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
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苏步青,中国著名的数学家、教育家,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被誉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东方第一几何学家”、“数学之王”。
下面yjbys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数学之王苏步青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与学习!故事一1972年12月7日,苏步青的学生、着名数学家张素诚,因《数学学报》复刊之需,拜访各地数学家,到上海理应拜访苏老师,没想到苏老所赐的《射影几何概论》(英文版)一书上,别开生面在扉页题了一首诗:三十年前在贵州,曾因奇异点生愁,如今老去申江日,喜见故人争上游。
这不仅打破常人的题词俗话,把师生之情和盘托出,又足可看出苏老诗艺的高超,文学功底的深厚了。
许多人都知道苏步青是数学大师,却不知道他还是位文学大师,写作大家和诗人。
他从小酷爱古诗文,13岁学写诗。
读初小时常骑在牛背上诵读《千家诗》等。
几十年来,他与诗为伴,与诗书同行,每次出差,提包里总放一二本诗集,如《杜甫诗选》等。
苏步青不仅读诗,更有作诗兴趣,几十年笔耕不辍,写了近千首诗作。
在他96岁高龄时,北京群言出版社出版了《苏步青业余诗词钞》,共收近体诗444首,词60首,由苏老手写影印,其中1931~1949年早期作品191首,内有词47首。
从中我们可以领略苏老60年间的学术生涯和诗书技艺折射的光芒,富有时代气息,给人以诸多的启迪。
1回想浙江大学内迁湄潭时期,他和数学大师钱宝琮等创设湄潭吟社,在生活极度困难下,自费出版了《湄潭吟社诗存第一辑》,内收各家诗词约100首。
在国难当头日子里,诗人们品茶吟诗,或切磋教义,或评论时局,其忧国思乡,愤世嫉俗之情常流露于笔端。
1944年,苏步青以“游七七亭”为诗题作一诗:单衣攀路径,一杖过灯汀。
护路双双树,临江七七亭。
客因远游老,山是故乡青。
北望能无泪,中原战血腥。
这是苏步表以物寄情,对家乡沦陷和祖国山河破碎的怀念和人民奋起抗战的歌颂,爱国忧世之情自心中汩汩流出。
苏步青的诗艺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1:“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一家小杂货店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店主华老祥40岁得子,不禁欣喜万分。
他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进一只箩筐里,又将另一只箩筐盖在上面,说是“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并为儿子取名“罗庚”。
华罗庚读小学时,成绩不突出,数学只是勉强及格。
校长找他谈了一番话,并希望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校长的话使他决心奋起直追。
从此,华罗庚收起玩心,一门心思放在学习上。
起初,别的同学用一小时就能解决的数学问题,华罗庚安排两小时去解决。
后来,情况就反过来了:别人要用一小时才能解决的问题,华罗庚只要半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就解决了。
到初中毕业时,华罗庚的成绩已跃居全班第二名。
1925年,华罗庚初中毕业后,因家境贫寒,无力进入高中学习,只好到黄炎培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会计,为的是能谋个会计之类的职业养家糊口。
不到一年,由于生活费用昂贵,华罗庚被迫中途辍学,回到金坛帮助父亲料理杂货铺。
在单调的站柜台生活中,他开始自学数学。
他回家乡一面帮助父亲在“乾生泰”这个只有一间小门面的杂货店里干活、记账,一面继续钻研数学。
回忆当时他刻苦自学的情景,华罗庚的姐姐华莲青说:“尽管是冬天,罗庚依然在账台上看他的数学书。
鼻涕流下时,他用左手在鼻子上一抹,往旁边一甩,没有甩掉,就这样伸着,右手还在不停地写……”那时华罗庚站在柜台前,顾客来了就帮助父亲做生意,打算盘、记账,顾客一走就又埋头看书演算起数学题来。
有时入了迷,竟忘了接待顾客,甚至把算题结果当作顾客应付的货款,使顾客吓一跳。
因为经常发生类似的莫名其妙的事情,时间久了,街坊邻居都传为笑谈,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叫“罗呆子”。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
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面对困难,那些不改自己的信念的人最终都获得了非同一般的成功,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古今中外名人励志小故事,欢迎参考~名人励志小故事篇一:陈景润的故事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为了维护祖国的利益,他不惜牺牲个人的名利。
1977年的一天,陈景润收到一封国外来信,是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写给他的,邀请他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这次大会有3000人参加,参加的都是世界上著名的数学家。
大会共指定了10位数学家作学术报告,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这对一位数学家而言,是极大的荣誉,对提高陈景润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有好处。
陈景润没有擅作主张,而是立即向研究所党支部作了汇报,请求党的指示。
党支部把这一情况又上报到科学院。
科学院的党组织对这个问题比较慎重,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数学家联合会的席位,一直被台湾占据着。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
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
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唯一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
