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法(精华)

合集下载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中药灌肠-中药保留灌肠法(内容详细)

影响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
– 小分子量:生物碱、蒽醌、黄酮及其他苷类物质的 药,如解表药、化湿药、清热解毒药等,易被直肠 吸收
– 大分子量:脂肪、淀粉、蛋白质、多糖类大分子物 质,如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故不宜制备灌肠 剂
影响因素
肠道黏膜pH 值
– 人体正常肠道黏膜pH 值在8.3~8.4,呈碱性 – 若药液pH 值偏酸,易引起肠痉挛、腹痛等症
影响因素
药液温度
– 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持在35~40℃,这样 可以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
– 病因寒热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
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灌肠温度为37~38℃
影响因素
渗透压
– 药液与血浆渗透压决定药物有效成分是否能进入体 内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药液渗透压
3、细菌性痢疾
(1)鲜柞树叶液:取鲜柞树叶500g风干,经切碎置入
搪瓷碗或砂锅内,加水浸泡,煎至1500ml左右,用 100ml药汁加水稀释后保留灌肠。 (2)梅连汤:乌梅20g,黄连10g,地骨皮15g。煎水做 保留灌肠。
4、虫积
苦楝根水:苦楝根皮60g,加清水500ml煎汤,浓 缩至200ml,保留灌肠,主治蛔虫和饶虫。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直肠吸收药物后
通过经脉上输于肺
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
从而达到治疗
的目的
中药灌肠疗法的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 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
–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 – 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禁忌症

中药灌肠通便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通便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通便怎么操作方法中药灌肠通便是一种通过肛门将中药制剂注入直肠,以起到通便疏导肠道的效果。

通常情况下,中药灌肠通便需要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材料- 中药配方:常用的中药有大黄、枳实、芒硝、木香、芦荟等,根据病情和体质可以搭配使用,可以咨询中医师进行具体的配伍。

- 灌肠器具:需要准备一个灌肠袋或灌肠器。

- 温水:准备一定量的温水,一般温度在37-40摄氏度之间。

- 袜套:用于套在灌肠器上,利于控制进程。

2. 中药制剂的配制- 根据中医师的处方或根据常用中药的比例自行调配。

常用比例为:大黄10g、枳实5g、芒硝10g、木香5g、芦荟10g左右。

- 将中药材煮沸水中,小火煎煮20分钟左右,浓缩后得50ml-100ml左右的药液。

3. 灌肠操作步骤- 在灌肠前,先将温水加热至37-40摄氏度,并且灌入灌肠袋或灌肠器中,用以冲洗直肠,清洁肠道。

- 将灌肠袋或灌肠器加热后,将配制好的药液放入其中,然后将袜套套在器具上。

- 保持仰卧位,将灌肠器插入肛门,将药液慢慢注入直肠,如遇阻塞感,可以稍微停留一下。

- 注入完药液后,保持仰卧位10-20分钟,让中药充分吸收。

- 完成后,将灌肠器缓缓拔出,稍作休息,最好保持半躺半坐的姿势。

4. 注意事项- 在操作前,尽量保持空肠,不要吃过多食物,以免影响灌肠的效果。

- 中药灌肠虽然是中药治疗的一种方式,但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对于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中药配方和药液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

- 在使用灌肠器具时,要注意清洁,避免交叉感染。

- 每次使用灌肠治疗后,应记录相关治疗情况,如灌药时间、灌药量、症状变化等,方便评估治疗效果。

总结起来,中药灌肠通便操作步骤简单,但需要谨慎对待。

在进行此类治疗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并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操作。

此外,还应重视饮食的调节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以维持良好的排便习惯。

中药灌肠法(精华)ppt课件

中药灌肠法(精华)ppt课件

中药灌肠

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 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 过下列三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 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第三;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 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 的副作用; 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 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 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 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 度高,达峰时间短
物品准备

治疗盘:量杯、50ml注射器、弯盘内放 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 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 卫生纸、便盆、止血钳。按医嘱准备中 药汤剂。
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 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 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 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 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 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 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 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 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正确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是指将中药煎剂或草药浸泡液注入肛门,以达到治疗或养生的目的。

