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大景区旅游产业现状研究分析及发展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崆峒山大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

————————————————————————————————作者:————————————————————————————————日期:

崆峒山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及发展趋势

院系: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

班级:地理科学142班

学号:20140203050214

姓名:梁红伟

2017年6月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旅游业已经成为不少民众休闲娱乐的选择,国内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持续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地都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其中一些景区的开发不尽人意,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更有甚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升级。旅游景区的开发规划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既要求我们要有探索性,又要正确认识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问题,促进景区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能持续、健康的发展。

旅游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目前已被列为世界第三大产业。人们对旅游业的消费需求也在进一步提升,近几年来我国旅游业一直保持着较快增长,有力地拉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提升。但同时,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我国对于旅游景区的开发和管理等都还处于摸索和成长阶段,旅游企业和部门都应该高度重视和关注,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正确地引导和控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使旅游景区的开发更加科学,更加完善。

崆峒山景区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崆峒区旅游业概况

1.1地理位置

平凉市崆峒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的陇东黄土高原腹部,位于东经106°25′——107°21′北纬35°12′——35°45′之间。东临泾川,南依华亭、崇信,西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泾源、固原接壤,北与彭阳、镇原毗邻,境内平阳高速、天平高速、302省道贯穿全境,宝中铁路连接周边各省市。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区为平凉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旅游城市。

1.2著名景名

崆峒区区境内先后发掘出仰韶、齐家和商周文化遗址15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珍藏文物1300多件。崆峒玄鹤、太统屯云、龙泉滴珠、柳湖晴雪、宝塔曦照、东湖荷花、天坛月夜和浚古烟村等十大景观闻名省内外。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名胜古迹百余处,山势雄伟,烟波浩淼,林海幽深,建筑独特。

1.3旅游时间

崆峒区四季皆宜旅游。崆峒区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最高气温35.9℃,最低气温-15.2℃,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466毫米,日照2455.7小时,无霜期180天。

1.4历史文化

崆峒区在历史上为丝绸古道西进北上甘凉的第一座关隘重镇,亦为陕甘宁三省交通要塞和陇东传统商品集散地,素有“旱码头”之称。崆峒是全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

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二、崆峒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2.1我国旅游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过分追逐商业利益

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过度建设、无序开发。旅游景区开发和经营主体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在景区修建大量旅游接待设施,过多的电缆、索道、公路、宾馆、通讯工程的建设,使得景区旅游人工化、城市化现象严重,破坏了景区生态环境,也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感受。但是在我省的的一些偏远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落后,缺乏资金和宣传力度,导致景区开发难度大,保护措施不完善,基础设施投入量不足。

2.13重开发,轻保护

在我国旅游景区开发过程中,个别地方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理,出现旺季游客数量失控、白色污染、文物屡遭破坏等问题。少数地方的个别政府干部为谋局部利益而不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急于招商引资而默许企业不做环境评价,把牺牲环境作为投资条件,还有部分经营者缺乏诚信守法意识。旅游景区的开发会对景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旅游规划要有利于旅游景区环境的保护,这是其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开发时要寻找它们的平衡点,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规划是为了发展,保护与开发也同样是为了发展。

2.14忽视文化内涵,景区资源品位遭破坏

每一个旅游景区的规划过程都是一个文化繁殖和创造的过程。缺乏文化基础、文化背景、文化内涵的简单规划,都是没有生命力的规划。一方面,旅游景区开发者由于自身文化素养的限制,对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影响景区资源的品位,如在修复古建筑中,没有很好地挖掘其文化内涵,使得旅游资源不能体现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一些保护和修护工作需要和国际接轨,不能盲目采用现代的工艺技术和建筑材料,要尊重历史,如故宫、颐和园、天坛的大修就招致“非议”。所以,要求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并维持建筑原本结构进行修复。

2.15重视规划,忽视监管

旅游景区规划为景区今后的开发建设工作提供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依据。但是,从目前来看,不少地方是怀着满腔热情在编制规划,但完成后却束之高阁,只是挂在墙上,放在桌上,谈在嘴上,用以应付检查。旅游景区规划的终极价值体现在实践工作上,一些景区的规划失去了指导和约束实践的功能。同时,旅游景区规划编制工作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需要进行公开招标投标。但在现实操作中,从邀请的方式和对象来看,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这种随意性的存在,使评审工作在很多时候成为了一种形式,严重影响旅游景区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要规范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必须加强对实际工作的监督和约束,建立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

2.2崆峒区旅游发展现状

2.21崆峒山景区发展机遇

截至今年6月底,平凉市接待各类旅游者743.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62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8.01%和23.4%,全市旅游业保持了持续健康有序、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今年以来,平凉市以促进旅游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重点,以推进旅游产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化为统揽,着力推动旅游大景区和中华崆峒养生地建设,在规划引领、项目带动、品牌营销、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崆峒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具备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条件。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加快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崆峒区着力发展文化产业,依托崆峒山形成了崆峒山大景区产业园。

2.22崆峒山大景区产业园区发展现状

崆峒山位于平凉市城西12公里,崆峒山大景区新规划总面积为314.5平方公里,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罕见的集北雄南秀于一身、融自然美和人文美于一体的人文生态旅游景区,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自古就有“西来第一山”和“西镇奇观”之美誉。

崆峒大景区产业园由16个独资注册法人企业组成,其中:入库的文化产业单位分别有:平凉文化旅游产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太统山景区有限公司、崆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