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
”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
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
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数学家也是有很多励志的小故事的哦,一起来看看吧。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供大家参阅!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宋元第三杰杨辉学算学在南宋度宗年间,古城钱塘(今杭州)有一位少年,聪明好学,尤其喜爱数学。
但由于当时数学书籍很少,这个少年只能零碎地收集一些民间流传着的算题,并反复研究,从中增长知识。
一天,这个少年无意中听说100多里的郊外有位老秀才,不仅精通算学,而且还珍藏了许多《九章算术》、《孙子算经》等古代数学名著,非常高兴,急忙赶去。
老秀才问明来意后,望了望这位少年,不屑地说:“小子不去读圣书,要学什么算学?!”但少年仍苦苦哀求,不肯走。
老秀才无奈,于是说:“好吧,听着!‘直田积八百六十四步,只云阔不及长十二步,问长阔共几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长方形面积等于864平方步已知它的宽比长少12步;问长和宽的和是多少步?)你回去慢慢算吧,什么时候算出来,什么时候再来”。
说完便往椅子上一靠,闭目养起神来,心里却暗暗发笑:“小子一定犯难了,这道题老朽才刚刚理出点头绪(此题的解法一般要用到二次方程),即使他懂得算学,那一年半载也是算不出来的。
”谁料,正当老秀才闭目思量时,少年说话了:“老先生,学生算出来了,长阔共60步。
”“什么?!”老秀才一听,惊奇地从椅子上跳起来,一把夺过少年演算出来的草稿纸瞪大了眼睛看起来:“啊,这小子是从哪里学来的?居然用这么简单的方法就算出来了。
妙哉!老朽不如。
”老秀才转过脸来,对少年夸奖道:“神算,神算,怠慢了,请问高姓大名?”“学生杨辉,字谦光。
”少年恭敬地回答。
后来的事,同学们都能想象出来了,在老秀才的指导下,杨辉通读了许多古典数学文献,数学知识得到全面、系统地发展。
经过不懈的努力,杨辉终于成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并享有数学“宋元第三杰”之誉。
数学家的励志小故事:毕达哥拉斯的故事公元前570年左右,毕达哥拉斯出生在米里都附近的萨摩斯岛(今希腊东部的小岛),他最先概括“数学”和“哲学”两门学问和推算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定理。
关于牛顿励志小故事
关于牛顿励志小故事牛顿是17—18世纪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爵士、国会议员。
他是大批__科学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牛顿的一些励志小故事或许能够鼓舞你。
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牛顿励志小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牛顿励志小故事篇1:牛顿与小风车的故事有一次,他自己做了一架小风车带到学校。
同学们都围拢过来看。
正在一帮小家伙眨巴着眼睛羡慕牛顿的时候,一个同学怪声怪气地说:“哟!这风车做得还怪灵巧呢!”这同学讲的是反话,因为他平时学习成绩好,一直在牛顿之上,看到牛顿在他面前表演,很不服气,于是又提高嗓门说:“你这小风车外型造得还可以,可它为什么会转动,你懂得这原理吗?”牛顿一时答不上来,脸就红了。
那位同学劲头更足了:“哼!说不出来吧,可怜!自己做的东西自己讲不出原理,说明你只不过和木匠一样!”牛顿被他这番话羞得无地自容,他哭丧着脸,走开了。
这时,原来围在牛顿身边的一群小同学也一个个对他另眼看待了。
“木匠!木匠!连原理都讲不出来,还在这里显示!”说着,有的同学就动手打他的风车,别的同学也跟上去,七手八脚把牛顿的小风车打了个稀巴烂。
牛顿心里很难过,眼泪一滴滴地流下来,事后他细想:这些同学为什么欺侮我呀?还不是我自己不争气?自己为什么不下决心把功课学好呢?夜已经深了,小牛顿还在想白天发生的事。
最后下了决心:一定要把功课学好。
人小志不小,小牛顿自从立志勤学后,好像换了个人似的,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课。
下课认真复习功课,有空还不忘他的小手艺。
不多久,他的学习成绩就赶上来了,而且超过了骂他是“木匠”的那位同学,成为班里的优秀生。
牛顿励志小故事篇2:牛顿的成长故事1642年的圣诞节,在英国.林肯郡.沃斯索普村一个农民家庭中,一个天才人物 –艾萨克.牛顿 (Isaac Newton) 出生。
牛顿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两年后,他母亲改嫁,牛顿便由他的外祖母抚养。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
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数学家经典励志小故事(篇1)张丘建,北魏时清河(今河北临清市一带)人,生平不详,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数学家,有《张丘建算经》传世。
《张丘建算经》约成书于公元466—485年间,共三卷93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
其体例为问答式,条理精密,文词古雅,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也是世界数学资料库中的一份宝贵的遗产。
后世学者北周甄鸾、唐李淳风相继为该书做了注释。
特别是唐代,经太史令李淳风注释整理,收入《算经十书》,成为当时算学馆先生的必读书目。
《算经十书》是《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夏候阳算经》、《张丘建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数术记贵》等十种。
《算经十书》至清代多已佚失。
乾隆初年(1736)以后,戴震致力整理古代算书,复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使后人得见古代数学面目。
张丘建一生从事数学研究,造诣很深。
最小公倍数的应用、等差数列各元素互求以及“百鸡术”等是其主要成就。
“百鸡术”是世界著名的不定方程问题。
13世纪意大利斐波那契《算经》、15世纪阿拉伯阿尔卡西《算术之钥》等著作中均出现有相同的问题。
