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溇港简介

合集下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湖政办发[2013]140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湖政办发[2013]140号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正文:----------------------------------------------------------------------------------------------------------------------------------------------------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湖政办发〔2013〕14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关于切实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以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9月29日关于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弘扬、传承、发展溇港文化,切实加强溇港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溇港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浙江省水利工程安全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结合实际,现就加强溇港保护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进一步提高对溇港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湖州因太湖而得名,是太湖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发端最早和唯一完整留存的地区。

分布在太湖沿岸的大量溇港,至今仍保持着“排、引、蓄、灌、降、分、补、调、挡、运”等兴利除害的综合功能,其独特的架构代表了人类农业文明时期水利水运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由纵溇、横塘、闸桥、砌石护岸架构的水工建筑群及其衍生的桑基圩田、桑基鱼塘和运河水网系统,孕育了以丝、瓷、笔、茶、鱼为主要载体的辉煌灿烂的吴越文化;由其架构的溇港文化景观和首创的“竹木透水围篱沟渠支护技术”和“南宽北窄”的溇港形制,是湖州历代劳动人民顺应自然、改造自然和开发湖沼湿地的天才杰作;“以溇港、横塘为网络、村庄和圩田为基础、城镇为节点”的宏大架构,是滨湖地区城乡聚落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和发展的典范,至今仍然具有十分旺盛的生命力,并为湖州“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奠定了历史地位。

变涂泥为沃土的太湖溇港

变涂泥为沃土的太湖溇港

变涂泥为沃土的太湖溇港在太湖沿岸,一条条水道自太湖向内陆延伸,在广袤的大地上呈现出纵横交织的水网,这是一个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系统,叫作溇港。

溇港是古代太湖流域劳动人民在与洪涝、干旱的较量中,开渠排水、培土造田,变滨湖湿地滩涂为膏腴沃壤的一项独特创造。

这一水利系统至今已运行了近2000年,其独特的架构、宏大的规模、科学的设计,代表了农耕文明时代水利水运工程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地处太湖南岸的湖州便是生发于溇港圩田之上的一座水乡城市,因湖而名,因溇而生,因港而兴,是太湖溇港发端最早、体系最完善、特征最鲜明、存续时间最长和唯一完整留存至今的地区,是名实相符的溇港古邑。

▼ 溇港据明代《三吴水利论》记载:“按诸溇界乌程、长兴之间歧而视之,乌程三十有九,长兴三十有四,总而论之计七十有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过勘察,湖州确有73条溇港,印证了古籍的记载。

▼乌程县水道图中的溇港[光绪四年(1878 年)《浙西水利备考》]如果把时间的齿轮拨回到史前,太湖南岸的湖州曾是一片沼泽,这里河漾密布、港汊交错,仰承天目山洪水过境,俯受太湖高潮逆浸,形成了大片渺无人烟的滩涂湿地。

湖州先民在沼泽滩涂中导水作田,使这块曾经际海茫茫的洳湿之地成为水旱无虞的风水宝地,孕育出了“田池布千里”的南太湖风貌,树立了一个早期中国先民肇造文明的典范。

▼溇港圩田系统示意图溇港肇始于夏商,经过春秋至五代时的大规模筑堤开渠、排水整治,太湖沿岸出现了环湖大堤,节制太湖蓄泄的涵闸港道体系也已经建设完成,在滩涂上诞生了河渠、农田、乡村、市镇以及周密的水利管理系统和制度,逐渐形成了“十里一横塘、七里一纵浦”的太湖溇港与塘浦圩田系统,曾经地广人稀的太湖流域,成为无饥馑之患的鱼米之乡。

到了宋代,太湖沿岸“围田相望,皆千百亩”,蚕桑、养殖等高附加值的商品农业大规模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农产品和纺织品的主产区。

湖州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之仓廪,圩田上“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满载着粮食的漕船通过溇港转道大运河,运往北方,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一统与盛世。

1南太湖(吴兴),5级,BBA观光游憩湖区

1南太湖(吴兴),5级,BBA观光游憩湖区
太湖旅游度假区依托太湖资源,发挥湖州“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湖”“水”“山” “农”“石”的优势和特色,建设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会议服务、教育培训、生态旅游 为一体的太湖南岸著名的旅游度假区。度假区内不仅气候温和湿润,物产丰富,而且风景秀 丽,山峦起伏,丘陵层叠,河网纵横,奇石嶙峋。度假区规划建设开发面积 10 平方公里,
铁佛寺东座落着湖州新世纪学校,湖州十五中位于寺东北向,寺东面是湖州中心广场。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 铁佛寺位于湖州市吴兴区爱山街道,南是榆树街,北为公园路, 西为劳动路,东为观凤路,交通方面,公交车可直达。 保护与开发现状: 除唐经幢,民国铸铁钟有所损坏外,其余均保存较好。一年约有 3 万信徒前来瞻仰。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苏轼任湖州太守时,曾多次登临飞英塔,并赋诗:“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 峰照城廊,震泽浮云天”。元代书画家赵孟頫《登飞英塔》诗云:“梯飚直上几百尺,俯视层 空鸟背过,千里湖光秋色尽,万家烟火夕阳多„„”。
旅游区域及进出条件: 位于湖州市区飞英公园内,南大门正对处。 南为塔下街,对外交通便捷。
保护与开发现状: 现保存较好,有专人看管。 1961 年 4 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飞英塔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 年 1 月,国
该塔始建于唐代,据宋嘉泰《吴兴志》载,唐咸通年间(860―872),“僧云皎咸通中飞 锡长安,僧伽授以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饲虎面像”,归来后建石塔藏之。“塔始中和四年(883), 成与乾宁元年(894)”,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北宋开宝(968―975)中又建木塔罩护,取佛 家语“舍利飞轮,英光普照”中之二字为塔名,名“飞英塔”,始成“塔里塔”,上乘寺也易 名为“飞英寺”。南宋绍兴二十年(1150),塔遭雷击而焚于火 ,因“舍利无恙”,旋即重修, 至今石塔中仍有“绍兴二十四年”等题记。外塔亦于南宋端平初(1234)“葺而新之”,元、 明、清三代多次修缮,1929 年,因年久失修,致塔顶倒塌。1982 年,该塔列为浙江省重点 文物维修单位,维修工程在 1986 年底竣工。

