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五骨髓涂片的检查方法及骨髓检查报告单的填写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

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验类型,其目的是检测骨髓中细胞的类型、数量及形态,以诊断多种血液疾病。
一般而言,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包括有样本采集、样本制备、染色、和对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描述等步骤。
样本采集:样本采集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一步,一般由护理人员或医生使用针头在髋部或其他部位采集骨髓样本,然后将样本装入适当的容器中,准备进行检验。
样本制备:样本制备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二步,一般将样本用0.9%注射用盐水稀释,然后将稀释液置于倒置显微镜底下,并使用滚动板轻轻滚动,使细胞分散,以便之后进行染色和观察。
染色:染色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第三步,一般使用May-Grunwald-Giemsa染色法,将细胞涂上染料,以便观察和比较细胞的形态特征。
观察:观察是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的最后一步,一般将染色好的涂片放在倒置显微镜下,由专业的实验室技术人员根据细胞的形态,大小,数量,结构特征等进行观察,以便进行细胞学分析。
通过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对血液系统中的细胞进行详细检测,得出细胞类型、数量和形态的分析,从而可以帮助医生迅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血液疾病。
由于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可以快速且准确地检测患者血液中细胞的情况,因此它在临床诊断血液疾病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白血病、淋巴瘤、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症等多种血液疾病。
该检查不仅可以用于诊断血液疾病,而且还能用于监测患者治疗情况,检测疾病的进展情况,以及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
此外,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于监测患者接受放射性治疗的情况,检测放射性治疗是否有效,以及放射性治疗后患者血液细胞的恢复状态。
总之,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是一种有效的、非常重要的临床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患者的血液疾病,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

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骨髓穿刺涂片是一种常用的骨髓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内的细胞类型和数量,以便诊断和监测与骨髓相关的疾病。
本文将对一份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进行解读和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该检查的结果和意义。
1. 检查样本信息- 患者姓名:- 年龄:- 性别:- 临床症状:- 送检医生:2. 骨髓穿刺涂片分析结果在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中,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
- 骨髓细胞分类与计数:将骨髓细胞按照不同类型进行分类,并对每种类型的细胞数量进行计数。
- 骨髓细胞比例:根据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计算出相应的比例,常用百分比表示。
- 骨髓细胞结构特点:对骨髓细胞的细胞核、胞质、细胞间质等结构特点进行观察和描述。
3. 结果解读与讨论结合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中提供的信息,进行结果的解读与讨论。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骨髓穿刺涂片结果及其相应的解释:- 正常骨髓涂片:显示骨髓细胞形态和数量均在正常范围内,无异常发现。
- 淋巴细胞增多:骨髓中淋巴细胞数量超出正常范围,可能与感染、免疫性疾病或血液恶性肿瘤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可能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等疾病有关。
-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感染、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
4. 临床意义与建议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的结果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结果的解读和讨论,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 进一步检查:对于出现异常的意义未明的结果,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骨髓活检、遗传学检测等。
- 诊断与治疗:根据骨髓穿刺涂片分析结果和临床症状,进一步进行病因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 随访与监测:对于已诊断出的疾病,建议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预后情况。
总结:骨髓穿刺涂片分析报告是一份重要的骨髓检查结果,通过对报告中所提供的信息进行解读和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正常骨髓象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象检查,观察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只。
