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第二章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
温病学试题第二章温病的特点A型题1.下列哪一项提法不属于温病基本概念里的内容? DA.以发热为主症B.热象偏重C.易化燥伤阴D.具有传染性E.由温邪引起的2.温病的概念的外 是指: AA.一类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B.外感类疾病的总称C.指现代医学的传染病D.一门学科名称E.某一部经典著作的通称3.”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语出? BA.刘河间B.王叔和C.张仲景D.吴又可E.陆九芝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 B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5.关于温病特点,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EA.可具有程度不同的传传性B.病因是感受温邪C.发病有一定的地域性D.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E.起能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6.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 B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7.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 E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 D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C.易出现险恶证候D.局部红肿热痛,甚则破溃糜烂E.病程中易耗伤阴津9.温病的特异的致病因素是指: BA.风邪B.温邪C.湿邪D.寒邪E.疟邪1O.温邪特异性的体现,下列哪项提法不对? E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11.认为温病是许多外感热病之总称的代表医家是: DA.郭雍B.王安道C.汪石山D.吴鞠通E.王孟英12.”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温疟”,见于下列哪部著作? DA.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热论D.温病条辨E.温热逢源13.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其主要依据是: B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临床证候D.流行情况E.季节与主气结合14.根据临麻证候而命名温病是: AA.大头瘟B.秋燥C.伏暑D.春温E.温疫15.下列哪一项不是(难经)所论之”伤寒有五”的内容: DA中风 B.伤寒 C.湿温 D.暑温 E.热病16.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湿热类温病? EA.风温B.舂温C.秋燥D.暑温E.伏暑17.下列哪种温病是属于温热类温病? EA.湿温B.暑温C.伏暑D.霍乱E.大头瘟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的临床分类方法? CA.根据病证性质B.根据发病迟早C.根据发病季节D.根据表里不同E.根据发病部位I9.下列哪种温病不属新感温病? AA.舂温B.风温C.秋燥D.大头瘟E.烂喉痧2O.下列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暑温B.湿温C.春温D.风温E.秋燥21.对于广义伤寒的定义,下列哪一种提法较为妥当? CA.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B.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总称C.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D.温热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E.除外风寒性质的外感热病的总称22.在温病与温疫的关系中,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D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烈性传染病,温疫属其中 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具有传染性的温病可称之为温疫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E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24.”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与不传染耳”语出: EA.吴又可B.余师愚C.王孟英D.雷少逸E.陆九芝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 A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 E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や”,语出: A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 CA.风温 B暑温 C.伏暑 D.秋燥 E.烂喉痧5.上述哪种温病属于湿热性质的温病? C6.上述哪种温病属于伏邪温病? CA.温疫乃温病之别名B.温疫传染,温病不传染C.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D.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E.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之处的一种疾病7.温疫的概念是指: D8.陆九芝认为温病与温疫的区别是: BA.”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卢,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B.”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C.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张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病广义,温疫义狭D.温疫是独立于温病以外的一种疾病E.温病都是传染病,温疫自在其中9.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现代医家认为: C10.关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陆九芝认为: BA.吴又可B.叶天士C.戴天章D.陆九芝E.余师愚11.所谓”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又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是哪位医家所说? A12.所谓”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别无他,盖即辨其传染不传染耳”.是哪位医家所说? DA.所有的外感热病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A.具有传染性 D.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预防方法E.感受六淫之邪而发病13.温病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B14.温病学概念的含义中包括: DA.并列关系B.从属关系C.相同关系D.无关系E.继承与发展关系15.(难经)认为温病与广义伤寒是: B16.温病与狭义伤寒是: AA.发病季节B.四时主气C.流行情况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17.风温、湿温、暑温的命名根据是: B18.大头瘟、烂喉痧的命名根据是: DA.传染性强,流行显著B.多数具有传染性C.不具有传染性D.病情较轻E.病情较重19.温病是: B20温疫是: AA.湿温、霍乱、暑湿、伏暑B.