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组织
如今道教门派有主要是,南方正一道,北方全真道。 正一道是宋、元朝形成的道教宗派。全称作“正一盟威之道”。 元以后为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等的总称。 宋嘉熙三年(1239),宋理宗命第三十五代张天师张可大提举三 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主领 龙翔宫,赐号“观妙先生”。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授三十八 代张天师张与材“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为正一道形成的 标志。 明初,官方承认的道教只有全真、正一二派,天师派以 外的符箓诸派,包括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东华派、净明道、 太一道等,皆被视为正一派的分支。 正一道奉张天师为首领, 以《正一经》(今已散佚)为主要经典,道术以画符念咒为主, 正一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嘉靖皇帝与兴献王朱祐杬也 笃信正一道,嘉靖皇帝还特意向正一道长邵元节与陶仲文请教房 中术。 正一派道士等不分住观与散居,戴庄子巾。 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全真道也称全真教,是中国道教的一个重要派别,于北宋末年至 南宋初年期间由王重阳于陕西终南山所创。此外,张伯端一系 (主要是白玉蟾)所创立的内丹修炼为主的教派后来也被划分在 全真道,称为南宗,而王重阳这支则称为北宗。 全真道的教义 总体来说,继承了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 合一,三教平等,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以《道德经》、 《般若心经》、《孝经》作为信徒必读经典。其宗教实践的原则 是“苦己利人”、“利人利己”。而且实行出家制度,道士不可 婚娶。(历史上如正一道者,多不出家,还世袭尊位。全真道南 宗人士也不提倡出家。)。 全真派道士满发,戴混元巾。 全真道祖庭——山西永济的“永乐宫” (吕祖) ,陕西户县的 “重 阳宫” (王重阳祖师);北京的 “白云观”(丘祖 ) 。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 志性事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永建元年丙寅-建康元年甲申[西元126—144年]), 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 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 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 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 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 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 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 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 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 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 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 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 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 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4.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 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 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 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 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 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 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 着主导的地位。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 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 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 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 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 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 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 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 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 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 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 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名山宫观
道教洞天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 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 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室通达上天,贯通 诸山。 以下均据唐代名道司马承祯《天地宫府图》次序排列——十大洞 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十大洞天:小有清虚天、大有空明天、太玄总真天、三玄极真天、 宝仙九室天、上玉清平山、朱明耀真天、金坛华阳天、左神幽虚天、 成德隐玄天 三十六小洞天:霍林洞天、蓬玄洞Biblioteka Baidu、朱陵洞天、仙林洞天、玄 关洞天、司马洞天、虚陵洞天、洞灵真天、山赤水洞天、会极亢洞天、 玄德洞天、天宝洞天、生上洞天、天司洞天、玄真洞天、真化洞天、 太乐洞天、大玉洞天、耀宝洞天、宝玄洞天、秀乐洞天、玉宝洞天、 阳观洞天、太元洞天、华妙洞天、金庭洞天、丹霞洞天、仙都洞天、 青田洞天、朱日洞天、太生洞天、良常洞天、紫玄洞天、天盖洞天、 白马洞天、金华洞天 七十二福地:茅山、盖竹山、仙山、东仙源、西仙源、南田山、 玉溜山、青屿山、郁木洞、丹霞山、君山、大若岩、焦源、灵墟、沃 洲、天姥岭、若耶溪、金庭山、清远山、安山、马岭山、鹅羊山、洞 真墟、青玉坛、光天坛、洞灵源、洞宫山、陶山、皇井、烂柯山、勒 溪、龙虎山、灵山、泉源、金精山、阁皂山、始丰山、逍遥山、东白 源、钵池山、论山、毛公坛、鸡笼山、桐柏山、平都山、绿萝山、虎 溪山、彰龙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马蹄山、德山、高溪蓝水 山、蓝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张公洞、司马梅山、长在山、中 条山、湖鱼澄洞、绵竹山、泸水、甘山、汉山、云山、庐山、东海山 。
道教文化
