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读懂课堂》有感

合集下载

读懂课堂 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 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范文,欢迎阅读。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一:在当今“知识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决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是每一个国民的“核心素养”的养成。

具备“国民核心素养”是作为国民的“基本人权”。

“国民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的教育习得的,决定这种“核心素养”形成的根本要素,在于新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制度,在于从“课堂”出发的“学习的革命”。

初读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给我深刻印象的就是两个关键词:“革命”和“转型”。

钟教授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教育学见解,这些不但具有技术性,更具有挑战性。

钟教授指出了现阶段我们惯用的“三中心”,即:教师中心、教科书中心和课堂中心。

这让我正视了我或许还有许多其他的老师目前的英语教学现状。

然而这又是重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避免不了的矛盾和结果。

随着不断的学习和探索,诸如“杜郎口教学模式”“杨思教学模式”以及我校的“三学教学模式”等等,终究还是摆脱不了“检测”这个目的。

如果我们如西方教育那样,离开黑板和讲台,将课堂变为博物馆、电影院,甚至是大自然。

学生没有了束缚,去自由接受零距离的现实和真相,他们会更投入、更感兴趣吗?课堂需要转型,教育在呼唤转型。

读懂课堂读书心得二: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教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相关推荐《读懂课堂》读后感(通用22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通用22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读懂课堂》读后感篇1“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

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

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

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

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学习社区,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

”呼吁教师学会“学”。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

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

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读懂课堂》读后感篇2暑期里,我校教师们如期举行了读书活动。

继上学期钟启泉教授的《课堂研究》之后,本次我们拜读的是钟教授对于“课堂研究”的另一本著作——《读懂课堂》。

本书围绕“课堂”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讨论,让一线教师在有关于课堂教学的多方面内容上领略了很多智慧。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课堂》读后感1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这为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教学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

”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来自孩子的声音、来自教育内容的声音和来自制度的声音。

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

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教师《读懂课堂》读书心得《读懂课堂》是一本由罗伯特·斯博理亲自撰写的教育类著作。

这本书通过作者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教师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更加有吸引力和有效性的方法。

本书以故事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带来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思考,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我在阅读这本书过程中得到的心得体会。

首先,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核心角色是引导者和学生的学习伙伴。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以知识的传授者的身份在课堂上发言,而学生则以被动的接受者的身份接收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往往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反,作者提倡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和共同探究。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通过提出问题、开展讨论和组织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次,《读懂课堂》还对如何布置有效的课堂作业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指导。

作者指出,课堂作业不仅仅是对课堂学习的检测和巩固,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设计课堂作业时要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

此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不同难度和形式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促进学生深入思考和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另外,《读懂课堂》中还提到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作者强调了教师要善于提问和引导学生的学习。

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要学会问出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鼓励他们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观点。

此外,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在读完《读懂课堂》之后,我深感教师是一个充满挑战和责任的职业,但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成就感的职业。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

读《读懂课堂》有感

读《读懂课堂》有感

读《读懂课堂》有感读《读懂课堂》有感读《读懂课堂》有感1何为“课堂危机”?《读懂课堂》一书中并未给出明确解释,但书中提到“中国教师在传统课堂文化束缚下的困惑与无奈”以及“中国课堂无视儿童、剥夺儿童声音”这两点却引起了我自身的反思。

经过为期半年的教学实践,对于地理教育教学,我已不像刚工作时那样迷惘,对于如何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解决课堂突发状况、如何进行教学测评等,我也积累了一套自己的方式方法。

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我的困惑与无奈也越来越多。

地理作为一门小学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副科”,其学科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开卷考试的形式也让很多学生觉得临场发挥、临时抱佛脚就可以将期末考试应付了事,对自己的要求自然就是“及格万岁”。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尽力保持地理的趣味性,希望通过兴趣引导孩子们学习。

