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原因、特征与影响
2023-11-11
目 录
•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 • 中国去工业化原因 • 中国去工业化特征 • 中国去工业化影响
CHAPTER 01
中国去工业化现状
传统工业发展情况
传统工业品市场需求 饱和,产能过剩问题 突出。
传统工业品生产结构 单一,缺乏创新和差 异化。
传统工业品生产成本 上升,价格竞争力下 降。
详细描述
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劳动力市场 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一些传统制造 业岗位逐渐被自动化和机器人取代,导致传 统制造业岗位减少;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和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大量新的就业岗 位。这表明中国在去工业化进程中,正在推
动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CHAPTER 04
中国去工业化影响
工业占比下降情况
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下 降。
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
工业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逐渐削 弱。
制造业就业情况
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比逐渐下降。 制造业就业质量提升缓慢,工资水平不高。
制造业就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原因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全球经济下行压力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短期内,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工 业的收缩,总产出和劳动生产率可能会出现下降。
从长期来看,去工业化可能会促进经济转型和升级, 从而对经济增长产生正面影响。新的经济增长点可能 出现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
对就业市场的影响
去工业化导致工业部门就业机会 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产生挤出 效应,可能造成大规模的失业。
同时,去工业化也创造了新的就 业机会。随着服务业和高新技术 产业的兴起,对高技能劳动力的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与此我国也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即工业化程度逐渐下降的趋势。
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人们纷纷探讨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
本文将从“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和原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现状特征在“去工业化”的现象下,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第一是工业化程度下降。
我国曾经以工业化为主导发展模式,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较大。
随着服务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化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减弱态势。
2. 第二是传统产业萎缩。
在“去工业化”的影响下,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萎缩,产能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工业化程度。
特别是一些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挑战,产能不断下降,工业化程度明显减弱。
3. 第三是工业结构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由传统的重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这也是“去工业化”现象的一个表现,即工业结构向着更高端、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二、原因分析1. 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我国“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是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经济结构不可避免地要朝着更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行转型,而这就意味着“去工业化”的趋势不可避免地出现。
2. 科技进步的推动科技进步的推动也是“去工业化”现象的重要原因。
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产业在生产效率和技术含量上逐渐被取代,这也直接影响了工业化程度的下降趋势。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导致了工业结构的升级,使得工业化程度的比重逐渐下降。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下降、传统产业萎缩和工业结构升级等方面。
而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经济转型的必然趋势、科技进步的推动和国际竞争的影响所导致的。
失乐园,得乐园?——中国失去“世界工厂”地位的利弊
e 文l 李戴克
优 良耕地被 占用等新闻也一再出现 。
成为 “ 世 早 工厂”的代价
从 2 0 0 1 年 日本通产省发表 的白皮书第一次提 出中国已成为 “ 世界工厂”的概 念的十一年后,亚
不过眼下, “ 世界工厂”在中国日 渐式微的呼声
渐起 : 一方面,最低端的消费品的生产不断从中国 转向生产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区 东南亚、 南美洲、
端制造业 ‘ 世界工厂 ’ 。 ”
家 发改委 的行业预 测报告,到 2 0 1 5 年 中国汽 做 好准备从中国手 中接过接 力棒 ,成为新 的低 即使 未来 5年 国内市场需 求按 1 0 % 的增速计 算, 到2 0 1 5 年也才仅有 2 9 0 8 万辆的需求规模 。 由此, 有人认为, 回顾以往前几任‘ 世界工厂” 的发展历 程,不管是英 国、美 国、 日本 ,或是 制造业 曾经同样 高度 发达的中国香港、台湾地 区,历史总是一次次重演 : 都 经历 了从 强大 的
产能优势到结构调整 过程 。每 一个兴起的 “ 世
对此 ,银河证 券的首席 经济学 家左小蕾在 接受 《 小康 ・ 财智 记者采访 时表示 ,失去 “ 世 界工 厂”地位 对于 中国而言其 实是件好 事情 , 而中国也应该顺应这一历史规律 。如今低成本 要素优 势已失去,中国必须 正视这 些问题 ,进 行结 构调整 ,产生 新 的结 构、新的 比较优 势。
超过美 国, 占世界总产量 的 2 5 %; 船舶 产量 占世
界4 1 . 9 %; 工程机 械 占世界 4 3 %。中国还为 世界
年5 %的水平上升, 劳工工资一年上涨 3 0 %。那 么,
到2 0 1 5年,在中国制造产品并运回美国与在 美国
