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事物本质属性

合集下载

周易思想总结

周易思想总结

周易思想总结周易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以“易”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对人类社会、宇宙自然、人生命运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总结。

周易思想融合了道家、儒家、阴阳五行等多种学说,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文化及其影响深远。

下面将从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核心观念、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

周易思想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分别是“易”的本质和“易”的方法。

首先,“易”的本质是变化,即世界万物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存在着一种固定不变的规律性。

这种变化既体现在宇宙间的昼夜、四季更替,也体现在人类社会的兴衰更迭中。

周易认为,通过观察和研究这种变化,人们可以认识到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其次,“易”的方法是借助象数思维和卜筮阐释这种变化规律的一种方式。

使用“六十四卦”的象征性符号和卜筮的方法,可以揭示未知的真理,提供对人类社会和个体命运的预测和指导。

周易思想的核心观念主要包括阴阳观、五行观和易学观。

首先,阴阳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基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即阴阳二元对立。

阴阳观还认为,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相互转变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其次,五行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指代宇宙间五种基本物质形态和其对应的特性。

五行观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互相生克的关系,通过观察这种关系可以推断出事物的变化趋势。

最后,易学观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强调通过对六十四卦的研究和运用,可以推算事物的变化和命运的走向。

周易思想在实践应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在治国理政方面,周易思想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和决策方法。

历代的君主将周易思想作为治国方略的重要参考,通过借鉴象数思维和卜筮的方法,预测和研判社会的走势,提供政治决策的依据。

其次,在人生规划方面,周易思想通过卜筮的方式为个体的生活和事业发展提供指导。

当个体面临重大抉择时,可以通过观察和运用六十四卦,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可能遇到的困难,以便作出明智的决策。

《易传》“象”义析

《易传》“象”义析

第37卷第6期 2020年11月湖南人文雛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37 N o. 6N ov. 2020《易传》“象”义析张绍时(长沙学院影视艺术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南长沙410022)[摘要]“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号,尤其是《周易》的重要构成要素。

“象”在 《易传》中含义非常丰富。

总体来说,一方面是作名词,是围绕卦象系统展开的“象”。

这又包含多个层 面:一是宇宙万物之象,二是事物内在属性之象,三是圣人观物而把握的兆见之象,四是圣人创设的卦 象,五是圣人观卦之吉凶而取具象以表达。

另一方面作动词,是作为卦象创作方法及意义显现方式的 “象”,有模仿、相似、象征多种含义。

《易传》的“象”义体现了古人较为独特的象思维过程,这对后代文 学理论及文学批评都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易传;象;易象[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0712(2020)06>0089>07“象”是构建先秦思想文化系谱的一个基本符 号,从天文学的日月星辰之天象到医学的藏象、脉 象,从巫卜文化中的龟筮之象到宗法文化的制度 之象象”涉及到先秦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 文化等多个方面,它是一个包含思想价值、精神品 格、民族意识的概念。

“象”尤其是《周易》的重要 构成要素,甚至成了《周易》的代称。

《左传•昭公 二年》记载韩宣子出使鲁国时“见《易象》与鲁《春 秋》”,尚秉和解释道:“凡易辞无不从象生,韩宣子 适鲁,不曰‘见《周易》’,而曰‘见《易象》与《鲁春 秋》’,诚以‘易者象也,象者像也。

’”[1]397胡适也 说:“一部《易经》,只是一个‘象’字。

”[2]历来易学 家对“象”有着见仁见智的看法,如王弼视“象”为 尽意的工具,朱熹视“象”为“理”的外显。

鉴于 “象”在《周易》中的重要地位,有必要回归原典,对 《周易》中“象”的字义进行系统整理与分析,以见 其原始意蕴。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那么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呢?主要讲的而是什么呢,小编为大家介绍易经起源的起源和主要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易经起源于哪个朝代《易经》的产生:1、《易经》产生的年代: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

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

《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

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易经主要讲的是什么第一节何谓《易经》“易经”是我国古老的经典,被称为“天书”。

是由学问与术数两大部分组成,内容涉及到哲学、历史、军事、医学与民俗等多个方面。

其中,易经中的道家术数经历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四柱、八卦、六壬、奇门遁甲、太乙神数、梅花易数、紫微斗数、面相、手相、星相等术数均迎来百花齐放的局面。

试论《易经》中关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试论《易经》中关于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观点