农耕文明的典范——太湖溇港

农耕文明的典范——太湖溇港

098 地 图 2018—3




屠 套
漤 港 圩 田系统 示 意图
伴 随 着 瀵 港 圩 田空 间 利 用 的 细 化 和 商 品农 业 的发 展 ,湖州成 为 我 国桑 蚕产业 和 淡水水 产 养殖 业 的重 镇 ,享有 “丝绸之府”和 “淡水鱼都”之誉 。漤港 带 给后 人 无数 的恩 泽 .是湖 州人 生活 安 定 、经济 繁 荣 、文化 昌盛的根基所在。
, 点
地 处太 湖 南岸的湖 州便 是 生发于 淡港 圩 田之上 的一庵 水 乡城 市 ,冈 湖 而名 ,冈漤 而乍 ,冈港 而兴 ,是太湖 漤港 发端 最 、体系最 完善 、 特 征最 鲜 明、存续 时 问最 长和唯 一完整 留存 至今 的地 D(,是名 实相 符 的 淡 港 占 邑 。
今 天 ,尽 管 曾经舟 楫往 来 的漤港 大 多 已寂静 无
声 ,但 穿越 千年 而来 的塘 河依 旧水流 不息 ,存 湖州 一 带仍 旧有 保 存 完 整 的大 小 50多条 漤 港 在 发挥 着 作 用 ,像 一条 条 灵 动 的血 脉 ,滋 养 着 一 方 丰 饶 。
“港 里高 圩圩 内田 ,露 苗 风影 碧芊 芊 。家 家绕屋 栽 桑柳 ,处处通渠种芰莲”,南宋项世安 的 《圩田》 诗 中所描绘的风貌迄今依旧。
湖 州所 在 的苕溪 冲积 平原 ,本 为天 目山与 太湖
之 间的 狭 小 平 原 ,这 里 的 河 道 短 促 ,水 流 较 为 湍
急 ,淡港系统充分运用东西苕溪中下游地区众多湖
漾进行逐级调蓄 ,“急流缓受”,以消杀水势。通过
人工开凿的东西向河道 ,如荻塘 、北横塘 、南横塘
等使 “一L源 下 委递 相 容泄 ”,使 东 、西 苕 溪 和 平原

太湖溇港景区介绍

太湖溇港景区介绍

太湖溇港景区介绍
太湖溇港景区位于中国江苏省无锡市太湖之滨,是一个以太湖水域为核心的综合性旅游区。

1. 太湖美景:太湖溇港景区依托太湖这一自然资源,拥有壮丽的湖光山色,水天一色的美景。

游客可以欣赏到连绵起伏的山脉、碧波万顷的湖面以及湖边的平原风光,尽享大自然的美妙。

2. 溇港古镇:太湖溇港景区周边的溇港古镇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浓厚文化氛围的地方。

这里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传统的街巷布局还原了古镇的风貌。

游客可以感受到古镇的古朴和历史的韵味,在古镇漫步、品尝当地美食、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文化。

3. 水上活动:太湖溇港景区拥有广阔的水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水上活动。

游客可以选择乘船游览太湖,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尝试划船、钓鱼等水上运动,体验湖泊的恬静和刺激。

4. 温泉休闲:太湖溇港景区周边还有一些温泉度假村和温泉酒店,提供温泉浴和养生保健服务。

游客可以在这里享受泡温泉的舒适和放松,体验独特的温泉文化。

5. 美食文化:太湖溇港景区附近的餐饮业发达,提供各种各样的太湖特色美食。

游客可以品尝到新鲜的太湖鱼类、蟹类等美味佳肴,领略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湖州义皋村:太湖明珠,水韵溇村

湖州义皋村:太湖明珠,水韵溇村

太湖明珠,水韵村11.横塘纵溇间,古村落保留着江南水乡最初的样貌2.水韵溇村义皋是沿太湖七十二溇港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3.老街以尚义桥为中心,桥东、桥西店肆林立,街石排列规整132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北部的义皋村,北邻太湖。

