诊 断 中 的 应 用 价 值 研 究
王 涵 鲁 艳 军 许 东
摘 要 目 的 探 讨 结 核 感 染 T细 胞 斑 点 试 验 ( T—S P O T . T B) 在 成 人 不 明原 因发 热 ( f e v e r o f u n k n o w n o r i g i n , F U O ) 中 的 诊 断 价值。方法 回顾 性 分 析 笔 者 医 院近 5年 来 以不 明原 因发 热 收治 入 院 的成 人 患 者 共 1 7 2例 , 统计 性别 、 年龄 、 血常规 、 T—S P O T . T—S P O T . T B诊 断 试 验 在 F U O患者中诊断的敏感度为 8 2 . 1 4 %, 特异性为 8 3 . 3 3 %, 准 确性 为 8 3 . 1 4 %, 同
8 2.1 4% , t h e s p e c i ic f i t y wa s 8 3. 3 3% , a c c u r a c y wa s 83.1 4% . At t he s a me t i m e, t h e r e wa s a s i g ni ic f a n t di f f e r e n c e o f t h e h e mo g l o bi n c o nt e n t b e t we e n pa t i e nt s wi t h t u be r c ul o s i s a n d o t h e r di s e a s e s ,t h e a r e a un d e r t h e c ur v e wa s 0.63 5, c ut— o f v a l u e wa s 1 1 1.5 g /L.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概况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概况

不明原因发热的诊治概况【关键词】不明原因发热;诊治不明原因的发热(fever of unkown origin,FUO)在临床较为常见,因其病因复杂、表现迥异,就诊时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而仅以发热为主诉,故许多不明原因发热病例难以确诊。

有的虽经多种检查及长期密切观察,仍不能确诊,以致延误治疗。

现结合文献对长期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诊治的一些进展做如下介绍。

1 定义1961年Petersdorf 和Beeson[1] 提出把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超过38.3℃,(101℉)且住院一周未能确诊者定义为FUO。

1992年Kanzanjian 和Petersdorf把原有的诊断标准除去“住院1周未能确诊”这一条。

1999年全国发热性疾病的研讨会将FUO定义为:发热持续3周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2]。

不明原因发热虽不是独立的疾病,但诊断不明原因发热必须符合上述标准,并排除人为性发热。

同时应将发热原因待查与不明原因发热区别开来,发热原因待查是临床习惯用语,是指接诊后尚未进行仔细的检查或检查结果尚未出来,无确切定义。

2 病因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病因繁多,据报道超过200种[3],大致可概括为四大类: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其他。

在国内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以感染、肿瘤、结缔组织-血管性疾病占前3位[4-7]。

①感染性疾病是不明原因发热的第一位原因,可高达30%~60%[8],其中以细菌引起的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居多[9],病毒次之,真菌、寄生虫均可引起感染性不明原因发热。