可是课堂纪律却成了我最头疼的问题,不论怎样约法三章、连哄带骗,总有那么几个“淘气鬼”管不住自己,行为习惯相当差,甚至还要影响他人。

我生气、埋怨、发牢骚,好在我心态还算不错,大半个学期下来,我发现这些“淘气鬼”虽然还是很淘气,但是他们在进步,比如他们学会了不打断老师讲话、知道尽量不能影响他人等等。

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一个要求:每节课至少发现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孩子觉得你的教育是善意的。

套用书中的一句话:“学生应该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

即使他们现在并不完美、并不成熟,但是,那是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的,是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和成长。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习以学生为主体,教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些理论每位教师都耳熟能详,可是课堂似乎仍然受控于一种控制力,按照教师预设的逻辑顺序为学生铺就学习之路,无意中就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我认为,正视课堂危机是促进课堂创新的牵引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牵动力,我要提升自己的教学智慧,以体验代替说教,从禁令走向倡导,让无声胜过有声,用理性克服冲动。

读《读懂课堂》有感2这几天仔细阅读了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这本书,发现里面很多有悖于过去甚至现在教育观点的主张,惊讶现在的教育研究者敢于发出如此不同的声音,比如《分层教学有悖教育公平》一文,还有《“微课”的诱惑与反诱惑》都深深地吸引了我。

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读懂课堂》读书心得
《读懂课堂》是一本关于教育的书籍,作者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深入探讨了课堂教学的本质和方法。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书中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而如何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的。

其次,书中提到了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和个性化。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是不同的。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学习。

最后,书中还强调了课堂氛围的营造。

一个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通过阅读《读懂课堂》,我对于课堂教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对于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有了更清晰的定位。

我会将书中的理念融入到我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堂课都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收获。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类的著作,更是一本教师成长的指南,我会将它作为我的教学宝典,不断翻阅和借鉴。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7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7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7篇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7篇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1日本学者研究,在教师训斥的场合,在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是反思的情绪,而是增强了对教师的厌恶。

这样的研究告诉我们,对待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我经常听到学生这样抱怨:我不喜欢某某老师。

我问他为什么,那你那么功课成绩如何,他说他不喜欢这么课,成绩很不好,就是因为不喜欢这位老师,学生的情绪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老师对学生的情绪影响间接的影响了学生的成绩,这时候教师需要与学生多沟通,因为很多学生并不擅长与老师沟通,或者直接是不沟通,这样长久以来,学生欠下的债也越来越多,成绩只会越来越差,因为学生性格的问题,教师在沟通上就要因人而异,但是毕竟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可以有选择的去沟通,比如说一些有抵触心理的学生和一些成绩在末端的学生,采取鼓励式的沟通。

当然,沟通的形式实在太多,针对每一个孩子我们应该用自己的语言去打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注和爱,就算成绩不是能够进步,最起码让学生觉得学习生涯中没有缺失教师的那份关注。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2“经验单元”是以主题—探究—表达的方式来设计的活动课程的单元编制,它把活动性、协同性、反思性学习作为一个单元来组织。

通过师生的合作或者儿童自身的双手,打破学科的框架,作为儿童自身的经验活动模块来计划于组织的。

这一点让我感受深刻,我在平常备课中运用颇多。

比如在备七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课时,要从单元整体出发,了解掌握整章的知识点,类比七上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从情境探究开始,一步步由学生引入主题,学生学习起来也很自然轻松。

《读懂课堂》让我认识到单元”不是把教学内容碎片化地当作“知识点”来处置,而是有机地、模块式地组织与构成的。

“单元设计”不是单纯指试点传输与技能训练的安排,而是教师基于“学科素养”,思考怎样描绘基于一定的目标与主题而展开探究活动。

读懂课堂读后感范文3华东师范大学的钟启泉教授所著《读懂课堂》,丰富了我的寒假生活。

《读懂课堂》阅读感想

《读懂课堂》阅读感想

《读懂课堂》阅读感想《读懂课堂》阅读感想当细细品味品看完一本名篇后,大伙儿对人生道路或是事情一定造成了很多感受,使我们好好地写份阅读感想,将你的获得和感受记下来吧。

