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原因分析及自我体会
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原因分析及自我体会刘慧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正处于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面临着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碰撞,受此影响,部分大学生道德观念出现混乱,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行为出现滑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道德素质现状1.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具体体现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比较淡薄,理想追求淡化,在得到别人资助时心安理得,不思感恩与回报,一些学生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2.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
部分大学生对日常生活的细节不够重视,缺少检点,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个人感情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就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3.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
二、导致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因素1.家长过分溺爱所致,当今社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与日俱增,对子女的各种投资有增无减,但他们过多的关注智力开发,忽视了对子女道德品质和行为方面的养成教育,许多父母忽视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这种教育上的片面性无疑给处在养成教育关键时刻的青少年传递了一种错误理念,成绩就是一切,其他皆无所谓。
再者,不少父母追求生活享受,自身行为不检点,不能给青少年树立良好的榜样。
2.学校道德教育的缺陷,目前在学校教育中“唯分论”“应试教育”扔根深蒂固,重智商而轻德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同时,一些学校的德育工作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将其具体的付之行动。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了人们主体意识的生成,同时诱发了个人主义的倾向,市场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利益群体的多样化必然导致思想道德价值的取向多元化,市场经济的效益原则增强了效益观念的求实精神,同时诱发了拜金主义和重利轻义的思想。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
新时期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一、社会公德的涵义社会公德是一个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共同准则、重要规范。
任何社会都离不开社会公民共同认可的、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并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具有悠久的历史。
20世纪初,我国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梁启超先生在《新民说》一次中明确界定“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
[1]公德包含了人与群体、社会、国家的关系,指明了个人对群体、社会和国家应尽的义务。
他认为:“公德者,诚人类之基本哉”。
[2]也就是说社会成员公德意识的强弱关乎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扩展,公共领域的道德更加收到关注。
社会公德不管是内涵和外延都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所谓现代社会的公德主要是指生活于同一空间下的、具有不同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共同“签订”的,并得到共同遵守和正常执行的“社会契约”,其根本目的在于“相善其群”。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不良表现及原因分析(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不良表现当代大学生是社会的主力军,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道德素质,其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的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发展和希望。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步重视并使其得以大力加强,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的,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希望。
但是正是因为这种美好的愿景,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把精力主要集中于获取优异的成绩,找到心仪的工作,忽视了培养自身的生活能力和道德修养,造成了现实生活中出现的社会公德确实的现象。
1、人际关系上的社会公德缺失大学生也需要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在与他人的交往当中一些大学生过于随意,过于张扬自身的个性,个人主义泛滥。
在学校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看到任课老师不仅不上前打招呼还躲避老师,甚至于与同伴数落老师;课堂上玩手机,看电子小说,玩小游戏,聊QQ,刷微博,随意进出教室,对老师的教诲不听不闻;聊天、说话语言粗鲁,习以为常。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前言高职大学生是指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届毕业生,其素质、能力和文化水平明显高于普通职校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实践能力和实战经验。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高职大学生却存在着公德失范等行为,这直接影响到社会治理和高职教育的形象与质量。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有效途径。
公德失范现象存在的原因高职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代表,其公德失范行为的背后,通常有以下原因:社会环境因素现代社会压力大、竞争激烈,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影响了高职大学生的公德观念、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
教育水平差异一些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信誉度不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等方面也相应存在缺陷,限制了他们对公德观念的内化和运用。
异化心态一些高职大学生缺乏自我肯定、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出现了自我中心、滋生沮丧的心理状态,最终导致了不良行为。
公德失范治理的措施高职大学生的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反思。
针对该问题,在治理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完善法律规定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公德失范行为的立法建设和执行,提高失信行为的社会代价,扩大失信行为的社会惩戒力度。
强化教育引导完善高职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加强公德教育的引导,增强学生的公德观念和责任意识,有效预防和纠正公德失范行为。
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管控,监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检查和打击不良表现和行为,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
加强社会服务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提供给高职大学生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通过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途径,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行为规范。
结尾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中的一大难点,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规定、强化教育引导、加强监督管理和加强社会服务等多重措施。
只有以多管齐下的方式,才能遏制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为社会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从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表现、导致原因和应对对策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表现为缺乏公德意识、道德标准混乱、责任心不强等问题。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不足、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加强道德教育、建立奖惩机制、提高社会责任感等对策。