连接太湖的一条条细小河道在这儿纵横交织成古老的水利工程——溇港。

义皋村曾经是太湖南岸重要的水运通衢,也是溇港水利工程的重要节点,保留着江南水乡最初的样貌。

“义皋”这个村名源自东汉时期的吴人皋伯通。

根据清同治年间的《湖州府志》记载,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吴人皋伯通筑塘以障太湖,村民遭灾,他慷慨解囊,周围百姓方得安居。

《后汉书·梁鸿传》记载了贤士梁鸿在吴人皋伯通的赏识和庇护下,和妻子相敬如宾,因此有了“举案齐眉”这个成语。

当地村民崇礼尚义,民风淳朴,敬重吴人皋伯通,因此将村取名为义皋村,将村中的桥取名为尚义桥。

太湖具有特别的溇港文化。

南北方向叫“浦、溇、港”,东西方向叫“塘”,塘浦圩田这一独特的太湖防洪泄洪水系,使得农田村庄安然无恙,被学者誉为“中国第二个都江堰”。

义皋村形成了传统村落与塘浦圩田水利系统共生的典型生态文化,村中牌楼、百年老街、望山见水65古桥展现了稻文化、渔文化、丝绸文化等太湖南岸的溇港文化。

现在保存完好的原生古村落建筑有18处,都有数百年以上的历史,而且还在村民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村中的老街以尚义桥为中心,桥东、桥西店肆林立,街石排列规整。

始建于明代的单孔石拱桥尚义桥是义皋古村的灵魂,它连接着东、西两头的商市。

该桥于清乾隆年间重建,桥南侧有联“民有淳风称义里,流分沙漾庆安澜”,北侧有联“大泽南来,万里康庄同利涉;春波北至,千秋浩渺永安澜”。

尚义桥东侧清代民居范家大厅是市级文物保护点,也是义皋村原生态古村落的明证之一。

建筑坐北朝南,由砖雕仪门、天井、大厅和两进楼屋组成。

雕梁画栋的大厅面阔三间,步梁、月梁、雀替等构件雕有精湛的花卉、瑞兽,其大柱都用金漆,可见当年制作极其讲究。

江南水乡湖州北门外溇港文化和大钱古镇历史

江南水乡湖州北门外溇港文化和大钱古镇历史

江南水乡湖州北门外溇港文化和大钱古镇历史本人三槐堂王氏出身在这座古镇的古桥西堍,祖祖辈辈居住在这个桥西面。

我先说说这座古桥的历史,这座古桥原名叫寿安桥,当地百姓称它为衙桥,因为这座桥的东面有一座历朝历代的官府衙门,所有老百姓叫它为衙桥。

据当地老人讲这座桥是本镇的一个方丈和众僧所出的钱,是本镇三槐堂王氏所出的力建造了这座桥,是当地老人一代一代传说下来的。

我有点不相信,据我对这座桥的多方寻找,用船在桥底的桥拱上面找到了五块石碑保存完好。

其中一块碑是大明成化十年五月吉立,大钱镇西福山禅寺方丈及僧众出钱。

还有一块碑是本镇二十四都淦缘信士,王公作。

桥的西面就是大钱横街,这是大钱最早的街。

据老人说,这条老街甚至比唐宋还要久远,古建筑很多,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被拆除。

后面有一条河,名叫后港,老的地图上有。

后港北面是铜钱眼。

横街西面是观音堂,据本地人讲能让本镇人多子多孙。

后面是一座寺院,可能这就是福山禅寺,解放前还有庙门,庙门口有一对太湖石门挡,有几间房子,有几个和尚,只有一个佛像。

西面有一个池塘,叫庙鱼池,池塘还在,两座庙宇一九六几年被拆除。

这座古桥名气很大,太湖对岸的港口都知道,因为他们来大钱贸易就停在这座古桥边。

我举个例子,江苏宜兴带着满船舱的陶器和紫砂,第一个码头就是大钱,停靠在衙桥头卖一个月之久才离开,外地人经常过来贸易,所以名气很大。

这座古桥南面就是大钱港口,有一座石牌坊,至今还在。

上面雕着圣旨,这种牌坊据老人说是当地衙桥头沈氏的节孝坊。

据当地人讲,这位沈氏妇人早年丧夫,上有老人,下有一子,她为了把儿子培养成才,早晚系麻,这种麻是当地的特产,可以织成麻布,可以做衣服也可以做麻袋,用手聚成很细很细的线才能织成布,卖了钱供儿子读书,供养老人。

皇帝知道此事下了圣旨,立了贞节牌坊,在湖州戏曲当中专门有一出戏唱大钱的历史,有一句是这么唱的“吃得过吞口水,穿得过送你一匹大钱细麻布,穿破了还能当抹布”。

他介绍的是人的口水永远是吞不光的,大钱的麻布很耐用。

野餐区观察记录溇港特色

野餐区观察记录溇港特色

野餐区观察记录溇港特色
为解析溇港历史发展与当代现状,探访当地居民真实感受,推进“三下乡”走深走实,2022年7月5日上午,“守护千年溇港”暑
期社会实践团全体成员前往湖州市吴兴区义皋村进行实地调研。