舂温、伏暑C.风温、秋燥、暑温、春温D.大头瘟、湿温、疟疾E.疫疹、烂喉痧、霍乱21.属于伏温病的是: B22.属于温热类温病的是: CA.湿温、伏暑、霍乱B.暑湿、霍乱、秋燥C.舂温、风温、大头瘟D.疫疹、伏暑、烂喉痧E.暑温、舂温、疟疾2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A24.属于新感类温病的是: BC型题A.湿温、伤寒B.风温、暑温C.两者皆有D.两者皆没有1.(难经.五十八难)中提到的疾病有: A2.(温病条辨)中提到的疾病有: B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3.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 D4.属于新感温病的是: CA.温邪在人群中染易B.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5.温病的传染性是指: A6.温病的流行性是指: B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7.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 C8.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 DA.某些温病只发生于某一特定季节,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多B.某些温病在某一地域多见,而在其它地域则少见B..两者皆是 D.两者皆不是9.温病的地域性是指: B10.温病的季节性是指: AK型题1.温病的概念是: DA.以发热为主症B.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C.由温邪引起D.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病的特点是: DA.有特异的致病因素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程发展具有阶段性D.共有的临床表现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有: DA.起病急骡、传变较快B.发热为主C.易出现险恶证候C.病程中易耗伤阴津4.温病分类是根据: A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X型题1.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 A C D E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可以完全包括(伤寒论)的内容C.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D.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E. (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 B C DA.所有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C. 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D. 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E.所有的寄生虫病3.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 A B C D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E.直接导致精神异常4.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 A B C D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5.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6.温疫的特点是: A B C D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7.温病的命名可根据: A BA.季节与主气结合B.特殊的临床证候C.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D.发病的迟早表里不同E.病情轻重8.湿温病的分类,可以根据: A B CA.病证性质是否兼挟湿邪B.发病迟早表里不同C.发病的脏腑部位D.特殊的临床证候E.季节与主气结合9.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 A B C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10.根据发病仪的迟早表里不同,可把温病分为: A BA.新感类温病B.伏邪类温病C.温热类温病D.湿热类温病E.脾胃肠类温病11.风温病之特点在于: A C EA.初起发热征恶寒,口征渴,舌边、尖红,脉浮数,咳嗽.B.初起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白,无汗,脉浮紧C.邪多从口鼻而入,先受于手太阴肺经D.邪多从皮毛而入,先受于足太阳膀胱经E.病因为风热病邪,初起治疗宣辛凉解表12.温疫概念是指: A CA.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B.外感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C.并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D.温病中具有传染性E.也不引起流行的发热疾病模拟试题一、名词解释1.温病2.温疫3.流行性4.季节性5.新感温病6.伏邪温病7.天行8.地域性9.传染性10.伤寒二、填空题1.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__________为主症,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温邪的特性主要在于它是_______,故与内伤杂病的病因不用;它又具有________,故与风寒类外感疾病不同.3.从温病的病理发展趋势和过过来看,多数是由表传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实致虚.4.___________认为:温病的发生原因是云六淫之外的一种特殊致病物欣质,称之为____________.5.温病临床表现大多数起病_________,来势_______,传变_____,变化_________.6.温病根据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可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两大类.7.温病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邪可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两大类.8.温病的范围效广泛,_________中除外________的急性热病皆属于温病范围.9.温病病程中容易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险恶证候.10.(温病条辨.上焦篇)等一条说:”温病者,有风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燥、有冬温、有温疟”.二、选择题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语出?A.王叔和B.庞安时C.吴又可D.雷少逸E.陆九芝2.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A.风温B.舂温C.暑温D.湿温E.伏暑3.温毒与其它温病的主要区别在于:A.发热B.头痛C.脉数D.口渴E.局部红肿热痛4.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A.流行的性大小B.发病的缓急C.病情的轻重D.传染的强弱E.伤阴的程度B型题A.舂温B.风温C.湿温D.暑温E.大头瘟1.以发病季节命名的温病是:2.以临床证候命名的温病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论)E.(金匮要略)3.”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や”,語出:4.”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语出:C型题A.风温、暑温B.秋燥、大头瘟C.两者均是D.两者均不是1.属于湿热类温病的是:2.属于新感温病的是:A.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发热为主症B.