以下是中药灌肠的正确操作方法:
1. 首先,准备好所需的中药或草药浸泡液,量取适量药物。

中药的剂量应该根据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确定,不宜随意增减。

2. 将药物加入水中,煎煮20-30分钟,煮出药液备用。

药液应该过滤掉药渣,保持液体清澈。

3. 用温水清洗肛门,使其干净卫生。

可以使用软管配件或者手动注射器等工具进行灌肠操作。

4. 将药液倒入灌肠器中,保持器具偏离肛门处,插入将药液缓缓注入肛门中。

5. 在注入药液之后,保持躺着或侧卧30分钟,使药液能够充分吸收。

注:中药灌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和药量实施。

对于不懂操作的患者,可以请医院专业人员予以指导和帮助。

另外,在中药灌肠前要彻底清洁肛门和灌肠器,避免感染。

中药灌肠方法

中药灌肠方法

中药灌肠方法中药灌肠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通过将药物溶液注入肛门,使药物直接作用于肠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灌肠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肠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具有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中药灌肠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中药灌肠的方法。

1. 准备工作,首先要准备好所需的中药药材和器具,如中药药材、药杵、注射器、灌肠袋等。

然后将中药药材研磨成粉末,加入适量的温水搅拌均匀,备用。

2. 灌肠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膝,暴露肛门。

将灌肠袋连接好,注入预先调配好的中药溶液,然后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将药液缓慢注入肠道。

3. 留置时间,患者在注入完中药溶液后需要保持一定的时间,让药物充分吸收。

通常情况下,留置时间为15-30分钟。

4. 排出药液,留置时间结束后,患者可自行排出药液,也可以借助医生的帮助。

排出药液后,患者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不宜立即活动。

二、中药灌肠的应用。

1. 消化系统疾病,中药灌肠在治疗便秘、肠炎、胃肠道炎症等消化系统疾病方面有显著疗效。

通过灌肠可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便,缓解肠道炎症。

2. 肠道疾病,对于慢性结肠炎、肠道溃疡等疾病,中药灌肠可以减轻肠道炎症,促进溃疡愈合,缓解腹泻、腹痛等症状。

3. 妇科疾病,中药灌肠在治疗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等疾病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灌肠可以直接作用于盆腔器官,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炎症。

4. 肝肾疾病,部分肝肾疾病患者也可以通过中药灌肠来辅助治疗,促进体内毒素的排泄,减轻肝肾负担,改善身体状况。

总之,中药灌肠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灌肠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严格掌握灌肠方法和用药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希望广大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时,能够选择正规医疗机构,遵医嘱进行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成人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成人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成人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成人中药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将药物输入体内的方法,主要用于清洁肠道、治疗肠道疾病或是输液等。

下面是成人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工作:
- 预先准备好中药灌肠袋、药液、消毒纱布、手套等工具。

- 将药袋挂在合适的高度,通常为1-1.5米,确保药液能自然流入肠道。

- 将药液加热到适宜的温度,通常为37左右,避免对肠道产生刺激。

2. 操作步骤:
- 洗净双手,戴上手套,采取舒适的姿势,通常是躺卧位或是侧卧位。

- 将灌肠管润湿,并使用润滑剂使其顺利进入直肠,注意不要用力插入,以免损伤肛门或直肠黏膜。

- 将灌肠管尽量推进建肠,以确保药液能够充分进入肠道。

- 打开药袋的夹子,允许药液缓慢流入肠道,避免过快或过多灌注,以免引起不适或压力过大。

- 药液灌注完毕后,保持原有的姿势,尽量保持肛门闭合,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左右。

- 灌肠结束后,轻轻将灌肠管取出,用纱布擦净肛门周围的药液。

3. 后续处理:
- 灌肠结束后,将灌肠管用温水彻底清洗,再用消毒液进行消毒,确保下次
使用时的卫生。

- 清洗双手、消毒工具,保持整个操作的卫生环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成人中药灌肠前,建议先咨询医生的建议,确保操作的正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药液的种类和使用剂量也需要进行调整。