首先,实践团成员进入太湖溇港文化展示馆参观。

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不仅了解到了千年前太湖流域居民的生活风貌,更是切身感受溇港文化千年的积淀与溇港区域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此次活动由“两山研究院”院长杨建初作为辅导老师带队,并特邀湖州市水利局王旭处长,从溇港的地理特点、溇港的组成以及溇港的水利作用三方面出发,向团队成员解释了何谓“高水位区的港和平原区的溇组成的溇港体系”,重点解析了溇港作为世界灌溉水利工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随后,杨建初院长带领团队成员前往溇港小卫士大队部进行参观。

溇港小卫士大队的辅导员团队由“五老”辅导员和学校辅导员组成,形成校内外联动的辅导员力量,并以学校为单位下设若干个中队,在年级、社团等为单位再下设小队,以青春力量建设绿色低碳共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湖州。

接着,实践团的全体成员按实践内容分为三个小组——实地水质采样组,问卷调查组和访谈民风民情组。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溇港村民的淳朴热情,当知悉实践团是为发扬溇港文化行动后,村民们都积极配合问卷填写和访谈提问,点赞此次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行动,并表示愿意为建设美丽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本次活动圆满结束,但溇港文化的传播将永不停止,“守护千年溇港”暑期社会实践团将以此为契机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通过此次实践内容形成调研报告,将溇港文化带向社会,让更多的目光聚焦溇港,为打造魅力溇港不断奋力前行!。

保护太湖溇港 传承历史文化

保护太湖溇港 传承历史文化

保护太湖溇港传承历史文化摘要:太湖西南岸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府”、“鱼米之乡”之称,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古代太湖沿区人民创造“塘浦”(溇港)圩田系统,将原先的泥沼改变成一片沃土。

目前长兴塘内沿湖32公里还分布着近30条溇港,但保护现状堪忧。

关键词:溇港圩区系统;保护;历史文化一、溇港圩区系统的成因及历史作用古代时,沿太湖南岸一线是一片沼泽,生活在这里的先民饱受洪涝灾害之苦,为防港泄洪,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开挖了太湖溇港。

这些太湖溇洪规划有序,“如梳齿般繁密”。

南北方向(纵向)的叫“浦”、“溇”、“港”,东西方向(横向)的叫“塘”。

直到唐朝中叶,随着人口的增加,古代人民根据井然有序的规划,完整开挖“塘、浦、溇、港”,开垦圩田发展农业生产,因此,太湖沿岸才实现美丽“蜕变”,成为全国的大粮仓。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沿太湖地区入湖溇港共有155条,长兴计有36条溇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便于泄洪排涝。

从北面与江苏宜兴交界的斯圻港开始,到南端与吴兴县相接的蔡埔港,绵延不断的36条溇港,使得经过泗安溪、西苕溪,合溪的上游山水,能通过诸溇港宣泄进入太湖。

2、提供交通方便。

溇港与星罗棋布的河漾、塘浦、淦浜构筑起密集的水网,舟辑航行便利,将太湖沿岸与这城镇边接在一起。

3、实现农业繁荣。

诸溇港在入湖口设有湖闸,能调蓄旱涝不同时期的需要,确保圩田旱涝保收。

同时疏浚河道淤泥,又能不断巩固斗堤、肥沃田地,形成了桑基鱼塘,塘浦圩田的传统农业发展格局,得使农、渔、桑良性发展,“苏湖熟、天下足”,富裕了一方百姓。

4、让百姓安居乐业。

沿湖百姓临湖而居,形成了一个个聚居村落,成为中国人口密度最高地区之一,另外得益于水网的保护,躲过了历史上诸如太平天国等多次战乱之祸,较好保护了传统的江南文化。

5、人民创造了罕见的太湖溇港文化。

太湖溇港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确保造田、种田的经验之作,被誉为中国第二个“都江堰”。

两宋时期湖州的农业

两宋时期湖州的农业

第五章 两宋时期的湖州农业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了后周的政权,建立了宋朝。

太平兴国三年(978)钱弘俶纳土归宋,真正实现了北宋的统一,浙江也随之纳入北宋的版图。

宋初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将全国府州军监分成以路为单位的区域。

北宋初浙江属两浙道,至道三年(997)属两浙路(治杭州)。

太平兴国七年(982)分乌程县东南十五乡置归安县(时吴越王钱氏初归命,故以归安为名),与乌程(西十六乡)并为州治。

湖州辖乌程、归安、安吉、长兴、德清、武康六县。

武康在太平兴国三年(978)自杭州隶湖州。

从此以后,湖州府辖领6县基本稳定,直到明初。

靖康二年(1127)宋徽宗、钦宗被金兵掳走,北宋灭亡。

徽宗的儿子赵构于同年五月即位,是为南宋高宗,改元建炎。

浙江在南宋时分属两浙西路和两浙东路,共五府、六州、六十六县。

宝庆元二年(1226)改湖州为安吉州,州治乌程、归安,仍辖六县:乌程、归安、德清、武康、长兴、安吉,属浙江西路。

两宋时期,是湖州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国前列的关键时期,也是湖州农业史上又一个重要时期。

湖州农业生产无论从发展的广度还是深度,从农产品的量与质上都是隋唐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南宋陈旉的《农书》和宋嘉泰《吴兴志》为我们留下了了解湖州两宋时期农业生产状况的宝贵资料。