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C.两者皆是D.两者皆不是3.温病共有的临床表现是指:4.温病病程发展具有的阶段性是指:K型题1.温病分类是根据:A.症证性质是否挟兼湿邪B.发病的迟早及表里不同C.发病的脆脏腑部位D.发病季节与四时主气2.温病学和(伤寒论)的关系是:A.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脉相承、不可分割B.温病学和(伤寒论)的继承和发展C.温病学和(伤寒论)均是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D.(伤寒论)为温病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3. 可划归温病范围的西医疾病指的是:A.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B.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C.具有温病特点的其它发热性疾病D.所有的急性传染病4.温邪的特异性体现在:A.从外侵袭人体B.温热性质显著C.易消耗人体阴津D.具有特定的侵犯部位X型题1.决定温病流行程度及范围的常见因素是:A.人体体质B.自然因素C.社会因素D.传染性强弱E.治疗得当与否2.温疫的特点是:A.发病急骤B.有强烈的传染性C.可以引起大流行D.病情多较险恶E.火热亢盛而较少挟湿邪3.温病的险恶证候是指:A.斑疹B.动风C.动血D.闭窍E.癌变4.根据病变部位,属于肺系温病有:A.风温B.秋燥C.烂喉痧D.舂温E.湿温参考答案一、名河解释1.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3.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的特点. 4.是指温病的特定季节气候条件下发生及流行,或在某一季节发生较的特性.5.凡感受当令之邪,感而即发,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温病. 6.凡感受外邪,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温病.7.指病名,即流行病,也叫时气、时行.出自(时后方).8.是指温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某一特定地域,或某一地域较易发生而其它地域较少见的特性.9.传染性古代又称染易,即温病之邪可在人群中移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的特性.10.伤寒有广义伤寒与狭义伤寒之分.广义伤寒是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广义的伤寒包括伤寒、温病.二、填空题1.发热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2.从外侵袭人体温热性质3.由浅入深由轻到重4.吴又可疠气5.急骤较猛较快较多6.新感类温病伏邪类温病7.温热类温病湿热类温病8.外感热病风寒性质9.斑疹动血动风闭窍10.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三、选择题1.B 2B 3.E 4.E 5.A 6.E 7.A 8.C 9.D 10.C 11.C 12.D 13.A 14.E 15.A 16.E 17.BAC D 18.ABC 19.ABCD 20.ABC。
2.1第二章 温病学的概念(2)-9.14
• 冬春季节,卫气处于郁闭状态,卫外功能低下, 容易导致风热病邪侵犯肺卫,病变以上焦为主。
• 夏秋季节,脾胃功能呆滞,加之贪凉饮冷,更伤 脾胃,造成内湿停聚,容易感受湿热病邪。
地域性
(1)地形、气候条件不同,对温邪的形成和致病产 生影响。 (2)不同地域的人,体质类型、生活习惯、卫生条 件等均有差异,对不同温邪的感受性、传播、流行
• 气分:温邪由卫分传入气分,导致里热炽盛。 • 营分:温邪由气分传入营分,导致营热阴伤。 • 血分:温邪由营分传入血分,导致动血耗血。 • 恢复阶段:患者正气渐复,逐渐康复痊愈。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1)起病急,传变快 湿热类温病起病较缓,传变较慢,这是与温病中的
其它疾病相比较而言,不能与内科杂病中的慢性病
(二)温病与温疫、瘟疫
温疫: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
类疾病。由于属性温热,故称温疫。疫,指疾病的 流行言,《说文》称“疫,民皆疾也。” 瘟疫:瘟即疫,瘟疫即疫病的同义词。疾病具有强 烈传染性并引起流行。包含温疫,与温疫相对应的 寒疫,其属性寒凉,不属于温病范围。
(三)温病与温毒
概念:
①病因-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②疾病-温病中具有特殊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 特性: 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 范围: 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
温毒是温病中具有局部肿毒或发斑的一类特殊病证。
1、根据病邪性质:温热类和湿热类。
• 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
、疫疹、疟疾等。纯热无湿;多发于肺卫;起病较急
,传变较快,病程不长;热象显著,易伤阴津,病程
较短;治以清热祛邪为主。 • 湿热类:湿温、暑湿、伏暑、霍乱等。湿热兼;多 发于脾胃;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程较长;初起热 象不显著,湿邪偏盛或转化为寒湿时,易伤阳气,湿 热化燥化火,可耗伤阴津;治以清热祛湿为主。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
1、传染性
大多数温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群中传播。中医文献 中,很早就有关于温病传染性的记载:
《素问•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 病状相似”。
等方药。 湿温、暑温夹湿、伏暑、
湿热疫、霍乱等。
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 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 燥等。
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 如春温、伏暑等。
五、温病与相关概念的分析
(一)温病与伤寒 1、温病与伤寒在概念上的关系 (1)伤寒有广狭二义
治疗特点 包括病种
以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寒、 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 烂喉痧、暑热疫等。
湿热相兼
多为脾胃。
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 程较长,缠绵难解。
初起发热及伤阴表现均不 明显,而阳气被遏征象较 著。初起多湿重热轻,继 之出现湿重于热或热重于 湿之证;后期既可燥化 伤阴,出现腑实、营、 血分证,亦可湿化伤阳, 以化湿清热为大法,宜用 芳香、苦温、苦寒、淡渗
刘河间在《伤寒标本》中称疫疠为“传染”并列传染专 节。
吴又可在《温疫论》中说:“疫气盛行,所患者重,最 能传染”;“邪之所着,有天受,有传染”。
2、流行性
由于多种温病具有传染性,因此在一定条件 下,可在人群中引起程度不等的流行。
古代所说的“天行”、“时行”就包含了流行的 意思。
温病学第二章课件
泄,故气泄。”
.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
咯血 ➢ 邵仙根: “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 叶天士: “暑必兼湿”; ➢ 王孟英: “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
攻窜流走, 部位多发 既可内攻脏腑, 外窜肌腠, 又可上冲头面, 下结阴器 蕴结壅滞 结聚于人体的某一部位-气血凝滞→局部红肿热痛, 甚至发生溃烂
.
19
二、发病
