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
CT检查与ECT检查的区别
CT检查与ECT检查的区别CT是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的简称,它的发明是x线诊断的一次重大突破,较之目前通用的X线摄影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发现普通X线片上不能发现的较小病变。
通过CT检查可以得到人体某个断面上的清晰图像。
目前的技术可将人体每隔1厘米的厚度切一个横断面,因此可以查出1厘米左右的肿瘤。
1979年CT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CT对脑肿瘤和颅内疾病的诊断价值最大。
10分钟之内就可鉴别颅内占位的性质,并可直接了解病变部位的大小。
其次可用于胸腔、腹腔脏器肿瘤的检查,可检查出直径2厘米的肝癌,检查胰腺癌的准确率达87%,肾肿瘤的准确率几乎100%。
对盆腔肿物,CT也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CT具有图像清晰、分辨率高、诊断效果好的优势,但也不无缺点。
主要是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为普通X线摄片的数十倍。
因此,如果普通X线或其它方法如B超即能确定肿瘤位置、大小及性质者,就没有必要再作CT检查了。
顺便提一下ECT,与CT虽是一字之差,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检查方法。
ECT的全称是发射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是一种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检查方法。
当放射线核制剂投入(口服或静脉注射)体内后,在适当时间内,丫照相机(一种摄取体内放射线核素图像的仪器)摄取影像,并以计算机辅助,使成像和显像分析更为精确,也是目前较先进的癌症检查、诊断方法。
主要用于甲状腺癌、骨骼等部位肿瘤的检查,尤其常用于骨转移性肿瘤的检测,比普通X线拍片可提前3―6个月发现病变。
因此,对一些较易发生骨转移的癌症。
如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食管癌等,即使没有骨痛,也可作术前或术后检查,以期早期发现转移灶。
但必须注意骨的炎症、血流改变、骨折修复,关节退行性变、骨畸形性病变以及代谢性骨病变也可出现阳性结果,这是应该予以鉴别的。
医学图像处理-第3章-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3.灰度
灰度:指图像面黑白或明暗的程度。 从全黑到全白可有无数个不同的灰度。 CT 影像是以灰度分布的形式显示的图像 。
CT图像的本质是μ成像。
若CT值按2000个计算,相应的灰度值也有 2000个,即从全黑(CT值为-l000)到全白 (CT值为+1000)有2000个不同的黑白或明 暗等级(灰度),CT像是一个灰度不同、且 灰度变化不连续的图像。
造成CT图像的不均匀性。
22
2.CT值
μ是一个物理量,CT值表达人体组织对X线
衰减的量值 。
CT值定义:CT影像中每个像素对应的物质 对X线线性平均衰减量大小的表示。应用中 CT值:人体被测组织的吸收系数与水的吸收
系数的相对值: CT值x wK w
CT值单位“HU” 。μw为73keV能量X线在水
解出180×180个单元体所对应的μ 。 32
3.2.2 数据采集基本原则
CT成像数据采集是利用X线管和检测器等的 同步扫描来完成。 检测器是一种X线光子转换为电流信号的换 能器。 1.须按空间位置有规律地进行 X线束经被测人体层面吸收的投影是X线束 扫描位置的函数。 数据采集须按照被测人体层面的空间位置有 规律地进行。
主要内容 3.1 CT成像技术发展 3.2 CT成像原理 3.3 数据采集与扫描方法 3.4 CT图像重建 3.5 CT图像处理 3.6 图像重建方法
4
第一节 CT成像技术发展
5
3.1 CT成像技术发展
1917年,雷登(J.Radon) 指出对二维或三 维的物体,可以从各个不同方向上的投影,用 数学方法计算出唯一的一张重建图像。称之谓 雷登变换。
7
1967年,豪斯菲尔德(Godfrey Hounsfield)制成了 第一台可用于临床的CT。1971年9月第一台头扫 描CT机安装在英国的一所医院中。
CT诊断题大全
CT诊断题大全1.何谓CT、何时由谁发明?我国何时制成第一台CT?答:CT中文全称之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摄影,又称计算机体层成像,由扫描机架、扫描床、计算机及显示器、存储器及外周设备构成,依扫描方式分为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等。