2. 实验器材:显微镜、骨髓穿刺针、载玻片、推片、抗酸染色液、生理盐水等。
3. 实验试剂:抗酸染色液、骨髓细胞固定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鼠麻醉后,无菌操作下进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
2. 将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
3. 将涂片固定,进行抗酸染色。
4.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
四、实验结果1.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增生活跃,细胞分布均匀,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红细胞系: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 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 淋巴细胞系:百分率约为2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系:一般<4%,均为成熟阶段。
6. 浆细胞系:一般<3%,均为成熟阶段。
7. 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cm²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 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9. 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1. 本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髓象细胞增生程度活跃,细胞形态、分布及比例基本正常,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2.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可以初步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
3. 本实验结果提示,正常骨髓象在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比例范围,且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骨髓涂片检查临床实验精品PPT课件

细胞名称
血片
骨髓片
巨 原始巨核细胞
% 正常值 ± %
核 幼稚巨核细胞
4.20 %
原始细胞
细 颗粒巨核细胞
58.30 %
原始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0.42 1.27
0.42 0.5 0.81 1.0
胞 产板巨核细胞
系裸
核
37.50 % 1个
中性中幼粒细胞
7.23 2.77 4.0
粒 晚幼粒细胞
细 杆状核细胞
3.浸油镜 ①.有核细胞分类(数量)
选择厚薄均匀、细胞分布既不重叠又不分散 之处进行分类计数(巨核细胞另行计数)。
②. 观察各系细胞形态(质量)、仔细观察各系、
各类细胞有无变化包括胞体大小、外形。胞浆 量、色、内含物。胞核大小、形态、核染质、 核仁等。
③.仔细观察涂片边缘和尾部有否异常细胞及血
液寄生虫等。
胞 系
分叶核细胞
嗜酸中幼粒细胞
2.0 52.0
0.5
11.36 2 0.01 12.85
0.49
2.93 7.0 4.47 15.0 4.38 7.0
晚幼粒细胞
0.8 0.64
杆状核细胞 分叶核细胞 嗜碱中幼粒细胞 晚幼粒细胞
1.06 3.0
0.95 1.90 0.01
1.48 0.03
1.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粒红比例倒置。
骨髓涂片检查
目的要求: 初步掌握骨髓涂片检
查的方法
骨髓穿刺方法 1. 部位的选择和条件
1).穿刺部位通常选择: a.骨髓腔中髓液要丰富 b.浅表易定位 c.避开重要器官 临床上成人较为常用的部位是髂后上棘、髂前上 棘,若有特殊可在胸骨、胫骨处等进行穿刺。也可 在X线下作定位穿刺。
骨髓涂片分析报告

骨髓涂片分析报告骨髓涂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等指标,来判断骨髓内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细胞增生、减少等情况,对于诊断和监测一些血液病、恶性肿瘤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一、标本信息患者姓名:XXX 性别:X 年龄:X岁就诊日期:XXXX年XX月XX日送检医院/科室:XXX医院/骨髓科二、骨髓细胞形态在此次骨髓涂片中,我们观察到患者骨髓细胞的形态特点如下:1. 骨髓细胞的染色:(细胞染色均匀、无染色异常等)2. 骨髓细胞的大小:(细胞大小均匀、细胞体积正常等)3. 骨髓细胞的核质比:(核质比正常、无核浆异位等)4. 骨髓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核形态正常、无核畸形等)5. 骨髓细胞的胞质:(胞质丰满、无胞质异常包涵体等)根据以上观察结果,患者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完全正常,无明显异常所见。
三、骨髓细胞比例通过骨髓涂片的分析,我们对患者的骨髓细胞比例进行了统计和计算。
以下是骨髓涂片中不同类型细胞的比例和数量:1. 骨髓原始幼稚细胞:X%(数量:X个)2. 骨髓红系细胞:X%(数量:X个)3. 骨髓粒系细胞:X%(数量:X个)4. 骨髓巨核细胞:X%(数量:X个)在此次骨髓涂片中,患者骨髓细胞的比例和数量符合正常范围,无明显异常。
四、骨髓细胞异常根据骨髓涂片的观察和分析,我们未发现患者骨髓细胞中存在以下异常情况:1. 白血病细胞:未见到白血病细胞或原始幼稚细胞;2. 肿瘤细胞:未见到恶性肿瘤细胞或转移性肿瘤细胞;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未见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4. 骨髓纤维化细胞:未见到骨髓纤维化细胞;5. 骨髓增生过度细胞:未见到骨髓增生过度细胞;综上所述,患者骨髓涂片结果显示无明显异常所见,排除了相关疾病和异常情况。