“苏湖熟,天下足”,正是对这一时期湖州农业的高度概括。

第一节 两宋时期土地开发与农田水利建设两宋时期,尤其是宋室南迁后,大量人口迁入,再加上本地人口的自然增殖,湖州地区人口已超过唐代后期一倍以上。

人口的剧增必然带来了耕地不足和粮食供需紧张的矛盾,从而导致土地的不断开发、农业耕作制度的演变。

一、人口的迁入1127年宋室正式定都临安,“民从者如市”。

随着宋室南渡,大量移民南迁,包括众多的富商巨贾、文人墨客、官僚士子以及皇亲豪族皆避居江南。

时人称“靖康之乱,中原涂炭,衣冠人物,萃于东南”。

《宋会要》形容“渡江之民溢于道路。

”“四方之民云集两浙,百倍常时。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湖州太湖溇港遗产保护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湖州太湖溇港遗产保护

文化景观视角下的湖州太湖溇港遗产保护作者:程安祺韩锋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19期摘要:指出了太湖南岸的湖州溇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是农业文明和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生态智慧。

从文化景现的角度解读了溇港圩田景观的价值及其裁体,分析了景观面临的威胁,总结了价值保护的情况,对澳港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文化景观;太湖凑港;价值;保护中圈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9-0244-031引言湖州太湖溇港于2016年被列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在太湖频繁泛滥的不利地理条件下,中国古代人民挖渠疏沟,引水成网,建造了沿岸的溇港水系,疏解了汛期雨洪,并为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太湖人民创造了溇港,也形成了与溇港、圩田息息相关的文化与生活习惯。

解读太湖溇港遗产的价值,不仅只立足于遗存下的物质遗产,更要关注物质遗产之上的文化传承。

文化景观理论为全面认识和解读太湖漤港遗产提供了契机。

2文化景观理论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概念起源于西方,诞生于文化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1925年,Sauer C.0.在《景观的形态》(The Morphology ofLandscape)一书中提出;文化景观是任何特定时期内形成的构成某一地域特点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的综合体,它随人类活动的作用而不断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世界遗产委员会首次使用“文化景观”的概念,代表《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中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

强调人与自然的联结关系,世界遗产文化景观通过把农业景观、土地的持续生产力、传统的生产技能与原住民的传统智慧、自然的生态管理相关联,使可持续发展、自然和文化保护、人和地的依存关系和谐地统一起来。

国内文化景观研究起步较晚。

虽然文化景观以西方理论为基础,但分析其内涵与中国的哲学和文化对于人和自然的整体把握、对天人和谐关系的思考和成就不谋而合。

211072468_一群深耕溇港文化的乡村造梦师

211072468_一群深耕溇港文化的乡村造梦师

国土资源LAND&RESOURCES57ZIRANZIYUANWENYUAN自然资源文苑一群深耕溇港文化的乡村造梦师□陈 霄 何 丰“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多数人记住了“只合住湖州”,却忽略了“太湖分港流”的溇港。

因溇而生,因港而兴的溇港文化,在沉淀了千年以后,随着太湖溇港申遗成功而享誉世界。

作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的义皋村,被誉为“溇港文化带里的明珠”,距离义皋村不到2公里的伍浦村也因“古伍浦溇”而得名。

两个古村落用悠久的历史书写了溇港文化的厚重底蕴。

2021年,在地方乡镇和规划师双向选择的基础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精心遴选组成了首批110支驻镇村规划师团队。

随后,这些驻镇村规划师团队奔赴各自结对的114个乡镇(街道),为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长期专业服务。

来自湖州华耕土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的周剑飞便有了新的身份——吴兴区织里镇驻镇村规划师。

他用自己丰富的规划经验,为义皋和伍浦带来了新变化。

义皋—伍浦村的生态本底较好,人居环境美,产业基础牢固,但依然面临文化底蕴展示路径不明、村景文旅融合不足、农地质量有待提升的现状。

周剑飞带领他的规划设计团队,制定了规划思路和方法:以“全域设计”为技术手段,优化国土空间配置,塑造一个“水、田、村、文、景”融合共生的乡村魅力空间。

周剑飞表示,该规划是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应乡村规划管理和乡村治理的一个创新探索。

期间,规划编制人员会同村民代表定期召开会议,商量规划哪些村民参与度高的项目等。

当地自然资源部门牵头,分阶段召集相关部门,对规划方案予以技术支撑,确保各规划要素的空间落实。

义皋—伍浦村规划设计团队介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目前村庄整体形成了“一带两片五组团”的空间结构。

建设了高标准农田,稳步推进宜耕后备资源开发。

实施了生态修复,推动农用地整理,提升耕地数量和质量,适度推进农房集聚。

锚固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导入未来乡村场景,用数字赋能打造新时代沉浸式的智慧乡村。

湖州荻港古村简介

湖州荻港古村简介

湖州荻港古村简介湖州荻港古村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是一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水乡古村落,素有“小苏州”之称。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荻港古村的详细情况。

一、历史沿革荻港古村建于南宋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清朝时期,荻港是一个繁华的码头。

