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传教士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合集下载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这项条约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巨额赔款是套在清政府和中 国人民身上的一副沉重的锁链,通过勒索赔款,列强控制了中国 的财政大权;外国军队驻扎京津等心脏地带,时刻威胁和监督着 清政府,使它成为一个为外国服务的驯顺的“洋人的朝廷”。
此后中国完全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的影响
• 9月,德国元帅瓦德西接替西摩出任联军总司令。在其主使下,联军入侵直隶、山
西一带,试图扩大战争
• 12月,清政府与列强开始议和。战争基本宣告结束。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屠杀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强奸
附:八国联军的暴行-抢劫和偷窃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庚子议和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3.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
03
1899年12月底肥城教案第一次杀死外 国传教士引起对外交涉
1. 义和团的兴起
思考:义和团是怎样的组织?
1. 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少年团员与红灯照
2.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
• 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 摩尔率领下,由天津向北京进犯(即列强第二次调兵入京)。
• 6月19日,慈禧太后向各国公使发出最后通牒,形成事实上 的“宣战”。战争正式爆发。
• 7月14日,联军占领天津。
2.八国联军侵华(1900.6-1900.8)
• 8月14日,北京陷落。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和亲信王公大臣出京西逃。联军主力部
队对北京分区占领,另派小股部队追击清军。至此,大规模战争基本结束。
义和团运动
知识结构
01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8-190000.8)
03
庚子议和与《辛丑条约》(1900.8-1901.9)

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中国历史第三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教材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地抢占殖民地,瓜分世界,对中国的侵略也更加猖狂。

在侵略过程中外国传教士起了极其恶劣的作用。

自40年代美法强迫中国签订《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后,各国的传教士纷纷涌入中国。

他们建教堂,网罗教徒,刺探各种情报,成为帝国主义侵略的急先锋。

传教士利用特权欺压人民群众。

因此,从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反教会的斗争。

斗争此起彼伏成为中国人民反侵略的重要形式。

1900年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就是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北方农村中的民间秘密组织。

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矛盾极端尖锐的情况下,义和团迅速发展为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运动,席卷中国北方大地。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中国人民反教会斗争;义和团的兴起;平原大捷;"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的发展;慈禧太后利用义和团的阴谋;义和团进入京津后的斗争。

2.思想政治教育: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人民反帝爱国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革命力量,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动力。

3.能力培养:①通过学习课文,启发学生认识中国人民的反教会斗争和义和团运动之间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②通过分析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也是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

"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义和团的发展,义和团在京津的斗争。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1)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山东,外国传教士凭借不平等条约的庇护,其活动远远超出正常宗教活动的范围,他们实际上成为深入中国民间的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表。

教会势力与地方封建势力往往相互勾结,相互包庇,欺压人民,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2)德国占领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3)中国人民的反洋教斗争,实质上是自发的反侵略斗争。

山东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并最终由冠县起义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序幕:1898年秋,赵三多领导山东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特点――没统一组织领导。

)3、“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具有爱国性质,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容易让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群众,但是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务团运动的发展:袁世凯镇压义和团(1899年底)——义和团发展到京津地区(1900年春)——慈禧太后改行“招抚”政策(企图控制、利用)——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慈禧太后先是“默许”,既而承认义和团,并命载勋和刚毅统率义和团,对外宣战。

这是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义和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900年6月初。

英、俄、德、法、美、日、意、奥) 1、八国联军侵略中国——联军首领:先是英国人西摩尔,后是德国人瓦德西。

目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为实现它们瓜分中国的侵略计划,联合发动的一场空前野蛮、残酷的暴行。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廊坊、杨村阻击战;天津保卫战、聂士成阵亡,侵略军成立都统衙门;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侵略军成立联军司令部,实行分区占领。

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和亲信大臣逃跑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

高三历史简评义和团运动专题辅导

高三历史简评义和团运动专题辅导

高三历史简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其群众基础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最初是“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宗教文化侵略,义和拳自发地投入到反洋教斗争中。

一、兴起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主要是因为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侵略的加深,外国传教士作威作福,欺压中国人民以及清政府的反动政策(“袒教抑民”)所造成的。

二、义和团的特点1. 发展迅速。

从山东兴起后,迅速发展到直隶、河南、山西、内蒙、东三省等地。

京津一带声势尤其浩大。

2. 自发性。

义和团没有建立起统一的组织和统一的领导机构,主要靠揭帖聚会,但他们纪律性很强,有事“传单一出,千人立聚”。

3. 战斗力强。

八国联军的统帅德国人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人民……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4. 顽强性。

义和团在被清政府出卖后,继续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晚清王朝进行斗争,直到1902年。

三、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的口号,突出反映了反帝要求,触及了“救亡”这一时代主题,表达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人民深厚的爱国热情和勇敢的反帝精神。

这个口号吸引了社会各阶层,中小地主、封建知识分子甚至部分官僚也加入反帝的行列,壮大了运动的声势。

但这个口号并不科学,“扶清”容易使群众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造成了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的倾向。

