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

合集下载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1、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2、定势:定势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3、想象: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4、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产生首创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5、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检。

6、激情:是一种激烈而短促的情绪、情感状态7、心境:也叫心情,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情绪、情感状态8、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它是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9、动机:是推动和指引人的行为的内在心理原因10、意志:是人为达到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动,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11、个性: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它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独特的、并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12、自我意识:是指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这个主体的认识和态度。

13、需要:需要是生理的和社徽的要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

14、动机:是指与满足某种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15、兴趣:是指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

16、能力: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17、气质:是指个人典型的表现于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程度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特点。

18、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个性心理特征。

19、才能:是指各种能力的完备的、独特的、质的方面的结合。

第四章思维

第四章思维

第四章思维思维的概念及特点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思维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但是,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外部联系的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内部联系及其规律间的反映。

(二)思维的特点1.间接性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一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

2.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

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

二、思维的种类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三)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

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1.集中性思维(四)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的过程(即思维操作)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分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

(一)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分析是人认识事物解决间题的开端,它有利于认识的深入综合是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一定内在关系和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

通过综合,可获得对事物完整的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密切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二)比较与分类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

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经过分析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才能进行相互比较,对事物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辨别。

2015《心理学》名词解释

2015《心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4、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5、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神经元即神经细胞,他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机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8、突触是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

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9、反射是神经系统的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10、反射弧是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

一般包括五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11、无条件反射是机体和环境之间的比较恒定的联系。

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他只是那些为数有限的固定的直接刺激作用于一定的感受器引起的恒定的活动,基本上是皮层下中枢的活动。

12、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

它又可分成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13、经典性条件反射是一个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如此多次重复之后,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

14、工具性条件反射又称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a.直观性、间接性b.概括性、逻辑性c.间接性、概括性d.逻辑性、间接性答案:c.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

【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豪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过程是不均匀的,如()所示。

a、先慢后快B.先快后慢C.先快后慢D.均匀递减答案:B.分析:无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a.感觉的适应b.感觉的对比c.感觉的分化d.感觉的相互作用答案:b.解析:无.4.本质上,教学过程是()。

a、一般认知过程B.理性认知过程c.特殊认知过程D.知觉认知过程回答:c.分析:无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有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有意后注意d.不随意后注意答案:c.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

【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力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和努力的注意力。

它是在随机注意力的基础上产生的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a.音型b、非语言符号声音C.自然声音D.物体声音回答:D.分析:省略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a.需要b.动机c.态度d.认知答案:a.解析:无.8.什么样的气质类型具有快速反应、活力、活泼、敏捷、情绪不稳定和粗心大意的特点?(a)答案:B.分析:无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终结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答案:a.解析:无.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A.了解和研究学生B.组织和培养班级集体C.做好个体教育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答案:B.分析:[测试情况]这个问题考察了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应试辅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11.传播学“五个w”公式的创始人是()a、卡尔·霍夫兰·B·拉扎斯菲尔德c.哈罗德拉斯韦尔d.施拉姆答案:c.解析:略.12.过去经历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被称为()A.表征B.记忆C.联想D.想象回答:B.分析:[测试情绪]本主题探讨记忆的概念。

