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试卷
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测试卷三
模块综合测试卷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
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
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
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
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
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
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
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粤教版高2选修短篇小说欣赏_模块综合测试卷二(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
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
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
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
“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作“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20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
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物,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
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
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
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
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
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争论的焦点。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三单元综合检测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一门起源于欧洲社会的学科,人类学已有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传入中国也已经超过百年。
纵观人类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人类学自其发轫阶段便被打上了浓浓的海外印记,从一开始人类学者便将其目光投向了远方,在异域之中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在与他者的对话之中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远方、异域、他者已然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代名词。
追溯到人类学创立之初,人类学的鼻祖泰勒通过海外探险家、传教士、船员等人的日记、传记、游记等开展人类学研究,力图探究人类的进化过程,解释人类的文化现象,解答西方社会对“他者”异文化的疑惑。
将民族志奠定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使得人类学真正成为一门科学的马林诺斯基,便是受到殖民地官员邀请前往海外做田野调查,并完成了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到海外去”成为欧洲人类学初学者的成年礼。
作为人类学家的必修课,欧洲人类学的海外研究并不新鲜,它是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基石。
美国人类学与欧洲人类学有所不同。
一开始,美国人类学家主要是研究本土的印第安人,因而建立起体质、语言、考古、文化四大分支体系的人类学学科。
随着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取代大英帝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人类学家开始走向海外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海外研究到达高潮。
至今,海外研究仍然是美国人类学的主流。
走向海外是中国人类学独有的一个概念,因为西方国家的人类学研究对象本身就是异文化,他们的研究本身就是海外研究,因此他们不必强调海外这一层含义。
而中国的人类学,自从国外引进后,便一直致力于本土化的研究。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与尊重,也在国际人类学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加上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后,对外战略也逐渐转变,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全球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摆上重要的地位,因此海外民族志研究便基于这种历史传统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快速发展起来。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四单元模块综合检测卷 Word版含解析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第四单元模块综合检测卷(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设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是我们的共同理想,而理想的实现必须发展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世界普遍追求的新型文明,它必须是人的实践主体性造就的当代文明进程与生态改善积极成果的内在走向的一致性状态。
在技术实践上,生态文明不可能采取消极的环境保护方式,将人与自然、文明与生态隔绝,而是需要有一种将人的自由自觉实践发展和生态改善高度一致的方式,这就是“生态支持”。
生态支持的人的实践主体性与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的实践主体性有根本区别。