四、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农民的阶级局限性,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是小生产者,具有封闭性、落后性,思想朴素。

五、义和团运动的功绩1. 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直接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妄想,使西方殖民者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征服的,中国人民是不屈的,并迫使他们改变侵略策略,采取寻找代理人、“分而治之”的办法。

2.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推动了革命的发展,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义和团:中国独特的反帝运动

义和团:中国独特的反帝运动

义和团:中国独特的反帝运动义和团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反帝反封建的群众性反抗运动。

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时代背景是清朝的衰败、列强的侵略和殖民。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组织结构、宗旨目标以及影响等多个方面来介绍义和团运动。

一、历史背景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国土遭受了空前的侵略和扰乱。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均未能改变中国的困境,清政府的腐败和软弱因素日益显现。

同时,传教士活动的兴起以及西方文化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八国联军1900年选择以“镇压义和团”为由侵入中国,但这场侵华事件反而成为了中国反侵略反压迫的转折点。

义和团团结了广大的农民和贫苦人民,反对其生存权和利益的受到侵犯,称自己为“义和团”、“义军”,以保卫祖国正义为自己最高的任务。

二、组织结构义和团由农民和贫苦人民自发组织而成,无固定的领导和中央统一机构。

他们多是在村庄、农村的寺庙、祠堂等地组成,也有富商、地主觉悟较高者加入。

义和团的操盘人和教练员等中坚分子主要是武术、巫术和道士等人,再加之各地传统习俗的影响,使得许多义和团信奉了各种关公、岳飞、神明等等的故事,成为某种心理的寄托和信仰。

三、宗旨目标义和团的原本宗旨是要求清政府出兵驱逐外敌,并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但是由于群众的动员和鼓动,此运动往往演变成了爆发暴力的亲民革命和社会革命运动。

义和团对西方传教士和其教会的教徒大肆破坏,甚至于杀人波及,给西方列强带来了短暂的震惊与恐慌。

可以说,义和团由群众性反侵略运动演化而成的农民大起义,无疑是中国现代民族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四、影响义和团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是却给中国近代史上的反侵略反殖民斗争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皇帝迎合民意: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强烈震撼了清政府,迫使清廷迎合民意,推进了保护国家的改革。

2.推动了中国的革命进程: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从一个方面说明了革命的必要和民间革命意识的初步发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及自我检测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及自我检测

八年级历史上册:《抗击八国联军》知识点及自我检测一、义和团运动1.兴起:山东、直隶一带。

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

2.发展:清政府由“剿灭”变为“招抚”,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

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了京津地区。

斗争方式——粘贴文告;捣毁教堂、拆毁铁路、砍断电线等3.口号:“扶清灭洋”评价:“灭洋”——表达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扶清”——前期有利于得到清政府的支持发展壮大,但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

4.性质:反帝爱国运动二、抗击八国联军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间:1900年参与国:英、美、俄、日、法、德、意、奥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路线:廊坊——大沽——天津——北京2.义和团与爱国清军抗击八国联军①廊坊大捷②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西什库教堂、东交民巷使馆区③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

(聂士成殉国)3.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携光绪西逃,并下令剿杀义和团。

结果: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4.八国联军的暴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采取报复性的屠杀、劫掠,充分暴露侵略者的凶恶本质。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1.时间:19012.国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奥、比、荷、西(11国)3.内容:①“赔”: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以海关税、盐税等税收作担保②“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最能体现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为“洋人的朝廷”)③“拆”: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⑤“改”: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4.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1、使中国人民觉醒,奋起对帝国主义 的侵略;2、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亚洲觉醒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3、被 清廷借助,成为清政府反对帝国主义 的直接对抗力量;4、被帝国主义镇压, 成为帝国主义展示其实力逼迫清政府 就范教材;5、使广大无产阶级和资产 阶级认识到单纯的农民运动不是先进 的运动,不能救中国
义和团运动
之历史作用解析
•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或贬称为“拳 匪”。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 或被贬称为“拳乱”、“庚子拳乱”等, 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 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 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 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有240多 名外国传教士及2万多名中国基督徒死亡; 也有许多与教会无关的中国人被义和团 杀害,数量远超被害教民,难以统计 (单北京死于义和团手下的有十数万 人);死亡的义和团拳民、义和团支持 者以及其他中国人也不计其数,数量未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是有多种多样的原因的,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日益激烈化。自甲午战争后,中国 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 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 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 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 因。
义和团运动的思想Hale Waihona Puke 1爱国思想2.排外思想
3. 迷信思想 4.忠君思想

