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边城》知识点精讲
《边城》知识点整理
![《边城》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ba4dfc545acfa1c7aa00cc2a.png)
《边城》知识点整理《边城》知识点整理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它的小说以恬静冲淡的风格,小品散文的笔调,诗词曲令的意境,描绘出湘西边城的美丽风光,反映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刻画出众多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代表作《边城》,充分体现了他的小说艺术的主要特点。
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的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之诗,绘就的无彩之画。
因此,欣赏《边城》,需要有一种独特的眼光,如果仅拿它当一般的小说,就不能领略个中真趣。
在小说中,沈从文不追求扣人心弦的悬念,也不想营造惊心动魄的氛围,更不叙述波澜曲折的情节,他只想给读者展示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而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流程,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
节选部分,主要写了三个人物:翠翠、祖父和天保。
他们性格迥异,却有着共同的心理情感:爱、矛盾、孤寂。
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
由于她感觉到祖父不理解自己,便设想着自己出走给祖父带来的“惩罚”——让祖父尝尝失去她的痛苦;可是当她想到祖父的无奈便又为他担心起来,于是一次次地叫祖父回家,生怕两人真的就会分手。
这生动地反映出翠翠对祖父的依恋之情。
文章最精彩之处就在于翠翠的“哭”。
哭得那么的突然,那么的深沉,那么的久长。
翠翠的哭,祖父自然不理解,连翠翠自己也觉得好笑。
但正是这哭,反映了翠翠内心对祖父的负疚感、无人解怀的孤寂感以及梦与现实的矛盾感。
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一个青春少女的躁动不安的心理。
从整部小说来看,翠翠似乎一直生活在一种梦幻中,她只能在梦中才能品尝到爱的甘露,而现实却似乎离她很远,于是,她只能凄凉地守候,孤独地等待。
从翠翠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苗族青春少女的那种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祖父是一个阅尽人事、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称得上是苗族古老历史的象征。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三上册语文第三课《边城》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d2674d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d.png)
【导语】《边城》是沈从⽂创作的中篇⼩说,⾸次出版于1934年。
该⼩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品⽂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情;借船家少⼥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三上册语⽂第三课《边城》课⽂原⽂ 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塔下,看天空被⼣阳烘成桃花⾊的薄云。
⼗四中寨逢场,城中⽣意⼈过中寨收买⼭货的很多,过渡⼈也特别多。
祖⽗在溪中渡船上,忙个不息。
天已快夜,别的雀⼦似乎都休息了,只杜鹊叫个不息。
⽯头泥⼟为⽩⽇晒了⼀整天,草⽊为⽩⽇晒了⼀整天,到这时节各放散出⼀种热⽓。
空⽓中有泥⼟⽓味,有草⽊⽓味,还有各种甲⾍类⽓味。
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飘来乡⽣意⼈的杂乱声⾳,⼼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
但⼀个⼈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薄薄的凄凉。
于是,这⽇⼦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翠翠在成熟中的⽣命,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好像眼见到这个⽇⼦过去了,想要在⼀件新的⼈事上攀住它,但不成。
好像⽣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 “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把去找我。
” 她便同祖⽗故意⽣⽓似的,很放肆地去想到这样⼀件不可能事情。
且想像她出⾛后,祖⽗⽤各种⽅法寻觅她都⽆结果,到后⽆可奈何躺在渡船上。
“⼈家喊:‘过渡,过渡,⽼伯伯,你怎么的!不管事!’‘怎么的?我家翠翠⾛了,下桃源县了!’‘那你怎么办?’‘怎么办吗,拿了把⼑,放在包袱⾥,搭下⽔船去杀了她!’……” 翠翠仿佛当真听着这种对话,吓怕起来了,⼀⾯锐声喊着她的祖⽗,⼀⾯从坎上跑向溪边渡⼝去。
见到了祖⽗正把船拉在溪中⼼,船上⼈喃喃说着话,⼩⼩⼼⼦还依然跳跃不已。
“爷爷,爷爷,你把船拉回来呀!” 那⽼船夫不明⽩她的意思,还以为是翠翠要为他代劳了,就说: “翠翠,等⼀等,我就回来!” “你不拉回来了吗?” “我就回来!”翠翠坐在溪边,望着溪⾯为暮⾊所笼罩的⼀切,且望到那只渡船上⼀群过渡⼈,其中有个吸旱烟的打着⽕镰吸烟,把烟杆在船边剥剥地敲着烟灰,就忽然哭起来了。
边城知识点及考点总结
![边城知识点及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1d171c2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3.png)
边城知识点及考点总结一、边城概述边城是指处于国家边疆地区的城镇或村落,这些地区往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边城通常面临着边防安全、民族融合等重大挑战。
边城的发展与稳定关系到国家的边防安全和民族团结,因此,边城的建设和管理至关重要。
二、边城的发展模式1. 战略模式边城在历史上往往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要地,它们通常地理位置重要,有着特殊的防御功能。
在历史上的边城往往是军事要塞、要冲。
边城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军事力量和军事资源的集中,确保国家边境安全。
2. 经济模式随着历史的演变,边城的发展模式逐渐向着经济模式转变。
边城开始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和人文属性,发展成为了边境地区的重要经济枢纽,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三、边城的管理与发展1. 国家政策国家对边城的管理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包括经济扶持政策、军事安全政策、民族团结政策等方面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出台对边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边城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地方政策地方政府也对边城的管理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包括经济发展政策、民族融合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等。
地方政府的政策落实是边城管理与发展的重要保障。
四、边城的挑战与机遇1. 民族融合挑战边城往往是多民族聚居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宗教和语言的差异,民族融合是边城稳定发展的重要挑战。