(一)发病因素 1. 体质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 正气不足,正不胜邪-温病发病的决定因素 素禀体虚,御邪力弱 起居失慎,卫外失固 病邪太过,正不胜邪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Hale Waihona Puke 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 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 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 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 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 湿热病邪则多犯足 太阴脾等。
➢ 病势缠绵, 传变较慢。 ➢ 湿属阴邪, 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 传变较慢, 病势缠绵难
解。
.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胸满胁痛
温病学第二章详解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3)致病特点: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第二章---温病的概念PPT课件
甚动血等热毒内陷营血分的里热证候;后期—— 气
阴两伤,甚至肝肾真阴亏损证。
4、治疗特点:清热救阴为大法,宜用辛凉、辛
寒、苦寒、甘寒、咸寒等方药
(三)湿热类温病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8
1、病势特点:起病缓慢,传变较慢,病程较 长,缠绵难解。
2、脉症特点:身热不甚,热势不扬,胸闷脘 痞,腹胀呕恶,身重肢倦,纳呆神呆,口粘不渴 或 渴不欲饮,苔粘腻滑润,脉濡等湿遏清阳,郁阻 气 机的特点。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3
(二)分类
1、确立温病病名的依据
(1)根据发病季节而命名:如春温、冬 温等。
(2)以时令主气而命名:如风温、暑温、 湿温、秋燥等。
(3)根据临床病候特点而命名:如伏暑、 大头瘟、烂喉痧等。
2、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证性质分类: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6
卫气营血辨证分析
卫→气→营→血
卫→营
三焦辨证分析
上焦(肺卫)→中焦(脾胃)→下焦(肝肾)
↓逆传
上焦(心包)
(3)从病机转归来看,既可燥化伤阴,亦可湿 化伤阳。
(4)症状特点——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
பைடு நூலகம்
(5)治则特点——以祛邪为主,兼顾救阴、护 阳。
10/30/2024
10/30/2024
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
11
(五)温病与温疫 (自学) 1、了解温病与温疫的关系有几种看法 2、明确哪种看法是正确的 (一)温(瘟)疫的概念 1、“疫”的含义 2、“ 温”与“瘟”的含义 (二)温病与温疫的关系 1、认为二者毫无区别:吴又可为代表 2、认为二者截然不同:陆玖芝为代表 3、认为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三)辨别温病与温疫异同的临床意义 ——指导温病防治
温病学题库(60页)
第一章绪论-----------------------------------------------------------------(3)第二章温病的概念-------------------------------------------------------(12)第三章温病的病因病机-------------------------------------------------(22)第四章温病的辨证-------------------------------------------------------(35)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53)第六章温病的治疗-------------------------------------------------------(78)第七章温病的预防-------------------------------------------------------(97)第八章风温--------------------------------------------------------------- (102)第九章春温-----------------------------------------------------------------(119)第十章暑温-----------------------------------------------------------------(138)第十一章湿温-----------------------------------------------------------------(152)第十二章伏暑-----------------------------------------------------------------(164)第十三章秋燥-----------------------------------------------------------------(172)第十四章大头瘟--------------------------------------------------------------(181)第十五章烂喉痧--------------------------------------------------------------(186)第一章绪论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A.王孟英B.叶天士C.余师愚D.吴鞠通2.余师愚的代表著作是:()A.《广温疫论》B.《疫疹一得》C.《温疫论》D.《伤寒温疫条辨》3.首先提出温病有新感、有伏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郭雍C.刘河间D.朱肱4.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A.《温热论》B.《温热经纬》C.《温疫论》D.《肘后备急方》5.温病的病名首见于:()A.《黄帝内经》B.《伤寒论》C.《外台秘要》D.《肘后方》6.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A.王安道B.汪石山C.朱肱D.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A.朱肱B.王安道C.吴又可D.刘河间8.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刘河间D.王安道9.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可称为温病学奠基作的专著是:()A.《温热论》B.《温疫论》C.《温热经纬》D.《温病条辨》1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11.论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专著是:()A.《温热论》B.《外感温病篇》C.《湿热病篇》D.《疫病篇》12.“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对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作了较全面的整理,为促进温病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医家是:()A.吴又可B.吴鞠通C.汪机D.王孟英1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出自:()A.《素问·评热病论》B.《素问·至真要大论》C.《素问·玉版论要篇》D.《素问·生气通天论》14.提出“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的医家是:()A.王安道B.张仲景C.庞安常D.王叔和15.温病隶属于伤寒是在:()A.宋到元代B.明到清代C.战国到晋唐D.民国时代16.吴又可是:()A.认为温疫初起病邪伏在膜原的医家B.创立卫气营血理论的医家C.提出水湿在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D.创立三焦辨治理论的医家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B;2、B;3、B;4、C;5、A;6、4、C;7、D;8、D;9、A;10、B,11、C;12、D;13、D;14、D;15、A;16、A;二.选择多项题1、AC;2、AD;3、BE;4、CE;5、BC6、BCE;7、ABC;8、ACDE;9、BCDE;10、ABE;11、AC;12、BDE;13、BD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1.“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温病学-考试-复习-重点-总结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温病学-考试向总结-赤砂小医
