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1)》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弹簧、小车、木板、滑轮、绳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对象和作用结果。

2. 探究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4. 力的作用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实例,让学生理解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状态的关系。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实例,并加以描述。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是否只与力的大小有关?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2. 讲解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方向、作用点以及物体的质量等。

3. 举例说明:如在相同力的大小下,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改变会导致力的作用效果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越大,同样大小的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越小。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 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力的作用效果和力与运动状态的问题,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八、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力的作用实例,并加以描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能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能利用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合作交流中,知道物体具有惯性,进一步深化惯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探究物体具有惯性的过程并加以描述,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生活中有关惯性的现象。

【教具、学具】学具准备:每组: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小车模型、木块等。

教师准备:硬币、杯子、卡纸以及汽车急刹车时和突然开动时的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表演一个杂技,请同学们仔细欣赏。

(玻璃杯上放一小张正方形卡纸,卡纸上放着一枚硬币)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卡纸弹出,硬币会怎样?2.让学生根据个人经验做猜想。

3.教师实验: 用食指快速弹出卡纸,硬币落入杯中。

4.学生根据现象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的设想:为什么硬币会掉入杯中?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预设1.学生可能直接说出和教师弹纸片的硬币没有改变运动的方向有关系。

这样让学生说说物体突然遇到外力时位置可能产生的变化是什么样子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预设2.学生可能说出与教师弹纸片的速度有关。

这时让学生通过快速弹纸片和慢速弹纸片试试,再次说出自己的想法。

5.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总结: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为什么还会保持静止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1.制定实验方案。

谈话:要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呢?教师提供实验材料(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棉花、鸡蛋、杯子等)根据这些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猜想,可以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小组最先拿出方案。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

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学情分析本节课从学生坐在汽车上,在汽车启动和刹车时的感受开始。

虽然学生已经体验过生活中惯性,但是他们并不知道那是惯性,对于惯性还是不了解。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小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惯性现象及其应用。

学习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2.能够运用学到的惯性知识改善我们的生活。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重难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评价任务1.通过回忆生活中坐车的经历及实验探究,认识惯性的概念。

2.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准备象棋子、尺子、纸片、烧杯、鸡蛋、小车、木块,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同学们,平时我们乘坐公交当公交车遇到紧急情况急刹车时,车里乘客向哪个方向运动?(向前倾倒)2.(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为什么当公交车突然刹车时,车里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呢?这里面又包含着什么科学道理呢?大家想不想知道?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科学实践,新知探究活动一:探究运动物体的特性。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2.理解力是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知道如何改变物体状态;3.学会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并且学会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4.理解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量,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能够通过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讲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2.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规律;3.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知道如何利用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2.掌握动量守恒定律,能够通过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准备课件、实验器材、PPT等;2.准备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表;3.准备学生个人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课前准备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呈现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2.通过视频、图片、实物或模型等方式引入本节课的内容;3.做一个小调查或问题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知教师通过图像、例子、实验等导入相关概念,如力、质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课堂探究实验一: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1.教师介绍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并通过力及其作用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讲解;2.让学生分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探究不同方向的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3.学生使用实验器材,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实验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教师讲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概念;2.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过程中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变化;3.学生绘制力的示意图和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图像,进一步更好地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及应用。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引出下一节课的内容。

课后作业1.完成实验记录表和数据记录表;2.阅读教材课本,对本节课的内容做一个总结;3.完成课堂上留下的问题或小作业。

六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状态2.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速度、方向和形状等。

2.2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并记录下来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特点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的概念第三章:力的作用3.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包括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等。

3.2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的特点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第四章: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实验4.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改变速度、改变方向和改变形状等。

4.2 教学方法实验操作: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如何利用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拓展学生的思维。

5.2 教学方法总结回顾:让学生回顾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总结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和力的作用的关系拓展思考: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第六章:力的作用效果6.1 课程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6.2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教师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第七章:力的相互作用7.1 课程内容本节课将让学生了解力的相互作用,即物体受到力的也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惯性定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中知道如何描述运动和静止,对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现象,学生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点:认识惯性,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五、教学难点:认识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六、教学准备: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1.初步分析,作出假设(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科学六上《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内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一课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二、教学目标: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