1967年由英国工程师霍斯菲尔德(Hovnsfieid)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发明,1971年第一台头颅CT 机应用于医学临床,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与北美放射学会分别宣布CT机诞生,1974年美国工程师Ledley设计出医学全身CT,1979年与发明CT机有关的要紧人士美国的科马克与英国的霍斯菲尔德共获诺贝尔医学奖。
1990年我国制成第一台D31型全身CT机。
2.简述周围型肺癌的定义及CT表现答: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生于肺段下列支气管的肺癌,发生于小支气管,以局部形成小结节的方式生长、形成肿块。
CT可见肺段下列支气管出现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较大的肿瘤可发生坏死形成空洞,壁常较厚且厚薄不均,内缘凹凸不平。
肺尖癌在CT上可见侵犯临近肋骨破坏。
3.简述椎间盘突出的CT表现?答:CT显示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为椎管内见与椎间盘密度一致的局限性软组织影,并可有钙化;间接征像有硬膜外脂肪间隙受压、移位或者消失,硬膜囊受压变形及神经根受压、移位、“淹没”。
4.某肿瘤患者出现左侧喉返神经麻痹,最可能的原因是哪一组淋巴结转移?答:主肺动脉窗组淋巴结转移。
5.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要紧CT征象有什么?答: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要紧CT征象—主动脉呈双腔征象、真腔造影剂浓度通常高于假腔、真假腔之间可见低密度内膜瓣、假腔内能够继发血栓形成等。
6.诊断肺隔离症的最有特征性的CT影象表现是?答:CT增强扫描显示来自主动脉的血管进入病变区。
7.诊断支气管扩张安全无创伤的最佳检查方法是?答:HRCT,即高分辨CT扫描,CT检查方法之一,要紧扫描要求是:①薄层,要求使用2mm下列准直;②高分辨骨重建算法,512x512重建矩阵;③高扫描条件:包含使用峰电压与电流;④较小的扫描野(SFOV)或者靶扫描,此。
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
上级主管部门於每年年底将该年度“CT机评审发证情况汇总表”(附录4)及“CT机性能检测结果汇总表”(附录5)报总后勤部卫生部“军队大型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评审管理办公室”备案。
三. 评审内容
(一) 性能检测
1.性能检测使用的基本术语及检测方法见附录6和附录7。
2.性能检测及指标要求见表1。
3.新出厂CT机验收检测结果必须达到产品标准、说明书、双方合同或协议中的技术条款要求。厂家未给出的性能参数指标可按表1中验收检测给出的指标执行。
4.上级主管部门收到“CT机性能检测报告”后,组织评审人员评审,参加评审者不得少于5人。首先评审设备的临床照片质量,填写“CT机临床照片评估报告”(附录3),然后根据性能检测报告和临床照片评估报告,评定CT机的应用质量状况,并填写“CT机应用质量评审报告”(附录3)。
(三) 发证
评审合格者,由上级主管部门发给《大型医疗设备应用许可证》,并报总后勤部卫生部备案。评审不合格者不予发证并暂停使用,但允许使用单位对机器进行维修、调试后重新申请评审。设备质量严重影响临床诊断、无法修复者,禁止使用。
在场均匀性扫描的位置上,其他条件不变,采用不同层厚和不同mAs再分别扫描两次。
管电流(mAs)
层厚(mm)
图像序列号
2.2.数据测量
2.2.1.光标定位精度测量
光标定位精度为 mm。
2.2.2.层厚测量
调用体模定位扫描像,测量四条斜线像半高全宽度。(图像序列号:)
背景窗位(邻域CT值)LEVEL1=
2.检测组由检测机构派出的经过培训并具有CT机检测资格的人员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组成,总人数不得少于3人,检测人员不得少于2人。
3.检测工具为国际和国内认可的。检测工程及方法参见本规范正文和附录7。检测过程中填写相应的“CT机应用质量性能检测记录”(附录2),检测完成后填写 “CT机性能检测报告”(附录3)。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二. X-CT成像原理
灰度显示—在图像上,体现各像素黑白或明暗程度的量 1000
0
-1000
44
三.传统X-CT的扫描方式
传
静止-旋转
(S/R)
统
C
T
扫 单束平移-旋转
描
(T/R)
扫描方式
旋转-旋转 (R/R)
方
式
窄扇形平移-旋转
(T/R)
45
单束平移-旋转(T/R)方式
第一代CT
特点: 直线笔形扫描束 单一探测器 一次平移获得240个数据 每次旋转1度 共重复180次 检测一种层面4-5min
为了消除反投影法重建图像中的边沿 失锐,在实际中采用是滤波反投影法,或 卷积反投影法。此办法是把获得的投影函 数做卷积解决,即人为设计一种滤波函数, 用它对所得投影函数进行改造,而后用这 些经改造过的投影函数进行重建,以达成 消除伪影的目的。
37
滤波反投影重建
38
二、X线-CT成像原理
滤波反投影法
在 1972年, 两位
科学家 -
Hounsfield and
Ambrose- 推出
第一幅临床CT
图像 ...
