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三次伐辽

合集下载

宋代天庆观 (1)

宋代天庆观 (1)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宋代天庆观研究院(系)名称历史文化学院专业名称历史学学生姓名吴莉学号120214061指导教师张显运教授完成时间2016年3月15日宋代天庆观研究吴莉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学号:120214061指导老师:张显运教授摘要:宋代天庆观是宋真宗以“神道设教”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下令各地修建的。

它属于地方道教宫观,用以供奉赵姓始祖“赵玄朗”,从而抬高赵氏统治者的地位与威望,以希达到“镇服海内,夸示夷狄”的作用。

其数量颇多,是官方与神界交流的重要场所,在观内经常举行宗教、祝寿以及奏告“圣祖”和报谢活动。

官方对其也颇为优待,除赏赐土地、额外拨赐外,还经常对其出资维修,在民间产生深远影响,极大地推动了道教的发展。

但也由于广而修建,使百姓不堪其苦,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至元一代,元成宗于元贞元年(1295)下诏“易江南诸路天庆观为元妙观,撤没太祖(宋赵匡胤)神主,自是称元妙,而天庆之名革夷。

”本文试对天庆观建立的原因、基本概况及其管理和作用,做一些简单的阐述。

(删去)关键词:宋代;天庆观;天书降;圣祖临;内部结构;优待赵宋王朝建立于“五代十国,分裂割据”之上,民族矛盾尖锐。

为安抚民心、巩固统治,道教为宋朝统治者所青睐,尤其为宋真宗所崇尚。

因此,天下普建天庆观为宋一朝所独有,且极受官方重视。

它的建立,兴起了崇道高潮,促进了道教的长足发展,对民间信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对天庆观的研究,有利于详细了解道教在宋一代的实际发展状况。

但目前历史学界对其研究比较稀少,更多的是关注宋代大型宫观。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张重艳《从(宋人佚简)看天申节》一文对天庆观和兴化禅院的机构设置进行了分析。

本文主要从天庆观建立的背景、过程及影响进行综合论述。

一、天庆观的建立契丹族于唐末王室衰威之际建立辽国,势力渐长,觊觎谋取中原地区。

宋王朝建立后,欲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

从数据看宋朝实力不弱,可为何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宋朝的经济相对其他古代王朝而言是很发达的。

其财政收入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就达到1.5085亿贯。

宋朝的人口也是远多于西夏、辽、金的;在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北宋户数为971万户,到宋徽宗大观三年(1109年),户数达到了2088万户,此时总人口已经过亿。

宋朝的军队规模也是远远大于西夏辽金的;宋仁宗时,宋朝军队总数最高达到140万,后来即使是经过裁减,总数也不低于80万。

这么有钱、这么多人口、这么大规模的军队,为什么宋朝却总是打不过辽国、西夏和金国呢?其实,国家有实力是一方面,但是能不能使用出来、敢不敢用出来才是重点。

宋朝被周边的辽、夏、金欺压,主要是制度问题和宋朝立国思路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国力不行。

宋朝的军事制度设计:分权、牵制、皇帝总揽大权赵匡胤赵匡义兄弟从后周孤儿寡母手里篡夺了天下,他们心里很清楚:五代政权更替主要就是因为他们这种军阀搞政变。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在宋朝身上重演,他们对军事和政治制度做了很大改革。

首先,宋太祖进行了重大军事制度改革。

总共有四大方面。

一是禁军由"三衙"分掌。

宋朝继承了后周制度,主力军队称为禁军。

在"杯酒释兵权"之后,禁军大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都被废除,禁军改为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三个机构掌管,称为"三衙"。

"三衙"的长官称为"三帅",分统禁兵,互不统属。

"三衙"的主帅和主要禁军将领都由皇帝任免,都只对皇帝负责。

二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三衙"虽然分别统率着禁军,但无调兵权和发兵权。

调兵权和发兵权在枢密院,而枢密院则只有发兵、调兵权,不直接掌握军队。

调动军队的权力始终掌握在皇帝手里。

三是使京城驻军与外地驻军保持均衡,称之为"内外相维"。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宋辽宋夏的边疆纷争边疆纷争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话题。

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王朝之一,也不例外。

在宋朝的历史长河中,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篇章。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宋太宗与辽西夏的战争,并分析他们之间的边疆纷争。

一、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的背景宋太宗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重视边疆安全,致力于巩固国家的疆土。

而当时北方辽西夏两国虎视眈眈,对宋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威胁。

辽国是一个强大的北方王国,夏国则是辽国的附庸。

他们对宋朝的北方边境频繁进行侵扰,给宋朝的统治造成了巨大困扰。

二、宋太宗采取的对策面对北方辽西夏的威胁,宋太宗采取了多种对策来维护国家的边境安全。

首先,他加强了边境防线的建设,修筑了一系列雄伟壮观的城墙,如河北的多处边境要塞。

这些城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家边境的安全。

其次,为了对抗辽国的侵略,宋太宗还大力发展了海军力量。

他修建了许多军船,招募了许多水手。

宋太宗认为将海防作为对抗辽国的一种手段:他相信,只要打垮辽国的海军,在海上对辽国进行封锁,便能够迫使辽国屈服。

这一策略使得宋朝在辽国与北方国家的战争中占据了优势。

三、边疆纷争的影响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对于两国的边疆纷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由于宋太宗的边境防线建设,宋朝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疆土,减少了被辽夏侵略的次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