2、教学难点:让学生认识到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谈话: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各位欣赏。

(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测后,表演。

(二)小组自行探究1、静止物体的特性。

谈话: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学生先预测,再试做。

谈话: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学生试做。

2.惯性现象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1)让学生把5个塑料盒摞起来,用塑料盒代替课本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塑料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个塑料盒最下面的一个,观察:其它盒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2)、运动物体的特性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

六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 青岛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究问题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设计与分析。

2. 力的相互性原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器材: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橡皮泥、尺子、桌子等。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力的作用现象?(2)学生回答:拉开弹簧、抛出篮球等。

(3)教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问:那我们怎样来验证力的这两个作用效果呢?(2)学生思考。

(3)教师引导: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来探究力是否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实验探究:(1)教师讲解实验步骤:用手推桌子,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用手拉尺子,尺子由静止变为运动等。

(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桌子由静止变为运动,尺子由静止变为运动等。

教师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

4. 知识拓展:(1)教师提问:力的作用是单向的吗?(2)学生思考。

(3)教师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对乙施力时,乙也在对甲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六、巩固练习:1. 请学生举例说明力在生活中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现象。

2. 请学生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并举例说明。

七、课堂作业:1. 完成教材P48练习题:1、2、3题。

2. 课后思考: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八、课后延伸:1. 请学生观察家中或学校的运动器材,分析其设计原理,了解力在其中的作用。

小学科学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小学科学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小学科学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静止和运动。

2. 能够掌握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和原理。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总结,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用具:小球、小车、木块、斜面、水平面等。

2. 实验器材:计时器、测量尺等。

3. 教学资源:图片、实验视频等。

三、教学过程引入(1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上有一个小球在静止,一个小车在运动。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有什么不同?2.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请代表发言。

引导学生明确运动物体和静止物体的特点。

认知(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首先,将一个小球放在水平面上,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再将小球放在斜面上,观察它的运动状态。

引导学生总结:水平面上的小球是静止的,而斜面上的小球是运动的。

为什么斜面会改变小球的运动状态?2. 教师出示一段实验视频,展示小车在斜面上开始运动后的情况。

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开始运动时是怎样的?为什么小车能够在斜面上运动?3. 教师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可以分为静止和运动。

当物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

当物体所受的力平衡时,它将保持静止;当物体所受的力不平衡时,它将运动起来。

实验探究(40分钟)1. 小组实验:将小球放在斜面上,逐渐改变斜面的角度,并记录小球的运动情况。

让学生思考:斜面的角度对小球的运动状态有什么影响?2. 学生讨论并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斜面的角度越大,小球的速度越快;斜面的角度越小,小球的速度越慢。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改变斜面的角度可以改变小球的运动状态。

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提高(30分钟)1. 教师出示一幅画面,画面上有一个小车在运动,前方有一个木块。

引导学生讨论:木块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2. 教师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并解释木块对小车的摩擦力会影响小车的运动状态。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学难点:1. 力的作用效果的观察和分析2. 力的作用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之间的联系第一章:力的作用效果教学内容:1. 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力的存在。

2. 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教学活动:1. 实验:感受力的存在学生两人一组,进行“拉力实验”,观察并感受力的作用。

2. 讨论: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效果,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结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否通过实验感受到力的存在。

2. 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力的作用方向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方向,力的作用方向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教学活动:1. 实验:力的作用方向学生进行“推力实验”,观察并分析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2. 讨论:力的作用方向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方向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力的作用方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在不同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第三章:力的作用距离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距离,力的作用距离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 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力在不同作用距离上的作用效果。

教学活动:1. 实验:力的作用距离学生进行“拉力实验”,观察并分析力在不同作用距离上的作用效果。

2. 讨论:力的作用距离的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力的作用距离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力的作用距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能否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力在不同作用距离上的作用效果。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青岛版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课题】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令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2、会利用物体的惯性服务于生产和生活。

【过程与方法】1、能设计并进行一些有关物体具有惯性的探究试验;2、能够验证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3、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科学探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方法;2、树立应用科学知识服务生活的意识;3、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

