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文明中文化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华文明中文化的力量
摘要:从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华历史的发展中,文化的力量起着不可或缺的力
量,它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断进步。而我国文化的力量主要表现在旺盛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和非凡的创造力。
关键词:中国,文化,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
回顾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可以发现,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历经无数次艰难坎坷,却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至今仍傲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所畏惧地战胜着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一个又一个障碍,不断开辟着前进的道路。那么,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呢?
综观世界文明数千年发展史,曾驰骋世界史上光彩夺目的几大古代文明,如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以及古希腊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它们文明的链条不是中断就是散失,留给历史的多是昔日的辉煌。唯有中华文明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经历无数次艰难坎坷,始终没有解体、没有屈服!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呢?
历史告诉我们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文化的力量。随着历史的进步,文化的力量日益凸显,并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一、中国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史书记载中,在我国过去的几千年中,我国曾发生了800多次大地震, 1300多次大旱灾和1600多次大水灾。真是“三岁一饥,六岁一衰,十二岁一荒”。此外,在此期间,中国还发生了3300多次大大小小的战争。
不难得知,中华民族的生存环境一直是严酷的。但正是在这严酷的环境下,铸造了中华民族个性———顽强的生命力。只要翻开中华民族的历史,就可以体会到:我们这个民族愈是遭受挫折,愈是具有奋起抗争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刑天舞干戚、玄奘万里取经、大禹父子治水等,无不充满了中国人与自然、与困难、与不幸所进行的较量和搏斗。他们以其铮铮铁骨,熔铸成民族的脊梁,在神州大地这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历史就是这样写下去的。既然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超越历史,那就应该在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中演出最雄壮的话剧。在中国历史上,有“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的怒吼;有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有张骞不畏艰难险阻出使西域,历尽艰辛而沟通“丝绸之路”的佳话;有陆游“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位卑未敢忘忧国”义侠血性;有东林党人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心见志的对联;有谭嗣同临刑前“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题壁诗;有鉴湖女侠秋瑾“为国牺牲敢惜身”的豪言壮志。可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个大民族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的铸造,在5000年文明发展史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依然是我们不怕困难挫折、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不懈迈进的巨大力量。“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二、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春秋战国诸子思想、唐宋诗词和陵墓石窟等诸多无形或有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至今引以自豪。但是,文化作为弥漫整个社会的存在,除了有数的丰碑之外,更多则是体现在百姓的生活日用之中;通过世代相传,渗透在中国人意识的方方面面。古人的生活已经化为历史陈迹却又不时在今人的生活中显现灵光。
(一)服饰凝聚力
中国曾是享誉世界的衣冠大国,在漫长而浩瀚无限的世界服饰文化长河中,它确实辉煌过。它所闪烁的光芒曾经照亮自己,也曾经照亮世界。它犹如金子一样,保持着自己纯正的质地和良好的品质。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固有的传统服饰几乎消失殆尽。人们不禁忧虑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会不会就在服饰这一载体上失落。历史是公允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埋没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中国风”吹动起现代社会的缤纷、轻柔闪亮的丝绸,这一次不仅因为它美,而且因为它真。特别是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性重大事件,促使了中国服饰的更大规模的流行。许多香港同胞在1997年7月3日这一天,穿起各款中式服装去上班,以响应香港公益金等组织倡导的“华服日”活动。香港歌星刘德华不仅在当年6月下旬到清华大学参加“九七恋曲”庆香港回归大型演唱会时,穿着白色的中山装登台演出,还在香港穿着中式短褂等民族服饰举办专场演唱会。同样,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日子里,世界各地的许多华人、华侨也都自动地穿起各款中式盛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
中国服装给现代时装赋予了含蓄与柔媚,是一种内蕴丰富的、不张扬的美。
(二)民俗凝聚力
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现的行为方式。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民俗更如同一颗五光十色的宝石,放射着斑斓的光彩。它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世代文化,而且使亿万炎黄子孙生出无与伦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凝聚成为一个大民族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尽管中华民族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中华民族风俗的基本内涵里有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千里同俗、万里同风,无一例外。中华民族的风俗以其独具魅力的乡音、乡情和乡味之凝聚力而迷人!
有人讲:家乡,不是你出生的地方,而是埋葬你亲人的地方。第一个将亲人埋葬的人,是智者,是伟人,也是巨人,可惜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也无法理解他是在什么动机指导下才采取这样一种行动,但是他创造了伴随人类悠久历史的一种文化:死亡或丧葬文化。殡葬礼仪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殡葬礼仪的产生、发展和演绎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有两大文化支柱,即灵魂不灭的宗教观和慎终追远的儒家道观。其中最为重视的是归葬。古人讲究故土难离,重视血缘家族,几乎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在丧葬习俗上,特别看重落叶归根,入土为安。若死在异国他乡,死者的子孙就要千里迢迢送尸骨还回家乡埋葬,这叫做归葬。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周朝时归葬礼俗已很流行,“太公封于营丘,以及五世,皆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