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路径探讨

徐德华

实施环洞庭湖经济圈战略,促进环湖区域经济一体化,既是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现实选择。本文结合南县近年发展实际,试图对环洞庭湖经济圈的发展路径作些肤浅探讨,期求指正。

一、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战略定位

坚持以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为总目标,按照“生态优先、综合治理、抱团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致力将环湖地区打造成为湖南省继长株潭之后的第二增长极。

(一)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加强生态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支持激励政策。随着绿色产业、生态经济的蓬勃兴起,国家“绿色投资”不断增加,如近年增发的长期国债,相当一部分就是用于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湖南省委、省政府响亮地提出建设“绿色湖南”,积极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努力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大力推进绿色增长带来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加快环湖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长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年代,洞庭湖区人民在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双刃剑”下,承受过少有的沉重赋税和劳役负担。加上频仍发生洪涝灾害的严重影响,洞庭湖区经济特别是长期占据

主导地位的农业经济,仍旧属于弱质产业、低效经济。基于洞庭湖区的发展现状,如果继续坚持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会被先进发达地区越甩越远,而且可能造成生态恶化、水体污染和资源利用高耗低效等严重后果。作为全国着名的“鱼米之乡”,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湖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探索一条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立足湖区实际而作出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具备较好的现实基础。发展生态经济,洞庭湖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比较优势与现实基础。环洞庭湖地区以洞庭湖平原为主体,水网勾连,土沃物阜,资源富集,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淡水鱼、棉、油、麻等生产基地。为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2006年12月初,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洞庭湖区造纸企业污染整治行动,先后关停了洞庭湖区234家排污不达标的小造纸厂。实践证明,五年前的那场“治污风暴”,带来的不仅仅是洞庭湖水质的明显改善和生态的逐步恢复,更带来了各级干部发展理念的转变、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发展步伐的加快。作为地处洞庭腹地的纯移民县,我们南县近年来坚持“湘北明珠、生态南县”的目标定位,深入实施“生态立县”等发展战略,按照“县域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的总体要求,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湖乡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

二、环洞庭湖经济圈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规模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以区域资源优势为依托,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环洞庭湖地区地势平坦,土地集中,土壤肥沃,

适宜于多种作物生长。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油、棉、麻、水产基地,环洞庭湖地区要进一步做大基地规模,做优农产品品质,做响农业品牌,努力打造全国生态农业集中示范区。2009年以来,南县按照“整村推进、成片推行”的建设规划,整合捆绑国家涉农投资,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建设工程。现已投入建设资金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显着改善。按照“生产基地化、特色区域化、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思路,调整优化生产布局,规模发展生态农业,建成了50万亩优质稻基地、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2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12个畜牧水产健康养殖小区。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生猪调出大县、农村能源开发试点县等,逐步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型。

(二)切实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工业以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生产污染的最小化为主要标志。经过多年的发展,湖区工业已经具有相当规模和较好基础,基本形成了一个以轻工纺织、生物制药、食品饲料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在现有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湖区工业要紧紧依托本地优势资源,进一步做好转化文章,坚持走湖区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之路。近年来,南县依托本地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纺织产业,逐步将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化成了增值的工业资本。目前,全县已发展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220多家。2010年,食品、纺织两大行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税收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税收的%。“十二五”时期,南县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加速构建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集中力量抓好三大块:第一大块,加快壮大园区经济。按照“园区特色化、布局专业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统筹抓好“一区两园”

融资、投资、建设等工作。坚持以转化本地农副产品资源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食品工业园、纺织服饰产业园和科技产业园建设,不断增强园区的吸附功能和集聚效应。第二大块,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坚持以挂面生产、粮食加工、油料加工、畜禽水产精深加工等为主攻方向,扶持壮大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将食品工业锻造成为全县第一支柱产业。加快竹纤维开发、棉纺加工建设,择优扶强纺织骨干企业,带动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加快产业链的前移后延。第三大块,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集中力量在骨干企业、核心技术和拳头产品上力求突破,重点支持拓普竹麻功能型竹纤维、湖南海怡氨基葡萄糖等战略性新型产业项目,切实培育做大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为前提,以游览自然风光和寻访古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文明、高雅的旅游形式。环洞庭湖地区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环湖四个增长极城市长沙、荆州、岳阳、常德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岳阳楼、君山、杜甫墓等许多名胜古迹都是国家级的风景区。环湖地区旅游产业要突出湖乡生态特色,深入挖掘湖乡地域文化,做到自然风光游、人文地理游、文化休闲游等紧密结合。要加强旅游线路的对接,加快建立环湖旅游文化圈,抱团做大环洞庭湖旅游经济总量。近年来,南县按照“休闲旅游创特色、红色旅游创精品”的发展要求,综合利用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等旅游资源,正在抓紧开发南茅运河生态走廊休闲旅游线路、三仙湖水库生态旅游风光带、光复湖荷花生态园、南洲国家湿地公园、德昌公园—厂窖惨案纪念馆红色旅游线路等,着力打造“江南芳洲”文化旅游品牌。依托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县地花鼓”这一文化品牌,积极举办各种文化节会,切实加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互动,文化旅游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