总结分析了以上对策的可行性,并展望未来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关注,并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对策分析、道德教育、奖惩机制、社会责任感、总结、展望未来、建议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现代社会中,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在社会交往和行为中出现了一些缺乏公德心的现象,典型的表现包括不尊重他人、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诚信意识等。
这种社会公德缺失现象的存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担忧。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道德观念相对淡化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往往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
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引言部分结束。
1.2 问题陈述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种种社会公德缺失的问题,比如缺乏公德心、道德品行不端、不遵守社会规范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必须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与重建
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缺失与重建摘要: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先进思想和文化的创造群体。
作为社会的栋梁,祖国的未来,在知识的储备和科学技能方面已经达到一定水准。
然而我们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需要高素质的人去推动。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想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必须从自己做起,提高社会公德意识,以适应社会。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象原因措施正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不遵守社会公德的现象。
其中一些是文化程度较低的人所为。
但当中的大学生也不占少数。
大学生,具有高的学历,丰富的文化知识,受到良好的教育,为什会做出这样的行为,这值得深思。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的现象1. 大学生校园的公德缺失:1)公厕卫生:“来匆匆,去冲冲”的标语成了摆设。
一些人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既然是公共厕所,我们就应该保持公共卫生,给大家一个干净的环境。
2)自习室:自习室是一个学习氛围十分浓郁的地方,但一些人却在自习室大声喧哗,高声接电话,全然不顾一旁正认真学习的同学。
其还有一些同学表面上看都是有修养有素质的人,但自习结束后,他们的座位却是狼藉一片。
3)公共场所举止不得体:在校园里随处可见一些情侣搂搂抱抱,举止过分亲密,有损大学生形象。
4)乱扔垃圾:尽管校园里没隔十多米就设有垃圾桶,但仍然可见遍地的垃圾。
5)诚信缺失:主要表现为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2. 社会生活中的公德缺失1)公交车上不让座: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来不给老弱病残让座,只顾自己舒适,一点也表现不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旅游景区乱涂乱画乱丢:一些大学生在旅游的时候随手刻下某某到此一游等字样。
或者走到哪垃圾就丢到哪,损害了大学生应有的形象。
3)不遵守交通规则:所谓中国式过马路,在校园周围的马路上就明显体现出来了。
4)诚信缺失:特别表现在与人交流和求职过程中。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1、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最富有活力的社会群体,他们喜欢一种新奇的目光认知社会,感知公德,对一些社会不良风气鉴别能力弱。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
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大学生应该成为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公德规范的模范人物,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每一个大学生要善于在社会实践中体会什么是真正符合社会公德规范的行为,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思修论文: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社会对大学生公德的修养和实践能力的期望与要求亦随之提高。
大学是社会的一部分,也是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大学校园,不仅是学习的殿堂,更是社会的缩影。
大学生,投入到大学的生活,不仅要完成学业,还有更重要的人生目标和历史使命——为实现从一名自然人到一名社会人的转变打好坚实的基础。
为了解大学生校园公德状况,近年一些大学对大学生一些日常行为做过调查,例如:对大学食堂用的餐插队现象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对此持“无动于衷”的态度,5.6%的受调查者承认“自己也插队”; “当发现有人在寝室外的走廊上大声喧哗时”,46.6%的人“无动于衷”; 听讲座时,22.4%的人会收发手机短信,另有19.4%的人曾经“打盹”,表示专心听讲的占35.1%;将近一半的学生声称自己有过“因一时找不到垃圾箱而随手丢垃圾”的经历;如果“看到公共场所的水龙头忘关了”,68%的学生表示会“关紧水龙头”,24.5%则“不予理会”; 对于大学生穿拖鞋进教室上课,56%的学生认为这是个人私事,不应要求太严;78%的学生喜欢依某同学的缺点起绰号称呼同学;在诚信方面,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在求职时提供虚假信息”的做法,66%的大三学生赞同“简历不做假,典型一大傻”的说法。
12%的学生承认假期回乡社会实践报告是从网上复制粘贴的。
漠视社会公德的不诚信行为是令人忧虑的。
诚信是社会公德的第一要求,是成就人生的第一要素。
大学生社会公德治理的实践困境及破解思路
完善监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
建立学生公德档案
为每位学生建立公德档案,记录其在 社会公德方面的表现,作为学生评优 评先、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
强化教师示范作用
明确管理责任
高校应明确各部门在大学生社会公德 治理中的职责和任务,形成齐抓共管 的工作格局。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教师以身作 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公德榜样。
多数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社会公 德意识,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 序,维护公共利益。
然而,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社 会公德缺失的问题,如乱扔垃 圾、破坏公物、不遵守交通规 则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 形象,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需要引起重视。
影响因素探讨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社会公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家庭氛围等都 会对孩子的社会公德意识产生影响。
奖惩执行不到位
存在奖惩执行不公正、不严格 的情况,影响了奖惩措施的效 果。
校园文化氛围不浓
01
02
03
缺乏公德意识宣传
高校对社会公德意识的宣 传力度不够,难以营造良 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参与度不高
学生对于社会公德活动的 参与热情不高,缺乏主动 性和积极性。
校园文化活动单一
缺乏多样化和创新性的校 园文化活动,难以吸引学 生的关注和参与。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频发,如乱扔垃圾 、随地吐痰、不遵守公共秩序等,这些行为不仅损 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形象。
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治理,提高大学生的社 会公德意识,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大学生 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社会公德治理的实践困境,探讨破解思路, 为高校和社会公德治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
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探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公德失范现象在我国的各个领域中层出不穷。
高职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一部分,自然也难以避免公德失范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接下来本文将对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治理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公德失范问题的表现公德失范问题是一种违反社会公共道德和伦理的行为。
在高职大学生中,公德失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不文明用语:口吐脏话、骂人、讲粗口等等不文明用语。
2. 不文明行为:大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等等不文明行为。
3. 不尊重他人:歧视、侮辱、欺负他人等等不尊重他人的行为。
4. 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公共事务、不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不尽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等等。
