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旧人教版

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 旧人教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案教学目标:知识方面,通过教学,要求学生理解运动、静止的含义;能运用五种基本运动的具体事例,理解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在懂得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的基础上能理解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能理解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并懂得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了解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行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能力方面,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在分析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的关系时,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通过运动和静止辨证关系的教学,培养学生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辨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教学方法:提问法;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物质世界是在普遍联系中存在着。

那么,再进一步看,物质世界的存在是静止不动还是运动变化哪?〔多媒体播放视频片段:地震海啸;高山流水;春夏秋冬,春华秋实;海陆变迁;河流奔腾。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无不感到一切事物就象川流不息的河流,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

〔新课教学〕一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板书〕1、事物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板书〕提问: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请同学们回忆“联系〞的哲学概念。

引导学生归纳:①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其中,事物的内部要素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内部动因;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构成事物运动的外部动因。

这样,内因和外因彼此结合,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最新原创)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最新原创)
想一想:这则广告利用了什么观点来狡辩?
一切事物都在运动没有静止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那么有没有静止的物质呢?
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静止的含义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你能列举出世界上不运动的物质吗?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 无条件的、永恒的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结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 运动和变化之中
一、运动的普遍性原理
• 【原理内容】: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方法论】: 要善于在运动中把握事物不要用一成不
变的眼光看问题。 要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成长
既然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 运动,那么哲学上所说的 运动是指什么?
在把握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时要反对两 种错误的倾向:
1.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 形而上学 错误; 2.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 唯心主义 错误。
最经济的旅行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上面写道: “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100生丁等于1法郎)就可以得到 既经济又没有丝毫困惫痛苦的旅行方法。”
25生丁。不久, 他收到一封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 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 度——49度上,您每昼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 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 美丽吧!”
⊙想一想,欧布里德为什么会如此荒唐? 欧布里德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了相对静止。
思考与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 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认为:当人第一次踏进河流时,河水虽然 在流动,河床也在变动,但毕竟是这条河流;当第二 次踏入这条河时,这条河流发生了变化,河水已不是 原河水,而是新的河水,河床也发生了变化。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课件201909)

高二政治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课件201909)
刻舟求剑
结论:
运动是普遍的, 永恒的、无条件的, 因而是绝对的
8
四、静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1、含义: 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
人在教室
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水在常压下,0°~100℃情况下,无论如何加热, 总是液态,不会变成气态。 2、实质:
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学习目标: 理解运动的含义 运动和物质的辨证关系 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重点: 运动和物质、静止的辨证关系
学习难点: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
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2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知识提纲)
• 一、事物的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 •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
6
思考:
世界上的运动的主 体各是什么?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命运动—— 社会运动—— 认识运动——
物体 分子 分子、原子 生命体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脑
7
最后,反对两种倾向: A、离开物质谈运动 ——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不是幡动, 不是风动,仁者心动” B、离开运动谈物质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三、运动 1、含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2、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首先,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பைடு நூலகம்存在 方式。
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5
思考:
“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 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 存在和生活。
——马克思
“生命在于运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

哲学常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常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其化学性质可能会发生变化,如氧化、还原等。
生物学角度
生命活动中的运动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蛋白质合成等, 都涉及到物质的运动。
运动与生物体结构的形成
生物体的结构形成是通过细胞和组织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实 现的。
运动与生物体功能的实现
生物体的各种功能,如呼吸、消化等,都需要通过物质的 运动来实现。
注入了活力。
政治变革中运动角色
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运动反映了社会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诉求,推动了政治体制的 改革和完善,促进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增强社会凝聚力
政治运动能够激发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形成 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调节社会矛盾
通过政治运动,可以表达和平衡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调节社会 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05 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并应用 这一常识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基本原理
推广科学教育
通过各级教育体系,加强对哲学基本原理的普及 教育,提高公众对物质运动属性的认知。
举办科普活动
组织各类科普讲座、展览等活动,以直观、生动 的方式向公众传递哲学常识。
加强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哲 学常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 质的存在方式就是运动。
3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只是物 质运动的特殊形式,是相对的。
03 自然科学中运动对物质作 用
物理学角度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
在物理学中,物质总是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无论是宏观物体还 是微观粒子。
古希腊哲学家观点
赫拉克利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

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的平衡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

(2)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是辩证统一的: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的状态;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