其次,宋太宗的海军发展使得宋朝在军事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增强了国家的海上实力。

边疆纷争也对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

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加剧了两国之间的敌对关系,使得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变得更加困难。

边疆战争也造成了两国人民的苦难,给边境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四、结语宋太宗与北方辽西夏的战争是宋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这场战争对于宋朝的边疆纷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太宗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对策来保护边境安全,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

论张洎的外交思想张云筝【摘要】宋太宗时期,宋朝的对外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对辽主动出击到虚内守外、以防为主.张洎在太宗朝累官至给事中、参知政事,参与了宋王朝的重要政治活动,他几次上奏言边事,表达了其消极防御的外交思想.张洎提出在外交模式上防守勿攻、敌去勿追的思想;在内政与外交问题上,主张把内政放在政治生活的第一位;在西夏对宋边境的战争中,提出弃地妥协的主张.张洎理想主义的消极防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太宗朝及北宋中、后期的外交思想.【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09(010)003【总页数】6页(P97-102)【关键词】张洎;宋初;对外思想;消极防御【作者】张云筝【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4张洎(934-997年)旧字师黯,改偕仁,滁州全椒人(今安徽全椒人),历任南唐礼部员外郎、知制诰、中书舍人、清辉殿学士,“中外之务一以谘之”[1]9208,参与机密,恩宠第一。

南唐归宋后,宋太祖朝时张洎官拜太子中允,迨太宗朝,洎凭着才华横溢而平步青云,又成为宋朝皇帝的宠臣,先后擢拜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与寇准同列。

张洎在雍熙至端拱年间,是宋政坛上的耀眼“明星”。

在北宋有着强烈的收复幽云之心,契丹不断骚扰宋界的形势下,张洎作为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政治家,几次上奏言边事,提出了防守勿攻和弃地妥协的对外思想,其思想在太宗朝有着一定的代表性,直接影响着宋太宗朝的外交思想。

宋统一战争有着血雨腥风,不论是统一者还是被统一者,都曾经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

战争中一帆风顺的胜利,能鼓舞人的士气,越战越猛,而如果出现接连失利,甚至溃不成军,将产生畏战心理,进而丧失进取精神。

南唐主李煜与张洎的亲密关系,造就了洎在南唐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南唐的覆亡与张洎的防御思想有着一定关系。

宋围攻金陵,宋与南唐的兵力强弱悬殊,南唐没有做好充分的战争准备,甚至在战争降临之时,张洎与南唐国主还在“兄弟宴饮,作妓乐” [1]9208。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

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宋辽夏金元时期战争综述宋(960—1279年)、辽(916—1125年)、夏(1032—1227年)、金(1115—1234年)、蒙元(1206—1368年)是中国几个政权并存,经过战争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

主要战争是北宋(960—1127年)的统一战争,北宋与辽、夏的战争,南宋与金、元的战争,辽与夏、金的战争,蒙元与夏、金的战争,农民起义战争等。

火器开始应用于战争,并使之进入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

大兵团骑兵作战与抗骑兵作战的战略战术均有发展。

各种重砲、强弩相继出现。

城池改制和山城筑城体系相应产生。

武学制度的确立,拓宽了培养选拔军事人才的途径。

建隆元年(960年),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代周建宋时,拥有精兵20余万,据地118州,是除辽外割据势力中最强的政权。

当时与宋并存的政权,北有党项、北汉及辽,南有后蜀、南唐、吴越、武平、荆南、南汉及闽,西有吐蕃及大理。

辽朝实力强大,据有幽云16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区),控制了北方战略要地,系宋之主要边患。

北汉距宋都开封(今属河南)极近,又有辽为后援,对宋颇有威胁。

赵匡胤为巩固其统治,建立了一整套加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实行精兵政策,加强训练,革新兵器,不断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同时针对各政权情势,采取南征北御,先南后北,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以军事进攻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策略,着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参见北宋统一战争)。

建隆三年(962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军在长江流域、岭南和河东地区,先后攻灭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割据势力(参见荆湖之战、宋灭后蜀之战、宋灭南汉之战、宋灭南唐之战、宋灭北汉之战),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宋太宗赵光义攻太原(今太原西南)时曾败辽援军于石岭关(今山西阳曲东北),产生轻敌思想,在部队未及休整、准备的情况下,当即督军北进,企图一举夺回燕云地区(参见宋辽战争)。

时辽朝已为景宗耶律贤执政,经过改革,国力有所增强。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 为什么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