二、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成因公德失范的出现不是突如其来的,它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在高职大学生中,公德失范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教育环境的问题。
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在很多高职学校中,教育内涵过于单薄、物质文化过于浅薄,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和导师引领,这样就容易让学生不重视社会责任和公共道德。
2. 受社会环境影响。
如今社会风气中,环保、文明等话题已经成为热门话题,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认真对待这些问题。
长久以来,社会普遍存在着“野蛮生长”的倾向,随之而来的是一种“随波逐流”的心态,这样的心态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公德失范的出现。
三、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对策如何治理高职大学生公德失范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
为了防止这种现象的扩散和影响,我们应该密切注意,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
下面,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 //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生道德品质的重要来源。
在学生方面,应以尊重、孝顺、诚实、守信、勤劳为标准,从人的基本素质入手,形成和培养健全的人格。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爱心教育,并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及时指导,让孩子从小懂得自尊、自爱、自立、自信,行为上才会更加规范。
浅谈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一)
浅谈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及教育对策(一)【摘要】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加强大学生公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思政工作者的职责。
然而大学生中存在道德知识和道德行为的不对称现象,它根源于社会、网络、教育以及其自身认识等方面因素,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采取措施重视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对策关于社会公德的价值涵义,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众多界定。
笔者认为:社会公德是社会整体利益的反映,是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公共生活准则,它规范和调节着人际交往和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人们公共生活的道德需要。
它的内涵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而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建设者和新生的社会主义道德主体,其社会公德素质将影响着未来社会的面貌和状态。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建设,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使命。
一、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重要性(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整个社会的公德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的良好态势。
但我们也看到,目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道德失范现象: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界限混淆,如果这些失范现象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必然会影响和谐校园的构建。
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努力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保持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形成人们、特别是新世纪大学生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学生不仅要重视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增强生态意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大学生更新节约观念,努力节约资源,避免和减少资源的低效利用和过度消耗。
大学生失德现象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失德现象。
失德,顾名思义,就是失去道德。
在当今社会,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日益壮大,然而,随之而来的失德现象也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反思、去改正这些不良行为,共同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
以下是我对大学生失德现象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一、大学生失德现象的表现1. 学术不端:抄袭、剽窃、伪造实验数据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
2. 考试作弊:为了追求高分,部分同学不惜作弊,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
3. 道德沦丧:自私自利、缺乏责任感、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屡见不鲜。
4. 网络暴力:在网络上恶意攻击、辱骂他人,甚至散布谣言,严重影响网络环境的和谐。
5. 贪污腐败:部分大学生在校内外参与贪污腐败活动,败坏社会风气。
二、大学生失德现象产生的原因1. 家庭教育缺失:部分家长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道德品质的培养。
2. 学校教育不足: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忽视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3. 社会环境影响: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暴力等现象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4. 个人素质不高:部分大学生缺乏自律意识,道德观念淡薄。
三、如何应对大学生失德现象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
4. 提高个人素质:大学生要自觉践行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强化监督机制: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监督,对失德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四、结语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我们应当珍惜大学时光,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践行道德规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抵制失德现象,为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而努力!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大学这个人生新阶段,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谢谢大家!。
思修论文“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思考”
思修论文“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思考”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与思考摘要: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
遵守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是每个大学生的义务。
大学生已是社会的一个强大的群体。
大学生的行为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却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现状、思考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的开创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我们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我们应当自觉培养公德意识,养成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行为习惯。
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在社中做出很多不文明的行为让我们的大学失色不少。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是一件很紧急很迫切的事情。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心公益活动,乐于助人,能够在行为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主流。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甚至漠视社会公德,只讲个人享乐,无视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社会公德缺失。
长期以来,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工作重点是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扩大受教育的学生面积;在思想领域投入的精力虽然较多,但是真正起到的效用却有待商榷。
