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范读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范读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范读的必要性在现在的语文课堂上,教师范读课文的不多了,有时需要做示范也多靠录音机。

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

我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范读很有必要,对学生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录音示范也是一种可利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多数情况下不宜将教师的范读取而代之。

范读,还需要适当加强。

1 范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读书积极性小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阶段,有很强的向师性。

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在范读课文的時候,学生可以视其人,闻其声,直接领略老师的语气、语调和表情,进而仔细而体会语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学生大多都是喜欢听老师读书的。

一位学生在他的作文中说:“每当听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是一种很好的享受。

在老师朗读课文《瀑布》的时候,我听着,听着,就仿佛已经走在了去看瀑布的路上,并且真正听到了那瀑布的声音。

我专心地听,闭着气,早已陶醉在那如诗如画的意境中了。

直到老师把课文读完了,我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同学们也都情不自禁地对着老师点头、微笑。

”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

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有许多方法,教师范读本身也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对学生同样可以起到引导、启发、激励、帮助和感染的作用。

在教新课文时,教师先行示范朗读,读得好,读得很生动,学生听了会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情绪,读书的积极性更高了。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注意给学生以科学指导和示范影响。

范读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相当的影响力,教师范读时的表情、语气、语调都能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

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自然然地受到熏陶,且能不断地提高读书的兴趣。

2 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读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读书实践活动,包括课文的学习。

课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只有正确地读好其中的每一句话、每段话,才能懂得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包含着的意思。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论文第1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无声的文字内容和语言转换成有声的情感,是语文学习中的核心内容,朗读既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和情景美,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朗读教学,不断优化朗读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实现教学目标。

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朗读教学,对学生朗读缺少指导,失去了朗读教学自身的价值。

1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小学生对朗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教师教,学生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最为主要的状态,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没有问题意识,只知道教师怎么教,我们就应怎么做。

因此,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时,学生只是重复、机械朗读,对朗读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形式的朗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无任何意义。

1.2教师忽略朗读指导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怡当指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分组朗读和集体朗读。

然而,事实上教师根本没有指导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也没有引导学生怎样读,有些教师虽然进行了一定的指导,但缺少目的性,过度关注声音,忽略内心情感体验,注重表面技巧,忽视语文的内涵,这制约了学生语言的发展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1.3学生参与程度不高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这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多媒体课件在视觉、听觉等方面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感官需求。

因此,一些语文教师将过多的精力花费在课件制作上,并在学生朗读时播放相应的背景音乐。

绘声绘色的课文录音,取代了教师范读,形成了教师手握鼠标,学生紧盯大屏幕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多媒体课件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观众。

1.4朗读过于形式化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课堂上,存在男女生穿插阅读、个人和集体交替阅读、自由阅读和小组阅读等形式,在一节语文课堂上,采用多种朗读形式,虽然贯彻了以读为本的精神,但是学生却在教师的鞭策下阅读,大部分学生均是为了应付教师而读,根本没有完全投入。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李莉来源:《语文建设》2010年第10期一、问题笔者通过对河南省四所初中的340名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朗读的目的性不强。

在教学中,朗读往往被当做过渡环节、点缀,或课内空余时间的填充手段,并未明确朗读的目的,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效果。

(二)朗读方式不够多样化。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读,常采用齐读的方式,齐读时若哪个学生读得和大家不合拍,教师会对其进行批评,这压制了学生的朗读个性。

有的教师让学生自读、分角色读,但学生读后不做指导或仅做简单笼统的指导。

有的教师指名读,但总是指定几位读得好的同学来读,其他同学失去了参与的机会。

(三)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一节课45分钟,要么根本不朗读,要么朗读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朗读的时间大多被讲析、问答占用。

笔者听课时曾遇到这样的情况:开始上课后,教师要求学生朗读一遍课文,3分钟后,不管学生是否已读完,就武断地喊停,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课后笔者问他为何不让学生读完,他回答:“怕朗读占用的时间长了课讲不完。

”(四)朗读评价被淡化。

朗读的音声性使它无法成为语文试卷上的考查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乎没有朗读评价。