中药灌肠方法和步骤

中药灌肠方法和步骤

中药灌肠方法和步骤
中药灌肠是一种将中药制剂放入直肠内进行治疗的方法,常用于肠炎、便秘等疾病的治疗。

其方法和步骤如下:
1. 准备好中药制剂和灌肠器。

2. 将中药制剂加热到适宜的温度,通常在37左右。

3. 准备灌肠器:将灌肠器的管口用温水清洗干净,用毛巾包裹灌肠器使其更容易握住。

4. 使用润滑剂涂抹肛门口和灌肠器的口部,使其更容易进入肛门。

5. 躺下并将膝盖弯曲,将灌肠器慢慢插入肛门,并让灌肠器内的药剂缓慢进入肠道。

6. 插入灌肠器后,卧床静卧一段时间,以便中药制剂充分发挥作用。

7. 将灌肠器拔出并排空,将残留物排泄到马桶内,最后再将灌肠器彻底清洗干净。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灌肠应遵循医生的指导和要求,确保中药制剂的配方和用量
准确无误,以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流程中药灌肠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将中药溶液注入肛门,达到清热泻火、通便润肠的目的。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

首先,准备好所需材料和药物。

中药灌肠需要用到灌肠袋、温开水、中药溶液等。

灌肠袋要事先清洗干净,并消毒处理,以确保操作的卫生安全。

中药溶液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来选择,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制作。

接着,准备好操作环境。

在进行中药灌肠前,需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安静,让患者感到舒适和放松。

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让患者躺在舒适的位置上。

然后,进行术前准备。

患者需要解下裤子,躺在一侧,将双腿屈膝,露出肛门。

医生需要戴上一次性手套,用温开水清洗患者的肛门,以确保手术的卫生。

接下来,将中药溶液装入灌肠袋中。

将准备好的中药溶液倒入灌肠袋中,然后将灌肠袋的管口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涂抹一些植物油,以便插入患者的肛门。

然后,进行灌肠操作。

医生将涂抹了植物油的灌肠袋轻轻插入患者的肛门,然后将中药溶液缓慢注入患者的肠道中。

在注入过程中,医生需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以免出现不适情况。

最后,结束灌肠操作。

当中药溶液全部注入肠道后,医生需要轻轻拔出灌肠袋的管口,让患者保持躺卧位,并稍微提高臀部,以确保中药溶液在肠道内停留一段时间,发挥最佳疗效。

综上所述,中药灌肠的操作流程包括准备材料和药物、准备操作环境、术前准备、装药、灌肠操作和结束操作。

在进行中药灌肠时,医生需要细心操作,确保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中药灌肠治疗时,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指导,保持放松和配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药灌肠治疗(详细)

中药灌肠治疗(详细)

XX中医医院XX 科中医特色之中药灌肠一、概述:中药直肠灌肠疗法是根据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理论而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将药液或药物装入灌肠袋,通过直肠给药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是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

中医学理论中:肺与大肠相表里,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再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直肠黏膜血液循环旺盛,吸收能力强。

药物通过直肠吸收后,一是通过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管静脉,绕过肝脏直接进入大循环,既防止和减少药物在肝脏中发生变化,又避免了胃和小肠对药物的影响;二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后,再循环至全身;三是通过直肠淋巴系统吸收后,通过乳糜池、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由此可见,直肠滴入给药有利于药物治疗的发挥,也突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二、适应症:中药灌肠可用于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如:上感、肺炎、肠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细菌性痢疾、泌尿系感染、急慢性盆腔炎、急慢性阑尾炎、前列腺炎等。

三、中药灌肠的操作方法:(1) 保留灌肠前,嘱病人排便,以清洁肠道,便于药物吸收,尽量不采取大量不保留灌肠,以免刺激肠蠕动,使药液不易保留。

(2)备齐用物携至床前,向病人解释治疗目的及方法。

(3)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

(4)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一次性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 左右,暴露肛门。

