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1》人教版一、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主要介绍数与形的关系,强调数学中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的广度和深度,培养数与形沟通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2.能够对简单的图形进行分析和判断,并用数学语言描述。
3.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1.数与形的关系。
2.图形的基本性质与特征。
3.使用数学语言描述图形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1.课件或板书。
2.直尺、圆规等绘图工具。
3.适量的小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节:数与形的联系(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一副图画,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图形,并引导他们思考数字与图形之间的联系。
2.学习:讲解数与形的关系,如正整数与几何图形的边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3.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几何图形与数字的对应规律。
4.总结:引导学生发言,总结数与形之间的联系,并展示结论。
第二节:图形的特征(40分钟)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点,简要复述数与形的关系。
2.学习:介绍几种基本图形的特征,包括线段、角、平行四边形等。
3.实践:让学生通过测量、画图等方式,验证基本图形的特点。
4.讨论:组织学生交流对不同类型图形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梳理图形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形成对图形的整体把握。
第三节:图形的应用(40分钟)1.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字与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以简单问题为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答问题,培养数学思维。
3.练习:布置相应练习,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加深对图形应用的理解。
4.总结:与学生共同总结图形的应用,并对知识点进行回顾。
六、课堂延伸1.让学生以生活中的实例展示数字与图形的联系。
2.组织学生设计简单游戏或活动,加深对数与形的理解。
3.带领学生深入探讨不同图形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课时安排•课时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内容1. 数与形的联系在本节课中,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数与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一系列实例,让学生发现数可以用来描述形状的特征,比如边数、角数等。
2. 数与形的转化接着,我们将引导学生进行数与形之间的转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尝试用数字解释不同形状的特征,并让他们理解数字和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3. 练习与应用最后,通过一系列练习题和应用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概念,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1.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数与形之间的关系。
2.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与示范1.理论知识讲解,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
2.通过具体的案例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第三步:练习与巩固1.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加深对数与形关系的理解。
2.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第四步:拓展与应用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巩固。
2.提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与展望本节课主要围绕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展开,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将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数与形之间更深层次的联系,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
以上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数学广角——数与形8》人教版的教学安排和内容安排,希望能够对教师们有所帮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与形》这一章节主要包括数字的排列规律、图形的变换和几何图形的性质。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例子丰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数字的排列和图形的认知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概念和性质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中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不同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掌握简单的数列公式;学会用平移、旋转等方法对图形进行变换,了解变换后的图形性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中的规律美,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字排列的规律,图形的变换和性质。
2.教学难点:数字排列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图形变换的方法和性质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实物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概念和性质。
3.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模型、幻灯片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数字排列的规律、图形的变换和性质等。
3.练习题:准备一些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请同学们观察一下,1、2、3、4、5、6、7、8、9这九个数字,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让学生思考片刻,然后引导学生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数与形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数与形一、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涉及数与形的关系,包括角、广角、直角、钝角、锐角、全等图形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熟悉角的概念,能够准确描述角的大小和位置。
2.了解广角的概念,掌握广角的度量方法。
3.了解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及分类,并能够应用到具体的案例中。
4.掌握全等图形的判断标准和应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角的概念及度量方法、广角的概念及度量方法、全等图形的应用。
2.教学难点:钝角和锐角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理论结合实践教学,并采取启发式教学法。
2.学法:学生以观察、实践为主,理解和记忆为辅助。
注重掌握公式及其应用技巧。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1.引入角的概念: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围成的部分,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2.带领学生探讨角的种类及分类,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二)角的度量方法1.角的度量单位:角度制和弧度制。
2.角度制:用度来表示角的大小,一周等分成360度。
3.弧度制:用弧长的长度来表示角的大小,一周等分成2π弧度。
4.给出一些角的示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判断,并用角度和弧度两种方式来进行度量。
(三)广角的概念及度量方法1.引出广角的概念:大于180度,小于360度的角称为广角。
2.带领学生通过绘制图形以及观察实物进行广角的认识和度量。
3.进行一些广角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角。
(四)直角、钝角、锐角的概念及分类1.引入直角的概念:大小为90度的角成为直角。
2.引入钝角和锐角的概念及分类:大于90度的角成为钝角,小于90度的角成为锐角。
3.给出一些具体的角度,带领学生进行分类和度量,并进行练习。
(五)全等图形的判断标准和应用方法1.引入全等图形的概念:在平面几何中,具有相同形状和大小的两个图形被称为全等图形。
2.给出全等图形的判断标准:对应边相等,对应角度相等。
3.引导学生应用全等图形判断方法,进行相关的实例练习。