7
一、X线-CT的历史
❖ 1917年奥地利数学家雷当(Radon):根据 面投影到线并重建图像的计算公式。
❖ 1963年美国物理学家柯马克 (A.M.Cormack):在“应用物理杂志”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上发表了二篇 题为“用线积分表达一函数的办法及其在 放射学上的应用”的系列文章。
8
一、X线-CT的历史
❖1967年至1970年间英国EMI公司的工程师豪 斯菲尔德(G.N.Hounsfield)研制成功世界 上第一台用于医学临床的X线CT扫描机,于 1971年9月被安装在伦敦的AtkinsonMorley’s医院。
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
【编号】B4.2.2.29【名称】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别名】【适应证】X线计算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是X线与电子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对物体的体层面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新技术。
自1972年第一台适用于头颅检查的CT机研制成功以来,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检查范围也扩展到全身各个部位。
1.头部(1)头部外伤:特别是对颅内出血的定位、定性、定量具有特殊意义。
而且可协助指导颅内血肿的处理。
(2)颅内肿瘤:CT为较为安全无创而可靠的方法。
经平扫及增强检查多数能够诊断。
(3)颅内感染:对诊断颅内脓肿效果理想。
对脑炎的鉴别诊断及对脑膜炎并发症的诊断及处理也有帮助。
(4)脑积水:CT有特殊效果,可将阻塞部位和原因、伴随病变、脑室的大小及脑皮质的厚度准确显示。
(5)其他:CT对眼眶、中耳、鼻窦及口腔疾病的诊断也有较大帮助。
2.体部 目前主要用于腹部脏器,特别是肝脏、胰腺和腹膜后病变的诊断。
对于盆腔病变及胸部病变,由于有其他有效的诊断方法,CT应用相对较少。
CT 还可应用于检查脊柱和椎管内病变,与脊髓造影结合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
【禁忌证】一般无特殊禁忌,但CT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脑干病变、乳房病变的诊断尚不理想。
对心脏病变的诊断尚在研究阶段。
检查费用昂贵也在某些情况下限制了其应用。
【准备】1.患儿的制动 检查过程中,患儿的制动十分重要,因为轻微的活动就会产生伪影,影响图像质量。
除取得患儿合作外,头部和躯干均需固定。
一般需给予镇静剂甚至在麻醉下进行。
2.用药前应做碘过敏试验。
3.应准备好抢救用品。
【方法】1.原理 CT装置由扫描装置、计算机系统和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组成。
扫描装置即收集透过被查体X线信息的部分,主要由X线管和探测器组成。
X线管发射的X线经准直器形成狭窄的射线束,限制在某一体层面进行扫描。
X线透射物体后的强度,随物体的吸收系数或组织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测定透过的X线量,数字化后经过计算得出该层组织各个单位容积的吸收系数,然后用迭代法、褶积法或傅利叶变换法进行图像重建。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X线摄影(radiography ):是X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 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 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CT):经过准直器的X 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 )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通过对静磁场(B)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 )作为载体,经X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 ,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 ,IP):是CR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 ,FPD :数字X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 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成像名词解释
第三章
1.潜影:是感光胶片被曝光后,在胶片内部产生的微量的新生银原子集团。 2.感绿胶片:这是一种配合发绿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吸收光谱的峰 值约为 550nm。 3.感蓝胶片(色盲片) :是配合发蓝色荧光增感屏使用的胶片,感光乳剂的 固有感色是以蓝色为主,不添加色素。其吸收光谱的峰值约为 420 nm。 4.感光中心:就是在乳剂的制备过程中形成的微量银质点。 5. 感光效应: 使感光系统 (屏-片系统) 产生的感光效果称为感光效应 (E) 。 6. 胶片特性曲线: 是指曝光量与所曝光量产生的密度之间关系的一条曲线, 由于这条曲线可以表示出感光材料的感光特性,所以称之为〝特性曲线〞。 7.本底灰雾(最小密度 D min ) :感光材料未经曝光,而在显影加工后部分