生态支持要求人不再对自然进行统治,而是按照自然界的生态要求来改善生态。
其人的实践主体性体现在对生态多物种权益的呵护,对生态价值的责任担当,对生态环境的积极的建设和改善,按照生态美的规律来造型。
人的生产和生活不再是无度的,过度生产和过度需求都将被摈弃。
生态支持的实践方式是绿色的、生态的,绿色实践和生态实践构成了生态文明积极进步的历史基础。
为此,生态支持首先是对以往人们对自然榨取、统治、奴役等实践态度的摈弃,也是对以往资本化逐利生产生活方式,比如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夸耀性消费的摈弃,更是对傲慢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摈弃。
在生态支持基础上,人们在绿色生产、生活体系中将自己重新纳入一个与自然生态良性互动的完整体系中。
人们可以让绿进沙退,改善荒漠;人们可以抚养濒危物种,以大量繁殖来抵御物种消失的厄运,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自然世界;人们可以按照生态规律改善生活环境,使天蓝地绿水净气清;人们可以不断利用基因工程,使千万年前自然灭绝的物种复活,不断再现大自然所不能的过程;人们可以在所有生态化的实践中发展人类事业,并让人类得到最好的享受,成就新的幸福生活。
人类只要向生态化方向释放自己的实践潜能,就可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
生态支持表明。
高中语文 模块综合测试卷三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
学习资料专题模块综合测试卷三(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从人类耕种作物以来,我们的祖先就从未停止过作物的遗传改良。
过去几千年里的农作物改良方式主要是对自然突变产生的优良基因和重组体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随机和自然的方式来积累优良基因。
遗传学创立后近百年的动植物育种主要是采用人工杂交的方法,进行优良基因的重组和外源基因的导入,从而实现遗传改良。
转基因技术则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外源基因导入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使生物体的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转基因技术是与传统的遗传改良技术一脉相承的,其本质都是通过获得优良基因进行遗传改良。
但转基因技术与传统技术也有重要区别。
传统的选择和杂交技术一般只能在生物种内个体间实现基因转移,操作对象是整个基因组,所转移的是大量的基因,不能准确地对某个基因进行操作和选择,因而对后代的表现预见性较差;而转基因技术所转移的基因则不受生物体间亲缘关系的限制,所操作和转移的一般是经过明确定义的基因,功能清楚,后代表现可准确预期。
因此,转基因技术是对传统技术的发展和补充。
将两者紧密结合,可相得益彰,大大地提高动植物品种改良的效率。
转基因技术既可加快农作物和家畜品种的改良速度,提高人类食物的品质,又可以生产珍贵的药用蛋白,为患病者带来福音。
但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是否会造成潜在的危险?大量转基因生物会不会破坏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产品会不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尽管尚无定论,但一些科学家担心对生命进行“任意修改”所创造出的新型遗传基因和生物可能会危害到人类,可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遗传基因污染,而这种新的污染很难被消除。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转基因技术的负面影响作了大量研究,相关报道也频频见诸报端。
面对种种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议,许多科学家、学术团体纷纷以各种形式表明对转基因技术的支持态度。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测试卷一
模块综合测试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期盼新诗与旧诗的共舞蔡毅新诗与旧诗,是中国诗坛的两朵鲜花,两者相互关联、不行割裂,本应并肩携手,共创中国诗歌的辉煌前程,但惋惜两者间好像始终存在深沟高垒,不由得令人感慨万端。
诗歌作为一门艺术,当然有新旧之别。
但新旧之分仅是从时间、内容与形式上作出的区分,并不代表质量、成就的凹凸之别。
新的作品好,旧的作品未必不佳,有很多艺术形式与艺术品,所历年头越久,价值反倒越高。
艺术不是时装,不能以追新逐奇来掩饰内中的空虚。
简洁的线性进化思想并不足以概括艺术的发展。
艺术作用于人类的灵魂,因此触动心弦、深化人心才是它的价值所在。
唯有将人类的体验深化、升华,清晰精确地予以美的表达,给人以无穷启迪的艺术,才恒久是新的、宏大的、不朽的艺术。
新诗旧诗皆是诗。
古体诗中有不少宣扬封建落后思想的作品,这是须要我们加以摒弃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很多风清骨峻、思精韵美的流芳之作,有很多感时忧国、魂牵中华的绚丽篇章,怎么能将其一笔勾销而全盘否定呢?假如以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新诗,同样不也是精品稀有,而多有应时应景、树碑立传、肤浅跟风之作吗?若说诗歌是人类文化的无价珍宝,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那么这珍宝和明珠是由旧诗新诗共同组成的。
倘如说中国曾是诗的国度,那么这诗指的主要是旧诗而非新诗。
出于以上缘由,我认为近百年来,旧诗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厉害,已到了该重新相识它的时候。
新诗与旧诗须要结盟。
新旧诗相互以自己的意趣与标准去评价不同的东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异、相互学习,而是希望以己驭人,让别人来归顺自己,这都是不行取的。
诗歌的天地大得很,与其独演独舞,何如联手共舞?新诗旧诗合手联盟,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从实际来说,只需将现今散落在民间的旧诗词组织、刊物,吸引、纳入到文联、作协和诗歌学会,赐予他们同等的政治待遇、经济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存活成长,就可以大大增加诗歌的创作力气。
高中语文选修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测试卷二
模块综合测试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防基因造成的污染在近代和当代作家里,我认为有两个女作家对生命科学最具洞察力。
一个是19世纪上半叶的玛丽·雪莱。
当时科学初兴,但她已警觉到科学家可能走火入魔,因而写了《科学怪人》。