学生读完,老师简单概括的语言,如“好,读得不错!”“声音有点小!”等,成为仅有的一点朗读评价。

(五)教师指导朗读存在随意性,缺乏科学性。

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比较注重读音的指导,却忽略了如何调动内部情感、如何把握好文章基调等方面的指导。

课堂上有时间就简单指导,无时间就不指导,而且教师的指导不够具体,学生收获不大。

有的教师听学生朗读,虽然也模糊感到某些不足之处,却说不真切,更说不清原委,这是缺乏朗读理论知识的结果。

(六)教材中缺乏应有的朗读知识介绍。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朗读,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教材中缺乏较为具体的朗读知识。

(七)由于朗续训练方法单调,学生朗读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步减弱。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语文教学中朗读的指导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

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和朗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一、朗读的重要性和意义1.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2.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适合朗读的文章。

在朗读时,学生通过辨认书面符号,把它们转换成相应的口头语言,再通过眼睛、口舌的活动训练大脑的语言思维,从而使语言逐渐地发展起来。

3.朗读有助于学生分辨文章的语调、语气、节奏,提高说话能力4.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体会到不同的语调、语气、节奏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如课文《狼和小羊》,学生通过朗读,就可以感知到狼的凶残和羊的无辜。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说话时就会自然地使用正确的语调、语气、节奏,从而正确地表达出语言所要表达的情感。

5.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6.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大兴安岭》《五彩池》《观潮》等。

在朗读时,教师可以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朗读训练的基本原则1.循序渐进的原则2.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由易到难、由慢到快地进行训练。

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

如低年级学生先要学好词才能连词成句地读;中年级学生要学会联句;高年级学生要自然地有感情地朗读。

所以,在朗读训练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训练程序。

在一般情况下,朗读训练应由单个句子的朗读到多个句子的连读,由简单句子的朗读到复杂句子的朗读,由一段文章的朗读到多段文章的朗读。

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心中要有全局的训练目标,即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方法上,放在明确朗读要点上,放在学生自由读、互相对读、师生对读上。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指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朗读指导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个环节和手段,它起着其它学习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本文探讨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范读,以情披文;注重形式多样的练习,促进学生感情朗读成长的纽带;联系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有效运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因此,恰当地,充分地进行朗读训练的有效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学生情操。

下面就语文朗读训练指导的有效运用谈谈个人的看法:一、教师范读,以情披文一篇文章,在教师声情并茂朗读的基础下,学生能快速的把握文本的思想感情,从而快速奠定了学生对学习文本的感情需要。

那么学好文章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所以,教师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的特点,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及句读等方面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

因此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二、注重形式多样的练习,促进学生感情朗读成长的纽带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此提高学生的感情朗读,学生应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的朗读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

(一)利用课前五分钟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情怀。

学生通过朗读分享的形式,让学生朗读自己收集来的美文,来锻炼学生的胆量,与人合作的思想,这样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高朗读水平。

教师的范读在语文课上的重要性

教师的范读在语文课上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在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性富宁县第二小学盘永兵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推广以及资源共享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教师运用光播、多媒体进行教学越来越广泛,教学手段的更新便捷,使得教师在许多教学环节中由机代劳,靠机助教。

“以机带读”、听名家“范读”,图文并茂,确实给语文课堂带来活泼生机,课堂氛围骤然升温。

正因为如此,让广大教师忽视了课堂上的朗读,尤其是文质优美的文章抑或是文段中优美词句的朗读。

要知道,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

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范读提高兴趣能力在讲坛上耕耘了十几载,上过几百上千堂初中及小学语文课,也听了几十上百节语文常规课、公开课、优质课和探究课,无论是在班上进行的常规教学还是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大多教师就是忙乎于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思路讲解、点拨及指导,课堂上看到学生朗读的机会很少,也很少听到教师范读的声音,尤其是文质优美的文章亦然。

当然,利用电化设备教学、利用影音设备助教,这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笔者认为无论多么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也无法完全取代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范读,不能在需要教师范读的地方统统用影音设备来替代,教师的示范朗读自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