(5)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活塞,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 滴。

压力要低,以便药液的保留,保留时间越长越好,有利于肠粘膜的充分吸收。

(6)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

(7)整理床铺,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 1 小时以上。

中药灌肠技术

中药灌肠技术
.
1.肛门、直肠、结肠术后,大便失禁,孕妇急腹症和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2.慢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深度15-20cm为 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度 18-25cm;阿米巴痢疾病 变多在回盲部,应取右侧卧位。 3.当患者出现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等,应立即停止灌 肠并报告医生。 4.灌肠液温度应在床旁使用水温计测量。
.
1.操作前排空二便。 2.局部感觉:胀、满、轻微疼痛。 3.如有便意或不适,应及时告知护士。 4.灌肠后体位视病情而定。 5.灌肠液保留1小时以上为宜,保留时间长,利于药物吸收。
.
治疗盘、弯盘、煎煮好的药液、一次性灌肠 袋、水温计、纱布、一次性手套、垫枕、中 单、石蜡油、棉签等,必要时备便盆、屏风。
.
中药灌肠技术是将中药药液从肛门灌入直肠或结肠,使 药液保留在肠道内,通过肠粘膜的吸收达到清热解毒、软 坚散结、泄浊排毒、活血化淤等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中
药结肠滴注参照此项操作技术。
.
适用于慢性肾衰、慢性疾病所致的腹痛、腹泻、 便秘、发热、带下等症状。
.
1.病室环境,温度适宜。 2.主要症状、既往吏、排便情况、有无大便失禁、是否妊娠。 3.肛周皮肤情况。 4.有无药物过敏史。 5.心理状.核对医嘱,评估患者,做好解释,调节室温。嘱患者排空二便。· 2.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3.关闭门窗,用隔帘或屏风遮挡。 4.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必要时根据病情选择右侧卧位),充分暴露肛门, 垫中单于臀下,置垫枕以抬高臀部10cm。 5.测量药液温度( 39-41℃),液面距离肛门不超过30cm,用石蜡油润滑肛 管前端,排液,暴露肛门,插肛管时,可嘱患者张口呼吸以使肛门松弛, 便于肛管顺利插入。插入10-15cm缓慢滴入药液(滴入的速度视病情而定), 滴注时间15-20分钟。滴入过程中随时观察询问患者耐受情况,如有不适或 便意,及时调节滴入速度,必要时终止滴入。中药灌肠药量不宜超过200ml。 6.药液滴完,夹紧并拔除肛管,协助患者擦干肛周皮肤,用纱布轻揉肛门 处,协助取舒适卧位,抬高臀部。

中药灌肠方法

中药灌肠方法

中药灌肠方法中药灌肠,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将中药制剂溶液经直肠灌注,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灌肠方法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治疗肠道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中药灌肠的方法及其应用。

一、中药灌肠的方法。

1. 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准备好中药制剂溶液,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诊断,选择合适的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或制成浓缩液。

其次,准备好灌肠器具,包括灌肠袋、灌肠管等。

最后,需要准备好消毒液和清洁用具,以确保操作环境的清洁和安全。

2. 操作步骤。

(1)患者准备,患者需要脱去下身衣物,躺在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以便于医生进行操作。

(2)消毒处理,医生需要对患者的肛门和灌肠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避免交叉感染。

(3)灌注中药溶液,医生将准备好的中药溶液倒入灌肠袋中,调节好溶液的温度和流速,然后将灌肠管插入患者的肛门,缓慢灌注中药溶液。

(4)保持姿势,患者在接受灌肠后需要保持相应的姿势,以确保中药溶液充分吸收。

二、中药灌肠的应用。

1. 治疗肠道疾病。

中药灌肠在治疗肠道疾病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如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直肠炎等。

通过直接将中药溶液灌注到肠道,可以有效缓解炎症,促进肠道黏膜的修复,达到治疗的目的。

2. 调理肠胃功能。

中药灌肠还可以用于调理肠胃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腹泻、便秘等症状。

中药溶液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消化液分泌,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从而改善肠胃功能。