李扬在中国服装品牌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李扬在中国服装品牌高层论坛上的讲话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局长李扬尊敬的杜钰洲会长、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中国服装产业的重要基地深圳举办中国服装品牌发展高层论坛,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品牌专家和企业家共话服装品牌建设这个重大课题对于推进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代表国家发改委对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以及企业界朋友们的光临表示热烈欢迎,对承办这次会议的深圳市贸工局、深圳市服装协会以及北京盛世嘉年公司表示衷心感谢。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尽快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并将“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纳入“十一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
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也对服装行业提出了“加大加快服装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服装自主知名品牌”的要求。
国家发改委联合九部委“关于推进我国纺织行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的通知”进一步提出“要大力支持纺织行业自主品牌建设”。
服装行业是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产业,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国家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具有极为深远的重要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我国服装自主品牌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纺织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纺织服装行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2006年,我国纺织纤维加工量超过3000万吨,约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40%;纺织服装出口1470亿美元,占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额的25%,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和出口国。
但纺织行业的发展数量型增长特征较为明显,随着国际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纺织数量型增长方式将受到严重制约,产业发展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新形势下要保持纺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根本性转变。
品牌是质量、效益、文化、价值的综合体现,品牌创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力推进服装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并以此为契机,带动整个产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是实现纺织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纺织服装行业牢固把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动摇主要源于历史原因和现实分析。
历史上,中国一直是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动力,但其地位目前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通过分析历史原因和现实情况,来详细探讨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原因。
首先,历史原因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重要因素之一、自开放以来,中国吸引了大量外商直接投资,并成为全球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相对便宜的生产成本以及庞大的内需市场,使其成为世界工厂的首选地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优势逐渐减弱。
工人工资的逐渐增加和其他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国的制造成本上升,不再像过去那样具有绝对竞争优势。
此外,其他国家也开始发展自己的制造业,通过提供低成本劳动力和其他优惠条件吸引外商投资。
这导致了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发生了变化,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受到了挑战。
其次,现实情况是中国世界工厂地位动摇的现实原因之一、中国的制造业正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中国制造业正在经历升级转型的阶段。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更高质量和环保的产品有了更高的需求。
然而,中国的制造业由于长期以来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产品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这导致了中国制造品牌的整体形象较差,对于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不足。
其次,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也对中国世界工厂地位产生了影响。
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的日益增强,加上美中贸易战的影响,使得中国的外贸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此外,全球供应链的转移和调整也对中国的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许多企业开始在其他地区设立工厂,以分散风险,同时降低成本和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
然而,尽管中国世界工厂地位正在动摇,但并不意味着中国制造业将会走下坡路。
相反,中国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倡议,以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加强国际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通过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来提升竞争力。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利与弊所谓世界工厂,简而言之,就是为世界市场大规模提供工业品的生产制造基地。
对所谓世界工厂,要作具体分析,它至少有三种类型:一类是来料加工型的世界工厂。
由于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便宜,跨国公司就把发展中国家作为工业品的生产加工基地。
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及产成品的销售都由跨国公司控制,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作为生产加工基地的国家,主要是赚取人工费用,实现劳动力的就业。
第二类是原材料的采购和零部件的制造实行本土化为主,跨国公司控制著研发和市场销售网络。
这种类型较第一种类型的层次提高一步,但仍然属于生产车间型的世界工厂。
当然这两种类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往往是并存的,只是比重的高低有所区别。
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往往会出现GDP增长较快而GNP并没有获得相应增长的局面,附加价值的大头被跨国公司拿回了本国,有时甚至出现发展中国家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结果。
