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煤层气资源及选区评价

合集下载

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

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

作者: 韩超[1] 韩宝中[2] 朱铁[3]
作者机构: [1]大港油田供水公司 [2]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3]大港油田石油工程研究院,天津300280
出版物刊名: 科技资讯
页码: 104-104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0期
主题词: 煤层气 选区 评价
摘要:煤层气选区评价技术是煤层气勘探开发最前端、最重要的关键技术。

我国煤层气储量大,分布广,但由于技术原因大部分煤层气资源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并且由于政府补贴不到位,导致煤层气藏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没有开采价值。

所以煤层气资源在投入开发前,应对准备开发的煤层气区块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对比分析选择出较好的区块优先开发,因此煤层气选区评价将对煤层气区块的动用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避免重大的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1-煤层气资源评价

1-煤层气资源评价
2. 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
第一型
煤层稳定,煤厚度变化很小,或 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皱构造,两翼倾角较 陡,并有稀疏断层
第二型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 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
3. 煤系地层呈简单褶皱
构造,但具有较多断 层,对煤层有相当的破
第三型
煤层不稳定,煤厚变化很大,且 有明显的变薄、尖灭或分叉现象
1、经济可行性分类
经济的、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3大类。
2、资源的勘查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分级
待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
已发现煤层气资源量(煤层气地质储量)
预测的(可信系数为0.1~0.2)
煤层气地质储量 控制的(可信系数为0.5左右)
右)
2019/12/12
探 明 的 ( 可 信 系 数 为 0.7~0.9 左
探工程时适当放宽
的2倍
和/或物探控制
勘 井距一般不超过附录 B 规定的
煤层取心和测井、储层物性等 煤层有取心资料,获得了相
查 2 倍:煤层全取心和测井,储层
资料有一定的井控制程度
关储层物性资料
程 物性实验
度 小型井网试验或单井试采,储层 部分进行了单井试采,取得了
物性资料可靠,试采井井距不超 储层物性相关资料。
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储层中的煤层气总量。
2019/12/12
2
原始可采储量(简称可采储量): 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 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 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 的已知煤储层气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经济可采储量:原始可采储量中经济的部分。 煤层气勘查: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钻井、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 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 煤层不稳定,煤厚变化很大,且 有明显的变薄、尖灭或分叉现象

煤层气资源勘查区块早期评价方法讨论

煤层气资源勘查区块早期评价方法讨论

煤层气资源勘查区块早期评价方法讨论【摘要】根据黑龙江省每天具体情况,初步提出以勘探程度、构造条件、沉积(煤层0条件、煤层气丰度条件、盖层条件为基础的区块评价方法,通过鹤参三井施工、效果良好。

)【关键词】煤层气;早期评价;勘查选区;方法探讨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其中赋存的煤层气资源客观。

煤层气是一种优质的多用途环保能源。

不能被开采利用。

不仅是对能源的极大浪费,而且对煤矿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危害生命财产安全,排放到空气中又造成对空气污染,使大气层产生温室效应,污染地球大气环境。

因此,煤层气资源开发已成为我国能源开发的重点工作。

1.我国煤层气资源赋存特点和勘查状况1.1我国煤层气赋存特点1.1.1储层具有“三低一高”特点即低压(压力系数一般小于0.8)、低渗(一般小于1md)、低饱和(饱和度一般小于70%)、高地应力(中国煤矿区得地应力值主要集中在8-17MPa,为美国一般为1~6MPa)。

1.1.2成煤期后构造破坏严重,使较多的煤田构造复杂,被断裂切割成大小等区块或块段,并出现构造煤。

破坏煤层气赋存条件,增加了勘探开发难度。

1.1.3由于后期构造和岩浆活动,造成一些煤田煤阶变化较大。

1.1.4各媒体安煤矿开采活动比较集中,其采动区影响深度一般为煤层气开发的最为有利的300~600m埋藏深度。

1.2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程序较低基础较差1.2.1煤田开发时间早,煤层气(瓦斯)勘探工作基础差。

长期以来,对煤层气勘探工作多数矿区是空白,只有矿井瓦斯排放资料,资资料保存也不甚完整,1983年以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在煤田地质勘探中明确要求进行钻孔瓦斯取样测试工作,但由于早期缺少经验,一些资料质量较差。

1.2.2煤层气资源评价研究程度低。

以往只有煤科院所属有关院所在全国一些煤矿进行了较多的早期瓦斯(煤层气)研究评价工作,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但在煤层气勘探工作基础差的条件下,深入程度不够,评价参数不足,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及其评价

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及其评价

浙江大学工业与经济生态学姓名:施绘程学号:3100104825专业班级:工学1037班煤层气的综合利用及其评价一、利用煤层气的意义1、煤层气的定义与成分煤层气是指赋存在煤层中、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或煤层岩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气体。

煤层气的化学组分有烃类气体、非烃类气体(二氧化碳、氮气、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以及稀有气体氦、氩等)。