五、结论与建议通过整体分析骨髓涂片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1. 患者骨髓细胞形态和比例正常,不存在异常所见;2. 鉴于此次骨髓涂片结果,患者在骨髓方面没有异常情况,排除了相关血液病和恶性肿瘤;3. 骨髓涂片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其他疾病或血液异常,如临床症状持续或出现新的症状,建议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或复查。
血涂片实验报告

血涂片实验报告血涂片实验报告引言:血涂片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从而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血涂片的制备和观察,了解血液中各类细胞的形态特征及其数量变化,进一步加深对血液疾病的认识。
实验步骤:1. 血液采集:使用无菌注射器从患者的指尖或静脉采集适量的血液样本,注意避免血液污染和交叉感染。
2. 制备血涂片:将采集到的血液样本滴在玻片上,利用另一块玻片将血液涂抹成薄膜,然后晾干。
3. 固定染色:将制备好的血涂片浸入甲醇中,固定血细胞的形态,然后再放入染色剂中,如吉姆萨染色液,使细胞成为可观察的颜色。
4. 镜检观察:将染好的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通过调节镜头和光源,观察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实验结果:在显微镜下观察血涂片,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种类的血细胞以及它们的形态特征。
红细胞呈圆形或扁平的双凸形,中间凹陷,边缘光滑。
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多个核,细胞质内有颗粒状物质;淋巴细胞则呈圆形,细胞质较少,核浓染;单核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偏心,细胞质较多。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则带有颗粒状物质,分别呈酸性和碱性反应。
讨论:通过血涂片的观察,我们可以了解到血液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特征,进而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
例如,红细胞的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存在,而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变化则可能与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的异常有关。
此外,血涂片还可以用于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例如,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多可能与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感染或炎症有关。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则可能与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结论:血涂片实验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临床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血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诊断一些特定的血液疾病。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血液的组成和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和治疗血液疾病提供了基础。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
骨髓涂片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主要用于诊断骨髓疾病。
其操作流程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快速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准备工作:骨髓涂片检查前需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所需的检查器材和仪器,消毒好检查区域和检查人员的手部。
2.取样:使用无菌器具,将针头穿刺入骨髓腔内,抽取一定量的骨髓液。
骨髓液应该充分搅拌均匀,然后用吸管将骨髓液抽入试管中。
3.制片:将制片材料放置在平面上,然后将吸管中的骨髓液滴在制片材料上,用另一块制片材料将骨髓液平均涂抹,形成一层薄薄的骨髓涂片。
涂片应该均匀平滑,厚度均匀。
4.染色:将涂片浸入染色液中,待一定时间后取出,用水洗净,晾干。
5.观察和诊断:将制好的骨髓涂片放入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大小、染色情况等。
通过观察和判断,可以得出骨髓疾病的诊断结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骨髓涂片检查过程中,应该注意无菌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感染。
同时,在涂片制备和染色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时间和液体浓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 1 -。
骨髓涂片报告解读

骨髓涂片报告解读骨髓涂片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用于研究骨髓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以诊断和监测一些疾病。
骨髓涂片报告是骨髓涂片检查的结果,通常由专业医生进行解读。
本文将介绍骨髓涂片报告的基本结构和解读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一检查结果。
骨髓涂片报告的基本结构骨髓涂片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部分:1. 标本来源和采集时间:这部分记录了骨髓涂片的来源(如髓液、骨髓穿刺、骨髓活检等)和采集时间,以便医生了解检查的背景和相关情况。
2. 样本质量评估:这部分描述了骨髓涂片的样本质量,包括骨髓细胞的数量、完整度、染色良好度等。