思 维 概 述

思 维 概 述
到的目的是否有所推进。如果有所推进,思维活动将继续进行下一步,否则将退回到 原处,寻找新的思路,这样一步步地实现目的。指导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过程, 从根本上说,它也是推理思维。
1.3 思维的种类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活动。创造和创作是创新的过程,它在已有的
信息模式的基础上,会提出更多的假设和尝试,需要更多的理论指导和感性支柱以及 实际活动的验证。
心理学
1.1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 括的反映。它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以语言为中介,实现对事物 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反映。
思维与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但感 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 属性和整体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思维是在感知 的基础上实现的高级认识形式,它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 内在联系,是借助语言实现的理性认识过程。
1.2 思维的过程
3.抽象与概括的关系 抽象与概括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不能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无法对这类事物 进行概括。而如果没有概括性的思维,就无法抽象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抽象与概括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抽象是高级的分析,概括是高级的综合。抽象、 概括都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任何概念、原理和理论都是抽象与概括的结果。
心理学
1.2 思维的过程
2.概括 概括是指把抽象出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结合在一起。概括有不同的等级水平。初级概 括是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它只能抽取事物的外部共同特征,作出形象的概括。例 如,“树”是从一般表象得出的具体概念。高级概括以抽取事物的本质特征为前提。 例如,“心理的东西是观念”这一命题是从许多现象中抽取的感觉、知觉、表象等心理 现象中概括的,而这些感觉、知觉等心理现象,这时早已作为概括化了的概念来使用,才 能得出上述概括的规律。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

心理学期末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2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3.感觉: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上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5.记忆:回忆,指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的事情在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6.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7.想象:想象也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是大脑对已有表现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8.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主观体验。

9.情绪: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10.意志:意志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有意识的支配,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11.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12.需要:需要时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紧张状态。

13.动机:动机是由特定目标与内在需要相结合而形成的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行为的明确的内在心理倾向。

14.兴趣: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5.气质:气质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典型而稳定的动力特征。

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是指心理过程的强度、速度、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倾向性等特点。

16.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待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17.能力:能力是指使活动得以完成,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思考题1.1用列表的方法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心理过程:认知(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心理学现象意识过程:就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等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价值观1.2“狼孩”的事例有何启示?狼孩的故事反映了心理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即社会性,狼孩脱离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心理随即发生改变。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特征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以语言、已有经验或一定事物为媒介来反映事物,属于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思维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特征。

1.间接性思维具有间接性。

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并不表露在外,而是蕴涵在事物的内部,需要间接地去获取。

思维是人对事物的一种间接反映,是人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或其他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思维间接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一种事物来认识其他事物。

如考古学家通过化石和其他考古资料,可以复现古猿人的形象和当时的生活情景,帮助人们了解古老的过去;二是可通过事物的外部特征认识其内部变化及内在联系。

如教师观察学生的行为表情,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三是可通过语言和词反映有关事实,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正是由于思维具有间接性,使人们可能超越感官结构和机能的局限、时空的限制,认识那些难以感知或不能感知的事物属性,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了解过去,认识现在,预测未来。

2.概括性思维具有概括性。

思维的概括性,一是指思维能够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抽取出来加以概括,从而认识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及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例如,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无数次使用过多种铅笔、毛笔、钢笔、圆珠笔之后,便能概括出笔的本质特征为“人类制造的专门用来写字的工具”;二是指思维能从部分事物相互联系的事实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事物或现象中去。

如人们把树、玉米、小麦、草、地衣等归为一类,称之为植物。

科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的反映。

通过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由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大大加深和提高了人的认识水平,有助于人对现实环境的适应、控制和改造。

思维的间接性是以概括性的认识为前提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人们通过抽象、概括,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性联系,然后再依靠思维活动所获得的概念、法则、理论通过推理判断,进行间接反映。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作业参考答案

《心理学》(《实用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1一、名词解释1.意识和无意识 P6-72.实验法P133.测验法P144.条件反射P525.感觉后像P666.感受性P657.记忆P768.表象P799.内隐记忆P8510.遗忘P92二、填空1. 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两大支柱。

2.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独立。

4.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只是刺激-反应的简单模式。

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修正了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

5.根据人脑所反映事物的特性,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6.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

7.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提取信息或检索信息的形式有三种,一是_同时扫描,二是_自动停止系列扫描_,三是完全系列扫描。

8.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

三、判断正误(认为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说明理由。

)1.测验法有三个特点: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基石。

(×)3.构造主义心理学派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间接经验的一门学科。

(×)4.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强化的建立。

(×)5.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态,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幻觉。