其中,甲烷、二氧化碳、氮气是煤层气的主要成分,尤以甲烷含量最高,二氧化碳和氮气含量较低,一氧化碳和稀有气体含量甚微。

因为主要成分为甲烷,往往将其称为煤层甲烷或瓦斯、煤层瓦斯[1]。

2、忽视煤层气开采利用的危害据统计,我国有近一半矿井为高瓦斯或瓦斯突出矿井,瓦斯事故是我国煤矿安全事故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矿难事故中有近一半是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煤与瓦斯突出、瓦斯燃烧或瓦斯中毒事故[2][3]。

这可以算是煤层气没有得到开采带来的后果。

另外,煤层气的主要成分甲烷是一种强烈的温室气体,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23倍。

据估算,大气中甲烷浓度每增加1 ppm,可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增加1℃(Donner,1980)。

大量煤层气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而是直接排空,极大地加剧了现在已经十分严重的温室效应。

同时,进入大气的CH4可与-OH、O3、H2O、H2、Cl2及其它成分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大气中的H2O和O3的浓度及大气中总体氧化能力[3]。

3、煤层气利用的前景煤层气及其燃烧产物基本不含有SO2、NO x和飞灰等大气污染物,是一种洁净能源,不仅环境性能好,而且热效率高。

甲烷的热值为36.72KJ/m3。

按热值计算,大致1000m3甲烷相当于1t标准煤。

1250m3甲烷相当于1t石油,1m3高浓度甲烷可发3度电[3][4]。

根据资源评估结果,中国埋深浅于2000米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三位,与陆上常规天然气资源量相当。

按照有关能耗标准,相当于我国可以使用20多年的能源。

煤层气资源评价

煤层气资源评价
资源系列包括地质资源量和可采资源量。 1)地质资源量包括已探明资源量、待探明资源量和总 地质资源量。 2)可采资源量包括已采出资源量、剩余可采资源量和
总可采资源量。
(四)评价的资源类别
三个资源类别:Ⅰ类、Ⅱ类和Ⅲ类
(五)评价层系
分上古生界、中生界及新生界三个层系进行
评价,各盆地根据具体情况进一步细分。
作用的盆地(群)。
4、含气区带
含气区带是含煤层气区带的简称,是煤层气区划 的三级单元。含气区带是同一盆地(群)内具有同期 聚煤作用、相似构造控制因素、相似聚气规律和地理
上相邻的赋煤层气单元。
5、煤层气风化带
指煤层埋藏于浅部,受到风化作用,其化学性 质、物理性质以及含气性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煤 层气中气态烃含量小于80%作为划分煤层气风化带的 界限。
2、含气盆地(群)
1)含气盆地(群)划分原则 在大区内,按主要聚煤作用差异、区域构造变形 特征、煤层气赋存特征和地域上的临近关系等划分 含气盆地(群)。 2)含气盆地(群)划分 全国共包括40个含气盆地。
3、含气区带
依据盆地构造单元区划,结合煤层气成藏富集的特 殊性,对盆地含气区带进行划分,共114个含气区带。
Gi 0.01 Aj hj Dj C j
j=1
n



j
n-计算单元中划分的次一级计算单元总数 Gi-第i个计算单元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108 m3 Aj-第j个次一级计算单元的煤储层含气面积,km2
h j-第j个次一级计算单元的煤储层平均厚度,m

D j-第j个次一级计算单元的煤储层平均原地视密度,
考虑到我国煤层气开采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建议贫煤和
无烟煤区采用1.38MPa,长焰煤-瘦煤区采用0.7MPa, 褐煤采用0.4 MPa 在评价过程中,可依据拥有的实际资料,开展废弃压 力参数研究

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

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

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
白鸽;张遂安;张帅;冀敏俊;张慧
【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
【年(卷),期】2012(024)005
【摘要】煤体结构是煤层气高渗高产的决定性因素.我国煤层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误区,其原因之一就是对煤体结构在选区评价中的作用关注不够.在研究煤层气选区评价主控因素基础上,分析了煤体结构在选区评价中的作用.以山西潞安矿区两个井田为例,阐述了查明煤体结构的途径及根据煤体结构分布规律优选出煤层气地面开发区块.研究表明,潞安矿区主采煤层普遍遭受地质构造破坏,煤体结构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均有明显的分带特征,A井田北部、B井田南部地区煤体原生结构较发育,煤储层渗透性较好,可作为地面开发的优选区块.
【总页数】4页(P26-29)
【作者】白鸽;张遂安;张帅;冀敏俊;张慧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7100;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长治0471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10224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1
【相关文献】
1.延川南煤层气田2号煤层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及控制因素 [J], 郭涛;王运海
2.鄂东南地区深部煤层气煤体结构测井评价研究 [J], 付玉通;张伟;李永臣;代宸宇
3.徐州地区煤层气勘探地质条件及选区评价 [J], 廖家隆
4.突变评价法在煤层气评价和选区中的应用 [J], 陈茂谦;师俊峰;金娟
5.煤体结构测井评价在煤层气开发中的应用 [J], 李松林;逄建东;金力钻;王文升;孙玉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六盘水矿区煤层气目标区优选与评价