一、范读既可以提高教师的朗读能力,又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所处的语言环境的影响和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造成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授课、不能顺畅地用正规的教学语言与学生交流,甚至出现用民族语言取代普通话进行教学的现象,久之,造成了些许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还不会听说汉语的结局。

因此,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已势在必行,范读便是教师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提高交流交际水平最好的方法之一。

教师要范读好,务须在课前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仔细钻研教材、认真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技巧,还要反复练习、推敲,这样长久的坚持,不但自己的朗读能力加强了,自己的教学语言也随之规范了。

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师范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标签:阅读教学;范读;作用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理念,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活动。

而教师语言规范、音质优美、吐字清晰、感情真挚的范读,不仅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还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产生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一、范读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和内心情感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性和依赖性,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彩的范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课文、朗读课文的积极性。

教师范读时,学生可以直接感受重音、停顿、语气、语调和语速等在朗读中是如何随着表情达意的需要而变化的,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现行的语文教材收录了许多名家名篇,这些文章大都词句优美、感情充沛、富有文采。

教师在讲授此类文章前,如果能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语文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之前的范读,是激起学生情感的有效方式。

如进行《草原》一课的教学时,笔者就用明快清新而又抒情的语调朗读了全文,学生在听读中,老舍笔下的草原风景图、人欢马跃迎宾图、握手言笑相见图、把酒举杯宴客图、舞伴斜阳联欢图逐一在脑海中浮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作者抒发的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民族团结的赞叹之情自然引起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们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学习课文的急切心情。

二、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指人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能力,包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和对语言文字所表达内容的感悟。

强烈而丰富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要充分利用课文的特点,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

范读出于教师之口,入于学生之耳,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语感训练方法。

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要表现的强烈的爱憎情感直接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听读中受到的感染,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魅力,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

教师如何范读古诗词

教师如何范读古诗词

教师如何范读古诗词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水平,发展学生的思维和智力,朗读则是达到此目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教师的范读在教学中积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引领学生对课文实行读解的“催化剂”。

但是随着电教器材进入课堂,教师范读课文越来越少。

很难见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境。

所以,我们有必要在教学中增强教师的范读。

以下是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两种方法。

一、范读应抓住时机学习一篇新课文,很多语文教师喜欢先范读一遍,然后再让学生来朗读。

教师范读是一件好事,但是把教师范读无一例外地放在学生朗读前面,我认为这样不妥。

同样总是教师范读在前,学生朗读在后,学生也只会学舌,也就缺乏对课文的理解和再创造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认为教师的范读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朗读,所以主张摒弃范读。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把教师范读的位置放对,放对了位置,教师的范读会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会更有利于表达他们的个性。

二、范读时注意要“美读”作为语文教师基本技能之一的范读,不但仅是照本宣读,更是一种“美读”。

范读者要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读出激昂、委婉、真情,使学生从准确的语言、语调、节奏等方面接受感染,引起情感的强烈共鸣。

从而入情、入境、会心地体会文章的感情。

特别是有的课文中有些长句子,比较难读和比较难理解,这时候让学生直接读,就会出现把握不准、或语速太快、或声音太轻、或人物个性读不出来等现象。

假如这时候有老师准确指点和声情并茂地范读,肯定会收到十分理想的效果。

有了老师“手把手”地引导,学生会兴致勃勃,朗读气氛十分活跃,那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学生的聆听中便会迎刃而解了。

教师范读好处多

教师范读好处多

教师范读好处多摘要: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堂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

朗读是指有感情、有理解、有体会,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的朗读。

它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学习方法,也是语文教师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可以让课文的语言有效地浸润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开辟一个整体把握文本的时空。

如果教师重视用丰富、优美、正确、清晰、生动形象化的语言去范读,哪怕只是一段,甚至是一句,有意识地让学生想象,则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想象力的提高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范读朗读《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一、感受——身临其境教师的范读对学生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引导的作用,教师饱含感情的朗读,可以出神入化地引领学生神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古人云:“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

