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新中国成立初期现代中国外交资料
《当代中国外交》课件
成员国:中国是亚太经合组织的创 始成员国之一
作用: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发挥着 积极作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促 进贸易自由化,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合 作与交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地位: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具有 重要地位,是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 重要力量
贡献: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中提出了 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倡议和方案,为亚 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 贡献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CONTENTS
添加目录标题
当代中国外交 概述
中国与世界主 要大国的关系
中国在地区和 国际组织中的 外交活动
中国外交面临 的挑战和机遇
PART ONE
PART TWO
古代中国:以朝贡体系为主, 强调“天下”观念
科技交流:中欧在科技领域开 展广泛合作,共同推动科技创
新
人文交流:中欧在文化、教育、 旅游等领域加强交流,增进相 互了解
历史渊源: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历 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交流
经济关系:中日两国在经济上互为 重要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对象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政存在分歧
军事关系:两国在亚太地区存 在军事竞争,但也在反恐等领
域进行合作
政治关系:互相视为优先合作 伙伴
经济合作:能源、贸易、投资 等领域合作紧密
文化交流:教育、艺术、科技 等领域的交流频繁
安全合作:在反恐、维和等领 域有广泛的合作
经济联系:中欧贸易额持续增 长,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政治合作:中欧双方在联合国、 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保 持密切合作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2021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整合+高考真题]
专题12 新中国对外关系发展历程【知识整合】新中国外交发展阶段特征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6年):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成就:①1949年,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麦、瑞士、芬兰建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③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印度方面的赞同,并写入两国的协定。
④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促成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③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1954年,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⑤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
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
⑥从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国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成就:时间成就1971年①重返联合国(第26届联合国大会)②“乒乓外交”;③基辛格秘密访华。
(基辛格:尼克斯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72年①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美方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态度,两国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②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8年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两国间《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现代中国外交关系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包括( )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B、平等互利
C、互不干涉内政
D、维护世界和平
16
6、最能说明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的事件是 (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C、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7、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发生重大 转变的关键是( ) A、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 B、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 C、中美关系逐步缓和 D、中日邦交正常化 17
重难突破:
•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及其取得的成就:
– 方针:新中国初期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方针,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一边倒”。 –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 家建交,打破了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政策;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 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出席日内瓦 会议和万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推动了会议的进展,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声 8 誉。
重难突破:
•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 重要活动及作用:
–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 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 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 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 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 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1
重难突破:
重难突破:
• 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活动及作用:
– 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 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 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 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 争。 – 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 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 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 10 合作组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考点22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教案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 D
解析 根据“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可以判断,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故D项符合题意。“冷战”政策是由美国发起的针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仅针对中国,中国成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体现西方“冷战”政策的彻底破产,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中美关系缓和与中日邦交正常化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打开新局面的关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7.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主题一 建国初期的外交特点及作用
1.图示构史——“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2.重要史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考点22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之小船创作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
1.外交政策
和方针
[微点拨]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者各有侧重,“另起炉灶”解决的是对外战略问题,“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解决的是对外交往中的战术问题。
2.成就
[图解识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4.方法总结——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可归纳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方针: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两大会议:即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三大政策: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四点成就:与苏联等17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
五项原则: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图文解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突出特点及作用
课件3:第14课 当代中国的外交
重要任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含义: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必要性: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肃清帝 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影响,是新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 表现:首先是由国家管制对外贸易,收回对中国主权影响最 大的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