2. 经济发展机遇边城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的特殊性为边城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为边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五、边城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1. 环境保护边城地区往往是山水之间,自然环境优美,生态环境脆弱,为了保护边城的生态环境,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2. 资源利用边城地区资源丰富,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这些资源,实现资源开发与保护的良性循环,是边城发展的重要命题。
六、边城的文化遗产保护1. 历史遗迹保护边城地区往往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包括历史建筑、文化景观、遗址等,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遗产是边城发展的重要内容。
边城知识点总结考点简单
![边城知识点总结考点简单](https://img.taocdn.com/s3/m/c6b6fd66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8.png)
边城知识点总结考点简单边城是指位于国家边境地带的城市或小镇,通常具有特殊的地理、政治和文化背景。
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边城往往扮演着重要的防御和交流作用,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在考试中,边城相关的知识点常常作为历史、地理和文化题材出现,因此了解边城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应对考试具有重要意义。
一、边城的地理位置边城通常位于国家的边境地带,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
其地理环境既受到临近国家的影响,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地貌和气候。
考生需要了解边城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等内容,以便对其历史和文化有所理解。
二、边城的历史沿革边城往往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成立和发展往往与国家的版图变迁、民族迁徙、战争和贸易往来等因素密切相关。
考生需要了解边城的历史沿革,包括其建立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主要领导人物等内容,从而深入了解边城的发展演变。
三、边城的文化遗产边城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往往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风格、宗教信仰、民俗传统、语言文字、美食习俗等多个方面。
考生需要掌握边城的文化遗产,了解其独特之处,以及与其他地区的差异和联系。
四、边城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一些边城开始融入到国家和世界的发展体系中。
这些地区的发展现状对于考生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可以涉及到边城的经济结构、产业特色、社会环境、民生福祉等方面。
五、边城的未来展望针对边城的发展现状,考生还需要对边城的未来展望进行一定的展望。
这不仅包括对边城发展趋势的预测,也需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边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推动边城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在应对考试中的边城相关题材时,考生除了需要掌握相关知识点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跨学科综合应用:边城相关的知识点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学科,考生需要有一定的综合素养,能够在解答题目时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应用。
2. 多角度思考问题:边城的相关问题往往具有多重的历史和文化维度,考生在解答题目时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做到历史的客观性和多样性。
高二语文《边城》知识讲解
![高二语文《边城》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db6a901fa32d7375a4178071.png)
高二语文《边城》知识讲解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部被人们誉为“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的小说,这部小说就是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小说写的是小山城里一户人家的故事。
这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
女孩名叫“翠翠”。
小说中天保、傩送这两个兄弟都爱上了她,为她展开了竞争。
我们的课文就是从这儿开始的。
长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赞者认为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田园诗的杰作”;贬者说它“掏空了人物的阶级属性”、“有意无意地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也有人认为文坛“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作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那沈从文何许人也?《边城》又是一部怎样的书呢?学习目标1、通过小说所描写的人物间的亲情、爱情,感受湘西民间独特的风俗美、民情美。
2、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进而探寻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
3、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培养小说鉴赏能力。
知识汇总1、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小学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始在报纸期刊上发表作品。
1927年到上海,曾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杂志,并参加了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大学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并继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许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边城 知识点
![边城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eb64bc9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6ecb740.png)
边城边城,是指位于边境地带的城市或村镇。
处于偏远位置的边城往往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而具有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特色。
本文将以“边城”为标题,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来探讨边城的知识点。
第一步:定义“边城”边城是指位于国家边境地带的城市或村镇,它们通常地理位置偏远,距离主要城市较远。