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燕云十六州为什么朱元璋一年
就收回了
本文导读:
中原地区对燕云十六州的收复展开了四次军事行动。

第一次,后周世宗柴荣率军攻辽,前期迅速收复了三个州,占领了多个关口,可惜后来柴荣病重,这次行动失败。

第二次,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易守难攻,宋朝失败。

第三次,宋太宗再次伐辽,兵分四路,但西北军被耶律休哥打的节节退败,所以再次失败。

第四次,宋金订立“海上之盟”,两国联手打败了辽国,金国也归还了一部分地区。

可是后来金国转而攻打宋朝,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1213年,成吉思汗四处征战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建立了元朝。

明朝洪武元年,朱元璋收复了燕云十六州,重新回到汉人手中。

为什么宋朝三百年都收不回,朱元璋一年就收回了?其实主要是因为宋朝建立的时候根基不稳,皇帝的军事领导力不高。

我们有杯酒释兵权一说,赵匡胤为了不重蹈覆辙,弱化军事,注重文学方面,重文轻武。

中原地区的作战能力本来就不如少数民族地区,宋朝皇帝又不重视训练军队,自然是打不过。

而燕云十六州易守难攻,宋朝也是打不下来的。

那朱元璋是怎么成功的呢?第一,时机成熟。

元朝后期皇帝暴政,
搜刮民脂民膏,民不聊生,北方政局动态不安。

第二,朱元璋身经百战,带领的军队也是作战迅猛,他们的实力是重文轻武的宋朝比不上的。

所以,皇帝不仅要有领导能力,也要有军事实力,政治能力。

【知识解析】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资料卡片

【知识解析】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资料卡片
宋辽之间的三次战争
次数
第一 年
986 年
1004 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 (宋太宗雍熙三年)
(宋真宗景德元年)
战况
宋的目的是夺取
宋太宗认为辽“主
辽军大举南征,以
幽云十六州。在幽州 幼国疑”,决定再次出 图北宋,由于宋朝军民
的高梁河畔展开激战, 兵取幽云十六州,兵分 的顽强抵抗, 辽军提
结果宋军大败,宋太 三路。三路大军虽取得 出议和,最后签订“澶
宗身中数箭,后化装 一定胜利,但最终由于 渊之盟”,双方罢兵。
乘驴车南逃。
配合不力而再次失败。
杨业被俘后,坚贞不屈,
绝食三日而死。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

第七章宋辽金元(960—1368)宋辽金元时期包括北宋与辽及西夏(公元960—1127年)、南宋与金(公元1127—1279年)、元(公元1271—1368年)三个历史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封建社会继续发展,各民族之间有矛盾,有斗争,后来逐步融合。

第一节北宋辽西夏(960—1127)一、北宋的中央集权1.北宋的统一赵匡胤代周称帝以后,原后周昭义节度使(治今山西长治)李筠联合北汉割据泽州(今晋城),淮南节度使(治今杨州)李重进也起兵反对赵匡胤。

赵匡胤于建隆元年(960年)六至十一月亲征泽州和扬州,先后灭二李,巩固了他的统治。

此后,赵匡胤即着手准备实现国家的统一。

其战略方针的主要特点是先易后难,先南后北。

自乾德元年(963年)至开宝八年(975年),北宋先后灭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死,其弟光义(太宗)即位,继续进行统一战争。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和吴越王钱俶先后献地投降。

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转而全力进攻北汉。

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北汉主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基本结束。

但是,北宋的统一与汉、唐不能相比,在当时中国境内,除北宋外,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较强的民族政权与它对峙。

2.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北宋建立后,宋太祖君臣总结唐末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教训,认为“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于是,在权、兵、钱、法等几个方面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宋初的中央政权在形式上大致沿袭唐朝制度,但实际上省、台、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除少数部门外,多为闲散机构,有名无实。

宰相也不再由三省长官充当,而是另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

又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通常称为“执政”,与宰相合称“宰执”。

宰执办公地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

但宋朝宰相仅负责行政,最高军事首脑则是枢密院长官枢密使(亦称“执政”)。

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共掌文武大权;另外,又设三司,下辖盐铁、户部、度支三部,是最高的财政机构,号称“计省”,其长官为三司使,亦称“计相”,地位略次于执政。

宋太祖简介

宋太祖简介

宋太宗赵光义简介毁誉参半的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人物简介赵光义(公元939-997年):即宋太宗赵炅[jiǒng],本名赵匡乂,建隆元年改为赵光义,为宋朝第二任皇帝。

他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宋太祖赵匡胤之弟。

后晋天福四年己亥年十月七日甲辰(939年11月20日)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坊护圣营官舍。

开宝九年(976年),太宗把这天定为“乾明节”;淳化元年(990年),又改为“寿宁节”。

属猪。

起初,太宗之母杜太后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从而有娠怀孕,直到太宗出生的当天夜晚,红光升腾似火,街巷充满异香。