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坚信“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今天,我就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数学广角数与形》进行教学设计,希望能带领学生们探索数学的奥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107页的“数与形”相关章节,涉及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方法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具体包括数的几何表示、数的对数函数图像、数列的图形表示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掌握数形结合的基本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难点:数的对数函数图像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楼层高度的测量、地图上的距离计算等,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与形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2. 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讲解数形结合的概念,以数的几何表示为例,引导学生理解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3. 数的对数函数图像:通过示例,讲解数的对数函数图像的特点和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图像中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4. 数列的图形表示:介绍数列的图形表示方法,如坐标系中的折线图、条形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特点。
5.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6. 例题讲解:选取一些典型的应用题,如有关数列的求和问题、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等,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
7.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讨论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解决,并派代表进行汇报。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数形结合的基本概念、数的对数函数图像的特点、数列的图形表示方法等,通过清晰的板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数与形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2、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3、学会用工具画圆;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使学生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5、让学生喜欢上美丽的圆,激发探索圆的特征的兴趣。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课前活动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轻松一下做一做课间操怎样?起立第一节:甩甩你的手臂(从前往后再换个方向)第二节:转转你的脑袋第三节:原地转身二、导入新课1、师:上课前的运动操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做圆周运动)2、师:刚才发现有的同学手臂转得不太像圆,什么办法转得更像圆呢?(手直、肩不动)3、师:我们在运动中可以产生圆,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圆,大家看:欣赏圆的。
4、揭题:圆的认识5、师:我们看在这餐桌中看到了有几个圆?这中间有着许多的数学知识,相信吗?三、动手操作(一)师:下面我们就做一做这个餐桌[媒体]做一做:同桌合作,每人在白纸上画一个圆,然后剪下组合成一张圆桌模型。
(二)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是怎么做的?[第一步]我们第一步是画圆,你是怎么画的?1、说说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2、师:老师也在黑板画一个圆(边画边说)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半径)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一点(圆心)上把装有铅笔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3、老师的圆画得怎样?画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针尖不动、两脚距离固定)4、你们画的两个圆的大小为什么不一样?(两脚的距离不同)[第二步]我们是把画好的圆剪下来,问:剪时与我们以前的剪正方形、三角形的时候有什么不同?师:圆呢?(弯的)弯的在数学上我们叫做曲线,所以圆是由曲线围成的与以前所学习的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步]剪下的圆怎么组合起来呢?这2个针孔从哪里来?师:针孔的'这一点,我们叫做这个圆的圆心也可以用字母“o”表示。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数与形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教科书第107-108页的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加法算式中的加数与小正方形变化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形结合的优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教学重难点】重点: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难点:体验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学具:方格纸【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
1.分别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计算组合长方形的面积。
通过计算。
你发现了什么?3.出示课题:数与形。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2)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1、4、9、16、25)都是平方数,追问我们在那个图形中能找到平方数?(正方形)(3)生活动:在方格纸上画出1、2、3、4、等的平方?观察图形,在图形中找到连续奇数相加?观察加法算式、平方数、正方形,你有什么发现?(发现一:加法算式的中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每边中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发现二:加法算式中的加数是在图形变化中增加的小正方形的个数。
发现三:几个奇数相加的和正好等于几的平方。
2、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发现如何求个数)加数的个数等于最后一个奇数加1除以二或。
3、当堂练习:第108页的做一做第1题。
4、探究三角形数。
(1)课件出示三角。
(生观察发现图中的数)(2)观察、试算、发现规律。
(3)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①引导验证:你发现的规律成立吗?请结合图示进行验证。
②汇报、交流。
③明确结论。
5、小结:正方形—数,三角形—数。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数轴进行数的大小比较和计算。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
难点:理解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教学过程】一、热身导入(5分钟)1.师生共同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以问答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定位测试。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数与形”这个单元要学习什么内容吗?学生:要学习几何图形和数轴。
教师:那几何图形有哪些呢?学生:有尺规作图、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那数轴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学生:用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掌握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和性质。
2.理解数轴和数的大小关系,能够利用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3.老师通过示意图介绍几何图形,引导学生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4.老师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数轴的使用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轴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进行简单的数轴计算。
三、课堂练习(25分钟)1.练习题选做(15分钟)(1)假设现在数轴上有两个点,一个点的数值为-3,另一个点的数值为6,它们之间距离是多少?(2)现在数轴上有两个点,一个点的坐标为-2,另一个点的坐标为6,它们之间距离是多少?(3)把以下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2,0,3,-5,6。
(4)数轴上画出-3到5的区间,并在区间上标出-3和5两点,求这个区间的长度是多少?2.板书案例解答(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列出题目的解答过程和结果,以及参考答案。
四、课后延伸(5分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深入了解相关内容,教师布置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完成和掌握。
【教学评估】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数学广角——数与形》单元,主要内容为数与形的探究和理解。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数与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的概念和简单的几何图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数与形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太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探究来加深理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关系感到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数与形的概念,认识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