(×)6.阈限是一种反应与另一种反应之间的分界值,可以通过实验测量,它是个固定值。

(×)7.感觉适应可以降低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是一种利弊兼具的心理现象。

(√)8.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舌尖现象属于后者。

(×)9.干扰抑制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第七章 思维教材

第七章  思维教材

思维的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 的异同的思维过程。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 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抽取出来,并舍弃其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 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
思维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一)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 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人们平常说的“考虑”、“设想”、“预 计”、“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 现形式。
思维与感觉和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 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和整体 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
但在问题解决中,有时正是在克服这种功能固着中 才能找到新的求解思路。
小实验:
德国心理学家杜克(Duncker)曾做过一 个实验来说明功能固着现象。他将两支 蜡烛、五颗图钉、一根线条和一盒火柴 放在桌子上,要求被试将蜡烛固定在墙 壁上,并要求当蜡烛燃烧时,烛油不能 滴在地板上或桌子上
功能固着实验材料
2、根据思维凭借日常概念还是科学概念可把 思维分为
经验思维:人凭借日常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理论思维:人根据科学概念进行的思维活动
3、根据思维时有无明确的逻辑分析过程可把 思维分为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4、从思维的方向可分为: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是指从多种联系、多种角 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可能存在的各种答案,寻 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的思维形式。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P4)2、被试:指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P13)3、自变量:由实验者操纵变化的变量。

(P19)4、因变量:由自变量而引起的某种特定反应。

(P19)5、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P41)6、绝对感受性:人能觉察出客观事物最小的刺激量的感受能力。

(P50)7、差别感受性:指人刚刚能觉察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P50)8、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1)9、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同时有两种刺激或先后相继的两种刺激,引起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P52)10、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的整体反映。

(P55)11、空间知觉:人对客观世界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方位和远近等空间关系的反映。

(P65)12、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

(P66)13、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位移、移动速度及人体自身运动状态在人脑中的反映。

(P67)14、记忆: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现。

(P83)15、外显记忆: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的提取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P87下)16、内隐记忆:指在不需要有意提取的情况下,个体已有的经验自动地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P88上)17、遗忘:指信息不能够从信息系统中提取,或者提取发生错误。

1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19、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作用。

(P103)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事物间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P135)21、抽象: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是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规律进行认识的过程。

(P137)22、集中思维: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

《心理学》: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什么是思维

《心理学》: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当前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直接的映象。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迹在人头脑中的再现。

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

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去达到问题的解决。

这种"改造制作"的工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得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

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想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

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间接性、概括性正是思维过程的重要特点。

这里有两块外表极其相似的金属,我们要知道它们之间哪一块比较硬一些。

我们看,看不出;我们摸,摸不清;我们嗅,也嗅不到。

任凭我们直接地感知它们,我们得不到精确的答案。

我们得"开动脑筋"想个办法。

我们使它们相互摩擦,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一块上面留有伤痕,而另一块却没有伤痕。

根据这个,我们就可推想出那块没有伤痕的金属比那块留有伤痕的金属要硬一些。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触觉直接地感到这两块金属各自的硬的属性。

但是这两块金属当中哪一块比较硬?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不是我们直接地感知到的,而是根据观察两块金属互相作用的结果间接地推想出来的。

其实,任何一种科学,都能给予我们许多间接认识的例证。

例如,医生检查病人的体温和脉搏,听视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就能断定为直接观察所不能达到的病人内部器官的状态。

巴甫洛夫通过条件反射的研究,就能探知为直接观察所不能达到的大脑皮层中所进行的生理过程,就能认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幼儿心理学单元测验—思维(答案) (2)

幼儿心理学单元测验—思维(答案) (2)

单项选择题1.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______。

A.广阔性B.灵活性C.逻辑性D.深刻性2.______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A.想像B.思维C.记忆D.知觉3.反映事物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的思维形式是______。

A.综合B.抽象C.概括D.概念4.欣赏“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运用的是______。

