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CT结构: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控制部分。
二、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所测得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CT 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
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中,经过数模转换后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电子系统的一些必要的变换后输至荧光屏显示出图像,故又称横断面图像。
1、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
2、“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
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64层图像。
简单说,主要就是探测器数量的不同,排数越多,检查时间就越短。
越有利于运动部位的检查,如心脏。
但是对于其他部位来说,检查结果差别不大,都能满足诊断需要。
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
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
它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MRI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CT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来成像;MRI则是利用人体内含有的氢质子发射出的信号成像。
CT检查基本上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由于对体内出血、钙化、骨骼、空气以及脂肪等比较敏感,特别用于观察病变内出血或者钙化灶、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肿瘤及骨骼退行性改变)等,在肺部检查、腹部检查等方面也有优势。
另外,CT成像速度很快,特别适合进行心脏及大血管的显示,当然这需要向静脉里注射一定量的含碘造影剂。
MRI则在软组织检查方面优于CT,多用于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梗死、炎症、肿瘤、脊髓炎、脊髓肿瘤、椎体病变等)及腹部、盆腔、四肢软组织病变等。
在某些部位,CT与MRI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检查的敏感性,比如软组织病变但怀疑有出血钙化者。
“CT”,“MRI”,“X光(DR)”,“B超”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门的断面或立体图像。
“X光(DR)”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作用,在穿透人体的时候呈现出所检部位的基本形态。
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产生回声的原理来检查的。
“MRI”磁共振利用原子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转换成图像。
“MRI”如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
对于骨、关节、脊髓、盆腔脏器、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
可用来观察神经、脊髓等椎管内软组织,因此用来检测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更佳。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清晰度更佳,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
,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显著高于X线。
“X线”是临床骨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其效果在于检查骨、脊柱、关节等有无器质性病变,。
“B超”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比如胆囊结石,有高度准确性,。
对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肝癌、肠道病变准确率也较高。
“CT”可以诊断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