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思考
“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但是,世界对“中国制造”毁誉参半,中国对自己的“世界工厂”地位褒贬不一。

据称,在国际上将中国称为“世界工厂”的说法最早源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的白皮书。

再往前追溯,英国、美国和日本以其强大的创新和制造能力,也曾先后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源源不断地制造出各种产品、机器和设备。

英国于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它创立了以蒸汽机为动力、分工合作与规模生产的近代工厂,掌握了国际分工的主动权,是全球制造中心和财富集散中心。

类似英国,美国也是通过执新一轮工业革命之牛耳而成为“世界工厂”的。

美国用一系列知名品牌来标识自己“世界工厂”的地位,创立了“泰勒制”与“福特流水生产线”,奠定了现代工厂的基础。

战后的日本则是通过“重化学工业化”、“加工贸易立国”和“技术立国”,成为新兴的“世界工厂”。

它不仅实现了企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丰田模式”,还实现了资本主义组织方式的革命,即所谓“日本式经营”,如终身雇佣、年功序列和企业内工会等。

就英、美、日的历史经验来看,“世界工厂”一般应具备这样一些条件:该国的工业生产能力、研发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已位于世界同类企业和行业的前列;工业品出口额必须占到世界总额的较大比例,能影响甚至决定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走向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该国的工业生产不仅为世界大规模地提供各类物品,而且为世界贡献了批量科学技术及全新的管理经验,使世界工业文明跃上新的台阶。

可以说,与昔日“世界工厂”相比,当今中国的“世界工厂”无论从质还是量的方面衡量都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Made in China”长期以来似乎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

中国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比例很低,诸多行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超过50%,而作为前“世界工厂”的美国和日本,这一比例却仅
占5%左右。

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仅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

以芭比娃娃与iPad这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代工产品”为例。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芭比娃娃都由中国制造,若以10美元一个售价来计算,拥有该品牌的美国获利8美元,而中国企业只能拿到35美分的加工费。

标有“Made in China”的iPad在美国最低售价约499美元一台,但每卖出一台iPad,富士康和深圳工厂仅得9美元。

由代工芭比娃娃到代工iPad,“中国制造”的代工技术显着升级,但中国从中获取的毛收益比重却在下降。

在国际分工体系的角逐中,昔日“世界工厂”英美日占据国际分工链的高端。

作为今日“世界加工厂”的中国,既要瞻“前”还要顾“后”。

“前”有发达国家的贸易壁垒与技术鸿沟;“后”有印度、墨西哥与东欧等地的成本追兵。

中国必须思变,实现由“中国制造”上升到“中国智造”,从“世界加工厂”转变为“世界创造基地”。

一、中国演绎着“世界工厂”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经济前景如何国际舆论近期提出各类分析看法,认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扩大内需,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将继续扮演“世界工厂”角色,并不断增强“世界市场”作用,这将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繁荣创造条件。

“中国正在为世界贸易再平衡做出切实的努力,而且这确定不是一个短期行为”。

《亚洲华尔街日报》最近连续发表文章,关注中国贸易数字的变化。

(一)从国内来看
中国商务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继2004年一季度之后再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10.2亿美元(见表1)。

当季中国外贸出现逆差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需求旺盛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推动中国进口额增加。

表1 2009-2011年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情况
注:海关统计月度数与季度数存在着一定误差。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二)从国际看
中国成为日益重要的“世界工厂”,有助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在传统美欧市场之外,找到新的稳定需求来源,为它们扩大出口、增加就业带来机遇。

在亚洲地区,中国已经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和出口目的地。

在主要新兴经济体当中,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作用也日益突出。

在非洲,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与非洲各国友好关系的进一步增强,中非双边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2009年中非贸易额达到910.6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

义乌市场作为全球小商品贸易的共享式平台,是中国对非贸易的桥头堡。

2007年起,义乌市场商品已出口到46个非洲国家和地区。

2008年,义乌小商品十大出口国中,非洲国家就占了3席。

截至2009年底,非洲驻义乌办事机构达204家,常住义乌非洲商人超过1000人。

发展对非贸易,已成为新形势下义乌市场对外拓展的一个新亮点。

中国与非洲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也大规模。

中国的“世界工厂”作用日益突出,也为美欧发达国家带来了好处。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推出了大规模刺激出口计划,而中国市场则是美国扩大
出口的主攻方向之一。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速大大超过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速。

在欧盟内部,有关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作用也得到更大程度的认同。

《德国金融时报》近日报道说,虽然来自中国的竞争一度给欧洲国家带来了挑战,但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转型,众多欧洲厂商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巨大的中国突然成为了全新的增长因素”。