2.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数学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与形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如何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案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准备一些实际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总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认识到数与形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物体排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它们的排列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些具体的数与形的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数字序列和对应的图形,让学生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数学问题,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
可以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然后进行分享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8数学广角——数与形课程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广角——数与形的学习,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能够辨认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包括两种特殊的图形:平行四边形和菱形。
2.能够通过分类、比较、构造等方式,总结出不同几何图形的规律和性质,运用数学语言和符号描述和解释。
3.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数学兴趣。
二、教学流程1. 热身活动(5分钟)教师通过问答、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本课的主题。
2. 导入新知(10分钟)教师介绍本节课的内容,重点介绍平行四边形和菱形的定义、特征、性质。
并通过图示等形象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到这两种特殊图形。
3. 新学与练习(35分钟)3.1 学习——平行四边形(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平行四边形的内容,并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分类、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相关规律和性质。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通过重心和中心对称等方法,构造出平行四边形。
最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3.2 学习——菱形(1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菱形的内容,并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分类、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总结出菱形的相关规律和性质。
然后,教师演示如何通过对角线的长度和夹角等方法,构造出菱形。
最后让学生进行相关练习。
4. 拓展与应用(35分钟)教师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拓展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5. 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要求学生整理并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和能力,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做法及评价1. 教学做法本课程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拓展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2. 教学评价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符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中数与形的学习要求,适合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能力的需求。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能通过观察图形理解数的含义。
2.能够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数与形相互转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兴趣,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理解数与形之间的转化过程,并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资源•教科书•多媒体课件(含数与形关系示例、练习题)•练习册•图形工具(如直尺、圆规等)•白板及白板笔五、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数与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关系。
•直观演示法: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数与形的转化过程。
•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形和数字,引发学生对数与形关系的思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数与形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如何相互转化。
2.知识讲解•数与形的基本概念:介绍数字的基本含义和图形的基本特征。
•数与形的关系:通过实例(如正方形面积与其边长的关系、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等),展示数与形之间的紧密联系。
•数与形的转化方法:讲解如何将数转化为图形(如用图形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将图形转化为数(如计算图形的面积、周长等)。
•示例讲解: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如何运用数与形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3.巩固练习•提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练习题中的难点和易错点。
•分享解题思路和方法,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与形的关系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新增的内容。
教材分两个例题进行编排,其中例2是利用图形直观解释抽象的数学问题,是以形助数的内容。
教材让学生通过观察与计算,发现加数的规律与和的规律。
通过利用分数意义的直观模型,感受“无限接近”的含义,让学生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1,从而说明有些问题通过画图解决起来更直观。
教材仅仅通过画图就要让学生认为最终结果就是1,缺乏应有的推理和严谨的逻辑很难使学生信服,怎么从数的“无限接近”到了作图就能说明等于了呢?难道图比数更精确吗?【学情分析】虽说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方法有一些感受和认识,特别是对以形助数来分析问题有一定体会,但是本课教学的真正起点在哪里?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个简单的课前检测。
下面是我对本班50名学生的前测数据:题1:用图形解释5.8×3+5.8×7=5.8×(3+7)=58 的合理性?前测结果:正确率32%,大部分学生知道计算过程是应用乘法分配律,但无法用图形解释。
分析:1.多数学生认为以形助数是额外的负担。
2.没有相关内容的训练和技能保证。
题2:算一算0.9+0.09+0.009+……=?前测结果:0.9+0.09+……=0.999……(72%)0.9+0.09+0.009+……=1 (10%)不会解答(18%)分析:1.学生缺乏表示无限结果的方式。
2.学生难以理解无限接近就是等于。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在解决1/2+1/4+1/8+……=1的问题情境中,借助图形支撑直观感受数与形之间的关系,并解决数的问题,感受极限思想和错位相减法。
2.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过程,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体会数形结合、极限等基本数学思想,感受数学的趣味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活动,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增强以形助数的意识。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8数学广角——数与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
-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教材,提前指导学生预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的相关内容。
- 准备学习指导手册,包含本节课的预习作业、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 辅助材料:
- 准备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图形相关的图片、图表,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3. 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和它与图形的关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动态图演示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 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斐波那契数列相关的实际问题。
