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_何仁军

合集下载

马原元叙事手法

马原元叙事手法

马原元的叙事手法一、引言马原元是中国当代作家,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而备受瞩目。

他的作品充满了情感、想象力和诗意,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马原元的叙事手法,并分析其对作品的影响。

二、简介马原元以其特殊的叙事技巧而闻名。

他擅长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时空穿越和跳跃式叙事等手法,以引导读者探索故事的深层内涵。

马原元的叙事方式常常给予读者触动和启示,使作品更具有情感共鸣力。

三、多重叙述视角马原元经常采用多种叙述视角来呈现故事。

通过不同的角度,他展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描绘了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社会环境。

这种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

通过不同视角的呈现,马原元展现了故事中的人物多面性,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

四、时空穿越时空穿越是马原元叙事手法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他常常将故事情节安排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中,通过时空的变换来展示人物的变迁和历史的变革。

这种手法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时光的流转和历史的变化,并加深对人物命运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时空穿越的叙事方式使得马原元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引发读者的想象力和独特体验。

五、跳跃式叙事马原元的跳跃式叙事又是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之一。

他常常通过剪裁和间隔的方式将故事情节进行跳跃式呈现,使故事更加紧凑有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能够增强故事的悬念和张力,还能够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解读。

跳跃式叙事方式使得马原元的作品富有节奏感和艺术感,与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六、总结通过对马原元的叙事手法的探讨,可以看出他对于叙事艺术的独到理解和运用。

他的多重叙述视角、时空穿越和跳跃式叙事等手法不仅展示了作品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更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历史和命运的深思。

马原元的叙事手法在当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继续影响着新一代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表达方式。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分析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分析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分析引言马原(马兴瑞、原圆)是中国当代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本文将对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创作中的特点和效果。

叙述者的存在感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叙述者的存在感上。

在他的作品中,叙述者常常以第一人称的身份介入叙事,通过自身的视角和思考,将故事传达给读者。

叙述者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的旁观者,更是一个通过自己的情感和立场对故事进行解读和评判的主体。

这种叙述者的存在感给予了读者更加直接和真实的阅读体验。

读者可以通过叙述者的视角来感受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和事件,进而产生共鸣和思考。

同时,叙述者的存在也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读者更容易相信和接受其中所传递的思想和价值观。

叙事方式的多样性马原小说的叙事方式多样,既有线性的时间顺序,也有回溯和闪回的描写。

叙述者常常在时间和空间上来回穿梭,通过交错的叙述方式给予读者更多的思考和解读空间。

这种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想象力和复杂性的虚拟世界。

读者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地推理和思考,整理故事的线索和脉络,以此来构建一个完整的故事画面。

这种参与式的阅读体验,使得读者更加主动地思考和理解作品中的意义和内涵。

语言运用的魅力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其精妙的语言运用上。

他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隐喻,使得作品更具有诗意和艺术性。

同时,他的文笔流畅,行文优美,给人一种抒发情感和品味文字的愉悦感。

马原小说中的语言运用也反映了他的个人特点和创作风格。

他善于运用对比和比较的手法,以此来突出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

他还善于运用细腻和感性的描写,将一些微小的细节和情感的变化转化为文字的魅力。

结语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独特、多样,通过叙述者的存在感、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语言运用的魅力给予读者更加直接、主动和艺术的阅读体验。

这种叙事风格不仅使作品更具有思想性和价值性,也打破了传统叙事模式的束缚,为中国当代小说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通过对马原小说叙事风格的分析,我们不仅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他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也更好地理解了其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人性。

《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分析3

《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分析3

《冈底斯的诱惑》叙事分析马原是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风格独树一帜,突破了传统的故事发展的顺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并运用结构主义的美学方法,开创了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冈底斯的诱惑》正是其中影响较深的一篇。

小说是根据作者去西藏的经历编写的,具有很强的神秘的宗教地域色彩,全书共分为十六个小结,分别讲述了四个各自独立的故事:开始到第三节讲述老作家在西藏的经历以及野人的故事,第四节到第十节是雨中看天葬的故事,十一到十五指顿珠、顿月兄弟的故事,最后以两首牧歌结束。

马原是一个玩弄叙事圈套的老手,他把这四个互不关联的故事组织在一起叙述, 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圈套,以这种独特的叙事手段分解重构,形成鲜明的层次感。

首先,本文有意虚设人物,虚构情节,消解了现实主义的作家一般都以艺术的真实性作为创作的基本原则,马原在小说中故意告诉读者作品内容的虚构性,以一种游戏叙事的手法消解了作品的真实。

例如,“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

应该明确一下,姚亮并不一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一直跟着陆高。

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西藏工作啊”“不过那故事是很久远了,久远到连年龄最大的老人都说这故事是听曾祖父讲来的”“我们来设想一下”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文中不时穿插进来提醒读者,这讲述的不是真实的,只是故事,只是虚构,你们可以相信也可以不信,但是在这虚假中又掺杂着真实,一些情节环境的描写反映了西藏地区特有的宗教民俗风情,像游牧,天葬等以及西藏荒凉原始的地域特征:“你和父亲一样靠山吃山”“特异的气候和雪崩,还有深不可测的冰川裂缝”等等,真真假假,虚虚幻幻,任凭读者去想象,正如作品一开始就说到“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

其次,随意变换人称,营造出一种神秘虚幻的色彩,作者不停地转换叙述角度,三种人称交错使用,故事情节随意转换,没有时间的逻辑性,打乱了读者思维的连贯性,使读者跟随叙述人的讲述进入一个混乱的迷宫之中。