早在道教形成之前,中国远古酒文化就已经非常发达了,以致有商纣王耽 于酒色而丧国之说。中国远古神祀宗教深深浸染了浓厚的酒文化特征,不但不 禁酒,而且把酒作为祭神的重要供品,甚至还设有专门掌管宗教活动中敬酒事 项的官员,称为“酒人”。因此,直到现在全真道中仍有“道不禁酒”的说法; 有的受过“大戒”的道士也只是吃“小荤”——吃酒、葱、姜、蒜、蛋、奶等, 而且酒是可以作供品的。 早期的道教戒律并无不饮酒的条规。金代全真道兴,丘处机始创传戒制度, 入道者必须受戒才能成为道士;明末清初王常月创全真丛林,全真道龙门派声 势大振,该教的《初真戒律》、《中极戒》、《天仙大成》等合称“三堂大 戒”,多达数百条,其中大量吸收了佛教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不饮酒)和儒家的名教纲常思想,对生活各方面均作出规定。这些教规 中有明确的不许饮酒的戒律。教内文献,还明确了违犯这些教规的惩罚办法, 其实,道教历代仙真中也多有与酒有不解之缘者,像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 仙故事等。金代王重阳是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他于金天眷初(1138年)曾应 试武举,考中甲科,慨然有经略天下之志,然长期任征酒小吏,卒未能得志。 金正隆四年(1159年)四十八岁时,自称于甘河镇酒肆中遇异人,饮以神水, 授以真诀,自此假装疯颠,自号“王害风”,弃家入终南山南时村穴居修炼, 开始了他立宗创教的历史。清代光绪年间著名道士李涵虚是丹道西派创始人。 他自小颖悟,年青时善琴、嗜酒,陶醉于诗词文赋之中,堪称诗酒中人。凡此 种种,不胜枚举。 道教对普通教徒虽然并不严格戒酒,但是坚决反对酗酒。道教重要经典 《太平轻· 丁部》对酒的害处有专门论述。
5.清以后衰落 清以后,道教基本已经停止了发展。清代开始,满清统治者信奉 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进入近现代社会以后,道教更是衰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随着中国政府新的宗教政策的执行, 1957年,中国大陆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管理中国道教内部的事务。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道教才开始恢复正常的宗教活动,可是正式出 家的道教徒并不多。 目前中国大陆的全真派和正一派道士近10万人,初步统计住观道 士有近3万人,散居正一派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 3万多座。道教组织有中国道教协会、省一级地方道教协会、地区 (市)一级地方道教协会。
道教故事
• 刘海戏金蟾,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道教故事之一。 • 该故事的主人公叫刘操,是历史上一位真实的人物,他是 公元10世纪中期的著名道士,道号叫海蟾子,所以又被人 们称为刘海蟾。再到后来,人们就编造出刘海戏金蟾的故 事,其来源就是把他的名字拆开后形成的。因为在中国人 的观念中,金蟾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特别是刘海所戏耍的 是一只三条腿的金蟾。 故事说:神仙刘海有一次化身为 一位有钱人家的仆人,一天他跳到一口井里,捉到一只三 条腿的大蟾蜍,用彩色的绳子系住,放到他的肩膀上,又 跳到外边让人们观看,然后缓缓地飞到天上。 此后,人 们就把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并且画成画,在过新年时贴在 家里,祈求吉祥。在画上,刘海是一位胖胖的小孩子,两 手各提一串金钱,很受人们欢迎。而实际上他是一位50多 岁的白发老人,穿着破烂的衣服。再后来,他又被人们看 作是财神之一,还说他是八仙的徒弟。
6.台湾的道教 台湾道教基本上随着早期的汉人移民而来到台湾,日 治时代末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 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教宫观屡遭损毁,必须兼供佛像或 民间神祇才能得以保全,这种混杂现象延续至今,且导致 台湾道佛不分的情况。 1949年,正一道的63代天师张恩溥辗转到达台湾, 1969年羽化后,迁台江西省国大代表推张恩溥堂侄张源先 为代理掌教,现居台湾嗣汉天师府。 2008年张源先掌教羽化,现任张天师为第六十四代 天师张道祯。 现据台湾民政部门统计道教乃为台湾第一大宗教。
道教历史
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溯于上古时期的崇敬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 祀上天和祖先。 鬼神崇敬早在原始社会甚至之前的洪荒时期便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 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那时先民们除认为万物有灵而产生自然崇敬外,还认为人 死后灵魂不灭,因而又产生了对鬼神的敬仰。各种丧葬礼仪和祭鬼、驱鬼仪式随之逐渐形成。《竹书纪年》 中载:“黄帝崩,其臣左彻取衣冠几杖而庙祀之”。 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敬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 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敬已 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敬,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这时期已出现专门从事沟通鬼 神和人类的宗教职业者—巫祝。其中巫以歌舞降神,并有一套专业驱鬼的巫术;祝以言辞悦神,是宗教祭祀 活动中负责迎神祈祷的司仪者。他们替人治病、卜筮吉凶,施展神通等。他们一则手握神权,二则是帝王的 老师和谋士,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是神权统治的代表时期。 周代鬼神崇信进一步发展,所敬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敬祖宗神灵与祭祀天 地并列,称为敬天尊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到春秋战国时期,上古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相结合。诸子百家尤以道、 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的大兴,对后世历史文化有巨大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连年与汉朝统治的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 于传入新兴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需要一种适应国情的宗教出世为百姓解决痛苦的根源,战祸的伤痛, 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敬、神仙追慕、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应运 而生。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上古甚至洪荒时代之鬼神信仰;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千 年流传下的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们崇拜神灵,敬仰神灵,信任神灵,与神沟通,就必定要定期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 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高不可攀的帝王贵族阶级走下高台,流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 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舍弃糟粕,取其精华,渐渐演变为道教极为重要的斋醮科仪。 所以说,夏商周三代的礼乐文明有相当的一部分被道教保存下来 。
任务分配
找资料:孙维 陈娜 魏楚楚
制作PPT:周庆庆 章瑶瑶
道教介绍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创立于东汉时期, 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 而形成的。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它与中华 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 产生了深远影响。当今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 正一派两大教派。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 “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 尊“道”为最高信仰,而道的尊高和伟大,其最 高体现就是“德”,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 时也“贵德”,道教的“道”与“德”一起,共 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