边城往往是国家疆域的界限,具有重要的军事和战略意义。
同时,边城由于处于边境地带,常常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和文化特色。
第二步:边城的地理环境与发展历程地理环境是边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边城往往位于山区、河流流域或海滨等特殊地理位置,这些地理特点决定了边城的发展模式。
例如,位于边境的山区边城可能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支柱,而沿海边城则可能侧重渔业和海洋资源开发。
另外,边城的发展历程也受到政治、军事和经济因素的影响。
在历史上,边城往往是国境线上的屏障,保护国家安全。
同时,为了巩固边境地区的控制力,国家可能会采取一系列发展政策和措施,促进边城的发展。
因此,边城可能会成为贸易、商业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第三步:边城的文化特色边城由于处在地理和文化的交汇点,往往形成独特的文化特色。
边城的文化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和艺术等。
边城的居民可能会使用多种语言,融合不同民族的习俗和宗教信仰,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景观。
此外,边城的文化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独特的融合风格。
由于边城地区常常是不同文化、民族交流的场所,各种文化元素可能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融合也为边城带来了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舞蹈和传统手工艺等。
第四步:边城的挑战与机遇边城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环境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边城往往面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交通不便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等问题。
另一方面,由于边城的独特性,它们可能拥有特殊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和投资。
例如,某些边城可能因为自然风光或独特文化而成为旅游目的地,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随之而来。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doc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精讲 新人教版必修5.doc](https://img.taocdn.com/s3/m/8bd018d5336c1eb91b375d3e.png)
人教版必修五《边城》课文精讲【学前导引】《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
本文节选的是第13~15章。
作者在他的《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我只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
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是沈氏创作宗旨的形象概括。
本文正是在老船夫与孙女平淡无奇,微有波澜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一幅湘西特有的秀美别致的风俗人情画。
作者对于善良、淳朴的人类本性怀着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表现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能给人以精神上的陶冶。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着重体味这种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
【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特点。
2.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3.学习小说细腻入微、逼真传神的心理描写。
【基础知识精讲】·背景资料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湖南省凤凰县(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他出生在一个军人世家。
14岁时,辍学从军,参加湘西当地土著部队,辗转川、湘、黔三省交界地带及酉水流域,经历了6年的少年军旅生涯。
1922年,他告别湘西,到北京实现他的文学之梦。
因生活困难,未能升学,就一边自学,一边从事文学创作。
1934年主编北平的《大公报》副刊《文艺》。
抗战爆发后,在昆明的西南联大任教。
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沈从文遭到错误批判,作品也不再印行。
后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工作,放弃了文学创作,潜心研究中国历史文物,著有《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著作。
沈从文是一个多产的作家,文学创作十分丰富。
他的小说可以分为“湘西”“行伍”“都市”三个系列,代表作有《边城》《长河》《会明》《八骏图》等。
作品集现在通行的有:《沈从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沈从文文集》(花城出版社与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年版)。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第3课《边城》课文详解
![人教版高中必修五语文第3课《边城》课文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1f39dc7f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7931113.png)
第3课边城三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知道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特别变故发生。
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
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把“边城”和“中国其他地方”相对比,一方面突出了边城的和平与安宁,另一方面也表明,“边城”其实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
【翠翠的故事多以这三个节日为背景,尤其是端午。
】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真是边城,果然与众不同。
那个时代,官吏是压迫民众的,而在这里,官民竟能同乐。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兵士把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
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
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捉鸭子是边城端午的特色节目。
也正是因为这个节目,才有了后边的许多故事。
】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解析】第一部分第一层,交代社会环境,详写端午节赛龙舟的风俗。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写顺顺,看上去突兀,其实是从侧面交代了天保、傩送的家庭背景,反映出边城淳朴、融洽的民风。
写顺顺的品德,也是写边城人品德:扶危济困。
】,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方法。