马原,叙事圈套

马原,叙事圈套

马原,著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当代知名作家,曾是先锋派的开拓者之一,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先锋小说创作中,作为为叙事革命的代表人物,马原用他独有的叙事手法和“叙事圈套”为大家展现出了一个不同的世界。

一个真实和虚幻相交融,梦境和现实相揉和的一个世界。

马原发表于1986年的小说《虚构》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他文学创作核心理念——“小说即虚构”的最好阐释。

《虚构》叙述了一个汉族人进入西藏某麻风病人禁区,在与世隔绝的“玛曲村”与麻风病人朝夕相处的七个日夜的奇特经历。

小说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去描写“我”在“玛曲村”中的所见所闻,以浓重的笔触去描写七天内发生的事情,但是在读者看来,这些光怪离陆的事情不只是发生在七天内的,或许是七个月,甚至更长时间。

作者以他娴熟的写作手法,来展现他的叙事圈套。

而“元叙事”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最为出彩的地方。

所谓的“元叙事”是现代叙事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作家从叙事的后台走向前台,直接参与叙述,并且揭穿小说中的虚构性,挑明其间的种种现实与虚构只见的关系,成为小说叙事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未瓦解传统小说中的叙事似真环节。

在《虚构》这篇小说中,作者一放面讲这是来自他老婆讲的朋友在麻风病院里工作经验改编而来的,并且他读过法国人和英国人写的两部关于麻风病的小说,而且在离开拉萨的路上听到了很多关于麻风病的故事。

这样写,让人觉得十分的真实。

但另一方面又不断的重复这是他杜撰出来的。

而在小说中,开始他说进入“玛曲村”的时间是五月三日,而且在里面呆了七天。

但是最后结尾的时候又说出来的时候时间是五月四日。

这样一来,便给读者一个错觉,前面看起来如此真实的一切难道都是虚构的吗?难道是做了一场梦?但是作者前面写的一切又是如此的真实。

这样就构成了马原写作的主要特色。

马原的小说模糊了作者和叙述者只见的区别,重建了一个作者,叙述者和“我”三者只见的一个艺术世界。

元叙事手法马原

元叙事手法马原

元叙事手法马原元叙事,这可不是个随随便便就能弄明白的概念。

但别怕,咱们一起慢慢琢磨琢磨。

你看啊,马原这个名字,在文学的世界里,那可是响当当的。

他用元叙事手法,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独特的世界。

元叙事到底是个啥呢?咱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超级大的框架,就像盖房子的大梁,支撑起整个故事的结构。

马原呢,就是那个特别会搭这个大梁的人。

比如说,他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会按照常规的套路出牌。

别人可能会一板一眼地从头开始,按部就班地推进情节。

可马原不,他就像是在玩跳棋,一下子从这儿跳到那儿,让你摸不着头脑,可又被深深吸引。

这就好比你走在路上,本来以为是一条笔直的大道,结果发现是个迷宫,到处都是岔路口,每个路口都充满了神秘和惊喜。

马原的元叙事手法,就是让你在这个迷宫里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东西。

你想想,平时咱们读的故事,是不是作者都在努力让你相信这是真的?可马原不,他会时不时跳出来,告诉你这就是他编的,这多有意思!就好像一个魔术师,一边表演魔术,一边告诉你他是怎么变的,可你还是觉得神奇。

他的作品里,经常会出现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可这些细节就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璀璨的项链。

这难道不奇妙吗?再比如说,他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会儿让你回到过去,一会儿又把你拉到未来;一会儿在这个城市,一会儿又到了那个乡村。

这感觉,就像是坐着时空穿梭机,到处乱逛,可每一处风景都让你流连忘返。

马原的元叙事,还会让你对一些传统的观念产生新的思考。

就像你一直以为苹果是红色的,他却告诉你,还有绿色的、黄色的,甚至是彩色的苹果。

这能不让你眼前一亮吗?你可能会问,这样的手法到底好在哪里?我告诉你,它就好在能让你的思维不停地跳跃,不停地创新,让你不再被固定的模式所束缚。

所以啊,当你走进马原的文学世界,准备好被他的元叙事手法搞得晕头转向,却又乐在其中吧!这不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吗?总之,马原的元叙事手法,是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反复琢磨。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是什么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是什么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是什么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是一种精致而深刻的叙事方式。

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内心独白,展现了人物的思想、情感和处境,同时也传递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观察。

这种叙事风格既注重情节的铺陈和推进,又强调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读者能够深入感知人物的真实性和复杂性。

下面将从马原小说的细节描写、人物塑造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

细节描写马原小说以其精心描绘的细节而闻名。

通过独到的观察和精确的描写,马原能够生动地再现人物和场景。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表面现象的描摹,更是对现实细节的深入剖析。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以及环境的细微变化。

这些细节不仅仅是为了丰富形象,更是为了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和情感的流动。

马原善于捕捉人物真实的情感状态,通过细节描写来传达情感的变化和发展,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

人物塑造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注重人物的丰满和真实。

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刻画和多层次的性格描写,塑造出了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

这些人物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使他们显得鲜活而生动。

马原对于人物的塑造非常细致,他不仅仅关注人物的外在形象,更注重揭示他们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行为,马原将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展现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叙事结构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中。

他善于运用回忆和时间跳跃的手法,使故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流动感。

这种叙事方式既增加了故事的紧凑性和吸引力,又提供了更多角度来审视事件的发展和人物的变化。

通过叙事结构的安排,马原能够将多个故事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思考空间。

同时,这种叙事结构也强调了人物的个体和社会的关系,使故事更富有层次感和深度。

总之,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以其精细的细节描写、深入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叙事结构而著称。

