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证大纲《教育学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单选题] 1、健康的概念是指()。
A 身体健康B 生理无残疾C 心理健康D 身心健康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
[单选题] 2、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
A 交往焦虑B 上学焦虑C 考试焦虑D 课堂焦虑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考试焦虑是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
[单选题] 3、个别小学生出现打架、偷窃和撒谎等行为属于()。
A 情绪冲动B 性格障碍C 情绪适应困难D 行为障碍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说谎、偷窃和欺骗等行为都属于行为障碍。
[单选题] 4、小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是()焦虑。
A 学习B 行为C 考试D 适应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正常发挥。
考试后又持久不能松弛。
[单选题] 5、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A 3—5岁B 6—7岁C 8—10岁D 11—12岁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儿童多动综合症,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其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单选题] 6、随着考试临近,学生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是一种()A 焦虑症B 强迫症C 恐怖症D 人格障碍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
学生由于考试而产生紧张情绪,以致考试不能正常发挥,属焦虑症,故选A。
[单选题] 7、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A 动态性B 静止性C 相对性D 绝对性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的人都处在极健康和极不健康两端边线中间的某一点。
这句话反映了心理健康的相对性。
[单选题] 8、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9、反复检查个人的衣服鞋袜是否整齐属于下列哪种强迫行为?()A 强迫性洗手B 强迫性计数C 刻板的仪式性动作D 强迫性自我检查正确答案:D[单选题] 10、健康的概念是指()。
最新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试串讲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纲内容汇总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综合各种观点,我们将教育心理学解读为广义的教育心理学和狭义的教育心理学。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则专指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与行为的科学。
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高等教育心理学是学校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2)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特色是“高”与“专”(3)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出于青年中期的大学生(4)高等教育心理学要为实现高校的三大社会职能提供心理学依据3、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1)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问题(2)高等学校学习心理研究(3)高校德育、自我意识及群体心理等方面的研究(4)高校教师心理与教学心理研究4、实验教育学及其代表人物:实验教育派在法国的代表人物是大名鼎鼎的比纳和西蒙,1905年他们编制了《比纳-西蒙智力测验量表》,用以测量儿童的智力年龄,以便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分别进行教育。
5、桑代克及其科学教育心理学诞生及其标志: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桑代克,1903年出版了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心理学》。
6、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特点:(1)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在大量的学习实验与测验材料的基础上写成的。
这与从前仅仅是普通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移植,特别是缺乏实验支持的教育心理学根本不同。
(2)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建构出比较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即三大组成部分,这是从前的教育心理学难以比拟的。
7、联结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把一切心理现象都归结为刺激(或“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把刺激与反应作为心理或行为的最高解释的原则或公式;(2)把所有的学习都归结为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式;(3)在学习问题的研究方向上,注重外部现象与外部条件的探索,忽视内在过程与内部条件的研究。
8、认知派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学习不是由于试误机强化而形成的“联结”,而是通过有目的对情境的整体理解而产生的“顿悟”。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心理健康教育新东方网课推荐:2017年教师资格一次顺利提分课程!!点击免费试听>>>心理健康教育1.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合。
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1)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2)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3)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点和强迫行为。
(4)恐惧症: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惧症。
(5)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合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6)性偏差: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合,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7)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因为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8)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嗜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3.心理评估的含义心理评估指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实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实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4.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5.心理测验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6.心理辅导及其目标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使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
《教育心理学》公共课大纲总评价目标及其说明一、总体的评价目标1.能初步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2.能准确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学习与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3.能应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提出解决方案。
二、评价目标的说明1.“了解”是指考生通过学习应知道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回答“是什么”的问题。
2.“理解”是在了解的基础上,能较全面地领会基本概念,把握基本规律,能回答“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3.“掌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初步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中的问题,能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与教师成长【评价目标】1.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发展历程。
3.了解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差异、教师成长的历程。
4.理解教师的心理特征、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途径。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述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1.学生与学习心理2.教师与教学心理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描述与测量2.解释与说明3.预测与控制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1. 初创时期2. 发展时期3. 成熟时期4. 完善时期第二节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一、教师的心理特征1.教师的信念系统2.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3.教师的个性特征二、教师成长的历程1.关注生存阶段2.关注情境阶段3.关注学生阶段三、专家型教师与新教师的比较1.课时计划的差异2.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3.课后评价的差异四、教师成长的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第二章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评价目标]1.了解心理发展、自我同一性、学习准备和关键期等基本概念,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2.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自我意识及其发展历程,认知方式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论述试述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点解析】(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例如,一个学生不敢上课举手回答问题,即使他会,教师用鼓励的方式让他举起手来,并随后给予表扬,这个学生就逐渐敢于回答问题表现自己了。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反之,则扣回一定数量的代币。
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
代币奖励法在低年龄的学生中使用更有效果。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上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
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不语的孩子开口说话。
使用行为塑造法要注意塑造的步子适宜,步步跟进。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的含义是: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间接受到强化。
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
无论哪种情况,范例的选择都是很重要的,范例与学习者之间的相似性最多,距离越近,学习的效果就越好。
5.处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处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正在考教师资格证的你,对于这方面特别要学习一下,现在的学生的心理问题远远超过学习的能力了,一起来看看吧!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重点: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⑧自我调控能力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一)焦虑症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某些人具有易发焦虑反应的人格基础,这些人格倾向就叫做焦虑品质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抑郁症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
三是动机缺失。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强迫症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2012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易考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历年易考内容——《教育心理学》部分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913年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个因素三个过程)。
⏹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自我同一性。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3、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4、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5、自我意识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6、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心理发展06,学习准备06、08⏹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06⏹简述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05⏹简述影响学生人格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