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鼓声勾起了人的思绪。
边城的知识点总结
![边城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2a44fa2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9e.png)
边城的知识点总结一、边城的历史边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
在古代,边城往往是国家的防御要塞,是国境线上的军事重镇。
例如,中国的边城包括了长城沿线的一系列城镇,如云冈、雁门、乌龙、飞云、大同、德胜、晋阳等。
在这些城镇中,有的是军事重镇,有的是商埠贸易市场。
在现代,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边城的地位逐渐发生变化。
一些边城成为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如中国的滨城、越南的边城文峰、美国的边城拉雷多。
这些边城在其历史上都曾是各国之间的贸易、文化交融的聚集地,也是各种美食、民俗、民间艺术的交流之地。
二、边城的风土人情边城地区的民风民俗往往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
在边城,常常可以看到多民族、多文化的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在这些边城中,不同民族的人们和睦相处,互相交流,独树一帜的文化习俗也随之形成。
例如,中国的滨城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滨城,可以看到不同民族的人们穿着传统服饰、跳着民族舞蹈,还有传统的节日庆祝活动和民间艺术表演。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也促进了地方的经济繁荣。
三、边城的名胜风景边城地区的自然风光往往是绝美的。
在边城地区,可以看到壮丽的山川河流、秀丽的湖泊湿地、奇特的地质地理景观等。
由于边城地区的地处两个国家或地区的边界或交界处,一些边城地区也具有独特的国际风景。
例如,中国的滨城地区有着美丽的边湖、飞雪长城、边城文化艺术街等著名景点。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边城地区的名胜风景也包括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
在边城中,可以看到古老的城墙、祠堂、古镇、庙宇等传统建筑。
这些建筑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一些边城地区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如甲骨文、青铜器、玉器等。
这些文物见证了边城地区千年的文明历史,对于研究地方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四、边城的经济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一些边城地区成为了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高一语文《边城》知识点
![高一语文《边城》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e77c8a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7a.png)
高一语文《边城》知识点《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高一语文学习时应该学会哪些相关知识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一语文《边城》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一语文《边城》内容梗概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
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他只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
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nuó)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一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
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
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
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让她自己做主。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
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
老船夫忍不住去问,本以为是老大唱的,却得知:唱歌人是老二傩送,老大讲出实情后便去做生意。
几天后老船夫听说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责怪自己,很内疚,便自己下桃源去了。
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
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边城》知识要点
![《边城》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9ad03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95.png)
《边城》知识要点作者简介《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小说,也是沈从文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而著称。
他的作品以江南水乡和乡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中丰富的人情风俗和生活细节。
内容概述《边城》是一部以江南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主要描述了一个寡居妇女悲剧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个小边境城市,主要人物包括女主人公孙少安、男主人公张牧之、牛云龙和六指琴童等。
在《边城》中,沈从文通过描写孙少安和张牧之之间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传统农村社会中的婚姻和家庭观念。
孙少安是一个寡居妇女,性格独立坚强,自尊心强烈。
而张牧之则是一个憧憬城市生活的年轻人,对自由有着极大的渴望。
他们之间的爱情被家庭观念和社会习俗所束缚,最终以悲剧收场。
主题与意义《边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道,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习俗。
小说通过描述孙少安和张牧之的感情纠葛,批判了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束缚和限制,揭示了传统婚姻观念对个体自由的限制。
另一方面,小说也表现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文化冲突和差异。
张牧之渴望城市生活,对边境小城的生活感到厌倦,而孙少安则深深地扎根于乡村土地。
这种城乡对比折射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差异,反映了个体追求自由和现代化的渴望。
文学风格沈从文的文学风格温婉细腻,在《边城》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入微,描写细腻而具有感染力。
沈从文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入思考。
同时,小说中也融入了一些诗词和音乐的元素,使整个作品充满了艺术气息。