六盘水矿区煤层气目标区优选与评价
能 源 技 术
工案 抛术
5 4 六盘 水矿 区煤层气 标 区优选 与评价 刘 照 永 ( 中煤科工集 团沈阳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 , 沈阳 1 1 0 0 1 5)
摘 要 :为 实现 六盘 水矿 区煤层气 目 标 区优 先与评 价,依据六盘水地质构造 情况,选取 8 个向斜构造单元 为研 究对 象,建立评价指标体 系,运
= 04 8、
=0 . 4 5、
=O 4 4、
=O . 9 3
通较方便 。 六盘 水境 内地质作用 强烈 ,地质构造复杂 且多为 向斜构造 。向斜 由第二层次 的灰 色综合评判结果计算 第一层次的灰色关联度 ,结 是该地 区主要的控煤和重 要的富气单元 ,且各 向斜构造单元平均煤 层 果 为 : 0 6 9、 =0 . 5 8 、 =0 . 5 9、 =0 . 7 2、 :O . 5 2、 =0 . 5 1 、 =0 . 5 4、 =0 . 6 8 厚度差别 不大 , 煤层气赋存影 响因素相似 。 该 区境 内的向斜界 限明显 , 容易 区分并且各 向斜之 间水力联系微弱 , 形成各 自 独立流体压 力系统 , 根据结果可 知 ,普安向斜与理想对象 的关联 度最大 ,即表示普 安 有单 独分析研究的必要性 。结合六盘水境 内 目前的勘探情况 ,选取 盘 向斜在综合评价 中最适合煤层气 的开发 勘探。而格 目底 向斜最不适 合 关 向斜 、土城 向斜 、照子河 向斜 、普安 向斜 、 格 目底向斜、六枝 向斜 、 煤层气开发 。 青 山向斜 为煤层 气优选 评价 的 目标区。

分 煤炭 资源 就产 出于 这 个地 区 ,大 致在 北纬 2 5 o 2 5 ’ ̄ 2 6 0 5 5 ’; 东经 1 0 4 0 2 5 , ̄1 0 5 0 4 0 ,的范 围 内,境 内有 贵 昆铁路及 滇黔 公路通 过 ,交

行业标准-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

行业标准-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

目次前言 (Ⅲ)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4.1 目的 (2)4.2 任务 (2)4.3 评价层次 (3)4.4 评价方法与流程 (3)4.5 基本要求 (3)5 煤层气资源评价 (4)5.1 资料收集整理 (4)5.2 地质条件分析 (5)5.3 评价方法选择 (5)5.4 评价参数确定与资源量计算 (7)5.5 综合评价分析 (9)6资源评价成果编制 (11)6.1 图表编制 (11)6.2 文字报告编写 (12)7质量检查与验收 (12)7.1 质量检查 (12)7.2 成果验收 (12)附录A (规范性附录)资源评价报告提纲 (14)附录B (规范性附录)煤层气资源量评价参数名称、单位、符号及取值有效位数 (16)煤层气资源评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的目的任务、评价层次、工作流程、评价方法、成果编制、质量检查和验收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地面开采的煤层气资源评价工作,也适用于煤层气的资源量计算、煤层气资源分类、煤层气资源的综合评价及研究报告编写;以煤层气资源评价为目的的地质研究工作可参考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12-2008 煤的工业分析方法GB/T 217-2008 煤的真相对密度测定方法GB/T 13610-2003 天然气的组成分析气相色谱法GB/T 19559-2008 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GB/T 19560-2008 煤的高压等温吸附试验方法GB/T 23250-2009 煤层瓦斯含量井下直接测定方法GB/T 29119-2012 煤层气资源勘查技术规范DZ/T 0215-2002 煤、泥炭地质勘查规范DZ/T 0216-2010 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DZ/T 0220-2010 煤层气钻井作业规范NB/T 10010-2014 煤层气地震勘探资料采集规范NB/T 10014-2014 煤层气井多级流量注入/压降试井技术规范SY/T 5615-2004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SY/T 5841-2009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技术规程SY 6923-2012 煤层气录井安全技术规范SY 6924-2012 煤层气测井安全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煤层气地质学复习题-知识归纳整理

煤层气地质学复习题-知识归纳整理

知识归纳整理煤层气地质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生物成因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发生降解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2基质块:这些裂隙把煤体切割成一系列形态各异的基质单元。

3基质孔隙:煤的基质块体单元中未被固态物质充填的空间,由孔隙和通道组成。

4原生粒间孔:指各种成煤物质颗粒间的孔隙。

5外生裂隙:是构造应力作用的产物,根据其形成力学性质可区分为剪性外生裂隙,张性外生裂隙和劈理。

6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允许流体经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7原地应力:煤储层没有受到任何人为扰动,处于原始状态的应力。