宋太宗从小聪颖和不群,与别的孩子游戏,都畏服于他。

太宗22岁时,参与陈桥兵变,拥立其兄赵匡胤为帝,封为晋王,曾参与太祖统一四方的大业。

太宗治政有为,不善武功。

太宗即位后,继续进行统一事业,鼓励垦荒,发展农业生产,扩大科举取士规模,编纂大型类书,设考课院、审官院,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进一步限制节度使权力,力图改变武人当政的局面,确立文官政治。

这些措施顺应了历史潮流,为宋朝的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因为急功好利,几次北伐攻辽都受挫,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移师幽州,试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州,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展开激战,宋军大败,宋太宗被耶律休哥射伤,乘驴车逃走。

他两度伐辽失败,导致四川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澶渊之盟--宋、辽关系的影响澶渊之盟指北宋与辽朝(契丹)之间订立的和约。

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

宋真宗想迁都南逃,因宰相寇准的劝阻,才勉强至澶州督战。

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将萧挞览(一作凛)。

辽害怕腹背受敌,提出和议。

宋真宗畏敌,历来主张议和,先通过降辽旧将王继忠与对方暗通关节,后派曹利用前往辽营谈判,于十二月间(1005年1月)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此后宋、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也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宋太宗继位后,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为的。

他迫使吴越王献土降宋,出兵灭北汉,又乘胜向幽州进军,首战失利,又第二次进军幽州,应该说,确实表现了锐意进取的精神。

但第二次征辽失败后,宋太宗完全丧失了锐气,对辽的策略是由攻转守。

他曾对大臣们说:国家若无内患,必有外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是边事,可以预先防备。

而奸邪却难以觉察,若为内患,深为可怕。

帝王合当用心于此。

这一席话充分表明,防内患是宋代统治政策的首位。

宋太宗所说的奸邪,主要是指统治集团内部阴谋篡位夺权的人。

强化皇权,加强对官吏的选用与监察,就是为了防范内部的奸邪.随后,王小波、李顺率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大蜀政权,使宋太宗极为震惊、恐惧。

他曾惊恐地说:岂料贼势猖獗如此! 自此,对内防范的重点也就转到防范农民起义、反抗的方面。

这种在边境只消极防御,而以主要力量防范和镇压内部的篡权夺位,尤其是农民起义的政策,就是后人形象概括的守内虚外.在宋采取守势后,辽朝对宋却展开步步紧逼的攻势。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设计--高一上学期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清明上河图》部分图片通过截取清明上河图中的两个部分,无人看守的望火楼和懒散的兵卒,使学生明白在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宋朝经济繁荣的盛世之中,其实还蕴含着军备废驰的危机,以此创设情境来导入本课。

【设计意图】从《清明上河图》的另一角度开启宋朝(繁华背后的危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

子目一:防弊:加强中央集权◎环节一:北宋建立的背景教师活动1:【教师讲述】北宋建立基本事实五代时期,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中原王朝更迭频繁。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新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长时间的稳定统治。

学生活动1:回顾北宋建立的基本史实。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讲述,以及课本导入使学生快速带入北宋情境之中。

◎环节二: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教师活动2:展示材料: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故?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教师提问:赵普也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藩镇太重,君弱臣强,那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学生活动2:结合材料,思考回答问题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设计意图】阅读材料,思考宋初宋太祖面临的局势以及赵普提出的解决办法。

通过展示材料,结合问题,锻炼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原因与主要措施。

教师活动3:讲解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一、收权首先,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然后在军队管理上实行统调分离和更戍法。

就是让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经常换防,禁军的屯住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而将领不随之更动。

这样就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从而防止将领和兵士相结合,军队与地方势力相结合。

通过在收精兵上这一系列的措施,就结束了武人专横跋扈的局面。

宋辽战争简介

宋辽战争简介
● 参见:君子馆之战
真宗时期
● 辽却乘真宗新理国事,屡屡兴兵攻宋。咸平二年(999年),辽圣宗率军攻保州(今河北保定)、 威虏军不克,转兵进袭宁边军(今河北蠡县)、祁州、赵州(今河北赵县)等地,游骑远袭至邢 州(治龙冈,今河北邢台)、焰州(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 [27] 咸平三年正月,败宋军 于瀛州西南,遂自德州、棣州(今山东惠民南)渡河,掠淄州(今山东淄博淄川)、齐州(治历 城,今山东济南)而归。 [28] 咸平四年冬,辽军攻长城口,被宋军击败,丧师2万人。 [29] 咸 平五年,攻静戎军(今河北徐水)及保州,获胜而返。咸平六年,攻望都,俘宋副都部署王继忠, 歼其所部。
宋辽战争简介
宋辽战争
● 宋辽战争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于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的一系列宋辽间以燕云地区领地争端为主的长期战争。
● 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百年后金朝建立,宋 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 金朝攻打辽南京,未能成功。
澶州之战
● 景德元年(1004年)秋,萧太后与圣宗大举攻宋。闰九月,辽军会集固安,攻顺安军(今河北高 阳东)、威虏军、北平寨(今河北完县东北)、保州,均末克。后转攻定州,被阻于唐河。遂移 师东向瀛州,并利用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试探议和。 [30] 十月,辽集兵攻瀛州,被李延渥 击败,辽军死者三万余,伤者倍之 [33] 。十一月,转兵攻天雄军(今河北大名东北)不克,南 下破德清军(今清奉西北),威逼澶州(今濮阳),袭取通利军(今浚县东北)。大将萧挞凛在 澶州察看战地时,中宋军伏弩身亡。辽失主将,士气大挫,军心厌战,且恐宋屯镇、定二州重兵 袭击侧后,亟谋妥协。宋以澶州为决战战场,集中兵力与辽军相持。真宗临阵督战,以振军心。