第一章绪论1.《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的观点,此为后世温病伏邪学说的渊薮。
2.刘完素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4.明代医家吴又可,第一部温疫学专著《温疫论》。
5.明代医家张鹤腾,第一部暑病专著《伤暑全书》。
6.清代医家叶天士,《温热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创立了卫气营血学说。
7.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专论。
8.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温病的专著。
9.王孟英则“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温热经纬》。
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及分类一、定义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其中既有风寒性质外感热病,又包括温热性质外感热病。
狭义伤寒,则为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疫:指除外感六淫外,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疾病。
新感温病: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伏邪温病:是指感受外邪后未立即发病,邪伏体内经过一个以上季节后发病,病发于里的温病。
温毒:一是为疾病名称,指温病中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是为病因,之温病中的一中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
二、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叶天士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2.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三、温病的命名1.发病季节-春温、冬温2.时令主气(四时主气)-风温、湿温、3.季节主气结合-秋燥4.临床表现特点-大头瘟、烂喉痧5.流行情况-温疫四、分类1.病因性质-温热性(风温、春温等),湿热性(湿温、暑温夹湿、伏暑等)2.发病初起特点-新感(风温、秋燥、冬温等),伏邪(春温、伏暑等)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一、定义温邪:是外界致病邪气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
高等教育出版社《温病学》各章节知识总结第一、二章1.温病学的定义2.温病学的地位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6.温病学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郭壅,韩祗和,庞安时,朱肱)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16.温热类温病的特点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8.温病的命名19.温病的分类20.温病与伤寒21.温病与温疫22温病与温毒1.温病学的定义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学科2.温病学的地位(1)是临床上一类常见病,多发病(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多数病种来势急骤,发展迅速,病情较重,甚至导致死亡(4)温病学的理论和经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3.温病病名首见于《内经》4.伤寒论中关于温病的叙述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1)揭示了温病初起热象偏盛的临床特点(2)其六经辨证纲领,对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体系的确立具有重要启迪(3)理法方药为温病学奠定了基础(4)对后世研究瘟疫意义重大5.恶寒是不是伤寒论与温病学的鉴别要点不是,是表里证的鉴别要点,有一份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温病卫分时即有恶寒6.温病学导源于<内经><难经><伤寒论>7.温病学成长阶段(1)宋郭壅<伤寒补亡论>---首先提出了新感温病学说(2)宋韩祗和<伤寒微旨论>---提出了热病可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的主张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宋朱肱<伤寒类证活人书>--灵活运用经方(3)金元刘完素寒凉派代表医家,温病的奠基人,创始人在热性病的治疗上大胆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创新方①六七皆从火化--温病性质属热②六经传变,由浅至深,皆是热证--创新论③开寒凉医热病之先河--立新法④创立了双解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天水散等表里双解之剂--创新方⑤补充了燥气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8.吴又可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温疫,传染病学)专著<温疫论>(2)创立了疠气学说(3)在流行特点上,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4)在感染途径上,认为邪从口鼻而入(5)在受邪部位上,指出邪伏膜原(6)在治疗上,创立了疏利透达之法9.叶天士对温病学的贡献(1)阐明了纹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逆传心包的特殊传变规律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2)创立了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3)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的诊断方法,如辨舌验齿,辨斑疹白pei(4)提出了温病各阶段(卫气营血)治疗大法10.薛生白对温病学的贡献(1)编著第一部湿热类温病专著(2)对湿热性质温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做了专门的系统阐述(3)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辩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11.吴鞠通对温病学的贡献(1)明确了四时温病的范围和种类(2)创立了三焦辨证论治纲领(3)提出三焦用药规律(4)总结或创立了许多治疗温病的有效方剂: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12.王孟英对温病学的贡献(1)对温热类温病作了全面系统总结,提出治疗热病必养阴(2)王孟英对暑邪和暑病有独到见解和认识,提出暑多夹湿的观点13.温病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卫气营血与三角辩证纲领的创立14.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15.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从外感受,性质属热)(2)多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的阶段性(4)表现的特殊性:起病较急,来势较猛,传变较快,变化较多;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17.湿热类温病的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变化较少,病程较长(2)湿邪困遏清扬,组阻滞气机(3)发热为主症,热象不显,身热不扬(4)湿从热化,湿从寒化18.