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课蜡烛导学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小说及人物或战役:
学后反思
学法指导栏
学习
目标
1、整体把握故事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3、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学习
重点
通过分析老妇人的行动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把握老妇人的形象
学习
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及作用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4)在表达方式上,消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而通讯则还可以采用描写、说明、抒情等;
(5)在语言上,消息多用概括性的语言,而通讯的语言更详尽、具体、生动、形象,比消息更生动,更具感染力。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加音。
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舀匍匐
更夫揣在怀里烧灼偷袭迫击炮精疲力竭
2、解释下列词语。
名副其实: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③、文中一共写了父亲几次背影?请在文中标注出来。说说作者主要写哪次背影呢?
2.正音.释义:
琐屑xiè颓唐tuí差使chāi交卸xiè奔丧sāng狼籍jí簌簌sù
蹒跚pānshān迂腐yū触目伤怀chù不能自己jǐ变卖典质zhì赋闲fùXiān惟一wēi举箸zhù橘子jú妥贴tuǒ栅栏zhà拭干shì晶莹jīngyíng情郁于中yù
三、问题探究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二、自主学习
1.学生交流你所了解的作者.
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文学研究会成员。曾在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8月因贫病在北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
八年级上册语文精品课件第3课《蜡烛》导学案
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 晓( )揣在怀里() 颤巍巍( ) 鞠躬( )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13《某某园林》当堂测试一、基础部分1.给下列字注音烧灼(zhuó)桥头堡(bǎo)地窖(jiào)匍(pú )匐( fú )腋(yè )下拂(fú)晓瓦砾(lì)颤巍(wēi )巍(wēi)育乞(qǐ)西契(qì)柯(kē)拉耶(yē )夫舀(yǎo)鞠(jū )躬(gōng)2.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的时候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围巾的颜色有何意味?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5题。
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站在坟旁的红军士兵们立刻脱下了帽子。
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的烛光。
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
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
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
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
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初二语文导学案-3蜡烛导学案及答案
第 3 课 蜡 烛【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正确书写“拂晓、瓦砾、地窖、鞠躬、匍匐”等词语。
2.能够找出文章在特定情境下对人物展开的细节描写,并能批注出描写的作用。
3.能体会并写出老妇人强烈的内心感受,以及她对战争的态度。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积累知识,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拂.晓( ) 瓦砾.( ) 地窖.( ) 鞠.躬( ) 颤.巍巍( ) 匍匐..( ) 间.歇( ) 舀.水( )2.细读文本:本文用一根蜡烛寄托着南斯拉夫的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南斯拉夫与苏联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种深切的情感。
例:文中多次出现“炮火”,要读出炮火中的那种紧张窒息的气氛,可重读。
再比如说第20段,“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冷、静,没有其他”突出环境的恶劣,朗读的时候可放低语气,轻声读出这种宁静却恐怖的感觉。
新知探究探究一.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请在文中划记出来,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法指导:对德军炮火的11次描写,对蜡烛的6次描写,对黑围巾的4次交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3次“爬”,3次“跪”)探究二.文章最后两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这话有何深意?(学法指导:这里的蜡烛有什么象征意义呢?为什么是不会熄灭的?永垂不朽意味着什么呢?)边读边划记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喔!综合提升如果有一场关于这次战争的控诉会,你认为老妇人会声泪俱下说些什么?请用你的笔写出来好吗?200字左右。
【当堂检测】本文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找出其中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不足的方面:【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79)前苏联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创作以战争题材为主,作品有剧本《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长篇小说《日日夜夜》,诗集《友与敌》。
八年级语文上册 3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蜡烛象征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为和平而现出的生命;象征着反法西斯同盟的军民用血肉凝结成的情谊,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2、炮火(11次)黑围巾(5次)蜡烛(6次)跪(3次)爬(3次)
3、行动描写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他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4、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二、合作探究
5、课文以蜡烛为题,这里的烛光,你认为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呢?