雍熙北伐——精选推荐

雍熙北伐——精选推荐

雍熙北伐
简介:雍熙北伐是指,986年(雍熙三年)为收复后晋⽯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六州,宋太宗派遣⼆⼗万⼤军分兵四路伐辽的历史事件。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乘辽朝新君初⽴之机,派三路⼤军北伐。

最初,三路⼤军进军顺利,收复了不少失地。

但随着西北路军⽶信部新城会战失利及东路军曹彬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市西南)被辽名将耶律休哥击败,宋太宗急令宋军三路⼤军撤退,并命潘美、杨业统率的西路军护送百姓内迁。

杨业⼀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三⽇,壮烈牺牲。

雍熙北伐,是宋辽战争过程中宋对辽的第⼆次战略进攻。

这次战略进攻的成败,不仅在军事上对宋辽双⽅态势产⽣重⼤变化,⽽且对宋的内政,也产⽣了重⼤影响。

此战的失利,使宋对辽的战略关系由进攻转为防御,从⽽使在对辽关系上'终宋不振'。

直到澶渊之盟的签订,宋辽⼤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北宋与辽的对峙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北宋与辽的对峙

高考宋朝历史知识点:北宋与辽的对峙 1. 辽的制度辽国最强盛时,疆域“东至于海,西至金山(今阿尔泰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今蒙古国克鲁伦河),南至白沟(今河北雄县境),幅员万里。

”自从兼并了渤海国、并得到幽云十六州之后,辽国吸收了大量封建的经济成份和封建的传统文化,开始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官制:辽国境内,民族众多,除契丹族外,还有汉、渤海、女真、奚、室韦等族。

就这些民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汉人、渤海人为主,耕稼以食,桑麻以衣,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另一类以契丹人为主,过着转徙无常的游牧生活。

根据这种不同的情况,辽统治者相应地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辽朝中央的官制有南面官制和北面官制两种。

所谓南、北面官,系因其官署分设于皇帝大帐南北而得名。

“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南面官沿袭唐以来的官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官员多用汉人。

北面官名称与南面官不同,职掌却大体相似。

如北枢密院。

相当于兵部,南枢密院相当于吏部,北、南大王院相当于户部,夷离毕院相当于刑部,宣徽院相当于工部,敌烈麻都司相当于礼部。

北面官的长官都由契丹贵族担任,其权力比南面官大的多。

辽在地方上以五京为中心,将全国分为五道:上京道、中京道、南京道、东京道、西京道。

道之下实行部族制和州县制。

契丹人和其他游牧居民地区采用部族制,分地而居,合族而处,根据各族地位高低和大小又分为大部族和小部族,统治机构为某族司徒府,下有某部族节度使司、某部族详稳司等。

汉人和渤海人地区采用州县制。

大体仿唐制,州设刺史、同知州事;县设令、丞、主簿、尉。

部族、州县之外,还有“头下军州”,系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者,以其所分得或所俘获的人口为主体建立的州县。

头下军州的刺史由中央任免,其他官吏则由头下主自行委派。

辽的各级官员中,契丹族官员多由地位显赫的家族世袭而来,即由某家族的子孙内量材选授。

雍熙北伐的简介

雍熙北伐的简介

雍熙北伐的简介为收复后晋石敬瑭割让给辽的燕云十六州,宋太宗派遣二十万大军分兵四路伐辽,史称“雍熙北伐”。

此战,杨业一部孤军奋战,最后负伤被俘,绝食三日,壮烈牺牲。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雍熙北伐的简介,希望你喜欢。

雍熙北伐的分析中文名称:雍熙北伐参战部队:宋朝,辽朝战争结果:辽朝获胜,宋军三路军皆败,杨业被俘,杨延玉战死时间:公元986年正月~七月地点:燕云十六州地区人物:耶律休哥耶律斜轸赵光义萧太后雍熙北伐的详情宋军节节胜利于是,公元986年(雍熙三年)春天,宋太宗又一次发动北伐,命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骑水陆都部署,向雄州、霸州方面推进;命米信为西北道都部署,率军出雄州(今河北雄县);以田重进为定州路都部署,出飞狐(今河北涞源)。