为 了 纠 正 这种 偏 见
,
本文 仅 就
《 易经 》
关 于 枣 物 间 相 互 联 系 的 观 点 发表 一 点 自 己 的 拙 见

高亨先 生 在他 所 著 的
想 因 素做 了 如 下 评 论
,
《 周 易杂 论 》 一 书 中
:
,

,
《 周 易》 所 反 映 的 我 国 古 代 朴素 辩 证 法 思

,
客 观 世 界这 一 辩 证 本
,
性 也会 不 断 地 在 主 体 内部得 到 反 映 其三 的 神学迷信 的 外衣 下 面
,
《 易 经 》 虽 然 是 一 部供 古人
的 笠书 占卜
,
充 满 着 强 烈 的 宗教 迷 信色彩
但 是在 它
却 包 容着 许 多 可 贵 的 思 想
,

它 在 一 定程 度 上 反 映 了殷 周 之 际 的 社会
,
任 何事 物都 是 统 一 的 联 系 之 网 上 的 一 个 环 节
,
事 物间 的 相

现象 的 客观 本性
具 有 普遍性 意 义

其次 闻

从 事 认 识 和 实践 活 动 的 主 体 对 于 客 观 世 界 普 遍 联 系 的 辩 证 本 性 是 不 会
,
置若 周

,
相反
,
随着 主 体 认识 和 改造 客观 世 界 的 实践 活 动 的 不 断 深 入

历来 为人们 所重视 、 同样

,
事物
,
它 是形 成矛 盾观 点的必 不可少 的条 件和前
1
.

《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

《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

《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易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

这些哲学思想贯穿其中,引领着人们对世界、生命和命运的思考。

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易经中的这些哲学概念,感受其中的智慧与启示。

变易的哲学易经中的变易,指的是世间万物不断变化的规律。

万物皆有变化,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

变易之道告诉我们要顺应变化,抓住机遇,适应环境,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正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不易的哲学在易经中,不易并非指事物永恒不变,而是指事物在变化中保持其本质不变。

不易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稳定和恒久。

在瞬息万变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坚定和不变才能应对风雨,不为外界干扰所动摇。

简易的哲学简易在易经中体现为简单、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简易哲学强调去繁求简,减少复杂性,找到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简易之道让人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清晰的方向与方法。

易经智慧的启示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贯穿其中,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

在变化中寻求稳定,在稳定中把握变化,在复杂中追求简单,这是易经智慧的真谛。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如何与世界相处,如何把握人生的方向。

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引领着我们思考生命和命运的奥秘。

变易告诉我们要灵活应变,不易教导我们保持内心的恒久,简易指引我们找到事物的本质。

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易经智慧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更加明晰的人生之路。

易经中的变易、不易与简易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智慧和指引,让我们学会顺应变化、保持恒久与追求简单,从而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

愿我们能够在易经哲学的指引下,活出更加充实与明晰的人生。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翻译

文章开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周易是一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著作。

其中的“易经”是一部以占卜为基础的典籍,用来说明宇宙和人生的变化规律。

在易经中,有一章名为《序卦》,其中提到了孔子对易经的看法。

孔子晚而喜易,《易经》对他而言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

孔子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出了名的,他曾说:“学易,不易则易,易则难也,吾知之矣。

”这句话说明了孔子对易经深刻的理解和认可。

让我们来理解一下《序卦》,它是易经卦辞的开篇,是对易经的简要概括和总结。

在《序卦》中,提到了“象传”、“说卦”和“文言”等概念。

这些都是易经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说到的是“象传”。

在易经中,“象”是指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序卦》中提到:“象者,万物之所从生也,乘时以行,尚乎天,御而顺之,故以义莫大乎象。

”这句话指出了“象”在易经中的重要性,强调了我们要顺应天时,与时俱进,以求得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乘时以行”,即紧跟时代的发展,紧跟主题和概念的变化,以求得文章的深度和价值。

接下来是“说卦”,在易经中,“说卦”是指解释卦的含义和义理。

《序卦》中提到:“说卦者,述而应乎象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说卦”和“象传”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文章撰写中,我们也需要将“说卦”贯穿其中,对主题和概念的含义和义理进行深入的解释和阐述,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广度。

最后说到的是“文言”,在易经中,“文言”是指经文的简练、质朴和深刻,它是易经的核心所在。

《序卦》中提到:“文言者,颂而可观者也。

”这句话强调了“文言”在易经中的重要地位,要求我们在文章中,要用简练而富有内涵的文字,来颂扬主题和概念的价值和意义。

孔子晚而喜易,对易经的喜爱和重视是理所当然的。

《序卦》中的“象传”、“说卦”和“文言”,对我们撰写文章有深远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我们要“乘时以行”,贯穿“说卦”,用“文言”表达,以使文章更具价值和意义。

易经与自然界的关系

易经与自然界的关系

易经与自然界的关系自古以来,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运行和变化都十分着迷,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去理解和解释这些现象。