干万不可以觉得阅读感想随意适应就可以,下列是我搜集整理的《读懂课堂》阅读感想,仅作参考,热烈欢迎大伙儿阅读文章。

《读懂课堂》阅读感想1读钟启泉老先生编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大家老师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口。

我第一次了解,老师的文化教育职业生涯便是持续聆听文化教育召唤的职业生涯。

召唤,是一种本质的灵气的响声。

老师聆听三种响声的召唤,承担来源于三方的需求:来源于学员的召唤、来源于文化教育內容的召唤和来源于规章制度的召唤。

那麼老师的工作中也应做出三种回复:回复学员召唤的文化教育职业生涯导向性爱;回复文化教育內容召唤的文化教育职业生涯导向性真知;回复规章制度召唤的文化教育职业生涯导向性公平正义。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理应追求完美的,并并不是课堂教学技术性,只是怎样确保每一个学员的学习培训权,完成每一个学员的真真正正的学习培训与发展。

课堂教学是课程内容的实践活动版,也是老师的培养液。

好的老师理应是三料的权威专家;科学研究大学问的课程权威专家和科学研究少年儿童的发展趋势权威专家。

她们不但了解教材内容、读懂儿童,并且了解课堂教学。

了解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志。

课堂教学,是合作学习、专业知识习得的主战场,是执行新教材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是一个平时、一般而又神密的地区,是一个授予沒有性命的专业知识以性命魅力、给与不太完善的小孩以完善风采、让小孩运动起来,让专业知识活起來、让性命放风彩的场地。

不管课堂教学改革怎样开展,搭建合理的语文教学应当变成老师永恒不变的工作中追求完美。

哪些的课堂教学才算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假如用一句话来归纳,那便是:容光焕发出性命魅力的课堂教学才算是理想化的课堂教学。

20年来,我一直置身于文化教育的梦想与现实中间,一直在追寻,一直在勤奋。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篇一:读懂课堂有感“懂”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读《读懂课堂》有感邢竹青“懂”是人和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是最容易走进人内心的活动。

常常觉得教师是个非常繁琐的且平凡的职业,因为他的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所以在工作中充满无数未知,即使自己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精力也不会得到自己期望得到的结果。

钟启泉先生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等方面呼吁要倾听儿童的声音,并说明了目前课堂存在的不足,让每一个教师能够在读懂课堂的活动中从“教的专家”走向“学的专家”。

阅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我第一次知道,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作为一名一直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我来说,这本书对我的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首先读懂课堂意味着要读懂学生。

这里的读学生不但是指学生具体情况,包括家庭情况、性格特点、基础差异、爱好特长等。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学生在学科的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让自己在课堂中能够和学生处在同一认知的水平,让学生能读懂老师的授课内容,并掌握好着内容。

其次要读懂自己。

要对自己有个很清晰认识和评价。

自己反思一下自己是否熟悉教材,能活用教材,能在多大程度上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能够熟练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哪些方面需要自己积极提高,是否能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对于自己欠缺的这些应该从哪些方面补救,让自己更加完善。

第三要读懂教学过程,要善于反思才能不断成长。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的读后感
《读懂课堂》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

这本书通过探讨教育和课堂的问题,让我深入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课堂的意义。

《读懂课堂》是一本充满洞察力和思考的书,它通过对教育和课堂的深入分析,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课堂的意义。

首先,这本书让我思考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成为有思想、有创意的人。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思考了课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课堂不应该只是知识的灌输,更应该是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场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课堂的设计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让他们积极思考和表达。

最后,《读懂课堂》也让我思考了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明白了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我非常喜欢《读懂课堂》这本书。

它通过探讨教育和课堂的问题,让我重新思考了教育的本质和课堂的意义。

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教育的目标和方法,课堂的设计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师的角色和责任。

这些都是我在教育领域需要思考和关注的内容。

《读懂课堂》读后感(共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共3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共3篇)猜你正在找《读懂课堂》读后感的怎么写?那么就给你这篇范文参考。