一个科学家竟然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人造人。
最后他后悔莫及,和他造的人一起自我灭亡。
“科学怪人”这个名词现在已成了一个通用的隐喻,任何人类以科学手段创造出来的非自然食物,都叫作“科学怪食”。
另一个则是加拿大当代的女诗人和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前几年在基因改造问题闹得很厉害的时候,她以一本《末世男女》把基因移植科技所造成的可怕世界以科幻小说的方式尽现无遗。
对近代科学发展略有所知的都当知道,20世纪五十年代乃是生命科学发展快速的阶段。
随着1962年DNA双螺旋构造的被发现,基因科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基因科技有利于遗传性疾病病因的寻找和诊断,基因研究也有利于对生命现象的理解,但科学从来就不是价值中性的事物,科学的使用者是人,而人是个有七情六欲的自私动物。
科学发展后,它也会成为一个体制,一种权力体系。
当科学成了一种权力,科学的滥用、误用甚至科学所造成的公害极难避免。
科学成了一种体制、一种商业、一种权力后,它的自闭和反动最好的例子即是卡逊女士的遭遇。
当年她发表《寂静的春天》,指出除草剂等化学药物造成生态的破坏,于是美国的化学界包括著名的化学教授和化学工业界都对她发动排山倒海的围剿。
幸而当时主政的是肯尼迪政府,至少还有知识和判断力,才对除草剂、杀虫剂等化学药物进行管理。
这显示出,当科学成为一个庞大的商业和教育体制,它就自然而然地成了一种特权,一个恶势力,并走到违反科学精神的方向。
而当代基因科技发迹后所造成的“科学怪食”就是个新兴的话题和争论的焦点。
最新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阶段检测(二)(有参考答案)
阶段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艺术想象与变态心理杨守森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
一般说来,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原来是指由于心理失调而导致的幻觉、妄想、人格分裂、思维离奇、情绪亢奋等“精神病患者”常常表现出来的一种临床特征。
我们这里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的一种异常心理状态。
作家、艺术家在艺术想象活动中,当然离不开常态心理的制约,但同时却也常常伴随着一种与“精神病患者”相类似的变态心理过程。
因此,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的关系,便成为艺术想象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内在机制来看,心理变态也就是一种物我两忘、如醉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界限,全神贯注、心驰神往的一种想象状态。
正是借助这样一种想象,在艺术家的视野中,才会出现花鸟知春、草木赋愁、高山起舞、大海歌唱,万物皆有灵性,决然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另一个奇妙世界;在艺术家的笔下,才会出现子虚乌有却又令人陶醉的风光、栩栩如生的动物、呼之欲出的人物等。
作为非病理型的心理变态,其实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
正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任何人的心理都不免带有若干所谓的‘变态’的成分。
比如做梦是常事,可受催眠暗示也是常事。
而这些心理作用却属于变态心理范围之内。
”另如感知错幻、情绪异常,人格精神分裂,也莫不是人人具有的心理体验。
许多看起来悖于生活常理的现象,在艺术家的笔下,之所以会成为真实动人的艺术境界,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其实也就是由于作者的变态心理和读者的变态心理产生共鸣的结果。
李白诗云:“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这种独特想象的艺术造型,显然是诗人变态心理作用的结果。
若用常态心理来看,狂风如何吹心?心挂在树上,人还能活吗?自然与理不通,难以理解。
与之相似,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份】高中粤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质量检测卷及答案
【4份】高中粤教版语文选修《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质量检测卷及答案目录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1)单元质量检测卷二 (8)单元质量检测卷三 (14)单元质量检测卷四 (21)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6分)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国内许多风景名胜区实行“一票制”,将景区内多个景点门票捆绑搭售。
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置疑和不满,许多游客认为这是变相涨价。
一个知名景区要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赢得游客的口碑,如果过分依赖“门票经济”做“一锤子买卖”,对游客的意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一旦引起游客的反感乃至抵触,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A.置疑B.一锤子买卖C.充耳不闻D.乃至详细分析:A项,置疑:怀疑(用于否定),此处应用“质疑”;B项,一锤子买卖: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多用于比喻);C项,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D项,乃至:甚至,在句中表递进。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B.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世俱杯”比赛,与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C.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胜任。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详细分析:A项,成分赘余,“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C项,结构混乱,“它要求……”与“……才能够胜任”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搭配不当,主语“项目”与宾语“国家”不能搭配,应在“中国”后加上“有”。
