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集体备课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集体备课表
六
10.2-10.6
国庆放假
七 10.9-10.13 2.1感受我们的呼吸
2.2呼吸与健康生活
八 10.16-10.20 2.3测量肺活量
2.4一天的食物
九 10.23-10.27 2.5食物中的营养均衡
2.6营养要均衡
十 10.29-11.2 2.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十一 11.5-11.9 2.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四年级科学集体备课表
周次 起讫日期 教 学 内 容
一
8.28-9.1 1.1听听声音
二
9.4-9.8 1.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三
9.11-9.15 1.4声音的高与低
1.5水声音的强与弱
四
9.18-9.22 1.6声音的高与低
五
9.25-9.29 1.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十八 12.23-12.27
复习
十九 12.30-1.3
复习
二十
期末测试
备课教师
王xx
王xx
王xx
温xx
十二 11.12-11.16 3.1让小车运动起来
十三 11.19-11.23 3.2用气球驱动小车
十四 11.26-11.30 3.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3.4弹簧测力计
十五 12.3-12.7 3.5运动与摩擦力
3.6运动的小车
十六 12.9-12.13 3.7设计制作小车(一)
十七 12.16-12.20 3.8设计制作小车(二)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教
学
反
思
教学内容
1-3温度和气温
第4、5课时
主备人
复备人
授课时间
第周星期
参备人
本组全体教师
教材分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明确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测定的。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复习温度计的使用并对室内外温度进行测量。第二部分,对测得的温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理解误差的存在。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方法
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教具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个性复备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二、课后作业
1.我会填。
我们使用天气符号来记录:气温、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
2.动手做。
以小组为单位做一份天气日历,比一比哪个小组完成得最好。
三、总结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
四年级科学上册集体备课四年级科学上册学期备课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植物的身体”、“秋冬星空”、“材料与生活”、“水循环”、“我们的家园——地球”等5个单元,共22个课题,28课时。
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专题研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题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重点落实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内容。
二、学生情况分析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年的科学探究经历,可以说对科学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也积累了一些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法,因此对科学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三、教学目标1、认识周围的自然界常见的事物,现象及其相互联系。
2、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循着科学研究的程序去思维和操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探究科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书写能力、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安全地进学习,探究和设计制作的能力。
4、学会使用学具、材料进行试验。
四、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科学、热爱科学、学习科学的意识,培养思考、想象、动手的能力。
五、教学措施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采用操作学习法、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故事描述法等。
做到使学生在玩中学、在想中学、在做中学、在用中学。
采用角色演法、情景模拟法、专题讨论法、实验探索法、作品制作法、反感设计法等。
六、教学进度第一周——第二周:植物的身体;第三周——第五周:秋冬星空第六周——第十周:材料与生活;第十一周——第十四周:水循环第十五周——第十八周:我们的家园——地球;;第十九周——第二十周:研究与实践。
七、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探究内容不要局限于教科书设计的内容,应在时间、空间、探究对象上进行有效拓展。
2、评价应侧重于发现和张扬学生个性,避免用统一的尺度衡量所有学生。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活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植物的茎》《花和果实》五个课题组成,主要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四年级上册科学 备课(全)5份
教师姓名:四年级上学期科学备课教学安排内容结构框图单元备课——第一单元我们吃什么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课时备课单元备课——第二单元水里有什么单元结构框图课时备课解的量大?相关实验:我们对溶解现象的理解【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操作,认识溶解现象【实验材料】水、三个烧杯、玻璃棒、药匙、食盐、沙子、高锰酸钾【观察、实验步骤】1.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
2.先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约2/3的清水。
3.用药匙分别取适量的食盐、沙子、高锰酸钾,先观察这两种材料的的形状、颜色等,再分别放入三个烧杯中,用玻璃棒分别搅拌。
4.搅拌后,静置一会儿,再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5.得出实验结论。
6.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现象及结论】观察项目现象盐(糖)在水中的变化颗粒变小,最后看不见了颗粒变小了,还能看见没有变化水的变化底下变咸(甜)了上面变咸(甜)了全变咸(甜)了静置一段时间后有一些盐(糖)沉淀下来没有沉淀盐(糖)全部沉淀下来其他补充教学反思:课时备课教学反思:课时备课课题 6、做一杯饮料 课型 新授 课时 1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科学探究】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作品;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材分析 本课以学生制作饮料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制作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深一层认识溶解的过程,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物质,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
学情分析 汽水、果汁等饮料是学生非常喜欢和熟悉的,自己制作饮料更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
学生可以比较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可以溶解液体、气体。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制作带有创造性的作品教学准备 小勺、量杯、白糖、纯净水、吸管,再选1-2种自己喜欢喝的饮料粉,如奶粉、桔子粉等板书设计 6、做一杯饮料饮料瓶的配料说明你选用的材料定“品牌”课时备课【实验现象】浑浊的水经过过滤变成了无色透明的水,滤纸上留下了细小的杂质。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认识生物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我们的身体第5课:健康的生活第6课:人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健康的生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1) 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b.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第2课:认识生物a. 介绍生物的分类。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3) 第3课:生物的分类a. 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b.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2)第二单元:人与自然1) 第4课:我们的身体a.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