而中国古代的哲学经典之一,易经,正是对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总结。

本文将探讨易经与自然界的密切关系,并解释其中的原理和哲学观点。

首先,易经强调了宇宙之间的普遍连接性。

易经所描述的八卦和六十四卦,代表着天地万物的各种形态和变化。

这些卦象通过对阴阳、五行等自然元素的组合和变化而成,旨在揭示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共通性和关联性。

易经认为,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正如易经所言:“天人合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其次,易经强调了自然界中存在的相对性和变化性。

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并非静态不动的,而是代表着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演化和变化。

易经将这种演化和变化的规律归纳为“阴阳变化”和“五行相生相克”。

阴阳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对立统一规律,象征着事物的相对性;而五行则代表着自然界中的五种元素及其相互关系,包括木、火、土、金、水。

易经认为,这些变化规律决定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也决定了人类的行为和命运。

易经还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解释,揭示了自然界中的道德和伦理观念。

易经中的卦象并非仅有自然界的象征,更是包含了人类行为和道德的内涵。

例如,《易经》中的“乾卦”代表刚健和领导能力,“坤卦”代表柔顺和谦虚。

易经强调了人类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和自然界中万物和谐共生的法则相一致。

最后,易经也强调了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互动。

易经认为,人类的行为和思维会直接影响自然界的变化和演化。

因此,人类应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合作的关系,以获得顺利和成功。

同时,易经也强调了人类应当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不要逆天而行,否则将遭受到自然界的抵抗和惩罚。

综上所述,易经与自然界的关系密不可分。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形式,深刻地阐述了自然界万物的普遍联系、相对性和变化性,同时也揭示了人类行为和伦理道德与自然界之间的共通性。

《直方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

《直方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

《直⽅周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悉备。

有天道焉,有⼈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两之,故声明:此译⽂由赵庚⽩原创,复制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直⽅周易》系辞下焉,有地道焉,兼焉,兼三才焉,有⼈道焉,有地道⽽两之,故六,六者⾮它也,三三才,⽽两之,故六,六者⾮它也,三备。

有天道焉,有⼈道【原⽂】【原⽂】《易》之为书也,⼴⼤悉《易》之为书也,⼴⼤悉备。

有天道,故⽈物;物相杂,故⽈⽂;⽂不当;物相杂,故⽈⽂;⽂不当,故吉凶⽣焉。

⽘;⽘有等,故⽈物,故吉凶⽣焉。

变动,故才之道才之道也。

道有也。

道有变,故⽈⽈⽘;⽘有等【译⽂】《易经》这本供⼈们研讨学习的书,内容⼴博宏⼤详细完备,其中有⼤⾃然的法则,有做⼈的道德规范,有⼤地的本质,同时具备这三种本质,然⽽重卦是由两单卦组成,所以卦有六⽘,六⽘没有其他⽤途,就是体现这三种本质的⽅法。

阐述道理所采⽤的是正义活动,解释这些正义活动的是卦⽘;卦⽘是相同的,解释这些相同的卦⽘是。

具体事物;具体事物互相混杂,解释这些混杂事物的是⽂辞;⽂辞有不应该实施的内容,所以吉凶就产⽣了具体事物;具体事物互相混杂,解释这些混杂事物的是⽂辞;⽂辞有不应该实施的内容,所以吉凶就产⽣了。

注释:“悉”详细。

《汉书·张释之传》:“时上所问禽兽簿甚悉。

”注释“天道”天理、⾃然的法则。

《尚书·⼤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道”指做⼈的道德规范。

《史记·礼书》:“⼈道经纬万端,规矩⽆所不贯。

”“地道”⼤地的本质。

《礼记·中庸》:“⼈道敏政,地道敏树。

”“兼”同时具有⼏种⾏为或事物。

《吕⽒春秋·权勋》:“利不可两,忠不可兼。

”“才”本质,效能。

《康熙字典》⼜質也,⼒也。

《詩·魯頌》思無期,思⾺斯才。

(本质:事物本⾝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道”途径,⽅法。

《孟⼦·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有”取得,采⽤。

易经中观卦的解析透过卦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易经中观卦的解析透过卦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易经中观卦的解析透过卦象看清事物的本质易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人类智慧的宝库。

其中的八卦系统,通过八个卦象以及六个爻辞的排列组合,揭示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和道德准则。

其中,观卦作为易经中最为关键的卦之一,具有窥探事物本质的作用。

本文将对易经中观卦的解析进行探讨,以此通过卦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观卦的卦象及其含义。