8井底压力:煤层气井井底流体流动压力。

9煤层气储层压力:是指作用于煤孔隙,裂隙内的水和煤层气上的压力。

10储层压力梯度:是指单位垂深内储层的压力增量,即随着深度的增加储层压力的改变速度,常用kPa/m或MPa/100m来表示。

11解吸气:在正常大气压和储层温度下,将煤样放入样品罐后,解吸释放出的气体。

12逸散气:钻头钻遇煤层到煤样装入样品罐密封好这一过程中解吸出的气体称逸散气。

求知若饥,虚心若愚。

13上覆有效地层厚度:是指煤层到其上部第一具不整合面之间的地层厚度。

14煤层气藏:含有一定量煤层气,具有相对独立流体流动系统的煤体。

15煤层气资源:是指以地下煤层为储集层且具有经济意义的煤层气富集体。

16煤层气资源量:是指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根据估算的赋存于煤层中,当前可开采或未来可能开采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17煤层气地质储量:是指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层气藏中的煤层气总量18原始开采储量: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19经济可采储量:是指在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条件下,采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已知煤层气藏中可以采出,并经过经济评价以为开采和销售活动具有经济效益的那部分煤层气储量。

煤层气选区评价方法探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煤层气选区评价方法探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

煤层气选区评价方法探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王安民;曹代勇;魏迎春【期刊名称】《煤炭学报》【年(卷),期】2017(042)004【摘要】煤层气选区评价历来是煤层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评价方法的选择关系到能否准确命中目标靶区,近年来的选区评价方法从定性评价逐渐发展为定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评价区,从定性—半定量—定量评价的思路方法着手,首先选取了典型的5种评价方法,系统地论述了其在煤层气评价选区中的利弊,发现定性评价方法仍有着其广泛运用的空间,虽然现有的定量评价方法进一步降低了主观因素影响,但这5种评价方法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观性、经验性判断.在对这5种方法进行异同点总结的基础之上,笔者进一步引进了主成分分析法这一定量评价方法,避免了主观因素影响,优选出四工河—大黄山区段为有利区段,与前述5种方法结果相同,表明主成分分析法运用于煤层气选区评价是合理可靠的,完全避免了主观因素的影响成为其选区评价的最大优点.在综合分析了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之后,提倡运用初步定性判断—定量评价研究—定性评价验证的思路来进行煤层气的选区评价.【总页数】9页(P950-958)【作者】王安民;曹代勇;魏迎春【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相关文献】1.含煤盆地煤储层后期改造形式及对煤层气选区影响--以华北克拉通选区为例 [J], 雷崇利;刘池洋2.选区煤层气开发利用规划编制方法探讨 [J], 张遂安3.突变评价法在煤层气评价和选区中的应用 [J], 陈茂谦;师俊峰;金娟4.煤层气评价选区新思路——地层能量评价法及其应用 [J], 池卫国5.基于多层次模糊数学的中国低煤阶煤层气选区评价标准——以吐哈盆地为例 [J], 侯海海;邵龙义;唐跃;罗晓玲;王学天;刘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煤层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煤层气地质学考试重点(经典)

第一章绪论1、天然气:(广义)所谓天然气是指自然界一切天然生成的气体。

(狭义)目前仅限于地壳上部存在的各种天然气体,包括烃类气体和非烃类气体。

性评2、天然气的来源机制,可分为无机成因气和有机成因气。

天然气的成因分类可分为4种:生物成因气(细菌气)、油型气(油成气)、煤型气(煤成气)、无机成因气。

3、煤型气(煤成气):指煤系有机质(包括煤层和煤系地层中的分散有机质)在变质过程中(即热演化)形成的天然气,也称煤成气。

包括煤系气与煤层气两类。

煤系气:是指从生气母岩(煤系地层及煤层)中运移出来聚集在储集层中甚至形成气藏的煤型气,一般均经过较大规模运移。

属常规天然气。

❤煤层气:是指赋存于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属非常规天然气范畴。

(也称煤层吸附气、煤层甲烷或煤层瓦斯。

)4、三重国家需求:资源利用/矿山安全/环保5、全国累计探明面积777km2,探明储量1343亿m3,可采储量621亿m3,初步探明374亿m3。

❤6、我国煤层气研究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①预测理论亟待完善。

②产能预测技术有待解决。

③开发工艺亟待突破。

④投入严重不足。

⑤煤层气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7、我国煤层气资源存在低压、低渗、低饱和的“三低”现象以及地质变动的特殊性。

我国煤储层的特点和难点:地史复杂、类型多样、改造强烈;低孔、低渗、低相渗、低压、高非均质性。

第二章煤层气的物质组成、性质和利用❤1、煤层气有两种基本成因类型:生物成因和热成因。

生物成因气:各类微生物经过一系列复杂作用过程导致有机质发生降解而形成的。

热成因气:指随着煤化作用的进行,伴随温度升高、煤分子结构与成分的变化而形成的烃类气体。

2、生物成因气阶段:①早期生物气(泥炭~褐煤阶段,Ro,max<0.5%)②热解型煤层气(褐煤~瘦煤阶段,Ro,max0.5~2.0%)以含氧官能团的断裂为主③裂解型煤层气(瘦煤~二号无烟煤,2.0%<Ro,max<3.7%)主要以裂解的方式及芳香核缩合为主④次生生物成因煤层气(褐煤~焦煤,0.3%<Ro,max<1.5%)3、在含煤盆地中,次生生物作用活跃并影响气体成分的深度间隔称作蚀变带,一般位于盆地边沿或中浅部;不发生蚀变的气体一般位于盆地深部,称为原始气带。