报道认为,中国新经济增长模式能在危机中帮助欧洲。

(见表2)
表2 2011年中国与主要贸易伙伴贸易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统计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作用日益突出,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与世界共享繁荣理念的具体体现,这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

从中国角度看,中国经济发展,不仅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能源、农产品,也需要进口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普通消费品。

西班牙《拓展日报》认为,中国扩大进口是“惠民”之举,不仅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发展,也将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从全球角度看,中国“世界工厂”和“世界市场”作用的积极发挥,将产生全球共赢共利的效应。

如同英国《金融时报》文章所说,“中国需求”是世界经
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市场潜力将有效“承托”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更加平衡。

二、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优势和机遇
(一)优势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高尚全认为,改革开放将中国经济带人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人WTO也使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方向不可逆转。

无论是宏观调控体制,还是微观市场主体的经营机制;无论是统一市场体系建设,还是市场规范;无论是人力资源开发,还是公正透明的制度环境,都已经或正在形成和完善。

中国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所具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所形成的基础是成为世界工厂的客观条件。

中国有7个方面的优势。

(l)劳动力成本低。

与亚洲“四小龙”相比,中国3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但劳动力成本并没有相应地大幅度上升。

即使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工资水平大幅度上升,但中西部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流向东部地区,从而使东部地区制造企业仍然能够得到廉价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素质不断提高中国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由2001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2700万人,10年里平均每年增长10%。

当今绝大部分企业招聘都以大学生为主,普通工人的文化水平也相应提高。

(3)基础设施的瓶颈障碍基本消除,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等部门为制造业能够提供较为充分的保障。

(4)工业配套能力强。

目前除了少数高新技术设备和电子元器件外,制造业所需要的原材料、设备、元器件和零部件大多数能立足国内,其成本要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

(5)国内有广阔的市场。

广阔的国内市场既推动了经济规模的形成,又促进了国内竞争和技术进步。

(6)中国社会与政治稳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充满了活力;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并日益与国际经济运行规则接轨。

(7)由于有上述诸多优势,因此国外和境外的资本持续大量进人中国,特别是世界上大型公司的进人,从技术、设备、产品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将促进中国制造业水平的提高。

中国成为制造业中心创造了条件。

首先,中国制造业在入世之后原有的优势将得到加强。

中国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廉价的劳动力仍将源源不断,而且有不断发展的、越来越大的市场。

其次,人世意味着中国
融人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意味着中国将全面接受市场经济规则,而一个公平、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有利于中国制造业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竟争。

入世后,中国的金融、保险、零售等服务业也将开放,这会进一步促进制造业的发展。

(二)机遇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以市场、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良好的服务换取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

但同时必须坚持自然资源的适度开发等原则,坚持在较高标准的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加大市场竞争力度。

在不断转移的过程中,不断淘汰产业质量链的中低端产品的生产,促进产业质量链的高端产品生产向我国转移。

不断促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质量产品的开发,以实现国民经济的高品位、高效率运行,高质量、高效益增长,高速度、健康发展。

1.推动了对外开放和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大调整的过程中,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知识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乃是必然的趋势。

在这种形势下,东南亚和中南美都有遇,充分利用我国丰富廉价劳动力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即成为世界工厂。

因此,抓住机遇和潜在市场规模的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大量吸引外资特别是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大型投资,乃是我国紧迫而现实的选择。

否则,一旦东南亚或中南美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或世界工厂,我国就只能等待下一轮世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贻误时机,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所淘汰。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这既是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实现跨越式发展、迅速赶超世界工业强国的客观需要。

经济国际化、全球化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国际化、全球化,而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发展和扩大则是其重要表现。

众所周知,发达国家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是从以资本输出为中心的对外经济扩张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外向性国际化、全球化。

在发达国家普遍对外经济扩张的基础上,由于各发达国家相互投资、相互渗透,其经济国际化、全球化才开始呈现出外向性、内向性同时发展的局面。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全球化乃是从接受发达国家资本输出即接受发达国家经济扩张开始的,这就是所谓的内向性国际化、全球化。

从发展中国家经济国际化、
全球化的发展道路看,发展中国家只有建立开放型经济,在首先发展内向性国际化、全球化的基础上,才能通过资本和技术的积累,逐步形成外向性国际化、全球化的能力,最后实现内向性国际化、全球化和外向性国际化、全球化的同时发展。

由此可见,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的世界性生产基地,这既是我国经济内向性国际化、全球化发展的表现,也是我国经济国际化、全球化起始阶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2.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

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很重要。

一方面,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特别是对于可以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培训、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领域以及市政公用事业等领域,应引入竞争机制,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另一方面,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减少对服务行业的审批事项,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法规和规章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