在易经中,观卦由两个坤卦(地卦)叠加而成,象征着宇宙中最为坚固、稳定的地基。

观卦的卦象由上下两个坤卦组成,下面的坤卦表示坚持的基础,上面的坤卦表示坚定不移的地位。

观卦的形态意味着稳定、安定和坚守,暗示着观察事物本质的重要性。

其次,观卦在易经中的爻辞中提供了进一步的解析。

观卦的爻辞中反复强调坚守、持久和定于一方。

它告诉我们,通过坚持己见和守正不移的态度,我们才能洞察事物的真相。

观卦强调了观察的力量,认为只有通过深入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观卦的爻辞鼓励着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被外界干扰和迷惑,从而获得更为准确的判断。

通过观卦对事物本质的解析,我们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首先,观卦告诉我们,人们需要有一种深入观察的态度和习惯。

只有通过深入观察,我们才能真正领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种观察可以是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也可以是对内心世界的观察。

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和了解世界都需要我们提高观察力,洞察本质。

其次,观卦还提醒我们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立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选择和困惑。

而坚持信念和立场,就能帮助我们在迷茫时找到方向,保持内心的稳定。

观卦的爻辞告诉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我们才能够真正洞悉事物本质,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此外,观卦还揭示了长期观察和坚持的重要性。

观卦的形态和爻辞都强调了坚守和持久的特点。

只有通过长期观察,我们才能真正领会事物的变化和本质。

而坚持不懈的态度,则使我们能够逐渐积累经验和智慧。

观卦鼓励着我们要坚守初心,持之以恒地去观察和思考,才能看清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判断。

易经的基本观点

易经的基本观点

易经的基本观点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变化观: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之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种
变化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循环,而是包含着复杂的规律和节奏。

易经提倡人们要顺应自然规律,不断适应变化,才能把握人生的机遇和应对挑战。

2.阴阳观: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对立面,阴阳的相互作用是事物
变化的基本原因。

易经通过阴阳的消长和转化,解释了事物的生长、发展、衰亡和循环。

这种阴阳观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和人的生命历程。

3.五行观: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五行(金、木、水、火、土)的相互
作用。

五行不仅指具体的物质,也包括抽象的概念和属性。

五行相互作用,形成万物。

易经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解释了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制约。

4.象数观: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象和数的关系。

象是指事物的形象、
形态、表象等,数是指事物的数量、次序、规律等。

易经通过象数的关系,解释了事物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

通过对象数的观察和分析,可以预测未来,掌握事物的变化趋势。

5.道德观:易经认为道德是人类社会的根本属性,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易经提倡人
们要秉持正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同时,易经也认为道德的修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

总之,易经的基本观点涵盖了世界观的方方面面,对中国的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易”说的是什么?

《易经》的“易”说的是什么?

《易经》的“易”说的是一种变化的观念,也是一种哲学思想。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在《易经》中,“易”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事物的变化、演化;二是指预测未来的方法。

在《易经》中,变化是万物的本质,而预测未来则是在掌握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易”之所以被视为一种哲学思想,是因为它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念——“阴阳”。

阴阳是指事物的两个相反面,如黑白、阴阳、柔刚等。

在《易经》中,阴阳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

这种哲学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易经》中的“易”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思想,它还是一种预测未来的方法。

《易经》中的卦象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号系统,通过卦象的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这种预测方法被称为“卜筮”,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预测方法之一。

在中国历史上,卜筮曾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被广泛应用于政治、军事、社会等领域。

除了卜筮,还有一种与“易”相关的方法——“易理”。

易理是指通过对《易经》的研究,掌握事物的变化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

易理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观念,即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与天地万物相互融合。

《易经》的“易”说是一种变化的观念、一种哲学思想、一种预测未来的方法和一种指导行为的理论。

它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易经》的“易”说是一种变化的观念、哲学思想、预测未来的方法和指导行为的理论。

它强调了变化的本质和规律,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及天人合一的观念。

这种思想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介绍周易最好的书

介绍周易最好的书

介绍周易最好的书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典籍,被誉为是千古之书。

在中国文化中,周易具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哲学、宗教、历史、文化等各个领域。

而要了解周易,最好的书籍无疑是《易经》。

《易经》是周易的经典之作,也是国学经典中的一部。

它由六十四卦组成,每一卦都有六爻,共计三百八十四爻。

《易经》以阴阳、五行为基础,通过对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从而提供了一种预测和指导的方法。

《易经》的核心概念是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描述事物相对而言的两种属性,如太阳和月亮、男性和女性等。

五行则是描述事物本质的五种属性,分别是木、火、土、金、水。

阴阳和五行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

《易经》通过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卦象是由阴阳爻所组成的,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含义和象征。

爻辞则是对每一爻的解释和说明。

通过对卦象和爻辞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和预测。

《易经》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思想和观念,如“道”、“德”、“天人合一”等。

其中,“道”是指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规律,“德”是指人类应具备的美德和品质,“天人合一”则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些思想和观念对于人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典籍,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还可以引导我们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和谐。