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春温,暑温以时令主气----------------------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以临床特点----------------------大头瘟,烂喉痧以发病特点----------------------伏暑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19.温病的分类(1)从病因性质分类(病症性质)温热类--风温,春温,秋燥湿热类--湿温,伏暑,霍乱(2)发病初期证候类型(感谢之后是否立即发病)新感温病--风温,秋燥,暑温,湿温,大头瘟,烂喉痧伏邪温病--春温,伏暑20.温病与伤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广义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狭义伤寒和温病是并列关系,广义伤寒包括温病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是伤寒论的发展与补充21.温病与温疫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疫的概念:是指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温疫是温热性质的疾病,所以温疫属于温病范围22温病与温毒温病: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明显,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疾病温毒:是感受温热毒邪所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温病,它除了一般温病的临床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第三、四章1.温邪3.风热病邪4.暑热病邪5.湿热病邪6.燥热病邪7.温热病邪8.温毒病邪9.疠气10.发病类型11.卫分证12.气分证13.营分证14.血分证15.上焦证16.中焦证17.下焦证18.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关系19.邪陷心包与湿蒙心包鉴别1.温邪:能导致人体卫气营血和三角所属脏腑的功能失常及实质性损伤,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发病2.温邪病因的特点:(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 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互相转化(6)病位有别3.风热病邪:致病特点(1)首犯上焦肺卫(2)易伤肺胃阴津(3)病情变化迅速,逆传内陷4.暑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急骤,传变最速,病情较重(2)发病可径犯阳明气分(3)易于耗气伤津(4)易致闭窍动风5.湿热病邪:致病特点(1)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变化较少(2)易犯脾胃,病位以脾胃为主(3)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6.燥热病邪:致病特点(1)病位以肺为主(2)易致津液干燥(3)易从火化7.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病自里发①邪伏少阴说---叶天士、柳宝诒②邪伏肌肤说---王叔和③邪伏肌骨说---巢元方④邪伏膜原、少阴说---俞根初⑤三纲鼎立(肌肤、少阴、肌肤少阴之间)---喻嘉言⑥随体质变化不同---雷丰(雷少逸)《时病论》(2)初起即见里热证(3)郁热蒸迫,易闭窍,动风,动血(4)易耗伤阴津,后期易致肝肾阴伤8.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具有火热之性(2)攻窜流走(3)蕴结壅滞9.疠气:致病特点(1)其性暴戾,致病力强(2)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于流行(3)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4)病情严重,病势凶险,复杂多变(5)致病有种属选择性10.发病类型:(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指感受外邪后即时而发的一类温病其发病初起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相一致(病多发于表,初起以表热证为主,无明显的里热证候)(2)伏邪温病:简称伏邪,指感受外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的温病其发病初起的临床表现与当令主气的致病特点不一致11.卫分证:(1)概念:是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3)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4)病机:温邪袭表,肺气失宣,卫阳被郁(5)治则:在卫汗之可也,汗为解表法(6)治疗禁忌:a.辨清卫分证的临床类型,区分病邪性质,采用不同解表法b.忌用发散风寒之辛温解表剂c.不宜早用苦寒直折之品12.气分证:(1)概念:指病邪入里,影响人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所产生的一类病变指温邪入里,而未入营动血的一切病证,皆属气分范围(2)主要证候:a.温热类: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辨证要点) b.湿热类:发热,脘痞,苔腻(3)病机:湿热类:正邪剧争,热炽津伤湿热类:湿热交争,瘀阻气机(4)时期:温病中期(极期)多见,高潮阶段,初期亦可见,如伏邪温病(5)范围:凡温邪已离开卫分,而又未传入营血分时,所出现的各种类型(6)临床主要证候类型:邪热壅肺证(麻杏石甘汤):身热,咳嗽,痰黄,胸闷,苔黄,脉数阳明经热证(白虎汤):壮热,汗多,烦渴,苔黄燥,脉洪数热结腑实证(小承气汤):潮热,腹满,便秘,苔黄厚干燥,脉沉实有力热郁胸膈证(栀子豉汤):身热,心烦懊恼,苔黄,脉数热灼胸膈证(凉膈散):身热,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便秘,苔黄,脉滑数热与胆腑证:寒热往来,口苦烦渴,胸胁不舒,溺赤,苔黄腻,脉弦数邪留三焦证(湿):寒热起伏,胸闷腹胀,溲短,苔腻热蕴膀胱证:身热,小便短赤或涩滞热痛,苔黄,脉数邪伏膜原证(湿):憎寒发热,脘腹痞胀,苔白厚腻如积粉,舌质红绛(7)治则:到气才可清气13.营分证:(1)概念:指热邪深入,劫灼营阴,扰乱心神而产生的一个证候类型(2)主要证候:身热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3)辨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4)病机:营热阴伤,扰神窜络(5)主要证候类型:温邪传入营(血)分,病机变化,证候类型大多基本相似临床证候显示不出明显的差异及区别(6)治则: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清营汤14.血分证:(1)概念:指邪热深入血分,引起以血热亢盛,动血耗血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类证候(2)主要证候:身灼热,躁然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漏血,斑疹密布无汗,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3)辨证要点:出血见证,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苔少或无,脉细数(4)病机:热甚迫血,热瘀交结或耗血动血(5)主要证候类型:热盛动血:血分热毒炽盛,迫血妄行而致,证同主证气血两燔(最严重):由热毒亢盛,充斥气血而致,证见壮热,口渴,烦躁发斑,吐血(清瘟败毒饮)便血,舌绛,苔黄,脉数血热动风:灼热神昏,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舌绛或紫,脉弦数热瘀交结(桃仁承气汤):少腹坚满,按之疼痛,小便自行,神志如狂,舌紫绛色暗或有瘀斑脉沉实或涩(6)治则:凉血散血--犀角地黄汤(犀角地黄芍药丹)15.上焦证:(1)手太阴肺证a.湿热阻肺证:主要证候:恶寒发热,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辨证要点: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病机:湿热阻肺,肺失宣降(2)心包证a.