影响与评价《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塑造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真实而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它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情感,引起了人们对家庭观念、婚姻自由和城乡差异的思考。
《边城》也被多次改编成影视作品,并在国内外取得了广泛的影响。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61a4a56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31.png)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
《边城》是金庸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与祖国边疆相连的边城中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以下是《边城》第三课的部分知识点:
1. 智慧才子:小说中的男主角赵辰是一个聪明才智出众的年轻人,被人们称为智慧才子。
2. 边塞诗人:赵辰是边城的一位年轻才子,他喜欢写诗,被人们称为边塞诗人。
3. 边塞风光:小说中描绘了边城的壮丽景色,包括辽阔的戈壁滩、高耸的山峰、奔腾的黄河等。
4. 文化冲突:小说中,赵辰作为一个文化人,面临着与胡文化的冲突。
他在边城被胡人瞧不起,但他却充满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骄傲和自信。
5. 胡族习俗:小说中描述了胡族的一些习俗,如胡人耳朵上的耳环、胡人庆祝婚礼的习俗等。
6. 玛尔扎哈:小说中的女主角玛尔扎哈是一个胡族的美女,她和赵辰之间发生了一段感情纠葛。
7. 蒙古大军:小说中描绘了蒙古大军入侵边城的场景,包括蒙古人的武装装备、战场上的激战等。
这些是《边城》第三课的部分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情节和背景。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6f0a8e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27.png)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34年。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一、作家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有汉苗土家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文学作品: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二、创作风格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三、《边城》的内容精要《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住着一户独门独院人家,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23992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0c.png)
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必修五语文第三课边城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问:小说题为“边城”,边城与其他城市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明确:地处“两省接壤处” ——可见其地理上边远、偏僻“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其他城市要么“受战争停顿”,要么“为土匪影响”,而这个边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可见这里生活环境安定、太平“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由于地理上的边远偏僻、与世隔绝,外界的改朝换代、革命战争等都影响不到这里的人们,他们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只一心感受着自己生活中的喜乐哀怨他们在一种单纯的生活环境下祖祖辈辈地延续着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三个节日过去三五十年前如何兴奋了这地方人,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仍旧是那地方居民最有意义的几个日子”——受外界影响小,这里的传统风俗保留完好2、由此可见,文题“边城”究竟有些什么含义呢?明确:“边城”包括两层含义:(1)地理上的边地小城,客观上与世隔绝(2)文化上的边缘城市(与主流城市相对),民风淳朴,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惯与方式而作者之所以以“边城”作为小说的标题,则更侧重于后者沈从文先生这样解释他的“边城”,他说“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可见“边城”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五、赏析品味边城的风情美1、问:“边城所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过年”,在这仨节日里,人们是怎么热闹的呢?(速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 明确:(1)课文第三节“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船和船的竞赛,人和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这是实写端午节的热闹端午赛龙舟,家家闭门锁户到河边,上吊脚楼观看龙舟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2)第五节第二段“这两年来两个中秋节,恰好无月亮可看,凡在这边城地方,因看月而起整夜男女唱歌的故事,通统不能如期举行” ——这是虚写中秋节的热闹可见有月可看的中秋夜晚,青年男女会用对歌的方式在月夜倾吐爱慕之情(3)第五节第二段“两个新年虽照例可以看到军营里和各乡来的狮子龙灯,在小教场迎春……玩灯的兵士,却在火花中绕着圈子,俨然毫不在意的样子”——这是回忆这两年过年的热闹过年时军民们一起舞龙灯、耍狮子、放烟花,使得小小的山城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2、除了这些热闹,小说还写了什么热闹吗?明确:(4)过渡人多给了钱给老船夫,老船夫坚决不要时,双方争执、旁人含笑的热闹(5)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时敲锣打鼓吹唢呐,还送给老船夫一个小_的热闹3、你是怎么看待沈从文笔下的这些热闹的?明确:这些热闹体现的是湘西边城特有的原始淳朴和乐的风俗风情美,这些山花流水般的风俗画卷,散发着泥土的清香,显示了湘西山城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情4、品读课文最后一段——青山绿水白塔,还有蓝天白云小结:这是一幅和谐、恬美的画面,湛蓝的天空,时不时几朵白云悠悠飘过,带着爷爷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青山绿水间,“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也是他的世外桃源,他的精神家园六、赏析品味人情美,概括归纳人物形象1、问:作者说这篇小说是要“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那么,课文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哪些爱呢?明确: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2、请同学们品读课文4—6节,画出表现这三种爱的相关语句(1)表现爷爷对翠翠的.百般疼爱的语句明确:①当翠翠说一个人去看龙舟赛不好玩时,“祖父想了半天,方想起一个住在城中的老熟人,赶夜里到城里去商量,请那老人来看一天渡船” ——动作描写,可见爷爷对翠翠百依百顺,疼爱有加②翠翠由傩送家的伙计送回来时,爷爷“一面拉船,一面哑声儿喊问:‘翠翠,翠翠,是不是你?’”