同时,宋太宗又以潘美、杨业为正副统师,率领云、英、朔诸州宋军出雁门伐辽。

辽朝方面,萧太后、韩德让等人并不慌怯,马上下令让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军迎曹彬,以耶律轸为都统,率兵迎击潘美、杨业的宋军。

萧太后带同自己的儿子辽圣宗,亲征而行,驻跸于驼罗口(今北京南口)。

雍熙北伐一开始,宋军诸路皆捷:曹彬一路攻克固安南城,田重进于飞狐北破辽兵,潘美在西陉痛击辽军,克辽朝寰州。

不久,曹彬又克涿州,潘美克朔州,下应州,破云州。

米信方面,宋军又于新城大败辽军。

辽承天太后萧绰闻讯,决定以骑兵之长和平坦广阔的有利地形,集中主力先破宋东路军,再移师逐个击破。

遂部署南京留守耶律休哥率部先趋涿州阻击,继以东京留守耶律抹只率军驰援幽州;自与圣宗率精骑数万进抵驼罗口(今北京南口附近)应援。

同时,以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为山西兵马都统,率军进援山后,阻击宋中、西两路军东进。

命林牙(官职)勤德守平州(今河北卢龙)海岸,以防宋军由海上袭击侧后。

由于先前吃过数次败仗,宋太宗在诸将出发前,嘱诫他们“持重缓行,毋贪小利以要敌。

”不久,宋军诸路捷报继至,宋太宗不喜反忧,深恐契丹军会乘间断阻宋军补给线。

忧虑成真。

曹彬十万大军在涿州呆了仅仅十几天,就吃尽了军粮,“乃退师雄州以援供馈。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中国古代史复习资料—五代辽宋夏金元

第五单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907——1368年)(一)五代十国的更迭(907——960)一、政治1、概况:⑴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2、特点:北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局势相对稳定——北民南迁3、实质: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二、经济12、原因:●北方混战不已,南方相对稳定。

●北民南迁,劳动力、技术与工具。

●统治者保境安民、劝课农桑的措施。

3、表现:兴修水利(吴越——捍海塘)●农业:增加耕地(圩田)经济作物(桑柘、茶树)丝织业——生产规模大(蜀绣、吴绫、越锦)●手工业:造纸业印刷业——很发达(成都、金陵)制茶业——很普遍(南唐建州茶)●商业:城市(杭州、扬州);贸易(楚国商业税)(二)两宋的兴衰(960——1276)一、北宋的统治(960——1127)1、建立:①时间:960年②地点:东京陈桥驿③人物:后周大将赵匡胤④方式:军事政变武将夺权(陈桥兵变)⑤国号与年号:北宋(东京----开封);建隆北宋的建国与两汉、唐朝有何不同?宋代周,与历史上哪一事件极为相似?(历史上隋代北周,一是权臣夺权;二是夺权前前代经历成功的改革,加强了国力;三是前代已经统一了北方;五是后继统治者都很有作为;)分析北宋初期的主要问题有:国家分裂——消灭分裂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武将专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辽占据幽云地区——北伐未果,守内虚外2、局部统一: ①战略方针(宋太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南方政权力量薄弱,物产丰富)灭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②结果(宋太宗):两次征辽(高粱河战役),未收复幽云地区③统一原因:统一趋势加强,顺应潮流;后周世宗改革,奠定基础;战略方针正确3、强化中央集权①背景∶唐末藩镇割据的危害 ;宋建国时分裂割据的现状 ;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 ②目的:解决唐朝安史之乱以来形成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专制皇权。

③措施:收兵权(“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集中军权 设“三衙”——三分禁军统领权分兵权 设枢密院——调兵权与统帅权分开行更戍法——兵将分离 防止武将专权强禁军卫京师——“强干弱枝”“内外相制”参知政事(副相 )——分割行政权中央——分割相权 枢密使 ——分割军事权● 集中行政权 三司使——分割财政权文人知州地方通判(兼监察)牵制● 集中财权——设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物质基础● 集中司法权——文官担任,死刑报中央复审严格考试程序(乡试、省试和殿试 ) ● 完善科举制度: 严密考试方法(糊名法 ) 减少考试科目(进士科) 扩大录取名额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军队战力低下④特点: 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中央——机构重叠 效率低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边防空虚,边患迭起⑤评价:A. B. 消极——形成“三冗”,积贫积弱的祸根4、危机和改革思考: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表现在那些方面?⑴历史背景:● 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土地兼并)● 财政危机:财政入不敷出, 形成“积贫”局面(官俸、军费、岁币)● 边疆民族矛盾:辽和西夏威胁,形成“积弱”局面(守内虚外、兵将分离、养兵政策)⑵王安石变法(宋神宗——王安石)①主要内容:理财方面——富国(政府直接经商,保证农时,扩大税源)。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言批注