07⏹简述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教育意义。
06⏹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其教学意义。
02,06⏹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是什么?⏹简述性格差异的教学含义。
03⏹简述性格的基本特征。
05⏹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途径。
08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理解学习的概念⏹2、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和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我国教育家的学习分类⏹3、理解联结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重点在代表人物、主要观点)⏹4、布鲁纳的学习观、教学观⏹5、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07,意义学习08⏹学习的含义与实质是什么?⏹试述加涅提出的“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
04⏹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阐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02,08⏹试论述有意义学习的主要条件。
07⏹阐述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对当今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影响。
0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第4章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含义。
⏹2、奥苏伯尔成就动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
教育心理学大纲 教师资格证
核心内容纲要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如何学如何教学与教的相互作用(教学相长)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1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①学生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②教师③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 2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①学习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③评价—反思过程3 .教青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 1 )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 )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 )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 )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5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 )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 2 )发展时期(20 世纪20 年代到50 年代末)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杜威儿童中心经验主义程序教学行为主义皮亚杰认知心理学赞可夫发展主义(3 )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马斯洛罗杰斯人本主义(完整的人潜能和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 4 )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布鲁纳在1994 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第一、主动性研究;第二、反思性研究;第三、合作性研究;第四、社会文化研究;我国的教育已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
自编测验的类型
• 客观题 选择、是非、匹配、填空等 • 主观题 论文、问题解决等
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 信度 测验的可靠性,即多次测验分数的稳 定、一致程度。 (不同时间、内容和评 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 效度 测验的准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 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有效自编测验的必要条件
教学测评的功能
• 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反馈信息 • 是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 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 • 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 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教学测评的方法和技术
• 标准化成就测验 • 教师自编测验 •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标准化成就测验
指由专家或学者们所编制的适用于大 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 验。其命题、施测、评分和解释都有一 定的标准或规定。
• 区分度 测验项目对所测量属性或品质的区分 程度或鉴别能力 • 难度 项目的难易程度,通常用受测者答对 或通过每个项目的人数百分比作为难度 的指标。
自编测验的常见错误
• 教师过于相信自己的主观判断而忽视测 验的信度和效度 • 测验准备不足 • 测验简单,题量小
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 案卷分析 • 观察 行为检查单、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 • 情感评价
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 • • • • • • 焦虑症 抑郁症 强迫症 恐惧症 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性偏差 进食障碍 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 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 展 •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心理评估
• 心理评估的含义 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 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 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 类诊断的过程。 • 心理评估的意义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教育心理学 教师资格认证9-11章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难故事法: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 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根据被试的回答来了 解其道德发展水平。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2.自我意识增强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关键期是初二)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自律)
第二节 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两个阶段:(1)10岁以前,他律道德:根据他人 设定的外在标准,绝对顺从权威。 (2)10岁以后,自律道德: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 标准,规则非一成不变。
﹟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中,个体的认知能力和
社会关系具有重大影响。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识记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 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 理解并能以实例解释创造性的基本特征 理解并能以实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 措施 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二)智力
非简单线性关系,既有独立性又有相关性
(三)个性
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几个特征:具有幽默感;有 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 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独立性。
三、创造性的培养
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识记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结构 理解皮亚杰与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 论,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态度与 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结合实例说明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基本 条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应用有效方 法来促进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江西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的常见考点集合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常见考点集合第一章教育学1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中心。
2 、学校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
3 、制度化教育开始于近代。
4 、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学制的建立。
5 、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6、普及义务教育始于资本主义社会。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
7、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孟子。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
9、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孔子。
10、世界上最早专门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中国古代的《学记》。
世界上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大教学论》。
11、裴斯塔洛齐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强调教育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12、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夸美纽斯首先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理论描述和概括。
他提出“教学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伟大艺术”。
14、学校教育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15、在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的年代是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16、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著作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17、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启蒙教育家卢梭,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一书中。
18、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其代表作为《教育漫话》19、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其代表作是《民主主义与教育》。
20、瑞士教育家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提出和谐教育理论。
21、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说,通常以德国的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发展状况: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教育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性格差异的表现: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论述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答: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以下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方面:(1)、家庭教育模式:专制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三种教养模式,对儿童的人格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校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3)同辈群体:与同辈群体的交往使儿童能够进行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探索,并发展人际敏感性,奠定儿童今后社会交往的基础,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和人格的发展。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我国心理学家的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桑代克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效果率、练习律、准备率。