张丘建在《算经》中较早提出了“百鸡问题”:“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钱三;鸡雏三,值钱一。
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这道题的意思是:“每只公鸡价值5元,母鸡价值3元,3只小鸡价值1元,用100元钱买100只鸡,问,公鸡、母鸡、小鸡各可以买多少只?”“百鸡问题长期以来被作为讲解不定方程的入门例子。
据传、张丘建小时候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尤其是计算能力超群,被人誉为“神童“。
当时的数学家夏侯阳得知这个消息后,有意收张丘建为徒,但不知他是否真象传说中那样极具数学天赋,于是便找到了张丘建,当面出了道题来考他。
题目是这样的:有甲乙两个和尚为寺庙分头去化缘,半个月后他俩化到些银两回到寺庙。
此时若乙给甲10两银子,甲比乙所多的是乙余下的5倍;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问甲乙各化到多少银两?小丘建略加思考便有了主意,他说:“根据若甲给乙10两银子,那么二人的银两相等,可知,原来甲比乙多10+10=20两银子。
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精选16篇)
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精选16篇)爱因斯坦成功励志故事篇11899年爱因斯坦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就读时,他的导师是数学家明可夫斯基。
由于爱因斯坦肯动脑、爱思考,深得明可夫斯基的赏识。
师徒二人经常在一起探讨科学、哲学和人生。
有一次,爱因斯坦突发奇想,问明可夫斯基:“一个人,比如我吧,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的闪光足迹、做出自己的杰出贡献呢?”一向才思敏捷的明可夫斯基却被问住了,直到三天后,他才兴冲冲地找到爱因斯坦,非常兴奋地说:“你那天提的问题,我终于有了答案!”“什么答案?”爱因斯坦迫不及待地抱住老师的胳膊,“快告诉我呀!”明可夫斯基手脚并用地比画了一阵,怎么也说不明白,于是,他拉起爱因斯坦就朝一处建筑工地走去,而且径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
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爱因斯坦被弄得一头雾水,非常不解地问明可夫斯基,“老师,您这不是领我误入歧途吗?”“对、对,歧途!”明可夫斯基顾不得别人的指责,非常专注地说,“看到了吧?只有这样的‘歧途’,才能留下足迹!”然后,他又解释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
那些凝固很久的老地面,那些被无数人、无数脚步涉足的地方,别想再踩出脚印来……”听到这里,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非常感激地对明可夫斯基说:“恩师,我明白您的意思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和行动。
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于是,就在爱因斯坦走出校园,初涉世事的几年里,他作为伯尔尼专利局里默默无闻的小职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在物理学三个未知领域里,齐头并进,大胆而果断地挑战并突破了牛顿力学。
在他刚刚26岁的时候,就提出并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新纪元,为人类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科学史册上留下了深深的闪光的足迹。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一【欧姆与欧姆定律】欧姆对导线中的电流进行了研究。
他从傅立叶发现的热传导规律受到启发,导热杆中两点间的热流正比于这两点间的温度差。
因而欧姆认为,电流现象与此相似,猜想导线中两点之间的电流也许正比于它们之间的某种驱动力,即现在所称的电动势。
欧姆花了很大的精力在这方面进行研究。
开始他用伏打电堆作电源,但是因为电流不稳定,效果不好。
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建议改用温差电池作电源,从而保证了电流的稳定性。
但是如何测量电流的大小,这在当时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难题。
开始,欧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用热胀冷缩的方法来测量电流,但这种方法难以得到精确的结果。
后来他把奥斯特关于电流磁效应的发现和库仑扭秤结合起来,巧妙地设计了一个电流扭秤,用一根扭丝悬挂一磁针,让通电导线和磁针都沿子午线方向平行放置;再用铋和铜温差电池,一端浸在沸水中,另一端浸在碎冰中,并用两个水银槽作电极,与铜线相连。
当导线中通过电流时,磁针的偏转角与导线中的电流成正比。
他将实验结果于1826年发表。
1827年欧姆又在《电路的数学研究》一书中,把他的实验规律总结成如下公式:S=γE。
式中S表示电流;E表示电动力,即导线两端的电势差,γ为导线对电流的传导率,其倒数即为电阻。
欧姆定律发现初期,许多物理学家不能正确理解和评价这一发现,并遭到怀疑和尖锐的批评。
研究成果被忽视,经济极其困难,使欧姆精神抑郁。
直到184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荣誉的科普利金牌,才引起德国科学界的重视。
欧姆在自己的许多著作里还证明了: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积和传导性成反比;在稳定电流的情况下,电荷不仅在导体的表面上,而且在导体的整个截面上运动。
人们为纪念他,将测量电阻的物理量单位以欧姆的姓氏命名。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二【数学家陈景润】陈景润是国际知名的大数学家,深受人们的敬重。
但他并没有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是把功劳都归于祖国和人民。
科学家励志故事(10篇)