答案:B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笔到电脑,汉字的书写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化,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逐渐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语文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试卷
语文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试卷一、语言运用1、以下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肥瘠.〔jí〕自戕.(qiāng)接洽.(qià)怂.(sěng)恿B、椽.(chuán)子敷洐..(fūyǎn)拎.(līng)着悸.(jì)动C、搭讪.(shàn)灼灼..(shuó)炽.(chì)热凛冽.(liè)D、皱褶.(zhě)隧.(suì)道斟酌..(shǔn)..(zhēnzhuó)吸吮2、以下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其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为哪一项〔〕例句: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
A.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B.起立..船头,伫听半晌。
C.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
D.他意欲侨居苏杭,流连..山水。
3、以下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B.他是救过刘兵的姐姐的学生。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D.他看见你特别快乐。
4、以下对联分别是评述那些人物的。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3青冢有情应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5、小溪的歌唱__________〔高昂昂扬〕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_________〔冲击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__________〔迸起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6、在以下文段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________过它,冰雹曾来______过它,霜雪曾来_______过它,大火曾来______过它,大雨曾来__________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_______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_______过它。
只是,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依旧默默地存在着。
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质量检测卷一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题6分)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近几年,国际许多景色名胜区实行〝一票制〞,将景区内多个景点门票捆绑搭售。
这种做法惹起了人们的置疑和不满,许多游客以为这是变相涨价。
一个知名景区要可继续开展,首先必需赢得游客的口碑,假设过火依赖〝门票经济〞做〝一锤子买卖〞,对游客的意见漠不关心,专断专行,一旦惹起游客的反感乃至抵触,就能够形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A.置疑B.一锤子买卖C.漠不关心D.乃至解析:A项,置疑:疑心(用于否认),此处运用〝质疑〞;B项,一锤子买卖:不思索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买卖(多用于比喻);C项,漠不关心:塞住耳朵不听,描画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D项,乃至:甚至,在句中表递进。
答案:A2.以下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延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可谓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B.广州恒大足球队初次参与〝世俱杯〞竞赛,与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C.班主任这项任务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无足轻重,它要求承当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醒悟和一定的管理才干才可以胜任。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中选结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明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中选〝非物质文明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度。
解析:A项,成分赘余,〝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C项,结构混乱,〝它要求……〞与〝……才可以胜任〞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搭配不当,主语〝项目〞与宾语〝国度〞不能搭配,应在〝中国〞后加上〝有〞。
答案:B3.以下句子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老黄,明天是你的生日,祝你长寿百岁。
B.刘高五十八上死了老伴,李香五十六整没了丈夫,二人凑上块,言归于好,结成秦晋之好。
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模块综合检测卷(一) Word版含解析 (1).doc
语文·选修5/短篇小说欣赏(粤教版)模块综合测试卷(一)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好莱坞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在全世界上映后迅速成为一部“现象级”电影,引发了人们探讨科幻电影乃至理论物理学的热潮。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说,《星际穿越》上映后,就连在扑克牌桌旁边玩牌的陌生人都会过去找他询问有关虫洞和相对论的问题。