”教师示范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进入意境,体会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

比如教师在朗读《白鹭》这类文质优美的文章时,要读得轻柔、舒缓、恬美,读出画面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朗读《长征》这类诗词作品时,要读得激情昂扬,突出那种气势磅礴、排山倒海之势……当然,文章的体裁不同,朗读的语气应有所不同。

不管朗读哪类体裁的文章,教师都必须首先融之以情,而后读出感情,从而使学生进入文章所创设的意境中,使审美的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习——兴味盎然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文质兼美、人文性强的好文章,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文中意境和神韵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范读的基础上涵泳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性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朗读既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项基本功,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朗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

《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而抓好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又怎样才能恰如其分地利用朗读来启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朗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有效的作用呢?下面就笔者的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一、教师在教学时要做好示范朗读,以自己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马卡连柯说:“教师永远是儿童模仿的典型。

”朗读训练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范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成功的范读能收到直观、生动,形象、感人的效果,可以帮助学生正音,明确词义和了解词的感情色彩,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范读,出于教师口,入于学生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诱发他们的情感冲动。

因此,我在教学中对发挥范读的作用较重视。

例如:这学期的《桂林山水》一文,是一篇优美的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两组排比句式,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既能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又能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使情和景的自然结合贯穿始终。

于是我从两组排比句入手进行分析,并带感情的范读。

同时交给学生评价的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找出课文表达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

我在范读时,句读分明,感情真切,读出了语言文字的精美、朴实的特点,这样的范读不仅起到介绍景物,以景引人的感染作用,还使学生如临其境,包揽了桂林的美丽风光。

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情感朗读下,由倾听进而成为不自觉地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刍议

语文教学中读的作用刍议

2016.03朗读是一种具有较强趣味性的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在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内,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的进行课文阅读。

一、在“读”的过程中增强知识领悟能力及语言感知能力(一)在阅读中增强知识领悟能力现如今,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教育都是以素质教育为主。

所以在教学的时候都采用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因为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及学习能力还是十分有限的。

在过去,教师在教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都只是相对较片面的,流于形式的朗读模式。

通常都是学生依照老师的方式按部就班进行阅读,从而解决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但是学生在阅读完整篇文章过后,往往都是一无所知的,既不懂得文章中所讲述的意思,也不能够有效掌握一些字词句的用法。

学生没有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对文章进行朗读,因此学生在将整篇文章阅读完过后,还是没有真正理解到文章中的意思,并且也讲不出文章中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教师以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没有对学生起到任何有效的作用,学生也只能够按照老师的方式去做、去阅读,教师也没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教师应该在新课标的标准中,对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改革、创新,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重视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为目的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阅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在学习中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领悟作者所想表达的意思,以及去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才能够将学生从表面读真正转换为深入读的一个过程。

(二)在阅读中培养语言感知能力新课程的标准中要求:学生在每一个教学阶段都应注重朗读。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所想表达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体会到文章中所包含的寓意,学生在阅读时能够有效的培养自己的语言感知能力。

比如,现代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创作的《济南的冬天》中,将文章描写的生动并充满了诗情画意。

浅谈朗诵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浅谈朗诵教学的重要性与可行性

朗诵作为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从小学到初中都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也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育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受长期应试教育体制的局限,语文素养的培养被严重忽视,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处于一个尴尬地位,反过来影响了学生对语言文化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因此,提高朗诵教学的地位,重视朗诵教学,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朗诵教学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小时候的牙牙学语到长大后深情并茂地朗诵美文,开口读是我们接触语言、了解语言的最直接方式。

而对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来说, 朗诵是他们最常见、最熟悉的教学方法之一,在高中阶段延续朗诵教学会让他们迅速适应高中语文学习,保持学习兴趣,能明显提高语文的教学效果。

2.朗诵是提升语感的有效方法反复诵读名家名作,就是一个模仿典范语言,接受其影响的过程。

通过反复朗诵,文章里的词汇、语言搭配、句法句式、语气格调等都将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感。

同时,语感能力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将带动表达能力的提高,功利一点说,这种语感的形成将会让学生在高考的“语言文字应用”模块和写作模块上占据优势。

