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物分析第六章
[医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
二、蓄积作用的研究方法
目的:通过蓄积试验求出蓄积系数K,了解化学 物蓄积毒性的强弱,并作为慢性毒性试验及其 它有关毒性试验的剂量选择提供参考。 蓄积系数法 生物半衰期法
(一)蓄积系数法
蓄积系数(accumulation coefficient):指多次染毒使半数 动物出现某种效应的总量与一次染毒的半数效量之比值。 一般采用大鼠或小鼠,以死亡作为效应指标。 K=ED50(n)/ED50(1) 或 K=LD50(n)/LD50(1) ED50(n):以慢性方式多次接触受试物时产生预期效应的 累积剂量之和。 ED50(1):一次接触该物质产生相同效应的一次剂量。
*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 剂量设计与分组 *3. 染毒途径与时限 *4. 观察指标
五、长期毒性试验的注意事项
重视实验项目管理: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对项目的设计和实施 进行管理,保证仪器设备状态良好,工作人员专业培训。
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注意动物饲养和试验环境的规范化,符合 GLP 。
蓄积系数的评价
蓄积系数(K) 蓄积作用分级
<1
高度蓄积
1-
明显蓄积
3-
中等蓄积
5-
轻度蓄积
1. 固定剂量法
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LD50(1)
(2)1/20-1/5LD50 每日染毒
LD50(n)
( 50%动物死亡时累计染毒的总量)
(3)计算K值:K=LD50(n)/LD50(1)
若累计染毒量已达到5个LD50,动物仍未死亡或死 亡未达到半数,可终止实验,其K值按 >5作为结果。
蓄积库(depot):化学物蓄积的组织器官部位。常见 的蓄积库包括: 血浆蛋白 脂肪组织 肝脏、肾脏 骨骼
第六章 一般毒性3.6
44
(六) 观察时间和周期
测定外源化学物的 LD50(LC50) ,一般要 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学物之后两周 (14天)内的总死亡数 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学物求其 LD50(LC50) 也可仅计算24小时的死亡率
45
四、急性毒性分级和评价
急性毒性试验主要目的之一是对化学物的急 性毒性进行分级,评价化学物的急性毒性强 弱,用于比较其急性毒性大小。 WHO于2003年公布《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和 标签制度》( GHS ), 2005 年修订, 2008 年 GHS将全面实施。 GHS 对急性毒性分级以 LD50/LC50 值为依据 划分。
在观察期间应注意观察其体重变化。
这有助于了解受试化学物所致的中毒 效应是短暂的或较长期的效应
43
4.病理检查和其它指标观察
应当重视病理组织学检查
凡中毒死亡动物应及时解剖做病理学检查,
检查器官有无充血、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 并对有变化的脏器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对存活动物于观察期结束后应做病理学检查
24
3.性别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的动物应当是雌、雄
各半
如果在研究中发现待测化学物对雌、雄
动物的毒性大小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别 求出雌性与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值
如果试验是为致畸试验作剂量准备,也
可仅做雌性动物的LD50试验
25
4.实验动物分组和数量
在利用不同的方法测定化学物LD50时,
实验设计中对动物数的要求不同
狗
5~15 2~5 5~15 3~10
40
0.1~0.2 0.2~0.5 0.2~0.5 0.2~0.5 0.1~0.5 1~2 0.5~1 1~5 0.5~2
第六章 毒害性物质
第6.1项 毒性物质
1、危险特性
(1)毒害性(按中毒途径分)
① 呼吸中毒
冬季取暖不当煤气中毒
挥发性液体的蒸气和固体粉尘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尤其在工作场所、火场和抢救疏散毒害品过程中,接 触毒品时间较长,消防人员呼吸量大,很容易引起呼 吸道中毒。
例如:氢氰酸、溴甲烷、苯胺、西力生(有机汞)、 三氧化二砷等的蒸汽和粉尘,都能经呼吸道进入肺部, 被肺泡表面吸收,随着血液循环引起中毒。此外,鼻、 喉、气管的黏膜,也具有相当大的吸收能力。
第6.1项 毒性物质
③ 皮肤中毒 一些能溶解于水或脂肪的毒物接触皮肤后侵入体
内引起中毒,尤其是皮肤有破损的地方更容易侵入人 体,并随着血液循环而迅速扩撒,引起中毒。
例如:芳香族的衍生物,硝基苯、苯胺等;农药 中的有机磷、有机汞、西力生、赛力散等毒物。特别 是氰化物的血液中毒,能迅速导致死亡。此外,苯乙 酮等对眼角膜等人体粘膜有较大的危害。
第6类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3、苯胺 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室温下强烈挥发,有 特殊气味,不溶于水,极易溶于有机溶剂,污染性 强,冲洗不易彻底清除,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4、生漆 是一种漆树分泌的白色粘稠液体,接触空 气后颜色逐渐变深,成分复杂,对皮肤有刺激性, 容易引起漆疮。操作后应用乙醇擦去,再用肥皂水 洗净,不可用热水洗浴,防止皮肤过敏。