样本质量评估对于判断骨髓涂片报告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
3.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这部分是骨髓涂片报告的核心内容,记录了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数量、比例等。
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是判断骨髓涂片报告的关键,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骨髓细胞形态学知识和经验。
4. 结论和建议:这部分是骨髓涂片报告的总结和建议,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得出结论,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监测建议。
结论和建议需要结合临床背景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骨髓涂片报告的解读方法骨髓涂片报告的解读需要依据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进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骨髓细胞种类:骨髓细胞种类包括造血干细胞、粒细胞、红细胞、巨核细胞等。
不同的骨髓细胞种类在形态学上具有不同的特征,需要医生进行认真鉴别。
2.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可以反映造血功能的状态和病理改变。
例如,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提示感染或炎症,红细胞比例减少可能提示贫血等。
3.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大小、形态、核染色质、核仁等。
这些特征可以反映细胞的发育和成熟程度,以及可能存在的病理改变。
4. 异常细胞:骨髓涂片中可能存在一些异常细胞,如原始幼稚细胞、异形淋巴细胞等。
这些异常细胞的存在可能提示一些血液系统疾病,需要进一步鉴定和诊断。
总之,骨髓涂片报告的解读需要综合考虑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临床背景和其他检查结果等因素,以得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骨髓报告中G

骨髓报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查方式,它能够提供关于骨髓中细胞分布和形态的详细信息。
在骨髓报告中,G一词通常用来表示骨髓中的粒细胞。
骨髓报告的编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按照特定的步骤进行。
下面将逐步介绍编写骨髓报告中G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准备样本在编写骨髓报告之前,需要先准备骨髓样本。
骨髓样本通常通过骨髓穿刺或骨髓活检获得。
确保样本的采集和保存符合规范,并尽量减少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第二步:制备骨髓涂片骨髓样本采集后,需要制备骨髓涂片。
制备涂片需要将骨髓样本涂抹在玻璃片上,并进行染色。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染色和Giemsa染色。
染色后的涂片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细胞的形态和细胞核的特征。
第三步:镜检骨髓涂片在骨髓报告中G的步骤中,镜检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通过放大镜检查骨髓涂片,观察细胞的形态特征。
这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以及细胞核的染色性质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细胞的排列方式和细胞间的关系,以便准确评估细胞类型和比例。
第四步:计数和分类细胞在镜检骨髓涂片后,需要对细胞进行计数和分类。
计数细胞的目的是确定不同类型细胞的数量比例,评估骨髓中细胞的分布特点。
分类细胞的目的是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将其归类,如原始细胞、幼稚细胞和成熟细胞等。
根据细胞的分类和数量比例,可以进一步评估骨髓中细胞的发育状态和异常情况。
第五步:描述和解释结果在骨髓报告中G的最后一步是描述和解释结果。
根据对细胞的计数和分类,需要描述骨髓中各种细胞类型的比例和形态特征。
同时,对于异常细胞的存在,需要详细解释其可能的病理意义和临床意义。
这需要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检查结果,提供合理的诊断和建议。
总结编写骨髓报告中G的步骤需要准备样本、制备涂片、镜检骨髓涂片、计数和分类细胞,以及描述和解释结果。
这个过程需要仔细观察和评估细胞的形态特征,并与临床资料结合,提供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骨髓报告的编写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需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
骨髓片计数实验报告

骨髓片计数实验报告引言骨髓片计数实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测方法,通过观察骨髓片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对机体造血功能进行评估和诊断。
本实验旨在通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统计骨髓片中不同细胞类型的数量,并分析其在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材料- 骨髓片样本- 甲苯、95%乙醇、石蜡块- 双氧水、苏木精、伊红、酒精- 显微镜、标尺、滴管、玻璃盖片方法制备骨髓片样本1. 从患者身体的骨髓中抽取骨髓液。
2. 将骨髓液涂布在玻璃盖片上。
3. 用玻璃盖片将骨髓液涂布均匀。
染色1. 将骨髓片置于盛有甲苯中的容器中,浸泡5分钟。
2. 用95%乙醇固定骨髓片,浸泡5分钟。
3. 再次用甲苯浸泡骨髓片,浸泡5分钟。
4. 用乙醇脱水骨髓片,分别在75%、90%、95%和绝对乙醇中浸泡5分钟。
5. 在石蜡块中浸泡骨髓片30分钟。