因此,对于了解周易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易经》无疑是最好的书籍之一。

在学习《易经》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专业的解读版,如朱熹、王弼等人的注解版本。

这些版本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和解读的,对于理解《易经》的核心思想和意义非常有帮助。

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通俗易懂的版本,如《白话易经》、《易经入门》等。

这些版本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了《易经》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方法,适合初学者入门。

除了书籍,现代科技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学习《易经》的途径。

易经国学探索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

易经国学探索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

易经国学探索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易经和国学是两个重要的学科领域。

易经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方法论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而国学作为中国传统学问的宝库,也包含了对易经的深入研究和理解。

本文将探索易经作为国学中的一部分,对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进行解析,探讨其深远影响和价值。

一、阴阳的哲学观念阴阳是易经中一个核心的哲学概念,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对立和统一。

阴阳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总结,人们发现了阴阳的存在和相互作用。

在易经中,阴阳通过相互转化和互补的方式,构成了世界万物的动态平衡。

阴阳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通过互相制约和互相促进,使得宇宙万物能够和谐共生。

阴阳的特点是相对的、互补的和变化的。

在易经中,阴阳被用来描述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

阴阳从物质形态到精神意义,无所不在。

一个事物或者现象中蕴含着阴阳的元素,其发展和变化都会受到阴阳关系的影响。

所以,在易经中,通过研究阴阳的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应对和指导实际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二、五行的哲学观念五行是易经国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代表了事物间相互关系和发展规律。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每一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属性。

这些元素通过相互生成、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构成了宇宙万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五行的理论来源于古代对自然的观察和总结。

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物质变化和相互影响,发现了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固定的顺序和关系。

比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就是五行互生的关系。

而五行相克的关系,比如火克金、金克木等,表示了事物间的制约和相互作用。

五行的哲学观念在易经国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解释。

通过对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进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比如,通过观察五行之间的生克制约关系,可以预测和指导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和发展,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易经》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易经》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易经》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台湾师范⼤学教授曾仕强在中央电视台10套“百家讲坛”⾥⾯所讲的《易经的奥秘》,我前后听了三遍,感觉受益匪浅。

以前说起《易经》,就认为是算卦的,有点迷信的⾊彩,听了之后,感到《易经》⾮但不是迷信,⽽且是⽆神论,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

⾸先,《易经》是唯物主义。

《易经》认为,世界就是太极,太极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总称。

所谓太极,“其⼤⽆外,其⼩⽆内”,这正是宇宙的特征。

“太极论”类似于唯物主义“世界是物质的”的观点,同唯⼼主义有着鲜明的区别。

其次,《易经》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学问,其基本观点:“⽭盾⽆处不在、⽆处不有,⽭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源泉。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等。

这些观点,同样在《易经》中得到了反映。

《易经》“易”字的含义,就是变化,《易经》是研究万事万物变化的学问。

《易经》认为:“太极”⽣两仪,两仪即阴阳,⼈物、事物都有阴阳两个⽅⾯。

阴阳的⽃争引起了事物的变化。

道理是直的,⽽道路是弯的,等。

《易经》之所以被误解,被认为是迷信,主要是被⽤来了占⼘。

占⼘运⽤了《易经》的“卦”。

太极⽣两仪,两仪⽣四象,四象⽣⼋卦,⼋卦⽣六⼗四卦。

⽽每⼀个卦,⼜分为六⽘。

这些被⽤来了占⼘。

其实,《易经》的每个卦,所提供的只是⼀种参考、选择,⽽⾮要⼈完全相信。

孔⼦对《易经》学的很精通,还专门写了⼀本《易经》学习⼼的,叫做《⼗翼》。

孔⼦说:“不占⽽已矣”,意思是不要占⼘。

著名的姜太公,在伐纣王的决战前,曾经做了占⼘,结果是“凶”,但姜太公仍然向周⽂王建议出兵,结果⼤获全胜。

学了《易经的奥秘》后,觉得有如下的启⽰:⼀、要全⾯地看待事物。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依⽽⽣。

好⼈有缺点,坏⼈也有好的⽅⾯。

没有坏⼈也没所谓好⼈,没有好⼈也没有所谓坏⼈。

世界上绝对的好⼈和坏⼈是不存在的。

“⽔⾄清则⽆鱼,⼈⾄察则⽆徒”。

同⼈相处的时候,要多看⼈家的优点,不要⽼拿⾃⼰的优点⽐别⼈的缺点,要能容⼈,善于跟不同的⼈打交道。

浅谈《易经》

浅谈《易经》

浅谈《易经》《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一}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

《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

“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

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

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

《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

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

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

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易经》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被誉为“万物之始,阴阳之母”。