第6类 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四、本类物质的装卸、储存注意事项
1、包装 依据:人类中毒事故的经验及物质具有的特殊性质。缺乏
经验时,采用动物毒性试验划定包装类别(如下表)。
包装类别 口服LD50 (mg/kg) 皮肤接触
(4)禁止与旅客在同一运输工具上载运。 (5)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的水体上运输。
法医鉴定常识第六章中毒
3、酶系毒:抑制特异酶系的毒物, 如有机磷、氰化物等。 4、血液毒:引起血液变化的毒物, 如一氧化碳、亚硝酸盐以及某些蛇毒。 5、神经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毒物, 如醇类、麻醉药及催眠药。 (二)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1、挥发性毒物:采用蒸馏法或微量扩散法分离的毒物, 如氰化物、醇类、有机磷。 2、非挥发性毒物:采用有机溶剂提取法分离的毒物, 分为酸性、碱性和两性毒物三类。如生物碱、吗啡等。 3、金属毒物:采用破坏有机物的方法分离的毒物, 如砷、汞、钡、铬、锌等。
法医学上遇到的中毒,大多数是口服,经胃肠道吸 收,胃内充盈程度及食物性状对毒物吸收有影响。空腹 时吸收快,饱食后吸收慢。蛋白质能与重金属盐类结合 而沉淀。油腻性食物一般减慢毒物的吸收,但某些易溶 于脂类的毒物则促进其吸收。 另外,毒物还可经皮肤(特别是有损伤的皮肤)、 阴道粘膜、膀胱粘膜进入体内。 (二)毒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及其法医学意义
7、有毒植物 8、细菌及霉菌性毒素 五、毒物的毒作用 毒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损害总称为毒作用。原发性毒作 用可以是物理、化学或生理作用,其中生理作用是最重 要的。 (一)物理作用 1、毒物的溶解性能 2、乏氧气体 3、吸附作用 4、放射性物质的辐射作用 (二)化学作用 1、直接作用 2、络合作用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即表示引起实验动物的死亡剂量与最低毒
作用剂量之间剂量范围的宽窄。其越大,
表示化学物引起急性死亡的危险性越小。
(三) 其它上、下限指标 LD84/LD16(或LC84/LC16): 灵敏性好、重复性强而且容易求。 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 即剂量 - 死亡曲线的概率单位直线的斜 率)。图
2.是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和危险度评 定的基础; 3.对防治化学毒物中毒、制订标准以及管 理毒理学等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及其评价
一.基本概念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 ( 人或实验动物 ) 一次接触或 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 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 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对人可能致死的剂量 g/kg <0.05 0.05~ 0.5~ 5~ >15 总量 (g/60kg) 0.1 3 30 250 >1000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实际无毒
表 6-3 化学物质急性毒性(LD50)剂量分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级 别 大鼠口服 LD50 相当于人的致死剂量 (mg/k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mg/kg g/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 毒 < 1 稍尝 0.05 剧 毒 1 ~ 50 500 ~ 4000 0.5 中 等 毒 51 ~ 500 4000 ~ 30000 5 低 毒 501 ~ 5000 30000 ~ 250000 50 实际无毒 5001 ~ 15000 250000 ~ 500000 500 无 毒 > 15000 > 500000 25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自 GB15193.3-94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
第六章天然药毒物和毒品法医毒物分析
潘爱华
Tel:87330563(o) Email:panah666@
天然药毒物的特点:
1. 中毒原因复杂 2. 毒物来源复杂 3. 化学成分复杂 4. 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差异大 5. (药)毒理作用各异且毒性差异较大 6. 检材的性状、组成和含量各异
天然药毒物分析的特点:
可待因:不具两性,溶于氯仿、乙醚、乙醇等有机溶剂 海洛因:溶于氯仿,盐酸盐易溶于氯仿,碱水解成单乙酰