b.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变化。
2) 第5课:健康的生活a. 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第6课:人与环境a. 讲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二单元:人与自然3.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结构式或图文结合式,清晰展示课程内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力》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初步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方向。
同时,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如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力和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但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力的经验,如拉扯物体、推动物体等。
但学生对于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感受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让学生了解不同形式的运动,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式的运动。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自己发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和交流自己的发现。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可以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车或球,以便进行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平时是如何运动的?运动有哪些形式?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运动的物体,如小车、球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尝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踢球等。
并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变化。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力和运动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形式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并请各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运动?如摩擦力、重力等。
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验证自己的思考。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集体备课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物体的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学习认识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教学内容:1.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
3.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复习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2.引入新知: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介绍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
比如,让学生观察车辆在直路上行驶、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等。
3.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运动,并讨论运动方式是属于直线运动、曲线运动还是往返运动。
4.学生展示:每个小组挑选一组例子进行展示,让其他小组猜测该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并解释原因。
5.概念总结:归纳总结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特点和区别。
6.巩固练习:分发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课堂小结:通过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教学方法:1.展示法:通过展示图片和小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物体运动。
2.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培养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能力。
3.课堂小结:通过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准确性。
2.练习册:检查学生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扩展活动:1.观察场所变化:带领学生到操场或公园等场所,让他们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并分类总结。
2.设计实验:让学生自行设计一组实验,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资源:1.图片和小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内容的练习题。
3.实验材料:用于扩展活动中的自行设计实验。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返运动的概念,让学生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运动方式。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二)》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小车(二)》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设计制作小车(二)》这一课是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的第8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继续设计制作小车,并通过实验探究小车的运动原理。
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科学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他们对小车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小车的运动原理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小车的运动原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小车的运动原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小车的运动原理。
2.难点:如何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小车的运动原理。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具。
2.小车制作材料:如纸板、剪刀、胶带等。
3.实验器材:如滑轮、绳子、小球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或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小车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小车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制作一辆符合要求的小车?3.操练(15分钟)教师讲解小车的制作方法和步骤,学生分组动手制作小车。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巩固(5分钟)学生完成小车制作后,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让学生描述小车的运动原理。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小车,使其运动更稳定?学生分组讨论,并进行实验验证。
小学四年级《科学》单元集体备课记录【可编辑】
小学四年级《科学》单元集体备课记录莱州市小学四年级《科学》单元集体备课记录以下是附加文档,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删除,谢谢顶岗实习总结专题13篇第一篇:顶岗实习总结为了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学校的计划要求,本人进行了为期个月的顶岗实习。
这个月里的时间里,经过我个人的实践和努力学习,在同事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对村的概况和村委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村村委会的日常工作及内部制度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在与其他工作人员交谈过程中学到了许多难能可贵经验和知识。