邪陷心包证(邪闭心包;热陷心包)主要证候: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绛辨证要点:神昏,肢厥,舌绛病机:邪热内陷,阻闭心窍治法:清心开窍醒神方药:清宫汤送服三宝《温病条辨》b.湿蒙心包证(湿热酿痰,蒙蔽心包证):主要证候:身热,神识昏蒙,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间有谵语,舌苔垢腻,舌质不绛,脉濡滑数辩证要点:神识昏蒙,舌苔垢腻病机:气分湿热酿痰,蒙蔽包络治法:清热化湿,豁痰开窍方药:菖蒲郁金汤合苏合香丸或至宝丹(3)治则: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1)邪在肺卫:辛凉解表,宣肺清热,如桑菊饮之类(2)邪热壅肺:清宣肺热,麻杏石甘汤之类(3)内陷心包:清心开窍,清宫汤或清营汤送服三宝(4)转归: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16.中焦证:(1)湿热积滞搏结肠腑证(易出病例)主要证候:身热,烦躁,胸脘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舌黄腻或黄浊,脉滑数(2)中焦治则: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阳明热炽证:清胃泄热,生津止渴,如白虎汤类(2)阳明热结证:苦寒攻下,泄热存阴,如承气汤类(3)湿热中阻证:清热化湿,通畅气机,如三仁汤之属(3)转归: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温病学》总论PPT课件
医学课件
30
叶桂,字天士,清代康熙五 年(公元1666年),卒于乾隆 十年(公元1745年),号香岩, 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 清代杰出医学家。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
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 通医术,尤以儿科闻名。叶 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 父死,拜其父门人朱某为师, 专学医术。叶天士聪慧过人, 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 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 有专长,就拜其为师,十年 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且能 融会贯通,故医术突飞猛进, 名声大震。
医学课件
15
小结
• 成绩
—温病的资料积累时期。医家对温病的因证脉治 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内容简单
• 不足
—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在概念上仍 隶属于伤寒,只是伤寒范围内的一个类型,未形 成自身独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理论比较朴素。
《素问》“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
• 战国-晋唐时期是温病学发展的萌芽阶段
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纲领,作 为温病诊治的依据“衛之後, 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丰富了诊断学内容-辨舌、验 齿,辨斑疹、白陪
提出了温病治疗大法,“在衛 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 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 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留下了丰富的诊疗经验《临证 指南医案》
医学课件
33
薛雪,(1681-1770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字 生白,号一瓢,苏州南园 人,气宇洒落,风度俊雅, 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颇有 声望的大方家,秉性孤傲, 工八法,诗画俱佳,因母 多病,而究心岐黄之学, 博览群书遂精于医术。著 有《医经原旨》、《湿热 病篇》等,晚年尚著有 《扫叶庄医案》四卷,今 已刊入《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课件
35
《温病学》讲义
第八章 春温
3、热燔气营(血) (1)气营(血)两燔:P129 (2)热盛动血:P130 (3)热与血结:P130 4、热盛动风:P131 5、邪陷正衰:P132 (1)热闭心包:P132 (2)内闭外脱:P132 (3)阳气暴脱:P133
第八章 春温
6、热灼真阴 (1)真阴亏损: P133 (2)阴虚风动: P134 (3)阴虚火炽: P135 7、邪留阴分: P136
第五章 温病的治疗
一、温病的治则 P78 三、温病的主要治法 P81 (一)泄卫透表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1 (二)清解气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2 (三)和解祛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3 (四)祛湿泄热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五)通下逐邪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4 (六)清营凉血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P85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2、湿热并重证治: (1)湿热蕴毒: P171 (2)湿热中阻: P172 (3)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P172 3、热重于湿证治: P173
第十章 湿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4、化燥入血证治: (1)伤络便血: P173 (2)气随血脱: P174 5、余邪未净证治: P174
一、辨舌 以下几种:P56 2、黄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7 3、灰苔:辨别润燥的不同 P57 4、黑苔: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一、辨舌
(二)辨舌质 1、红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8 2、绛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3、紫舌:主要有以下几种:P59 (三)辨舌态:辨别舌体的形态,主要有以 下几种:P59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
一、温病的病因 (一)温邪的概念 P26 (二)温病病因学说的临床意义 P26 (三)常见温邪的致病特点 P27 1、风热病邪: 2、暑热病邪: 3、湿热病邪: 4、燥热病邪: 5、温热病邪:
温病学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湖北中医药大学
温病学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章测试1.温病隶属于伤寒。
()参考答案:错2.明清时期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
()参考答案:对3.温病的病名首见于:()参考答案:《黄帝内经》4.创立卫气营血辨证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叶天士5.我国医学发展史上第一部温疫专著是:()。
参考答案:《温疫论》6.在温病学发展的成长阶段,“创新论、立新法、订新方”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刘河间7.在温病学发展史上,首先提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的医家是:()。