吗啡和吗啡,镇痛作用是吗啡的4-8倍 那可汀、蒂巴因 、罂粟碱:碱性,盐酸盐易溶于水或氯仿
(2)显色反应(预试验)
1)甲醛-硫酸(Marquis试剂)反应
吗啡、海洛因、可待因,显紫红色或紫堇色
2)钼酸铵-硫酸(Frohde试剂)反应
COOH OH
H3C H3C
O THC
C5H11
H3C H3C
O 11-OH-THC
C5H11
H3C H3C
O
11-COOH-THC
C5H11
CH3 HO
OH
H3C H3C
O
8-OH-THC
C5H11
CH2OH HO
OH
H3C H3C
O
C5H11
8,11-di-OH-THC
conjugation
3.GC/MS分析(羧基和酚羟基衍生):
3. 确证
(1)检材处理:
适于尿、血液、组织(匀浆) 游离吗啡、O6-乙酰吗啡检测 调节pH8.7,添加内标(如乙基吗啡) 二氯甲烷:异丙醇(9:1)提取 可酸反提净化(必要时) 挥干有机溶剂 衍生化(丙酰化、硅烷化等) 总吗啡、O6-乙酰吗啡检测 需在提取前水解。 若检测吗啡,可酸水解; 若检测O6-乙酰吗啡,需酶解,不能采取乙酰化衍生法
毒理学基础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四〕慢性实验设计要点
1.实验动物 2.染毒途径与期限
3.剂量分组: 高剂量组:1/5-1/2 LOAEL〔亚慢〕 中剂量组:1/50-1/10LOAEL 低剂量组:1/100 LOAEL或:1/1000-1/10LD50 阴性对照:
4.观察指标 同亚慢,但精,为亚慢显现靶的指标。
〔五〕结果评价
染毒使半数动物出现相同效应〔或死亡〕的剂量[ED50(1)]
的比值,K 即= 蓄ED5积0(n)系数。
ED50(l)
LD50(n
K
=
)
LD50(l
)
1)固定剂量法 2)剂量递增法
〔2〕生物半减期法
用毒物动力学原理描述化学毒物在机体内的蓄积作用 化学物的蓄积极限:
a.半减期的测定 b.计算蓄积极限
第六章 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急性毒性 一般毒性亚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试验 亚慢性毒性试验 慢性毒性试验
第一节 急性毒性作用
一、急性毒性的概念
➢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 一次或24小时内屡次接触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引 起的毒性效应。
➢ 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 说明: ➢ 1.接触的次数:一次/屡次 ➢ 2.毒效应出现时间: ➢ 3.中毒效应的强度:
〔二〕染毒途径
1.经消化道染毒 2.经呼吸道染毒 3.经皮肤染毒 4.经注射染毒
〔三〕剂量选择及分组
1.剂量范围确实定: 动物死亡率0%-100% 〔或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2.分组及剂量确实定: 窛氏法:6-8组为宜,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霍恩氏法:4组,各组剂量呈等比级数
〔四〕毒作用观察
duli6-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对数值 1.6021-0.6×2 1.6021-0.6 1.6021 1.6021+0.6 1.6021+0.6×2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17
预试验的目的: 找出受试物对实验动物 的10%-90%的致死剂量范围。
计算出正式试验公比:
或
2/1/2021
式中: a为最低组剂量(0~10%)
b为最高组剂量(90~100%)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消化道、呼 吸道、皮接触及注射途径。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11
急性毒性试验
经消化道接触(食品):灌胃和吞咽胶囊
灌胃量:
小鼠0.21.0ml/只或0.10.5ml/10g 大鼠一次灌胃体积不超过5ml/只 家兔不超过10ml/2kg 狗不超过50ml/10kg
2/1/2021
兔经皮 LD50(/mg/kg)
对人可能致死的估计量
g/kg
总量(g/60kg)
剧毒
<1
<10
<5
<0.05
0.1
高毒
1~
10~
5~
0.05~
3
中等毒
50~
100~
44~
0.5~
30
低毒
500~
1000~
350~
5~
250
实际无毒 5000~
10000~
2180~
>15
>1000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2/1/2021
完整版课件ppt
26
测定结果:
根据所采取的剂量系列,每组动物数 及各组动物死亡数,查Horn氏表即得该化 合物LD50及LD5095%可信限。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实验动物的预检
给药前检疫观察 大、小鼠、兔、豚鼠1周,犬猴2~3周 适应新环境,减少环境和生理条件变
化可能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筛检健康状况不符合试验要求的动物
实验动物的给药前禁食处理
经口途径染毒,实验动物胃肠道内食物 存留量对化学毒物的毒性可产生较明显 的干扰
大、小鼠隔夜禁食,染毒2h后提供饲料 经口多次染毒可不禁食