A.记忆表象B.创造想像C.再造想像D.幻想5.思考问题时能冷静地分析其依据、是非、利弊,不易受别人暗示或自己情绪的左右,这是思维的______。

A.深刻性B.独立性C.灵活性D.批判性6.鲁班发明锯子借助丝茅草的启示,说明解决问题受______的影响。

A.定势B.原型启发C.创造性人格D.动机7.通过提供概念的各种具体事例来改变概念的无关特征,以突出概念的本质特征,这种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方式称为______。

A.适当定义B.变式C.比较D.辨别8.“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______。

A.概括性B.灵活性C.间接性D.直觉性9.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______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B.知识C.客体D.表象10.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与活动方式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叫______。

A.变式B.定势C.知觉模式D.智力11.阅读小说时,头脑中产生的有关故事情节的过程是______过程。

A.再造想像B.创造想像C.幻想D.无意想像12.思维过程基本的智力操作手段是______。

A.分析与综合B.比较与分类C.抽象与概括D.具体化和系统化13.医生通过观察、号脉、听诊能诊断病情属下列______的思维特性。

A.直接性B.间接性C.广阔性D.概括性14.“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是______。

A.再现思维B.求同思维c.聚合思维D.发散思维15.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解答问题有启示作用的相类似的事物叫______。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在语言教学实践中,思维是构成一切学习活动的最重要因素。

语言既是思维的主要载体,也是思维的表现形式。

英语语言教学与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直接和密切的关系。

思维包括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

形象思维是认知的基础,而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则是更高的思维活动,也就是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从不知到认识、认识到领悟、领悟到理解、理解到掌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不断的提高,由简单的模仿到灵活运用,到探索出规律性的知识,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故英语教学中必须抓住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形象思维是靠现实的具体和表像进行思维。

形象思维是初中学生的基本思维方式之一,是认知的基础。

在英语课堂呈现阶段,应该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景,运用实物、模型、图片、动作、表情、身姿、手势等直观手段把抽象的、概念化的、线型的新语言变成具体的、形象化的、立体的直观影像呈现给学生,既达到了语言输入的任务,完成了理解新语言的功能,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首先,根据课堂内容,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例如讲授第二册第75课《天气预报》时,我在课前录下了中央电视台气象预报的电视录像,然后进行了声音处理,保留了片头曲,将气象先生的话配成了课文的英语天气预报的内容。

课堂上,当我播放这段录像时,那熟悉的片头曲,自然而然地将兴奋不已的学生引入新课,继而聚精会神地欣赏这中西合壁的双簧。

学完这段内容后,我关掉了录像的声音,让学生用所学内容为录像配音。

这段教学活动不仅创设了情景,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观,而且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我总是尽可能的将实物、模型或图片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摸一摸、试一试,甚至尝一尝。

帮助学生学习新单词。

为学生们提供了形象思维的材料。

又如在讲到形容词的比较级别时,我让三个学生站在教室前面并比较他们的高矮、胖瘦。

心理学简答题

心理学简答题

1、什么是思维?思维和感知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部规律性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和感知的关系:思维与感知觉虽然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他们分别属于对事物不同角度和不同水平的认识。

①从反映的内容看,感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表面现象及外部联系,而思维反映的是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内部规律性。

②从反映的形式来看,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直接反映,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的间接反映。

宗旨,感知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思维的源泉和基础,二思维则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感知的进一步深化,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

2、思维和语言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思维和语言并不等同。

表现在: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而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思维与客观事物之间是反映与被反映关系,两者有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语言与客观事物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思维的内容是由概念组成的,而构成语言的材料是词;不同民族的思维规律是相同的,而不同民族的语言及其语法结构不会完全相同。

3、什么是想象?想象的种类有哪些?想象是指人脑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想象的种类有:根据想象活动有无自觉目的性,可以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叫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进行的想象,叫做有意想象。

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表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指在刺激物的作用下,人脑独立地构成新表象的过程;幻想是指一种与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4、什么是情感?它与认识过程有什么关系?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检。