它是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宗教、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那么,《易经》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易经》的中心思想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变。

变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易经》通过八卦、64卦、爻辞等形式,描绘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阐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理和方法。

在《易经》中,变是一种绝对的存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是一种必须接受和适应的现实。

只有通过对变的认识和应对,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变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宇宙运行的规律。

在《易经》中,变被赋予了一种哲学意义,被看作是一种道德、文化、社会的规律。

《易经》认为,变是一种有序的、有规律的、有目的的运动,它不是无序的、无规律的、无目的的混沌状态。

变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只有通过对变的认识和应对,才能达到这种更高的境界。

在《易经》中,变是一种主动的行为,是一种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的行为。

《易经》认为,人类应该主动适应变化,应该积极应对变化,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变化。

只有通过主动适应变化,才能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主动适应变化的行为,需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需要有一种超越自我的智慧。

只有通过这种超越自我的境界和智慧,才能真正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在《易经》中,变是一种智慧,是一种人类思维的方法和工具。

《易经》通过八卦、64卦、爻辞等形式,描绘了宇宙万物的变化规律,探讨了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阐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道理和方法。

这种描绘、探讨、阐述,需要有一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只有通过这种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中心思想是变,变是宇宙万物的本质,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

通过对变的认识和应对,可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

《易经》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科学形态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本体论(唯物)和认识论(辩证法)的统一。

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哲学本身与社会实践一同进步。

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我们正确地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与联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对于事物的运动及变化规律,我国古代民族结合自身的生产生活经验,并考察自然规律与人文实践,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朴素而系统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如《易经》中的“生生之谓易”、“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老子》中的“反者道之动”;还有自相矛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寓言,其表达的思想本质无不在唯物辩证法中有所体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国革命与建设过程中思想认识上的重要飞跃,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我国的革命与建设已取得瞩目成就。

时至今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指的是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更应是以中国式思想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解读,才能更加深刻地对马克思主义加以理解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因此,本文将从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出发,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进行分析,发掘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中国式意义。

关键词: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易经》,传统文化1.引言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将辩证法看作客观世界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把思维中的辩证法视为客观规律在头脑中的自觉反映,指明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论证了辩证法的规律来源于客观实际,而不是来自主观精神或绝对观念,从而使辩证法概念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获得了真正科学的内容。

作为中国哲学思想的总源头,《易经》以阴阳符号的相互作用表示自然现象及人文社会中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被称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

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

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周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它是传统文化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在对周易的研究过程中,我深入探讨了其中的格物致知观念,认为这一观念在周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进行分析。

首先,格物致知观念在周易中体现了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在《易经》中,格物致知被认为是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方法。

格物即是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和实验,通过感知事物的变化和规律来认识事物的本质。

而致知则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验,得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这种观念强调了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追求对事物本质的深入理解。

其次,格物致知观念在周易中强调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顺应。

《易经》中的卦象和卦辞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通过对这些变化和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人们可以从中获得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格物致知观念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感知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从而使自己能够顺应自然的变化和规律。

这种观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类应当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

此外,格物致知观念在周易中还体现了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易经》中,卦象和卦辞不仅仅描述了自然界的变化和规律,还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化和规律。

通过观察和实践,人们可以认识自己内心的变化和规律,从而实现心灵的成长和提升。

格物致知观念要求人们通过实践来认识自己的内心,从而实现对自己的理解和塑造。

这种观念强调了人类内心的重要性,提倡人们通过实践来探索和提升自己的内心世界。

总之,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和价值观念。

它强调了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本质,顺应自然规律,探索和提升人类内心世界。

在当代社会,格物致知观念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当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尊重自然规律,探索和塑造自己的内心世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惑。

因此,我们应当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周易中的格物致知观念,使其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易经的事物本质属性

易经的事物本质属性

易经的事物本质属性在我们所处的婆娑世界中,眼力所及的的显物质现实世界里,一切物质都在八卦归纳中,一切事物都在《易经》框架内。

《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极,就是0;一就是太极;二,就是阴阳两仪;三,就是三才八卦。

八卦万物都具有物质的三重性,即物质(粒子)流、信息(场)流和能量流。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物质、信息和能量分别属于阴、中、阳,《易经》则以地、人、天三才说明之,哲学上的事物矛盾二元论是根本错误的,三元论才是事物的真理。

阴阳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中和是事物存在和延续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与宇宙万物的接触和联系除了直接进入人体和从人体排出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三态,以及体表与物表的直接接触外,其他大大小小、远远近近、虚虚实实、形形色色物质都是通过信息场的形式实现的。

而八卦则是对事物的基本分类,进而体现物质联系的路径、形式、程度、时空、作用力和结果。

一、基本物质。

1、所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都由内核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荷的中子和外围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这是阴阳中三才物构的次一个层级的说明。