实验动物 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 观察周期 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方法和评价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主要原则
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 易于饲养、操作方便 繁殖力较强,数量较大 价格较低,易于获得
实验动物的物种和品系
啮齿类(rodent species) 小鼠:昆明种、NIH、ICR 大鼠:Sprague-Dawley(SD)、Wistar
根据接触毒物的时间长短, 一般毒性的实验方法分为:
❖ 急性毒性 ❖ 短期重复剂量 ❖ 亚慢性毒性 ❖ 慢性毒性
第一节 急性毒性试验
In 1984, 5,000 people died and 30,000 were permanently disabled due to exposure to methyl isocyanate ( 异 氰 酸 甲 酯 , MIC ) from an industrial accident in India
(三) 染毒方法
模拟实际接触的途径和方式 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结果的比较 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
染毒途径
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注射
工业毒物:经呼吸道、皮肤 农用化学物:经口、皮肤、呼吸道 药品:经口、注射、皮肤 食品:经口 环境污染物:经口、呼吸道、皮肤
duli6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 经消化道染毒时,要求试验前对动物禁食 • 大鼠、小鼠——隔夜禁食;染毒后禁食4h • 大动物——每日上午喂食前染毒
染毒后继续禁食2~4h,但在禁食时要保证饮水。
6.实验动物的预检:
• 选择健康动物 • 1~2周的检疫期
10/10/2019
9
急性毒性试验
(二)试验动物的喂养环境
39
蓄积系数法原理
某物质LD50=40mg/kg ① 40
→50%血压升高
② 10 10 10 10 ……→50%血压升高
公式的本质:实际给予的总量与蓄积量(有效量)的比值。
10/10/2019
40
1.固定剂量法
先求出LD50,然后选取相同条件的40只 (或更多)实验动物,分为两组,一为染毒组, 另一为对照组,每组至少20只,雌雄各半。 试验组在1/20~l/50LD50的范围内选定一 个剂量,每日以固定剂量进行染毒,试验期 间观察记录每组动物死亡数。当试验组累积 发生一半动物死亡即可终止试验。此时,计 算累积总接触剂量[LD50(n)],根据公式计算 K值,然后进行评价。
10/10/2019
41
2.剂量递增法:
在试验期间,当化学毒物引起动物累积死亡一半时即可终止 试验,计算K值进行评价。一般来说,在试验第2l天也可结束试 验,因为这之前如果动物没有死亡或死亡数不足一半,说明其累 积剂量已达5.26LD50,即K>5。
10/10/2019
42
3.20天试验法:
2180~
>15
>1000
10/10/2019
32
急性毒性评价
我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1994)
急性毒性分级
大鼠经口 LD50(mg/kg)
毒物分析-第六章
450ml/min
进口温/检测器温 270 ℃/300 ℃ ( FID )
2.5,大麻可开发新药
大麻成分有保护脑组织、防止中风后遗症的作用。 四氢大麻酚和大麻二酚均为强力抗氧剂。人发生脑中风,脑中
产生大量“谷氨酸盐”,能损伤或杀死脑细胞,引起不可逆转的 脑组织损伤及中风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等。大麻酚能抑制谷氨 酸盐的氧化损伤,保护大脑神经细胞免遭谷氨酸盐的伤害。保护 作用远优于维生素E或维生素C等常用抗氧化剂, 大麻酚对老年痴呆症、帕金森症以及冠心病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2、大麻类毒品主要包括大麻烟、大麻脂和大麻油。 大麻烟:植物雌株花序、嫩叶、分泌物制成的粗
制剂 大麻脂:用植物树脂制成的浸膏 大麻油:用有机溶剂从植物中提取的制剂
大麻原植物或麻烟中已经被分离和鉴定的酚类化 合物有70多种,但产生95%以上生物活性的成分是四 氢大麻酚(D9-THC),
四氢大麻酚:室温下为粘稠的油状物,冷冻后成 树脂状固体,光照或暴露在空气中易分解。
取研磨后的溶液1滴置另一处→加1滴甲醛试剂和3滴浓
硫酸
紫棕色,可能为阿片 紫色或蓝紫色,可能为海洛因、吗啡、可待因。
B 、硫酸铁反应 取上述研磨的溶液1滴→加1滴5%硫酸铁溶液
呈红棕色,可能为阿片 呈灰绿色,则可能为吗啡
C 、麦克反应(亚硒酸试验) 取少许可疑物置反应板上→加1滴1%亚硒酸冰醋 酸溶液→再加3滴浓硫酸
(二)大麻毒品的分析
性状 显色反应 TLC HPLC GC
1、性状
麻烟有特殊芳香味,分成不同等级, 最高等级:加热为流动粘稠物,冷却为蜡状,质
地细腻,棕色; 次级:软如橡皮泥者 最差级别:外观粗糙,绿黄色,松散的块状物。
2、显色反应:快蓝B盐试验
川大公卫毒理学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主要内容*毒理学实验基础知识*急性毒性作用*蓄积毒性作用*亚慢性和慢性毒性作用毒理学试验○急性毒性试验○经口局部毒性试验○经皮○蓄积毒性试验○吸入致突变试验(一大类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慢性试验○体内致癌试验○体外一、毒理学试验的原则和局限性三个基本原则:○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实验动物外推到人化学物在实验动物产生的作用,可以外推于人。