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深入地感知和思考故事中传递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何仁军摘要: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其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显示世界非序性的混沌本身。

叙事模式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

其形式上的先锋,更体现为深刻的内容。

关键词:马原;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新时期”作家中,马原无疑是掀起小说叙事革命的第一人。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以其独特的形式主义实验,第一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马原的小说内容大都发生在西藏,如《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地理上的疏远隔离与文化上的奇特差异使小说充溢着一种神秘与传奇的氛围。

作为先锋小说的革命性试验,马原在小说中引进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

那就是作者经常在作品中露面,小说中的人物也时常突破小说的边框把作者、叙述人当成言说的对象。

拆解传统小说营造“真实”幻觉的封闭结构,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从而达到一种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效果。

小说中,马原常以主体确认的方式介入作品,声明描述的是自己亲历事件,以此增强故事的可靠性和真实感。

如《虚构》中告诉读者:“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用人格作担保,以此获得读者的信任。

可接着又声称“我其实与别的作家没有本质不同,我也需要象别的作家一样去观察点什么,然后借助这些观察结果去杜撰”,从而瓦解故事的可靠性。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点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点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点马原小说是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小说创作方法,其叙事特点表现在构思、表达以及意义方面。

1. 构思马原小说的构思十分注重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的思考,以人民群众的生活为切入点,通过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和冲突展开,来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

马原小说构思时,一般会选取社会经济矛盾、阶级斗争、人民群众的生活等重要内容作为主题,通过剧情的安排和人物的塑造,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内在本质。

2. 表达马原小说的叙事表达直接而生动,往往采用真实生活的语言和场景来展现社会现实。

在描写人物时,马原小说更加注重群众性,通过丰富多样的角色来展现不同群体的命运和斗争历程。

同时,叙事中常常插入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和评论,让读者对社会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马原小说的表达还借鉴了现实主义的手法,强调真实性和可信性。

作者尽力还原生活中的细节,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来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

这种真实的叙事手法使得马原小说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也更能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3. 意义马原小说的叙事意义不仅在于娱乐和文学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和冲突,马原小说探讨了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揭示了社会的弊病和不平等现象,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

马原小说强调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斗争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马原小说赋予了普通人以英雄的光环,以此激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和改变自己的命运。

此外,马原小说还注重启蒙教育的作用。

通过小说的叙事,马原小说向读者传递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主义价值观等思想,引导人们正确理解社会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希望通过读者的思考和行动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马原小说的叙事特点体现在构思、表达以及意义方面。

它是一种通过小说艺术形式来探讨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的方法,强调真实性和可信性,并通过叙事来揭示社会的弊病和呼吁社会公平正义。

马原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意味

马原小说的叙事策略及其意味
马原小说的艺术特点突出表现在其独特的叙事策略上。他常常运用元叙事手法,将叙事行为本身作为叙事对象,从而打破了传统事的虚构性,进而引发对真实与虚构之间界限的思考。此外,马原小说还善于通过拼贴与并置的叙事结构,将不同时间、空间、文化背景下的事件和人物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看似松散实则内在逻辑紧密的叙事风格。这种风格使得小说呈现出一种碎片化、多义性的美学效果,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解读空间。举例来说,马原的某部小说中,通过巧妙安排不同叙事线索的交织与碰撞,成功营造出一个充满张力与不确定性的文本世界,充分展示了其叙事艺术的魅力。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

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引言马原是一位20世纪中国的作家,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展现了独特的叙事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通过对马原小说的分析,探讨其叙事特色,包括人物塑造、故事结构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1. 偏重描写与细节刻画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之一是其对人物、环境和事件的描写力度。

他善于通过生动的语言和详细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

例如,在他的小说《红楼梦》中,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物的细致描写,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性格、思想和情感。

马原通过对人物内心的细微变化和外在形象的描摹,使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存在感。

另一方面,马原在小说中也注重对环境和事件的描写。

他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社会背景和人物活动的细节,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

这种描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小说的背景,更是为了凸显人物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真实。

2. 双线叙事结构马原的部分小说采用了双线叙事结构,即同时叙述两个或多个平行发展的故事线索。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度和张力,在不同的故事线之间切换,使读者在不同的情节之间产生跳跃感,让整个故事更加有趣。

例如,在马原的小说《飘》中,作者通过交错展现南北战争期间两个家庭的命运,通过对两个主要人物斯嘉丽和瑞德的描写,展示了战争对个人命运的冲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南北社会的差异和矛盾。

这种双线叙事结构使读者不仅能够关注个体命运的发展,也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整个时代的变迁。

3. 多角度叙事马原的小说经常采用多角度叙事的方式,通过多个视角展示同一个事件或人物。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通过多角度叙事,马原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件事情,产生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还能够使读者思考人物行为的背后动机,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结论马原小说的叙事特色主要体现在偏重描写与细节刻画、双线叙事结构和多角度叙事等方面。

这些特色使得他的小说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和情感共鸣,能够深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马原小说叙事特色

马原小说叙事特色

马原先锋小说的重要特点首先在于他在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线,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在《虚构》、《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和《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之中,“马原”都成为了马原的叙述对象。

“马原在此不仅担负着第一叙事人的角色与职能,而且成了旁观者”。

在《涂满古怪图案的墙壁》、《战争故事》和《西海的无帆船》等小说中,“马原”甚至还被其所虚构的小说人物返身叙述,这样,似乎连“马原”也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形象。

其次,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断,这些片断只是靠了马原的叙述“强制性”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叠纸鹤的三种方法》由叙述者的叙述(马原的自我叙述以及关于新建和罗浩的叙述)和叙述中的包述人(小桑格和刘雨)的叙述(一桩刑事案件和一个收养群狗的老太大的故事)拼合而成,而小说中的众多的故事其实毫无关联,它们的难一联系便是通过马原的手笔强行扭合在一起。