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

点评:这个考点常用于辨析题或分析题中,常用于辨析或分析一些错误观点。

(3)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

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运动的尺度。

(4)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

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3、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

(1)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

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惟一形式,是机械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

(2)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标知识⽅⾯识记:运动、静⽌的概念。

理解:①⼀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运动和静⽌的关系。

静⽌是运动的⼀种特殊状态;能⼒⽅⾯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

⑵通过运动和静⽌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

觉悟⽅⾯⑴运⽤教材中引⽤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豪感。

⑵运⽤运动的观点理解⼈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

⑶树⽴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教师可带⼀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运⽤第⼀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新课。

)导⼊新课花的⽣长需要阳光、空⽓、⽔、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的⾟勤培育,这些是花⽣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

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欣赏。

任何事物的存在、⽣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动图景。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节坚持发展的观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前⾯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如:社会⽣产的总过程包括⽣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PPT课件1


18、人生最大的喜悦是每个人都说你做不到,你却完成它了!

19、如果你真的愿意为自己的梦想去努力,最差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20、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究具体科学的规律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想一想:
• 春夏秋冬四季交换 • 白天晚上昼夜循环 • 水往低处流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价格随供求变化时涨时落 • 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 区别: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的是现象;

不可以直接感知、只能运用抽象思维去揭
示的是规律

3、在比夜更深的地方,一定有比夜更黑的眼睛。

4、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6、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问题
•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 (2)什么是运动? •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 恒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和暂时的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然如此的联系
D、可能出现和可能不出现的联系
3、“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这
B 一观点是说( )
A、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 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自然界的规律是人的主观精神的 产物 C、人们可以认识利用规律 D、人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辨析题答案

辨析题答案

辨析:1.错。

运动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存在形式,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和无条件的,但它又包含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两方面,如果只讲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就会陷入相对广义诡辩论,而把运动只看成是概念中运动则是夸大了意识作用的唯心主义2.对。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的产物。

随着自然界的发展,人的意识产生经历了三个环节,即从无机界的物理化学反应到植物、低级动物的刺激感应性,由植物、低级动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再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这是一个逻辑过程。

列宁指出:"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正是由于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的特性,即反映外界作用的能力,所以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脑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合乎规律的。

题中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错。

(1)这是旧哲学在哲学的对象和内容问题上的观点。

旧哲学往往把自己的哲学看成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终极真理体系,没有科学解决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而不是它们的总和。

(2)哲学只能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不能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

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3)把哲学看成“科学之科学”,往往以主观的判断代替真实的联系,阻碍具体科学,也阻碍哲学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科学之科学”的统治,实现了哲学研究对象的根本变革。

4.对。

(1)这是恩格斯关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正确论断。

(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互相依存的:第一,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必须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第三,必然性是偶然性的支配力量,是偶然性的基础和根据。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进 事物的发展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 呢?没有运动这个世界将 会怎么样?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小结:
一条原理
二个概念
三对关系
联系
构 成
物质


变化发展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物质都是运动的
D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是精神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 D、否认绝对运动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1、静止的两种 情形

质-基本不变
2、 运动 和静 止的 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区别: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联系: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B

3、把静止绝对化属于哪种观点(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
了(
A、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哲学判断题答案

哲学判断题答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判断改错题答案注:红色字体为错误之处,括号里为原因说明。

1、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世界观。

〔错,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科学。

〕2、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表达着方法论,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者关系说反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表达世界观。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根底,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具体科学随着哲学的开展而开展。

〔哲学以具体科学为根底,或具体科学的根底;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反思,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能用总和;科学之科学是指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是错的,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是科学之科学;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开展而开展。

〕4、哲学就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知识。

〕5、哲学的一切问题都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开展的始终,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答复的问题。

〔应是根本问题。

另注意不能说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对的〕7、学习实际与学习方案之间的关系,从哲学上讲,就是意识与思维的关系,处理这一关系,要求我们做到客观与主观相统一。

〔与前面对应应是存在与思维的关系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做到主观与客观统一,注意一定是主观在前。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