观众对于其中涉及的有关物理学的疑问显然远远超过了对电影自身剧情的关注,这并不奇怪,因为这可能算得上是世界上第一部基本忠实地展现宇宙中各种奇妙的天体现象的电影,想要理解这部电影需要大量的物理学知识。
与好莱坞经常塑造出各种各样的超级英雄不同,在《星际穿越》中,最后是几位理论物理学家拯救了全人类。
其实,电影中运用的主要的情节与场景,例如地球上发生了无法挽救的灾难而人类必须移民外星,驾驶飞船穿越虫洞、进入黑洞、探索地外行星,以及在极端情况下人性的改变……这些桥段在之前的很多科幻电影中早都被运用过多次,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使得《星际穿越》成为一部让所有人都开始讨论理论物理的电影呢?这就必须提到为这部电影设置物理学背景、使电影中几乎所有场景都有物理学的支持、使情节合乎科学原理的人——加州理工学院的著名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
科幻作品中常有“软科幻”和“硬科幻”之分,“软科幻”通常涉及的科学理论比较少,只是需要设置一个幻想的场景即可,而“硬科幻”则更需要有实在的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并且让科学理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从这个角度说,《星际穿越》因为有了来自各个领域专家的支持,硬到不能再硬。
据理论物理学家约翰?普雷斯基回忆,索恩为了设置电影中的科学场景,在加州理工学院召集过一些科学家进行研讨,与会者包括物理学家、太空生物学家、行星学家和心理学家。
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模块综合检测卷及答案
【金版学案】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模块综合检测卷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一、基础知识(共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坎坷./窠.臼嗔.怪/缜.密供.稿/供.应B.怠.慢/逮.捕誊.写/家眷.扁.舟/扁.平C.侥.幸/矫.健脸颊./要挟.驻扎./扎.实D.骁.勇/肖.像针砭./贬.谪果脯./胸脯.解析:A项,kě/kē、chēn/zhěn、gōng ;B项,dài、téng/juàn、piān/biǎn ; C项,jiǎo、jiá/xié、zhā;D项,xiāo/xiào、biān/biǎn、fǔ/pú。
答案:D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公安部第123号令规定“闯黄灯”也要被罚款扣分。
此新规一出台便引起轩然大波。
这条新规实施前没有广泛征求意见,涉及的问题在闭门造车中被掩盖,争议和置疑都被推到了实施之后,使得此法规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黄灯”对我们的改革也有着深刻的隐喻,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规则,如何划定合法与非法的界限,这一次的争论是很生动的一课。
A.轩然大波 B.闭门造车 C.置疑 D.进退维谷解析:A项,轩然:高高涌起的样子。
高高涌起的波涛。
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指不好的影响;B项,闭门造车:关上门造车,比喻只凭主观办事,不管客观实际。
C项,质疑:提出疑问,如质疑问难;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式)。
D项,进退维谷:进退两难(谷,比喻困难的境地)。
答案:C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2019年12月13日,中国海监B-3837飞机首次飞临钓鱼岛上空,与正在巡航的中国海监船编队会合,破天荒第一次对中国钓鱼岛进行海空立体巡航。
B.中国作家终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的青睐,作为中国当代作家杰出代表的莫言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这实在可喜可贺。
精品粤教版高二选修短篇小说欣赏_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有全部答案)
单元质量检测卷一(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6分)1.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近几年,国内许多风景名胜区实行“一票制”,将景区内多个景点门票捆绑搭售。
这种做法引起了人们的置疑和不满,许多游客认为这是变相涨价。
一个知名景区要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赢得游客的口碑,如果过分依赖“门票经济”做“一锤子买卖”,对游客的意见充耳不闻,一意孤行,一旦引起游客的反感乃至抵触,就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A.置疑B.一锤子买卖C.充耳不闻D.乃至解析:A项,置疑:怀疑(用于否定),此处应用“质疑”;B项,一锤子买卖:不考虑以后怎样,只做一次的交易(多用于比喻);C项,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D项,乃至:甚至,在句中表递进。
答案:A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连续五年排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预测名单榜首,却年年与该奖无缘,可以堪称诺贝尔文学奖史上“最悲壮的入围者”。
B.广州恒大足球队首次参加“世俱杯”比赛,与非洲、欧洲和南美洲的冠军同场竞技,在收获自信的同时也看到了与世界强队的差距。
C.班主任这项工作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举足轻重,它要求承担者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较高的思想觉悟和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胜任。
D.到目前为止,中国珠算等30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
解析:A项,成分赘余,“可以”与“堪”语义重复,应删去“可以”;C项,结构混乱,“它要求……”与“……才能够胜任”句式杂糅,应删去其中一个;D项,搭配不当,主语“项目”与宾语“国家”不能搭配,应在“中国”后加上“有”。
答案:B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从笔到电脑,汉字的书写正在经历一场颠覆性的变化,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逐渐成为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家现在可以预见的是,不太遥远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会表现出一些普遍的共性—— _________。