6. 将骨髓片放入剪开的石蜡块中,用手指将其固定,再将石蜡块放入電动切片機中切割成薄片。
显微镜观察与计数1. 将制备好的骨髓片放入显微镜下,逐个观察各个区域。
2. 利用标尺测量细胞的大小。
3. 根据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别计数髓系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等)和纤系细胞(如纤维母细胞、纤维细胞等)的数量。
结果与讨论通过显微镜观察骨髓片,我们发现其中存在各种不同的细胞类型。
根据形态特征和染色显示,我们将这些细胞类型分为髓系细胞和纤系细胞,并计算了它们在样本中的数量。
关于髓系细胞,我们主要观察到了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是大型细胞,具有明显的嗜酸性颗粒,核分叶较多;而嗜碱性粒细胞也是大型细胞,具有嗜碱性颗粒,核形态规则。
通过计数,我们得出了骨髓片中髓系细胞的总数以及各类髓系细胞的数量。
同时,在纤系细胞方面,我们主要关注纤维母细胞和纤维细胞。
纤维母细胞为中等大小细胞,具有较暗的胞质和两个以上的核;而纤维细胞则为细胞较细,胞质淡染,核较小。
同样地,我们通过计数得出了骨髓片中纤系细胞的总数以及各类纤系细胞的数量。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

骨髓涂片检查方法及报告内容(1)骨髓涂片制作、染色方法1)制片骨髓涂片制作方法与血片制作方法基本相同,但因有骨髓小粒和脂肪滴,有核细胞较多,因此较血液黏稠,推片略难于血片,推片时角度要小一些,速度要慢一些,避免骨髓片过厚。
2)染色临床常用的染色方法主要有:①瑞氏(Wright)染色②吉姆萨(Giemsa)染色③Marshall提出的标准化的Romanowsky染色④R-G(Romanowsky- Giemsa)染色⑤wittekind1987年介绍的R-G染色(2)骨髓片检查的程序及方法1)检查步骤[骨髓涂片检查]①低倍镜Ⅰ.观察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等。
Ⅱ.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低倍镜下选择细胞分布均匀部位观察骨髓片有核细胞增生情况,根据骨髓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来估计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
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通常分为五级,如表2-1。
表2-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五级估计标准增生程度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有核细胞均数(高倍镜视常见病例野)增生极度活跃1:1>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明显活跃10:150-100各种白血病、增生性贫血增生活跃20:120-50正常骨髓象、某些贫血增生减低50:15-10造血功能低下增生极度减低200:1<5再生障碍性贫血Ⅲ.观察全片巨核细胞的数量巨核细胞数量变化较大,如将骨髓膜标准化为×,则参考值为7-35个。
Ⅳ.观察骨髓片边缘和尾部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②油镜分类计数200或500个有核细胞(不包括分裂型细胞和破碎细胞)。
按各细胞的种类、发育阶段分别记录,并计算出百分比。
同时仔细观察各系、各阶段细胞的形态是否正常。
[血涂片检查]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
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
(3)骨髓报告1)结果计算计算出各系和各阶段细胞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数;再算出各阶段粒细胞百分数的总和与各阶段幼红细胞百分数之总和,将前者除以后者即得出粒:红比值(G:E)。
骨髓报告单怎么写

骨髓报告单怎么写骨髓报告单是一种临床检查的结果,通过对骨髓的细胞学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以及制定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们经常需要阅读和解读骨髓报告单。
那么,骨髓报告单应该如何书写呢?首先,骨髓报告单的书写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
在报告单的页眉上,应该清晰地标注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等。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辨认患者身份,避免因信息混乱而带来的错误判断。
骨髓报告单的正文应该首先注明报告的目的和方法。
医生在编写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该次骨髓检查的目的是什么,比如是为了明确原发病的诊断,还是为了评估治疗效果等。
同时,也应该对骨髓样本的采集和检查方法进行简要的描述,如采用的是骨髓穿刺还是骨髓活检。
接下来,骨髓报告单需要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进行描述。
医生应该以准确、客观的语言,对骨髓中各个细胞系的数量和比例进行描述,同时观察和描述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如细胞大小、胞浆形态、核形态等。
这些信息对于判断细胞成熟度、异常细胞的比例和类型等非常重要。
此外,骨髓报告单还应该包含对骨髓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结果。
对于某些疾病的诊断,特别是血液系统肿瘤的鉴别诊断,免疫表型分析结果非常关键。
医生应该清晰地描述细胞表面标记物的阳性率和阴性率,并结合临床背景和其他检查结果,做出相应的诊断和判断。
除了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进行描述外,骨髓报告单还应该对骨髓的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进行分析。
部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基因突变密切相关,通过对骨髓细胞的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的分析,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进展和制定治疗方案。