另外,《旧死》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游神》拼合了契米、神秘的印度莎拉以及围绕着所谓的乾隆六十一年古钱币及其铸币钢模的故事。

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马原的不少小说经常把几个可以完全独立的故事排列在一起,在排列中再交叉。

各个故事有可能是残缺的,也可能是完整的,但他们的排列——有序或无序,如果读者想从中寻找惯常观念的联系机制,怕百分之九十的人要失望,剩下的百分之十的人完全可能作出十种不同的解答”。

再次,由于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其创作的最高目的,他的故事因此也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备的意义,他更关心他的故事形式.更关心他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在马原的先锋小说中,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马原笔下的生生死死、是是非非,甚至是西藏这样一片蕴含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神秘土地均未获得某种“意义”。

马原小说叙事的形式操作

马原小说叙事的形式操作

马原小说叙事的形式操作马原小说叙事的形式操作本文关键词:叙事,形式,操作,小说马原小说叙事的型态操作本文简介:摘要:马原的作品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概念性、反叛性,尤其是马原小说的叙事形式向传统的文学观念作了强有力上层社会的挑战,他已将叙事形式作为小说的最高目的,在文本构建的真实性和故事的逻辑性中对传统的叙事形式模式做了有力的反叛。

关键词:马原小说;叙述崇拜;形式中国当代小说家中,马无疑是对小说叙事形式自觉追求的的马原先小说叙事的形式操作本文内容:摘要:马原的作品最能体现先锋小说的实验性、反叛性,尤其是马原小说的叙事形式向的文学观念作了强有力的挑战,他已将叙事形式作为小说的最高目的,在文本构建的真实性和故事的逻辑性中对传统的叙事表达方式形式做了有力的反叛。

关键词:马原小说;叙述崇拜;形式中国当代小说家中,马原无疑是对小说叙事如果说形式自觉追求的的第一人,他对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实验,“他只谈他的技术,他是小说家中的技术至上论者。

”①马原在国内最早将“叙事形式”推向了主导位置,改变了“叙事形式”在传统小说的附庸地位,因而在一个没有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人们对形式的自觉追求,最终引发了第二场小说界的引起叙事革命。

(一)马原将叙述方法与叙事过程视为小说终极张爱玲目的,他的小说因此也不具备了传统性小说所具备的意义。

他关心的是故事的形式,以及如何对故事进行构建,而不想通过故事告诉人们故事以外的其它的抽象。

马原的先锋小说已将现已叙述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马原小说中的是是非非、真真假假、生生死死,就连西藏这一块蕴含历史底蕴的神秘高原均没能升华为某种“意义”。

马原是中国当代小说家中为数不多的对故事叙述的技术形式表现出全部的审美高度关注的作家,他在其中就体会到了真正的艺术乐趣。

他的叙述形式并不是传统理论理论所认为的“形式主义”,在写作现代主义叙事的创作理论看来,叙述言行本身能够创造叙述第二类对象,“叙述和操作”能够创造故事,换句话说“意义”是可以由形式本身创造的。

马原小说叙事特征

马原小说叙事特征

马原小说叙事特征小说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它通过叙事来讲述故事并传达情感和观点。

在文学史中,不同作家和流派都有各自独特的叙事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原理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呈现了独特的叙事特征。

本文将探讨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

1. 现实主义叙事风格马原小说在叙事风格上秉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原则,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其叙事风格注重描写社会生活的细节和事实,力求通过呈现真实的社会现象来反映社会的本质。

这种叙事风格的特征使得马原小说具有强烈的反映现实社会问题的能力。

2. 突出人物形象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是突出人物形象。

马原小说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来展示社会角色和社会关系。

通过深入刻画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和命运,马原小说能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关注社会问题,并对社会状况产生深刻的感触。

3. 重视情节的紧凑性和连贯性马原小说注重情节的紧凑性和连贯性。

通过紧凑的情节,马原小说能够更好地抓住读者的注意力。

同时,通过连贯的情节发展,马原小说能够更好地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这种叙事特征使得马原小说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

4. 对话与叙述的结合运用马原小说在叙事中注重对话与叙述的结合运用。

通过对话,马原小说能够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通过叙述,马原小说能够更好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背后的社会环境。

这种结合运用使得马原小说在叙事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5. 突出社会批判和人道关怀马原小说的叙事特征之一是突出社会批判和人道关怀。

马原小说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切。

这种叙事特征使得马原小说成为了社会改革的呼声和人道关怀的载体。

综上所述,马原小说具有现实主义叙事风格、突出人物形象、重视情节的紧凑性和连贯性、对话与叙述的结合运用以及突出社会批判和人道关怀等特征。

这些特征使得马原小说成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摘要】马原小说在叙述视角上表现为作者融入作品,在叙述控制上表现为作品摆脱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自由的剪裁与拼接,使得其小说叙述独具创新的魅力。

【关键词】马原小说;叙述视角;叙述控制;叙述方式马原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小说即便如他所说,讲着“明明白白”的故事,也依然难以被很多人读懂。

这种不易读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小说的叙述有许多创新之处,使其小说独具魅力。

一、叙述视角:作者融入作品人称是马原小说中很引人注目的方面,人称不仅能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影响整个叙事结构形态,决定了故事的叙述视角。

《拉萨河女神》中大部分的“我”保留了传统第一人称的功能,但有时,诸如“我们假设这一天是夏至后第二个十天” [1]p42这样的句子中的“我”实际上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人称,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故事外的存在了。