6、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反复加以描写?(尽量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7、文中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的呢?请找出有关片段,并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作者是如何展现老妇人的形象美的。
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把结婚的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歌颂奉献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久别重逢的情谊温馨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写离别
《烛光里的妈妈》歌颂母亲
板书设计:
时间分配
导课3分、自学15分、交流展示15分、小结2分、巩固5分
学习过程
学案(学习过程)
导案(学法指导)
一、自学新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精疲力jié()fú( )晓
揣在怀里()鞠 躬()
2 、理解词语
佛晓:
闪烁:
筋疲力尽:
名副其实:
颤巍巍:
永垂不朽:
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3《蜡烛》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3*蜡烛【导学目标】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凝结的友谊。
【课时计划】1课时,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授课,课堂上重点完成步骤二、三、四。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教法指导:教师课前可布置学生观看反映“二战”的影视等。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我研学”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我研学”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我研学”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蜡烛,曾是人们常用的照明工具,在黑暗中,一点昏黄的光往往勾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于是,无论中外,都有许多诗文以蜡烛为题。
例如,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蜡烛已失去它本身的实用价值,但我们仍常用它来寄托某种情感:喜庆,或是忧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西蒙诺夫的《蜡烛》更是抒写了一种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纯洁而又令人震撼。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契.(qì) 柯.(kē) 地窖.(jiào)匍匐..(pú fú) 精疲力竭.(jié) 永垂不朽.(xiǔ)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拂晓:天快亮的时候。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doc
2019-2020学年(秋季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3课《蜡烛》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掌握生字词:
拂( )晓瓦砾( )地窖( ) 烧灼( )间()歇颤( )巍巍揣( )在 怀里jūgōng( )jīngpílìjié( ) 闪shuò( )
三、合学(品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不厌其烦地对炮火的反复描写。请用单横线标出,读一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2.着力对老妇人的动作描写。
①请找出对老妇人动作描写的语句,反复朗读,圈出其中的重点词品味。
六、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练习题。
自主探究
落实基点
1互读:对子之间互读课文,概述大意。
2互查:
3暴露易错点(请把自己易错的字词工 整地再写一遍)
合作探究
突破重点
点拨探究
攻破难点
提升探究
巩固焦点
友情提示:
根据自己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来谈。
当然,因为字数的限制,观点要精辟,语言要精练,表 述要精准。
展示主题:品读感悟
导学引航
目标方法
独学指导
内容学法
合学策略
内容形式
展学方案
内容方式
评学摘记
规律总结
读:知大意
1、读题目
初识文眼
2、读作者
知人论世
3、读背景
明确意图
4、读文本
感知大意
说:谈见解
1、说内容
理清思路
2、说见解
撞击个性
3、说特色
展示成果
4、说 感悟
交流智慧
品:赏美点
1、品语言
拜读精巧
2、品修辞
欣赏文采
3、品结构
②文章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试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
3.反复描写蜡烛(6次)。作者通过这样富有诗意的描叙,想要表达怎样的主题?
八年级《蜡烛》课上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学习目标】1. 把握记叙的要素,概括并理解文章主旨。
2. 品析老妇人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 揣摩细节描写,品味其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介绍二次世界大战,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学生收集的作者、作品情况。
(1)作者简介西蒙诺夫:(2)有关通讯3. 检查字词和课文诵读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快速阅读(全文约3000字)概括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 说说你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品读课文、认识人物1. 自读课文后,划出最令你感动的片段,并说说你感动的原因,然后怀着感动读这一片段。
教你几招:文章感人至深,你知道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吗?2. 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地反复描写?3. 小组分工合作,分别找出对炮火、蜡烛、黑围巾、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之处,谈谈你的感受。
4. 找出文中对炮火描写(环境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5. 对蜡烛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6.反复描写黑色的大围巾对表现主旨,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7. 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有哪些?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8. 看文中还有其他动作描写吗?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五、归纳概括1. 南斯拉夫老妇人是怎样一个人?2. 文中烛光有何象征意义?3. 你怎么理解文章最后这两句话?六、拓展延伸揣磨文章倒数第四段(即41段),设想一下当时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成一段话。
不少于一百字。