科学家励志故事(10篇)科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1)暑假里,我读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里面讲述了很多中外科学家成功成才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国的数学家陈景润。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是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他成功地证明了“1+2”这个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的问题。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在仅有6平方米的小屋里坚持埋头研究,经过无数个日夜、几度寒暑的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
然而陈景润付出的努力也是惊人的,他用掉的演算草稿纸可以装满几个麻袋,也终于积劳成疾。
后来虽然他身体不好,依然锲而不舍地耕耘着。
陈景润在其他著名问题的研究上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读了这个故事,我被陈景润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他能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做出那么大的贡献,是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想想我们今天的生活环境,又是多么优越啊!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时光,好好学习,努力刻苦地学习,将来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腾飞做贡献!科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2)我读完了《科学家的故事》这本书。
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首先是前言和目录它上面写了即将为我们讲述的名人·科学家的名字。
“铁路之父”詹天佑·地质学家李四光·气象大师竺可桢·自学成才的数学家华罗庚·“科学巨星”牛顿等他们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也让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神秘和科学的力量。
尤其是为科学献身的布鲁诺让我非常感动。
他的全名叫乔尔丹诺·布鲁诺,1548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诺拉镇。
他从小勤奋好学,对文学·逻辑学和辩论学都有所涉猎。
当他阅读了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后,他立即被深深吸引了。
他决定摒弃宗教思想,追随科学真理,他的行为引起了教会的强烈不满。
在当时的社会,天文学也是存在争议的科学。
由于布鲁诺坚持信奉哥白尼学说,宗教不满他的叛逆,1519年布鲁诺被捕了,他被送到罗马受审。
3篇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分享
院领导回答道:“你是数学家,党组织尊重你个人的意见,你可以自己给他回信。”
陈景润经过慎重考虑,最后决定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他在答复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信中写到:“第一,我们国家历来是重视跟世界各国发展学术交流与友好关系的,我个人非常感谢国际数学家联合会主席的邀请。第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能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利益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目前台湾占据着国际数学家联合会我国的席位,所以我不能出席。第三,如果中国只有一个代表的话,我是可以考虑参加这次会议的。”为了维护祖国母亲的尊严,陈景润牺牲了个人的利益。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三【失明的数学家欧拉】
欧拉的惊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经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较大的孩子在旁边喧哗。欧拉在28岁时,不幸一支眼睛失明,过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过数学研究。他以惊人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继续工作着,在他双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间,还口述著作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由于欧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欧拉全集是十分困难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学会就开始整理出版,直到现在还没有出完,计划是72卷。
1979年,陈景润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的邀请,去美国作短期的研究访问工作。普林斯顿研究所的条件非常好,陈景润为了充分利用这样好的条件,挤出一切可以节省的时间,拼命工作,连中午饭也不回住处去吃。有时候外出参加会议,旅馆里比较嘈杂,他便躲进卫生间里,继续进行研究工作。正因为他的刻苦努力,在美国短短的五个月里,除了开会、讲学之外,他完成了论文《算术级数中的最小素数》,一下子把最小素数从原来的80推进到16。这一研究成果,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
华罗庚是中国著名的数学家,他的一生是充满了励志和奋斗的故事。
华罗庚出
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天赋。
在家乡的小学里,他就已经学完了全部的数学课程,老师们都无法教他新的知识。
后来,他考入了北京大学,成为了一名数学系的学生。
华罗庚在大学期间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数学才华,他在数学竞赛中屡获殊荣,成
为了当时数学界的新星。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和钻研数学知识。