根本原因:义和团运动的领导阶级是农民阶级,基本群众 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最初 ,他们是以“反清复明”为宗旨,屡遭清政府的镇压。在 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把斗争的矛头直指帝国主义 ,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 开义和团运动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 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 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 在国内外敌人的夹击下遭到了 失败。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即主要原因) 主观主观:“扶清灭洋”中的“扶清”是义和团丧失 了应有的警惕;盲目的排外。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一方面,民俗信仰对社会上层的各有界定的儒释 道三家观念加以溶化和淡化,形成为实用性、包 容性、弥漫性的多神崇拜,即普通老百姓的三教 合一的信仰意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仰状态 和心态,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他乡里信仰集团 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当某个人或某种社会势力, 按照特定的需要将多神主义程式化,迷信习俗制 度化,并且把受到这种信仰和习惯支配的无组织 群体集结在一起时,民间的各种信仰集团(如民 间教门、香火集团等等)就随之而形成了。
在义和团运动的前夕,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但力量很弱。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已经 从改良派堕落到保皇主义泥坑。掌握中国政权的是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拒绝人民 最起码的自由要求、最表面的改良要求以及最形式的立宪 要求。帝国主义的侵略越来越疯狂,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越 来越严重,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刻,而清王朝的统治越来越 腐败、保守、反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义和团运 动。
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腐败的清朝政府已经在一 连串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不断地拱手让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仅在1898 仅在1898 年3 月到4 月期间,中国就丧失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九龙、 月到4 广州湾。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日“马关条约”规 定的赔款数目为2 定的赔款数目为2 亿两白银,经济危机的沉重负担,最终都加到了农民身上。这 些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加上清政府征收的更为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和 高利贷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 各地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也都变成了流民。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打碎了中国的手 工织机和纺车,使城市手工业工人也陷于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修筑铁路 和扩张沿海航运,使得原来从事于水陆运输的工人,特别是运河沿岸的京汉北段 的运输工人几乎全部陷于失业的困境。铁路的发展,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掠夺 中国的标志。 中国的标志。

庚子事变义和团与外国侵略

庚子事变义和团与外国侵略

庚子事变义和团与外国侵略庚子事变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历史事件,也被称为义和团运动。

它与外国侵略密切相关,并对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时间背景、义和团的兴起、外国侵略以及事件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时间背景庚子事变发生于1899年,当时正值中国晚清时期。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西方列强不断进行殖民扩张,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深刻的矛盾和问题,人民的生活也倍受压迫。

二、义和团的兴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民众组织起义和抵抗外国侵略者。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义和团。

义和团最早是由河北一带的农民组织起来的,他们主要通过拜神祈福的方式,寻求神的保佑,相信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抵御外敌。

后来,义和团得到了庙宇中的道士和一些地方势力的支持,逐渐壮大起来。

三、外国侵略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八国联军侵华及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庚子事变的导火索是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武装进攻,这引发了义和团组织的极大愤怒。

例如,庚子事变爆发后,义和团成员屠杀了许多外国传教士和传教机构,这也加剧了外国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四、事件的影响庚子事变极大地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也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义和团运动使中国民众对外国入侵产生了普遍的抵制情绪,这种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在中国后来的历史事件中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庚子事变暴露了中国社会问题的深重,例如腐败的政府和传统的社会秩序等,这也促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维新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再次,庚子事变导致了更多的不平等条约签订,进一步削弱了中国的主权。

这也成为后来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目标之一,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

总结起来,庚子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外国侵略的抵抗精神和对民族独立的追求。

虽然庚子事变最终并没有阻止外国侵略的蔓延,但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文末注释】:本文按照一般的学术论述形式进行撰写,采用了描述和分析的方式,不加入无关内容,以提供清晰的信息和流畅的阅读体验。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2 性质: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3 作用:打击了列强侵华 的嚣张焰, 表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的斗争精神。 4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板书
义 和 团 运 动 与 八 国 联 军 侵 华
背 景

1民族矛盾尖锐 2清政府腐败袒教
1义和团的兴起及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的剿和抚 3八国联军侵华 影响

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而失败 内容 《辛丑条约》
评价:
经过
1义和团的口号变化: 反清复明 扫清复明 扶清灭洋 义和团的口号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民族矛盾尖锐,是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斗争 2序幕 1898年赵三多领导义和拳攻打冠县的教堂 3发展 1899年改义和拳为义和团 4高潮 1900年义和团进入京津地区, 5失败 1900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义和团运动 背景:
1 一些西方传教士利益特权在中国为非作歹,
进一步激发了民族矛盾
(出现了许多教案,如青浦教案,西林教案,天津教案)
2 甲午战败后,列强在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企图把中国沦为殖民地,民族矛盾尖锐 3 1898年德国强占山东的胶州半岛,激起了山东人 民的愤怒 ,引发了各地人民的反洋教斗争 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 4清政府袒护洋教士(西方列强)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
1 作为反清复明的组织时 剿杀 2 1898年,义和团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时, 山东巡抚 招抚 3 1899袁世凯为山东巡抚 剿杀 受帝国主义的威胁 4 1900年慈禧 招抚 利用义和团对付帝国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5 1900年慈禧 对外宣战 利用义和团对付帝国主义,维护个人利益 6 1900年慈禧 铲除 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Hale Waihona Puke 帝国主义的对华战争1 1898年义和团运动初步发展 列强要求清 政府镇压 2 1900年列强组成八国联军侵华 3 天津 北京 4 在北京的殖民统治 并对北京实行了殖民 掠夺。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历史意义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烈化。