情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但反过来又对认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积极良好的情感能激励认识的积极性,促进认识过程顺利的展开,提高认识的效果;反之,消极不良的情感削弱了认识的积极性,阻碍认识过程的进行,降低了认识的效果。

言语与思维专项通关题库含答案解析

言语与思维专项通关题库含答案解析

1.分析事物抓住本质特征,舍弃其非本质特征的过程是_____A:抽象B:概括C:分析D:综合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2.老师在讲砖的用途时,学生能一口气说出砖可以盖房子,可以当工具,可以防身,可以……说明该生具有_____A:发散思维B:抽象思维C:具体思维D:形象思维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发散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

3.一个人的思维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其思维的_____A:深刻性B:批判性C:灵活性D:敏捷性参考答案:C本题解释:【答案】C。

解析:思维的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指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机智灵活地考虑问题,应付变化4.学生总结出鸽子,老鹰、鸡、鸭的共同特征是“有羽的”“是动物”而舍弃其“会不会飞”“大小”“颜色”等非本质特征,是思维过程的_____环节。

A:抽象B:概括C:具体化D:综合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抽象是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5.医生根据病人的体温、血压、心电图等检查资料确诊病患,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_____A:间接性B:概括性C:预见性D:抽象性参考答案:A本题解释:【答案】A。

解析: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6.每次看见“月晕”就要刮风,“潮湿”就要下雨,即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这属于下列哪种思维特性?_____A:抽象性B:概括性C:间接性D:情境性参考答案:B本题解释:【答案】B。

解析:这是概括自然的现象而得出的规律。

所谓思维的概括性,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能找出一类事物所特有的共性并把它们归结在一起,从而认识该类事物的性质及其与它类事物的关系。

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

什么是思维?心理学中将思维这一概念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特殊机能思维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过程中,为了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历几百万年进化而获得的一种特殊机能。

威廉·卡尔文指出,一般的狗不能解开将其系于某根柱子上的皮带,但是黑猩猩则有可能。

在铁笼的门上安一个像系狗皮带一样的揿扣足以将猴子们锁在里面,即使它们够得着去拨弄揿扣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但是黑猩猩在这种情况下则会设法弄开它。

所以对于黑猩猩,你必须用铁锁而且不能把钥匙留在里面。

这说明黑猩猩有思维。

但是,这种动物的思维和人类的思维还是两码事,因为这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动物思维是完全建立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的,所使用的思维材料只能是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

当前的事物一旦消失,感知的形象即不复存在,思维也就中断。

而人类的思维,不仅可以使用当前感知事物的具体形象作为思维材料,还可以使用表象(而且主要是用表象)作为思维材料。

表象虽然也由感知觉产生,但它可以脱离当前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因而可以对它作进一步的思维加工。

著名的心理学家科勒(W. Kohler)曾在特纳里夫岛上用4年时间对黑猩猩作过有关动物思维能力的大量实验。

他的实验设计是这样的:在一个铁笼子的顶上悬吊着香蕉或其他食物,然后给黑猩猩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它利用这些条件把食物弄到手。

这类条件可以是一根长竹竿,或几段能连接起来的短竹竿,也可以是一些能够堆起来和爬上去的箱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试探、失败、思考后,黑猩猩最终学会通过用长竹竿、接竹竿、垒箱子等方式来获取食物。

上述实验证明,黑猩猩的确具有运用简单工具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一个使科勒感到很困惑的问题:他始终无法让黑猩猩学会把树上正在生长着的一根树枝折下来,用于勾取它够不着的食物。

原因在哪里呢?科勒没有找到答案。

半个世纪过去了,很多心理学家仍无法对此现象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

浅谈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国贸073 柏正炎20202073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

思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是通过思维,人们才能认识自然、社会,从而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本民族文化的濡染,其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

思维方式一但形成,人们就会在这种他所惯用方式中去思维,并去指导其行为。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模糊性与精确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语言上看。