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在数学图书馆里,钻研各种数学问题,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在华罗庚的努力下,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成为了当时中
国数学界的泰斗。
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引起了轰动,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
他被誉为“中国的数学之父”,成为了国际数学界的泰斗。
华罗庚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
和追求。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华罗庚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需要付出努力和汗水的。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不断地挑战自己,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就。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的彼岸。
华罗庚的一生是一个充满了激励和感动的故事,他的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
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永远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度,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愿我们都能像华罗庚一样,勇敢地面对挑战,坚定地走向成功的彼岸!。
数学家励志故事,激励学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数学家励志故事,激励学生自豪感和使命感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
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
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
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大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
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
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
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
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数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
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要意志坚强,要勤奋,要探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服,珍惜在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的善,忍受我们之中和周围的恶,并下决心去消除它。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一:欧勒刻苦研究数学家欧勒(1707—1783)是瑞士人,他从小酷爱数学,26 岁就当上了数学教授。
他研究出一种计算行星轨道的方法,于是便利用这方法去计算一颗行星的轨道。
谁也没想到,悲剧从此开始。
起初他以为很快就会算出来的,伏在桌子上整整计算了一天,却没有结果。
他怀疑是否自己的方法出了毛病,但检查的结果使他相信没错。
于是他继续计算,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又一天过去了,他隐隐约的地看到了自己要找的东西,但一下又抓不到手中。
数学家的手已经酸痛了,双眼刺痛流泪。
然而,他渴望的东西就在前头,他无法放下笔,脑海里尽是些各种各样的数学符号。
直到第三天,这些符号才汇聚成一个美妙的数字!这最后的数据,在数学家的眼前好象金字一般放射着无数的光芒。
但一会儿,这光芒渐渐地模糊起来,最后竟然消失了。
原来,由于太紧张、太辛苦,欧勒的一只眼睛竟然累瞎了!若干年后,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
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篇二:高斯智断瓶中线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1777—1855年)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数学家、理物学家。
高斯不到20岁时,在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对于高斯接二连三的成功,邻居的几个小伙子很不服气,决心要为难他一下。
小伙子们聚到一起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道难题。
他们用一根细棉线系上一块银币,然后再找来一个非常薄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在瓶中,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的另一头也系在瓶塞上。
准备好以后,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瓶子,在大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的口吻说道,“你一天到晚捧着书本,拿着放大镜东游西逛,一副蛮有学问的样子,你那么有本事,能不碰破瓶子,不去掉瓶塞,把瓶中的棉线弄断吗?”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的挑衅很生气,本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后,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的确有些意思,于是认真地想着解题的办法来。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 从古⾄今,有许多著名的数学家,有关于他们的故事⼤家知道多少呢?下⾯是⼩编整理的数学家的励志故事,⼀起来看看吧。