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每一个阶段都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公德意识似乎该有很强的底蕴,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着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公德意识的现象。
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现象随处可见,像随地吐痰、口出脏话、破坏公物、破坏公共秩序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给老幼病残让座的光荣传统也早已被一部分人抛至脑后。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在这个物质文化趋于高度发展的社会,很多大学生受到社会的影响,更多地强调竞争而非谦恭礼让,更多地关注物质而忽视精神。
食堂浪费粮食、书桌乱刻乱画、上课手机铃声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课堂上迟到早退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研究“社会公德”是指在人类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要求每个社会公民在履行社会义务或涉及社会公众利益的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其本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者一个群体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积淀下来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
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简单的行为准则就是社会公德,它是适应我们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它密切关系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无论是具体到体现某个人的精神层次或是文明程度,还是上升到检测一个团体、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程度都离不开社会公德这个重要的指标。
社会公德具体范围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是我们整个社会都该遵从的基本行为规范。
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社会日趋成熟的今天,培养综合素质高、有能更有德的大学生是时代和社会向高等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中的一门基础社会科学学科,在人才的公德培养方面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
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在研究过程中力求运用政治学、社会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借鉴调查统计法、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分析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对策,以期对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本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论几部分组成。
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正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相关理论界定。
分别介绍了社会公德相关概念、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必要性,从而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基本健康,但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比如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在公共资源领域不珍惜公共资源、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素养;在公共卫生领域,社会公德责任心缺乏;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法律法规的存在等社会公德失范现象。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
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及对策社会公德是指一个社会的全体公民为了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及其相应的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纵观人类社会公德发展史,社会公德作为社会生活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
社会越发展,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社会公德范围就越广。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具有社会公德意识也就越显得重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当代社会,社会公德已成为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然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现象比较突出,已引起社会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课题之一。
一、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现状大学生公共道德失范是当前学校生活中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有部分大学生目无尊长、唯我独尊,注重自我而非公德,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淡薄,存在着不少违反社会公德准则的思想和行为。
突出表现在公共生活领域、公共卫生领域、公共秩序领域、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等领域的行为失范。
(一)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淡漠、公德责任不强(二)在公共卫生领域中公德意识与公德责任心的缺乏(三)在公共秩序领域漠视甚至无视规则的存在(四)对公共资源和公共财物毫不珍惜,缺乏应有的公德素养二、当前大学生公德失范的原因分析大学生是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却缺乏相应的高水准公德素养,这是一个不得不让人深思的问题。
这里不仅有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现行教育体制和社会其他因素的影响。
(一)传统道德教育中“公德”教育的缺失(二)现行教育制度中“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体制的变革对大学生公德教育的冲击三、加强大学生公德素养的对策思考良好的公德素养不仅仅是个人优良素质的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这些年来大学生的公德素养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们不无忧虑地发现,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与文化层次相背离,缺乏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与社会、他人和谐共处的能力。
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思考探析论文(共5篇)
第1篇: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随着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高校德育工作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是: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能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高校中确实也有不少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社会公德意识淡薄和公共道德失范的行为。
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寄予良好社会公德的厚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不仅会对大学生自身造成危害,而且会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应对社会公德失范的对策,以此教育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家培养真正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一、大学生社会公德概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要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
”这一论述比较全面地概括了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国家的形象。
同样,大学生公德建设作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公德建设的重要外部指针。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因此,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己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重提高自己的公德水平,使自己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领航者。