—“哑声儿喊问”,细节描写,可见翠翠这么久没回来爷爷焦急的心情③祖父说:“顺顺真是个好人,大方得很大老也很好,这一家人都好!”“翠翠,假若大老要你做媳妇,请人来做媒,你答应不答应?”——语言描写,说明爷爷操心翠翠的婚事,一心想给她找个好人家,让她幸福(2)表现翠翠对爷爷的依赖关爱的语句明确:①文中翠翠多次想到“假若爷爷死了?”——心理描写,其潜台词是“我该怎么办?”,可见翠翠对爷爷的依赖之深,所以深怕爷爷死去②第六节当爷爷说到翠翠长大了时,翠翠说“_就应当守船呢”,“人老了应当歇憩”——语言描写,表现出翠翠对爷爷的关爱虽然不着一个“爱”字,但这朴实的语言中透露出来的爱却比任何感情都来得真切,来得深沉(3)从哪些语句看出翠翠对傩送有朦胧的爱的?明确:①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并不好,还误以为傩送是个“轻薄男子”,在她知道是傩送派人送她回家时,“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心理描写,“吃惊”的是,傩送对自己不但不记仇,还派人把自己送回去;“害羞”的是,十三岁的翠翠,得到一个陌生男子的照顾,心里面有几分羞涩,几分难为情②“但是另外一件事,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晚上”——心理描写,表现翠翠开始有了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少女心事,正所谓“哪个少男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把翠翠对傩送的朦胧的爱含蓄地表达出来③“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那个事情”指自己与傩送相遇的事情这个事情让翠翠感到甜美,可见翠翠已经模糊的爱上了傩送,因而沉醉于朦胧的爱情④“翠翠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上年一个端午又同祖父到城边河街去看了半天船”(课本20面)——“为了不能忘记那件事”,可见翠翠这次去是因为难忘傩送,渴望再次见到傩送⑤“翠翠一面听着一面向前走去,忽然停住了发问:‘爷爷,你的船是不是正在下青浪滩呢’”——语言描写透露心声,希望船是在飞往青浪滩,只缘于翠翠先前从爷爷与那长年的谈话里知道傩送现在正在青浪滩过端午“忽然停住了发问”,可见她一直都在想着这个事情,她是身在祖父身边,心在傩送那里哎,女大不中留啊!3、归纳人物形象(1)从翠翠对傩送朦胧的爱,我们可以看出翠翠是个什么样的女孩?明确:翠翠是一个天真单纯、活泼可爱而又带点胆怯娇羞,且情窦初开的女孩(2)那么她所爱的傩送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下面我们找3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本翠翠与傩送的对话,看看傩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诨名“岳云” ——英俊潇洒他捉完鸭子后已是天黑,但他看到翠翠一个人在河边,于是主动询问;在素昧平生的情况下,还邀请翠翠到他家里去等;被翠翠骂了以后,也不计较,还让人送她回家-—淳朴善良,古道热肠他吓唬翠翠说“大鱼来咬了你,可不要叫喊救命” ---幽默风趣必修五语文学习方法1、多读书:多读是建立在精读的基础上的。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f38198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2b.png)
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边城》的知识点总结《边城》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品之一,描写了一个处在战争年代的小镇和两位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纠缠。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篇目,我们需要掌握其中的知识点,以下将详细介绍。
一、作品背景1.小说背景:小说发生在20世纪初,是反映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小说。
2.历史背景:20世纪初,中国正处在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时期,中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3.文化背景:作者沈从文深受新文化运动和现代主义的影响,小说的语言风格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特色。
二、主要人物1.斯坦布:斯坦布是小说中的男主角,是一个充满了蒙古特色的人物,他忠诚勇敢,爱情至上,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
2.龙四爷:龙四爷是斯坦布的上级,他有威信和权威,同时也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物,是小说中的正面形象。
3.孙少平:孙少平是小说中的另一位男主角,他憧憬着大城市的生活,渴望成为地主,充满了透着资本主义色彩的个人私欲。
4.田小娥:田小娥是小说中的女主角,身处恶劣环境中,但依旧保持着自己的纯真和善良,是小说中的象征。
三、主题思想1.爱情:《边城》可以说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
斯坦布和田小娥之间的爱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之间的缘分注定是短暂的,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越来越深厚,最后斯坦布为了维护田小娥的尊严,在不幸的战争中牺牲。
2.生命:小说中,死亡是贯穿始终的主题,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为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人性:小说中对人性谴责的部分有两个方面。
首先,对贪婪与欲望所带来的坏处有观念上的批判。
其次,对自私与冷漠所带来的伤害有人物性格上的描写。
同时,对于具体涉及到的背叛,作品中对其的惩罚至极严格,作者想要用刑罚的方式震慑人们、引起人们的警惕。
四、语言风格1.现代主义:作者的语言风格正是现代主义的典型代表,体现在对自然、人性和社会的局限上。
他的语言具有象征、含糊、曲折和琐碎的特点。
边城课文精讲
![边城课文精讲](https://img.taocdn.com/s3/m/d6481fb2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aa.png)
边城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以下是《边城》的大致段落划分:1. 引子:介绍小说的背景和环境,描述茶峒小镇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2. 第一部分:翠翠与爷爷的生活。
描述翠翠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与爷爷之间的深厚感情。
3. 第二部分:翠翠与傩送的初遇。
描述翠翠在端午节看龙舟比赛时与傩送的相遇,以及两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4. 第三部分:翠翠与傩送的爱情发展。
描述翠翠和傩送在相互接触中逐渐产生的情感,以及他们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
5. 第四部分:爱情的波折。
描述由于误会和其他原因,翠翠与傩送的爱情遭遇到挫折和困难。
6. 第五部分:结局。
描述翠翠在经历一系列波折后,最终选择等待傩送的归来,以及茶峒小镇的平静生活。
以上是对《边城》的段落划分,供参考。
由于《边城》是一部长篇小说,具体的段落划分可能会因人而异,以上只是一种常见的划分方式。
二、文章赏析《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边城》展示了湘西世界的和谐生命形态。
作者以纯净的笔触谱写出一首爱与美之歌。
湘西淳厚朴实的人情世态,健美古朴的风俗习惯,新奇幽雅的山光水色,情调爽朗明快,色彩绚丽清新,是一幅优美别致的风土人情画卷。
青年男女的情爱、父子祖孙间的亲爱、人民相互之间的友爱,以及自然万物之爱与湘西之美糅合在一起,了无痕迹地融入了全部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之中。
《边城》描绘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作者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