关于数学家的励志故事1 苏步青1902年9⽉出⽣在浙江省平阳县的⼀个⼭村⾥。
虽然家境清贫,可他⽗母省吃俭⽤,拼死拼活也要供他上学。
他在读初中时,对数学并不感兴趣,觉得数学太简单,⼀学就懂。
可是,后来的⼀堂数学课影响了他⼀⽣的道路。
那是苏步青上初三时,他就读浙江省六⼗中来了⼀位刚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课的杨⽼师。
第⼀堂课杨⽼师没有讲数学,⽽是讲故事。
他说:“当今世界,弱⾁强⾷,世界列强依仗船坚炮利,都想蚕⾷⽠分中国。
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座的每⼀位同学都有责任。
”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作⽤。
这堂课的最后⼀句话是:“为了救亡图存,必须振兴科学。
数学是科学的开路先锋,为了发展科学,必须学好数学。
”苏步青⼀⽣不知听过多少堂课,但这⼀堂课使他终⾝难忘。
杨⽼师的课深深地打动了他,给他的思想注⼊了新的。
读书,不仅为了摆脱个⼈困境,⽽是要拯救中国⼴⼤的苦难民众;读书,不仅是为了个⼈找出路,⽽是为中华民族求新⽣。
当天晚上,苏步青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在杨⽼师的影响下,苏步青的兴趣从⽂学转向了数学,并从此⽴下了“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的座右铭。
⼀迷上数学,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苏步青只知道读书、思考、解题、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万道数学习题。
现在温州⼀中(即当时省⽴⼗中)还珍藏着苏步青⼀本⼏何练习薄,⽤⽑笔书写,⼯⼯整整。
中学毕业时,苏步青门门功课都在90分以上。
17岁时,苏步青赴⽇留学,并以第⼀名的成绩考取东京⾼等⼯业学校,在那⾥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
为国争光的信念驱使苏步青较早地进⼊了数学的研究领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写了30多篇论⽂,在微分⼏何⽅⾯取得令⼈瞩⽬的成果,并于1931年获得理学博⼠学位。
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数学家的故事
《数学家励志故事精选:数学家的故事》摘要:下面是编整理数学励志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助!,数学励志故事精选三少年郭守敬爱研究,但这种别具格莲花漏却是闻所闻、见所见啊!要志坚强要勤奋要探要发现而且永不屈珍惜我们前进道路上降临善忍受我们和周围恶并下心消除它下面是编整理数学励志故事精选希望对你有所助!数学励志故事精选欧勒刻苦研究数学欧勒(707783)是瑞士人他从酷爱数学6 岁就当上了数学教授他研究出种计算行星轨道方法是便利用这方法计算颗行星轨道谁也没想到悲剧从开始起初他以很快就会算出伏桌子上整整计算了天却没有结他怀疑是否己方法出了毛病但检结使他相信没错是他继续计算忘了吃饭忘了睡觉又天了他隐隐约地看到了己要东西但下又抓不到手数学手已酸痛了双眼刺痛流泪然而他渴望东西就前头他无法放下笔脑海里尽是些各种各样数学直到三天这些才汇聚成美妙数!这数据数学眼前象金般放射着无数光芒但会儿这光芒渐渐地模糊起竟然消失了原由太紧张、太辛苦欧勒只眼睛竟然累瞎了!若干年另只眼睛也失明了数学励志故事精选二高斯智断瓶线卡尔弗里德里希高斯(777855年)是德国9世纪著名数学、理物学高斯不到0岁许多学科上就已取得了不成就对高斯接二连三成功邻居几伙子很不气心要难他下伙子们聚到起冥思苦想终想出了道难题他们用根细棉线系上块银币然再非常薄玻璃瓶把银币悬空垂放瓶瓶口用瓶塞塞住棉线另头也系瓶塞上准备以他们心翼翼地捧着瓶子街上拦住高斯用挑衅口吻说道你天到晚捧着拿着放镜东游西逛副蛮有学问样子你那么有事能不碰破瓶子不瓶塞把瓶棉线弄断吗?高斯对他们这种无聊挑衅很生气不想理他们可当他看了瓶子又觉得这道难题还确有些思是认真地想着题办法繁华街商店林立人流如川伙子能难倒高斯而得街上围观者越越多兴趣甚浓都想着法子但无济事除了摇头嘲外只把期冀目光投向高斯高斯呢头紧皱声不吭伙子们更得了他们己高明难题而叫绝有人甚至刁难道怎么样你智力有限吧实不出就把你得到那么多荣誉证拿到街上当众烧以别再逞能了高斯确气恼但他仍克制住不受围观者嘈杂吵嚷影响而冷静思考他无地看了看明媚阳光又望了望那瓶子忽然高兴地叫道有办法了说着从口袋里拿出面放镜对着瓶子里棉线照着分钟、两分钟人们奇地睁了眼随着钱币铛声落瓶底发现棉线被烧断了高斯高声说道我是把太阳光聚焦让这热很高焦穿瓶子照射棉线上使棉线烧断太阳光了我忙人们不由发出阵欢呼声那几伙子也佩得连连赞叹数学励志故事精选三少年郭守敬爱研究郭守敬是元代著名天学、水利学和数学他十五岁那年有天里了位客人他是武安天宁寺和尚法名子聪人深通天、地理、算数和音律等多种学问与郭守敬父亲郭荣交情极深这天两位老朋友坐到起又认真切磋起学问了子聪拿出幅莲花漏拓片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这是天圣莲花漏宋仁宗天圣九年由燕肃创制而成因其主要器皿都采用莲花、莲蓬和莲叶形状故名莲花漏漏设计精巧计甚准可惜由战乱已失传我节被人打折石碑上偶然拓得图反复思不其奥子聪话郭守敬不落地全听到了他心想己虽然早就懂得了利用漏壶滴水计道理也见到不少玲珑精巧漏壶但这种别具格莲花漏却是闻所闻、见所见啊!想到这里他忽然有了主便壮着胆子对子聪说师父这莲花漏拓片请借我半月饱眼福子聪深知郭守敬是聪明学孩子便毫不犹豫地应允了半月子聪郭取莲花漏拓片进堂屋郭守敬就满面春风地迎了上嗓门高高地说师父我摸到些门道了接着就头头是道他讲起莲花漏各部分结构和用途只说得子聪频频头啧啧赞叹善哉贤侄真是神童!旁郭荣却直摆手说哪是什么神童!你走他整日厮守这图又是写又是画还弄了些针摆弄摆弄瞧才几天光景他就人瘦圈啦!子聪听了更是感动当即表示愿带郭守敬武安紫金山学深造二天少年郭守敬胸怀壮志离开了可爱故乡数学励志故事精选。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华罗庚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呢?今天,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优秀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篇一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上完初中一年级后,因家境贫困而失学了,只好替父母站柜台,但他仍然坚持自学数学。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论文,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发现,邀请他来清华大学;华罗庚被聘为大学教师,这在清华大学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情。