我们必须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
第三种类型是既具有研发能力和名牌,也控制著国际市场的销售网络,既在本土进行加工制造,同时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
特别是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我们不拒绝、不排斥第一种类型和第二种类型的发展模式,积极利用外资,欢迎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生产制造基地以及通过大进大出的方式参与国际分工。
但是,我们的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不应长期停留在这一水平上,不应只依靠发挥劳动力便宜的比较优势,而应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推进产业升级,培养一大批能够进入世界工业500犟的大型企业,在技朮密集与知识密集型产业领域,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中国不仅应成为一个工业生产大国,同时也应逐步成为一个工业生产移生产强国。
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
这其中有弊也有利利:1、有利于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裕且价廉的优势,解决就业问题;2、有利于我国借鉴国外的技术、经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总体水平;3、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分工,提升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以工业为主导的阶段转向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阶段,这被称为“去工业化”。
这个现象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出现,其特征及原因分析如下。
1. 工业增长放缓:近年来,我国工业增长速度逐渐放缓,特别是传统制造业增长较为缓慢。
这表明我国工业产能已经过剩,市场需求不足以支持进一步的工业扩张。
2. 服务业快速增长:与工业增长放缓形成对比的是,我国服务业持续快速增长。
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医疗、教育等高附加值领域的增长迅猛,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3. 劳动力转移:由于工业增长放缓,许多劳动力从制造业转向了服务业。
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数量不断增加,服务业成为他们就业的重要选择。
4. 技术进步推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许多工业领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
传统的重型制造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生产方式逐渐被智能制造和自动化取代,导致工业需求减少。
1. 产能过剩与需求疲软: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工业化进程,以及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而实行的刺激政策导致了过剩的产能。
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疲软也限制了工业发展。
2. 结构调整需求: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着严重的失衡,仍然以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相对缺乏消费和服务的支撑。
实施“去工业化”可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3. 人口结构变化:随着我国劳动力总量逐渐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并且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使得传统制造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
相比之下,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较低,且更为注重技能和素质。
4. 产业升级需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需要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以提升经济的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因此“去工业化”也是产业升级的一种选择。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产能过剩、需求疲软、经济结构失衡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
江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
江涌: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已是穷途末路中国经济安全专家江涌撰文:中国“世界加工厂”的地位越来越像《红楼梦》中冤死的晴雯,即所谓“羊肉没吃着,空惹一身膻”。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国际分工的大背景下积极推进工业化,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FDI),由此积累起庞大的生产能力,“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遍及全球。
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全球经济保护主义甚嚣尘上,贸易摩擦纷至沓来,“中国制造”终结了无止境的扩张,企业产能严重过剩。
2010南非世界杯,赛场内外的足球、国旗、荧光棒、帽子、手机链、座椅等等物品令“中国制造”大放异彩。
其中,一种被当地人称为“呜呜祖拉”的喇叭,在两秒钟内就售出一个的“销售神话”,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一个售价20-60兰特(1人民币约合1.13兰特)的呜呜祖拉,中国加工厂只能获取“一毛钱利润”。
经济上遭敲诈——买什么什么就贵,卖什么什么就便宜。
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但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中东石油价格从几美元飙升到上百美元,而稀土价格几乎未变,“稀土当粪土卖”早已成为世界的笑料。
英、美、日在充当“世界工厂”角色的时候,基本掌握国际分工的主动权,国际资源充足而廉价。
石油是现代工业的血液,“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是建立在每桶只有几美元的廉价石油基础上的。
1973、1974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从5.11美元涨至11.65美元,1979、1980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导致油价从12.78美元涨至18.73美元。
而中国却遇上了油价从每桶几十美元飙升至一百几十美元的时代,油价高企成为常态。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钢铁产能已达7亿吨,接近全球的50%;2009年进口铁矿石6.3亿吨,比2008年增长42%,进口贸易量占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75%。
依照一般经济理论与惯例,中国可以利用“客大欺店”优势,理应拥有铁矿石的定价权。
然而,作为“世界加工厂”的中国,不仅没有掌握国际分工的主动权,而且也没有取得国内市场的主导权,企业一盘散沙,行业有组织没纪律。
再见了,世界工厂!