令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但是,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惯性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了解生活中的惯性现象,知道物体具有惯性。

【教学难点】知道什么是惯性,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令教学建议对于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学生能通过教材上面设计的探究活动就能够理解,但是怎样利用惯性服务于我们的生活,怎样防止惯性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学生们却难以理解和应用。

教师应搜集一些这方面的视频资料或图片资料,加深学生对此部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善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能力。

探究活动设计本节教学设计的探究活动:1、改变运动物体的状态探究目的:运动物体是否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探究步骤:1、小车模拟汽车,木块模拟乘客。

2、推动小车,让小车运动。

3、在小车前面放一障碍物,观察小车突然刹车时,木块有什么变化。

预期效果:了解运动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

六年级上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尤其是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作用效果2. 力的三要素3.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4. 实验:力的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作用实验,引发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思考。

2.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介绍力的三要素。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力的作用效果。

5.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7. 作业:布置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练习题。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通过课后小实验,进一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2.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七、课程评价1. 学生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方法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发展。

八、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气球、小车、绳子、滑轮等。

2. 教学课件: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

3. 课后练习题:有关力的作用效果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练习题。

九、教学建议1.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及时了解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3.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力的作用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十、教学反思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力的作用效果补充和说明:在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时,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

教案:六年级科学上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案青岛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将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施加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2 教学目标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概念。

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及其原因。

难点:理解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力的作用2.1 课程内容本章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施加力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2.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3 教学步骤实验一:观察力的作用1. 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滑轮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实验二: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1. 准备实验材料:小球、斜坡、挡板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力的方向,观察小球的运动状态变化。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3.1 课程内容本章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施加力的大小来改变摩擦力,从而影响物体的运动状态。

3.2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3 教学步骤实验一:观察摩擦力的大小1. 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斜坡、砂纸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小车的运动距离。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实验二:摩擦力与力的关系1. 准备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滑轮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改变施加力的大小,观察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状态的影响。

3.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小组讨论。

小学科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

小学科学《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完美教案一、教材分析: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惯性定律。

本课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现象。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学习中知道如何描述运动和静止,对于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现象,学生也有相关的生活经验,但是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较为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需要在教学中重点指导。

三、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四、教学重点:认识惯性,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五、教学难点:认识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

六、教学准备:学生:象棋子、尺子;钢笔帽、纸条;玻璃杯、鸡蛋、纸片;小车、木块。

教师: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情景再现急刹车: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2、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1.初步分析,作出假设(1)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2)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年 月 日 ( 宋庄 )小学(六)年级学科:科学 主备教师: 课题: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课型:新授教材分析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这就是著名的惯性定律。

本课就是依此理论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道理的。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难点:应用所学的物体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常遇到的现象。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初步认识惯性,然后解释隐含在自然事物中的惯性道理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 ◇◇◇◇◇◇◇◇◇◇◇◇◇◇◇◇◇◇◇◇◇◇◇◇◇◇◇◇◇◇◇◇◇◇◇◇◇◇◇◇◇◇◇◇◇◇◇◇◇◇◇◇◇◇◇◇◇◇◇◇◇◇◇◇教 学 程 序(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二)小组自行探究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3.交流,小结(三)组织集体研讨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

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

胡屯镇联合校集备活页(四) 归纳总结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第三课。

是在前两课学习正确描述和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也就是惯性。

会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活动从学生熟悉的汽车急刹车现象引入并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围绕要研究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典型而又富有趣味性的探究性实验启发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发现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属性: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的状态从而归纳出惯性概念。

在惯性概念的建构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实践和体验活动中得到了锻炼和有效的发展。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要探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在假设、观察、实验、思考实验结论的探究活动中建构惯性概念
培养动手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能够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意与他人交流研究结果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知道物体都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学生:象棋子、尺子。

教师:斜面、小车若干,木块若干,再现汽车急刹车情景的课件以及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情景再现急刹车: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出现很多意外下面的情景相信同学们也都曾遇到过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们会怎样?、质疑: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倒?欢迎同学们作个解释。