汉语里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无所谓“时态”、“单复数形式”,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极少象西方那样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其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今天许多人写文章仍喜欢用比较形象的词语表达深奥抽象的理论。

如写作理论把直截了当的开头称为“单刀直入”,巧妙地指出文章的主题叫“画龙点睛”,轻描淡写称为“蜻蜒点水”。

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适应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

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和实验。

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有一最终对正确和错误进行评判的标准。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有机性、辩证性突出而西方传统思维注重具体机械性、形而上学明显。

22春“行政管理”专业《演讲与口才》离线作业-满分答案8

22春“行政管理”专业《演讲与口才》离线作业-满分答案8

22春“行政管理”专业《演讲与口才》离线作业-满分答案1. 采购是一种常见的活动,从人们日常生活到企业运作,从民间到政府,都离不开它。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2.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显示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3. 加法报价法就是把价格分解成若干层次渐进提出,使若干次的报价,最后加起来仍等于当初想一次性报出的高价。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4. 如果企业重研究、轻开发,缺乏研究成果向生产过程转化的能力和措施,可能导致研究成果发挥不出应有的效能,挫伤企业开展创新研究的积极性,导致企业丧失核心竞争力。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5. 美国行为科学家麦克利兰认为人有三类基本激励需要,即权力需要、社交需要和 (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自我实现需要D、成就需要参考答案:D6. 以下各项,对态势语使用原则描述正确的是( )。

A.准确鲜明B.通俗易懂C.自然雅观D.富有个性参考答案:ACD7. 仁慈的人大声疾呼和平,但是没有和平。

该怎样做手势( )。

仁慈的人大声疾呼和平,但是没有和平。

该怎样做手势( )。

A、两只手,手心竖立上区B、两只手,手心向上中区C、两只手,手心向上下区D、两只手,手心向上上区正确答案:C8. 以下对导游语言艺术风格的基本要求说法正确的是( )。

A.准确性B.鲜明性C.生动性D.创造性参考答案:ABCD9. 阅读是通过有声语言向听众表达文学思想感情和主观感受的一种语言艺术。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B10.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素质稳定的共同体。

( )A.正确B.错误参考答案:A11. 古人所说的“运筹帷幄”,就是对( )职能的最形象的概括。

A、控制B、计划C、决策D、指挥参考答案:B12. 诱导形式有哪些?( )A.预测式诱导B.利害式诱导C.迂回式诱导D.推论式诱导参考答案:ABC13. 辩论提问时,需要注意什么内容?( )A.选准时机B.提问的问题要完全不知道答案C.提问的问题可以是已经知道答案的D.提问要晚一点,一面暴露意图参考答案:AC14. 下列哪项因素对团队沟通所做的贡献最大?( )A、外部反馈B、绩效评估C、由项目经理调和团队中发生的冲突D、同地集结标准答案:D15. 以下属于激发员工热情的途径的是( ) 。

2019年自学考试心理学考前冲刺模拟题(6)

2019年自学考试心理学考前冲刺模拟题(6)

2019年自学考试心理学考前冲刺模拟题(6)一、名词解释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具体思维: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功能固着:一种心理上的阻塞,它可以通过抑制以前同其他一些用途相联系的物体的新功能的知觉,对问题解决产生不利的影响。

聚合思维:(集中思维)是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创造想象: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创造思维:是用创造性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一定独创性。

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发散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对信息或条件加以重新组合,找出几种可能的答案、结论或假说。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二、选择⒈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是一种(b)a.辐合思维b.创造思维c.经验思维d.常规思维2.运用以前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不需要更改的解决类似情景中的问题的思维过程叫做(a)a.常规思维b.经验思维c.创造思维d.辐合思维3.三岁以前的幼儿的思维属于(a)a.直观动作思维b.形象思维c.逻辑思维d.经验思维4.看小说时产生的想象活动主要是(b)a.表象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5.下列属于再造想象的是(a)a.通过阅读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头脑中出现北国风光的情景b.人们看到天上的浮云,想象出各种各样的动物c.毛泽东创作诗词《沁园春.雪》d.我们想象未来世界的样子6.(a)是思维的基本操作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西思维方式差异
国贸073 柏正炎20202073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