自甲午战争后,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成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

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义和团的兴起与谣言的煽动或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有着密切关系义和团运动兴起的直接原因是教案,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早已从中国获得了传教的权利,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已具有了一定规模。

但是部分传教士或教民依仗列强的支持,在中国横行霸道,拆民房、修教堂、霸占中国平民的财产,甚而干涉中国的司法行政,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

加之在教案的处理过程中一些官员“不论曲直,一味庇教而抑民”,更引起民众不满,因而自发采取行动对抗教会。

各地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成为义和团运动的前奏。

根本原因:19世纪末期中国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直接原因:清朝末年,中国境内基督教教会与民众的冲突。

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历史意义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义和团运动是通过拳民的英勇战斗,在瓜分危机三次缓解的基础上才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

这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是:1900年6月20日联军《大沽宣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一次缓解;7月3日美国《海约翰通牒》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二次缓解;10月16日《英德协定》所形成的瓜分危机之第三次缓解。

三次缓解的过程从所谓有限的军事行动到“领土与行政的完整”,从“利益均沾”到不利用中国形势“获得领土利益”等,都是一次比一次更加具体明确,并使个别具有领土野心、企图趁火打劫的帝国主义强盗也终于没有达到目的。

因此,通过义和团运动中三次瓜分危机的缓解,结果就起到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作用。

义和团运动以其英勇战斗的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者,使他们不敢为所欲为,不得不来一个紧急刹车,中止他们的瓜分罪行。

义和团运动中的外国传教士形象与传统文化的角力

义和团运动中的外国传教士形象与传统文化的角力

义和团运动中的外国传教士形象与传统文化的角力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之一。

它始于1898年,延续到1901年,是一场民间反外族、反帝国主义、反基督教的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外国传教士常常被视为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成为义和团的攻击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外国传教士的形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角力也愈发激烈。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义和团运动中外国传教士形象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角力。

义和团运动中,外国传教士的形象是极具争议的。

一方面,传教士以其宣传基督教的行为频繁地展示在中国人面前。

他们教授西方知识,向中国人传播“先进”的文化,耐心地进行福音传道,渐渐地获得了一部分中国人的认同和信任。

这是中国人自中国由官府领衔的门户开放运动以来,第一次接触到如此多的外国人,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理念,有了机会去接受不同文化的信息。

无疑,这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深刻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步。

然而,另一方面,外国传教士的传教方式,却更多地伴随着西方殖民思想的传播。

“殉道”成了外国传教士传播基督教的一种渠道。

他们将基督教与自我牺牲、自我毁灭相联系,将自己表现为奉献文化、宣传文化、引领文化、代表文化的“楷模”,从而赢得人们的敬仰与崇拜。

但这类方式也常常遭到中国人的反感。

中国人对于这种“殉道”方式的不理解,甚至产生了畏惧感。

他们认为外国传教士是来“摧残祖宗”,“破坏传统文化”的,而殉道的这些行为更是让中国人想起那些自杀殉节的尚武之士、画一条龙毙身的文人,并引起他们的不满和反感。

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间的交汇和角力也贯穿在义和团运动中外国传教士的形象与传统文化之间。

外国传教士希望中国人能够以西方的标准来思考和理解文化,但传统文化却更加关注于传统美德、文化传承和忠诚精神。

西方文化推崇个人主义,而传统文化却更加强调集体主义。

这两种文化的碰撞使得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更加深刻。

在外国传教士的眼中,中国文化是落后的,中国人需要借助外来文化的力量才能够获得进步。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第三阶段 从中法战争后到1894年中日战争前
由于各国传教士公开与中国的媚外官吏勾结起来,包 揽词讼,干涉内政,插手外交,加剧了中国日益严重 的民族危机。各地群众反教会斗争继续发展,先后掀 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第四阶段 从甲午战后到义和团运动

这期间,外国传教士积极参与本国政府瓜分中国的活
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和科 学的理论指导。
《辛丑条约》的订立
1990年12月24日,除了参加武装侵略中 国的俄、英、美、日、德、法、意、奥八 个国家外,又加上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 向清政府共同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 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 1901年9月7日, 这11个帝国胁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 《辛丑条约》,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洋 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 共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 9.8亿两白银;
• 拆毁北京至大沽口间的炮台,准许各国在北京 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驻军; • 在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使馆界,由各国驻兵防守, “中国民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 • 惩办曾支持宣战的王公大臣,永远禁止中国人 民的反帝活动; •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位列六部之首。
六、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和评价
1.显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力量。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3.有力打击了清王朝,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5.对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 教训 • 1)不能制订正确的政治路线,提不出
科学的纲领和策略。
义和团的口号