仅针对细度41.41%-0.074mm弱磁一粗一精一扫流程的精矿进行再磨再选试验,再磨磨矿细度为99.50%-0.045mm。

采用弱磁选进行提纯,弱磁选磁场强度为110.00kA/m。

试验结果见表12。

3.朗诵是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感受情感传递的重要方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 蕴含着古今中外文人的思维精华,其中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青少年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对语文学科而言,朗诵一篇好文章是实现和作者心灵对话、情感沟通的最重要的方法。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作者:邓邦俊来源:《速读·中旬》2016年第02期朗读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走进作者所描绘的情趣,走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文章一旦被学生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易解。

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为自己的活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因此,语文教学最大的功夫应该是通过语文朗读的正确指导,让学生将文本读出童趣,读出真情,读出心声。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我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中写到: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坚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的“横空出世”吗?《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应重视朗读,鼓励学生多朗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课标还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的朗读指导,应体现在学生通过指导,体味作者的感情,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

这是朗读涵泳语言文字时追求的境界,也是新课标追求的境界:有温度,更有深度!那么,怎样指导学生传神有情地朗读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谈谈我的看法。

一、低年级的朗读训练一年级的孩子由于才进学校不久,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

有的孩子还存在汉语障碍,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当我面对八十四个年龄参差不齐,百分之九十五来自农村,还有近四十个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时,真的感到有些茫然,觉得无从下手。

浅谈高中语文中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浅谈高中语文中教师范读的重要性

浅谈高中语文中教师范读的重要性在当今高中课堂上,教师的当堂范读是必须的,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范读。

通过范读,语文教师能主导学生的阅读情感,点拨学生把握文章的精髓。

教师范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范读能够迅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

”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

高中学生仍然处于成长发展的时期,是一个发展中的群体,仅仅依靠他们自己的力量,完全由他们在课堂上多读,很难达到要求。

教师的范读,在朗读方面给学生直观指导,能让学生迅速走进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并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到作品,有感情地读出来。

比如,我在教第五册《将进酒》一课时,学生在感情上被李白豪放飘逸的语言风格所打动,可就是读不好课文,学生的吟诵听起来就跟平常的朗读一样,语调很平,听不出他们情感的大起大落。

我没有进行过多的理论指导,而是范读了两遍,学生马上心领神会,再让学生读,效果就不一样了。

教学中,老师对学生说多遍“用欢快的语气读”、“用愤慨的语气读”、“用同情的语气读”,不如老师适时地范读一遍,这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范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想象的材料丰富,想象就开阔而深刻;想象的材料贫乏,想象也就狭窄而肤浅。

实践教学中,许多老师都创设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努力使学生想象的材料更丰富。

老师的范读,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容易唤起学生的潜意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比如,我在教第一册《荷塘月色》一文时,一边范读一边放轻音乐,让学生们闭着眼睛,尽情地想象。

读完后,我问学生:“你们都‘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开阔了,荷塘上的月色、月下的荷塘在他们的脑海里都“活”了起来,也清晰了许多。

在教第二册《道士塔》一课时,我又范读了描述外国文化强盗骗抢敦煌文物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学生的发言又一次证明了范读的好处:“老师,我看到了外国列强贪婪、狡诈的嘴脸。

“范”朴归真,“读”出精彩

“范”朴归真,“读”出精彩

“范”朴归真,“读”出精彩作者:袁芳来源:《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20年第11期【摘要】“不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启发,予以示范。

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范读的价值意义,在语文课堂上把握好范读的时机,探索范读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范读价值适时方法最近观摩了几位青年教师的语文课,教师们精心设计了教学环节,多媒体课件也为课堂教学锦上添花,美中不足的是教师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笔者总感觉欠了一些火候。

例如,学生朗读表现不佳时,教师只是重复地表示:“谁还可以读得更好一些?”举手参与的学生不少,可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有些无奈,学生也有些沮丧,他们不知在老师眼里如何读才算“更好”。

