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语禅意|禅心,妙不可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语禅意|禅心,妙不可言

原创/陈竹友禅意之妙,妙在妙不可言。如同《道德经》中关于“道”的注解“道可道,非常道”一样无法言说。“禅”为梵文,音译“禅那”,翻译成汉语的意思是“静虑”,其意可深究为“止”和“观”两种含义,即欲修禅定,必修止观。止,是停止杂念妄想,观,是观察心境、明心见性。《心经》开宗明义:“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句经文分为三句,每句的第一个字分别是“观”、“行”和“照”,三个字均是动词,“观”指向外观察万事万物的外表(相),“行”是践行、实践、修行、感悟的意思,“照”是向内探索,发现隐藏在事物表相之下的真实本质(性),从而获得“空”的般若智慧,最终让我们彻悟如来本来面目,觉悟颠倒,明心见性、超凡入圣。“戒生定,定生慧,然后身安光影至。”禅文化中的“静”和“定”,虽然在文字上和儒家的“静”和“定”同音同字,但意思却完全不同。儒家的“定”是“确定、明确、选择”的意思,而禅宗的“定”是定力,是入定,指禅修的状态和层次、功夫,同时也是坐禅过程中的次第或程序,只有定力才能产生慧力,只有慧力足够,才能获取对“空性”的感悟,进而觉悟成佛;“定”的前提是“戒”,“戒”是方法、是纪律、是约束,目的是远离“五毒”,摒弃诱惑,在没有妄念执着的

干扰下获得一尘不染的纯净之“静心”,再借此清静修行“观照”真我空性;儒家的“静”是执着于“虑而后能得”的一心一念,而文人骚客们的“静”则是关于自我境界的一种修持和追求,带有终极目标的意味,与禅宗的“静”有着本质的不同,甚至可以说具有天壤之别。禅宗源自佛教,佛学的最高宗旨是“明心见性”,而“性”的本质是“空”,可是“空”又“不碍有”。如此慎密的思维和甚深的理论不是每个人都能“顿悟”或“渐悟”的。所以,为“方便”说法,佛有四万八千法门,每一种法门自成系统,又和其他法门相融相合,且各有特点。但其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帮助众生迷途知返,最终觉悟。所以,佛在《金刚经》中说“知佛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思是,佛法如同过河和船只一样,过河前需要船只作为渡河的工具,河既然渡过,还有必要背着船只在陆地上继续前行吗?所以,禅宗本质上也是帮助我们“过河”的众多船只中的一只而已,它是佛法四万八千法门中的其中一个法门。同理,“坐禅”也罢,“禅定”也罢,“静”也罢,“定”也罢……这些都不过是让我们觉悟的工具,它绝不是目的,更不是唯一!人们常把“坐禅”说成“打坐”,渐渐地形成了一种误解,有人认为:坐禅当然要“坐”,打坐当然也要“坐”,所以,把坐禅得智慧的目的颠倒成了“坐”的形式,而忘记了“静虑”观“空性”的本质。实际上,“打坐”中的“打”和俗语“打听”的“打”的意思是

一样的,都是寻找、探求的意思,它的本质是“观照”真心本性,而不是落入“坐”的形式。正如当年怀让禅师开示马祖道一和尚一样,枯坐出不了禅,砖头也磨不出镜子。自古以来,禅宗就有“喜怒笑骂皆是禅”的古训,古大德也有诗云:“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意用功夫,若以纸上谈佛法,笔尖点干洞庭湖”。一朵生长在空谷中的幽兰,不会因为有没有人喜欢它的美丽,它就开或者不开;它也不会因为你喜不喜欢它的味道,它香或者不香;一轮明月,它不会因为你见或者不见,它就会在夜晚里亮或者不亮;它也不会因为天空晴或者有晴,它就来或者不来;《心经》所说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指的是我们的本性,它不会因为你信或者不信,见或者不见,知或者不知,它就有增有减、有生有灭、有垢有净。如同那朵空谷幽兰,又如这轮空中明月,不因为我们的分别心、欢喜心、厌恶心而随之改变。而我们的分别心、欢喜心、好恶心,就是“不静心”,也是“不净心”。所以,禅宗所说的“静”是无分别、无妄念、无执着、无所得的心。它是“空心”,也是“禅心”。性是无相的,所以“空”;性是不变的,所以“静”;佛是微笑的,所以“禅”。真正的静,不是远离尘嚣,也不是遁世种菊。尽管世事如烟,沉浮一生,每一天却依然如期降临,只有内心宁静,看山还是山,见水仍是水;真正的禅,不是久坐枯床,也不是清灯孤影。尽管烦恼依旧,半梦半醒,遇见的绝不是无故偶然,

明白了万法皆空,才懂得因果不空,都是轮回。心静了,世界就静了。佛一直在微笑,只有静心,你才能看得到(原始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关注“有说友道”,读经典国学书,与智者做朋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