义和团运动的名词解释

义和团运动的名词解释

义和团运动的名词解释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清朝末年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列强在华传教和侵略的群众运动。

这场运动对中国历史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先声之一。

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发生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中国,是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列强在华传教和侵略的群众运动。

这场运动的发起者是一些中国民间组织,如“义和拳”、“红灯照”等,他们发动群众攻击西方传教士、教民和洋人,并摧毁他们的财产。

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期是 1900 年左右,当时运动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中国北方的许多省份,参与人数达到数十万之多。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和武力侵略,强迫中国开放市场,掠夺资源,削弱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地位。

同时,西方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借传教之名,行殖民统治之实,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造成了冲击,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反对西方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愿望。

在这场运动中,人民群众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和反抗精神,但也出现了一些盲目排外和暴力行为,如焚烧教堂、杀害传教士和教民等,这些行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谴责。

义和团运动虽然未能达到其预期的目标,但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场运动是中国人民反抗西方侵略的一次重要尝试,也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先声之一。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一、义和团运动
1. 兴起及其原因 2. 扶清灭洋的口号 3.义和团在京津的活动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辛丑条约》
知识回顾: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矛盾变化如何?
封建社会: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人民大众
近代中国人民探寻救亡图存之路:
失败教训和启示: 旧式农民战 争抵挡不住帝国 主义侵略
1900年从山东转移到 直隶地区(京津)
1900年6月中旬与清军 联合抗敌 1900年8月北京陷落,
义和团运动失败
无法阻止中 国在半殖民地的 深渊继续沉沦
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性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由农民群众 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影响: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企图瓜 分中国的美梦。 结果: 由于农民阶级无法超越自身的 局限性,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 杀,终归失败。
比一比,练一练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是
A、清朝的腐朽统治
(B ) B、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洋教的传入
2、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
A、反清复明 B、无处不均匀
(D )
C、以人为本 D、扶清灭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A ) B、 《马关条约》
李鸿章
慈 禧 太 后
签订《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辛丑条约》(1901年) 11国列强 清政府——————————



义和团运动知识点总结

义和团运动知识点总结

义和团运动知识点总结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之一。

它发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

下面就义和团运动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因1. 政治因素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腐败无能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关注焦点。

清政府对外国侵略者的软弱无能与封建统治的腐败,使国民感到义愤填膺,对外国侵略者和其勾结的买办势力充满了愤怒。

2. 经济因素由于清政府的割地赔款政策和投降战略,使国家经济面临了空前的危局,普通民众的生活陷入了绝境。

3. 宗教因素由于基督教传教士的大规模传教活动,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受到了挑战,引发了中国人民对外来宗教的排斥与反抗。

4. 社会因素随着西方列强及日本、俄国的侵略,中国的封建社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社会矛盾不断加剧,人们的反外情绪日益高涨。

二、义和团运动的主要事件1. 良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最初的组织是一种秘密的、宗教化的民间组织,布道师率领一些乡绅和游民组织传教士焚舍杀人,这种现象被称作良民起义。

2. 打砸洋货义和团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大肆打砸洋货。

义和团分子肆无忌惮地向外国商店、教堂、住宅等进行破坏。

3. 杀洋人义和团进行了对外国传教士、商人和华侨的屠杀,造成了大量的伤亡。

4. 北京保卫战义和团围攻了北京的外国使馆,引发了一场激烈的北京保卫战。

三、义和团运动的影响1. 遭受了外国列强的镇压义和团运动的主要对手是外国列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外国列强联合起来对义和团进行了残酷镇压。

2. 清政府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义和团运动对清政府造成了严重的冲击,显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3. 对外国侵略者的形象和行为造成了伤害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侵略者的形象和行为造成了一定的伤害,从而引起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更大的不信任和敌对情绪。

四、义和团运动的意义1. 义和团运动是中国反侵略的一个重要标志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反侵略的爱国运动,其对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中国民族主义的萌芽

义和团运动中国民族主义的萌芽

义和团运动中国民族主义的萌芽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重要的社会运动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义和团运动就是中国民族主义的萌芽之一。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中国社会面临着列强侵略与国家危机的威胁,这使得中国人民开始团结起来,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

本文将探讨义和团运动是如何成为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重要契机。

一、义和团运动的起因义和团运动始于19世纪末的中国农村地区。

当时,外国列强对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受到了严重侵犯。

与此同时,西方的传教士活动也愈发频繁,引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冲击。

这些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文化侵略引发了中国人民的不满和抵抗情绪。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受到外界侵略和威胁的刺激,许多农民开始组织起来,形成了各种义和团组织。

这些义和团主要通过武装斗争和杀戮来抵抗外来势力和基督教传教士。

他们相信自己具备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抵挡外国武器和法术,因此像修炼功夫一样进行集体训练。