2. 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通过拼图或绘制图形,演示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图形的关系。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8 数学广角——数与形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来自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人教版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的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数列规律的探索,通过图形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数与形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斐波那契数列与螺旋图形的关系。这部分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中的整数认识、简单的数列概念以及图形的特征有紧密联系。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数列概念,能够识别简单的数列规律,并了解图形的分类和特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发现数与形之间的美妙关系,深化对数学规律的认识。
2. 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数与形的联系,增强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三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三篇人教版六班级上册《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优质范文一设计说明:数与形之间密不可分,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的度,就可以把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在引进新知、建构概念、解决问题时,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1.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数形结合思想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抽象能力的提升。
因此,教学伊始,从观察、分析例1中图与算式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和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与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3+5+...+95+97+99=( )设疑:怎样快速计算出这个算式的结果?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题。
观察图形,把算式补充完整。
1=()1+3=()1+3+5=()1+3+5+7=()(2)观察图形与算式,(总结)规律。
观察、讨论。
仔细观察,看一看上面的图形和算式左边的加数有什么关系。
汇报规律。
[规律一:算式左边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规律二: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的个数和。
规律三:算式左边加数的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列(或每行)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总结:即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即是几的平方。
(3)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数学广角——数与形》一、教学内容《数学广角——数与形》是六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内容。
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数学中数与形的相互关系,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掌握数形结合的方法。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数与形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数与形的相互关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数与形的定义、特点,分析数形结合的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3. 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数与形的关系,提醒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现象。
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数与形》2. 主要内容:数与形的定义、特点、数形结合的方法、实例演示等。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课堂所学。
2. 提高题: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数与形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八、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本节课内容丰富,实例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数与形的关系。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学生反馈: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表现出浓厚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4.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数与形》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感受数与形的联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用图形表示数,数与形的对应关系,以及简单的数学问题解决。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数与形的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活动,深化对数与形的认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用图形表示数,能找出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体会数与形的联系,培养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会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用图形表示数,找出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2.难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交流,体会数与形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合作伙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表示某个点的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与形的联系。
呈现(10分钟)1.教师展示一些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等,让学生尝试用数对表示它们的位置。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成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操练(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停车场有4行5列共20个车位,某辆车停在了第3行第4列的位置,用数对表示它的位置。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2.掌握在几何图形中出现的数字特点;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2.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教具:彩色图形卡片、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案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何图形和数字相关的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内容。
2. 概念讲解(15分钟)•讲解数字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正三角形有3个顶点、三边等;•介绍几何图形中的数字特点,比如矩形的四个顶点、四边等。
3. 课堂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做练习题,巩固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
4. 拓展(10分钟)•讲解数字与形状之间更复杂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更多规律。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1. 复习(10分钟)•对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强化学生对数字与形状关系的记忆。
2. 练习(20分钟)•分发练习册让学生进行练习,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检测(15分钟)•进行课堂小测,检测学生对数字与几何图形关系的掌握程度。
4. 拓展活动(10分钟)•设计一些拓展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观察数字与形状的关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通过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数字与形状之间的规律性,让他们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2.思考数字与几何图形的更多关联。
以上为本次数学课教案,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8 数学广角——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章,主要内容包括数与形的概念、关系以及运用。
本章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感受数与形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与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数与形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深入,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存在差异,需针对不同学生制定合适的教学策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数与形的概念、关系,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与魅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与形的概念、关系,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