不同地区由于地理、气候及卫生习惯等的差异可造成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不同。

在FUO 感染性病因中,肺部感染、胆道系统感染、泌尿系感染、心内膜炎是较常见的原因。

由于大部分感染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原不明确,感染部位不确定,多数病例漏诊。

近年来病毒感染有增多趋势,这可能有多方面原因:免疫力低下人群增多,如老人、肿瘤、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另外与发热患者常做病毒检测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ssays,IGRAs):基于T细胞的IGRAs是定量检测全血或外
DOI:10.3760/cma.j.issn.0578-1426.2013.04.025
(或)鹏T对于活动性结核的预测没有很高的价值。
对于我国这样的结核高发地区,由于TST的诊断价值有 限,IGRAs(包括T—SPOT.TB在内)对于免疫功能正常者诊 断活动性结核或LTBI有较高的价值,在HIV感染和(或)艾 滋病患者合并结核筛查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我国这方面的
Little Brown,1955.
[2]Petersdorf
100
RG,Beeson PB.Fever of unexplained origin:report
on
cases.Medicine(Baltimore),1961,40:1-30.
PH.Fever of unknown origin:review of 86 patients community hospitals.Clin Infect Dis,1992,15:968—
”F-FDG
PET/CT有助于发现结核感染、淋巴瘤和卡波西肉
瘤,也为进一步病理组织活检提供直接依据。 尽管”F—FDG PET/CT在FUO病因诊断方面有一定的 诊断价值,它对于恶性肿瘤诊断的敏感性较高,但是由于研 究病例少,目前难以确定其诊断价值。当然这一检查费用昂 贵,也限制了它的临床使用。 三、小结 近年来新的诊断技术与方法的临床使用,可助于确诊 FUO病因和病变部位。对于FUO,尽早确诊是首要任务,确 诊才能恰当治疗,以改善患者的预后。3…。强调一点是,现有 的血清免疫学方法只针对少数疾病,它在FUO病因诊断中 的价值有限。密切观察FUO患者病情,做到梳理头绪、查找 纰漏、重点排查、反复检查、多科会诊,进行骨髓、淋巴结、肝 肾组织等有创检查或手术探查,开展经典的微生物学和病理 学检查,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诊断等新方法,这是病因诊 断的基本思路。 参考文献
[3]Kazanjian
treated in 973.
『4]Petersdorf RG.Fever of unknown origin.An old friend revisited.
[1]Keefer
CS,Leard SE.Prolonged and perplexing fevers.Boston:
FMF)、高IgD综合征、肿瘤坏死因子0l受体相关性周期热综 合征(TRAPS)、家族性爱尔兰热等疾病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3.T与B淋巴细胞亚群检测:200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国 内率先开始应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与 T淋巴细胞亚群怛“,如B淋巴细胞cD志、自然杀伤细胞(NK
skin
test,
仍未能明确诊断者‘2 o。1999年我国制定的FUO定义为:发 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在38.5。C以上,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 和常规实验室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者。5j。FUO不仅病因复 杂多样,有超过200种疾病可引起FUO,而且还与患者年龄、 居住环境、国家发达水平以及医生经验能力等有关‘7 J。临床 上缺乏病因诊断方面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也难以进行这 方面的研究。 2.诊断现状与困惑:成人FUO约占住院患者的 1.4%~2.9%[3,81。使用血清免疫学或细菌学、影像学以及 组织病理学等传统方法,经过缜密检查,仍有7%一20%的 FUO病因无法明确。Mourad等。9 o对近30年来11篇FUO论 文统计分析显示,19%患者未能明确病因。近20年来我国 各大医院FUO患者出院时,仍有7.2%一14.7%病因不 明…。…。马小军等。1 3]回顾性分析449例住院FUO患者, 13.8%未能确诊,活动性结核为首要病因。杨志英等”1对 常规检查无法明确病因的54例FUO患者,再行脾切除术加 组织病理与培养,27.8%的患者未能马上明确病因。出院随 访,仍有2例(占3.7%)诊断不明。 尽管近lO余年来我国医疗设备改进、诊疗技术提高,但 是由于医院分级管理、医疗资源、临床诊断与技术水平等差 别,不同医院的临床医生对于FUO的病因诊断水平相差甚 远,亟须提高临床医生对FUO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二、新方法及其应用价值 1.干扰素1(IFNl,)释放试验(interferon—gamma
(100.9 oF),经1周完整的病史询问、体检和常规实验室检查
(CPF一10)刺激后而诱发IF№释放的试验。主要有全血定
量酶联免疫吸附一结核试验(QuantiFERON—TB,Qrr—G)和T 细胞免疫斑点一结核试验(T—SPOT.TB)两种方法,可用于潜 伏结核感染(1atent
tuberculosis
PET
和PET/CT在近8年内对286例FUO患者病因诊断方面的 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差异较大,分别为 50%~100%、33%一90%、30%一92%与50%~100%。
”F—FDG
PET/CT显像也可用于HIV相关FUO的病因
诊断。Castaigne等一3。筛查10例HIV感染者的FUO病因,
infection,LTBI)和活动性结
核的诊断‘1 5‘”1,后者已在我国临床使用。 国外一项荟萃分析显示,IGRAs对于诊断活动性结核的 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5%、84%;我国应用T—SPOT.TB诊 断活动性结核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89%…1。正在 应用英夫利昔治疗的各种风湿病患者进行结核筛查,显示 T.SPOT.TB的特异性比结核菌素试验(tuberculin
Mediterranean fever,