思考提示:1. 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心里是怎么想的?2. 老妇人为什么对“他们”深深一鞠躬?她又心里是怎么想的?七、达标检测八、作业阅读莱蒙托夫的其他文章,体会其写作特色。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蜡烛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蜡烛》学案导学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先学后教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 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地窖.()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______________之苦的老妇人, ______________的动人事迹,赞美了______________,讴歌了______________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小组合作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上第3课《蜡烛》导学案
三蜡烛题目解读的人们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的深厚感情。
,划一划,然后归类)。
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___的复杂心理。
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
4、(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想”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为而感动。
摇晃。
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人教版语文八上第3课《蜡烛》word导学案
1.摘抄文中精彩的描写:(1)对老妇人的神态、发挥想象,进行续写:两年后,牺牲的战士契柯拉耶夫的母亲来到这里祭奠儿子的亡灵,并探望老妇人玛丽·育乞西。两位妇人相见,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不少于300字)
课堂亮点(教师)
课堂收获(学生)
4.老妇人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蜡烛出来说明了什么?并说说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先独学自主完成各学习内容,把难点做出标记,带入对学和群学中解决。(30分钟内完成)
展示
质疑点评
先将有争议的问题写在本组的小黑板上,然后小组代表进行说明和补充,其他小组成员根据展示情况进行质疑和点评,最后教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订正。(时间约30分钟)
学习过程
主要步骤
学习任务
学法指导
教师调整
学生笔记
课前预习
1、介绍作家、作品,要求:注意听,其他同学补充
2、借助工具书,疏通生字、词语。
西蒙诺夫是前苏联作家,《蜡烛》是一篇战地通讯,是一个真实的故事。通讯属记叙文文体,也是报纸常用的文章样式之一,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等。通讯运用的表达方式是叙事,其中主要是记叙的成分。
以独学为主,记录存在的问题,明确预习要求与完成标准。
情境导入
往事如烟,岁月如流,一切有形的东西都会被时间磨蚀得锈迹斑斑;唯有情感,高尚圣洁的情感却长存天宇。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唯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战士。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倾听,学习准备,分发导学案,了解学习目标。
2.作品中如何刻画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用波浪线标出动作和心理的句子)
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妇人这一切行动的?谁来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蜡烛》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蜡烛》导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八年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蜡烛【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3、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4、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目标达成:1、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学习流程:【课前展示】1、预习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2、读懂大意,理解文章的主旨,《蜡烛》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它赞美了----------------,讴歌了-------------------------------。
3、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提示:炮火连天,环境危险年老体弱,掩埋艰难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彻夜守坟,陪伴烈士【创境激趣】背景资料图片展示作者介绍【自学导航】1、认字读音2、文学常识3、这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4 、再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请你为大家朗读一下,并说说令你感动的原因。
5、目的寻读: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合作探究】对老妇人动作的描写1、她从地窖里爬出来,想招呼那五个红军到她那里去。
她认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较安全。
2 、然而她刚爬出一半,一颗炮弹落在近旁炸开了。
3、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三次写“跪”1、老妇人跪在那坑里,用手掌舀出那些水。
2、休息够了,老妇人跪到死者旁边,用手在死者身上画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额。
3、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3《蜡烛》导学案新人教版 (2)
3.蜡烛学习目标:1、深情朗读、体味南斯拉夫母亲丰富的内心活动。
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蜡烛的特殊含义。
完成目标:一、自主学习1、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拂()晓地窖()瓦砾()匍()匐()腋()窝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拂晓:肃穆:颤巍巍:精疲力竭:名副其实:3、快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4、读了课文,你对课文的主旨有什么认识?我认为,课文是为了表现二、课堂学习合作探究1、在细读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文中的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你的阅读感受?2、你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抓住了那些方面来描写他(她)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或精神?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我认为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课文抓住他(的)来描写的,突出了这个人物的。
我是这样看出来的,例如:3、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感情,作者往往会对有些内容反复交代和描写。