1936年夏,已经是杰出数学家的华罗庚,作为访问学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工作两年。
而此时抗日的消息传遍英国,他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风尘仆仆地回到祖国,为西南联合大学讲课。
华罗庚十分注意数学方法在工农业生产中的直接应用。
他经常深入工厂进行指导,进行数学应用普及工作,并编写了科普读物。
华罗庚也为青年树立了自学成才的光辉榜样,他是一位自学成才、没有大学毕业文凭的数学家。
他说:“不怕困难,刻苦学习,是我学好数学最主要的经验”,“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华还是一位数学教育家,培养了、陈景润、陆启铿、杨乐、等一大批杰出的数学家。
为了培养年轻一代,他为中学生编写了一些课外读物。
华罗庚事迹的励志故事篇二从文明之火第一次燃起的那一刻起,数学就一直伴随着人类。
芝加哥科技博物馆列出了古今88位大数学家,华是其中之一。
初露锋芒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他家境贫穷,决心努力学习。
上中学时,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著名的难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余二,五五数之余三,七七数之余二,问物几何?”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23”,他的回答使老师惊喜不已,并得到老师的表扬。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1940年底,徐瑞云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讲台。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她这时教的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正教授。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徐瑞云在陈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数学家华罗庚的励志故事350字左右(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
数学家华罗庚的励志故事350字左右(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本文目录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简短华罗庚和王维克的故事50字华罗庚的故事数学家小故事50字简短华罗庚的故事10个字持之之恒的故事数学家华罗伊的故事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简短有一天,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收到了一位普通中学青年教师的来信。
信的大意是:我读了你写的《堆垒素数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
可是经过反复核算,发现有一个问题的计算错了。
这好比是在明珠上蒙上了一粒微尘,希望您能更正。
华罗庚读完信,翻开书来看,再一算,果然有错,他赞不绝口:“真是太好了,他的意思完全正确,他很有才华。
”华罗庚在数学研究会上宣读了这封信,写信的青年也被邀请来参加会议。
这个青年就是陈景润,后来他也成了一个有名的数学家。
就这样,华罗庚从自己的错误中发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
华罗庚和王维克的故事50字华罗庚是著名的数学家,读初中时他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字也写的不好,但是王维克老师发现华罗庚虽然调皮贪玩,做数学题目时思维很敏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
老师决定从此引他入门,细心教导,成了华罗庚的良师益友。
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真的成为数学天才!华罗庚的故事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温室里难开出鲜艳芬芳耐寒傲雪的花儿。
人只有经过苦难磨练才有望获得成功。
我国著名大数学家华罗庚同志的成功就得益于他的坎坷经历。
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但因家境不好,读完初中后,便不得不退学去当店员。
18岁时患伤寒病,造成右腿残疾。
1930年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
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6年赴美国,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
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全国数学竞赛委员会主任,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主任、副院长、主席团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家励志小故事
徐瑞云,1915年6月15日生于上海,1927年2月考入上海著名的公立务本女中读书。
徐瑞云从小喜欢数学,读中学时对数学的兴
趣更加浓厚,因此,1932年9月高中毕业后报考了浙江大学数学系。
当时,浙大数学系的教授有朱叔麟、钱宝琮、陈建功和苏步青。
此外,还有几位讲师、助教。
数学系的课程主要由陈建功和苏步青担任。
当时数学系的学生很少,前一届两个班学生共五人,她这届也
不过十几人。
当时苏步青才30岁,看上去十分年轻,因此徐瑞云的同学中有
人认为苏步青是助教,可是听完一堂课后就不住地赞叹说:“想不
到助教竟能讲得这么好。
”这件事引起知情者的哄笑。