荻港入口是吴兴交通枢纽,东抵杭州,南达上海,西连宣化,北通太湖。

清朝士绅田裕曾在此设立“田氏钱号”,经营贸易,致富之余还大力发扬乡风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荻港逐渐沦为一个普通的农村,村里的古建筑也逐渐被破坏,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得到保护,现在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

二、建筑特色荻港古村现保存完整的寺庙、古民居、石桥、水闸、石瞻礮等古建筑近百座。

其中最为著名的建筑是海半锅街老街,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街的古建别具风味,有清、明两代木质结构建筑,其中特别值得一看的是革命家端方故居,是一座清朝的典型民居,由于革命家端方的缘故,这里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除此之外,荻港的古桥、水闸也是旅游的重点。

三、自然风光荻港古村的自然环境也非常优美,景色如画。

乘坐游船游览荻港古村。

船行过小桥、流水、庭院漫步、院子里的树,田畦,花丛,鸟声,看那江乡美景,令游人雀跃不已。

游览荻港的时候,可以品尝当地特产,比如一品番茄、荻港梨、荻港豆腐等特色美食。

四、游览提示荻港古村位于苏州城市群内,距上海不过200多公里,可以自驾游或乘坐公共交通。

荻港古村门票价格为30元,同时可以购买游船票和向导服务;旺季游客较多,建议找一个清闲时段去游玩。

湖州荻港古村是一座保留完整的南方古村落,其建筑风格、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但由于旅游业的开发,荻港的宁静美景正在逐渐变得商业化。

因此,游客到荻港古村旅游时一定要尊重当地文化和风俗,保护自然环境、避免游客过度开发和污染。

溇港接太湖_圩田养万户

溇港接太湖_圩田养万户

溇港接太湖 圩田养万户The World Irrigation Projects Heritage—Lougang文|沈晶晶 马佳佳On 8th November, the second World Irrigation Forum was held in Chiang Mai, Tailand. On the forum, ICI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released the third directory of world irrigation project heritages, in which Lougangin Huzhou, Zhengguo Canal in Shaanxi and Chatanpi in Jiangxi were listed.35编者按:11月8日,在泰国清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灌溉论坛暨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7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国际灌排委员会公布了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湖州太湖溇港与陕西关中郑国渠、江西槎滩陂一并入选,这标志着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1. 湖州太湖溇港(项飞 摄)1“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

”戴表元一首题为《湖州》的诗,勾勒出湖州与太湖的深厚渊源。

年轻人可能已经印象模糊,但老人们知道,住在太湖边的人,世代传唱着一首民谣:“大白渚沈安,罗大新金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石汤晟宋乔胡薛,薛部丁家一点红。

”民谣中的每一个字,都代表着一条从太湖南岸向内陆不断延伸的小河。

这些小河,构成了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溇港。

历史上,从东岸到西岸,每隔1公里就有一条延伸向太湖的河道,像梳齿一样排列开来,小河叫作“溇”或“港”。

太湖丰富的水量,通过众多溇港流向广袤的陆地,灌溉着太湖流域和整个杭嘉湖平原。

如今,只有太湖南岸的狭长区域上,还完好保存着溇港的一段。

湖州太湖溇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湖州太湖溇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介绍企业发展分析报告

Enterprise Development专业品质权威Analysis Report企业发展分析报告湖州太湖溇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免责声明:本报告通过对该企业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并不完全代表我方对该企业的意见,如有错误请及时联系;本报告出于对企业发展研究目的产生,仅供参考,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本报告所引起的一切后果,我方不承担任何责任:本报告不得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需引用或合作,请与我方联系:湖州太湖溇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1企业发展分析结果1.1 企业发展指数得分企业发展指数得分湖州太湖溇港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得分说明:企业发展指数根据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企业风险、企业活力四个维度对企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价。

该企业的综合评价得分需要您得到该公司授权后,我们将协助您分析给出。

1.2 企业画像类别内容行业空资质空产品服务:旅游开发项目策划咨询;游览景区管理;休闲1.3 发展历程2工商2.1工商信息2.2工商变更2.3股东结构2.4主要人员2.5分支机构2.6对外投资2.7企业年报2.8股权出质2.9动产抵押2.10司法协助2.11清算2.12注销3投融资3.1融资历史3.2投资事件3.3核心团队3.4企业业务4企业信用4.1企业信用4.2行政许可-工商局4.3行政处罚-信用中国4.5税务评级4.6税务处罚4.7经营异常4.8经营异常-工商局4.9采购不良行为4.10产品抽查4.12欠税公告4.13环保处罚4.14被执行人5司法文书5.1法律诉讼(当事人)5.2法律诉讼(相关人)5.3开庭公告5.4被执行人5.5法院公告5.6破产暂无破产数据6企业资质6.1资质许可6.2人员资质6.3产品许可6.4特殊许可7知识产权7.1商标7.2专利7.3软件著作权7.4作品著作权7.5网站备案7.6应用APP7.7微信公众号8招标中标8.1政府招标8.2政府中标8.3央企招标8.4央企中标9标准9.1国家标准9.2行业标准9.3团体标准9.4地方标准10成果奖励10.1国家奖励10.2省部奖励10.3社会奖励10.4科技成果11 土地11.1大块土地出让11.2出让公告11.3土地抵押11.4地块公示11.5大企业购地11.6土地出租11.7土地结果11.8土地转让12基金12.1国家自然基金12.2国家自然基金成果12.3国家社科基金13招聘13.1招聘信息感谢阅读:感谢您耐心地阅读这份企业调查分析报告。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溇港:“绣田成圩”的水利风景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溇港:“绣田成圩”的水利风景