基本假设为:①人是最敏感的动物物种;②人和实验动物的生物学过程包括化学物的代谢,与体重(或体表面积)相关。
这二个假设也是全部实验生物学和医学的前提。
实验动物外推到人○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在人产生毒作用的剂量和实验动物通常相近似。
而以体重计算则人通常比实验动物敏感,差别可能达10倍。
因此可以利用安全系数来计算人的相对安全剂量。
○已知人致癌物都对某种实验动物具有致癌性。
实验动物致癌物是否都对人有致癌性,还不清楚,但此已作为动物致癌试验的基础。
○一般认为,如果某一化学物对几个物种实验动物的毒性是相同的,则人的反应也可能是相似的。
高剂量暴露实验动物必须暴露于高剂量,这是发现对人潜在危害的必需的和可靠的方法。
毒性试验的设计并不是为了证明化学品的安全性,而是为了表征化学品可能产生的毒作用。
检测和评价人拟用剂量100倍↓↓化学物A ┕──────────────┘30倍毒性作用↓↓化学物B ┕────┘∴毒性无毒性毒性作用 B > A 作用成年健康动物和人暴露途径*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和人可能的暴露途径是基本的选择。
*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是为了使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和可重复性。
以成年的健康(雄性和雌性未孕)实验动物作为一般人群的代表性实验模型,而将幼年和老年动物、妊娠的雌性动物、疾病状态作为特殊情况另作研究。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急性毒性
某化学物预实验剂量表
组别 1. 2. 3. 4. 5. 剂量(mg/kg) 剂量 15.625 25 40.0 64 102.4 对数剂量 1.6021-2×0.2 × 1.6021-0.2 1.6021 1.6021+0.2 1.6021+2×0.2 ×
2)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即10%-90%或0-100% )再按下式 )按预实验求得大概剂量范围后( 或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求正式试验的组距。 i = log LD 90 − log LD10
3.有关急性毒性试验常见的参数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急性毒性上限参数,以死亡为终点: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 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 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 ,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 ),或称为 最大耐受剂量或浓度(MTD,LD0或MTC),或称为 , ), 最大非致死剂量(MNLD)。 最大非致死剂量( )。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急性毒性下限参数,以非致死性急性毒作用为终点: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 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急性毒性LOAEL); );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 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急性毒性NOAEL)。 )。
2.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 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LD50为最主 要的参数,并根据LD 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 要的参数,并根据 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其他毒性参 数还有LD 数还有 100、LD01、LD0等。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 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 效应) 反应( 价毒物对机体的毒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 反应(效应)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和对人类的潜在危险性程度。 为重复剂量、 为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性试验提供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初步线索。
毒物分析