徐瑞云在陈
建功和苏步青的教导下,勤奋学习,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她的
考试成绩经常是满分。
1936年7月,徐瑞云以优异成绩毕业了,被
浙大数学系留校任助教。
1937年2月,26岁的徐瑞云与28岁的生
物系助教江希明喜结伉俪。
新婚三个月后,徐瑞云夫妇获得亨伯特
留学德国的奖学金,双双乘船漂洋赴德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徐瑞云有幸被德国著名的数学大师卡拉凯屋独利接受,由他担任她的数学博士指导老师。
当时有不少学生想请他作导师,他都没有
同意。
而徐瑞云这位东方女士因学习勤奋,数学功底扎实,成了卡
拉凯屋独利的关门弟子。
徐瑞云主要研究三角级数论。
这门学科起
源于物理学的热传导问题的傅里叶分析的主要部分,是当时国际上
研究的热门之一,在中国还是一个空白。
徐瑞云为将来能在分析、函数论方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废寝忘食,广撷博采,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图书馆里。
1940年底,徐瑞云
获得博士学位,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数学博士。
她的博士论文“关于勒贝格分解中奇异函数的傅里叶展开”,1941年发表在德国《数学时报》上。
完成学业的徐瑞云夫妇,随即离德回国,于1941年4月回到母校,双双被聘为副教授,正式登上在战火硝烟的大后方培养人才的
讲台。
在艰苦的条件下,陈建功和苏步青没有中断在杭州时共创的
函数论和微分几何两个数学讨论班,这是一种教学相长、遴选英彦
的科研形式,徐瑞云也参与其间。
1944年11月,英国驻华科学考
察团团长李约瑟参观了浙大数学系和理学院,连声称赞道:“你们
这里是东方的剑桥!”这更加激励了徐瑞云的勤奋工作。
她这时教的
学生曹锡华、叶彦谦、金福临、赵民义、孙以丰、杨宗道等,后来
都成了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
1946年,31岁的徐瑞云提升为
正教授。
1952年,徐瑞云调入浙江师院,被任命为数学系主任,从此全
身投入了艰苦的创建数学系的工作中。
在她的领导下,没有几年功夫,数学系已初具规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第一届本科毕业生约
有三分之一考取了研究生。
他们系也成为全国同行的楷模,进入全
国同行前列。
徐瑞云在建设数学系的同时,没有忘记科学研究。
她
翻译了苏联那汤松的名著《实变函数论》。
译本于1955年由高等教
育出版社出版。
胡和生于1928年出生在南京市一个艺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
画家。
她从小耳濡目染,聪明好学,画感、乐感很强,祖父和父亲
特别喜欢她。
读小学和中学时,她不偏科,文理兼优,这些对她后
来从事数学事业帮助很大。
胡和生虽然爱好广泛,但她的理想不是成为一位画家,而是考上大学继续深造。
抗战胜利以后,胡和生考进大学数学系,1950年毕业,又报考了浙江大学著名数学家、中国微分几何创始人苏步青教
授的硕士研究生。
1952年院系调整,苏教授与她转入了上海复旦大学。
复旦是以苏步青为首的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策源地,人才济济,加之老一辈数学家的鼓励指导,同行的互勉竞争,托着这颗新星冉
冉升起。
胡和生长期从事微分几何研究,在微分几何领域里取得了系统、深入、富有创造性的成就。
例如,对超曲面的变形理论,常曲率空
间的特征问题,她发展和改进了法国微分几何大师嘉当等人的工作。
1960-1965年,她研究有关齐次黎曼空间运动群方面的问题,给出
了确定黎曼空间运动空隙性的一般有效方法,解决了六十年前意大
利数学家福比尼所提出的问题。
她把这个结果,整理在与自己的丈
夫谷超豪合著的《齐性空间微分几何》一书中,受到同行称赞。
她
早期在我国最高学术刊物之一《数学学报》上发表了《共轭的仿射
联络的扩充》(1953年)、《论射影平坦空间的一个特征》(1958年)、《关于黎曼空间的运动群与迷向群》(1964年)等重要论文。
至今,
她发表了七十多篇(部)论文、论著。
她在射影微分几何、黎曼空间
完全运动群、规范场等研究方面都有很好的建树,成为国际上有相
当影响和知名度的女数学家。
她的一些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或国际先
进水平。
例如,在调和映照的研究中,她撰写的专著《孤立子理论
与应用》,发展了“孤立子理论与几何理论”的成果,处于世界领
先地位。
1982年,胡和生与合作者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4年起担任《数学学报》副主编,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1989年被聘为
我国数学界的“陈省身数学奖”的评委;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数学物理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至今选出来的数学家院士,
只有胡和生一人是女性。
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江宁人,是清代学者王
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
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
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
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
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
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
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
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
戴震称其为“策算”。
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
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
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
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