被还原的银所产生的密度, 称为本底灰雾或最小密度。 它由片基灰雾和乳剂灰雾 组合而成。 8.片基灰雾:指感光材料不经显影,直接在定影中处理,将卤化银全部溶 解之后的密度。 9.乳剂灰雾:指乳剂制作中,为谋求一定的感度而产生的感光中心。带有 这种感光中心的卤化银结晶, 即使不经曝光在显影加工时也会还原成银。 这种较 大的感光中心称为灰雾中心, 灰雾度的大小取决于乳剂中灰雾中心的量。 乳剂灰 雾可由本底灰雾减去片基灰雾得到。 10.感光度(S) :是指感光材料对光作用的响应程度,也即感光材料达到 一定密度值所需曝光量的倒数。 医用 X 线胶片感光度定义为产生密度 1.0 所需曝 光量的倒数。 11.反差系数(γ值) :称对比度(contrast)系数。反差系数是指特性曲 线直线部分的斜率。 12.平均斜率(用 G 表示) :连接特性曲线上指定两点密度( Dmin 0.25 和
1 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 当 RF 脉冲中止后, 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三代:旋转-旋转
第四代:旋转-固定
第五代:电子束CT
(EBCT)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三、 CT检查方法
平扫
不用对比剂增强或造影的扫描
扫描方位多采用横断层面
检查颅脑以及头面部病变有时可加用冠状层面扫描 增强扫描ຫໍສະໝຸດ 常规增强扫描
动态CT增强扫描(dynamic CT enhancement scan) 延迟增强扫描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五、CT图像特点
CT图像是数字化模拟灰度图像
经数字转换的重建模拟图像 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pixel)按固有矩阵排列而成 像素的灰度反映的是相应体素(voxel)的X线吸收系数
CT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力
密度分辨力较常规X线图像高,相当于10~20倍 清楚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空间分辨力不及常规X线图像 CT增强检查有利于病变的检出和诊断
CT图像为断层图像
CT横轴位断层图像是含有一定层面厚度的组织结构的重建图像 密度并非代表任何一种组织(平均值),为部分容积效应或部分容积现象 利用计算机软件对CT轴位断面图像信息进行图像重组,为CT图像后处理技术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五、CT图像特点
肺窗(W:1000 L:-700)
2003年 2001年 第一台8排CT 第一台32排CT
1976年 第一台旋转-旋转CT
0.5s 0.5s 0.5s 0.35s 0.35s 2s 1min 10s 1s
0.5s
2s
1991
1998
医学影像学(第8版)
二、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36页
1
2
I0是入射前X线强度 I是入射后X线强度
μ是均匀介质线性衰减系数
d为物质厚度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37页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38页
❖ 公式1中所用介质是均匀一致介质,人体能够看成 全部组织衰减系数加权平均。
❖ 公式2是测定物质衰减系数基本关系式和基本依据 。经过它,得到投影值和二维分布矩阵,由此重 建出图像。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39页
❖ (二)CT图像重建基本方法
❖ 图像重建方法是图像矩阵求解方法。如有N×N 图像矩阵,有N×N个独立线性方程组,而且求解 N×N个矩阵中体素吸收系数 μij 。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52页
❖ (三)滤过器
❖ ①吸收低能X线,这些低能射线对CT图像形成没 有任何作用,不过却增加了病人照射剂量。
❖ ②使穿过滤过器和受检者投射线束能量分布到达 均匀硬化。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设备XCT
第53页
❖ (四)探测器
❖X 射线探测器(Detector)是一个将 X 射线能量转 换为可供统计电信号装置。 它接收到射线照射, 然后产生与辐射强度成正比电信号。通常,探测 器所接收到射线信号强弱,取决于该部位人体截 面内组织密度。密度高组织,比如骨骼吸收 X 射 线较多,探测器接收到信号较弱;密度较低组织 ,比如脂肪等吸收 X 射线较少,探测器取得信号 较强。这种不一样组织对 X 射线吸收值不一样性 质可用组织吸收系数 m 来表示,所以探测器所接 收到信号强弱所反应是人体组织不一样 m值,从 而对组织性质作出判断。
医学成像系统名词解释