通过这次实践,使我对村委会实务有所了解,也为我今后的顺利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实习工作情况村是一个(此处可添加一些你实习的那个村和村委会的介绍)我到村村委会后,先了解了村的发展史以及村委会各个机构的设置情况,村委会的规模、人员数量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忙清理卫生,做一些后勤工作;再了解村的文化历史,认识了一些同事,村委会给我安排了一个特定的指导人;然后在村委会学习了解其他人员工作情况,实习期间我努力将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习期间我遵守了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
我在村委会主要是负责管理日常信件的工作,这个工作看似轻松,却是责任重大,来不得办点马虎。
一封信件没有及时收发,很有可能造成工作的失误、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很感谢村委会对我这个实习生的信任,委派了如此重要的工作给我。
在实习过程中,在信件收发管理上,我一直亲力亲为,片刻都不敢马虎。
为了做好信件的管理工作,我请教村委会的老同事、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整理出了一套信函管理的具体方法。
每次邮递员送来的信件,我都要亲自检查有无开封、损坏的函件,如果发现有损坏的函件,我马上联络接收人亲自来查收。
需要到邮局领取的函件,我都亲自到邮局领取,并把信函分别发放到每个收件人的手里。
对于收到的所有信函,我都分门别类的登记,标注好收发人的单位、姓名还有来函日期等等。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测量肺活量》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测量肺活量》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测量肺活量》这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节重要课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肺活量的概念,学会正确测量肺活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身体生理功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肺活量的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肺活量的概念,学会正确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测量肺活量的方法。
2.难点:理解肺活量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准备好测量肺活量的器材,如皮筋、计时器等。
2.学生准备:穿着轻便的衣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示范,引入肺活量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肺活量的意义。
2.呈现(5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名代表进行肺活量的测量。
教师讲解测量方法,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测量结果。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肺活量的测量,每个人都要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什么是肺活量?如何正确测量肺活量?学生回答,加深对肺活量概念和测量方法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学生讨论:肺活量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如何提高肺活量?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习惯、运动等方面思考。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肺活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肺活量。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1、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在“做科学”中培养科学情感和态度。
2、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1、学会制作地球仪,培养学生的动手、想象、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查找、分析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
2、通过制作地球仪初步了解地球的知识。
教学重点:通过制作地球仪,观察体验地球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观察和发现地球仪的基本特点。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视频:地球各种自然现象谈话:关于地球,你想了解哪些事情?讲述: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我们的地球二、提出探究问题1、讲述: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有关地球的问题,那现在我们就来了解地球是什么样的?2、学生猜测地球的模样。
3、讲述:古代人对地球是怎样认识的呢?(CAI: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4、讨论: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如何发挥作用的?5、教师小结:科学技术对人类认识地球的作用三、制作地球仪,发现地球的基本特点。
1、谈话:要更清楚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知识,你觉得有哪些方法?2、观察地球仪,说出自己的发现。
(经线、纬线、赤道、地轴)3、学生制作地球仪4、比较自制地球模型与地球仪。
5、自评,说出要做什么改进。
四、拓展:收集有关地球的资料1、谈话:你还有哪些途径获得地球的知识?2、把收集到地球资料整理制作成卡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2教学目标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在合作中设计验证昼夜成因的模拟实验方案。
2.能积极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敢于对别人的结论提出质疑。
2.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漫长的,很多事物的运动规律需要从更广泛的范围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弄清楚事物的本质。
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地球在不停地转动,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2.能概述古人对昼夜成因的猜想与哥白尼的贡献。
背景资料地球自转是一种绕轴旋转运动,在北极上空观察呈反时针方向,南极上空观察则呈顺时针方向,习惯上称为自西向东旋转。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集体备课教案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声音的强与弱》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强与弱》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响度及其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以“声音”为主题,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五课。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声音的产生、传播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本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声音的特性,为后续学习声音的调制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已有一定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空气传播。
然而,对于声音的响度、音调等特性,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强弱,并探究影响声音强弱的原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的响度及其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声音现象,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响度及其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2.实验操作和数据收集、分析。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生活实例分析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尺子、气球、吸管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3.生活实例素材:电影、音乐会等场景的视频或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电影、音乐会等场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强弱。
2.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声音强的场景?声音强弱是如何产生的?呈现(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声音的强与弱。
2.提问:你们认为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操练(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振幅的物体产生的声音强弱。