再见了,世界⼯⼚!2019-08-09编者按中国这个⾼速运转的“世界⼯⼚”正在减速。
随着⼈⼝红利消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
这其中,既有中国企业加速向周边国家外迁,寻找成本更低的洼地,也有外资企业⼤量回迁,回归本⼟制造。
今天,中国政府试图通过产业升级在“量与质”之间寻找破局之道,但对缺乏核⼼技术的中国企业⽽⾔,这显然需要⼀个较长的过渡期。
因此,如何把握住仅有的供应链优势,降低制造成本,净化市场竞争环境,显得尤为关键。
⼀旦制造业⼤规模地撤离,中国经济发展必将失去前进的动⼒。
第⼀章撤离中国中国经济遭遇了不少⿇烦。
外资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表,但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正在下降。
制造业成本⼤增,正在加速本⼟企业撤离中国,转向海外市场投资建⼚,这⽆疑给原本低迷的中国制造业当头浇了⼀盆冷⽔。
6⽉4⽇,联想集团⾼级副总裁兰奇对外声称,公司正考虑将部分PC⽣产线转到位于德国瑟默达的⼯⼚,并对在德国⽣产电脑的成本控制有信⼼。
作为全球排名靠前的电脑⼚商,联想这则消息迅速发酵,引发了业界的⼴泛讨论。
⽽就在不久前的3⽉份,联想已经决定将部分商⽤电脑⽣产线迁移⾄⽇本。
中国经济遭遇了不少⿇烦。
外资被誉为中国经济的晴⾬表,但最近的数据表明,中国对外资的吸引⼒正在下降。
商务部新近公布的数据显⽰,今年1⾄4⽉,我国实际使⽤外资⾦额为378.81亿美元,同⽐下降2.38%。
其中,4⽉份实际使⽤外资为84.01亿美元,同⽐下降0.74%。
⾄此,中国吸引外资连续6个⽉出现负增长。
商务部新闻发⾔⼈沈丹阳认为,出现这种局⾯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是⼤环境不好,全球经济增长乏⼒,包括受欧洲债务危机影响,欧洲对华投资能⼒下降;⼆是欧美国家都在重振制造业,⿎励企业回归本⼟,对中国的投资有所抑制。
不过,这似乎⽆法解释另⼀个现象——其他新兴市场⽆不呈现出⾼歌猛进的势头。
印度、巴西、俄罗斯、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国家,已然成了全球跨国公司战略布局的新热⼟。
入世十年 中国经济十大变化
十年中国中国经济十大变化1、经济总量世界第二2011年席卷欧洲的债务危机,让世界齐刷刷地将目光瞄向了中国。
这与两年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时的情形何其相似!希望中国拯救世界显然并不现实,但这个现象却明白无误地彰显了今日中国经济在世界的重要地位。
中国经济十年间的变化到底有多大?从2011年初即层出不穷的纪念“入世十年”活动中,从商务部长到权威人士学者,念叨最多的就是这样一组数据:中国从入世之初的世界第九大经济体快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和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GDP从2001年的11万亿元RMB增至2010年的近40万亿元RMB,年均增长超过10%。
而世行数据表现,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超过10%,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打到25%,不断两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第一引擎。
2、中国制造行销全球据财经作家吴晓波考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这个词是2001年之后才真正走红的。
2001年之后的中国,因加入WTO带来的大量订单,令中国制造繁荣一时,成群结队的中国农民涌入长三角、珠三角,低廉的劳动成本使得“中国制造”行销全世界。
如今,从美国人的被子到意大利人的皮鞋,从俄罗斯人穿的衣服到科特迪瓦人使用的餐具,几乎都能发觉“Made in China”的影子。
十年间,中国真正成了世界工厂。
而当大量商品涌入他国时,也引来了贸易爱护的疑议,所以就有了温州鞋在西班牙遭焚烧等极端事件的呈现。
2009年11月,“中国制造”形象广告开始在美国主要媒体播放,传达“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真相。
事实上,中国制造也是世界分享利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代工的中国工人获利微乎其微。
以苹果手机为例,每卖出一台iphone,苹果企业独占58.5%的利润,中国工人获得的利润只有1.8%。
3、不再怕和老外打官司对爱国者数码科技企业总裁冯军来说,2011年的秋天注定不同平常。
10月9日,爱国者电子从去年开始起诉东芝惠普侵权USB plus技术获得初步原因,西安人民法院一审判决东芝专利侵权成立。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不再适应中国经济的需求,因此我国正努力进行“去工业化”转型。
这一转型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表现出一些特征,接下来我将对其特征与原因进行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的“去工业化”表现为工业增速放缓。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以制造业为主导的工业化进程迅猛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目前我国制造业已经面临一系列挑战,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污染等问题。
中国工业增速出现放缓的情况。
我国经济发展的“去工业化”表现为服务业比重上升。
过去几年中,我国服务业的比重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逐渐崭露头角。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为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我国经济发展的“去工业化”表现为技术创新的推动。
由于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我国政府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这样的转变也使得中国的经济模式更加依赖于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工业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无法继续支撑经济的快速增长。
中国正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必须进行结构性转型。
技术进步的加速也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去工业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应用,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迅速崛起,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特征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须依靠技术创新来提升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中国经济“去工业化”的原因之一。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制造业所提供的产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而服务业更能够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传统经济理论表明,一个国家要跳出“中等收入陷阱”,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升级意味着工业比重不断下降,服务业比重不断上升(Petty,1690;Clark,1940;Kuznets,1949)。