3. 辅助治疗慢性疾病。

除了治疗肠道疾病外,中药灌肠还可以作为辅助治疗慢性疾病的方法。

例如,对于慢性肾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中药灌肠可以起到辅助调理身体的作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三、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中药。

在进行中药灌肠时,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中药材,避免不当使用中药造成不良反应。

2. 注意操作规范。

在进行中药灌肠时,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操作,保证操作的安全和有效性。

3. 注意个体差异。

中药灌肠法(精华) ppt

中药灌肠法(精华) ppt

-
10
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
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
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
-
6
-
7
机理
中药灌肠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 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 过下列三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 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第三;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
8
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 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
1
中药灌肠法
定义
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
2
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 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 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 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 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已发展 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
11
注意事项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 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 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 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中药在家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在家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在家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在家进行灌肠的操作方法如下:
1. 准备中药材:选择适合个人情况的中药材,如决明子、黄连、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通便等作用的药材。

2. 将中药材研磨成细粉。

3. 将中药材粉末用温水冲泡成糊状。

4. 准备好灌肠器材:购买一次性的灌肠器,一般含有灌肠袋、软管和灌肠头。

5. 清洗灌肠器材:将灌肠袋、软管和灌肠头用温水清洗干净,并消毒。

6. 准备好洗净的水:用适量的温水备好。

7. 准备好灌肠位置:选择舒适的位置,如躺在床上,将臀部稍微抬高。

8. 涂上润滑剂:将一些润滑剂涂抹在灌肠头上,以减少灌肠过程中的不适感。

9. 连接好灌肠袋和软管:将灌肠头连接到软管上,并将软管插入灌肠袋中。

10. 将药液填充到灌肠袋中:将冲泡好的中药汤液倒入灌肠袋中,确保袋子内的药液与空气尽量排除。

11. 灌肠操作:握住灌肠头,将其缓慢插入肛门,约5-10厘米深度。

12. 轻轻挤压灌肠袋:用手轻轻挤压灌肠袋,使药液缓慢流入肠道。

13. 保持体位和时间:保持身体放松,并保持灌肠位置10-15分钟,让药液充分作用。

14. 排空肠道:将灌肠头缓慢取出,并将肛门用手指轻轻压迫,以帮助将药液排出体外。

请注意:
- 在进行灌肠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中药材。

- 灌肠过程中应保持轻柔,避免粗暴操作,防止伤害肠道。

- 如果出现不适或疼痛感,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怎么操作方法
中药灌肠是一种通过直肠将中药水或中药浓缩液注入大肠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肠道疾病、改善肠道功能、清除肠道毒素等。

以下是中药灌肠的具体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选用消毒良好的中空管、灌肠器、手套等器材;取出常温下放置一段时间的中药液,将其过滤除杂质,控制好温度(一般不超过40)。

2.梳理肛门毛发:使用剪刀或修毛剪将肛门周围毛发剃掉或梳理干净,以减少贴壁和不透气。

3.保持卫生:事先清洗双手,戴上手套,涂上润滑剂,避免伤害肛门黏膜。

4.体位:采取仰卧位或侧卧位,并行使自然排便,放松肛门括约肌。

5.插入灌肠器:尽量以匀速、缓慢、准确的姿势将灌肠器插入肛门,避免伤害黏膜。

6.进行灌肠:慢慢加压让中药液进入大肠,每次约50-100毫升,注意止插控制插深及注入速度,以免引起突然剧痛、腹胀等症状。

7.灌药后保持体位:在操作过程中,尽量保持体位及轻微腹部按摩,促进中药液的扩散和吸收,让药液充分作用。

8.灌药后排空:待灌肠器中无药液了,取下灌肠器缓缓地转动后取出,然后用温水冲洗灌肠器,缓慢爬起,自然排便。

注意事项:
1.按医嘱用药量和次数,并防止每次剂量过大是否导致过敏反应或伤害。

2.用药前后要注意清洁,避免细菌感染、肠道反应或病情加重等。

3.灌肠时注意体位,缓慢注入,掌握灌肠器的旋转转动及深浅控制,减少硬物插入或痛感刺激。

4.预防肛门玄弹、破裂、便秘、痔疮等情况,正确认识中药灌肠的优点及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如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处理。