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勘探

煤层气资源评价与勘探

有利区块选择
河东煤田煤层气 有利区块
红线—断层 黑线—煤层厚度等值线,间距5m 绿线—煤层埋深等值线
有利区位于埋深 ≤1200m,煤层厚度 >5m的区域。
煤层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PLAN VIEW OF A TYPICAL CBM BASIN
Too Shall ow
有利区块选择
所有煤层气盆地都具有“高产区” 所有煤层气盆地都具有“高产区”
煤层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煤 层 气 资 源 的 特 殊 性
作为矿产资源,煤层气具有一系列特殊的属性,主要包括:
附生性:煤层气与煤炭资源共生,煤层是煤层气聚集的载体, 附生性 : 煤层气与煤炭资源共生 , 煤层是煤层气聚集的载体 , 随着煤 炭的开采煤层气必然散失,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因此, 炭的开采煤层气必然散失,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此,应对 煤层气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树立“ 后采煤” 采煤- 煤层气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树立“先采气 后采煤”、“采煤-采气一 体化”的理念。 体化”的理念。 唯一性:自然界有相似的、但绝没有相同的煤层气藏,不同国家和地区、 唯一性:自然界有相似的、但绝没有相同的煤层气藏,不同国家和地区、 不同盆地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 不同盆地应结合具体实际情况,适时采用相应对策和技术开发利用煤层气 资源。 资源。 不均性:煤层气的质和量、 不均性:煤层气的质和量、煤储层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具有明显的非均 质性,即使同一含气盆地、同一富气带也情况各异,必须区别对待。 质性,即使同一含气盆地、同一富气带也情况各异,必须区别对待。
煤层气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有利区块选择
1.资源量规模,一般不小于200~1000×108m3。 2.煤层,既考虑单层厚度,又考虑累计厚度;为了适应多层段 压裂完井工艺,要求在剖面上有相对密集分布的煤层群; 3.煤级 4.气含量大部分区域的气含量应不小于8m3/t。 5.渗透率,指煤中裂隙系统的渗透率,过小和过大均不利于煤 层气开发。 6.埋深,将煤层气有利区带的埋深确定在300~1500m范围内。 7.构造,美国是寻找构造破坏程度较高、提高了煤层渗透性的 地区;我国应该选择构造相对简单、构造破坏程度较低、煤体原始 结构保存较好的区段。 8.地区社会经济及市场条件。 9.地形条件。

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勘探方法

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勘探方法

煤层气地质条件的评价与勘探方法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能源,在我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和重视。

然而,要实现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首先必须对其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评价和认识。

本文将从煤层气的形成、分布规律以及勘探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煤层气的形成煤层气是由煤层内的有机质在高温高压下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热化学反应生成的气体。

其中,主要包括甲烷和少量的其他烃类气体。

其形成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有机质生、成熟、排出和运移。

有机质生: 有机物来源于沉积物中的残渣和生物遗体等。

在特定条件下,这些有机质会被埋藏在地下数千米深处的煤层中,并慢慢经历煤化作用。

成熟: 随着时间的推移,埋藏在深处的有机质逐渐开始热化,温度一般在60℃以上,当温度达到150℃-200℃时,有机质开始开裂反应,生成大量的烃类化合物,包括甲烷、乙烷等。

排出: 煤层内的气体主要由煤基和孔隙两种类型组成。

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气体开始向孔隙中排出。

由于孔隙结构的不同,煤层气有着不同的运移方式。

运移: 煤层气在煤层内的运移方式包括渗流运移和扩散运移。

前者主要是由于孔隙压缩和气体的浸润引起的,后者则是由于气体的分子扩散引起的。

以上是煤层气的形成过程。

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过程,必须深入了解这一过程以及其分布规律。

二、煤层气的分布规律煤层气的分布规律与煤层的性质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煤层气具有以下特点。

1. 气体含量较低。

煤层中的气体含量通常在10%-30%之间,相对于其他气田而言较低。

2. 储层复杂多样。

煤层的储层结构复杂,煤的孔隙结构也是多样的。

不同类型的煤层具有不同的储层特征,从而对勘探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孔隙结构十分重要。

煤层中的气体主要储存在煤层的孔隙中,因此,煤层的孔隙结构对于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

4. 区域分布具有差异性。

煤层气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煤层中的分布规律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精细区分。

以上是煤层气的分布规律。

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地质学

河南理工大学煤层气地质学

《煤层气地质学》煤层气成因1. 煤层气成因:(一)生物成因气:生物成因煤层气是指在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泥炭、煤等)部分转化为煤层气的过程。