高二语文选修五短篇小说欣赏测验 粤教版(通用)
高二语文选修五短篇小说欣赏测验粤教版(本卷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I卷(共42分)一、基础知识运用(18分,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 簇.拥蹙.额箭镞.猝.不及防一蹴.而就B. 氤.氲殷.红姻.缘绿树成荫.万马齐喑.C. 闪烁.朔.风硕.大数.见不鲜横槊.赋诗D. 渎.职疑窦.案牍.穷兵黩.武买椟.还珠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松弛一枕黄粱心劳日绌事实胜于雄辩B. 骄健稗官野史厝火积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C. 寂寥惹是生非缘木求鱼吃一堑长一智D. 慰藉名列前矛直截了当既来之则安之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大规模农村人口进城务工,使其子女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产生剧烈变动,由于亲情的长期缺失,留守子女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
②国际社会在反恐合作中要恐怖主义产生的动机和根源,以更好地对其进行综合整治。
③科学是美丽的,但在琳达•威廉斯的眼里,科学诗美丽,因为它在科学美中注入了浪漫情怀。
A. 凸显探究更加B. 突显探究更加C. 突显探求越发D. 凸显探求越发4.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某些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对于闯红灯总不以为然....,认为只要不朝汽车撞总会没事的。
B. 窗外花丛中,有几只彩蝶在三五成群....地飞着,已带来了浓浓的春意。
C. 仔细分析一下他的“宏论”,其实多是无稽之谈....,其目的是挑起别人的矛盾。
D. 一些捕风捉影的记者,总喜欢以杜撰某些明星的“婚变”的文章而踌躇满志....。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A.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B. 你唱得很好,别人在梦里听着你那个歌,为那个歌带得很远,走了不少的路!你是第一号,是我们地方唱歌的第一号。
C. “这有什么不成体统的?”我问:“让他们尽管骑他们的自行车,快活地玩一阵好了。
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试卷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题——短篇小说欣赏一、语言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肥瘠.(jí)自戕.(qiāng) 接洽.(qià)怂.(sěng)恿B.椽.(chuán)子敷洐..(fūyǎn) 拎.(līng)着悸.(jì)动C.搭讪.(shàn) 灼灼..(shuó) 炽.(chì)热凛冽.(liè)D.皱褶.(zhě) 隧.(suì)道斟酌..(zhēnzhuó) 吸吮..(shǔ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其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
A.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B.起立..船头,伫听半晌。
C.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
D.他意欲侨居苏杭,流连..山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B.他是救过刘兵的姐姐的学生。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D.他看见你很高兴。
4、下列对联分别是评述那些人物的。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3青冢有情应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5、小溪的歌唱__________(高昂昂扬)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_________(冲击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__________(迸起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6、在下列文段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________过它,冰雹曾来______过它,霜雪曾来_______过它,大火曾来______过它,大雨曾来__________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_______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_______过它。
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
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粤教版高二选修短篇小说欣赏_模块综合测试卷三(有答案)
模块综合测试卷三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城乡文化的交融过去,社会文化同生活方式一样,也可以分为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两者之间似乎泾渭分明。
城市文化认为乡村文化缺乏文化含量,而乡村文化则认为城市文化缺少生活气息。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逐渐由界线分明走向相互渗透,趋于统一。
其中农村文化更多地表现出向城市文化靠拢的趋势。
当然,这种统一并不是简单地将乡村文化包容在城市文化之中。
实际上,两者之间的融合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乡村文化和城市文化都经历了根本的变化。
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中,乡村文化的确呈现出衰落的迹象,如在广大农村,许多地方存在着自己的地方戏曲,它们代表了不同地方的“文化风味”,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在城市文化的猛烈冲击下,这些地方戏曲日益失去了往日的吸引力,特别是对青年的吸引力。
现在的农村青年和城市青年一样,喜欢的是流行歌曲,在此情况下,一些地方戏曲,特别是一些小的地方戏曲的衰落就是难免的。
但是,大凡为历代所传承的文化都不会如此脆弱。
我们看到,有些地方文化在与城市文化的交融中脱颖而出。