中药灌肠法(精华)解析

中药灌肠法(精华)解析
■关上灌肠袋开关,反折或捏紧肛 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 肛管放于弯盘内。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 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治疗巾,嘱病 人静卧1小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 察病人反应。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 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性痢疾, 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 卧位,插入的深度以15~20厘米为宜,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 肠,插入深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 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 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 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并减少 活动。 。
注意事项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 41℃。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适当 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 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湿药则 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 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度以38℃~ 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 季药温宜偏高,夏季可偏低。
注意事项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 不宜保留灌肠。
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 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以取得病人的 配合。
灌肠过程中如患者出现腹胀或便意,嘱患者 深呼吸并降低灌肠的高度。
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激烈腹痛、 心慌、气促应停止灌肠。
提问
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 的副作用;
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 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 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 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 度高,达峰时间短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流程

中药灌肠操作规程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目的:将中药煎剂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或结肠内,通过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二、适应症:盆腔炎、附件炎、阴道炎、宫颈糜烂、肌瘤、囊肿,腹痛,徵瘕积聚等。

三、禁忌症:孕妇,妇女月经期,胎膜早破,前置胎盘,妊高症,有阴道出血情况。

四、注意事项:(1)操作中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腹部保暖.(2)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

(3)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五、操作方法(1)素质要求:仪表端庄,整齐。

查看医嘱并转抄评估病人病情,核对,解释。

(2)用物准备:医嘱单、记录单、治疗卡、治疗盘、滤好的中药煎剂200ml 放入量杯中贴有标签、床号、姓名、药名、量、用法)灌肠器(一次性输液装置一套)血管钳(经过高压灭菌)棉签、卫生纸、橡皮布、治疗巾或一次性中单、石腊油、输液架、必要时备屏风。

(3)配液:测温度(38——41°C)查对,将一次性输液器插入适量药液袋。

(4)操作要点:1)核对,解释,请排二便,关门窗,无关人员回避,必要时屏风遮挡。

输液架移近床旁.2)协助病人脱裤至膝并取左侧卧位,屈膝成80°C角,臀部靠近床沿,铺治疗巾于臀下。

(5)灌肠(三注意:核对、轻摇药液、高度):排少许药液后夹紧,管子理顺,置于臀下。

垫纸分开臀部显露肛门,轻插肛管入直肠15—20cm(指导深呼吸、哈气),控制调节器,使药液缓缓流入,调滴数(68—80 滴),固定,观察病人反应、药液滴入情况。

(6)拔管:撕胶布,缓慢拔出输液器,按揉肛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灌肠

目的
镇静、催眠。用于高热等症。 控制肠道感染。如结肠炎、直肠周围脓肿、肠 道易激综合症。 控制慢性炎症的临床症状,如慢性盆腔炎、慢 性前列腺炎等。 降低血液中的含氮物质,如氮质血症等疾患。
中药灌肠

机理
中医学认为,大肠具有传化糟粕、 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由于肺与大肠通 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药物自大肠 吸收入体内,通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 百脉,宣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 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作用。 若病位在肠腑、盆腔等邻近部位,灌肠 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 疗效。
中药灌肠法
定义
中药灌肠又称肛肠纳药法,属中医内病外治法之一,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药煎煮并将药液自肛门灌入,保留在直肠 结肠内,通过肠粘膜吸收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清热解毒、 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等作用。
中药直肠给药的历史沿革

早在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论·辨 阳明病脉证并治》中记载“大猪胆汁一 枚,泻汁,和少许醋,以灌谷道内,如 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开 创了中药肠道给药的先河。至今已发展 应用多个临床科室 。
中药灌肠