参考答案:王安道8.首先提出运用辛温发表剂治疗外感病,必须因时、因地、因人而灵活加入寒凉清热等药物的医家是:()参考答案:朱肱9.《内经》中提出预防疫病的关键是:()参考答案:避其毒气;正气存内10.刘河间对温病学形成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参考答案:认为六气皆从火热而化;热病的治疗应以寒凉药为主;温病表证的治疗有里热清而表证自解者第二章测试1.温病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参考答案:错2.《难经》广义伤寒的概念包括了温病在内。
()参考答案:对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温病与温疫的区别点?( )参考答案:伤阴的程度4.依据发病季节而定名的温病是:()参考答案:春温5.下述内容除去哪一项,即可构成温病的基本概念?()参考答案:都具有传染性6.下列除哪项外,均与温病的地域性有关:()参考答案:生产水平7.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参考答案:四时主气8.温疫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发病急骤;可以引起大流行;病情多较险恶;有强烈的传染性9.下列哪些温病属于温热性质的温病?()参考答案:风温;暑温;春温;秋燥10.温病的命名可根据:()参考答案:四时主气;发病季节;病候的临床特点11.按临床特征命名的温病有:()参考答案:大头瘟;烂喉痧12.温病的特点是:()参考答案:多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病因是外感温邪;有特殊的临床表现;易内陷生变,致动血、动风、闭窍等;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第三章测试1.“始上焦,终下焦”是温病的发展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里热内迫特性显著 易伤血络,闭窍,动风
精选课件
16
➢易耗伤阴液 ➢初起→烦渴显著,小便短赤、舌红而少津 ➢后期→易耗损下焦肝肾之阴,导致真阴耗竭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中焦脾胃为主
薛生白:“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 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初期,内外合邪,卫气(表里)同病→恶寒、身重、身热不扬,脘痞腹胀、恶心、便溏
精选课件
13
➢ 易于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湿属阴邪,重浊、腻滞-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恶寒、身重、身热不扬;头重 如裹、神情呆顿 ;脘痞腹胀 。
精选课件
1
一、温病的病因
(一)概述 1.概念 • 致病原因-温邪
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六淫温邪(各有其主令):风热、暑热、湿热、燥热; 杂气(非六淫邪气):疠气和温毒 伏寒化温病邪(温热病邪),与时令邪气致病不符,从辨 证求因而来。
精选课件
2
• 2.温病病因---温邪的共性: • ①从外感受。温邪都是通过口鼻或皮毛从外而侵袭人体,引起发病。
➢ 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念对温病病因学说有着深刻影响。
➢ 内外环境的动态平衡一旦遭到破坏,或是外界的影响超过了机体的适 应能力,或是机体适应外界影响的能力下降,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 前人在阐述其病因时,联系自然界一年四季的不同气候变化来加以论 证,从而形成了“四时六气”的病因理论。
陈平伯:“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
精选课件
4
3.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特点
(l)以“辨证求因”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 温病病因学说主要是以临床证候为依据
• 钱天来:“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
➢ “辨证求因”既是建立病因理论的基础,又是临床认识病因的方法 ➢ 与现代病原生物学以实验观察为立论基础和认识方法截然有别
精选课件
5
(2)从“天人相应”观念出发,联系四时气候变化推求病因。
◆气候反常,应寒反暖
吴坤安:“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
精选课件
8
• (3)致病特点 ➢ 多从口鼻而入,先犯上焦肺卫
风热病邪侵袭人体多先犯及上焦肺系和肌表 病位-肺卫(风性轻扬,升散、疏泄) 病机-肺卫失宣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
浮数。 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
➢ 易化燥伤阴
风与热两阳相合,极易劫伤津液 →口鼻唇咽等清窍干燥 叶天士:“风夹温热而燥生,清窍必干,谓水主之气不能上荣,两阳相劫也。 ”
精选课件
9
➢ 变化迅速
风性“善行数变”;“热变最速” -致病后变化较为迅速→来势较急,传变较快 而消退亦较快。
2.暑热病邪 (1)定义 是由火热之气化生,发生在夏季的一种温邪。 (2)形成条件 在炎夏盛暑的高温气候条件下所形成的一种致病温邪,
病至后期,湿困日久,阳气受损-阳气衰微→形寒神疲、心悸头晕、面浮肢肿 、小便短少、苔白舌淡、脉象沉细。
➢ 病势缠绵,传变较慢。
湿属阴邪,其性粘腻淹滞→致病一般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难解。
精选课件
14
4. 燥热病邪 (1)定义 既具干燥特点又有温热性质的致病之邪-秋燥。 (2)形成条件 久晴无雨,秋阳以曝。 (3)致病特点: ➢ 病位以肺为主
燥金之气与肺脏相应-口鼻上受,先犯于肺→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干咽燥→咳嗽气急、 胸满胁痛、咽干舌燥→肺胃阴伤
➢ 易致津液干燥
《素问》:“燥盛则干” 燥与热俱能消耗津液-津液干燥→口鼻唇咽干燥,干咳无痰→呛咳无痰、鼻咽干燥、口干作渴、
舌苔干燥。
➢ 易从火化 耳鸣,目赤,咽痛。
精选课件
15
5.温热病邪 (1)定义 是一种致病后即有里热炽盛证候的外感温邪,可导致春温 。 (2)形成条件 发生与春季,里热偏盛,不兼有四时主气的临床意义
揭示发病特点
区分证候类型 指导立法制方
精选课件
7
二、“六淫”温邪的致病特点
1.风热病邪 (1)定义 风邪从热而化或与热相合,既有风邪的特点,又有温热的性
质,是导致风温病的主要原因。 (2)形成条件
◆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
叶天士:“春月受风,其气已温” ; 吴鞠通:“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
邵仙根:“暑之伤人也,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
➢ 易于夹湿兼寒
暑热致病每夹湿邪,成为暑湿病邪;天暑下迫,地湿上蒸。 叶天士:“暑必兼湿”; 王孟英:“暑令湿盛,必多兼感,故曰挟,……不可误以湿热二气并作一气始 为暑也。”
恣食生冷,贪凉露宿-夹湿兼寒
精选课件
12
3.湿热病邪 (1)定义 具有湿和热两重性质的外感病邪。 (2)形成条件 长夏之季,气温犹高,加之此时雨水较多,湿气偏重 ,故易形成湿热病邪-湿温
具有典型的火热性质-暑温。
• 朱丹溪:“暑乃夏月炎暑也,盛热之气火也。” • 雷少逸:“其时天暑地热,人在其中,感之皆称暑病。”
精选课件
10
(3)致病特点
➢ 伤人急速 先入阳明气分
暑为纯阳,炎热酷烈-传变极速→初起即见阳明气分证-壮热、大汗、头晕面 赤、心烦口渴、脉洪大等 。
叶天士:“夏暑发自阳明”
➢ 暑性酷烈 易于损伤津气
里热耗损,汗泄太过-津气俱损,甚至津气欲脱 →烦渴自汗,倦怠少气,呼吸 浅促,脉虚而无力,甚至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虚大。
《内经》“壮火食气”,“炅则气泄”;“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 泄。”
精选课件
11
➢ 易直中心包 闭窍动风
直接侵犯其它脏腑 -直犯心包、肝经、肺络 →卒然昏迷、痉厥及咯血
• ②性质属热。温邪致病后,会出现发热及相关的热象。
• ③致病迅速,可相互转化。温病的发病较急,在病变过程中发展较快 ,一般来说,病程较短。
精选课件
3
• ④与季节相关。各种温邪的发生及致病多与一定的季节有关,由此而 温病的发生多有季节性。所以温邪又称为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 ⑤病位有别。不同的温邪各有不同的主要病变部位,如风热病邪侵犯 的部位主要在肺,暑热病邪的主要病位在足阳明胃,湿热病邪则多犯 足太阴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