而且某些乡村文化在逐渐融入城市文化,并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如东北大秧歌一直是东北乡村流行的一种文化形式,但在今天,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电视看到大秧歌。
而这些节目的制作者,是戴着大众的“眼镜”来生产这些节目的。
到最后,连跳大秧歌的人都认为,电视上的大秧歌是“标准”的大秧歌。
这样,经过改造的大秧歌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独立存在的乡村文化,而成了城市大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了。
再看城市文化。
如果说城市化的进程对于乡村文化来说是一个衰落过程的话,那么它对于城市文化而言则是一个扩张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题——短篇小说欣赏一、语言运用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肥瘠.(jí)自戕.(qiāng) 接洽.(qià)怂.(sěng)恿B.椽.(chuán)子敷洐..(fūyǎn) 拎.(līng)着悸.(jì)动C.搭讪.(shàn) 灼灼..(shuó) 炽.(chì)热凛冽.(liè)D.皱褶.(zhě) 隧.(suì)道斟酌..(zhēnzhuó) 吸吮..(shǔn)2、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其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郎君远去,囊箧萧条,曾无约束..。
A.郎君言及,足见同志..耳。
B.起立..船头,伫听半晌。
C.尊大人位居方面..,必严帷薄之嫌。
D.他意欲侨居苏杭,流连..山水。
3、下列各句中,没有歧义的一句是()A.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
B.他是救过刘兵的姐姐的学生。
C.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
D.他看见你很高兴。
4、下列对联分别是评述那些人物的。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2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3青冢有情应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4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5、小溪的歌唱__________(高昂昂扬)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_________(冲击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__________(迸起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6、在下列文段空白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我爱我们祖国的土地!狂风曾来________过它,冰雹曾来______过它,霜雪曾来_______过它,大火曾来______过它,大雨曾来__________过它,异族奴隶主的铁骑曾来_______过它,帝国主义的炮弹曾来_______过它。
不过,尽管受了这些磨难,它还是默默地存在着。
一到春天,它又苏醒过来,满怀信心地表现出盎然的生意和万卉争荣的景色。
○1烧灼○2冲刷○3封锁○4轰击○5践踏○6打击○7扫荡一、文学常识填空1.《促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号_________,山东淄川人。
2.《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______________,这部集子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称“三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
明代短篇小说与“三言”并称的还有明末人__________编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_________________”。
3.契诃夫,是19世纪_________(国家)________________作家,以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创作著称。
再列举两名世界短篇小说巨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热爱生命》是美国小说家____________写的短篇小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笔触描写一个淘金者从荒原中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是一曲________________的赞歌。
5.《一千零一夜》又名____________,是古阿拉伯人的一部__________________总集。
三、阅读与鉴赏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一)合欢树史铁生十岁那年,我在一次作文比赛中得了第一。
母亲那时候还年轻,急着跟我说她自己,说她小时候的作文作得还要好,老师甚至不相信那么好的文章会是她写的。
“老师找到家来问,是不是家里的大人帮了忙。
我那时可能还不到十岁呢。
”我听得扫兴,故意笑:“可能?什么叫可能还不到?”她就解释。
我装作根本不再注意她的话,对着墙打乒乓球,把她气得够呛。
不过我承认她聪明,承认她是世界上长得最好看的女的。
她正给自己做一条蓝地白花的裙子。
二十岁,我的两条腿残废了。
除去给人家画彩蛋,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最后想学写作。
母亲那时已不年轻,为了我的腿,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
医院已经明确表示,我的病情目前没办法治。
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
她倒总能找来些稀奇古怪的药,让我吃,让我喝,或者是洗、敷、熏、灸。
“别浪费时间啦! 根本没用! ”我说,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
“再试一回,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她说,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
然而对我的腿,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最后一回,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
医院的大夫说,这实在太悬了,对于瘫痪病人。
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