《冈底斯的诱惑》中的人称离传统更远,作品的十六小节每一节人称都在变化;甚至同一小节出现不止一种人称。

这样的人称变化无疑来源于叙述角度的变化。

马原的叙述视角是多变的,他是活在作品中的,他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参与者,但他不是上帝,就像人做梦,梦是人作的,人却无法控制梦里的情节发展。

马原模糊了作品与现实的界限,既活在现实也存在作品里。

读他的小说,分不清何为经验的提炼,何为纯粹的虚构,何为真事真说,何为假事真说。

马原其实试图使人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值得提起的是,马原的小说中会高频率地出现陆高、姚亮、大牛等人名,这些人名重复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好像他们本身就是马原的社交圈子,是马原把社交圈中朋友们的故事放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还有一个特点更加显示了马原的意图,马原常在小说中露面,就像是一个人在讲述亲身经历时忍不住跳出来发表自己的感受,如《西海的无帆船》中有一段姚亮的自我辩解和对马原的指控,这无疑是马原别出心裁的叙述,借由自己的小说角色之口反过来叙述自己本身。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有哪些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有哪些

马原小说叙事风格探析在文学作品中,叙事风格是作家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马原(Marxist theory)作为一种批判性的文学理论,对小说叙事风格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马原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

本文将探讨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特点。

1. 描述性叙事马原小说的叙事风格往往以描写详细而著称。

作家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叙事方式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同时,描写还可以用于反思社会现象,揭示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

例如,在《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作者描绘了布恩迪亚家族的衰落和命运的循环,通过详细的描写,使读者了解到这个家族的兴起和衰败,以及背后隐藏的历史和社会变迁。

2. 多线叙事马原小说常常采用多线叙事的手法,通过交错的故事线索,展现不同人物的命运和相互关系。

这种叙事方式丰富了作品的层次和深度,使读者可以看到不同人物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作用。

例如,在《红与黑》中,司库尔与马塞尔的故事并行展开,一条是农村少年到巴黎的社会爬升之路,另一条是教育制度和宗教信仰对青年发展的影响。

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命运。

3. 讽刺和幽默马原小说中常常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社会的荒谬和人类的愚蠢。

通过夸张和反讽,作家呈现了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和人性的弱点。

这种叙事风格在一定程度上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娱乐性。

例如,在《唐吉坷德》中,作家讽刺了骑士精神的荒谬和人们盲目追求幻想的可笑行为。

唐吉坷德的幻觉和愚蠢给人以讽刺的启示,反映了社会对理想的扭曲和人类对梦想的盲目追求。

4. 叙事流畅马原小说的叙事流畅而连贯。

作家通过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句式,使故事的发展自然而不突兀。

这种叙事方式使读者可以沉浸于故事中,跟随着主人公的脚步,体验到他们的情感和思想的变化。

例如,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以细腻而流畅的叙事方式,展现了盖茨比的梦想和追求。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

马原小说叙述方法探究【摘要】马原小说在叙述视角上表现为作者融入作品,在叙述控制上表现为作品摆脱作者,在叙述方式上采用自由的剪裁与拼接,使得其小说叙述独具创新的魅力。

【关键词】马原小说;叙述视角;叙述控制;叙述方式马原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小说即便如他所说,讲着“明明白白”的故事,也依然难以被很多人读懂。

这种不易读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小说的叙述有许多创新之处,使其小说独具魅力。

一、叙述视角:作者融入作品人称是马原小说中很引人注目的方面,人称不仅能反映人物之间的关系,还能影响整个叙事结构形态,决定了故事的叙述视角。

《拉萨河女神》中大部分的“我”保留了传统第一人称的功能,但有时,诸如“我们假设这一天是夏至后第二个十天” [1]p42这样的句子中的“我”实际上已不再是传统的第一人称,不是故事中的人物,而是故事外的存在了。

《冈底斯的诱惑》中的人称离传统更远,作品的十六小节每一节人称都在变化;甚至同一小节出现不止一种人称。

这样的人称变化无疑来源于叙述角度的变化。

马原的叙述视角是多变的,他是活在作品中的,他有时是旁观者,有时是参与者,但他不是上帝,就像人做梦,梦是人作的,人却无法控制梦里的情节发展。

马原模糊了作品与现实的界限,既活在现实也存在作品里。

读他的小说,分不清何为经验的提炼,何为纯粹的虚构,何为真事真说,何为假事真说。

马原其实试图使人相信故事的真实性。

值得提起的是,马原的小说中会高频率地出现陆高、姚亮、大牛等人名,这些人名重复出现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好像他们本身就是马原的社交圈子,是马原把社交圈中朋友们的故事放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还有一个特点更加显示了马原的意图,马原常在小说中露面,就像是一个人在讲述亲身经历时忍不住跳出来发表自己的感受,如《西海的无帆船》中有一段姚亮的自我辩解和对马原的指控,这无疑是马原别出心裁的叙述,借由自己的小说角色之口反过来叙述自己本身。

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2006.9摘要:马原是新时期一个十分重要的作家,他对中国小说叙事方式作了十分可贵的探索。

他的小说叙事艺术有三:1.常常有意混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身份;2.常常有意扭曲时间的线形特征,斩断故事的逻辑联系,强调神秘感和不确定性;3.作品互相关联镶嵌,形成互文性。

关键词:马原;小说;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547(2006)09-0190-02□陈伍香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中国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呈现出了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马原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带有过渡性质的文学人物。