2.学生用尺子、气球等器材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巩固(10分钟)1.教师邀请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声音强弱与声源振幅的关系。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2024年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探索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种子发芽、植物光合作用、开花结果等基本知识。
2. 第二章《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研究动物的行为特点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包括觅食、防御、繁殖等方面。
3. 第三章《岩石与矿物》:学习岩石的分类、特点及矿物的形成过程,培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4. 第四章《电的奥秘》:初步了解电路的组成、电流现象以及安全用电的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册学习,使学生掌握植物生长、动物行为、岩石矿物和电的基础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关爱生命、保护环境、安全用电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植物光合作用的理解、动物行为与适应的关系、岩石矿物的辨别、电路的组成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植物生长的基本过程、动物行为的观察与分析、岩石矿物的特点与分类、安全用电的原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植物生长过程的图片、动物行为视频、岩石矿物标本、电路实验箱等。
2. 学具:放大镜、显微镜、实验记录本、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播放动物行为视频,引发学生对本册内容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植物生长过程、动物行为特点、岩石矿物分类及电路原理。
3. 实践:分组进行观察、实验,如观察种子发芽、制作简单的电路等。
4. 课堂讲解:针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结合实践情景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植物生长过程图解2. 动物行为特点表格3. 岩石矿物分类图4. 电路原理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种子发芽的过程。
(2)举例说明动物如何适应环境。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全册备课
部编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备课第一课:天空之上1. 课题:认识天空2.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天空的颜色和变化。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观察到天空的颜色和变化,并且能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4. 教学资源:图片、视频、天空颜色变化记录表、学生的笔记本。
第二课:天气预报1. 课题: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2.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天气预报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天气预报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作用,能够运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天气情况。
4. 教学资源:天气预报视频、天气预报图片、学生的笔记本。
第三课:风筝的飞翔1. 课题:了解风筝的原理2. 教学目标:通过制作风筝,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原理和飞翔过程。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风筝的原理,能够制作简单的风筝并使其飞翔。
4. 教学资源:风筝制作材料、风筝制作视频、学生的笔记本。
第四课:阳光下的防护1. 课题:了解阳光对我们的影响2.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阳光对我们的影响以及如何进行防护。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阳光对皮肤的影响,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防晒知识。
4. 教学资源:阳光对皮肤的影响图片、防晒知识图片、学生的笔记本。
第五课:水的魔力1. 课题:认识水的重要性2. 教学目标: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水的特性和水的用途。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水的基本特性,能够描述水的不同状态。
4. 教学资源:水的三态实验器材、水的三态图片、学生的笔记本。
第六课:地球的形状1. 课题:认识地球的形状2.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旋转。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球形特点,能够描述地球的旋转现象。
4. 教学资源:地球模型、地球旋转图片、学生的笔记本。
第七课:动物的生存1. 课题: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2. 教学目标: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一些保护动物的措施。
3.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动物的生存环境,能够谈论动物保护的重要性。
2020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学科科学课题听听声音年班四年教具、学具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虽然看不见它,但可以感受它。
2. 声音可以用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词语来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描述听到的声音,并能给声音进行简单的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认识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和态度,乐于与同伴交流。
2. 对声音的知识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3. 能对声音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用词语描述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并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方法手段板书设计 1.1 听听声音周围有各种不同的声音,声音:高低,强弱,悦耳和刺耳等总第课时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设计教法学法个性化构建一、导入二、聚焦三、探索四、拓展观察图片,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将学生的注意力汇聚到声音这个问题试着举例说一说你听到过的声音,用什么词语可以描述它。
任务一:观看视频描述你听到的交通工具的声音。
提示:对听到的声音进行记录,描述。
任务二:描述你听到的动物发出的声音任务三:描述你听到的球类发出的声音。
任务四:描述你听到的生活中的声音。
研讨:1、讨论关于声音你知道些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学科科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年班四年教具、学具准备一面鼓,一把钢尺,一根固定在模板上的皮筋,一个音叉,几个豆子或细沙。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2. 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的阐述自己的发现。
2. 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认识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
教学方法手段板书设计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音叉振动皮筋振动钢尺振动小鼓振动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方法设计教法学法个性化构建一、导入二、聚焦三、探索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课。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6篇)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人体运动需要氧气,肺的气体交换作用将氧气吸收进血液,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吸收进更多的氧气。
经常锻炼身体,可以加大身体的肺活量,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
2、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实验现象、相关信息资料,作出对呼吸次数加快原因的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与同学相互交流,能够在合作中完成实验活动。
教学重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难点:以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的身体活动后的变化为线索,将呼吸和循环系统引入学生的视野,并展现出这两大系统在支持人体活动上的作用与联系。