〔是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之科学〞。

〔去掉。

〕10、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附属意义。

〔对,所以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大根本派别。

〕11、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对〕1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自然界中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哲学常识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哲学常识2.4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对物质功能的影响
物质功能是指物质所具有的特定作用或性能。运动可以影响物质的功能,使其变得更加有效或无效。
在生物学中,细胞的运动和物质传输对于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例如,肌肉的运动是由肌肉纤维中 的分子运动所驱动的,而血液循环则是血液中红细胞的运动所引起的。此外,磁场和电场等物理现象 也是由于电荷粒子的运动所产生的,这些现象在通讯、能源和医疗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运动
运动是指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中的 变化和过程,包括位置、状态、 形式和性质等方面的变化。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解析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基础,一切运动 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 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离开 物质的运动,也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对未来的展望
01
深入探索物质运动的规 律和机制,进一步揭示 物质世界的奥秘。
02
03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意识 的关系,探讨人类对物质 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社 会发展的关系,探讨社 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4
深入研究物质运动与自 然界的关系,探讨人与 自然的和谐共生。
THANKS FOR WATCHING
04 运动在哲学中的意义
运动在认识论中的意义
运动与认识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也是认识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观察物 质的运动,人们可以认识和理解世界 的本质和规律。
运动与知识的更新
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因此知识也是 不断更新和发展的。通过不断探索和 发现物质的运动规律,人们可以不断 更新和深化对世界的认识。
05 结论
总结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存在 的最基本特征。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PPT教学课件5 人教版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PPT教学课件5 人教版

“所以,射出去的箭是不动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你不能拼爹的时候,你就只能去拼命! 26、如果人生的旅程上没有障碍,人还有什么可做的呢。 27、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励志名言: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28、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29、人生就像一道漫长的阶梯,任何人也无法逆向而行,只能在急促而繁忙的进程中,偶尔转过头来,回望自己留下的蹒跚脚印。 30、时间,带不走真正的朋友;岁月,留不住虚幻的拥有。时光转换,体会到缘分善变;平淡无语,感受了人情冷暖。有心的人,不管你在与不在,都会惦念;无心的情,无论你好与不好,只是漠然。走过一段路,总能有一次领悟;经历一些事,才能看清一些人。 31、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可是我们的未来是自己去改变的。 32、命好不如习惯好。养成好习惯,一辈子受用不尽。 33、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15、如果没有人为你遮风挡雨,那就学会自己披荆斩棘,面对一切,用倔强的骄傲,活出无人能及的精彩。 16、成功的秘诀在于永不改变既定的目标。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幸福不会遗漏任何人,迟早有一天它会找到你。 17、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你在希望中享受到的乐趣,比将来实际享受的乐趣要大得多。 18、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我们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不与过多人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要因为关系亲密便掏心掏肺,切莫交浅言深,应适可而止。 19、大家常说一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可是不认真的话,这辈子你就废了,自己的人生都不认真面对的话,那谁要认真对待你。 20、没有收拾残局的能力,就别放纵善变的情绪。 1、想要体面生活,又觉得打拼辛苦;想要健康身体,又无法坚持运动。人最失败的,莫过于对自己不负责任,连答应自己的事都办不到,又何必抱怨这个世界都和你作对?人生的道理很简单,你想要什么,就去付出足够的努力。 2、时间是最公平的,活一天就拥有24小时,差别只是珍惜。你若不相信努力和时光,时光一定第一个辜负你。有梦想就立刻行动,因为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3、无论正在经历什么,都请不要轻言放弃,因为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被辜负。谁的人生不是荆棘前行,生活从来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永远安稳,只要努力,就能做独一无二平凡可贵的自己。 4、努力本就是年轻人应有的状态,是件充实且美好的事,可一旦有了表演的成分,就会显得廉价,努力,不该是为了朋友圈多获得几个赞,不该是每次长篇赘述后的自我感动,它是一件平凡而自然而然的事,最佳的努力不过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愿努力,成就更好的你! 5、付出努力却没能实现的梦想,爱了很久却没能在一起的人,活得用力却平淡寂寞的青春,遗憾是每一次小的挫折,它磨去最初柔软的心智、让我们懂得累积时间的力量;那些孤独沉寂的时光,让我们学会守候内心的平和与坚定。那些脆弱的不完美,都会在努力和坚持下,改变模样。 11、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从来没有努力过,还怡然自得地安慰自己,连一点点的懊悔都被麻木所掩盖下去。不能怕,没什么比自己背叛自己更可怕。 12、跌倒了,一定要爬起来。不爬起来,别人会看不起你,你自己也会失去机会。在人前微笑,在人后落泪,可这是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成长。 13、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永远能够依靠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管别人怎么看,坚持自己的坚持,直到坚持不下去为止。 14、也许你想要的未来在别人眼里不值一提,也许你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有人不满意,也许你的理想离你的距离从来没有拉近过......但请你继续向前走,因为别人看不到你的努力,你却始终看得见自己。 15、所有的辉煌和伟大,一定伴随着挫折和跌倒;所有的风光背后,一定都是一串串揉和着泪水和汗水的脚印。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