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一些国家和地区过早“去工业化”,降低了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反而陷入了经济增长乏力的陷阱(Hersh,Weller,2003)。
那么,工业占比下降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如何分析工业占比下降的客观影响,需要开展深入的研究探讨。
我国自“十二五”以来,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021年服务业就业人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21年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第二产业之和,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突破50%大关,2021年服务业占比已经达到52.2%,2011-2021年累计提升9.2个百分点,年均提升超过1个百分点,其中,仅“十二五”期间就提升7.5个百分点,这被认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标志。
但也有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表示出对制造业占比过快下降(杨伟民,2018;魏后凯,2019)或服务业占比过快上升(姜长云等,2016;卓贤,2016)的担忧,认为目前我國制造业税费负担重,资源环境和员工成本上升,企业赢利能力下降,实体投资意愿下降,导致我国在人均GDP只有8000美元的时候,制造业占比已经降到29%左右,而美国、欧洲和日本在制造业进入峰值的时候人均GDP在*****美元至*****美元之间,我国在未进入高收入国家之前,提前开始了制造业空心化。
对这一客观事实的两种截然不同观点,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认识?我国是否存在“过度去工业化”现象?如果存在,其具体表现、形成原因和危害到底是什么,如何应对?如果不存在,我们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下一步如何采取措施加快提升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换言之,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认识,将会影响到未来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五”时期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和重点方向确定等问题,是一个关乎我国产业未来发展全局的重大命题。
世界工厂
“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仅2001年,中国出口商品额达2660亿美元,其中90%属于工业制造品。
同时,世界500强跨国企业中80%已进入中国,39万家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已跃居第二大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家。
有研究报告统计,中国共有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的共8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目前中国制造业位居世界第四,已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三大世界级制造区域。
随着经济总量和制造能力的发展,关于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越来越多,“世界工厂”与中国制造业亦成为WTO架构下世人关注的一大热点。
“世界工厂”究竟是什么所谓“世界工厂”,一般是指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有一大批企业和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地位。
被誉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应该是重要产业的一批企业在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成为世界的排头兵,其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主要份额,甚至处于相对垄断的地位。
在世界经济史上,英、美、日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对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最突出的是,“世界工厂”在科技研发上始终站在世界前沿,掌握着各项制造业新技术,具有很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领导了世界经济和科技走向。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由单一国家制造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已经很少。
确立研发优势的关键是掌握高新技术产品和技术含量高的传统产品中的核心技术,而这些技术目前仍然掌握在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手中。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的专家判断“世界工厂”的概念与以往已大不相同,不再是一个国家孤军奋战。
而是许多国家一起共同打造“世界工厂”。
并且,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其主要特征与工业化时代已有所区别:它是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与工业化时代的世界工厂的延伸和扩展相互关联。
但不同的是,信息化时代的“世界工厂”并不意味着其一个国家整体制造能力的全面提高,而是更多充当“世界工厂车间”的角色。
“世界工厂”的变迁世界工
“世界工厂”的变迁摘要:18世纪下半叶以来,在英、美、日先后获“世界工厂”、“世界制造中心”等称号之后,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在大踏步向“世界工厂”迈进。
尽管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离合格的“世界工厂”尚有较大距离,但其发展势不可挡。
文章分析了中国“世界工厂”化同当年日本“世界工厂”化的不同特点,并指出中国的“世界工厂”化与当前日本的“产业空洞化”问题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过程的两个不同侧而。
从18世纪30年代起,在英国诞生了纺纱机、多轴纺纱机、蒸汽机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掀起了第一次产业革命高潮。
随着英国的机器传人欧洲大陆并与当地的诸多技术革新结合,法、德乃至远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相继掀起了产业革命高潮。
到1860年前后,英国工业发展达到鼎盛期,国内外贸易迅速扩大,成为举世闻名的“世界工厂”和最大的殖民帝国。
1847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这样描述欧美产业革命盛况:“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它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力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进入20世纪,全球性制造中心日渐移至美国。