法医毒物分析重点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毒物:进入生物体后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损害生命正常活动,引发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乃至造成死亡的化学物质。
中毒:生物体受到一定量的毒物作用而引起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或死亡。
作用途径快慢排名:心脏血管注射,呼吸道吸入,腹腔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毒品的特征:1,毒害性:一定条件下可引起急慢性中毒,产生严重症状或死亡。
2,依赖性3,管制性4,非法性(是区别毒品与麻醉药品的重要因素)药物滥用:非医疗目的、不正常的连续大量使用有依赖性的药物。
毒物分析:是以分析化学尤其是现代仪器分析技术为基础,以能损害生命正常活动的毒物为对象并对其进行定性和定量判定的一门应用学科。
法医毒物分析:属于突发性毒物分析,主要对涉及或怀疑涉及有毒物引起的伤害或死亡事(案)件中的有关物质进行分析鉴定。
相比于毒物分析:1,突发性2,法律性法医毒物分析的任务:1,提供侦破案件的线索2,提供科学客观的法律依据。
质量控制包括的环节:人鸡胸的患侧疗法。
人,机,料,法,环,测。
1,人员2,设施与环境3,仪器与设备4,标准操作步骤5,试剂与材料6,?第二章检材及检材处理体外检材:未经过体内吸收,分布,代谢等过程的检材。
(胃内容物属于体外检材)检材处理的必要性:1,去除内源性杂质2,减少对检测的干扰3,降低仪器损耗检材处理的大致步骤:分离,净化,富集,定容液液萃取法(LLE):利用待测物在互不相容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差异,使待测物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之中。
萃取原则:少量多次分配比:当溶质在互不相溶的两种溶剂中溶解分配达到平衡时,两相中该溶质的的浓度比成为分配比。
液固提取法(固相萃取技术,SPE):利用待测毒物与杂质在柱中固定相和洗脱液之间吸附或分配作用或不同组分分子大小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离。
包括:1,正相固相萃取2,反相固相萃取3,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反相固相萃取:原理:固定相为非极性,洗脱液为中等极性或极性;分离时,由于生物检材中的内源性物质的极性往往较大,故适用于将非极性毒物分离出来。
第六章_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食品毒理学)
定的遗传性能。
2、动物种属选择
啮齿类:大鼠、小鼠、兔子; 非啮齿类:猫、狗、猪、猴等。
急性皮肤毒性试验可选用成年大鼠、豚鼠或家兔,优 先考虑白色家兔。
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和经口急性毒性试验则优先考虑
大鼠。
另外,由于不同种属动物其生理状况 不一,在做实验时要根据实验需要注意:
啮齿类动物:无呕吐反应 猫、狗:呕吐反射灵敏,可用于研究引发呕吐 的实验。 兔、豚鼠:多用于经皮肤接触的毒作用研究。 猴:用于一些特殊的实验。
无菌动物(Germ free animals)
是指机体内外均无任何寄生物(微生物和寄生虫) 的动物。此种动物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必须用人为的 方法培育出来。 其法: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颈椎 臼法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 (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 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输送到 另一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 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它 品系的无菌母鼠作保姆供养。
实验动 物编号 随机 数字 归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选择原则
基本要求:
①动物对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人基本一致; ②操作方便、易于饲养管理、易于获得且价格较低。
③此外,应选用纯品系的初成年动物,雌雄各半;
④要求选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 另一种为非啮齿类。
品系指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的起源
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 同一品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遗传来源、 相似的外貌特征、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及稳
提供接触剂量的设计依据,并为观察指标的选择提出建议。
第六章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ppt课件
三、急性毒性试验设计
对于和人类生活密切接触的化学物如新的食品、 药品、农药、化妆品、工业毒物等毒理学安全 性评价,通常是必做的试验,是评估毒性大小 的第一步工作。