九月契丹大举入寇——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文言批注

九月,契丹(中国古族名。

源出东胡,游牧于今辽河上游。

唐末曾建立辽政权,1125年为金灭后,渐与蒙古、女真、汉人等同化。

一部分西迁,建立西辽。

本文中即指辽政权)大举入寇。

时以虏寇(盗贼,敌人。

即辽军)深入,中外震骇,召群臣问方略(全盘的计划和策略)。

王钦若,临江人,请幸(指封建帝王到某地去。

这里是非常委婉的说法,其实就是逃跑甚至迁都)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九月,契丹大举入侵,当时因为契丹敌寇深入中原,朝廷内外都震惊骇怕,召集群臣询问应对策略。

王钦若是临江人,请求皇帝驾临金陵暂避。

陈尧叟是阆中人,请求皇帝驾临成都暂避。

帝以(之)问寇准(省略句),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谋划,策划)此二策?”帝曰:“卿姑(姑且)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指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在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武将文臣)协和(和睦融洽,团结协作),若大驾亲征(也可作“御驾亲征”,指皇帝亲自出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皇帝用这件事去询问寇准,寇准说:“不知道是谁替陛下筹划这两种策略”皇帝说:“你姑且判断这两个方法是否能行,不要询问是谁出的计策。

“寇准说:“我想要找到这个献策之人,斩杀他们,用他们的血涂鼓行祭,然后北伐中原罢了!陛下英明神武,将军大臣团结协作,如果陛下御驾亲征,敌人应当自己逃跑;不这样的话,用奇计来阻挠他们的阴谋,坚守城池来使他们军队疲敝,彼劳我逸,我方自然得到胜算。

为什么要抛弃宗庙社稷,想要驾临楚地、蜀地?如果朝廷所在人心崩溃,敌人乘胜深入腹地,天下还可以再保住吗?帝意乃决,因(于是)问准曰:“今虏骑驰突(奔驰突袭),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朔,北)皆虏境也。

更新184 史上最全宋辽战争一览表

更新184 史上最全宋辽战争一览表

更新184 史上最全宋辽战争一览表(澶渊之盟前)太祖朝(1-3),对辽战争全胜。

太宗朝(4-29),大宋两次主动出击,均遭惨败。

尤其是经历高粱何,君子馆和岐沟关的惨败。

但是总体而言,败少胜多。

双方伤亡比例大致相当。

太宗一朝,27场战役,胜20;败5;平2;宋军伤亡被俘11-14万;辽军伤亡12-15万,大致相当。

真宗朝(30-56)主要为关南大战(序号30-40),威虏军大战(41-43)和澶渊之战(46-56)真宗两度御驾亲征,宋军主帅为傅潜;辽军萧太后母子三次亲征。

真宗朝,对辽战争,鲜有败绩,战果辉煌。

宋辽伤亡比例在1:2-1:3之间。

序号时间(年)战役指挥官战役结果备注1969嘉山之战韩重赟宋胜,斩首30002969石岭关之战何继筠宋胜,斩首10003973遂城之战田钦祚宋胜,田钦祚三千打6万,创造不死一人神话4979石岭关之战郭进宋胜,斩首1万5979 (幽州之战)高粱何之战宋太宗;耶律休哥;宋败,宋辽均阵亡1万余人6979满城之战李继隆崔翰,刘廷翰等宋胜,斩首1万多人,俘虏3万人7979三交口之战宋胜,破契丹千人8979忻州之战宋胜,破契丹数千人9979关南之战宋胜,斩首1万人10980雁门关之战杨业潘美宋胜,杨业斩杀辽国主将,俘虏副将11980瓦桥关之战白沟河之战崔彦进,耶律休哥辽军胜,斩首1万12易水之战崔彦进宋军胜,斩首3千13瓦桥关之战张师;辽景宗宋胜,张师阵亡辽军退兵(哪一方胜利有争议)14981平塞寨之战白继赟宋胜,一年内四次击败契丹军15981固军之战潘美宋胜;潘美占领契丹领固军,16982年第二次满城之战崔彦进等;辽景宗;宋胜;契丹三路败退,被斩首5000 17982年12月丰州之战王承美;韦太宋胜;斩首2000,生擒韦太18983年第二次丰州之战王承美宋军斩获更多19 986年雍熙北伐涿州之战曹彬平;曹彬,两度占涿州;两放弃;20 四州之战潘美西路军连续占领云应朔寰四州21飞狐之战田重进;荆嗣荆嗣招降1000人;宋军斩首数千;俘虏契丹名将大鹏翼;宋军占领灵丘,蔚州22岐沟关之战曹彬;耶律修哥宋军败,契丹斩首宋军数万23陈家谷之战杨业;耶律胡振宋败;杨业所部全军覆没;名将杨业阵亡;宋军全面撤退,雍熙北伐失败。

澶渊之箭:以贸易代替暴力掠夺

澶渊之箭:以贸易代替暴力掠夺

澶渊之箭:以贸易代替暴力掠夺穷兵黩武的隋唐帝国最终沦为粗鄙的军人政治,长期陷入藩镇割据和军阀混战,从安史之乱一直持续到五代十国,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赵匡胤建立宋帝国以后,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手段消解了军阀势力生存的土壤。