这个学期里拜读了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感想颇多,收获颇丰。

书中提到要倾听儿童的声音,要承认每一个儿童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去理解儿童的心情;要相信儿童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真诚地接纳儿童的种种情绪表达;要保守儿童的个人隐私;儿童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这为我们所有的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学会倾听。

如此看来,教育的艺术就应该是倾听的艺术,理想的教育课堂实际就是巧妙的倾听的课堂。

可从我所处的实际来看,我们所面对的是小学生,儿童有时懵懵懂懂,而小学生更加敏感脆弱,很多时候我们教者的行为偏于简单粗暴,一味地要求学生对我们服从,学生的自主性受到了极大的抹杀,经常听见老师讲:“我让你干什么,你必须做什么。

”书中所倡导的学会倾听在实际教学中未得到真实体现。

而这一点,钟启泉老师的《读懂课堂》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简单概括一下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倾听三种声音:孩子的声音、教育内容的声音和的声音。

当然倾听不是最终目的,倾听而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帮助。

我总结了下,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持有下面的基本态度:1.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拥有内在独特性的存在。

2.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理解学生的心情。

3.相信学生拥有自己思考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4.真诚地接纳学生的种种情绪表达。

5.对学生透露的有关生活隐私或秘密予以尊重。

6.学生的问题需要教师做出仔细的分析。

倾听儿童的声音,能够帮助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内心需求及欲望,对于老师实施教育、增进彼此感情和促进孩子全面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所以说在儿童教育中,倾听既是老师和学生增进感情、获得心灵沟通的桥梁,也是老师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的重要前提。

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需要爱心和耐心。

拥有爱心使教师不会拒绝学生的求助、呼喊和抱怨;拥有耐心使教师不会因一时难以听到学生真实的想法而沮丧放弃,持之以恒的忠诚必将换来学生真心的回报。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

《读懂课堂》读后感《读懂课堂》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精心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1钟启泉先生撰写的《读懂课堂》这本书,给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她告诉我们,教师的教育生涯就是不断倾听教育呼唤的生涯。

“呼唤”,是一种内在的灵性的声音。

教师倾听三种声音的呼唤,承受来自三方的诉求:来自学生的呼唤、来自教育内容的呼唤和来自制度的呼唤。

那么教师的工作也应作出三种回应:回应学生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爱;回应教育内容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真理;回应制度呼唤的教育生涯导向正义。

”我们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如何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课堂是课程的“实践版”,也是教师的“培养基”。

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是双料的专家——研究学问的“学科专家”和研究学生的“发展专家”。

不仅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而且要读懂课堂。

读懂课堂,是每一个教师成长的标识。

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学生以成熟魅力、让学生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3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就是:新意盎然,情绪高涨。

国际教育界一直重视微观改革,即课堂层面的变革。

“课堂不变,教师不会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这就是学校改革的定律。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通用7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通用7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通用7篇)读完一本书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懂课堂》读后感:课堂的本质篇1钟启泉教授的《读懂课堂》和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分别立足于理论与实践,全面深入地阐述了课堂的实质,从教育工作者角度来归纳的话,其实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一、尊重钟教授在《读懂课堂》开篇序言中便直接提出:“教师在课堂中应当追求的并不是‘教学技术’,而是保障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真正的学习与成长。

”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也有类似的阐述:“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

”保障(实现)学生的学习权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

要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落实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个人认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尊重儿童的选择,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让他们选择自己的人生理想,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分析各种选择可能出现的结果,让他们明白自己选择之后应该承担的责任。

从这个意义上看,尊重儿童的选择,最终的结果必定是成就独立人格与精神的人,成就符合不同领域不同阶层需求的人才,甚至可以成就独立创造与引领新领域的领袖。

然而现实中,如何将尊重儿童的选择权与应试体制下急功近利的普遍社会心态进行有效融合,这对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说依旧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

佐藤学对实验学校的教师们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无论学生怎样调皮,课怎么上不下去,在教员室和学校以外的地方,绝对不说学生的坏话。

”反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在应试成绩的高压下,能做到佐藤学“不说学生坏话”这个简单要求的能有几个?急躁情绪常常让我们口不择言。