按形成阶段可划分为原始生物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成因气。

(二)热成因气:在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的同时,也生成大量的气态和液态物质。

演化过程中形成的烃类以甲烷为主。

1. 原生热成因气2.次生热成因气。

(三)混合成因气:(1)原地混合,即原地形成的热成因气和原地形成的次生生物气相混合,不发生运移,一般出现在浅部。

(2)异地混合气,热成因气和次生生物气发生了运移,在地下水滞留区聚集、混合。

(四)无机成因气2. 煤层气成因判别:(一)有机成因气的判别-Whiticar 图示法。

二)无机成因气的判别:有烃类气体的成分、烷烃碳同位素系列、与烃类气体伴生的非烃类气体、稀有气体的含量与同位素,以及地质背景综合分析煤层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同位素分布,镜质组反射率。

第2章煤层气储层孔、裂隙特征1. 煤中孔隙的研究方法:(1) 形貌观测: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下(TEM和SEM)和原子力显微镜下。

2)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是测定部分中孔和大孔孔径分布的方法。

(3)低温氮吸附法:氮吸附法就是将定量的煤样置于液氮温度下的氮气流中,待煤样吸附的氮气达到平衡后,测定其吸附量,计算出煤样的比表面积。

2. 割理(内生裂隙)和外生裂隙的区别割理的力学性质以张性为主外生裂隙可以是张性、剪性及张剪性等。

割理在纵向上或横向上都不穿过不同的煤岩类型或界线,一般发育在镜煤和亮煤条带中,遇暗煤条带或丝质终止。

外生裂隙不受煤岩类型的限制。

割理面垂直或近似垂直于层理面。

外生裂隙面可以与层理面以任何角度相交。

割理面上无擦痕,一般比较平整。

裂隙面上有擦痕、阶步、反阶步。

割理中充填方解石、褐铁矿及粘土,极少有碎煤粒。

外生裂隙中除了方解石、褐铁矿、粘土外,还有碎煤粒。

割理外生裂隙割理的成因:割理一般呈相互垂直的两组出现,且与煤层层面垂直或高角度相交。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与资源评价基本认识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与资源评价基本认识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与资源评价基本认识摘要:煤层气的开发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客观地评价煤层气资源及其地域和层域分布特征,查明控气地质因素和开采地质条件,正确地预测未知区的含气量,采用合理的计算方法测算煤层气资源量,是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评价的重要内容。

关键字:煤层气资源量计算资源评价区块0引言我国对天然气的需求逐年增加,采用能源弹性系数法预测,2000~2010年每年天然气需求量为300×108~1010×108m3。

但1998年全国天然气产量为223×108m3,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仅占2. 2%,而未来5~10a 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天然气消费要达到4%~6%,必须寻找非常规天然气(页岩气、水溶气、甲烷气水合物、致密砂岩气和煤层气等)来补充和接替常规天然气。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煤层气资源极为丰富,比较而言,将煤层气作为常规天然气的接替或补充能源最为现实和有利(刘洪林等,2001)。

煤层气资源量的计算和评价在煤层气的勘探和开发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文献调研,总结出了对于煤层气资源量计算和评价方法的一些认识。

1煤层气资源量类级煤层气资源量,是指赋存于地下煤储层及围岩中的甲烷估算量,这些甲烷量在目前或将来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并能获得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对煤层的地质认识程度和储层工程数据的获得情况,将经过钻探工程控制,用所获得的有关煤层几何形态、含气量等方面的实测数据而计算的已发现的煤层甲烷量称为储量,将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用统计或类比方法所估算的尚未发现的煤层甲烷量称为远景资源量。

储量和远景资源量的总和称为煤层气总资源量简称资源量(唐书恒等,1999)。

煤层气田大体经历预探、评价钻探和开发3 个阶段,根据勘探开发各个阶段对气藏的认识程度,将煤层气储量划分以下3 个级别。

(表1-1)1.1探明储量探明储量是在气田评价钻探阶段完成或基本完成后计算的储量,并在现代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提供开采的并能获得经济效益的可靠储量。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

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煤层气是与煤伴生、共生的气体资源,指储存在煤层中的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要成分,属于非常规天然气。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煤层气地质与资源评价,希望大家喜欢!我国地壳运动具有多期叠加性,构造活动具有多样性,成煤和煤化作用地质条件复杂,煤层气富集成藏条件具有诸多特殊性。

本文通过系统总结我国煤层气地质背景和成藏富集规律,建立了一套以体积法和区带综合评价方法为主的评价方法体系和相应的参数体系,评价获得全国42个主要含气盆地埋深2000m以浅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6.81×1012m3,埋深1500m以浅煤层气可采资源量10.87 × 1012m3,集中分布在地质资源量大于10000×108m3的鄂尔多斯、沁水等9个盆地。

优选出沁水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2个最有利区带,鄂尔多斯盆地南缘、宁武、安阳-鹤壁、松藻4个有利区带,准南、伊犁等11个较有利区带。

煤层气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是煤的伴生矿产资源,是近一二十年在国际上崛起的洁净、优质能源和化工原料。

煤层气俗称“瓦斯”,热值高于通用煤1-4倍,1立方米纯煤层气的热值相当于1.13kg汽油、1.21kg标准煤,其热值与天然气相当,可以与天然气混输混用,而且燃烧后很洁净,其燃烧几乎不产生任何废气,是上好的工业、化工、发电和居民生活燃料。