“苏湖熟,天下足”太湖溇港:“绣田成圩”的水利风景
李银奇
【期刊名称】《国家人文历史》
【年(卷),期】2024()7
【摘要】神仙渺范不可见,桑田沧海几迁变。

滨海之地,多有沧海变桑田,巨湖之傍,也常有深湖成田,阡陌纵横间,桑树固圩、田间种稻,形成了纺织经济和稻米经济的双向互动。

在我国,最有名的“绣田成圩”风景,当属有近干年历史的浙江湖州太湖溇港,它见证了太湖地区从《尚书·禹贡》中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到如今的“苏湖熟,天下足”。

【总页数】8页(P104-111)
【作者】李银奇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从“苏湖熟、天下足”到“衣被天下”——明、清时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生
2.宋代“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形成
3.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溇港圩田知识汇总

溇港圩田知识汇总

溇港圩田知识汇总溇港圩田系统(溇、港指小河,圩即堤)是古代太湖人民变涂泥为沃土的一项独特创造,“拕土为溇,垒土成圩”“旱则溉之,水则泄焉”。

历史上太湖流域溇港众多。

2016年11月8日,湖州“太湖溇港”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水利工程,在世界农田灌溉与排水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试牛刀】古人利用“竹木围篱”技术,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其中南北向的河流称为溇港,河道形态南宽北窄。

在每一条溇港与太湖交汇处建有一道水闸,水闸启闭是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排淤与防沙的关键。

太湖溇港现已载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下图为太湖流域简图和溇港形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古人利用“竹木围篱”技术修建溇港的主要原因是A.当地的竹子和木头原料更丰富B.竹子和木头筑墙更加结实耐用C.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D.竹子和木头质量轻,便于运输2.关于水闸启闭的时间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盛行西北季风时启闸,利于排出溇港泥沙B.该地盛行东南季风时闭闸,利于防止泥沙倒灌C.太湖南部进入雨季时启闸,防止洪水冲毁良田D.太湖南部进入伏旱时闭闸,防止溇港水位过高3.关于溇港南宽北窄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灌溉水源B.旱季减少水流对堤岸的冲刷C.可创造别具一格的观赏景观D.建造圩田,增加耕地的面积【答案】1.C2.C3.B【解析】1.据材料可知古人利用“竹木围篱”技术,从沼泽地分离出河流与耕地可知,古人利用竹子和木头筑墙主要原因是竹子和木头墙体便于水土分离,故选C。

2.根据材料“水闸启闭是控制太湖南部灌溉与排水、排淤与防沙的关键”得知,水闸有引水、排水、排淤与防沙的作用。

太湖南部进入雨季时,溇港水位上升,水闸应启闸放水入太湖,起到泄洪的作用,防止洪水冲毁农田。

故选C3.溇港南宽北窄,可以起到狭管效应的作用。

水道窄的地方,流水流速快,水道宽的地方,流水流速慢。

旱季,溇港水位低,太湖水流向溇港,水道先窄后宽,水流流速变慢,可以减少水流对堤岸的冲刷。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教学设计(浙江省市级优课)

探溇港话湿地Ppt1【导入】视频民谣:大白诸沈安,罗大新金潘,潘幻金金许杨谢,义陈濮伍蒋钱新……有没有人听说过这首民谣?民谣每一个字代表一条溇港,它们构成的是至今还罕为人知的古代水利工程。

Ppt2溇港是一种怎样的水利工程?今天我们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Ppt3溇港是指伸向太湖的呈梳状排列的人工小河,横塘相间其上,构成棋盘式的溇港圩田系统,现仅存于湖州地区。

除大钱港外,河长均在3公里以下,溇港布设疏密有度,间距平均725米,除宣泄东、西苕溪洪峰主流的大钱、小梅和计家港(后淤废)外,吴兴溇港的底宽一般在1~2.7米之间。

1.说说“溇港圩田”系统中有哪些湿地?Ppt4 2. 据材料分析溇港开挖的有利条件。

Ppt5以溇为经、以塘为纬的棋格中间,是圩区,分布着村庄、田地和水塘。

低洼的地方养鱼、虾、蟹,中间不高不低的地方种水稻,高的地方种蔬菜,田地、水塘间的狭小阡陌种植桑树,形成“桑基-圩田-鱼塘模式”。

1. 溇港体现了湿地的哪些功能?引排水(防洪泄洪),通过闸门连通太湖,汛期可避免太湖高水南侵,旱时又便于引水灌溉。

以闸管控、双向引排的溇港,犹如太湖铺展在内陆的血脉,调解着太湖来水和去水的平衡,具有较强的抗旱排涝能力。

加上圩区内“桑基-圩田-鱼塘模式”为湖州成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奠定了基础。

Ppt6 2.指出“溇港圩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Ppt7 溇港是一种人工湿地,是开挖太湖沼泽而来,而我们东北三江平原北大仓的实现也是通过开垦沼泽形成的。