性不高;另一方面,更好地发现深部或局灶感染,还对大动脉 炎、结节病和亚急性甲状腺炎等其他炎症病变有一定的诊断 价值Ⅲ。3“。Sheng等‘301应用PET/CT对48例成人FUO患者 的病因诊断敏感性为89%、特异性为33%、阳性预测值 80%、阴性预测值50%。Dong等‘31。对174例FUO患者的4 项研究荟萃分析,表明FDG—PET/CT对于病因诊断的敏感性 与特异性分别为98.2%与85.9%,其敏感性曲线下面积 (AUC)值达94.7%。Qiu和Chen-3引综述分析,”F-FDG
细胞)cD志/cD未、T淋巴细胞CD3+、亚群CD4+/CDs与第二
信号分子/功能亚群CD2s、纯真亚群CD4+CD。,RA+/
CD4+CD4s
RA+62L+与记忆亚群CD4+CD45
RA一/
CD4+CD。,RO+、CD;激活亚群DR+与CD3s等表面分子标志
物。它不仅有助于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HIV感染者和艾滋 病患者等的诊断与疗效观察,也可提示EB病毒或CMV等 活动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和肿瘤等,为 FUO的病因诊断提供线索。 CMV导致的肺炎、视网膜炎和脑膜脑炎等常出现于免 疫功能低下人群,多数为体内潜伏感染的CMV重新活动,个 别也可为原发感染所致。王焕玲等‘28。的研究表明,CMV病 患者外周血NK细胞、B或T淋巴细胞亚群有一定的规律改 变,尤其是CDs激活亚群DR+与CD38会显著升高。马国秀 等旧叫检测患者B细胞表面CD。,分子,有助于诊断多发性肌 炎和皮肌炎。若NK细胞CD,6CD5;数量与比例显著升高时, 提示NK/T细胞淋巴瘤的可能。目前对FUO患者检测其 PBMC表面分子标志物的国内外研究均不多,需积累更多的 资料。 4.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扫描诊断:近 年来18F.脱氧葡萄糖(”F—FDG)PET/CT的临床应用,可发现 深部感染和隐匿性病灶。”F-FDG作为葡萄糖代谢的示踪物 和显像剂,易被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所摄取,也可被炎症细 胞所摄取。”F-FDG PET/CT显像,一方面是诊断恶性肿瘤, 如淋巴瘤、结肠癌、直肠癌和肉瘤等较为灵敏的方法,但特异
床常见的疑难病症,最早由Keefer和Leard。1。描述,随后 Petersdorf和Beeson-21提出FUO的概念。近30年来临床上 开展细胞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显像诊断技术等新方法,辅助 FUO的病因诊断。以下就成人FUO的诊断现状、新方法及 其临床价值做一概述。 一、成人FUO的定义、诊断现状与困惑 1.成人FUO的定义:至今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FUO定 义旧…。国际上FUO是指发热持续3周以上,体温≥38.3。C
主堡凼型苤盍!Q!!生!旦笠§!鲞筮!翅£M!』!!!!婴丛型:垒趔!!!!!:y!!:!!:塑!:!
・345・
.综述.
成人不明原因发热诊断新方法
陈友鹏 吕玮 刘晓清 李太生
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是内科临
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对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如早 期分泌性抗原靶分子-6(ESAT_6)和培养滤液蛋白一1()
作者单位:510630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陈友 鹏):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 科(吕玮、刘晓清、李太生) 通信作者:李太生,Email:litsh@263.net
万方数据
生堡囱型苤查!!!!生!旦箜!!鲞筮!翅垦!也』!!!!翌丛鲤:垒P巫!!!!!:!!!:!!:堕!:堡 研究较少,有必要深入研究。目前IGRAs尚不能取代诊断 结核的常规检查方法。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诊断:PCR方法已用于EB病毒、 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病毒(HSV).1/一2型、人类疱 疹病毒(HHV)-6/.7/一8型和分枝杆菌等的DNA片段检测, 为临床提供了更为快捷灵敏的诊断技术。 对未接受卡介苗注射并排除肺内结核病变和HIV感染 的24例FUO患者,使用巢式PCR来扩增59份体液和组织 标本中结核分枝杆菌IS6110序列片段,确诊肺外结核的 II例患者,其中10例的骨髓液和(或)坏死组织样本阳性, 而常规的抗酸染色和结核培养阳性者仅为2例‘2“。组织中 结核分枝杆菌DNA片段检测方法可靠,值得推广。但这一 方法需要技术人员训练有素,实验场所条件许可,仍存在假 阳性的可能。 检测骨髓或外周血免疫球蛋白重链(IgH)、T细胞受体 (TCR)及Bcl一2/IgH基因重排技术,明确是单克隆性B细胞 增生还是T细胞增生,有助鉴别淋巴系统恶性肿瘤’261。而 染色体多位点基因突变筛查对于临床罕见的慢性周期性 FUO,如家族性地中海热(familia;同时联合rI’ST,有助于提高诊断水平¨“。侍效春 等。刘对8例活动性结核患者T-SPOT.TB检查,结果均阳性。 近年来国际上建议T—SPOT.TB可用于HIV感染和(或) 艾滋病患者合并活动性结核的筛查。伦敦一项对520例 CD:T淋巴细胞数≤350个/ILl的HIV感染者研究,其中有 50例患者T—SPOT.TB阳性,平均随访35个月后确诊活动性 结核6例;而T—SPOT.TB阴性者,无发展至结核者。2…。但国 内Zhang等。21。应用T—SPOT.TB对50例无结核临床表现的 艾滋病患者检测,首诊时发现2l例阳性,平均斑点数(SFC) 为68/106 PBMC,CD4+T淋巴细胞数为(305 4-152)个/“l。24 个月后,32例复查T.SPOT.TB,阳性与阴性各16例,其中10 例阳转阴、1例阴转阳。随访36个月,50例患者均无出现活 动性结核的临床表现。说明即使在艾滋病患者T-SPOT.TB 阳性也未必一定会出现活动性结核的临床表现,提示临床医 生对T.SPOT.TB的结果一定要谨慎解读。 一项纳入6514例HIV感染者38个研究的荟萃分析表 明,T—SPOT.TB对合并结核感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 为65%、70%[2 2‘。而康振等。2纠在艾滋病患者合并LTBI诊 断的荟萃分析,T—SPOT.TB的敏感性是82%,特异性为 75%。然而,Rangaka等‘241对HIV感染者在内的26 680例 受试者平均随访4年的15项研究荟萃分析表明,IGRAs阳 性与发生活动性结核风险中度相关,其相对发病率指数为 2.1。IGRAs、TST阳性对于预测结核发生概率几乎相当;在 敏感性方面,IGRAs还不如TST。这一研究提示,IGRAs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