义和团运动快速蔓延,在辽宁、山东、河南等地形成了强大的势力。

三、义和团运动与民族主义的关系义和团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

中国人民意识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威胁,开始反抗并争取国家独立。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得中国人民联合起来,形成了强大的民族意识和自豪感。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即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抵御外国侵略。

因此,义和团运动直接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发展。

四、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首先,义和团运动加速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

它使得中国人民明确意识到保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重要性。

其次,义和团运动对中国政府的形象和地位造成了重大冲击。

由于中国政府在运动中未能有效管理和控制义和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干涉进一步加剧。

最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镇压进一步加深了中国人民对西方列强和外来势力的不满和敌对情绪,这为后来的抵抗运动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

1、廊坊阻击战
2、大沽之战
七、沙俄出兵中国东北地区
看书。 看书。
辛丑条约》 八、《辛丑条约》
1、条约内容
辛丑条约》 12款 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9个附件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 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 亿两, 39年还清,年息4 年还清 息共计9 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 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 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外国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 12个地方驻扎军队
1、义和团首义山东的成因
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宗教侵略相结合,把山东变成了 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和宗教侵略相结合, 全国民教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全国民教矛盾最尖锐的地区。 甲午战后,山东人民反教会斗争的组织程度在北方各省 甲午战后, 中是最高的,鲁西南、西北、直鲁交界处在历史上就是 中是最高的,鲁西南、西北、 宗教结社和民间拳会密布的地区。 宗教结社和民间拳会密布的地区。 山东当局在一个时期内对反侵略的民间会社采取了比较 宽容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运动的兴起。 宽容的政策,客观上有利于运动的兴起。
第三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反对外国教会侵略斗争
1861年贵阳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 年贵阳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 第一阶段 从1861年贵阳开始驱逐外国传教士到1870年 天津教案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第7课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在吴淞抗英牺牲;左宝贵平壤战役中牺牲;邓世昌黄 海大战牺牲;徐邦道在旅顺抗日 6、(1)鸦片战争 ,1840—1842;《中英南京条 约》;中国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中日马关条 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发展
到京津地区。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 ) ,斗争
矛头是 ( )
2、1900年6月,为了镇压
,英美俄日法德
意奥八国联军,由西摩尔率领,发动了八 国 联
军 侵 华 战争。义 和 团 在 等地痛击了八国
联军, 8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
年,清
政府被迫同列强签订了《 》。
3、义和团运动有什么影响?
4、《辛丑条约》有什么危害?
5、列举近代前期的民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迹。
6、列举 近代前期列强发动的对中国四次侵华战 争名称、起止时间、签订条约及主要影响。
参考答案
1、帝国主义;外国传教士;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 帝国主义侵略实力
2、义和团运动;1900;廊坊;辛丑条约 3、教材34页第三段最后三行。4、见教材 5、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抗英牺牲;陈化成
1、廊坊大捷 2、围攻西什库教堂 3、争夺天津老龙头,炮轰 紫竹林租界
《辛丑条约》签订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
1、时间:1901年 2、内容:赔 保 拆