找出文章对哪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理解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我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我还发现了课文中对进行了反复描写,例如:(指明位置)我认为课文这样写的目的是:4、这是一支什么样的蜡烛?读出写蜡烛的语句,体味蜡烛的象征意义,按照下面提供的句式写两句话。
你能联想到哪些关于蜡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这是一只的蜡烛,它象征。
5、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展示质疑四、精讲点拔五、达标测评:同步第10页“课堂检测”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导学案:第3课《蜡烛》
3. 《蜡烛》学习目标1.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体会真挚感人的语言。
2.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动作描写。
3.体会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情谊。
学习过程前置作业1.给加点的字注音:拂.()晓瓦砾.()地窖.()鞠.()躬颤.()巍巍更.()夫2.解释词语拂晓:珍藏:屏障:肃立:永垂不朽:精疲力竭:名副其实:颤巍巍:肃穆:3.这是一篇战地通讯,你能找出记叙的六要素吗?4.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课堂探究(一)找出精彩描写,品析人物形象美。
1.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展开想像,推想文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2. 谈谈对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品味语句,体味文章意蕴美(分组探究)1.路并不远,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来休息了三次。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
她已经精疲力竭了,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把这句话改成“她非常吃力地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好不好?为什么?)2.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摸出她离开地窖时揣在怀里的东西,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在胸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
(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这段文字如果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好不好,为什么?)(三)探究思考艺术美这篇战地通讯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当堂检测一、读写训练“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
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肃穆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三蜡烛【教学目标】1、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
3、了解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用血肉凝结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情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一位南斯拉夫母亲把一生中惟一珍爱的东西——结婚蜡烛,献给了一个苏联青年。
这一幕将永远留存在热爱和平的人们的记忆里。
2、作者简介:西蒙诺夫(1915-1980),苏联作家。
生于军官家庭。
1938年毕业于高尔基文学院。
1942年加入共产党。
1939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
西蒙诺夫的作品大多描写二战时期的苏联,在战时有很大影响。
他曾多次在苏联的各项文学奖项中获奖,可以堪称苏联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3、背景介绍:1941年6月,纳粹党控制西欧后,德军侵略苏联,破坏了双方1939年签定的条约。
德军长驱直入苏联,围攻列宁格勒和斯大林格勒。
苏联损失惨重,百姓生活困苦。
德国以为胜利在即,但俄罗斯人坚决抵抗。
俄罗斯寒冷的冬天冻死了很多毫无准备的德国士兵。
1943年1月,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战败,90000多名德国士兵成为俘虏。
虽然战争仍然持续两年,但这是纳粹党末日的开端。
同年,苏联红军迫使德军退回边境,最后把他们逼到柏林。
接着在1944年6月,随着同盟军度过地中海,攻入意大利,期待已久的“第二战场”终于开辟。
1945年5月,德国投降。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非常惨重。
国民受到德军残酷对待,约有几百万平民伤亡。
【自主学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并根据拼音写汉字。
瓦lì( ) 精疲力jié()fú晓()揣在怀里()颤巍巍()鞠躬()2、下面两个句子中,填入空白处的最恰当的词语是( )。
①一枝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着柔和的光芒。
②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要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
A、闪耀闪烁 B.闪耀闪耀 C、闪烁闪烁 D.闪烁闪耀3、这篇通讯写了一位饱受之苦的老妇人,的动人事迹,赞美了,讴歌了的深厚感情。
4、说说下列加点词语好在哪里。
(1)方场上散布着几辆烧毁了的坦克和铁甲车,有德国人的,也有我们的。
(2)老妇人想了半天,……从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合作探究】5、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找一找,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6、课文的最后一段表达了怎样的感情?7、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文中的老妇人始终未说一句话)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作者通过行动描写来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8、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精读精练】阅读“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绕过那一段没有倒下的铁栏杆,回到地窖里去了。
” 回答问题。
9、为什么要对蜡烛的来历作补充说明?10、这里的“黑色围巾”有何特殊意味?11、这几段文字描写了老妇人的哪些细节?12、试揣摩文中描写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主题阅读】(一)生存的地方有两个人在大海上漂泊,想找一块生存的地方。
他们找到了一座无人的荒岛,岛上虫蛇遍地,处处潜伏着危机,条件十分恶劣。
其中一个人说:“我就在这里了。
这地方现在虽然差一点,但将来会是个好地方。
”而另一个人不满意,于是他继续漂泊。
他终于找到了一座鲜花烂漫的小岛,岛上已有人家,他们是18世纪海盗的后裔,几代人努力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
他便留在这里做小工,很快就富裕起来,过得很惬意。
过了很多很多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财大气粗的他经过那座他曾经放弃的荒岛,他决定去拜访老友。