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 含义: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 阵营一边。 意义: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 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 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1954年6月,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7年9月在福建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
三、中共十八大以来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指导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 2.积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1)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 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2)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 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 国家的关系。 (3)提出“真实亲诚”理念,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为进一步 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1956年,又与挪威、南斯拉夫等国建交,同英国、荷 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外交成就
a.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 点的建交高潮。 b.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1964年,中国与法 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二、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①它既考虑到了与会各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和维护民族独立 、发展本国经济等共同要求,又考虑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 形态等差异。(考虑到了与会各国的“同”和“异”) ②它充分表达了中国政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殖民主义的 正义态度。(体现了“万隆精神”) ③它是一个能够兼顾各方要求和利益的充满智慧的外交方 针。
7、影响外交的因素有
4.(2012年海南24)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大型项目实际完成投资196.1 亿元,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总额的44.3%,已建成投产的重工业企业也多集 A 中在东北。促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是() A.便于就近接受苏联援助 B.美国形成对华包围封锁 C.有利于支援抗美援朝 D.中日两国关系发生变化 5.(2015·广东·17)表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 史实的结论是( B )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年份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苏联 30 41.3 51.759 美国 21 0.4 0.003 其他国家 49 58.3 48.238
表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6.(2010·课标3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 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 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 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D )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7.(2018.浙江单科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 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 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 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 A. 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 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 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 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8.(2018.全国卷Ⅰ30)1948~1949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 中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 性。中共中央考虑: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用积极办法争取这 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A A. 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 中国突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D. 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
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高三历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考点归纳一、静心自学、主干梳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形势及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时面临着怎样的外交形势?主要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有利形势: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削弱② 欧亚人民民主国家的出现③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不利形势:① 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②美国对新中国封锁、孤立、包围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外交政策及基本方针,产生了怎样的意义?政策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一边倒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3、新中国初期外交基本方针是之一是“一边倒”,分析实行这一外交基本方针的原因有哪些?①从目的看: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②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③从国家性质上看:新中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因而也是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一支重要力量。
④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国革命的盟友。
注意:“一边倒”也不是盲目的顺从苏联。
(二)第一次建交高潮 1、中苏关系①中苏建交;②毛泽东、周恩来访苏;③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与孤立,巩固中苏团结针对训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新中国杰出外交家
新中国杰出外交家作者:章文晋来源:《百年潮》2016年第08期熟悉章文晋的人会把他说成是传奇式的人物,但他从不居功自傲,是一位真正的人民勤务员。
作为周恩来总理亲自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官,他在起草外交文件、边界谈判、开拓和发展中美关系、开展友好交流等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跟随周恩来走上外交之路1927年,13岁的章文晋赴德国留学。
次年即加入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参加了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的活动。
当时德国语言组的成员有成仿吾、廖承志和张崿等八个人,章文晋年纪最小,是唯一一个共青团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章文晋回到上海,投身党的地下工作,在中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编辑《中联报》。
1935年,他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参加了一二·九运动。
1938年,他在清华南迁途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到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工作。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加强对红十字会的控制,中共党员陆续撤出。
此后,章文晋到西南联大完成学业。
1944年秋,党中央决定把大后方一批学生出身的党员撤回延安,以便为抗战胜利后解放区的建设储备人才。
章文晋亦接到调令,准备经重庆赴延安。
章文晋到重庆后,领导决定把他留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外事组工作。
这成为他外交生涯的起点和一生的重要转折点。
当时,外事组受周恩来、叶剑英直接领导,章汉夫、陈家康、龚澎、王炳南等都是外事组成员,后来乔冠华也加入这一队伍。
周恩来原来的秘书兼翻译是龚澎,龚澎后因工作繁忙,便推荐章文晋接替了她的工作。
重庆谈判期间,毛主席在会见加拿大驻华大使时,章文晋被选定做翻译。
会见后,毛主席夸赞彬彬有礼的章文晋说,这位先生翻译得不错啊!主席可能误把他当成加拿大使馆雇员了。
章文晋赶忙说,主席,我是八路军办事处的工作人员。
主席听后非常开心。
此后,章文晋亲历了1946年周恩来与马歇尔谈判的全过程。
在谈判的过程中,国、共、美三方代表都带自己的翻译,轮流上场担任翻译。
但在谈判过程中,国、美代表都发现,他们的翻译难以胜任翻译工作。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与特点作者:陈雪飞来源:《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04期从新中国成立迄今,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经历了“初创期”“调整期”与“建制期”三大阶段,建立了以“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为主要支撑的战略架构,并形成了“主动引导”“内外并重”“依托传统”等鲜明的特点,凸显了中国公共外交含蓄、包容与强调合作的内在机理。
新中国公共外交的历程“公共外交”这个名词真正为我们所用在2001年美国“9·11”事件之后。
之前虽然没有“公共外交”一词,但我们一直以不同的形式践行着“公共外交”之实。
总体而言,可以把新中国的公共外交分为三大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初创期。
尽管建国之初我国的宣传基础并非一片空白,但需要重建与整合。
1949年10月,新中国一成立,我们就建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下设新华通讯社、广播事业管理局和国际新闻局(1963年又改组为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简称外文局)等。
截至1966年初,新华社国外分社已发展到51个,初步形成了国际报道网络。
对外发稿也从最初只用英文发展成为使用五种外文的对外传播体系,发稿对象广及世界87个国家;同时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广播语种达到32种。
1958年3月,在周恩来总理支持下,隶属于外文局的中国唯一一份新闻周刊《北京周报》在北京创刊,致力于向国外及时报道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的发展情况。
当时印度、印尼等第三世界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的办公室都订阅了《北京周报》,将其作为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