在加大服务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3.中国有潜力成为“世界市场”
在全球化趋势下,中国扩大对外开放,在继续为世界提供商品的同时,也逐步开放自己巨大的市场,中国进口的快速增长为其他国家创造了大量利润和就业机会,使许多经济体受益。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进口规模增长了4.7倍,贸易总量也已占到世界贸易的十分之一。

中国商务部长陈德铭说,在今后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整个国内市场可能会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一个市场,届时中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更大。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消费、投资、净出口为经济增长分别贡献3.9个、5.6个和0.8个百分点。

不断扩大的内需也促进了中国进口,2010年中国进口总额达1.39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新五年规划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关于“中国市场”的更激动人心的前景。

参与起草“十二五”规划的经济学家刘鹤指出,过去30年,中国面对全球产业转移大趋势,充分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抓住并用好了成为全球制
造大国的历史机遇。

现在,在全球总需求萎缩、中国市场加快扩张的背景下,中国正形成创新发展的模式,迎来了国内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历史机遇。

新华网北京5月25日电(记者徐蕊、韩洁)25日,中国欧盟商会发布调查显示,对于在华欧洲企业来说,中国市场的战略重要性不断提高。

2011年,在中国有长期投资计划的受访企业比例从2009年的39%上升至59%。

这份由中国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战略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名为《欧盟商会商业信息调查2011》的报告显示,65%的受访企业认为,“十二五”时期着力扩大内需将对中国的整体营商环境产生正面影响,并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此外,70%的受访企业表示从中国的经济复苏中受益。

59%的受访企业表示在华销售目标较上年有所提高。

分行业来看,工业和服务业近46%的公司将“在华为中国市场生产/采购产品或提供服务”作为开展业务的重要原因。

调查同时显示,过去两年,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在品牌打造、产品质量、市场营销和销售等领域进步较大。

受访企业同时预计,这些进步未来将更加明显。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大卫·库奇诺表示:“通过欧洲企业在中国的巨额投资,我们期待为中国向更加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作出贡献。

在高科技、高质量的绿色产品和技术及服务业方面提供更多经验。


调查还指出,蓬勃发展的中国市场同样带来了竞争压力,良好和透明的市场秩序愈发重要。

欧盟企业对中国监管环境的担忧也显著上升。

大卫·库奇诺表示:“随着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竞争加剧,各公司对在华监管环境的变化更为关注和敏感。


据悉,2011年2月至3月间,中国欧盟商会邀请了其会员企业参与此次商业信心调查,在1347家符合条件的受访企业中,有598家完成了调查,44.4%的回复率达创纪录水平。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已经证明自己在成为“世界工厂”之后,中国有能力、有需求,也有潜力成为“世界市场”。

三、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挑战
近来,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有所攀升的情形下,一些制造类企业出现向境外转移的动向,媒体也出现了中国“世界工厂”地位要不保的议论。

欧美的一些媒体甚至提出了墨西哥、印度、越南、柬埔寨、罗马尼亚、北非
等“替代方案”。

对此,经过《环球时报》记者专程对这些“替代方案”进行了调查,并结合国内外专家和媒体的观点,形成这样的共识: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短期内无法撼动。

甚至有专家预测,“至少15年内”不能替代。

(一)“用工荒”表明中国在未来30年都要面临制造业成本不断增加的挑战目前依据一些媒体的估算,从2010年本田汽车厂工人罢工、要求加薪开始,沿海地区制造业工人薪酬普遍上涨了10%~20%。

其实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就已经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从那时起,制造业工人的薪酬水平就一直在上涨。

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最早提出中国的人口红利将消失。

像从前那样,工厂工资十年不变仍然可以招到工人的日子已经永远过去了。

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而“用工荒”已深刻影响到我国的经济结构模式以及投资方向,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对以上观点比较认同:当前,中国的“人口红利”接近枯竭,“人口负债”正展开。

提高工资也将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据报道,2010年农民工工资上涨接近30%至40%。

而未来几年年均增长将在20%以上。

中国人均GDP才刚刚4000美元,要是农民工的月薪到2千元,年薪到2.4万元的话,不知还有企业还能够撑得下去。

赵晓还指出,据预测到2035年,中国将出现8.1亿劳动人口(15-64岁)对2.94亿老龄人口(65岁以上)的局面,减去在校生、失业人口和未达纳税起征额的低收入人口,实际上不足两个纳税人供养一个养老金领取者,中国将面临“老龄社会危机时点”。

如果说老龄化危机还在未来,但与“用工荒”形成鲜明对比的“就业难”已经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著名教育专家胡敏在腾讯微博上指出,2011年有660万高校毕业生,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供需关系。