布鲁纳四条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知识观;2、学习观;3、学生观。
第四章学习动机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学习需要称作学习的内驱力,分为: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心理学概论(小题,最多两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也叫行为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2、个体心理分为几个方面: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3、心理动力系统包括哪些成分?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人的活动的动机就是推动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
5、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它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6、人的心理过程包括哪些过程?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7、认知过程包括哪些方面?是个体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8、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客观事物是情绪体验的客观来源,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主观原因。
9、心理学把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
10、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11、人的心理活动处于什么状态?处于睡眠状态、觉醒状态或注意状态下,不同心理状态体现着人的心理激活程度和脑功能的活动水平。
12、心理特征的内涵和内容。
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固定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
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3、人的心理是一个整体。
①心理动力与心理过程是互相作用的。
心理过程在心理动力的推动下进行,人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心理过程。
②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是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③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密切联系。
14、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与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1、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时,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
教师采用的行为改变方法是()。
A.强化法B.代币法C.行为塑造法D.示范法【答案】A【解析】专家点评:强化法是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因此,此教师采用的是强化法。
2、观察法是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
以下哪种方式不属于观察法的记录方式()。
A.项目检查表B.评定量表C.轶事记录D.日记【答案】D【解析】专家点评:观察法的记录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项目检查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
3、心理辅导中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pz_填空}、尊重、{pz_填空}。
【答案】积极关注|真诚与同感|4、强迫症一般包括{pz_填空}和{pz_填空} 。
【答案】强迫观念|强迫行为|5、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pz_填空}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pz_填空},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
【答案】人际关系|专业知识和技能|6、简述小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特征。
【答案】【解析】学习困难综合症在小学生中比较多见。
指的是一种学习技能的发展障碍。
有一组调查资料表明,l9%的男童和3%的女童,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诵读困难(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一种表现)的症状。
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有:(1)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但并非是智力低下,或缺乏学习动机。
(2)诵读困难。
指不能正确辨认字母、单词或按逆方向阅读,也不能将字母和发音联系起来进行朗读。
(3)计算困难。
主要表现为缺乏数的概念,不懂得数的大小,不会进行多位数的加减运算。
(4)绘画困难。
由于不能正确掌握空间概念,因而在画图时定位不准,涂色不合规范,严重时甚至造成前后、左右位置颠倒。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第十一章教师心理健康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勤于教育工作,热爱教育工作。
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2.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体表现在:(1)与人交往时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
其个人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4)积极与他人做真诚的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则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3.能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造性。
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
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
具体表现在:(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3)能冷静地处理课题情境中的不良事件;(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5)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2、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什么?答: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
一、心理健康的意义和标准
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几方面。
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研究者归纳出心理健康的六条标准:①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②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⑧自我调控能力。
④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⑤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⑥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以下所列的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障碍,都属于心理辅导与治疗的适用范围。
(一)焦虑症
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这是将焦虑作为一种独立的神经症来看。
学生中常见的焦虑反应是考试焦虑。
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在考试中使用正向的自我对话,对于缓解学生的考试焦虑,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抑郁症
抑郁症是以持久性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焦虑是个人对紧张情境的最先反应。
抑郁症的表现,一是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二是消极的认识倾向。
三是动机缺失。
四是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三)强迫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
森田疗法,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的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
(四)恐怖症
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
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
中学生中社交恐怖症较多见。
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怖症的常用方法,使用这一方法最好要及时进行。
(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
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由一些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六)性偏差
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如过度手淫、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性心理障碍。
(七)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等,其中神经性厌食是一种由于节食不当而引起的严重体重失常。
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予以矫正。
(八)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等。
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三)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第二节心理评估
一、心理评估及其意义
(一)心理评估的含义
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心理评估既可采用标准化的方法,如各种心理测验;也可以采用非标准化的方法,如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等。
(二)心理评估的两种参考架构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应以正常学生(包括有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正常学生)为主,因而心理评估的功能就不应只是进行心理症状学诊断或心理病理分类学诊断,而也应重视对学生发展潜能、自我实现程度的正向评定。
现有的评估手段是在两种参考架构的基础上制定的: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三)心理评估的意义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
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
二、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
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成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三、评估性会谈
会谈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一)倾听
(二)鼓励
(三)询问
(四)反映
(五)澄清
(六)面质
四、其他方法
(一)观察法
1.项目检核表
2.评定量表
3.轶事记录
(二)自述法来
第三节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及其目标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⑧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⑥小组辅导。
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
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面做出良好适应。
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包括调节与适应。
第二是寻求发展。
学会调适是基本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调适性辅导;寻求发展是高级目标,以此为主要目标的心理辅导可称为发展性辅导。
二、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要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一)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范法、消退法、处罚法、自我控制法等。
1.强化法
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
2.代币奖励法
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
3.行为塑造法
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
5.惩罚法
处罚的作用是消除不良行为。
6.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1.全身松弛训练
全身松弛法,或称松弛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紧张,减轻肌肉紧张引起的酸痛,以应对情绪上的紧张、不安、焦虑和气愤。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的含义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害怕、焦虑、不安)时,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3.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
(三)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合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他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ABC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