运动、变化、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1)联系:①总体上指向性相同:三者都属于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同一序列的概念和范畴,都表明事物不是绝对静止的。

②引起的原因相同:由于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③表达的科学观点相同:唯物辨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唯物辩证法把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在一起表达自己的发展观。

(2)区别①定义不同: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变化是指事物在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状态乃至性质的改变,包括量变和质变;发展是指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侧重点不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主要反映事物变动不居的动态过程,表示事物在活动着,它同静止的观点相对立;变化主要反映事物运动的多样性、程度和状态,表示事物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它与凝固的观点相对立;发展侧重指事物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反映着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和生成的过程。

③范围和深刻程度不同: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但不能说运动和变化就是发展,运动、变化比发展范围广泛,而发展则比运动、变化更深刻,它表明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古代智者派高尔吉亚得出三个著名结论:(除了个人得自觉以外)无物存在;若有外在于个人得任何事物存在,它则永不可知;若任何可知得事物存在,个人则无法与他人交流其存在。

2.皮浪: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3.荀子:“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4.费尔巴哈:我们没有理由设想,如果人有了更多的感官或器官,他就能认识自然界更多的属性或事物;在外部世界中,不论在无机界还是有机界中,没有什么更多的东西,人恰恰具有使他从世界的完整性、整体方面来感知世界所必需的足够的感官。

5.斯宾偌莎:我们的心灵可以尽量完全得反映自然6.庄子:庄周梦蝶7.康德:现象世界和彼岸世界两分法(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 引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这一观点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中被广泛接受。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反映了物质内在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探讨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的原因和意义。

2. 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也可理解为物体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

运动是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之一,更是物质自身的表现和特征。

没有运动,物质就无法存在。

3.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3.1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必然条件物质通过运动才能体现其存在。

从微观粒子到宏观物质,都是由不断运动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运动使物质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和变化,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物质世界。

3.2 运动是物质内在属性的体现运动是物质内在属性的直接反映。

物质的运动状态和形态决定了物质的性质和特征。

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表现了不同的物质属性,如固体、液体和气体等。

3.3 运动是物质发展的动力运动推动了物质的发展和演化。

物质通过不断的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物质形态和结构。

运动带来的能量转化和传递,推动了物质的连续变化和进化。

4. 运动的意义和作用4.1 运动维持了物质的生命和活动运动是物质维持生命和进行活动的基础。

无论是微观的细胞代谢,还是宏观的生物运动,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使物质能够获得和利用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持续进行。

4.2 运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运动不仅体现在物质世界中,也反映在社会和人类发展中。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质的不断运动和转化。

物质的运动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4.3 运动促进了知识的积累和创新物质的运动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质状态和现象,促进了人类的观察、研究和认识。

运动作为物质的根本属性,为人类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也激发了人类的创新和发明。

5. 结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体现了物质内在的运动状态和相互作用。

运动作为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不仅维持了物质的生命和活动,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一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学法指导】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理解:(1)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运用:识别在物质运动关系中的两种错误观点,即主观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与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而否认运动的错误观点。

重点(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导学检测】常考考点: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和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i)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①属性和存在方式。

(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②2、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3、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1) 静止指两种情形: 一是指事物之间的③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④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2) 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 而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 是运动的⑤状态。

(3) 运动与静止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与静的统一。

【考点达标】世界上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

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

动是绝对的,静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毛泽东这段话从哲学上说强调:回答1~2题1、哲学上所讲的静止是:()①运动的特殊状态②一种不显著的运动③绝对的不运动④指事物之间空间位置保持不变⑤事物在一定时期内性质保持不变a.①②③b.②③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2、这一观点表明:()a.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b.物质是相对静止的物质c.辩证法就是又动又不动d.物质是绝对运动的物质3、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我国唐代著名和尚慧能认为:“风动、幡动,都是仁者心动罢了。

”上述两种观点的共同点在于:()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否认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承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d.颠倒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4、两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