设计意图: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探究的问题自然生成使学生对探究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老师的质疑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二、探究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一)初步分析作出假设、师生研讨: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为旁观者我们看到汽车在正常行驶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运动状态)乘客呢?(也处于运动状态)突然刹车时汽车处于什么状态?(静止状态)而乘客在急刹车的瞬间又处于什么状态呢?(还是运动状态)(教师依据学生回答进行简要板书)、作出假设:分析到此你认为谁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谁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补充板书)能说明什么问题?急刹车的一瞬间,汽车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由运动变为静止而乘客的运动状态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能否这样假设:由于乘客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身体会向前倾倒。

设计意图:教师引领学生对汽车和乘客在急刹车前后表现出来的不同运动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到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大胆的假设意在潜
移默化地渗透对比分析的思维方法若经常加以训练对学生形成自能探究的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

(二)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明确实验目的:科学探索讲究证据只有用事实验证的假设才能成为真理。

现在我建议各小组设计个汽车遇到障碍物时的模拟实验:证明汽车改变运动状态时乘客或车上的物体是否依然保持了原来的运动状态?同学们能完成任务吗、提出实验要求:我建议各小组先构思实验方案再动手做。

在实验过程中请各位“驾驶员朋友”把握好方向和力度“车”不可开得太猛哟?实验顺利完成的小组就主动坐好后面还有更加精彩的实验在等着你明白了吧?现在开始行动。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边演示边汇报实验结果。

出示模拟实验图让学生在图上用箭头标出小车撞上障碍物时木块运动的方向。

(参考教材第页的模拟实验图进行绘制)、你还能利用其他材料设计出类似于汽车急刹车的实验方案吗?例如手中的粉笔和手掌一块儿运动在我停止挥手的瞬间粉笔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飞了出去。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设计意图: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可以直观再现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时的现象模拟实验图的运用对构建惯性概念起到了推进作用启发学生设计类似的实验方案使论证更加有力还意在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探究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提出问题:当静止状态的物体遭遇运动状态改变时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下面我们来做三个有趣的小实验。

、出示实验材料明确实验方法:()在玻璃杯口盖一张纸片纸片上放一枚鸡
蛋快速抽出纸片时鸡蛋会跟着飞出去吗?()一摞棋子用尺子快速ft打中间的一个棋子上面的棋子会倒吗?()将准备好的纸条的一小部分搭在桌子边沿上然后将钢笔帽压在上面手捏住纸条另一边快速抽出钢笔帽下的纸条钢笔帽会倒吗?这里我再提个建议:实验前先预测实验时稳、准、快实验后谈发现。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师生交流:()鸡蛋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快速抽出纸片时鸡蛋没有跟着飞出去能说明什么?()棋子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中间的棋子被ft打出去时上面的棋子没有倒能说明什么?()钢笔帽开始是处于什么状态?快速抽出纸条时处于什么状态?()以上三个实验有什么共同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以上实验说明鸡蛋、棋子、钢笔帽等静止的物体都具有保持它原来静止状态的属性。

归纳总结建构惯性概念:这节课我们所做的这些实验不论是运动状态的物体还是静止状态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属性那就是: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板书:惯性)。

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

设计意图:科学概念的建构依赖于有结构的材料为探究静止状态的物体也具有惯性教师设计了三个能反应事物本质属性的小实验通过对有结构的材料的操作引起学生经历引发学生思考逐步抽象科学概念在学生完成所有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揭示惯性概念的内涵推动认知发展。

四、了解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谈话:物体具有的惯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课件展示并讲解:惯性的利与弊)、交流:在驾乘车辆时为
预防突发情况对我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我们应该怎么做?(驾驶车辆时系好安全带、戴好头盔乘车时抓好车扶手等。

)、提问:汽车突然启动时乘客的身体会怎样?你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展示和相互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惯性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认识到惯性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要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让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

五、拓展活动现在频发的交通事故很多都与惯性有关为了防范和降低因惯性造成的人身伤害最后老师建议你们办一期以“珍爱生命安全出行” 为主题的科普手抄报给家人和同学提出一些安全出行的忠告或建议广而告之好不好?
设计意图:建议学生办科普手抄报给家人和同学就如何防范车辆因惯性造成的交通事故提出一些建议或忠告意在鼓励学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形成用科学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