孔子早就告诉过我们:“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启发,予以示范。

如果此时教师能进行范读,不但能弥补这个遗憾,甚至还可以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

一、“范”之有价随着电教设备在学校的普及,很多教师都会在课堂教学时播放多媒体课件,这是有必要的。

但是,教师的范读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教师应当重新认识课堂范读的价值。

1.课堂有温度张颂在《朗读学》一书中写道:“文字作品是作者的创作,朗读文字作品,是朗读者的再创作,甚至可以说是朗读者和听者共同完成的再创作。

”教师在对课文经过仔细研读、深入体会后声情并茂地朗读给学生听,有时会随着课文描绘的画面配以动作,有时会自然而然地将体会到的情感通过表情流露。

教师朗读时的神态、动作、语气、情感能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更容易捕捉,更容易受到感染。

教师在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在静静地听,细细地想,认真地看,积极地悟。

此时,教师、学生、文本融为一体,教师的范读会深深拨动学生的心弦,能让课堂有生命的温度。

2.理解更深入当学生对课文感悟欠佳时,教师适当的范读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朗读指导篇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情景: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第几段,学生刚读了没几分钟,老师一拍手,读完没读完的都停下了,接着教师开始讲讲问问,回答问题的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别的学生课文还没有读熟练呢,不会也不敢举手回答,而我们呢,也不敢提问那些不举手的同学,因为他们读都读不对,找都找不到,叫起来多浪费课堂时间。

一节课,就在老师与好学生的问问答答中过去,大部分学生成了配角,终于煎熬到下课。

这个是我自己以前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单就朗读教学来说,至少存在以下问题: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老师的讲讲问问上。

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孩子读不懂,要老师讲解才能懂2.朗读的目的不明确,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

3.朗读的面窄。

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4.朗读指导不到位。

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

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普遍存在于我们课堂朗读指导中的这些问题,的确应该引起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要朗读?朗读对于学生学习语文有什么好处?要让学生读到什么程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有哪些好处?我们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的朗读才有实效?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掌握知识,乃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包括有表情地朗读和默读)。

2016版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小学内容

2016版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小学内容

2016版中国语文朗读指导手册小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语言空间,提高思维能力和陶治情操。

同时,朗读也是艺术的再创造,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

眼,口,耳,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语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也许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1.教师范读,感染学生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

自己必须声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学生,从而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带讲,读不好,就不能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潮这就需要教师研究朗读,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进入角色。

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听出节奏停顿,轻重和缓急,让学生进行意境。

如《观潮》,“潮来了,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颤动起。

”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能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

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之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他们对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依据教材,指导朗读朗读作为一项阅读基本功,必须依据教材,根据不同文体的要求进行朗读指导。

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童话、寓言、说明文等。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

如朗读感情浓郁,语言优美,笔调活泼的《西湖的“绿”》,就必须采取鲜明的节泰,柳扬的语调,一气呵成的语势来朗读,从而感受到西湖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美好情感。

要朗读《新型玻璃》这样的说明文,那就截然不同了。

因为《新型玻璃》是用具体数据来说明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朗读教学中教师范读的作用随着现代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走进课堂,教师的范读几乎是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录音带和多媒体的播放。

诚然,这是教师为贪图教学方便的一种捷径,谁知,这与新课标提倡的“以读为本、以读为主、从读中悟,从读中培养语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促进语言发展”有点背道而驰了。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

语感的训练,又怎么可以从“机器”单一的发音中获得呢?语感是一项活生生的情感表达,可以视其人,闻其声,悟其情。

那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呢?他来自文本,来自教师的范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

一、教师高水平的范读,是课堂成功的一半范读,顾名思义,就是语文课上教师起着示范作用的朗读。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还必须要有较高的水平。

因为语文这门学科带有很浓的人文性,它要通过教师去引导学生从中体味各种各样的情感。

那么教师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引导是最有效的呢?我认为教师高水平的范读是最好的方式。