而八卦的下中上三画表示阴、中、阳三才一易,内、中、外三位一体。

从原子的构造也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化学上的正、负电荷的概念并不等同于阳和阴,而是恰恰相反,正电荷为阴、负电荷为阳,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误导了普通大众。

2、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元素,其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都不外为一至八个,恰恰符合八卦定吉凶生万物的判断。

根据其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从一到八个的序列,分别以坤、艮、坎、巺、震、离、兑、乾命名之,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越多,阳气越浓。

进一步,根据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层数从一到八层依次为乾、兑、离、震、巺、坎、艮、坤,并以电子层层数为下卦,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为上卦,则所有原子分属六十四卦。

目前,现代科学只发现到第七层的元素原子,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他第七和第八层空白位置的元素原子的,其第八层0族电子数排列应是2-8-16-32-64-32-18-8。

《易经》-自然界和社会的阴阳属性

《易经》-自然界和社会的阴阳属性

《易经》-自然界和社会的阴阳属性
除了卦象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作为万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具体的事物赋予了阴阳的含义。

从自然现象上看,《易经》以天为阳,以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系辞》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

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乾,阳物也;坤,阴物也。


从社会现象上看,《易经》以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

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


此外,《易经》还对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共有的抽象规律赋予了阴阳的含义,如:刚柔、进退、开合、伸屈、贵贱、高低等,都是阴阳思想的反映。

阴阳思想起源于何时已经难以考证,它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发展,并成为当时自然科学的指导思想。

如东汉天文学家张衡的理论就体现了阴阳与气化相结合的思想,这一思想代表了当时自然科学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的事物本质属性
在我们所处的婆娑世界中,眼力所及的的显物质现实世界里,一切物质都在八卦归纳中,一切事物都在《易经》框架内。

《老子》就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就是无极,就是0;一就是太极;二,就是阴阳两仪;三,就是三才八卦。

八卦万物都具有物质的三重性,即物质(粒子)流、信息(场)流和能量流。

《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物质、信息和能量分别属于阴、中、阳,《易经》则以地、人、天三才说明之,哲学上的事物矛盾二元论是根本错误的,三元论才是事物的真理。

阴阳是事物变化的依据,中和是事物存在和延续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与宇宙万物的接触和联系除了直接进入人体和从人体排出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三态,以及体表与物表的直接接触外,其他大大小小、远远近近、虚虚实实、形形色色物质都是通过信息场的形式实现的。

而八卦则是对事物的基本分类,进而体现物质联系的路径、形式、程度、时空、作用力和结果。

一、基本物质。

1、所有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原子,都由内核带正电荷的质子、不带电荷的中子和外围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这是阴阳中三才物构的次一个层级的说明。

而八卦的下中上三画表示阴、中、阳三才一易,内、中、外三位一体。

从原子的构造也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化学上的正、负电荷的概念并不等同于阳和阴,而是恰恰相反,正电荷为阴、负电荷为阳,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误导了普通大众。

2、世界上所有的物质元素,其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都不外为一至八个,恰恰符合八卦定吉凶生万物的判断。

根据其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从一到八个的序列,分别以坤、艮、坎、巺、震、离、兑、乾命名之,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越多,阳气越浓。

进一步,根据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层数从一到八层依次为乾、兑、离、震、巺、坎、艮、坤,并以电子层层数为下卦,最外电子层的电子数目为上卦,则所有原子分属六十四卦。

目前,现代科学只发现到第七层的元素原子,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其他第七和第八层空白位置的元素原子的,其第八层0族电子数排列应是2-8-16-32-64-32-18-8。

二、自然物质。

1、自然物质中,最大者,无非宇宙、地球、太阳、月亮、大气、气象、高原山体、海洋,《周易》以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称之,分属于乾、坤、离、坎、巺、震、艮、兑。

2、太阳系中,金星、地球、太阳、月亮、火星、木星、土星、水星分属于乾、坤、离、坎、巺、震、艮、兑。

3、地球物质中,岩石金玉寒冰戈壁、泥土旷野、火焰亮光地火能源、流水沟坎溪渠江河、动物地气洞穴、草木地动、山体细沙、坑洼池泽湖潭海洋,分属于乾、坤、离、坎、巺、震、艮、兑。