划改 3、危害:中国完全陷
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深渊。
作业
1、19世纪末,随着( )侵略加剧和( )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民间传统文化,如各种五花八门的信仰、拳术、民间宗教以及一些重要的民间文化形式,也在广大民众中十分流行。它们与西方观念格格不入。
传教士本是文化的传播者,可是他们在近代中国却以丑恶的嘴脸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他们自一开始来到中国,就充当列强侵华的帮凶:他们为本国政府攫取商业利润而奔走,为政治干涉而乐此不疲。
首先,传教士经济上帮助列强攫取了大量的经济利益,为列强侵华进行资本积累,加剧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破坏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并为干涉中国政治做铺垫。
传教士在中国霸占了大量土地之后,除了用于教皇及其附属机构建筑外,其余土地就利用教徒充当佃农耕种,强迫他们将收获的四成五成最高达八成缴纳给教会,进行残酷的剥削。传教士还要佃农献纳鸡、鸭、蛋、肉、酒、核桃、苹果等共其享用,还要奉献蜡烛费、瞻礼费等,此外,还从事建造教堂、拉柴赶车、喂养牲口等无偿劳动,还要利用青壮佃户充当教堂的武装打手,如不履行以上义务,传教士就用罚款、送酒、刑责或收回土地、开除教籍等惩办佃农。
中国人在中国的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反而处处受到洋人洋教的迫害,过着担惊受怕、穷困潦倒的日子,难道他们不会反抗吗?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再次,在军事方面,传教士凭借多年在中国的经验和人际关系,为本国提供军事情报、充当军官等。
传教士早在明朝就来到了中国,到义和团运动时已达半个世纪,他们在中国社会有较深的根基,尤其是在与中国上层的交往中,他们占据了较特殊的地位。传教士在中国做翻译,当教师、行医,甚至是中国统治者值得信赖的大臣,也是中国官员攀龙附凤的阶梯……这些传教士为他们国家发动战争铺开了道路。让人不得不想到他们是帝国主义侵华之前派来的一支特种部队。在战争时期,列强搜罗了不少传教士充当侵略者的向导、翻译、情报军官等,这些传教士就成了列强中新来的“军官”。据记载:在京城的一所中法学堂,为法国军官提供了五十多名翻译官,其中八名是精通中国话的传教士,被委任为连队长。丁韪良、李佳白等都脱去了道袍,充当侵略军的翻译。英国传教士宝复礼也脱去了道袍,成为英军的间谍分子。这些脱去道袍的传教士,已经活脱脱的成为直接侵华的罪人,他们利用原先传教士的身份,从腐败的官员中获取重要的军事情报以及重要文件,甚至在中国政府的名义下对中国人民烧杀抢掠,这些罪恶之财成为列强侵华的资本。
在鸦片战争的所有签约谈判中,传教士都充任了翻译。他们总是利用自己的地位“硬把自己的要求写进条约”。119世纪末,在列强看来,西方文明普及的标志是贸易和基督教的携手并进。传教士支持鸦片战争,因为他们坚信当中国向贸易敞开大门时,也就向基督教敞开了大门。美国外交官田贝说:“传教士是贸易和商业的先遣队……受宗教热情鼓舞的传教士无处不在,外国的商业和贸易会接踵而至。”2
更让人痛心的许多传教士不但不回避对世俗权利的运用,而且喜欢在各种事务中显示其宗教的力量。教会的结构很适合其在政治方面发挥作用。因而,一旦发生争端,犯罪的教民总是先求助于所在教区的头头或当地的神甫,这些人总是尽力在本村或本城中解决讼案。如果无法解决,当地的神甫便求助于外国的传教士,他们很容易见到中国的地方官员。如果仍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传教士就请主教出面,向府台或巡抚申诉。如果仍是徒劳,主教就要求本国驻京公使到总理衙门甚至皇帝那里。传教士处理问题的速度要比中国官僚快得多,因而总理衙门总是处于被动状态,只好以传教士最早提供的证言作为断案的依据。因此传教士便越来越多的干预中国的内政和司法。中国圣言会主教安治泰似乎更看重自己的名望。他在德国公使的通力合作下,首先成功的为主教要到了三品官的顶戴,后又将其升为二品官,以奖励他在山东的所谓善行。其结果是:中国的外来教会成了政府中的政府。传教士们受条约规定的治外法权的保护,其信徒从事宗教的权利也被写进了条约。这样一来,传教士和教徒都很容易得相信,对某一个教徒的压制实际上也是对所有基督教的迫害。因此,教会几乎积极的干预所有的世俗争端。传教士的世俗争端实际上就是在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通过干预中国的内政,保护了获取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等所有的利益,并且他们一步步的扩大着手中的政治权利。
19世纪末传教士对中国的经济掠夺是人民反抗的主要原因。传教士通过强迫捐赠、盗买盗卖、低价勒索、占领垦地等手段对广大人民进行经济侵略。
第一、强迫捐赠。传教士对房地产的教徒往往采用宗教语言强迫他们捐献,答应他们死后可以到天堂居住更大的房屋。这种情况较为普遍。捐不起房地产的也可以捐一些教堂内的设施,如椅子、桌子、灯头之类或将遗产的一部分捐给教会购地之用等。
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活动是西方列强对华侵略扩张的一部分。他们包庇教民,并把治外法权延伸到教民享受,并任意干涉中国的内政。他们觊觎中国疆土,欺罔中华黎民,甚至“谋朝篡位”。 1886年7月,出现于四川的一份揭帖则按照造反称王的图式来塑造基督教,说洋人在重庆鹅项颈修建教堂,意在“永爱金殿,哄惑生人。每逢朔望,登殿称君” 5。1888年1月,流传于山东兖州府的一份“绅帖”说:基督教诱人“入教后,有事即以教民为兵,逼令捐输金银,充其兵饷,并驱令打头阵,使我中国人自相残杀。即以此术占据印度、暹罗、缅甸、金边等国”,“据其疆土,人所共见闻”6。
这些传教士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依靠本国政府,逐渐蜕变成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军官,他们的卑劣的行径已经完全丢掉了基督教的“劝人为善”,“不可偷盗”的信念。
正是因为列强在中国有利可图,他们企图将中国据为己有,于是传教士便成为这一计划的先行者,传教士是列强侵华的警探和麻药。传教士便接踵而来。到19世纪末,在中国的欧美天主教、基督教、沙俄东正教等外籍传教士共有3200 多人。山东是当时教会实力很大的一个省份。截至1900年,山东的天主教、基督教设有教堂“攻大小一千三百余处,教士一百五十余人,各洋人文牍、函电几无日无之。”7