他的具有浓厚实验探索色彩的创作不仅启发了相当多的先锋作家对小说的叙事艺术的自觉,而且也带来了批评界和读者的兴奋与困惑。

本文想就其小说的叙事艺术做一些探讨。

一、马原的小说常常有意混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的身份作者最大的爱好是将“马原”引入小说文本,让其讲述故事、冒险、写作,谈论故事讲法和小说的写法,这既使他的小说具有了相当的元小说色彩,又突破和混淆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达到了真真假假、以假乱真的效果。

“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我喜欢天马行空,我的故事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一点耸人听闻。

”《虚构》一开始就自报家门,端出一个多少有点夸夸其谈、自以为是的“马原”自我形象。

但这一自我形象的复杂性,是他同时兼备了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人物等多重身份,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多重身份一一得到了印证。

在作品的不同地方,这个“我”分别指向了不同身份。

“我就叫马原,真名。

我用过笔名,这篇东西不用”,“我实在只是个写小说的拉萨居民,时而有一点超出常规的浪漫想法”,这两处的“我”显然指向了真实作者“马原”。

而“实话说,我现在住在一家叫安定医院的医院里……我住在这里写作”所创造的是一个写作者的形象,这个“我”所唤起的是读者有关隐含作者的想象。

所谓隐含作者,按赵毅衡的说法,即“实际参与写作过程的作者的代理人”,“是作者通过作品的写作创造出来的一个人格”;〔1〕按布斯的说法,则是“作者的‘第二自我’和‘正式替身’”。

马原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

马原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

马原元叙事手法创作的小说一、引言马原元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在文学界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马原元如何运用叙事手法创作小说,通过分析他的一些代表作品,揭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现实与梦幻的碰撞马原元在小说中常常让现实与梦幻进行碰撞,以突显故事的深层含义。

在他的作品中,读者往往会遇到奇幻的情节或角色,这些奇幻元素与现实世界的细节相互交织,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超越常规的文学体验。

例如,他的小说《迷失的花园》中,主人公在现实世界中遭遇心理困扰,但通过与一个神秘的少女的接触,进入了一个梦境般的花园。

在花园中,主人公不再受到困扰,他借助花园中的奇幻事物探寻内心的真实感受。

这种现实与梦幻的碰撞不仅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给读者留下了思考人生的空间。

三、多重视角的叙述另一个马原元常用的叙事手法是多重视角的叙述。

通过不同字符的视角描绘故事,他让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故事的发展和背后的含义。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增加了小说的复杂度,也让读者更容易投入到故事情节中。

例如,在马原元的小说《时间的皱褶》中,故事以主人公李旭的视角展开,但在后续的章节中,他又通过其他人物的视角逐渐展示出整个事件的全貌。

这种多重视角的叙述使得读者可以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思考,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四、时间和空间的错位马原元在创作中善于运用时间和空间的错位手法,通过不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或在不同空间中切换场景,给读者带来截然不同的感受。

这种错位的叙事方式常常增加小说的悬念性和趣味性。

在他的小说《未来回忆录》中,故事以一个独特的时间顺序展开,主人公回忆起过去的一段经历,并将其与未来发生的事情进行对比。

通过这种错位的叙事手法,马原元不仅增添了小说的神秘感,还使读者更加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和变化。

五、对人性的思考马原元的小说往往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弊端,他笔下的角色常常面临道德困境和内心的挣扎。

通过描绘这些角色的内心动态和行为,他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反思。

马原小说的叙述视角具有( )的特征

马原小说的叙述视角具有( )的特征

马原小说的叙述视角具有真实感的特征马原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小说被广大读者称为经典之作。

他的小说往往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仿佛亲自参与了故事的发生。

马原善于运用叙述视角,使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具真实感。

第一人称叙述马原在他的小说中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这种视角使得读者能够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通过主人公的视角,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活动。

这种叙述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主人公的心境,进而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发展。

以《将爱情进行到底》为例,这是马原的一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作品。

故事以男主人公的视角展开,读者通过男主人公的眼睛看到了他与女主人公之间的爱情故事。

男主人公的叙述让读者感受到了他对女主人公的深深爱意和内心的挣扎,使得故事更加贴近真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

多角度叙述马原在小说中也经常运用多角度叙述的手法,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揭示故事的多个侧面。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丰富多变,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故事。

以《暗夜行路人》为例,这是一部以犯罪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从多个人物的视角展开,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感受。

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动机和行为,进而推测出故事的发展走向。

多角度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真实,读者可以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非人称叙述除了运用第一人称和多角度叙述的手法外,马原的小说中也有许多采用非人称叙述的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客观,读者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故事中发生的事件。

以《河流的轮回》为例,这是一部以自然景观为背景的小说。

故事通过描写河流的变化来展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原通过非人称叙述的方式来讲述故事,读者可以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感受河流的变迁和其中蕴含的哲理。

非人称叙述使得故事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人物和情节,还与大自然和人类文明的关系有关。

通过运用第一人称叙述、多角度叙述以及非人称叙述,马原的小说具有强烈的真实感,读者可以通过这些叙述视角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中。

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略论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李璐
【期刊名称】《鄂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14)003
【摘要】该文从质疑小说故事的真实性入手,着重探讨了20世纪80年代马原小说创作中的叙事艺术:用表达印象代替塑造人物和叙述情节;用强化叙事形式模糊故事内容的完整性.
【总页数】3页(P53-55)
【作者】李璐
【作者单位】鄂州大学,中专部,湖北,鄂州,4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7
【相关文献】
1.略论小说《变》的叙事艺术 [J], 李月嬿
2.略论鲁迅小说的叙事艺术 [J], 刘克礼
3.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 [J], 何仁军
4.略论古代小说中"装睡"的叙事艺术 [J], 黄天飞
5.欧阳黔森小说的叙事艺术略论 [J], 颜同林;王太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马原小说的叙事艺术何仁军摘要:马原的小说以其独特的新质掀起了当代文学的叙事革命。