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22177c84afe04a1b071de97.png)
高中语文边城课文知识点解析结构网络一、内容详解1.故事梗概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祖父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
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
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
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祖父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
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做个摆渡人。
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
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
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
祖父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
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祖父上城——祖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全文自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黄昏来时”至“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纯洁美丽的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听祖父讲爸爸妈妈过去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老船夫做事累了”至“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翠翠夜晚听歌,暗中爱上二老的情形,暗中交代了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以唱歌进行爱情“决斗”的情景。
第三部分(“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向下河走去了”到结尾),写大老天保为成全弟弟和翠翠的爱情而外出闯滩,翠翠与爷爷畅谈与二老傩送未来的爱情生活。
思考以下问题:①第一段中,翠翠为什么会感到“薄薄的凄凉”?明确:忙碌一天的世界要休息了,翠翠也闲坐下来。
看着天上的红云,嗅着空气中残留着的白天热闹的气息。
不觉寂寞惆怅涌上心来,看世上万物都那么生机勃勃,而自己的生活却“太平凡”了,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
内心骚动不安的爱情,却不能像雀子、杜鹃、泥土、草木、甲虫那样,热烈勃发。
和周围的景物相比,不由得感到“薄薄的凄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有汉苗土家血统。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文学作品:一生共出版《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创作风格: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一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内容摘要:《边城》叙述了一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一个山水如画的古渡头,住着一户独门独院人家,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外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
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老船工年逾古稀,小孙女翠翠情窦初开。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傩送,都那么好,那么俊,同时爱上了翠翠。
兄长天保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
老船工满心欢喜,可翠翠不高兴,翠翠对老二动了情。
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
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结果大老跌进了激流死了。
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
傩送也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
老船工在误会中大病一场,在一个风雨之夜,船被冲走,屋后的白塔冲塌了,老人也在雷声将息时归天了,只留下翠翠守在山水如画的古渡头,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人物形象:翠翠“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
”翠翠乖巧伶俐又带有山区女孩的淳朴活泼,天真善良而不娇嫩,具有大自然赋予的活力。
她是一个生动透明的“美”的形象,“美”的化身。
形象特征:1、情窦初开、渴望爱情。
十五岁的翠翠朦胧中渴望着爱情。
“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好像缺了什么。
……想要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渴望新的生活,“好像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于是胡思乱想:下桃源县,过洞庭湖”。
听父母的故事,神往倾心。
幻想着能像母亲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
对傩送一见倾心,但又含蓄而不善表白。
她从小失去了父母,与外祖孙相依为命,最担心爷爷会离她而去。
如当她想像自己为爱情私奔就设想到爷爷要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的时候,就吓怕起来。
所以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
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
2、内心孤寂文中写道“她看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因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这位思春少女的情怀,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
她为这无可奈何而痛苦。
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
天宝和傩送为她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暂时得到爱情的实现。
天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方,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3、命运自主者在沈从文小说中,翠翠是为数不多的能为自己命运做主的乡下女孩。
是命运自主的歌者。
爷爷为翠翠指定的丈夫是大老,这也是通过媒人提亲的“车路”,但翠翠心里爱的是二老,翠翠没有接受爷爷的安排,争取自己的爱情,并为自己的爱情努力过,当她听说团总的小姐与二老联姻,就唱了一首歌:“白鸡关,出老虎,不要别人,团总的小姐排第一”,这在巫风盛行的湘西,这是翠翠通过巫语捍卫爱情的手段。
4、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
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
当爷爷提及到傩送向她攀交情的时候,先是“吃了一惊”,然后借故走开。