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直肠的肠壁组织是 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 另外直肠富有丰富的静脉丛,药物可通 过下列三条途径发挥全身疗效:一条是 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另 一条是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第三; 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优点
一、不经过上消化道,可避免胃酸和酶对药物的影响, 同时也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 二、5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个作用,减低了对肝脏 的副作用; 三、部分药物直达盆腔,使病所药物浓度高,作用强。 所经直肠炎药比口服药生物利用度高,同样剂量的药物直 肠给药的作用大于口服药物的作用。据研究,中药灌肠在 吸收速度、显效速度上比丸、片、栓、汤剂均快,达峰浓 度高,达峰时间短
Hale Waihona Puke 物品准备治疗盘:量杯、50ml注射器、弯盘内放 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 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 卫生纸、便盆、止血钳。按医嘱准备中 药汤剂。
操作步骤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对床号,姓名,做好解释,再次核对治疗卡。 根据病情选择适宜体位(左侧或右侧卧位),双膝曲屈,裤脱至膝部,臀部移 至床沿,上腿弯曲,下腿伸直微弯,垫橡胶单与治疗巾于臀下,垫小枕于橡胶 单下以抬高臀部10cm。 检测药液温度,注洗器抽取药液(或倒入小容量灌肠筒内),连接肛管,润滑 肛管前端,排气,夹紧肛管并放入清洁弯盘内,弯盘置于臀下,左手用卫生纸 分开臀部,显露肛门,右手持血管钳夹入肛管前端轻轻插入15cm。 松开血管钳,缓慢注入药液(灌肠筒滴入速度视病情而定),液面距肛门不超 过30cm,注入时间宜在15~20分钟内。 药液灌毕,夹紧肛管,分离注沅器,抽5~10ml温开水从肛管缓缓注入(或直 接将温开水10ml倒入灌肠筒内滴入)。 分离注洗器,抬高肛管,反折或捏紧肛管(封闭式灌入法直接关上开关,开放 式灌入法则夹紧橡胶管),用卫生纸包住肛管前段,拔出肛管放于弯盘内。 用卫生纸轻揉肛门片刻,抬高臀部,待10~15分钟后取出小枕、橡胶单和治疗 巾,嘱病人静卧1小时以上。 整理床单位,撤去屏风,开窗通风,观察病人反应。 清理用物,洗手,记录并签名。
注意事项



操作前先了解病人的病变部位,掌握灌肠的卧位和肛管插深度。如慢 性痢疾,病变多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宜采取左侧卧位,插入的深度以 15~20厘米为宜,溃疡性结肠炎病变多在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插入深 度应达18~25厘米,阿米巴痢疾病变多在回盲部,应采取右侧卧位。 减轻肛门刺激,宜选用小号肛管,压力宜低,药量宜小;为促进药物 吸收,插入不能太浅,操作前须嘱排空大便。 一般用量200ml以内,小剂量药液灌肠时应加倍稀释,以增加吸收率。 慢性肠道疾患病人应在晚间睡前灌入,灌肠后药液保留时间越长越好, 并减少活动。 灌肠液应温度适宜:一般为39℃~40℃。可根据药性、年龄及季节作 适当调整。清热解毒药温度宜偏低,以10℃~20℃之间为宜;清热利 湿药则稍低于体温,以20℃~30℃为宜;补气温阳,温中散寒之药温 度以38℃~40℃之间为宜。老年人药温宜偏高。冬季药温宜偏高,夏 季可偏低。 肛门、直肠和结肠等手术后或大便失禁病人,不宜保留灌肠。 向病人及家属宣讲中药保留灌肠的注意事项及肠道疾病的预防保健知 识,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中药灌肠疗法


临床常用的灌肠疗法分为3类:保留灌肠法﹑ 清洁灌肠法﹑直肠滴注法。 目前儿科临床常选用直肠滴注法。因为直肠滴 注法给药速度慢,对肛门直肠等局部组织的刺 激相对其他灌肠疗法小,并且减少了因短时间 注入药量过大导致药液溢出肛门的弊端,且肠 道内保留时间较长。 慢性疾病多采用保留灌肠 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