因此,在骨髓报告单中,医生应该对相关基因的突变情况进行描述,并解释其临床意义。
最后,在编写骨髓报告单时,医生还应该结合临床数据,对所观察到的骨髓细胞的异常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这包括评估细胞成熟度、异常细胞的比例和类型、细胞系途径分类等。
通过综合分析,医生可以给出患者的病情诊断和建议的治疗方案。
骨髓检验的流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骨髓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2. 掌握骨髓穿刺术和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操作方法;3. 学会观察骨髓细胞形态,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及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二、实验原理骨髓是人体重要的造血器官,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
骨髓穿刺术是通过穿刺针从骨髓腔抽取骨髓液,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从而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骨髓穿刺包、玻片、染色液、显微镜、无菌手套、无菌棉球、无菌注射器、无菌生理盐水等;2. 实验仪器:骨髓穿刺针、注射器、玻片夹、显微镜等。
四、实验方法1. 骨髓穿刺术(1)选择穿刺部位:髂前上棘穿刺或髂后上棘穿刺;(2)戴无菌手套,铺无菌巾,消毒穿刺部位;(3)左手固定穿刺部位,右手持骨髓穿刺针,垂直刺入皮肤;(4)当穿刺针进入骨髓腔时,抽出针芯,见有骨髓液流出;(5)用注射器吸取骨髓液,注入玻片;(6)涂片、固定、染色;(7)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形态。
2. 骨髓细胞学检查(1)观察骨髓涂片,记录骨髓细胞的形态、数量和比例;(2)观察骨髓增生情况,判断骨髓增生程度;(3)根据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判断骨髓细胞类型;(4)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血液病。
五、实验结果1. 骨髓穿刺术顺利,成功获得骨髓液;2. 骨髓涂片染色良好,细胞形态清晰;3. 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4.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六、实验分析1. 骨髓穿刺术是获取骨髓液的重要手段,操作时应注意无菌操作,避免感染;2.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观察骨髓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有助于判断骨髓增生情况和诊断血液病;3. 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对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熟练掌握各种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
七、实验结论本次骨髓检验实验顺利完成,成功获取骨髓液,并进行了骨髓细胞学检查。
实验结果表明,骨髓细胞数量和比例正常,骨髓增生程度活跃,骨髓细胞形态学特征符合正常骨髓细胞特征。
骨髓涂片检查报告详细解析

骨髓涂片检查报告详细解析骨髓涂片检查是一种常用的骨髓学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的细胞成分和结构。
该检查通常通过骨髓穿刺获取骨髓标本,然后将标本制作为涂片,用染料染色后观察和分析细胞形态学。
本篇文章将详细解析骨髓涂片检查报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报告中的内容。
一、标本来源和标本质量评估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第一部分通常涉及标本来源和标本质量的评估。
该部分包括对骨髓标本来源的说明,例如骨髓穿刺部位和穿刺针的规格。
同时,还会对标本的质量进行评估,如标本的干燥程度、凝块情况和溶胀情况等。
二、骨髓细胞分布及数量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第二部分通常介绍骨髓细胞的分布和数量。
这部分会详细列出涂片中不同类型的细胞,例如髓系细胞、红系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并给出它们的相对比例。
在数量方面,报告会标明每立方毫米(mm³)骨髓细胞的计数值。
三、骨髓细胞形态学描述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第三部分是对不同类型骨髓细胞的形态学描述。
这部分会详细描述不同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染色质分布、核-浆比、细胞内包涵体和细胞核形态等。
通过形态学描述,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胞异常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疾病进行初步推断。
四、骨髓细胞异常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第四部分是对骨髓细胞异常的描述。
细胞异常通常包括形态学异常和数量异常两方面。
在形态学异常方面,报告会描述各类异常细胞的出现情况,并根据形态学特征进一步鉴定异常细胞的类型。
在数量异常方面,报告会指出某些细胞的数量明显超出正常范围,如原始细胞增多、异型淋巴细胞增多或巨核细胞数量减少等。
五、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第五部分通常提供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检查的结果。
特殊染色可以进一步观察细胞结构和组织器官的异常情况,如铁染色、酸性粘多糖染色等。
免疫组化检查可以检测特定蛋白或抗原的表达情况,帮助识别细胞的克隆性和鉴定细胞类型。
六、诊断与鉴定骨髓涂片检查报告的最后一部分是诊断与鉴定。
根据前面的检查结果和病史资料,骨髓涂片检查报告会给出对疾病的初步诊断和鉴定。
骨髓涂片实训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骨髓涂片检查的步骤,掌握正常成人骨髓象特征,学会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并能找到骨髓小粒。