《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1.X 线摄影(radiography):是X 线通过人体不同组织、器官结构的衰减作用,产生人体医疗情报信息传递给屏-片系统,再通过显定影处理,最终以X线平片影像方式表现出来的技术。
2.X 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经过准直器的X线束穿透人体被检测层面;经人体薄层内组织、器官衰减后射出的带有人体信息的X 线束到达检测器,检测器将含有被检体层面信息X 线转变为相应的电信号;通过对电信号放大,A/D 转换器变为数字信号,送给计算机系统处理;计算机按照设计好的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得到人体被检测层面上组织、器官衰减系数(¦)分布,并以灰度方式显示人体这一层面上组织、器官的图像。
3.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通过对静磁场(B0)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电磁波,使人体组织中的氢质子(1H)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RF 脉冲中止后,1H 在弛豫过程中发射出射频信号(MR 信号),被接收线圈接收,利用梯度磁场进行空间定位,最后进行图像重建而成像的。
4.计算机X 线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CR):是使用可记录并由激光读出X 线影像信息的成像板(IP)作为载体,经X 线曝光及信息读出处理,形成数字式平片影像。
5.数字X 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指在具有图像处理功能的计算机控制下,采用一维或二维的X 线探测器直接把X 线影像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的技术。
6.影像板(imaging plate,IP):是CR 系统中作为采集(记录)影像信息的接收器(代替传统X 线胶片),可以重复使用,但没有显示影像的功能。
7.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FPD):数字X 线摄影中用来代替屏-片系统作为X 线信息接收器(探测器)。
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
第八章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教学大纲要求掌握体层、像素、体素、扫描与投影、CT值、灰度、X-CT重建图像原理、窗口技术、窗宽和窗位;熟悉X-CT扫描方式、图像的再加工处理;了解评价图像质量的参数、X-CT的伪像及X-CT的展望。
重点和难点X-CI图像重建原理、窗口技术,以及图像重建数学方法中的卷积和滤波反投影法。
教学要点本章主要介绍X-CT的基本原理、图像重建方法、扫描方式与窗口技术等。
一、X-CT的数理基础X射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trans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X-CT)是指运用一定的物理技术,以测定X射线在人体内的衰减系数为基础,采用一定数学方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求解出衰减系数值在人体某剖面上的二维分布矩阵,再应用电子技术把此二维分布矩阵转变为图像画面上的灰度分布,从而实现建立断层图像的现代医学成像技术。
X-CT像的本质是衰减系数成像。
建立X-CT像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如何确定衰减系数值在人体内的分布,从而选择恰当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1.体层、像素、体素(1)体层体层指的是受检体中的一个薄层,也称之为断层,此断层的两个表面可粗略视为是平行的平面。
(2)像素像素(piXel)是指构成图像的这些“点子”,即构成图像的基本单元。
对于二维图像来说,这些像素就是图像平面的面积元。
(3)体素体素(voxel)是指在受检体内欲成像的层面上按一定的大小和一定的坐标人为划分的小体积元。
需要注意的是各体素的坐标排序一定要与各像素的坐标排序相同,亦即体素与像素在坐标上要一一对应。
实际中划分体素是对扫描野(受检体所在的接受扫描的空间)进行划分。
划分的方案可以有多种,比如有:160×160(=25 600个体素)、320×320(=102 400个体素)、256×256(=65 536个体素)、512×512(=262 144个体素)等划分。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
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CT)1拼音Xxiàn jì suàn jī duàn céng shè yǐng2英文参考Computed tomography3概述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亦称CT,是以X线为信号源,采用计算机断层方式获取人体内部组织图象的方法。
CT的基本理论是科麦克(Cormack)在1963年奠定的,而CT 技术与应用则由英国工程师霍斯费尔德(Hounsfield)和医生安布罗斯(Ambrose)在1 973年公开发表。