随着T型福特汽车、电除尘器、电冰箱、空调等民用产品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相继面世,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汽车、家电生产国。
二战后,日本从战争废墟上开始经济复兴,在20世纪60年代实现了重化学工业化。
到七八十年代,“日本制造”风靡世界,“世界工厂”的桂冠转到了日本头上。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而对改革开放的中国来说却是“收获的十年”。
在“内力”(改革)和“外力”(外资)的双重推动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中国制造的出口品犹如洪水涌向世界各地。
于是,在日本等国人们开始热烈议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
那么,曰本是否已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是否已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正在发生何种变迁?这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主要问题。
中国由世界工厂衰落的原因
中国由世界工厂衰落的原因
中国一直是世界的工厂,生产的东西物美价廉,可是现在却在衰落,有些人美其名曰---腾笼换鸟,现在工厂倒闭了,工人回家了,笼子腾出来了,可是鸟呢????没换来。
呵呵,这个不说,我们只说为什么工厂会倒闭。
现在中国的人均工资还是世界平均水平一半不到,可是我们的生产成本却和美国差不多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房价在天上,土地价格在天上,租金在天上,就这我们的高层还要去炒房,北上广深加起来快买下美国了,你们还炒。
这个炒法生产成本能不上去吗??我们的制造业生产都快不行了,你们不去救制造业,却让制造业倒闭,美其名曰----消灭僵尸企业,供给侧改革。
腾出的土地和银行贷款再投入房地产继续炒房。
呵呵。
再这样下去我们就会变成除了房子什么都要进口了,,,还不警醒。
非得扛不住让人民币再贬得一文不值才开心是吗??。
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十大困局
正睿咨询专业分析: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十大困局改革开放数十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制造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已过,制造业的冬天伴随金融危机的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
今年中国制造业面临的窘况较之以往寒意更甚,国内各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纷纷涌现,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走到了十字关口,可谓是内忧外患、形式十分严峻。
笔者多年从事制造业管理咨询工作,对制造业的发展尤为关注,就目前之现象,作了一些分析与总结——制造业的十大困局!先从外部环境说起,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五大外患:一、从蜂拥投资到产业转移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是经济规律使然,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改革开放的闸门洞开,中国本土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加上地方政府的“超国民待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较低,外资汹涌而入。
如今随着中国各种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制造业开始向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中国的产业转移,在国际层面上是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向生产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等地区转移;在国家层面上是由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
珠三角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产业转移的压力更是巨大,广东省近年提出的“双转移”是产业转移在区域上的表现。
产业转移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技术、成本等挑战很大,但不管企业家愿意与否,产业转移的步伐早已开始。
二、从成本优势到微利时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制造业拥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土地成本很低,政府有很多的优惠政策等。
当时制造业的成本低,利润空间较大,“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价格优势,中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工厂”。
这种优势持续到改革开放到今天,中国制造业的黄金发展期已过,真正地进入了微利时代。
“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成了“低端廉价”的代名词,技术含量很低,加上中国的人口红利的优势行将消失。
现在制造业企业的利润普遍只有10%左右,有的甚至更低。
中小制造业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三、由粗放式生产到产业升级中国的民营企业很多都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起来的,粗放式的生产和管理是其原始基因。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摘要】我国“去工业化”是指工业化水平下降、工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减少的现象。
本文从概念解析和现状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我国“去工业化”的相关问题。
在原因分析部分,从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和环境保护压力增加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造成“去工业化”的原因。
结论部分指出“去工业化”的趋势不可逆转,建议加快转型升级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展望未来则强调了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趋势。
通过对我国“去工业化”的分析,可以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去工业化"、我国、现状特征、原因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保护压力、趋势、转型升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我国“去工业化”的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的影响,我国工业化进程持续加快,工业产值也不断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经济正逐渐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业转型,工业部门的比重不断下降。