首先,基督教精神与儒家伦理观念的差异是两者产生冲突的根源。尤其是在神学理论体系和伦理思想方面存在极大差异。在神学理论方面,诸如神创说、原罪观念、灵魂不死、天堂地狱的观念等,均与儒家格格不入。在伦理思想方面,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男女平等以及出世的人生观,均异于中国的儒家文化。
传统伦理纲常的一项根本内容是敬天崇祖,它是农民和其他下层人民在内的整个社会群体的传统意识。中国下层民众崇拜天、敬仰祖先,拥有多种偶像崇拜。基督教则严格对上帝一神的崇拜,禁止偶像崇拜。传教士们无视敬天祭祖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他们捣毁供奉神像的庙宇,毁坏各种偶像,干涉群众的敬天祭祖活动,最容易激起广大群众的愤怒。义和团揭贴中的“天主耶稣教,欺灭神圣,忘却人伦,恼怒天地”10及“劝奉教,真欺天,不敬神佛忘祖先”11等内容就是传统的敬天祭祖、偶像崇拜与基督教一神论冲突的反映。
第三、低价勒索。传教士利用灾情严重,农民纷纷逃亡之际,用极低的代价买进大片土地。1876年—1879年间,华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灾荒,大批传教士乘机到灾区活动,以极低的价格收购土地,等到灾荒过去,失去土地的农民回来时,因无力赎田,只得被迫在全家入教的条件下充当教堂的佃农。“1894年,英国传教士之花了60两银子就租到江西庐山牯牛岭……作为外国冒险家的避暑胜地”3其他如北戴河、青岛、烟台等许多好地方,传教士都采用低价勒索的手段购进或永租 。
从16世纪中期,西方传教士开始来华传教。最早来到中国的传教士是葡萄牙政府支持的由罗马教皇派遣的天主教传教士圣方济各·汤勿略等人,他们仅允许在澳门传教。由于清政府的禁教令,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并未得到广泛传播。鸦片战争后为传教士打开了在中国传教的大门。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以及1847年的《中英补充条约》等,给予传教士在通商口岸设立教堂的权利;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一系列中外条约又允许传教士在中国内地居住和自由传教,并受法律保护。从此,传教士大量涌入中国。
二 传教士与中国民众信仰的冲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包罗万象的丰富的文化体系。中国社会的多种宗教和多神崇拜也与基督教严格的一神论也存在着质的差异。敬天崇祖是传统文化的一项根本内容,与西方基督教所宣扬的“原罪观”有着难以弥和的矛盾。近代的基督教文化,仰仗着帝国主义的武力以实现其基督征服世界的野心,带有鲜明的文化侵略性质。近代的传教士们试图将有着几千年文明的中国社会纳入到基督教的文化体系之中。他们叫嚷:“吾非除旧何由布新?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8对于传统的民间习俗,更是“极口诋河,谓为绝大罪业,上帝所不容”。9在这种文化侵略政策下,中国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冲击,呈现危机状态。于是,两种文化固有的矛盾被激化了。
第二、盗买盗卖。传教士通过不法教案盗卖公产或亲属产业转手给教堂。如美国传教士李佳白于1887年在山东济南盗买了大片土地,他自称是征得出租人的同意,而该出租人当时却在狱中。他不经地方官的同意,亲自带了一帮人,于1月28日强行冲入该地,把原住户驱走。后由业主家属上诉时,美国驻华公使田贝竟出面干涉,终于在1889年迫使地方官将济南城外的一块比李佳白强占的产业更大的土地拨给他作为补偿交换。
儒家思想的圣地是山东的曲阜,在以曲阜为中心的鲁西南地区,这里人们的道德礼仪、尊卑伦理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士大夫是儒家伦理的自觉维护者,“儒家文化的凝聚力往往是促使士大夫祭起‘崇正黜邪’的大旗,直接间接的开展反基督教的斗争”13。天主教主教安治泰于1885年建立了包括曹州、兖州、沂州三府及济宁县在内的独立教区。安治泰带着强烈的民主主义积极布道,并对兖州肆意侵略。这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尤其是地方士绅和那些最关心“圣城”儒家礼仪的人,以至于村民们纷纷参加大刀会,来反抗传教士对待中国人的态度和行为。
西方传教士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899年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震惊中外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次运动是外来侵略加深,民族灾难空前严重的产物,西方传教士在这次运动的兴起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的主旨,即分析西方来华传教士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关系。
一 传教士成为列强侵华的帮凶
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文化的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更是束缚人们行为的纲绳。在传统观念中,有所谓夫为妻纲、男尊女卑、男女之防猛于虎的说法。无论是在社会活动还是在家族内部事物中,男女之间都有严格的伦理规范约束。基督教文化,尤其是进入近代的基督教文化,则没有严格的男女之防,妇女可以抛头露面,参与重大的社会活动,教堂则实行男女同堂礼拜的仪式。这些活动在有着根深蒂固的男女伦理观念的人们看来,是紊乱伦常,伤风败俗。义和团揭贴中有“男无伦,女行奸,鬼孩俱是子母产;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12的内容。中国民众甚至把西方人的生理特征都归咎于假想中的男女乱伦的结果。它体现了义和团对异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基督教文化的反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