总体原则和要点:包括实验动物、染毒途径、
染毒剂量、观察周期、观察指标的选择、计算 方法和评价等。
Toxicology
急性毒性: 亚急(慢)性毒性: 慢性毒性: 按接触化学毒物时间长短所进行的哺乳动物 试验以观察毒效应、评价化学毒物综合毒性的试 验即为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 性试验。
Toxicology
• 根据以上试验结果对化学毒物的毒性进行评 价称为一般毒性评价(evaluation for general toxicity)。
受孕的动物。 大鼠 180~240 g 小鼠 18~25 g 家兔 2~2.5 k g 豚鼠 200~250 g Beagle犬 4~6 kg 杂种犬 8~15 kg
Toxicology
3.实验动物的性别:通常要求为雌雄各半。 4.实验动物分组与数量 :急性毒性试验所用
动物的数量根据组数和每组数量来决定。 分组必须遵循随机化原则。 5.实验动物的预检 :大鼠、小鼠、啄鼠、 兔的检疫期为1周,犬、猴等适当地延长至 2~3周。
最常用的参数是: • 半数致死量(LD50): • 急性毒作用带(Zac): • LD84/LD16 的比值: • 化学毒物的剂量--反应曲线斜率:
Toxicology
(一)实验动物的选择和要求 急性毒性试验选择动物的主要原则:尽量 选择急性毒性反应与人近似的动物;易于 饲养管理、试验操作方便的动物;繁殖生 育力较强,数量较大能够保障供应;价格 较低,易于获得的动物。 寿命相对较短。
第六章 化学毒物的一般毒性作用
13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性 毒 性 作 用
8/4/2010
(三)染毒途径的选择:
染毒途径( 染毒途径(exposure routes)的选择需考虑: )的选择需考虑: 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 途径和方式; 途径和方式;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 大小的比较;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 大小的比较;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各种受试 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 经口、经呼吸道、
20
二、急性毒性试验 急 性 毒 性 作 用
8/4/2010
(五)试验周期与毒效应观察:
3.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3.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病理检查及其他指标
急性毒性试验中,对死亡的动物均应及时进行大体解 急性毒性试验中, 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 剖和病理组织学检查,肉眼观察主要脏器的大体病理 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 变化,如脏器大小、外观、色泽的变化,有无充血、 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 出血、水肿或其它改变,对有改变的脏器进行取材做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对存活动物在观察期结束时进行大 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 体病理检查.必要时做组织病理学检查。根据试验需 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 要可进一步扩大观察项目.如体温、心电图、脑电图 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或进行某些生化指标测定等。
2.体重 体重
在观察试验动物中毒症状的过程中,应同时观察体重 在观察试验动物中毒症状的过程中, 的变化。体重可以反映动物中毒后的整体变化。 的变化。体重可以反映动物中毒后的整体变化。体重 改变的原因很多, 改变的原因很多,若化学毒物刺激或损伤消化道可出 现试验动物饮食减少甚至拒食,表现为体重减轻。 现试验动物饮食减少甚至拒食,表现为体重减轻。若 化学毒物引起腹泻,将影响食物吸收和利用, 化学毒物引起腹泻,将影响食物吸收和利用,体重也 会减轻。 会减轻。如果化学毒物影响水的摄取或肾功能急性损 也可能在体重上反映出来。所以, 伤,也可能在体重上反映出来。所以,对存活动物尤 其是对低于LD 剂量组的存活动物.应在观察期14 14天 其是对低于LD50剂量组的存活动物.应在观察期14天 内称量其体重的变化. 内称量其体重的变化.以便了解受试物引起毒效应的 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3
1.3,海洛因(Haroin)
阿片中提取粗吗啡,经乙酰化反应,获得海络因。制备工艺 简单。毒品海络因不是纯品,除了制备过程存在的杂质之外还掺 杂有不同含量的其它药物。
历史上海洛因曾试用于临床,但因镇痛作用时间短,极易成瘾 而不使用。吸入或注射数次即可成瘾。其欣快感和戒断症状和吗 啡相同,但中枢作用更强大,是当今泛滥严重的毒品之一,使用 过量将出现急性中毒症状;昏睡、瞳孔缩小,呼吸抑制而死亡。
罂粟壳 罂粟杆 罂粟籽
吗啡
0.091-0.53
0.27 0.058
可待因
0.027-0.11
0.046 0.0067
蒂巴因
罂粟碱
0.00690.00.064
…