煤层气空气浓度达到5%-16%时,遇明火就会爆炸,这是煤矿瓦斯爆炸事故的根源。

煤层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其温室效应约为二氧化碳的21倍,对生态环境破坏性极强。

煤层气的开采方式包括地面钻井开采和井下瓦斯抽放,前者是常见的煤层气开采方式。

在采煤前,对煤层中的瓦斯进行开采和抽放,可以大大减少风排瓦斯的数量,降低煤矿对通风的要求,煤矿瓦斯爆炸率将降低70%到85%,改善矿工的安全生产条件。

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具有一举多得的功效:洁净能源,商业化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为国家战略资源。

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

煤层气选区评价的关键性地质条件——煤体结构

me h d o e c b n o l ma s txu e n lo s mma ie te d sr u i n c a a tr o o lma s t xu e i u n a e y t o s f r d s r i g c a s e t r ,a d as u i r d h it b t h r ce f c a s e tr n L a r a b z i o a ay i g t ee td mi e ed n t e a e . h t d h ws t a h o li u n a e a n e g n e t n c mo e n .a d i n l z wo s l ce n f l s i h r a T e s y s o h t e c a n L a ra h d u d ro e t co i v me t n t n i u t s
B i e Z a gS i Z a gS u i J Mi n a dZ a gHu a G h n ua , h n h a , i  ̄u n h n i , n
(.hn n e i f e o u (eig, e ig 12 4 ; . hn i ah nryC , t.C a gh, h n i 4 10 1 iaU i r t o t l m B in)B in , 0 2 9 2 S a x G oeE eg o Ld hn ziS ax 0 7 0) C v sy P r e j j ,
田北 部 、 B井 田南 部 地 区 煤 体原 生结 构 较 发 育 , 储 层 渗 透 性 较 好 , 作 为 地 面 开发 的优 选 区 块 。 煤 可 关 键 词 : 层 气 ; 区 评 价 ; 质 条 件 ; 体 结 构 煤 选 地 煤 中 图 分 类号 : 6 8 1 P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第7章 煤层气藏勘探开发目标评价

第7章 煤层气藏勘探开发目标评价
门槛值设置为:大、中、小型富气区和大、中型含 气区入选,而大、中、小型贫气区和小型含气区筛去。
目标区的规模按照其面积确定,其中,大型面积 >900km2、中型900~200km2、小型<200km2。
目标区的含气性按照资源丰度确定,其中,富气区 >1.5×108m3/km2、含气区0.5~1.5×108m3/km2、贫气区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过程。
(一)综合地质选区阶段
该阶段是在我国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
充分收集现有资料、详细整理、深入研究、补充少量工
作,重要的是将研究内容和重点转移到储层理论领域。
本阶段主要任务是以矿区为单位进行煤层气开发潜
力综合评价,圈定煤层气开发潜力高的地区,根据地质
和储层特点的进一步研究,重点分析煤层气富集和产出
式中,lgQi/lgQmax和Gi/Gmax分别为资源系数和保险系数
的归一化值。由于各资源要素绝对值的变化极大,因此
以对数表示。
资源系数和保险系数中各包括了若干个要素,求算
这两个系数的原理、方法和最优分割与上述风险概率值 的计算方法相同。
(三)因素权重的确定
1、权重计算方法
无论是采用风险概率法或是综合排队系数法,都存 在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确定各因素所占的权重。 为了避免人为因素的作用,这里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进 去权重确定。
单元的煤层气勘探开发前景就越差;反之则好。
将所有参评单元风险系数按大小进行排列,便可得
到最终的排序结果。采用最优分割方法对排序结果进行
处理,按风险概率的相似性分为若干风险系数组,以利
于进一步的勘探风险级别评价及其与“关键因素逐级分
析法”的结果进行对比。
(二)综合排队系数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基本井距 km 3.0-4.0 2.0-3.0 1.5-2.0
储层稳定程度 型 特点 煤层稳定,煤厚度变化很小,或 第一型 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第二型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 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 煤层不稳定,煤厚变化很大,且 有明显的变薄、尖灭或分叉现象
1. 煤系产状平缓 2. 简单的单斜构造 3. 宽缓的褶皱构造
1、经济可行性分类
经济的、次经济的和内蕴经济的3大类。
2、资源的勘查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分级
待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
已发现煤层气资源量(煤层气地质储量) 预测的(可信系数为0.1~0.2) 煤层气地质储量 控制的(可信系数为0.5左右) 探明的(可信系数为 7~0.9 左右)
2018/11/12 5
表 1 煤 层 气 资 源 /储 量 分 类 与 分 级 体 系 分级 煤层气总资源量 开发 地质可靠性 分类 探明的 累计产量 探 已 发 经 经 济 可 采 性 次经 济的 内蕴 2018/11/12 经 济 的 济 的 明 量 经济 待 发 明 量 开 探 储 可采 储量 开 探 剩余 储 探明 明 经 济 可 采 储 量 探 明 可 采 储 量 探 明 地 质 储 量 探 明 经 济 可 采 储 量 探 明 可 采 储 量 探 明 地 质 储 量 控 制 经 济 可 采 储 量 控 制 可 采 储 量 控 制 地 质 储 量 预 测 经 济 可 采 储 量 预 测 可 采 储 量 预 测 地 质 储 量 已发现的 控制的 预测的 待发现的 推测的 勘探 选区
7
楚,储量计算比例尺不小于 1: 本清楚, 储量计算比例尺不小 25000,储量参数研究深入,选 值可靠;经过试采,获得了气 于 1:50000,进行了储量参 数研究,选值基本可靠;基本 了解了气井产能; 进行了初步 经济评价或开发评价, 开发是 经济的或次经济的