教学准备:秒表、听诊器、塑料袋、吸管、肺活量测量仪教学过程:一、引入当我们跳动的时候,骨骼、关节和肌肉都参与了运动,发生了变化,我们的身体里还发生了什么变化?二、探究运动前后呼吸次数的变化1、播放录像。
(学生跑步后的体征表现,如流汗、气喘、疲惫的视频资料)汇报交流:运动后身体发生哪些变化?(呼吸加快、流汗、心跳加快等)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我们的身体在运动后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
三、呼吸为什么加快1、提出问题: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呼吸,伴随着运动量的增加,每分钟呼吸的次数也会增加,那么运动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2、体验活动:反复呼吸塑料袋里的空气,有什么感觉?试着解释为什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验证活动:比较三瓶不同的气体。
借助资料,认识到呼吸是气体的交换过程。
3、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做出解释。
通过测量跳动后的心跳与呼吸次数的变化,研究呼吸为什么会加快,将呼吸、心跳与人体活动的关系引入学生的研究视野之内。
知道运动要消耗氧气,而呼吸的功能就是在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交换。
四、课后总结:每天坚持跑步锻炼,如果我们的呼吸量增加了,说明我们的身体得到了锻炼。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3篇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四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包括物质的变化、水的变化、空气和光的利用。
掌握科学实验的根本方法和过程。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才能。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学习策略与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使用各种资,如实验室、图书等,积极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水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掌握空气的利用和光的利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才能,理解和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教材、实验器材、实验模型等。
学生准备教材、作业本等。
教学过程:Unit 1 物质的变化第一课:水的物态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观察实验,理解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即液态、固态和气态。
2. 理解水在不同物态下有不同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水在不同物态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水的不同形态。
2.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冰的熔化过程。
3. 引导学生讨论水的不同物态下的性质和用处。
第二课:固态物质的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如燃烧、溶解等。
2. 理解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一些固态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固态物质的特点。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不同固态物质的变化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固态物质的变化规律。
Unit 2 水的变化第一课:水的蒸发和沸腾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2. 理解水蒸气的性质和用处。
学习活动:1. 向学生展示实验器材和实验模型,引导学生猜想水蒸发和沸腾的过程。
2. 组织学生进展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和沸腾过程。
3. 引导学生总结水的蒸发和沸腾的规律。
第二课:水的结冰和融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结冰和融化过程,理解水的变化规律。
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
最新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6篇)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一1.能交流搜集到的植物资料按问题进展讨论。
2.引导学生观察叶的蒸腾实验。
3.能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重点:做植物蒸腾实验,能解释实验中的现象,理解叶的蒸腾作用。
教学难点:概括植物的共同特点。
一盆植物。
一个透明的大塑料袋。
老师为学生准备一些如少儿植物图册一类的书,课前通知学生带这类书。
师:“上节课前大家搜集了我们身边各种各样的植物,以及植物的有关资料,让我们这节课继续研究植物。
”〔1〕聚集学生带来的各种植物、植物书、有关植物的资料,把学生所说的各种植物的名称一一列在黑板上。
〔2〕把有关书籍分配到各小组供学生研究和查阅。
〔1〕阅读教材中所列的凤仙花的五个特征。
〔2〕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方面观察植物和查阅资料,答复:生长发育过程〔注意引导学生要涉及植物的变化,植物有生长的阶段,也有死亡的阶段〕。
繁殖后代。
身体构造。
生长环境。
运动与反响。
〔注意要求学生列举与凤仙花一样和不同的植物,到达理解植物多样性和具有共同特点目的。
〕〔1〕做实验,解释实验中的现象。
〔2〕“别的植物也是这样吗?”——推广到所有的植物。
〔3〕说说植物的蒸腾作用对气候、对其他生物和对人有什么作用。
〔1〕师:“你能说说形形色色的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吗?”〔2〕师:“在观察和理解了许多植物之后,我们知道植物的共同特点了吗?请你写写植物的共同特点。
”你能寻找出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一样点和不同点吗?科学级上册教案科学教案四年级上册教科版篇二1、可以根据云量的多少,把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知道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降临。
2、用图示法说明云的种类,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3、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重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研活动记录四年级科学(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开展四年级科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四年级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摩、教学研讨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二、活动时间2021年10月15日三、活动地点四年级科学实验室四、参与人员四年级全体科学教师五、活动流程1. 集体备课- 主题:四年级上册《植物的生长》单元教学设计- 主持人:张老师- 主要内容:1. 分析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
2. 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实验、观察、讨论等。
3.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课时分配、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
4. 分组讨论,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教学策略调整。
2. 课堂观摩- 观摩教师:李老师- 观摩内容:《植物的生长》第一课时- 观摩评价:1. 李老师的教学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 教学手段丰富,运用了实验、观察、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学研讨- 主题:如何有效开展四年级科学教学- 主持人:王老师- 主要内容:1. 教师们针对观摩课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2. 讨论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分享科学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4. 探讨如何将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六、活动总结1. 优点:1. 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备课、上课、评课。
2. 教学设计合理,教学方法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学习兴趣浓厚。
2. 不足:1. 部分教师对科学教学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扎实。
2.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
3. 信息技术与科学教学的融合程度有待提高。
3. 改进措施:1.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猜测:这些物体发声了,我们也看到了它们都动了,你认为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
三.观察发声的物体
1.同学们都说声音的产生与动有关,让橡筋发声,看看它是不是在动?如果动,仔细观察,它的动有什么特点?