2.难点: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趣味故事等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及相关课件。
2.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3.练习题:准备与本节课相关的基础练习题和拓展练习题。
4.实物模型:准备一些与数与形相关的实物模型,如立方体、圆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趣味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如讲述“毕达哥拉斯与勾股定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和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数与形的内在联系。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数学六年级上第八章人教版

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1、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解题规律。
2.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2过程与方法: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考点2.1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
2.2 教学难点: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3 考点分析:学生会利用图形来解决一些有关数的问题,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3、专家建议(1)重视“数”“形”之间的联系,重视找到解题规律。
引导学生探究算式左边的加数与大正方形右上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关系,发现“数”“形”之间的联系,找到其中的规律,使学生在体验用形表示数的直观性的同时,学会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2)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从观察抽象的算式特点开始,先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得数规律,再借助多种几何图形直观验证计算过程及结果,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3)通过举一反三,培养数学能力:在巩固练习时,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行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8 数学广角——数与形》教案一. 教材分析《8 数学广角——数与形》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通过探索规律,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内容主要包括:数列的规律、图形的变化、数形结合的原理及其应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数学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培养他们的数形结合思想。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培养学生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数形结合的思想。
2.探索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2.运用实例讲解,让学生感受数与形的联系。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实例等。
2.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3.准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数列,如1、2、3、4、5、6、7、8、9,引导学生观察数列的规律。
提问:你们发现这个数列有什么规律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数列的规律。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个图形,如一个正方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的变化。
提问:你们发现这个图形有什么变化吗?让学生自由发言,总结出图形的规律。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正方形,边长为1,求其面积。
”让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如:“一个等差数列,前两项分别为1和2,求第10项。
”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可以应用到哪些领域?让学生自由发言,拓展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数与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P107-108。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活动,帮助学生借助“形”来直观感受与“数”之间的关系,体会有时“形”与“数”能互相解释,并能借助“形”解决一些与“数”有关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数与形结合来分析思考问题,从而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使学生在初步了解、运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同时,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充分利用教材习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举一反三地运用所学,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培养。
学情分析:
数形结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解决问题,可使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使抽象的问题变得更直观。
小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还不够高,经常需要借助直观模型来帮助理解。
而数与形结合的例子在小学数学教材与教学中比比皆是。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数”“形”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问题。
2、体验到数学的极限思想。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 完全相同的小正方形纸卡若干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数与形。
回忆以前学过的数、形知识。
预设:
生1: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
生2: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菱形……
数与形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与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数与形有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关注图形与数学的关系,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
二、实践操作,发现图中蕴含的规律
教学例1
(一)动手实践
1、先摆出一个黄色小正方形
师:一个小正方形可以用数字1来表示。
2、再增加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预设:再摆3个,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师:可以用算式1+3=4来表示。
3、再增加几个这样的小正方形,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预设:再摆5个,就能摆成一个稍大的正方形。
师:可以用算式1+3+5=9来表示。
【此环节学生动手操作,亲自实践,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摆的位置,为了便于观察和发现,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规律去摆并注重交流。
】
(二)探究规律
1、观察、讨论
师:仔细观察,用算式表示出每个图中小正方形的个数。
能否用其它方法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
11=(1)²
1+3=51+3=(2)²
1+3+5=91+3+5=(3)²
观察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形中表示哪一部分?谁来指一指或说一说?
根据规律,请同学们猜一猜第四个正方形需要再增加几个?并仿照黑板上的算式,说说等式怎么写?
预设:需要在增加7个小正方形,可以写成等式1+3+5+7=(4)²
【鼓励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看图与算式,总结发现
①观察、讨论。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吗?
预设:
生1:左边的数都是奇数;
生2:后一个数与相邻的前一个数都相差2;
生3:从1开始,并且是连续的奇数;
生4:有几个加数就是几的平方;
……
②数形结合,验证规律。
发现一:算式左边的加数的个数与对应的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的个数相同;
发现二: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
发现三:算式左边的加数和正好等于大正方形中每行(或每列)的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体会在小正方形增加的同时,图形的行数和列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3、汇报总结:算式中的规律。
小结:算式左边的加数是大正方形左下角的小正方形和其他“L”形图形中所包含的小正方形个数之和,也正好等于是每个正方形图中每行(或每列)小正方形个数的平方。
【教师强调: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就是几的平方】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