通过本次实训,提高对骨髓涂片检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正常骨髓片、显微镜、擦镜纸、显微镜载物台、显微镜支架、显微镜光源等。
2. 实验试剂:香柏油、乙醚乙醇液。
三、实验步骤1. 选择骨髓小粒多、涂片制备良好、染色好的骨髓涂片。
2. 低倍镜观察:(1)观察涂片情况,判断取材涂片染色是否满意。
(2)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3)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4)观察有无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
3. 油镜观察:(1)骨髓细胞分类,先浏览一下该涂片上各类细胞的形态特点。
(2)分类记数100-200个白细胞,计算各类白细胞的百分率。
(3)描述红细胞形态,血小板数量和分布情况。
(4)如见到幼红细胞按分类100个白细胞中幼红细胞的数量来报告,并说明其阶段性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5)计算粒、红比值。
(6)观察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涂片情况:本次实验所使用的骨髓涂片制备良好,染色满意,细胞分布均匀。
2. 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根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的密度或有核细胞与成熟红细胞的比例,判断有核细胞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3. 巨核细胞计数:本次实验中,全片巨核细胞数为20个,平均值为35个,符合正常范围。
4. 骨髓细胞分类:(1)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40%,其中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70%,嗜酸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20%,嗜碱性粒细胞占粒细胞总数的10%。
(2)红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60%,其中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95%,幼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5%。
(3)血小板:分布均匀,数量正常。
5. 特殊细胞及寄生虫:本次实验中,未观察到体积较大的或成堆的特殊病理细胞,如转移癌细胞、戈谢氏细胞、尼曼匹克细胞等,也未观察到寄生虫。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骨髓涂片实训,我掌握了骨髓涂片检查的步骤和技巧,了解了正常成人骨髓象特征,学会了进行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并能找到骨髓小粒。
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查
【方法】
1.骨髓穿刺作涂片及染色。
2.骨髓涂片检查步骤先用低倍镜观察取材、制片、染色是否满意;确定骨髓增生度(见下表);观察计数巨核细胞;有无特殊细胞。
然后用油浸镜作有核细胞分类(同时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计算白细胞、红细胞比值;有无其他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以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的大致比例将骨髓增生度分为5级:
骨髓增生程度分级
骨髓涂片检查同时应观察血涂片并作白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正常骨髓象大致为: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值正常(约为2~4:1);粒系与红系、各阶段细胞比例、形态基本正常(粒系细胞占40%~60%,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依次渐多,但一般各<15%,杆状核多于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5%,嗜碱性粒细胞<1%;幼红细胞占20%左右,原红细胞一般<2%,早幼红细胞<5%,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平均各约为10%);淋巴细胞约
占20%(小儿可达40%);单核细胞一般<4%;巨核细胞通常7个~35个(产血小板型居多);见少量浆细胞、组织嗜碱性细胞、网状细胞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成熟红细胞大致正常,血小板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选择满意的片膜段,连续分类记数200-500个 有核细胞,根据细胞的形态特点逐一加以辨认,并 分别归入不同的细胞系统和不同的发育阶段,然后 计算出各系统、各阶段有核细胞的百分率
(2)仔细观察各系统的增生程度和各阶段细胞数 量及质量的变化
3.结果的计算:首先计算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分 别占有核细胞总数的百分率,然后计算粒、 红比例及各阶段粒细胞百分率总和与各阶段 有核红细胞百分率做比较,计算粒、红比值
4.填写骨髓检验报告单
(1)取材、涂片和染色等情况,采用“良 好”、“尚可”、不佳”等三级评价标准
(2)填写报告单
(3)提出诊断意见
注意事项:1.应取体尾交界处观察细胞形点 2. 连续分类记数,根据细胞的形态 特点逐一加以辨认
思考与创新:分类后填写骨髓报告单
实验五 骨髓涂片的检查方法及骨 髓检查报告掌握骨髓涂片的检查方法及骨髓检查报告 单的填写。
▪ 实验仪器、试剂:
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拭镜纸
操作方法:
1.普通光镜低倍镜检验
(1)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2)估计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情况
(3)观察涂片边缘、尾部、骨髓小粒周围有无体 积较大或成堆分布的异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