维在人类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正是通过思维,人们才能认识自然、社会,从而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受到社会经济环境影响和本民族文化的濡染,其思维方式会逐渐成形稳定。

思维方式一但形成,人们就会在这种他所惯用方式中去思维,并去指导其行为。

中国人和西方人由于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模糊性与精确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引人注目的特征,就是模糊性,这与西方传统思维追
求精确性有明显的区别。

首先,从语言上看。

汉语里的形容词不存在比较级,动词也无所谓“时态”、“单复数形式”,其确切含义只能通过具体语言环境、语言前后内容来把握。

中国人对事物的认识,往往也极少象西方那样先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和界说,明确其内涵和外延,然后再分析、判断、推理,得出结论。

二、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经验悟性直觉思维,西方传统思维重视理性逻辑思维。

今天许多人写文章仍喜欢用比较形象的词语表达深奥抽象的理论。

如写作理论把直截了当的开头称为“单刀直入”,巧妙地指出文章的主题叫“画龙点睛”,轻描淡写称为“蜻蜒点水”。

中国的形容词、成语特别多几乎每个词都有一个意象而抽象名词又特别少这样使得优美、富有意境的汉语诗歌、散文翻译成西方语言往往失去了原来的韵味而西方的科学论文翻译成中文,又很难找到相近的词语表达,以致近现代一些翻译家不得不大量创造了一些新的词汇适应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

爱因斯坦把西方科学思维归结为形式逻辑和实验。

形式逻辑使概念确定实验使概念具有数学定量化的公式,并有一最终对正确和错误进行评判的标准。

三、有机性与机械性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另一重要区别是,中国传统思维注重整体有机性、辩证性突出而西方传统思维注重具体机械性、形而上学明显。

中国人想问题、作事情比较全面很少走极端。

反观西方人传统思维喜欢把事物分解开来进行定量分析、实证检验甚至把人的器官当成零件分开研究,这样一方面促进了人体解剖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得出了一些荒唐的结论。

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

同一性认为事物的本质不会发生变化,一个事物永远是它自己;非矛盾性相信一个命题不可能同时对或错;排中性强调一个事物要么对,要么错,无中间性。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叫分析思维,他们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不像中国人那样追求折衷与和谐,而是喜欢从一个整体中把事物分离出来,对事物的本质特性进行逻辑分析。

中国人与西方人思维差异并非源于种中西方人在大脑生理机能的不同,而是由于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民族特点、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等社会性因素不同造成的,这其中文化因素是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的重要根源。

显然中国近代科学不发达与此有密切联系,因此我们既要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又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精华,充实新的内容,建构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反过来,西方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还与科技革命有关。

科技革命引发了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革也有助于科技的发展。

西方的科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而思维方式,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也随之变革,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思维方式。

从经验科学-认识自然界的现象中不但产生了古代经验科学,还衍生出直观和思辨的思维方式;从实验科学-认识必然性规律中,产生近代实验科学,同时,西方人还找到了实证和逻辑的思维方式;在理论科学-或然性规律中,产生现代理论自然科学,西方人更学会了概率和统计的思维方式;未来科学-非线形规律的诞
生,又使西方人不但拥有耗散结构理论、自组织理论、混沌理论等未来科学,同时,开放性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也随之产生。

所以思维方式的形成与科技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在研究两者关系时要全面。

现在我的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东方思维方式,全面,不极端!
对中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可以使我们从更深层次理解两种文化对人的影响,它也为文化多元性的理论提供了支持。

从实践上讲,研究思维方式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在看待同样问题的时候存在着很多的不同。

因此如何做到求同存异,对双方的有效沟通都显得极为重要。

只有认识到这种思维差异,并且以此去指导行为,才能够使双方的交往更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