它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社会真实的反映,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注重非理性、偶然性的经验碎片,以其非线性的共时态小说叙述显示世界非序性的混沌本身。

叙事模式的创新与马原对世界存在方式的理解互为表里。

其形式上的先锋,更体现为深刻的内容。

关键词:马原;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0$%,$$!",$+“新时期”作家中,马原无疑是掀起小说叙事革命的第一人。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以其独特的形式主义实验,第一次把叙述置于故事之上。

他的小说大胆突破原有的小说观念和叙事成规,放弃对历史本质的追寻和对社会真实的反映,将传统的注意力从故事情节与意义本质挪移到小说叙事层面本身,斩断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外部联系,开掘语言内部的指涉功能,以其新锐的叙事艺术标帜着小说写作的先锋特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马原的小说内容大都发生在西藏,如《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地理上的疏远隔离与文化上的奇特差异使小说充溢着一种神秘与传奇的氛围。

作为先锋小说的革命性试验,马原在小说中引进了“元小说”的叙事技巧。

那就是作者经常在作品中露面,小说中的人物也时常突破小说的边框把作者、叙述人当成言说的对象。

拆解传统小说营造“真实”幻觉的封闭结构,模糊真实与虚构的界限,从而达到一种虚实相生,亦真亦幻的效果。

小说中,马原常以主体确认的方式介入作品,声明描述的是自己亲历事件,以此增强故事的可靠性和真实感。

如《虚构》中告诉读者:“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我写小说”。

用人格作担保,以此获得读者的信任。

可接着又声称“我其实与别的作家没有本质不同,我也需要象别的作家一样去观察点什么,然后借助这些观察结果去杜撰”,从而瓦解故事的可靠性。

在《西海的无帆船》中,人物姚亮把作者当成叙述的对象,对其小说的惯技予以指控,并透露出马原小说中常见的另一人物陆高就是马原本人。

在这里,作家之所以要作自我解释,自我暴露,把小说技巧当成叙述的对象和读者商量作品的构思与组织计划,目的是想让读者明白:故事不过虚构而已,而作家也已经意识到了读者的欣赏水平,能够洞悉作者的意图。

然而这种技巧上的大胆革新可能招致传统阅读期待的责难,因此,作者赋予人物足够的主体意识,对读者意识进行想象性建构,让其与作者直接对话。

这种富有“双簧戏”意味的纸面交流表演,置换读者与写作者的现实交流,从而“通过预料可能遭到的批评,而达到避免遭到批评的目的”1(2(3+/$)。

这样作家藉以自我嘲笑以及审视性的自我意识话语以保持精神上的优势。

马原的这种元小说技巧运用,使作者、叙述人和人物在文本与外界之间相互“客串”,来回穿梭,产生一种破框的效果。

这里真实与虚构的差异消弥,无所谓真实可言,唯一的真实就是叙述的真实。

在马原看来,任何真实无非是虚构造成的效果。

世界的存在方式是在人们的想象中被建构出来的。

因此,人们不同的建构(或虚构)就会有不同的存在方式(或真实)。

“创世传说,它们各自的方法论如出一辙,这个方法就是重复、虚构。

”(马原《虚构》),所谓的“真实”,不过是“真实性”,即叙述的效果真实而已。

在这里,故事本身的“真”与“不真”已变得并不重要。

正如马原所说:“信不信都由你们”.《冈底斯的诱惑》0。

这样,传统小说追求故事确定性和结果意义的情节规范被打破,小说的关注点由故事的叙述转向了叙述故事过程本身。

不同的叙述方式,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故事结果,也会产生不同的“真实”。

这并不难理解,同一生活现实,因由观察角度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便是这一生活哲理的诗意概括。

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看到复杂多方的世界某一侧面,某一片断,事物的意义并非唯一确定。

如若象传统小说“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叙述模式,按全知全能视角把对象纳入一个既定的框框来演绎,势必伤失现实中潜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马原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改变了既有的叙述程式。

克洛德・西蒙曾说:“假若他多多少少改变了叙述世界的方式,他就推动了事物”。

1+2马原正是颠覆传统小说叙述与确定性的联系,消解“故事性”,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和阅读体验。

他的小说叙述主体常呈现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叙述人。

经常限制叙述人的视角,将叙事感知焦点置入人物,使小说成为一种共时性讲述。

《冈底斯的诱惑》中,陆高、姚亮和小车司机一块去看天葬。

被天葬的究竟是谁?由于去看天葬,陆高不可能参加小姑娘的追悼会。

天葬完后他再去追悼会现场人已散尽,只有藏族小姑娘的一幅巨大遗照留在那里。

难道天葬的就是陆高认识的那个小姑娘吗?由于此处叙述视角等于人物视角,读者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活动而变化,人物不在场的事情,叙述人也不知道,读者也就无从知晓。

所以,小说中谁被天葬只能成为一个龙岩师专学报456789:5;<58=>98?@9AB@7CD5::@=@第+(卷第%期E5:F +(G5F %+$$/年($月HAI5J@7+$$/收稿日期:+$$/—$%—+/悬念,让读者猜测,使故事答案变得模糊多解。

故事的不确定性同样表现在这部小说的结尾。

顿珠、顿月和妮姆的故事有几种可能性,或因公牺牲,或平安回来,关键看怎样叙述。

小说“内容”的变化完全取决于叙述的变化。

故事本身的真否失去了意义。

所以马原说:“那些我直接经历的细节使我兴味索然,我很少写。

即使去写,也把它打碎后进行重新组合,使其成为全新的构成”。

#$%(&’"()这里,“直接经历的细节”马原并不在意,他在意的是“重新组合”,“全新的构成”。

在作家看来,小说与其是外部世界的真实反映,不如说是作者叙述过程的产物。

由此,马原叙述上的创新,有其依据的哲学根由,叙述模式的变化与他对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认识互为表里。