高二政治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

高二政治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2

陈慧琳
朱孝天
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 静止的含义: (1)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事物的位置保持不变 (2)在特定条件下,事物保持自身的性质不变
辩一辩: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则认为,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这两个命题谁对谁错?为什么?
问1:“一支射出的箭是动的还是不动的?
小结:
一条原理
二个概念
三对关系
联系
构 成
物质

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变化发展
课后小结
1 学生对明星照片的反应度高,很好 2 学生对谬论的分析还不错
有一只城里老鼠和一只乡下老鼠是好朋友。有一天,乡下老鼠请城里 老鼠来家里吃东西。城里老鼠心里想乡下食物的口味是什么样的呢?于 是立刻动身去乡下了,乡下老鼠看到城里老鼠真的来了,特别高兴,他 把城里老鼠引到谷仓去,那里堆满稻谷、地瓜、还有花生,乡下老鼠对 城里老鼠说,城里朋友,不要客气,尽情地吃,东西多着呢!城里老鼠 见到这些食物一点口味都没有,乡下老鼠还以为城里老鼠客气,于是抓 了一把花生给城里老鼠,说:朋友,这些花生味道特别好吃,唉,你不 要这样客气嘛?城里老鼠觉得这些东西一点都不好吃,勉强吃了一些, 最后只好对乡下老鼠说:我实在吃不下去,你们这里的东西太粗糙了点; 这样吧,改天你也到城里去,我让你尝尝美味可口的食物。乡下老鼠也 想开开眼界,也特别向往城里的食物口味,于是不几天就来到城里老鼠 的住处,城里老鼠见到乡下朋友果真来了,可高兴了,他把乡下老鼠引 到厨房去,哇,这里东西可丰富了,有蛋糕、汽水、苹果、香肠、蜂蜜, 还有鸡、鸭、肉、鱼等等;看得乡下老鼠口水直流;他们正要享用时, 一个人走进厨房,他们连忙吓得躲进洞里,不一会那个人走出厨房,哪 知他们刚刚钻出来,喵--喵,一只猫突然出现,吓得他们再度躲起来, 乡下老鼠胆战心惊,既怕又饿,他长叹一声,哎!朋友,吃东西这样担 惊受怕,实在划不来,我们乡下东西虽然粗糙点,倒是悠闲自在,我现 在就回去了,朋友,若不嫌弃,欢迎还到乡下玩!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最新原创)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最新原创)

表现为位置的移动、数量的增减、事物的性质的变化等。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一切皆流,无物常住”是古希腊哲学家赫拉 克利特的观点。
♦地球除自转外,还必需以每秒29.79km的速度绕 太阳公转,而太阳又以每秒250km速度绕银河系 运动。 ♦“人通过新陈代谢得以生存”。 这说明了什么?从中能归纳出什么结论?
离开运动谈物质,属于形而上学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呢?
看P31的材料思考: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 “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任何运动都必须有自己的承担者
机械运动的载体
化学运动的载体
生物运动的载体 社会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各 是 什 么 ?
宏观物体
原子、离子
生命有机体 生产方式
人脑
结论: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 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 物质。 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根本不存在。
天道自然,无思无虑,日月互往而成 昼夜,昼夜交接而生四季,四季更替 而有寒暑,寒暑相推而成岁。
大自然生生不息,变化无穷。 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中。
我们身边的物质运动
机 械 运 动
化 学 运 动
结论:自然界是 运动变化的
生 命 运 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结论:人类社会 是运动变化的 封建社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
主 体 根存 本在 属方 性式
运动
慧能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又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四)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 主体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 物质,都是错误的
运动是物质的
根本属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一)事物的联系与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的关系
——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进 事物的发展 (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
(三)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 变化和过程
想一想 到底什么在运动 呢?没有运动这个世界将 会怎么样?
议一议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 一条河流”。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 同一条河流”。
(五)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1、静止的两种 情形

质-基本不变
2、 运动 和静 止的 关系
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 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区别: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
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 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 联系: 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 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 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 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 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 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 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 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 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B

3、把静止绝对化属于哪种观点(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

C、形而上学
D、不可知论
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
了(
A、绝对静止的事物是没有的
A

B、物质和运动不可分
C、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
小结:
一条原理
二个概念
三对关系
联系
构 成
物质

运动 根本属性
存在方式

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静止
变化发展
1、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B、物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唯心主义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上的错误是 ( A、否认物质是精神的运动 B、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C、否认相对静止 D、否认绝对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