1966年“文革”开始以后,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对外宣传开始转向以输出中国革命经验为重,忽视受众特质,极大地影响了对外传播的信度和效度。
不过,尽管彼时我国的对外宣传受到冲击,几近停滞,但在人文交流方面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方面依靠建国之后与亚非拉国家的广泛联合,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我们在1972年恢复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另一方面,由于与苏联关系的调整,我国与西方国家的敌对关系开始得到缓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故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人民欢欣鼓舞。
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敌对势力虎视眈眈,这个新生国家百废待兴、步履艰难。
凭借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凭借着一代代领导人的睿智决策,中国一步一步真正走上了国际舞台。
万隆会议,中国精彩亮相,万隆精神延续至今。
重返联合国,中国走向世界,逐渐成为举足轻重的一员。
中国海军亚丁湾护航,展示了大国担当。
中国与苏联以及美国两个大国的关系折射出时代风云变幻,令人无限感慨。
历史大潮浩浩荡荡,每一朵浪花都足以激奋人心。
本报独家专访新中国重大外交事件的五位亲历者,听他们讲述那些动人的故事。
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中国走向亚非、走向世界”1955年4月18日至24日,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政府代表团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亚非会议,又称万隆会议。
这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
1955年4月19日下午,印度尼西亚万隆会议会场外,中国代表团印尼文翻译黄书海通过广播,认真聆听着周恩来总理的大会补充发言。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时隔64年,87岁的黄书海仍能一字一句地背诵出周恩来当年掷地有声的开场白。
“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经历了三大挑战。
”黄书海说。
第一次挑战是震惊中外的“克什米尔公主号”爆炸事件。
“那天晚上11点多,使馆里的工作人员都围坐在一起,让我把短短几行的新闻念了一遍又一遍,大家非常担心代表团和周总理的安危。
”躲过暗杀阴谋的周恩来毅然赴会。
“周总理的果敢举动赢得了亚非国家的敬重。
”黄书海赞叹。
“大会发言一开始,一些受美国指使和操控的代表开始对中国进行无理攻击和指责。
这是第二次挑战。
”黄书海回忆,周恩来沉着冷静应对,决定把原来的长篇发言分发给各国代表,并即席起草了一个简短的补充发言。
这段18分钟发言成为中国外交史上的经典之作。
年轻的新中国向世界展示出热爱和平的友好姿态。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5.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资料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5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5.3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时作业人民版必修1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加入社会主义阵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逐渐改善了同美国、日本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还积极参与周边的区域国际组织,如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始终坚持( )①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原则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对外开放政策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③④解析:维护国家利益是我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是我国外交的方针。
③④并不是贯穿始终的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提出来的,对外开放是1978年以后才实行的。
答案: A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同俄罗斯、越南、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发展友好关系。
这主要说明新时期我国( )A.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B.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C.重视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解析:俄罗斯、越南、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都是中国的邻国,积极发展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说明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建立和平的周边环境。
答案: B3.(2016·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1世纪初,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而采取的重要举措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与美国实现外交关系正常化C.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D.倡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2001年中国为推进新型区域合作、促进中亚地区和平与稳定,与俄罗斯及中亚四国共同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故D项正确。
答案: D4.(2016·浙江嘉兴第一中学检测)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
建国初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的渊源及启示
建国初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的渊源及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世界局势处于美苏两级格局的乌云之下。
此时,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对于新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新政权根据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以及当时国际形势,提出和平共处的五项外交原则,不仅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而且对当下外交政策也产生一定启示。
标签:建国初;和平共处;现代启示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来源和平共处五项原則是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由当时的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处理两国关系的思想体系。
它规定中印两国之间互相尊重、互不侵犯、互不干涉等,紧接着,这个外交准则得到周围邻国印度以及缅甸的认同,并以联合声明的形式加以倡导。
之后的日内瓦会议和万隆和会问题的成功解决,说明中国初期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外交家的聪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1](一)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历史传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厚重的文化传统以及道德规范,爱好和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精神追求。
春秋时期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义”,中华民族受到儒家思想以及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历代统治者的活动范围基本固定。
传统的非战”、“和为贵”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爱好和平的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
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以战争的形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至此,中国逐渐沦为两半社会性质的国家,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均未能救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基本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
连年的战争导致除了东三省以外基本没有可以完整通车的铁路;国内经济方面,虽然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经济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但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相比,差距甚远。
因此,废除封建主义、发展民族经济,建设富强的人民共和国[2],是当时中国所必须首先要做的。
而国家建国初期美国的封锁、外交孤立等政策,使得中国必须采取和平的外交政策才有可能同其他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历史-必修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走向世界舞台,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会议的圆满成功。
(2)20世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出现重大突破的时期,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国际上掀起了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3)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特点和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外交成就,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
一、独立自主,灵活多变——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背景①两大阵营严重对立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企图扼杀新中国政策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就①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②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③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日内瓦会议(3)(4)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1.特点:“两只拳头打人”和“一大片”的外交政策。
2.原因(1)朝鲜停战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利用台湾问题搞“两个中国”的阴谋;继续在台湾海峡进行军事活动;发动侵越战争,从南面威胁中国安全。
(2)50年代末期,苏联实行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企图损害中国的主权,遭到中国严词拒绝;1960年,苏联突然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停止对中国的经济技术援助;苏联在中蒙、中苏边境大量增兵,从北面威胁中国安全。
中苏关系紧张,我国外交环境恶化。
9.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宗旨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条外交原则?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地位?