所谓高水平朗读,当然是朗读的时候声请并茂,能使学生从教师的读中体味情感。

教师高水平的范读能决定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是一节课成功的一半。

下面的课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本学期,我观摩了一次一年级的语文公开课。

教学的是《小松鼠找花生》一课。

在这节课中,老师的新课导入别开生面。

该教师用几句简单的话将学生引入课文后,立刻播放了一段优美的音乐,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用讲故事的形式朗读起全文来。

“大树旁边钟了许多花生。

花生已经开花了,一朵朵金黄色的小花,在阳光下格外鲜艳……”教师的语言优美动听,声情并茂。

当时全场鸦雀无声,孩子们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老师,深深地被老师那优美的朗读吸引住了,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了。

显然,老师用充满情感的朗读抓住了孩子们的心,也留住了孩子们的心。

再看看全场听课的老师,他们的表情和孩子们并没有两样。

我们不能不赞叹,该老师出色的范读已经为这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该教师很恰当地利用范读引导学生感悟文意,整节课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以情激情,而教师的讲解很少。

如,师生对读的教学环节,也是这节课的一个精彩之处。

教师在创设情景后,教师和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小松鼠和小鼹鼠的对话生(松鼠问小鼹鼠):“这是什么花呀?”师(小鼹鼠):“这是花生的花,到了秋天,会结花生。

花生可好吃了。

”教师的范读充满了童真,让人感觉到小松鼠和小鼹鼠仿佛就在眼前一样。

学生在察言观色中,模仿老师的语气和面部表情,进行男女分角色、同桌分角色表演,一切都在朗读中潜移默化。

一节课下来,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师生在上课,而是小松鼠和小鼹鼠在说话,非常真实。

难怪有人说,如果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朗读指导好了,那就是你的课成功了一半。

二、教师的范读,是言传身教的具体体现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语调+55﹪的面部表情。

可见,教师声请并茂的朗读是放录音和多媒体无法相比的。

去年我在教学《掌声》这篇课文时的情景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课文篇幅不长,主要写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友爱。

教学本文时,针对本班学生对掌声包含的意义还不太理解的情况,我首先声情并茂的范读了一遍课文。

当读到描写英子自卑的心理的句子:1、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论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3、英子犹豫了一会,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的时候,我读得低沉缓慢,并学着英子的动作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

奇迹出现了,当我走上讲台的一刻,教室里立刻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原以为班上那几个没心肝的“恶作剧鬼”,一定会学着我的样子跟在我的身后,并发出嘲笑的声音的,没想到掌声拍得最想的竟然是他们几个,还激动地站了起来!真是出乎意料,当时我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我紧紧抓住这闪光的一刻,决定好好把英子的角色演好。

当时我噙着泪花(分不清是为了英子还是为了那几个“恶作剧鬼”的改变)站在讲台上,学着英子做出“镇定的情绪,准备讲故事”的样子。

让学生从我的身上充分体会英子当时重拾信心的那种激动的心情。

当读到后半部分,英子从此改变了生活态度的文段时,我读得活泼,语调带着跳跃。

我边读边观察,发现孩子们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充满了喜悦,仿佛自己正在和英子一起游戏,一起跳舞。

教室的气氛又回复了轻松自如。

为什么朗读能感动孩子们的心呢?感染他们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呢?那就是情感的力量,是教师用自身的魅力和心去演绎文本,唤起学生的共鸣。

这难道不是言传身教的体现吗?三、教师的范读,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尊重学生独创性的理解,体现学生自己的感受。

”是呀,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他的情感也应该是有个性的。

教师在作出范读后,不应该局限学生去一成不变地模仿,认为谁模仿得最像谁就是读得最好的,应该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去读出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地读出与别人不同的感受,老师的范读只是用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和感情表达用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很注意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品味,读出自己的风格。

如,在教学〈〈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时,当读到孔子在洛阳城外见到一位老者,孔子从他的外貌猜出此人可能是自己要拜访的老师,于是上前行礼问到:“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我问学生应该怎样读?然后我指名一个学生读,学生用不怎么肯定,带着试探性的语气很有礼貌地读了。