一方面,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着市场饱和、竞争加剧等问题,新兴产业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快速崛起,成为新的增长点。
我们需要深入分析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和原因,以更好地应对这一趋势,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对我国“去工业化”的概念进行解析,并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原因,最后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提出建议。
1.2 研究意义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是当前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深入研究我国“去工业化”现象,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分析我国“去工业化”现象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对我国“去工业化”现象及其原因的研究,能够为我们深入探讨如何应对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全球价值链重组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提供借鉴和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近年来,我国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出现了“去工业化”的现象。
所谓“去工业化”,指的是工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逐渐下降,而服务业的比重逐渐上升。
本文将从现状特征与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
一是工业增速放缓。
在过去几十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高达两位数,但近年来工业增速逐渐放缓,这意味着工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是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减少。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机器人技术的普及应用,许多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导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逐渐减少。
三是投资和产出的回报率下降。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企业的投资风险加大,而投资回报率却在下降,这对工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是工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工业结构正朝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以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竞争力。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去工业化”的原因。
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
由于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导致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低成本地区转移或以机器人替代人力。
二是资源环境压力增大。
工业化过程中,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凸显,迫使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一些传统高污染、高能耗的工业项目被逐渐淘汰或减少。
三是市场需求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服务业、消费品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需求逐渐增加,这促使服务业快速发展。
四是技术创新驱动。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推动着工业向高效、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主要表现为工业增速放缓、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投资和产出回报率下降以及工业结构调整。
而“去工业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技术创新驱动等。
这些原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未来,我国应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
我国“去工业化”的现状特征与原因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逐渐有一些地区或行业出现了“去工业化”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工业占比逐渐降低,服务业占比逐渐提高。
这一现象的特征和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特征1. 工业发展趋缓,相对转型速度较慢。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放缓,而工业增速更是明显下滑。
同时,由于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等不断上升,导致一些传统产业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这使得部分地区或企业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向服务业转型。
2. 服务业增长迅速,占比不断提高。
随着消费升级和人口老龄化,我国服务业需求呈现出井喷式增长。
服务业不仅可以提供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金融、保险),还可以提供生活品质和品位的提升(如旅游、文化娱乐等),因此逐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 地缘因素影响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地域差异较大,部分地区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产业已经趋于饱和,地方经济正在寻求更好的发展路径。
一些发达省市的工业结构已经相对完备,因此他们会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经济条件等发展更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兴产业。