从此以后,中国历史的钟摆又走到了轻武重文的另一个极端。

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从唐朝时期的对外扩张,沦为宋朝时期的被外敌侵略。

帝国之弩秦汉时期一直作为军队标准装备的中国传统单兵弩,经过五胡乱华、安史之乱和唐末之乱的朝代更迭,至宋朝已经近乎失传。

宋神宗时代,科学家沈括被王安石推荐兼管军器监,他偶然见到出土的秦汉时期的弩机,惊叹不已。

宋朝由于失去了辽东、蒙古、大理和河套等产马地域,骑兵部队规模大减,中国又重新回到前马镫时代,因此,传统弓弩成为北宋步兵的主要武器。

“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翠微北征录》卷7《弓制》)。

弩箭比弓箭射程远,洞穿力强,“然张迟,难以应卒,临敌不过三发、四发,而短兵已接”,所以宋军弩兵一般分为张弩人、进弩人和发弩人,即“三段击”的轮流射击战术。

弓弩作为主要兵器,“凡军中教射,先教射亲,次教射远”,射亲即射击的命中率。

由于长期对抗游牧民族的骑兵,从北宋到南宋,弓兵弩兵占据了军士的绝大部分,基本上达到了无弓弩不战的地步,甚至出现《弓式》和《强弩备术》这样的专业兵器著作。

《宋史·兵志》记载,“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马、步诸军的士兵中弓弩手占80%,弩多于弓。

宋弩已经实现了系列化生产,如三弓钭子弩射二百步;双弓床弩用5到10人张弩,一人瞄准,一人槌发,射一百二十步;又有手射弩,二十人张,射二百五十步。

同一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西夏和蒙古皆骑射民族,相对技术较为落后,有弓而无弩。

他们除了机动灵活的轻骑以外,还有一部分重甲骑兵。

在大规模野战中,宋军根本难以战胜这些“装甲兵”,所以一般将城池防守战作为战略重点。

宋太宗三次伐辽

宋太宗三次伐辽

.宋太宗三次伐遼
1.公元979年, 太宗親征, 與遼軍大戰於高梁河﹐宋軍大敗,太宗亦為流矢所傷。

2.公元980年,遼師南侵,太宗再次親征,又敗於瓦橋關。

3.公元986年,太宗命楊業、曹彬及潘美分道北伐,初傳捷報,後因曹彬貪功冒進,軍糧不繼,大敗於歧溝關。

宋初的中央集權為何造成地方貧弱:
1.因重文輕武:地方軍事多由文人出掌;冗官又多,責任不明,政治不振。

2.頭重尾輕:大權集中皇帝手中,地方官員有責無權。

3.除必要開支外,各地收入須由轉運使解送京師﹐地方經濟疲弱,無法進行建設。

4.行更戍法,軍隊常調動,浪費人力物力及財力,加上官兵間少聯絡,質素又差,致國防力弱。

北宋行變法的原因:
1.對內:重文輕武,官吏太多,支出龐大
2.對外:遼和西夏交侵,文人掌兵,戰場失利,更要付出大量歲
幣求和平
P.68 北宋:研討問題
為甚麼北宋以歲幣換取和平?及其造成之影響?
原因: 1. 宋太宗三次伐遼失敗後,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野心
2. 重文輕武令戰爭屢次失敗
後果: 1. 為此宋室要加緊向人民剝削,加重人民的負擔
2.此政策根本不能消除外患,終致滅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太宗三次伐遼
1.公元979年, 太宗親征, 與遼軍大戰於高梁河﹐宋軍大敗,太宗亦為流矢所傷。

2.公元980年,遼師南侵,太宗再次親征,又敗於瓦橋關。

3.公元986年,太宗命楊業、曹彬及潘美分道北伐,初傳捷報,後因曹彬貪功冒進,軍糧不繼,大敗於歧溝關。

宋初的中央集權為何造成地方貧弱:
1.因重文輕武:地方軍事多由文人出掌;冗官又多,責任不明,政治不振。

2.頭重尾輕:大權集中皇帝手中,地方官員有責無權。

3.除必要開支外,各地收入須由轉運使解送京師﹐地方經濟疲弱,無法進行建設。

4.行更戍法,軍隊常調動,浪費人力物力及財力,加上官兵間少聯絡,質素又差,致國防力弱。

北宋行變法的原因:
1.對內:重文輕武,官吏太多,支出龐大
2.對外:遼和西夏交侵,文人掌兵,戰場失利,更要付出大量歲
幣求和平
P.68 北宋:研討問題
為甚麼北宋以歲幣換取和平?及其造成之影響?
原因: 1. 宋太宗三次伐遼失敗後,喪失了收復燕雲十六州的野心
2. 重文輕武令戰爭屢次失敗
後果: 1. 為此宋室要加緊向人民剝削,加重人民的負擔
2.此政策根本不能消除外患,終致滅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