4.三江平原沼泽是怎样形成的?【思维建模】湿地的成因以及湖泊面积变化三江平原前三次垦荒普遍采取排水毁林毁草的方式,对湿地资源造成严重破坏。

对比太湖溇港圩田和三江平原沼泽围垦,请问溇港圩田是否是对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但一些溇港的命运也让人堪忧,请看图片:1.说明溇港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保护措施。

我相信随着太湖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太湖溇港的明天会更好。

①充分利用了湖州地区依山旁湖、湖漾众多的特点,来自太湖上游湍急奔腾的东西苕溪来水,可以通过大量湖漾级级调蓄,急流缓受,消杀水势;人工开凿的东西向横塘:塘、南北横塘,又可以进一步扩散山洪急流,并通过诸溇分疏入湖,因而更有利于各溇和湖漾之间的水力联系,消除洪涝和航运的发展;在通过横塘纵溇和各口门建闸控制,汛期可避免太湖高水南侵,旱时又便于引水灌溉,从而形成了我国和世界上独树一帜、引排自如的溇港圩田系统,有利于将滨湖地带,沙涂芦丛的洳泽之地变成年产斗金的“鱼米之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兴溇港简介
吴兴地处太湖南岸,东、西苕溪之水会聚于此,然后入太湖,唐代杨汉公诗云:“吴兴城阙水云中,画舫青帘处处通。

溪上玉楼楼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宫。

”古代吴兴人民为开发太湖周边地区,筑圩围田,化淤滩为良田,创造了塘浦圩田这一农田水利技术,并因地制宜采取横塘、纵溇的河网布局,形成了溇港水利体系,一是分散山洪激流,由沿湖诸溇港导入太湖,消除洪涝;二是通过横塘纵溇和斗闸控制,引水灌溉;三是供应横塘水源,以利通航航运输。

溇港体系与塘浦圩田相辅相成,独具一格的吴兴溇港圩田系统,堪与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相提并论。

太湖溇港主要分布在太湖西南缘,并以大钱港为界,其东均名为溇,主要承担杭嘉湖平原涝水“趋湖”;其西则称为港,主要渲泄东、西苕溪入湖洪水。

经20世纪80年代核实,湖州全境共有溇港74条,其中吴兴区境内39条,长兴县境内35条。

1957年前,机坊港(小梅港)和大钱港是东、西苕溪入湖的主要河道。

1957年以后,通过东西苕溪分流工程、东苕溪导流工程的实施和20世纪90年代太湖治理后,长兜港替代大钱港成为苕溪入湖的主河道。

经过历年来的整治,吴兴溇港至今保存完好,吴兴区境内现有31条溇港,其中21条直接通太湖,长兴县境内现有35条,其中18条直接通太湖。

2003年吴兴区成立以来,我们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建设,全面完成了全区20座水库的保安建设;完成了24座万方以上山
塘的除险加固,有效提高了水库、山塘的安全度和防洪、灌溉、供水能力。

2006年以来,全面实施清水河道整治工程,完成河道清淤957公里,清淤土方1400万方,总投资9500万元。

同时加固堤防900公里,其中建成达标堤防300公里,堤防护岸51公里。

从2012年开始,实施了农村机埠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大河湖水系整治,继续对环太湖溇港的整治,启动了对重点溇港罗溇、汤溇、濮溇的整治。

吴兴人民继承和弘扬历代积累的治水经验和成就,经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和溇港治理,陆续完成东、西苕溪分流、导流工程,环湖大堤工程和溇港及水闸修浚工程,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水利工程体系的有效管理运用,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元代诗人戴表元诗云:“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吴兴溇港圩田在太湖南岸孕育了丝绸之府、鱼米之乡和财赋重地,农桑兴旺,水运发达,并且具有独特的文化、美学价值。

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吴兴先民,经历千年风雨,形成了底蕴深厚的溇港风俗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自横塘纵溇体系形成后,溇港水利事关国计民生,至北宋时期,吴兴溇港的疏浚和管理就引起朝野重视,历代吴兴文人、学者,不论位居庙堂,还是身处乡野,无不亲历考察,潜心研究。

北宋宝元年间,胡瑗办“湖学”,经学治事并重,明体达用,设立水利专科“水利斋”。

研究溇港水利的古代文献不胜枚举,至今尚存的著述就达五十余种,其中,郑元庆的古代水利百科全书《行水金鉴》,卷帙浩繁,代表吴兴水利研究的学术高度,而凌介禧的溇
港水利专著《东南水利略》,形成于清道光年间的溇港治理过程,身体力行,关注民生,堪称经世致用的楷模。

吴兴溇港和由此延续至今的溇港文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体现了古人不屈不挠,实事求是,求索真知的精神,是前人留给后世的宝贵文化遗产。

《溇港》大型记录片的拍摄,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推向全国、走向世界,必将进一步弘扬和发展传统优秀文化、展示和宣传吴兴良好形象,有效促进生态资源保护和文化旅游产业共同发展,为建设生态家园、文化强区提供坚实的支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