二马原叙述的故事往往缺乏逻辑联系,常常把一些相互独立、互不关联的片断强制性地拼贴在一起。

在他的小说中,因果链条断裂。

那种有因有果,一因一果,追求有头有尾的故事完整性的叙述结构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一因多果,有果无因,故事意义指向多种可能,变得扑朔迷离无法确定。

如《叠纸鹤的三种方法》中,叙述人的叙述,以及叙述中的人物叙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

《旧死》也拼合了海云和曲晨的故事。

这些故事都彼此独立,并没有通过某一人物在两个故事中均扮演角色,或围绕某一中心事件、矛盾冲突使之相互纠缠、交叉、冲撞而使故事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构架或联系机制。

一切都在马原的人为安排下交叉排列,带有明显的操作痕迹。

这就使得他的小说产生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效果。

往往出乎意料,而不是在情理之中,与读者的期待视野悖离形成心理落差。

如马原喜欢煞有介事地宣布要讲一个“真实”的故事,甚至设置悬念,刺激读者的探求欲望,但当你利用提供的线索去推演下一步可能发生什么时,结果经常与你的想象不同甚至相反。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马原的叙述从来就不是按“必然律”逻辑演绎整体的故事,而是坚持按“可然律”去展露一些非理性的经验碎片。

他消解了必然性,更注重偶然性。

反映的是一种非理性的“可能性”的存在。

而“存在”与现实是有区别的。

“存在”是指现实中尚未完全实现的东西。

它标示的是一种“可能性”;而现实则是被实践证明了出现过的事物现象,它往往已被大众认同,体现为一种群体经验,人们常以这种已发生的经验去推导类似的情况,在推导中受“必然”与理性的制约。

“存在”未被验证,但也有发生的可能,常呈现为断裂、非因果的非理性的混沌状态,只能凭借个人体验去把握#)%(&(*)。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许多现象的发生并非环环相扣、有因可循。

也并非有充满了戏剧性的紧张矛盾冲突。

大多是偶然性的发生,无序松散的交错排列的。

而传统小说声称可以再现现实,能够准确无误地描绘出描写对象的本来面目,无疑是一种欺骗。

“从某种意义上说,叙事的时间是一种线性时间,而故事发生的时间是立体的。

在故事中,几个故事可以同时发生,但是话语则必然把它们一件一件地叙述出来;一个复杂的形象就被投射到一条直线上”。

#*%世界是共时态的,是具体的、零碎的。

我们过去赖以信任的叙事语言能够“真实”地反映它吗?必须明白:语言虽然是人类交流的产物,当一旦产生,它并不被动地为人类所控制,相反它以其秩序性和强制性处处规约着人们的思想和表达。

语言的符合可交往性使之必须在全社会达成一种强制性的契约关系。

然而,这种沟通的需要,又使之必须对那些零乱的、琐碎的个体感受进行修复,使其符合群体共同的经验,便于交流。

久之,这种契约使语言变成了抽象的,甚至是空洞的外壳,这就使语言出现了尴尬和悖论。

一方面强制性的契约让它符合交流;另一方面它的普遍性经验传达和秩序性又排斥、置换个体的体验和琐碎的片断,使之不能真实表达独特的个体感性和非理性的客观存在,不能进行自我真正自由的交流与表达。

从而,语言在成为人类共同精神家园的同时,也成了箝制个体独特体验交流的“牢笼”。

由此可见,传统小说所谓“再现”的现实,其叙述话语无疑经过了规范化群体语言理性化的“整合”过程。

那些非序列,散乱的,然而又是客观存在着的,为了便于“表达”,便于经验传导,也必然在语言法则下被条理化、统一化。

舍弃那些偶然、独特性的生活细流与枝蔓,无疑是将生活过程完美化、简单化。

而在马原那里,他的叙述重新拆卸了套在生活事实之间使之整一化的因果链条,使语言不再呈现出同一化、无矛盾、无裂隙的表象,而是将事实作随机性处理。

虽然呈现的是一种时空交错、残缺、破碎的生活形式,然而这种经验碎片的拼贴尽管秩序混乱,却倒也是世界本身共时态的真实展露。

《冈底斯的诱惑》将猎熊的故事、看天葬的故事、顿珠、顿月的故事独立并置,彼此没有内在逻辑联系,却采用一种交错立体的叙事结构将其拼贴在一起。

当他正叙述猎熊的故事时,突然又宣布:“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

似乎想让他所见所想之事能同时呈现。

这种非线性时空场景并迭的叙事结构仿佛故意保持经验发生的片断性,非线性与共时性。

“生活现象不是数,不是简单的累积加减,生活也并不是个逻辑过程”,“这样我要重新表现时,关注就理所当然地偏离对生活的解释或说明,我的表现自然不可能是移位式的,自然是绝对主观的。

”#$%(&’"()这样来看,马原的叙述形式并非只是一个外在于内容的空壳,相反它更能接近于世界的本真状态,是更深刻的内容。

其叙述的无序性与无可捉摸的零乱感,正好契合了世界的“混沌”本身。

以往的全知性叙述视角让叙述人在叙述时已经知道了故事的前因后果,这些结果更象他“调查”了的发现,然后再由他娓娓道来告诉读者个中的蹊跷。

这是一种事后追认或回忆性的叙述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