二、原因1. 产业结构升级需求。
我国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大规模、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化,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需求。
转型升级对产业结构和技术含量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现“智能制造”时代,这就需要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制造业的质量和竞争力,提高技术含量。
2. 劳动力成本上升。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物价开始上升,劳动力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这一点在部分制造业企业特别明显。
相比之下,服务业要求的是更高的人力资源质量,而非数量,因此更适合当前的需求。
3. 环境保护意识加强。
近年来,环保意识在我国不断加强,环保法律的执行力度也不断加强。
一些传统产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与长期环境效益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这也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总之,“去工业化”现象的出现,既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需要,也反映了经济发展路径的不同。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的现状1、总体看来,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异常迅速,产业基础越做越大,但总体科技含量不高,军工我不知道,就民用而言。
凑合在中低端。
2、生产设备方面。
机器的制造称为制造的制造,目前虽然很多设备可以国产了,但比其品质,稳定性,扩展性上看和国外相比,还有差距。
像我现在搞的精密模具,要用的加工中心就是纯进口。
3、从业人员,奋斗在制造业第一线的人文化素质不高,缺少技术工人。
4、自主产品有限,很多厂就是外国世界工厂上的一点,依赖性强。
据我在工厂接触的几个外国技术人员来看,世界上制造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标准化数字制造,即生产实现数字化控制,人只要把需要设计出东西输入电脑后,即可实现全自动生产。
但这样的生产建立的前提是精加工。
所以很多外国企业把初级加工转嫁给第三世界国家,自己做精加工,然后出自主产品,赚取高额利润。
中国装备制造如何走出国门推动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的合作,让更多中国企业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作用,可以为全球经济质量提升作出中国应有的贡献,也能够为中国化解过剩产能提供一个重要出口,为中国经济转型、提质增效创造有利条件。
国务院公布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包括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大力开发和实施境外电力项目、加快自主品牌汽车走向国际市场等主要任务。
这份文件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实现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处于快速发展之中,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与此同时,在遭遇全球金融危机侵袭后的最近几年来,全球产业结构出现加速调整趋势,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一轮新的高潮,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对于基础设施建设尤为重视。
国际市场出现的这种变化,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国门,在全球市场上占据制高点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在评估国际产能与装备制造合作的前景时,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是,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组建亚投行的倡议,受到了相关国家的广泛认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
中国日报网1月26日电(信莲)彭博社1月22日发表名为《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告别“世界工厂”并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的文章称,在新的舵手带领下,中国正处于从封闭式国有经济模式向开放式市场经济模式长期转型过程中。
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万亿美元的国家,因此中国的经济转型过程无疑将对全球产生深远的影响。
以下五大特征表明,中国正在与“世界工厂”说再见,成为全球重要的资本与需求来源地:
一、经常账户盈余逐步降低。
由于长期以来出口远超进口,中国维持着庞大的经常帐盈余,并因此长期招致“人民币被低估、中国人抢走美国人的饭碗”等无端的尖锐批评。
但现在,中国经常账盈余占经济总量的实际比重已降至2%以下,远远低于全球金融危机前逾10%的峰值。
二、外汇储备减少。
中国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去年年中已达4万亿美元左右,但此后开始小幅回落。
现在,中国政府正为外汇储备资金寻找更切实的用途,如帮助国内企业“走出去”,拓展海外业务或开展海外并购等,而不仅仅是用来购买美国国债。
与此同时,中国央行停止干预外汇市场以及近来出现的资本外流现象,或许都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规模的最高峰时期已成为过去。
三、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国向对外投资国转变。
中国一直是吸引外商投资的磁石,全球企业竞相来华投资并争取在制造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分一杯羹”。
随着外商投资热潮逐步降温以及产能过剩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今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势将超过利用外资规模。
四、低成本资金充足。
德意志银行全球策略师Sanjeev Sanyal在本月发布的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型可能将导致低息资金充斥全球。
报告指出,当前中国国内投资额已占到全球投资总额的26%,而1995年时这一比例仅为4%。
由于产能过剩及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国内投资下降,中国的大量剩余资本势必将涌向国外。
报告认为,考虑到中国经济体量庞大,其资本外流规模也会相当之大,即使全球主要央行都收紧货币政策,中国的外流资本规模也足以推低全球长期资金成本。
五、中国出国旅游人数增长迅速且规模巨大。
三十年前,到海外旅游的中国游客还是少数。
2014年,中国海外出境游突破一亿人次,为在困境中挣扎的欧洲、韩国和日本经济提供了一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