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翠翠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她过着自由的生活,关心爷爷,也被爷爷宠爱关心;但她已经到了情窦初开的年龄,祖父并不能真正理解她,她的内心是清纯的,同时又是孤寂的。
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
她是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爷爷:忠厚善良、勤劳坚强的一个老船工。
他经受了女儿女婿双双徇情的悲惨人生,但依然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在溪上摆渡。
性格特征:1、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如一日撑船摆渡,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即使是令人神往的端阳龙舟,他都寂寞地守着渡船。
“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静静地忠实地在那里活下去。
” 他是溪边渡口的摆渡人,“在职务上毫不儿戏”。
2、古道热肠重义轻利每到“十四中寨逢场”,“因为明白过渡人是要赶回城中吃晚饭的,人来一个就渡一个,不便要人站在那岸边呆等”,因此,即使外孙女几次三番地唤他回去,即使看到她情绪异常,他也会坚持渡完最后一个人才收工。
过渡的人感激老人的热诚尽责,馈赠他,他却甘守清贫,“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
3、善良朴实深爱至亲虽然他忠于职守,但他是一个深爱着至亲的、心细如发的老人。
因为女儿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他对孙女关心备至,关心她的生活,也关心她的婚姻。
为了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他亲自上街打探消息,并启发翠翠去恋爱去响应傩送的爱慕。
翠翠爱听傩送的情歌,他就天天夜里等候;当傩送在爱神面前犹豫时,他就焦急、盼望,甚至会为外孙女连唱十首歌曲。
他既爱孙女,希望她有一个好的归宿,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最后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
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小说以简练而生动的笔墨,传神的勾画出外祖父的性格特征。
显现出老船工平凡的生活中与众不同的“美”。
老船夫的良好品德仿佛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化身,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原始而又纯朴的人性之美。
天宝和傩送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是悲剧性的。
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方,毫无音讯。
天宝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同时又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他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
像他父亲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
他爱上了翠翠,便请人去提亲;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之后,便相约去决斗;忍痛割爱、成全弟弟之后,便外出闯滩。
这都说明他敢作敢为,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而决斗时让弟弟先唱歌,最终放弃了追求翠翠,都说明他是一个胸怀宽广的人。
傩送是一个心底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
他相貌英俊,不爱说话,气质秀拔出群。
他和翠翠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着地为翠翠唱歌求爱。
当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他时,他毫不动心,他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对自己的爱情坚贞不渝。
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总之,在他们身上也处处洋溢着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
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
顺顺:当地地方上有头脸、有身份的船总。
他仗义疏财、扶强济困、大气豪迈,他正直、公平,深受当地人的尊重。
重点透视:以“边城”为题的用意提示:本文写于1934年,从湘西农村走出来的沈从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盖下的传统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现代文明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看到了质朴真诚的淡退、腐化浅薄的流行,于是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内心的痛心和推崇传统美德的心意。
“边”有边缘的意思,和“中心”相对。
边城的人生形式,和处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边城”为题,一是说明故事发生在边城,二是说明自己崇尚和怀念自己生长的故乡。
边城没有大城市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也未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依然具有淳朴民风,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追求。
典型细节或场景及其作用1、“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
”这是翠翠与傩送俩人最初见面时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是一次在龙舟竞渡结束之后,天黑了。
翠翠在那里等爷爷等不来,正在害怕的时候,二佬赶鸭子从水里面上了岸。
因为翠翠对二佬有误解,他就回家叫他们家的长工打着火把把翠翠送回家的,他实际上充当了她的保护人。
这个场景非常的浪漫有诗意。
结果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
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
2、“唱歌”(湘西男女恋爱男方为女方唱歌)①思想内容的表达。
既写出了湘西男女恋爱的特点,写出了湘西风情,又交待了翠翠的父母之事,使人解一悬念:为何翠翠依着外祖父;又写出了翠翠爱情的萌动,歌声对她的爱情真像催化剂,越唱越浓,越唱越激,越唱越悲;也写出了爷爷对翠翠的爱。
②情节上的照应。
如翠翠梦中听歌,“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对山悬崖半腰”,作什么?“摘虎耳草,”“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这里就照应了前文祖父为翠翠讲她的父母唱歌相恋的情节。
这个情节还与最后写的“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傍在祖父身边,闭着眼睛听下去,等到祖父不作声时,翠翠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遥相呼应,文章材料似乎由歌声串了起来。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兄弟俩为爱情而“决斗”,兄自知唱不赢弟,所以自觉退让,离乡、下驶,于是失足落水。
由此船总责怪爷爷,弟也远走他乡,爷爷终带着愧疚孤独的撒手人世,于是只留下翠翠和渡船作无尽的等待……无疑,这里的唱歌唱得故事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