0.0047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8
B. GC-MS检测血浆中的阿片类毒品 HP-1毛细管柱,MS检测。保留时间分别为可待因3.36、吗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1
第六章 阿片、大麻类毒物分析
1,阿片类毒物分析
1.1,基原植物罂粟和阿片
罂粟科植物 Papaver Somniferum L.,切割其未成熟果实, 渗出液的凝结物即阿片(鸦片),是外来 语Opium 的音译。在一些制剂中加 入规定量阿片具有镇咳、止泻和镇静 等作用(复方樟脑酊、复方甘草片…)。 我国古代没有关于吸食阿片的习惯或 记载,明朝开始由印度等地输入中国, 才出现大规模的吸毒和贩毒。用烟枪 为主,也有im,或iv。
大麻原植物或麻烟中已经被分离和鉴定的酚类化合物有70多种, 但产生95%以上生物活性的成分是四氢大麻酚(D9-THC),室温下 为粘稠的油状物,冷冻后成树脂状固体,光照或暴露在空气中易分 解。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12
2.3,大麻滥用的危害
和其他毒品相比大麻的毒性较低,少有因吸食大麻而死亡的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4
毒品犯罪不会自行停止,禁 毒斗争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5
1.3,阿片类毒品分析方法
⑴,检体的处理 检体可能是毒品原始形态。也可能是呕吐物、胃内容物、血、尿 等。若为后者,应采取碱化后用乙醚或氯仿提取。如杂质含量高时 可用柱或薄层层析。 ⑵,分析方法 ①,生物碱沉淀显色法 Meyer 试 剂 : HgI2·4KI 试 剂 , 生 成 橙 红 色 或 红 棕 色 沉 淀 。 Dragendorff试剂:BiI3·4KI试剂,生成白色或淡黄色沉淀。 ②,IR 由于发展了红外显微技术,微量固体试样即可测定。IR光谱提供 最丰富的信息量,有专用刑侦毒品图库检索,十分快捷。
⑥,免疫分析
昆明医学院研制一种基于免疫学试剂盒。有微量、快速、准确、化费低等优 点。用于尿样或血样对海洛因、吗啡、可待因。标记抗原(Ag*)和非标记 抗原(Ag)与抗体的竞争性结合反应进行测定。 试剂合包含125I标记吗啡-琥珀酸-BSA(牛血清白蛋白)、吗啡抗血清或抗体、 缓冲液稀释剂。
2020/9/20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2
1.2,吗啡(Morphine)
阿片含吗啡(10%)、可待因等20多种生物碱,是合成海洛因的前体。 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并能消除焦虑、紧张和苦恼。在镇痛的同时,其 他感觉仍然存在。因此对一些大手术或晚期癌症等病人,吗啡仍是临床必 备药品。 国家规定在一定的地区和规模生产医疗、科研和教学所需的罂粟,用 于提取和生产吗啡、可待因等药品。 吗啡连用1-2周可以成瘾用药后产生特殊的欣快感,对精神和肉体上的 痛苦听之任之,漠不关心,无忧无虑,并处于愉快的幻想之中。停药将出 现戒断症状,阵发性哭泣或叫喊、涕泪交加、冷汗淋漓、呕吐腹泻、甚至 循环虚脱和意识丧失。若给予吗啡,戒断症状即可消失。 使用吗啡毒品通常和医药机构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10
2,大麻类毒物分析
大麻是全世界滥用最广泛的毒品之 一,中东、西亚和中亚大麻滥用有悠 久的历史。新疆毗邻这些地区,且气 候和土地适合,因此历史上新疆就是 我国滥用大麻严重的地区。
80年代以喀什地区为中心大面积种 植和生产麻烟幅射全疆,少部分流向 北京、广州和上海。
啡4.35min。在1~100ng/m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日内和日 间精密度(CV)为0.51~4.89%。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9
⑤,TLC
兰州医学院用TLC检测吗啡类成瘾者尿样:尿样酸化,煮沸,加碱中和至 pH=9.0,用CHCl3/C2H5OH(9:1)提取,浓缩,硅胶G板。醋酸乙脂/甲醇/ 氨水=11:3:3展开,氨制硝酸银显色。得黑色或黄色斑点,和对照品对照。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6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7
③,UV
因为吗啡类生物碱都有杂原子和不饱和双键,因此都有紫外吸 收。λmax分别吗啡285~287nm、罂粟碱251/307/282nm。
④,GC
A.用GC-FID检测陕西、贵州、河南等地非法放进火锅的米壳、 罂粟杆和罂粟籽样品粉碎,加酸浸出。碱化,有机溶剂萃取。挥 去溶剂,甲醇定溶。内标法计算百分含量,结果列入表 1
案例。但大麻对精神、行为和机体,确实有巨大的伤害。
⑴,对行为的影响
①,引起共济失调,手的稳定 性和精确的操作能力受到损害;
2.1,大麻的原植物
植物学家多数同意全世界的大麻都 属于桑科(Moraceae)的同一个种 (Cannabis sativa L.)。
2020/9/20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药分/分析教研室
11
2.2,大麻的毒品
从大麻原植物制备的毒品有多种。植物雌株花序、嫩叶、分泌 物制成的粗制剂称“Marijuana”,新疆称之为“麻烟”。用植物 树脂制成的浸膏称“Hashish”,用有机溶剂从植物中提取的制剂 为“Hashish Oil”,以不同规格和等级作为享乐和消遣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