二、倾听钟教授专门用一个专辑特别强调“倾听儿童的声音”,他认为这种倾听“不仅听取儿童的言说,而且听取儿童的内心世界。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

《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懂课堂》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懂课堂》读后感1课堂,是师生互动、知识习得的主阵地,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

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放光彩的场所。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进行,构建有效的课堂应该成为教师永恒的工作追求。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

20多年来,我一直行走在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一直在求索,一直在努力。

究竟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标的课堂,才能算是一堂好课呢?对此,可以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新课程的理解,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第一要点是趣味性。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

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学科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以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

导入新课是一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就变成了愉快的事情,就会学得积极主动。

教师可通过实物(模型)或图片展示、故事演讲、猜谜语、表演、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情景,将教材内容生活化,地理知识趣味化,静态知识动态化,生动活泼地呈现教学内容,充分以境激情,以情激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读懂课堂》有感
浦江县潘宅中小黄淑珍
暑期,我有幸拜读了钟启泉先生的《读懂课堂》一书,感触颇深。

教师是一个平凡的职业,却是一个不容易的职业。

教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熊孩子,却因为对象是人,所以教学充满变数,教师课堂不仅要完成课程目标,还得让学生内化知识过程,内隐德育。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就从课程内涵、方法、要素等细细阐述了课程革命的挑战,还从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等方面呼吁教育课堂要倾听儿童的声音,接着从课堂危机、课堂转型焦虑等引领教育者们的课堂教学要走向“反思性实践”,最后呼吁教师要成为“学的专家”,走向“后现代教育”。

此文仅从“课堂教学走向反思性实践”一角度说说本人见解。

学校里,教师不断进行备课讲课听课改作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常规工作,家里一些家庭事务天天处理,似乎无暇去思考,更无时间去“反思”。

因此,“反思”变得遥不可及。

为何会如此?想必有如下一些原因吧。

一、缺乏强“动机”。

日常工作里并无此项工作要求,或许有,也没有硬性规定。

教师工作忙,没有养成一定的写作习惯不会想到“反思”。

意识较强的个体会去想,真正动笔写作却无几个。

“反思”是一种心境的功夫,教师这种需要动“爱”又要动“气”的工作少有心境。

二、精力不足。

教师在学校工作任务若认真执着做起来,繁重而繁琐。

教师经常疲惫不堪,谈何写作?钟启泉先生说:“课堂不变,教师不变;教师不变,学校不会变。

教师不能停留在“技术性实践研究”,还需要上升到“反思性实践研究”。

”教师,该如何去提升自己?
“反思性实践”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指在课堂中有“技术性实践”的同时,还需要对技术性实践进行思考研究,以提升课堂。

正如钟启泉先生提到,中国课堂危机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要排除万难,除去课堂转型焦虑,实实在在应对挑战,踏踏实实的做好课堂改革,对改革不断反思总结,谱写中国教育新篇章。

所以如何让自己走向“反思性实践”,首先必须热衷于课堂改革,勇敢面对挑战,不逃避,不退缩!钟启泉先生教我们教师要懂得“学习集体”编制原理,课堂着眼于“小组协作学习”,以实现全员参与的积极对话教学。

另外课堂“做中学”也是课堂改革一大转型。

“探索”是人类的天性。

所以我们课堂让学生“动”起来势在必行。

钟启泉先生在《读懂课堂》中教会我们许多课堂技能方法,对我们课堂
转型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教师在参与课堂改革转型过程,要让自己走向“学的专家”。

钟启泉先生说“教师的人生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学习儿童,学习教材,学习同事,从自己的经验中持续地迈出学习的步伐。

”呼吁教师学会“学”。

其实更确切的说是“反思总结”。

在课堂中,遇到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变成课题去研究,查阅资料,征询骨干教师意见,课堂实践,再反思总结,并做好相关笔录。

然后便达到了“学”的效果。

总之,做个教学中的“有心人”,常常反思,不仅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还是提高教学效果都有很大的帮助!
2017年8月24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