二、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多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德认知方面态度端正并且有维护社会公德的良好意识及行为,但也看到,不少学生存在文明礼貌素养缺欠、助人为乐观念淡薄、爱护公物意识不高、保护环境责任心不强、遵纪守法的法制观念淡化等行为。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这一问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指出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已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难题。
在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探讨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强调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结论部分重申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和建立健全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素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的提升,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对策分析、教育体系、重要性、现状分析、原因分析、结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是当前社会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公德的表现日益受到重视。
近年来不少大学生在生活中出现了种种不端行为,如乱扔垃圾、横穿马路、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现象反映出一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失。
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原因,包括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不足等多方面因素。
针对这一问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社会公德素养的大学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旨在就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展开研究,旨在为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分析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根源和表现,探讨针对这一问题的有效解决对策。
通过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的重视,促使相关部门和学校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力度,建立起健全的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公德修养的大学生,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通过本研究的实施,旨在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解决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浅析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及对策
摘要: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近年来,在各地大学生中发生的一些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分析了大学生道德失范的几种现象,并探索了可行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道德失范现象对策一、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敲响社会道德建设警钟1、社会公德失范现象2013年3月2日,据济南时报报道,在山东师范大学长清校区,为了自己准备考研时能有如意的座位,不少学生用“占座锁”、“毒标语”标记各自“地盘”。
尽管这种情况只是在少数学生中发生,但从中仍可透视出整个社会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情况,可以说,是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了类似情况的发生。
首先是功利化的理想追求。
以往的大学生在谈及读书与理想的时候会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而现在的部分大学生更多的是将实现理想与只是局限于自身状态的改变或是获得一些可以预见的现实利益,而不是与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样的理想显然不能发挥大学生应当传递的正能量。
其次是公共意识逐渐淡漠化。
这类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完全从个人的主观意志出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学习纪律散漫,经常迟到、旷课,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服从学校老师管教。
这种“绝对自由”必然损害到他人利益。
同时,校园内散落在路边的垃圾、食堂出现的插队、教室里随处可见的“课桌文化”等现象,也都是大学生公共意识淡漠的集中反映。
2、家庭美德失范现象不久前,一位母亲到远隔千里的大学去看望自己的孩子,而这个大学生就因为担心自己衣着破旧的母亲被外人看到后笑话,生生将来探望自己的母亲拦在了校门口。
亲人相见不见应有的嘘寒问暖,有的只是冷漠的拒绝和伤害。
这个大学生没有拿自己母亲带给他的粽子,原因仍是怕同学看到了自己家里的贫困,伤心的母亲最后自己孤身一人含泪离开了学校。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作为家庭成员而应为家庭的维系和发展所尽的职责。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在“家庭”之中,又在“家庭”之外。
因为他们并未完全独立,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都依赖于自己所在的家庭;但同时他们绝大多数远离父母,长时间在校园生活,而且独立性日渐增强。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与对策探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失范问题愈演愈烈,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原因,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有关部门和个人提供借鉴。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1. 教育缺失当前,大学生进入大学的竞争日益激烈,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高校内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追名逐利的现象。
教育变成了单纯的智育培养,不能全面涵盖道德和社会观念的教育,削弱了学生对社会公德的认知和尊重。
2. 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市场化的加速推进,高校逐渐成为利益的场所,存在学分和学位的买卖以及各种考试作弊和抄袭行为。
此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压力大、物质欲望强烈、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让大学生受到各种信息的冲击,而信息的泛滥又让大学生难以辨别正误,导致行为失范的产生。
3. 家庭教育的失衡对于大学生的家庭教育,一般呈现出两种类型:一是缺少约束、过度宠溺,容易造成孩子的自私和冷漠;二是过于严苛,只要求孩子成功,忽略了对其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这样的家庭教育缺失了平衡和综合性的德育,把孩子变成了名利自私的工具。
二、对策探析1. 进一步深化教育融入社会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重要途径,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综合的思想观念学习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平台。
让学生从学校时期就具备践行公德的意识和能力,并长期坚持这一优良习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2. 建立健全的制度和规范通过建立正确的制度和规范,促进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如加强学生德育教育,重视有关法律法规的普及教育,建立评价体系和制度,严厉打击不良行为,坚持事后追究和监督,并加强对一些社会公德标准或价值的推广,进而倡导一种全社会都将自己置于公共利益之上的氛围。
3. 倡导社会公德,塑造良好文化环境倡导社会公德,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提高学生社会公德素质的必要条件。
社会应推崇正确的道德文化,将良好的社会公德理念深入人心,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以此逐渐塑造一个文明有序的社会公德环境,让人们真正的尊重公德、践行公德、发扬公德。
校园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校园社会公德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校园社会公德的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道德观念。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懂得道德观念,他们普遍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缺
乏礼仪和礼貌,不尊重他人,不尊重老师,不重视学习,不重视他人的意见,不能正确处
理他人的关系,等等。
二是缺乏道德责任感。
现在的学生很少有道德责任感,他们缺乏责任心,不能正确处理自
己的行为,不能承担自己的责任,不能做到自己的言行一致,等等。
三是缺乏道德审美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重视道德审美意识,他们缺乏美德意识,不能
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不能正确认识社会,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的价值,等等。
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