类 第 一 类 构 造 简 单 第 二 类 构 造 较 复 杂 构造复杂程度 特点
2018/11/12
的2倍
煤层取心和测井、储层物性等 煤层有取心资料,获得了相 资料有一定的井控制程度 关储层物性资料
部分进行了单井试采,取得了 储层物性相关资料。 煤层构造形态、煤厚、煤类基 初步了解煤层构造形态、煤 厚、煤类,储量计算比例尺 不小于 1; 100000:初步确 定了储量参数: 未进行试采, 通过类比求得气井产能:只 进行了地质评价和初步经济 评价,开发是有经济价值的
源赋存条件和赋存数量的评价研究和工程实施过程。
可分为两个阶段,包括选区、勘探。
2018/11/12 3
二、煤层气勘查阶段
1、选区
主要根据煤田(或其他矿产资源)勘查(或预测)和类比、野 外地质调查、小煤矿揭露以及煤矿生产所获得的煤资源和气资源资 料进行综合研究,以确定煤层气勘查目标为目的的资源评价阶段。
推测资源量
6
储量 分级
探明的
控制的
预测的 有一定的井 和/或物探控制
控制井距达到附录 B 的要求; 物 控制井距不超过附录规定距离 探工程时适当放宽 勘 查 程 度 井距一般不超过附录 B 规定的 2 倍:煤层全取心和测井,储层 物性实验 小型井网试验或单井试采,储层 物性资料可靠,试采井井距不超 过附录规定距离的 2 倍。 煤层构造形态、煤厚、煤类清 认 识 程 度 井产能认识;进行了开发概念 设计和数值模拟、经济评价, 开发是经济的
第三型
1. 煤系地层产状平缓, 但 煤层稳定,煤厚度变化很小,或 第一型 具有波状起伏 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2. 煤系地层呈简单的褶 皱构造,两翼倾角较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 第二型 陡,并有稀疏断层 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 3. 煤系地层呈简单褶皱 构造,但具有较多断 煤层不稳定,煤厚变化很大,且 层, 对煤层有相当的破 第三型 有明显的变薄、尖灭或分叉现象 坏作用 煤层稳定,煤厚度变化很小,或 沿一定方向逐渐发生变化 煤层厚度有一定变化,但仅局部 地段出现少量的减薄,没有尖灭 煤层不稳定,煤厚变化很大,且 有明显的变薄、尖灭或分叉现象
0.5-1.0 0.5
8
第二节
煤层气资源/储量计算
煤层气含量下限标准
1、储量起算标准
煤层类型 褐煤 长焰煤 气煤—瘦煤 贫煤—无烟煤 变质程度 <0.5 <0.65 0.65~2.0 >2.0 空气干燥基含气量 m3/t 0.5 1 2 4
2.0-3.0
1.0-2.0
0.5-1.0
1. 煤系地层呈紧密复杂 第 褶皱,并伴有较多断 第一型 三 层,产状变化剧烈 类 2. 褶皱虽不剧烈, 但具有 构 密集的断层, 煤层遭受 第二型 造 较大破坏 复 3. 煤层受到火成岩侵入, 杂 第三型 煤层受到严重破坏 2018/11/12
1.0-2.0
第七章 煤层气资源与选区评价
第一节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
第二节 资源量计算方法
第三节 煤层气选区评价
第一节 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级
一、定义
煤层气: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
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并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 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 煤层气资源量:根据一定的地质和工程依据估算的赋 存于煤层中的,具有现实经济意义和
潜在经济意义的煤层气数量。
煤层气地质储量:在原始状态下,赋存于已发现的 具有明确计算边界的煤储层中的煤层气总量。
2018/11/12 2
原始可采储量(简称可采储量): 地质储量的可采部分。 现行的经济条件和政府法规允许的条件下,采
用现有的技术,预期从某一具有明确计算边界
的已知煤储层气中可最终采出的煤层气数量。 经济可采储量:原始可采储量中经济的部分。 煤层气勘查:在充分分析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利用钻井、 地震、遥感以及生产试验等手段,调查地、勘探
选区范围内实施了煤层气勘查工程,通过参数井或物探工程获得 了区内关于含煤性和含气性的认识,通过单井和/或小型井网开发 试验获得了开发技术条件下的煤层气井产能情况和井网优化参数的 煤层气勘查实际实施阶段。
结果——计算煤层气储量
2018/11/12 4
三、煤层气资源/储量的分类与分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