这种摄影方法是用扇形束(第一代CT为窄束)的X线对人体扫描,检测器将经过人体的X线转变为电信号,并经数字化后,输入到计算机里进行运算和处理,这样便得到十分清晰的射线剖面图象。
CT图象的对比度范围有4000个左右的灰度级,可以辨别出细微的组织结构差别,目前可以做到断层厚度为1mm。
CT根据扫描方式和扫描时间的长短分为1~4代。
第一代X线为窄束,有1~2个检测器,扫描时间需2分钟;第二代X线为扇形束,有几十个检测器,扫描时间为20秒;第三代采用扇形X 线束连续旋转的扫描技术,检测器阵列与X线源相对排列,围绕受检者同步转动,扫描时间仅2秒;第四代采用扇形X线束及固定呈圆环排列的检测器,X线管可绕受检查者作360°旋转,扫描时间也为2秒。
CT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头颅、胸、腹、脊椎等部位脏器检查。
目前,中医也用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和证的客观化研究。
4适应证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适用于:1.发现隐匿性病变,如肿瘤转移灶、盆腔和腹膜后肿块、腹膜后淋巴结及主动脉旁肿大的淋巴结等。
2.对临床已知肿块性质(如囊性、实质性、脂肪性、血性、脓肿)等进行鉴别。
卵巢囊肿和肿瘤,附件积液,血肿和脓肿。
3.协助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的诊断与分期。
4.病变定位,指引针刺活检或进行适型放射治疗。
5.协助观察病变大小,对放疗、化疗、抗生素等疗效反应,放疗后的纤维增生与复发肿块鉴别。
CT
CTCT一、医学中的CT全称:computed tomographyCT是一种功能齐全的病情探测仪器,它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简称1971年,英国科学家汉斯菲尔德成功地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诊病机,定名为X线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机。
这种机器由X光断层扫描装置、微型电子计算机和电视显示装置组成,可以对人体各部进行检查,发现病灶。
他和一位神经放射诊断学家一起,第一次为人体进行检查的对象是个怀疑患了脑瘤的妇女,结果在荧光屏上不仅现出了脑瘤的位置,甚至连形状和大小都清晰地显示出来,这一成功宣告了一个新技术的诞生。
CT机投入到临床以后,以它高分辨率、高灵敏度、多层次等优越性,发挥了有别于传统X线检查的巨大作用。
二、宝石的重量单位(克拉)克拉,或称卡、卡拉,从1907年国际商定为宝石计量单位开始沿用至今。
是珠玉、钻石等宝石的质量单位,和贵金属的纯度[2]比例。
1. (钻石等的重量单位)克拉(=200毫克),1克拉=0.2g2. (金子的纯度单位)开,百分比纯度为24开,如果18开,纯度是18/24=75%三、游戏中的CT赫赫有名的游戏cs中的警的别称Counter-Terrorist,反恐力量或反恐人员四、电力系统中的电流互感器电流互感器,CT即:current transformer电力系统中广泛采用的是电磁式电流互感器(以下简称电流互感器),它的工作原理和变压器相似五、建筑水电安装①管路敷设标注方法CT指电缆桥架②导线敷设部位:CT指电缆桥架敷设六、十字绣布CT的说明十字绣布是以“CT”为单位的。
指的是每平方英寸里所包含的格子数七、美剧《熟女镇》(Cougar Town)什么是CTCT(Computed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它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 线束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每次扫描过程中由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后的衰减X线信息,再由快速模/数(A/D)转换器将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输入电子计算机,经电子计算机高速计算,得出该层面各点的X线吸收系数值,用这些数据组成图像的矩阵。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名词解释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名词解释
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是一种医学影像技术,通过使用X
射线和计算机处理技术来生成人体内部的横断面图像。
这种成像技
术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的不同部位,然后通过计算机对X射线的吸
收情况进行处理,生成高分辨率的人体组织横截面图像。
CT扫描可
以提供关于骨骼、器官和组织的详细信息,有助于医生诊断疾病和
损伤。
CT成像通过使用旋转式X射线装置,患者平躺在扫描床上,X
射线管和探测器围绕患者旋转,同时进行X射线扫描。
这些数据被
传输到计算机中,计算机重建出横截面图像,医生可以通过这些图
像来观察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异常情况。
CT成像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检测肿瘤、骨折、出血、感染和其他疾病。
它还可以用于引导手术和放射治疗,以及