我用肯定的语气读了一遍,把“吧”字的语调读得上扬。

我叫学生评议,有的说,从第一个同学的读中听出孔子不敢肯定那位老者是不是老子;有的说,从老师的读中听出了孔子很肯定那位老者就是老子。

我抓紧时机对学生说,同一句话,为什么有不同的读法呢?因为他们的感受不同,品味就不同,读出来的风格就不同了,就如一道菜,不同的人吃进口中,味道就不同了。

能读出不同的感受,说明你已经会读书了。

四、教师的范读,要把握好正确的情感基调常常在听一些公开课时,教师的范读让人大惑不解。

如,在一次听三年级上册的《给予树》一文时,教师在范读金吉娅因为没有用妈妈给的二十美元为家人买上好的圣诞礼物而令妈妈生气一段时,当时金吉娅面对怒气冲冲的妈妈解释,本应该是低声说的,因为她感到难过,不安,害怕受到妈妈的责备。

可是老师在范读时却声音洪亮,,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

结果学生对这一段的朗读可想而知,学生读是读了,根本体会不到文本的意义。

当时我在想,是教师没有细致地研读文本呢,还是教师想要表达与众不同的情感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为了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老师在指导朗读教学时,应该首先自己细致的研读文本,并帮助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范读。

因为“理解与语言表达技巧是朗读创作的两个重要内容。

理解了,没有技巧是表达不出来的;不理解,技巧也就无法施展。

朗读者的思想观念,文字功底以及言语表达技巧决定朗读水平”[1]因此,朗读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小学生不可能细致地听讲朗读理论,只有通过教师的范读,让他们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所以我们要在把握正确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才能做到高水平的朗读。

五、教师的范读教学,要走出误区教师的范读是指导阅读的一种重要手段。

但是许多老师却将这项工作假手于人或是物了。

最常见的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是假手于人。

每当我们走进一些公开课,总会看到这熟悉的一幕:比如,教师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教师问:“同学们,从‘住嘴’这个词,你体会到当时铁罐的态度是怎样的?”“恼怒的。

”学生反应很快,一下子就答出来了。

“谁能用恼怒的语气来读一读铁罐的话?”教师不失时机地问。

第一个孩子站起来了,是个女孩。

“住嘴!你怎么可以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瞧吧……”女孩用不大不小的声音读着。

“我听不出恼怒来,感觉软绵绵的。

谁再来读得恼怒一点?”老师继续问。

第二个孩子站起来读了,是个男孩。

声音比刚才的女孩大了一点,但仍然感觉不到恼怒。

“我感觉有点恼怒了,但还不够恼怒。

谁能读得更恼怒一点?”老师不厌其烦地问。

第三个孩子站起来读了。

这次老师好像有点满意了。

其实第三个孩子还是读得效果不大好。

但只听老师说:“太好啦!你们能不能像他那样,恼怒地读一读?”“能”“那我们一起恼怒地读一读吧”全班齐读。

人们不难想象,假如老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恰当地为学生范读,又何需费那么大的周章呢?老师的感触比学生深得多,只要你范读一遍,再让学生模仿读。

既指导了学生,也达到了读的目的,何乐不为呢?”如果文章蕴涵兴奋、高兴、难过等的情绪,教师们的教法如出一撤,“把他读得兴奋一点,读得喜爱一些……”甚至听过一次,老师在教学《爬天都峰》一文时,为了指导学生体会天都锋的高,教师让学生把天都峰读得高一点。

天啦!天都峰能读得高吗?这样的教学模式,太单一,太机械化了。

没办法,公开课是这样上的,大家就学着这样上。

结果一节课辛辛苦苦地下来,效果却不明显。

这种完全假手于人的教学是没有效果的,学生的朗读水平得不到提高。

所以,我们的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该“金口常开”,以声传意,请千万别吝啬你的范读。

说句实话,教师的范读是一种很原始很简单的教学手段,有了多媒体后,它变老土了,老师变害羞了。

语文教学原本就是一门教学生读书的艺术,它原本就是这么简简单单,实实在在。

让我们重拾自信,在范读中把我们美好的情感带给孩子们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