2.橡筋发声了,它动了,它的动我们看得很清楚,但是有一些物体发声时现象不十分明显,如我们先前的鼓,再如音叉,你能否有办法让他们发声时的现象体现得更明显,让我们观察得更清楚一些。
一.教学导入
今天老师为每一小组带来了一件礼物,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猜猜是什么东西?猜对了才准睁开眼哟,(敲鼓)大家一下就猜到了,说明大家对鼓声很熟悉,除小鼓声,我们周围还有许多大家熟悉的声音。今天,就让我们做一系列的实验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使物体发声
1、要研究声音,就得制造声音,把老师给你们的小鼓拿上来,就鼓和你们身边的器材(尺子、文具、鼓)让它发出声音,并观察发声时有什么现象?
定稿形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观察发声物体的实验;
2.能通过对不同的发声物体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
2.能将观察和实验结果记录下来,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得出结论;
3、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集体备课记录表
学科
科学
年级
四年级(上册)Biblioteka 时间地点办公室
主备人
参与人员
综合组全体老师
备课主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备
课
过
程
初稿讨论:
学生由于年龄、知识的局限性,许多认识存于表象,因此其探究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艰辛的获取真知的过程。在进行探究活动时,应采用“半扶半放”的形式,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创新教学方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为了达到突破本科教学重难点的目的,教师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小组其他同学分工协作制作小乐器。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
学生准备:皮筋、纸巾盒、空盒子(或铅笔盒)、水、水杯若干个、小口空瓶或饮料瓶、吸管、图钉等。(课前布置学生带好相应的东西)
2.设计:
请学生说说自己打算用什么材料,制作什么样的小乐器;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
引导学生确定初步的制作计划。
3.制作修改:
制作小乐器;
交流介绍各自制作的小乐器,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修改。
4.展示评价:
开一个自制乐器演奏会,让每小组派代表用自制乐器在班上独奏,然后各小组合奏,其他同学评价。
3.小组讨论,交流后完善方案。
4.学生动手探究。
5.汇报、交流。
6.归纳小结:固体振动产生声音。
四.探究液体、气体发声
1.教师演示液体发声实验: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说明了什么。
2.气体发声实验。
五.归纳概括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第二课时
科学探究
1.能在教师指导下,按教材中图片的提示,小组合作制作小乐器。
2.愿意把本组探究方法与结果其他组交流;
3.了解我国编钟的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
科学知识
1.能发现物体在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口空瓶或饮料瓶、水、水槽、幻灯机。
学生准备:锣、鼓、音叉、皮筋、钢尺、文具盒、米粒、橡皮筋等。
一.复习导入
1.思考: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古人利用声音产生的原因制作了许多乐器。
二.指南车信箱:科技史阅读材料—编钟
1.了解编钟:利用科技史材料制成课件,向学生介绍。
2.让学生说一说钟声是怎样产生的?想一想,怎样才能敲出由高到低的钟声?
三.活动----自制小乐器。
1.准备:
在制作小乐器前,将全班学生分成9个实验小组,每组为一个乐队。按所做内容命名。
备课小结:
由于大家各抒己见,备课很详细,抓住了重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突破了难点,声音在震动。
备课反思:
备课显得墨守陈规,不够大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