一是加强道德教育。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的礼仪和礼貌,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尊重老师,重视学习,重视他人的意见,正确处理他人关系等。
二是增强道德责任感。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
行为,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到言行一致,坚持原则,自觉遵守法律,自觉维护社会公德,
等等。
三是增强道德审美意识。
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审美意识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
己的行为,正确处理自己的行为,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做到自尊自重,
等等。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
对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的思考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
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新收稿日期2008一0229f作者简介余爱华(1977一),女,江苏东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原因,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与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现代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不断扩大,人们相互交往日益频繁,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护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传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
社会公德即公共生活准则,它是一个社会全体公民所公认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与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也是社会成员为了调节社会公共生活关系所必须共同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他们的素质如何,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形象,而且事关国家发展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他们的社会公德状况如何,可以说直接反映着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
作为高学历的群体,当代大学生理应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然而现实中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公德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基础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社会公德意识和道德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绝大多数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公德意识、公共这游戏这一点真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并能在行为层面上有所实现。
绝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认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认同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重大意义。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
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公共场合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
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新收稿日期一作者简介余爱华(一),女,江苏东台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二、导致大学生社会道德失范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变化。
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处在尚未最后形成阶段,较易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有目共睹,但市场经济的一些消极观念,如个人利益至上、金钱万能、损人利己、惟利是图等,严重影响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形成,使得大学生价值取向向世俗化、功利化发展,社会公德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弱化。
.学校教育因素。
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反映,是基础文明修养的重要内容,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去网游中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
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
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
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道德愿望和道德行为相矛盾的现象。
.学生自身因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像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
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
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公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并用“思政课”教学阵地,加强正面引导和教育。
“思政课”课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途径。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是自发实现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做大量的教育工作。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加以剖析并给与正面引导。
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和强化社会公德意识,自觉抵制市场经济消极因素的影响。
高校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的课堂教学,要把社会公德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在教学的内容上,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待人礼貌、宽厚、诚实、守信、谦逊、恭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克己自制等优良传统。
同时要努力用体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来教育学生,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学生。
在教育方式上,既要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要避免硬性的说教。
促使他们利用认识到的社会公德规范,运用到日常生活、学习中去,有意识地不断实践,使自己的不道德行为受到抑制,高尚的思想、行为得到强化。
.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学校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为人师表。
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学生,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
要求学生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
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
因此游戏,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韵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
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
.重视实践环节,加强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
社会实践是学生以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大课堂,也是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增强责任感的最佳途径之一。
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节假日与平常相结合,科技社团与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相结合,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渠道,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形式。
学校可组织学生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科技咨询、参与社区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他们得到的需要,使学生在社会活动实践中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
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