著名财经姚长盛则认为,用工荒比去年更甚,这里面没有大学生的事,纯蓝领超准白领的局面终于形成。

对于用工荒倒逼企业革新升级,《21世纪经济报道》资深记者高江虹有一条微博引发网友热议,“昨晚与深圳企业高管聊天,哀呼招工之难,用工缺口高达30%。

他表示正考虑斥巨资上新加坡一新设备,通过提高产品价值维持利润。

我喜道,此例正可反映用工荒倒逼企业革新之路,好啊!高管讪讪道:你此言典
型的北京高官思维!理虽通,愿景美,但对企业来说,活下来最重要!如此形势,活得太难!”
(二)印越东欧渐起替代之心
《纽约时报》文章分析称,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附加值太低,难有更强的推动力。

人民币汇率升值被看作是动摇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另一个原因。

英国广播公司7月5日的报道说,人民币升值过快会导致出口恶化,就业困难,但不升值则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既要增强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可又不能像过去那样走一味扩大出口的老路。

这座“世界工厂”想要可持续发展下去,既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又要考虑相应增加的企业成本,中国正面临巨大挑战。

一场有关中国“世界工厂”地位的讨论此起彼伏。

彭博社在谈到中国的“世界工厂”存留问题时称,中国能够被冠名为“世界工厂”,完全是国际市场的发展形成的。

至于在未来,“世界工厂”的头衔或许会在20年内就被戴到越南、印度等国的头上。

事实上,越南和印度等国已经等不及20年。

印度《经济时报》近日曾报道说,根据一项名为“2010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排名”的调查结果显示,5年后印度的经济竞争力即可赶上中国。

印度未来5年的高增长率将会有更强的基础支撑,研发实力被视为21世纪创新型制造业的核心因素,在工程、软件和技术整合方面的能力也很强。

越南《经济时报》近日也在其网站刊发了《中国将告别“世界工厂”的名号?》一文。

文章说,随着中国各地一些企业发生加薪风波,工人工资支出增加,产品利润减少甚至出现了零利润,廉价劳动力这一中国最大的竞争优势逐渐失去。

有越南网友在文后跟帖表示,越南有潜力取得中国取得的成就,越南劳动力年轻,基础设施正在完善,越南国家政策稳定等都是越南的优势。

不仅是印度和越南这些东南亚国家,一些东欧国家也有趁机争夺“欧洲工厂”的意图,罗马尼亚就是其中之一。

罗马尼亚是一个具有制造业传统的国家,在上世纪下半叶相当一段时间拥有较为齐全的工业制造门类。

此外,罗长期以来还一直是欧美一些服装和鞋类品牌的重要代工基地之一。

因此,在中国人民币汇率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欧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以及本国货币对美元、欧元等不断贬值的情况下,罗业界关于把本国打造成“欧洲工厂”的呼声日盛。

相比之
下,专家表示,虽然南美国家和北非也被一些欧美企业视为有潜力的制造业加工地,但考虑到劳动力素质、运输成本和销售市场的客观因素,它们目前还不足以和中国抗衡。

英国《金融时报》7月6日分析称,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如果说动摇的话,那也该是“粗加工工厂”不复存在。

事实上,中国的制造工艺正在不断提升,以巩固其地位。

报道引述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上海事务所所长大西康雄的话说,“以前,中国从日本进口零部件和半成品,向日本出口成品。

现在,这一流动是双向的。

”中国制造工艺的日趋精良,以及日本在华投资企业的发展成熟,意味着两国的产业供应链交缠得愈加紧密。

中国再也不是运往他处的日本产品廉价的最后组装地。

四、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的利与弊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已经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认同。

时至今日,印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大面积的占领国外市场,这是值得国人自豪的,这说明中国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
国外大量的工厂向中国转移,是国际分工的需要。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可谓有利有弊利弊相依。

认清利弊,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一)利益所在
1、有利于现实的经济增长。

域外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快速增加了现实的资本存量和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

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国富民安的根本途径。

中国原有的工厂已相当落后,且大批倒闭。

新建工厂资金缺口相当大,域外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成为引进资金和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时也将催生中国的现代服务业,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有利于科学技术的引进。

中国制造业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是落后的。

发达国家大量工厂向中国转移的同时也会增大中国经济危机的风险概率和风险深度。

目前,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还是以加工贸易为主,与墨西哥类似,而墨西哥这方面的教训是值得汲取的。

在20 世纪,由于墨西哥免税,“美国把很多工厂转移到了墨西哥,到2001 年,墨西哥加工贸易占到出口贸易的48%,进口的35%,就业人口的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