我倒没太害怕,心想死了好,死了倒痛快。
母亲惊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直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
后来她发现我在写小说。
她跟我说:“那就好好写吧。
”我听出来,她对治好我的腿也终于绝望。
“我年轻的时候也最喜欢文学,”她说。
“跟你现在差不多大的时候,我也想过搞写作,”她说。
“你小时候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她提醒我说。
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
她到处去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了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
三十岁时,我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
母亲却已不在人世,过了几年,我的另一篇小说又侥幸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
获奖之后,登门采访的记者就多,大家都好心好意,认为我不容易。
但是我只准备了一套话,说来说去就觉得心烦。
我摇着车躲出去,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
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我的心得到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在树林里吹过。
我摇车离开那儿,在街上瞎逛,不想回家。
母亲去世后,我们搬了家。
我很少再到母亲住过的那个小院儿去。
小院儿在一个大院儿的尽里头,我偶尔摇车到大院儿去坐坐,但不愿意去那儿小院儿,推说手摇车进去不方便。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都把我当儿孙看,尤其想到我又没了母亲,但都不说,光扯些闲活,怪我不常去。
我坐在院子当中,喝东家的茶,吃西家的瓜。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大伙就不再说,忙扯些别的,说起我们原来住的房子里现在住了小两口,女的刚生了个儿子,孩子不哭不闹,光是瞪着眼睛看窗户上的树影儿。
我没料到那棵树还活着。
那年,母亲到劳动局去给我找工作,回来时在路边挖了一棵刚出土的“含羞草”,以为是含羞草,种在花盆里长,竟是一棵合欢树。
母亲从来喜欢那些东西,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第二年合欢树没有发芽,母亲叹息了一回,还不舍得扔掉,依然让它长在瓦盆里。
第三年,合欢树却又长出叶子,而且茂盛了。
母亲高兴了很多天,以为那是个好兆头,常去侍弄它,不敢再大意。
又过一年,她把合欢树移出盆,栽在窗前的地上,有时念叨,不知道这种树几年才开花。
再过一年,我们搬了家。
悲痛弄得我们都把那棵小树忘记了。
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
我也想再看着母亲住过的那间房。
我老记着,那儿还有个刚来到世上的孩子,不哭不闹,瞪着眼睛看树影儿。
是那棵合欢树的影子吗?小院儿里只有那棵树。
院儿里的老太太们还是那么欢迎我,东屋倒茶,西屋点烟,送到我跟前。
大伙都不知道我获奖的事,也许知道,但不觉得那很重要;还是都问我的腿,问我是否有了正式工作。
这回,想摇车进小院儿真是不能了,家家门前的小厨房都扩大,过道窄到一个人推自行车进出也要侧身。
我问起那棵合欢树。
大伙说,年年都开花,长到房高了。
这么说,我再看不见它了。
我要是求人背我去看,倒也不是不行。
我挺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进去看看。
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
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地呆一会。
悲伤也成享受。
有一天那个孩子长大了,会想到童年的事,会想起那些晃动的树影儿,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他会跑去看看那棵树。
但他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是怎么种的。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母亲却说她小时候作文写得还要好。
她这样说是为了激励孩子成为作家。
B.母亲本来喜欢花木,“但当时心思全在别处”。
这“别处”指的是为儿子治病和找工作。
C.母亲以为合欢树第三年的复生“是个好兆头”。
作者写这一点是暗示,母亲因为操心儿子的病以至有点迷信了。
D.在质朴的老街坊眼中,生活、健康与工作显然比文学、比获奖更重要。
E.“悲伤也成享受”,是说人在独自静静地怀念逝去的亲人时,即使悲伤,也会有某种温馨的感觉。
2.本文一开头就写了儿子小时候与母亲的一场小冲突。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特别的作用?3、作者在文章三次提到自己的年龄。
你认为他在二十岁以后和三十岁以后对母爱各有怎样的体会?4、文章在对那个看树影儿的孩子的拟想中结束。
作者这样写想要表现什么?这种写法的特点和效果是什么?(二)老家(孙犁)前几年,我曾诌过两句旧诗:“梦中每迷还乡路,愈知晚途念桑梓。
”最近几天,又接连做这样的梦:要回家,总是不自由;请假不准,或是路途遥远。
有时决心起程,单人独行,又总是在日已西斜时,迷失路途,忘记要经过的村庄的名字,无法打听。
或者是遇见雨水,道路泥泞;而所穿鞋子又不利于行路,有时鞋太大,有时鞋太小,有时倒穿着,有时横穿着,有时系以绳索。
种种困扰,非弄到急醒了不可。
也好,醒了也就不再着急,我还是躺在原来的地方,原来的床上,舒一口气,翻一个身。
其实,“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已经回过两次老家,这些年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也不想再回去了。
一是,家里已经没有亲人,回去连给我做饭的人也没有了。
二是,村中和我认识的老年人,越来越少,中年以下,都不认识,见面只能寒暄几句,没有什么意思。
前两次回去:一次是陪伴一位正在相爱的女人,一次是在和这位女人不睦之后。
第一次,我们在村庄的周围走了走,在田头路边坐了坐。
蘑菇也采过,柴火也拾过。
第二次,我一个人,看见亲人丘陇,故园荒废触景生情,心绪很坏,不久就回来了。
现在,梦中思念故乡的情绪,又如此浓烈,究竟是什么道理呢?实在说不清楚。
我是十二岁离开故乡的。
但有时出来,有时回去,老家还是我固定的巢,游子的归宿。
中年以后,则在外之日多,居家之日少,且经战乱,行居无定。
及至晚年,不管怎样说和如何想,回老家去住,是不可能的了。
是的,从我这一辈起,我这一家人,就要流落异乡了。
人对故乡,感情是难以割断的,而且会越来越萦绕在意识的深处,形成不断的梦境。
那里的河流,确已经干了,但风沙还是熟悉的;屋顶上的炊烟不见了,灶下做饭的人,也早已不在。
老屋顶上长着很高的草,破旧不堪;村人故旧,都指点着说:“这一家人,都到外面去了,不再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