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调整?(依据和成就)
【议:课中讨论1】
材料:中方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历 来主张并积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赞成半岛无核 化,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朝鲜半岛的扩散。这不仅是本地区 和平与稳定的需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我们认 为,朝鲜的安全必须得到切实的保证。只有通过有关各方建设性 的对话、磋商和真诚合作,才是最终解决朝核问题唯一正确和有 效的途径。中国与国际社会一样十分关注近来围绕朝核问题出现 的一些情况,真诚地希望有关各方能保持克制,从维护朝鲜半岛 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 和谈判努力寻求以和平外交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1)我国政府的上述立场表明我国奉行什么样的外交政策?
【议:课中讨论1】
材料:中方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我们历 来主张并积极致力于维护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赞成半岛无核 化,反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在朝鲜半岛的扩散。这不仅是本地区 和平与稳定的需要,也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同时,我们认 为,朝鲜的安全必须得到切实的保证。只有通过有关各方建设性 的对话、磋商和真诚合作,才是最终解决朝核问题唯一正确和有 效的途径。中国与国际社会一样十分关注近来围绕朝核问题出现 的一些情况,真诚地希望有关各方能保持克制,从维护朝鲜半岛 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通过对话 和谈判努力寻求以和平外交的方法解决有关问题。
回顾2016年外交部经典回应
【导:导入课程】
回顾2016年外交部经典回应
【导:导入课程】
回顾2016年外交部经典回应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第九课 Nhomakorabea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3课 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课件 人民版必修1
2.中国参加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
(1)召开:2000年9月,在 美国纽约 举行。
(2)贡献:江泽民在大会上阐述了中国关于促进人类和平与发 的宗旨和原则的立场。 (3)意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建设性作用。
展、国际关系民主化、加强 联合国 作用、维护《联合国宪章》
误区警示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指参与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是在联合国框架下进行,而地区 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是以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来体现。
其他国际性组织的外交活动,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不同。
三、推进新型区域合作
1.基础:在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开展 多边外交 的
基础上,中国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2.表现 (1)亚太经合组织 ①1993年11月,参加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2001年10月,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 会议。
1 2 3 4 5 6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外交策略也发生相应调整,主要目标是( A.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孤立政策 B.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C.解决国家安全问题 D.联合美国对抗苏联 )
1 2 3 4 5 6
解析
A项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实现,C项本身不存在,
图一 1954 年中国
代表团访问印度
1 2 3 4 5 6
图二 1972年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 中国庆祝,加入世贸组织
1 2 3 4 5 6
请回答:
(1)上述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重大成
就?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图一: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确认并倡导了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影响: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知识归纳总结日内瓦会议的目的、过程、结果和意义;
通过网络下载图片、材料和视频,并在课件中插入视频
通过网络下载相关图片
讲授新课
展示地图,要求学生观察地图,并阅读书本P108正文第一段,思考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处于怎样的国际环境下?”分析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背景;
观察地图,阅读课本,得出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制定的国际背景“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尖锐对立”。
通过网络下载地图,并将地图插入到课件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识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重点)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难点),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运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是什么?(重点)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1、通过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培养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填表等方式,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3、通过史料的引用与分析,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4、通过引用现实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和观点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观看图片,阅读材料,了解中国与17个国家建交的史实
通过网络下载图片和材料
介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第二个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思考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外交成果
作者: 陈晨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8
出版物刊名: 求知导刊
页码: 54-54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24期
主题词: 文化外交 外交成果 外交举措
摘要:当今社会,文化外交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和外交手段.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外交使命任重而道远,成为我国展现自身独特文化价值理念、开辟特色发展道路和树立大国形象的有效方式.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外交就受到我国领导人的重视,在国际周边环境对我国不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主席运用文化外交打开了我国外交新局面.因此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外交成果不仅是对我国开展文化外交工作经验的总结,更会给我国今后的文化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国家性质看: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是中 国革命的盟友 从目的看 :
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维护世 界和平、安全和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中苏意识形态相同:
中苏两国都是在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的革命的, 在革命成功后又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这充分说明 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方面有着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使两国无论在国际事务中,还是在广大人 民群众中,都轻易地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
4、意义: 标志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难点突破二:正确认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与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的的区别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目的
内容 影响
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 超出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 别 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 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认识:弱国无外交;国际地位来自国家 实力;
【高考考点】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2、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
1、背景: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 国家利益:巩固政权、保卫和平、捍卫主权、打
A.香港已回归,成为中国与西欧交往的重要桥梁 B.改革开放前,中国没有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C.新中国外交史上,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曾有特殊地位 D.捷克已加入欧盟,成为中国往西欧各国邮件的中转地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1、提出: 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 2、目的: 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 3、内容: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 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
2、对“一边倒”的正确认识 “一边倒”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不同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 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放弃独立自主的原则,无条件地倒向苏联一 边,而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相反,在实行这一政策时,仍坚持 独立自主的方针,还从苏联手中收回了特权。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的原因
从当时的国际形势看: 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 新中国实行孤立和封锁政策
单元结构
新 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 (基础) 中 国 50 年代中后期 60 年代末 (困境) 外 交
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
(突破)
(调整)
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
外交是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是一个国 家综合国力的体现,被称为国家实力强弱的 晴雨表。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 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根本)
【提升训练一】 1、(2010广东文综,18)下表是我国某时期的国际邮件资 费表(部分),从中可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邮件种类 计费单位(每10克) 亚洲各国 航空 苏联及东欧民主国家 西欧各国(捷克转) 西欧各国(香港转) 其他各洲 邮资(元) 0.32 0.48 0.48 O.80 O.80
“一边倒”与独立自主相矛盾吗?为什么?
“一边倒”外交方针,既不意味着中国政府绝不同 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来往,也不意味着中国政府 放弃独立自主,无原则地倒向苏联一边。 “一边倒”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 二者并不矛盾。 后来,苏联的一些不友好做法就遭到中国抵制。 注意:“一边倒”方针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 的提出,是与新中国建国初期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 势相适应的,在维护国家利益,打破美国孤立、遏 制中国的企图,增强中国的政治经济实力和国防安 全等方面都曾起过积极作用。 在处理国家之间的关 系方面,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典型例题1】(2009广东文基,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 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 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 是(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典型例题2】1950年7月7日周总理签发了任命韩光为大连财产 接收委员会首席代表的《任命通知书》,以备接收苏军从旅顺口 海军基地撤退以后移交的一切代管或租用的财产。此任命书签发 的主要背景是( ) A、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 B、新中国正式与苏联建立了新外交 C、朝鲜战争爆发后加强大连防务的需要 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破封锁
国内形势: (包括2、3)
历史:新中国是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础上建立的,帝国主义与旧中 国存在不平等的外交关系,而且在华有特权和不正当势力 现实: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不强
2、内容 (1)总方针: (2)具体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方针 内涵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 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 先清除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一切 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 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作用 改变半殖地位,在交往中 独立自主 巩固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 外交关系的基础 使新中国不致孤立
“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
“一边倒”
3、成就: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 (1)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2)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是中苏发展两国友好合作关系 的一个平等条约。
【难点突破一:正确认识三大外交政策】 1、区别三大外交政策各自解决的问题 “另起炉灶”解决的是怎样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 子再请客”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 外交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一边倒”解决的是如何与社会主 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三大外交政策 维护独立自主和主权为主 注重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差别 巩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独立
2、特点: (1)包容性: 可适用于不同制度、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可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问题, 也可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问题。 (2)开放性: 它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的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与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