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高大的屋舍整齐的田畴,健壮的青年,活泼的孩子……老友过早衰老,但精神仍然很好。
尤其说起变荒岛为乐园的经历时,更是神采奕奕。
最后老友指着整个岛说:“这一切都是我双手干出来的,这是我的小岛。
”那个曾错过这个地方的人,什么话也说不出。
是的,生活就是这样:有些人再辛苦、再困顿,但他奋斗了,他是生活的主人;有些人再舒适、再富足,但他缺少艰难的创造和奋力的拼搏,他始终自豪不起来。
13、第二段的“他们”指哪些人?“把小岛建成了一座花园”中“花园”是什么意思?14、第三段“岛上的一切使他怀疑走错了地方”句承上启下,照应了上文什么语句?引出下文什么内容?15、老友说“这是我的小岛”。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16、来访者过得很惬意,为什么听了老友的经历什么话也说不出?下文为什么又说他始终自豪不起来?17、结合文中两个人的生活道路简要谈谈你打算如何寻找自己人生的立足点,开创全新的人生。
(二)生死攸关的烛光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
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
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⑵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
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方法,但始终放心不下。
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
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的搜查。
⑶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
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
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
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
”说着轻松把蜡烛吹熄。
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⑷轻松没有持续多久,中尉又把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
”他说。
⑸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
”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
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
孩子是懂事的。
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
此时此刻,那烛光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⑹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地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
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
”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⑺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18、根据上下文选词填空: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______(A. 严谨 B. 严峻 C. 严密D. 严厉)的搜查。
19、第⑸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
”“厄运”在文中具体是指:(1)______ 。
(2)______ 。
20、(1)“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2)联系上下文可以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______的态度。
21、(1)“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分别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夫人此时既______又______的复杂心理。
(2)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A、态度之蛮横凶恶B、态度十分友善C、表情十分可笑滑稽D、眼神十分专注执著22、概括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①伯诺德夫人,。
②小女儿杰奎琳,。
23、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的优秀品质。
【能力提升】24、揣摩例句的修辞特点,仿写一个句子。
例句: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
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5、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教(学)后记】第三课1、砾竭拂chuāi chàn jū2、A 3、德国法西斯强盗侵略;冒着生命危险掩埋烈士;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
4、(1)表现了战争间歇时短暂的寂静气氛,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2)“想”表现了老妇人内心的矛盾,“摸”“揣”“爬”突出了老妇人动作的迟缓,年龄的衰老。
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妇人身上特殊的勇气,使人产生深深的敬仰之情。
5、明确:1.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5)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㈠.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①在方场的中央,我们那五个人被对岸敌人的迫击炮火赶上了。
在炮火下,他们伏在地上有半小时之久。
最后,炮火稀了一点儿,两个轻伤的抱着两个重伤的爬了回来。
②他们老是用迫击炮轰击方场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的几次间歇。
③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
④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⑤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在老妇人的近旁。
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
⑦天气很冷,四下里很静,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没有任何其他声音。
⑧德国人的炮火没有停止过,可是炮弹仍旧落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
⑨德国人的炮还在轰击,但是,和先前一样,炮弹落下的地方都离老妇人很远。
⑩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但是有好几次,炮弹落得相当近,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⑾再没有炮弹落在方场上了。
▲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①她又在衣袋里摸了半天,摸出火柴来。
她把那大蜡烛插到坟堆的顶上,点了起来。
这晚上没有风,蜡烛的火焰向上直升,一点也不摇晃。
②炮弹爆炸的当儿,蜡烛的火焰不过抖了一下。
③蜡烛被爆炸的风吹灭了,有一次,竟给震倒了。
④在已经被破坏的铁栏杆附近,耸立着一个小小的坟堆。
一支蜡烛,旁边还有生锈的洋铁片给它挡住了风,在坟堆上闪耀着柔和的火焰。
蜡烛快点完了,烛芯快给蜡泪淹没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闪烁。
⑤他们围着坟堆,静默地站着,看着这渐渐暗淡下去的烛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