评估器官的功能和血液供应情况。
总的来说,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是一种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
术生成人体横断面图像的医学影像技术,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起着
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CT结构:扫描部分、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与记录系统和操作控制部分。
二、基本原理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所测得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器,转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而得到该层面各单位容积的X线吸收值(CT 值),并排列成数字矩阵。
这些数字可储存于磁盘或磁带中,经过数模转换后形成模拟信号并通过电子系统的一些必要的变换后输至荧光屏显示出图像,故又称横断面图像。
1、螺旋CT扫描,可以获得比较精细和清晰的血管重建图像,即CTA。
2、“排”是指CT探测器在Z轴方向的物理排列数目,即有多少排探测器,是CT的硬件结构性参数;而“层”是指CT数据采集系统(Data Acquisition System,DAS)同步获得图像的能力,即同步采集图像的DAS通道数目或机架旋转时同步采集的图像层数,是CT的功能性参数。
即有多少“排”探测器,一次扫描即可完成多少“层”图像的采集。
每排出2幅图像,因此一次采集可以形成64层图像。
简单说,主要就是探测器数量的不同,排数越多,检查时间就越短。
越有利于运动部位的检查,如心脏。
但是对于其他部位来说,检查结果差别不大,都能满足诊断需要。
CT还能区别病变的病理特性如实性、囊性、血管性、炎性、钙性、脂肪等。
CT检查有三种方法,一是平扫,为普通扫描,是常规检查;二是增强扫描,从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再进行扫描,可以使某些病变显示更清楚;三是造影扫描,先行器官或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与CT相比,它具有无放射线损害,无骨性伪影,能多方面、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能力,不需使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结构等独特的优点。
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
对颅脑、脊椎和脊髓病的显示优于CT。
它可不用血管造影剂,即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
它还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敏感地检出组织成份中水含量的变化,因而常比CT更有效和更早地发现病变。
MRI能清楚、全面地显示心腔、心肌、心包及心内其它细小结构,是诊断各种心脏病以及心功能检查的可靠方法。
CT是利用X线穿透人体来成像;MRI则是利用人体内含有的氢质子发射出的信号成像。
CT检查基本上可用于全身各个部位,由于对体内出血、钙化、骨骼、空气以及脂肪等比较敏感,特别用于观察病变内出血或者钙化灶、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肿瘤及骨骼退行性改变)等,在肺部检查、腹部检查等方面也有优势。
另外,CT成像速度很快,特别适合进行心脏及大血管的显示,当然这需要向静脉里注射一定量的含碘造影剂。
MRI则在软组织检查方面优于CT,多用于神经系统病变(包括脑梗死、炎症、肿瘤、脊髓炎、脊髓肿瘤、椎体病变等)及腹部、盆腔、四肢软组织病变等。
在某些部位,CT与MRI联合运用可以提高检查的敏感性,比如软组织病变但怀疑有出血钙化者。
“CT”,“MRI”,“X光(DR)”,“B超”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断层扫描,获得人体被检部门的断面或立体图像。
“X光(DR)”是利用了X线的穿透作用,在穿透人体的时候呈现出所检部位的基本形态。
B超检查是利用超声波产生回声的原理来检查的。
“MRI”磁共振利用原子自旋运动的特点,在外加磁场内,经射频脉冲激发后产生信号转换成图像。
“MRI”如脑和脊髓的立体图像。
对于骨、关节、脊髓、盆腔脏器、前列腺、膀胱、子宫、卵巢、心脏大血管病变及心肌梗塞的诊断。
可用来观察神经、脊髓等椎管内软组织,因此用来检测和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更佳。
胸部CT检查显示出的结构清晰度更佳,特别是对于早期肺癌的确诊有决定性意义。
,CT检查的辐射剂量显著高于X线。
“X线”是临床骨科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其效果在于检查骨、脊柱、关节等有无器质性病变,。
“B超”在胆囊疾病的诊断上,比如胆囊结石,有高度准确性,。
对肝硬化、脂肪肝、脾肿大、肝癌、肠道病变准确率也较高。
“CT”可以诊断肝癌、肝血管瘤、脂肪肝、胰腺癌、急性胰腺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