4、《灵枢.九宫八风》根据节气、方向将大气(风)分别为折风、谋风、大弱风、大刚风、弱风、婴儿风、凶风、刚风,分属乾、坤、离、坎、巺、震、艮、兑。

5、气象上,晴冰雹、霾阴、闪电虹霞、雨霜雪、风、雷、云岚、雾露。

分属于乾、坤、离、坎、巺、震、艮、兑。

6、易有三者:周易,连山易,归藏易。

周易言天地宇宙,连山易言山体运动或反物质运动,归藏易言地球内部运动或暗物质运动,可惜连山易,归藏易已失,其道不可知。

在太极图中,有两个显眼的黑白点,俗称阴阳眼,表明宇宙中存在黑洞和白洞,黑洞发源于显物质世界,白洞发源于暗物质世界,黑洞和白洞的结构类似于漩涡,是两种世界交流的时空隧道。

黑白洞又是本物质世界的归宿和它物质世界的来源,白洞物质退化到极限便分别通过黑洞进入暗物质世界,黑洞内的物质发育到极限就通过白洞诞生出新的显物质世界。

银河系的黑白洞在南天球子午线135--140度和北天球315--320度附近,银心与银河系边缘的中点位置,太阳系的在金星和地球附近,地球的在南北极附近。

六十四卦为泰卦和否卦,《内经》称为天门地户,当时空一起运行到乾或坤、泰卦或否卦,天门地户便通畅了。

7、生命物质中,植物的乔木属乾,灌木属艮,带刺的如蒺藜等属坎,中空的苞木如竹苇属震,寄生的属离,附生的属兑,藤蔓的属巺,其他草蕨属坤。

8、生命物质中,动物的哺乳类(毛)属震、禽鸟类(羽)属离、两栖类(倮)属艮、软体动物(介)如螺蚌属兑,鱼类(鳞)属坎,节肢动物(昆虫)属巺,爬行动物属乾,原虫、蠕虫等低等动物属坤。

龟蛇属于乾,故龟甲与天同类,而可用于卜卦通灵。

动物中的人缘动物,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虎鹅,兑为羊,离为雉鸟鸽雀,巺为鸡,艮为狗,坎为猪鸭.。

人类:1、人体解剖物质(包括动物个体),乾坤离坎艮兑震巺分别为脑、性腺、心、肾、胰、肺、肝、胸腺及其整个系统。

2、遗传基因:遗传基因控制人类和所有动植物的生命和繁衍过程,共有64个密码子,其核心构件为A、U、C、G四种碱基,其中C、U为单环结构,A、G为双环结构,U带二氧,C、G带一氧,A不带氧。

因此A为太阴,符合上--下--;U为太阳,符合上—下—;C为少阳,符合上--下—;G为少阴,符合上—下--,才符合八卦从内到外排列的本来面目。

三种碱基结合组成一个密码子,其结合方式是第一位为初、四爻,第二位为二、五爻,第三位为三、上爻。

其中起步密码AUG在卦为涣、停止密码UAA、UAG、UGA在卦为震、噬嗑、随,为生命的生门、死户和生命流程控制的机关,时间分别为秋分后23~28天、立春后23~39天,农历二十二、初二初三,戍初、卯时分,生门只有一个,死户却有三条,显示生之不易,死之何难。

而天门泰卦、地户否卦在密码子为CCC、GGG,则是通灵修炼和各种生命形态转换变化的关键,时间为夏至、冬至起5天内,农历十二三、二十七八,午、子时分。

3、感知:人类拥有感知,所有动植物也一样拥有感知,甚至非生物也可能拥有感知能力,同时,所有的物质也以其表象而被感知。

以人类拥有的感知而言,根据佛教理论,感知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未那、阿赖耶八识。

意识是后天识,未那识是本体识,阿赖耶识是先天识。

它们分别属于震、巺、兑、离、艮、坎、坤、乾。

(1)、眼识为色泽:白、红赤、橙、黄、青绿、、灰蓝、靛蓝、紫黑,分别属于兑、离、巺、艮、震、乾、坎、坤。

(2)、耳识为声音。

按音律,角、徵、宫、太商、商、羽、太角、太宫,相当于简谱的1、2、3、4、5、6、7、0,分别属于震、离、艮、乾、兑、坎、巺、坤。

按器乐,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分属乾、艮、坤、兑、离、、巺、坎、震。

(3)、鼻识为气味。

清、浊、腥、臭、香、臊、焦、腐,分别属于乾、坤、兑、巺、艮、震、离、坎。

(4)、舌识为味道。

辛、甘、酸、苦、咸、涩、滑、淡,分别属于兑、艮、震、离、坎、坤、乾、巺。

(5)、身识为身体感觉。

震动觉、位置觉、压觉、温度觉、运动觉、平衡觉、触觉、痛觉,分别属于震、艮、坤、离、乾、巺、兑、坎。

四、社会人。

1、衣着:冠帽、衣领围巾口罩、上衣、内衣腰带、短裤裙裳、手套袖子、长裤、袜子,分别属于乾、兑、离、坎、坤、、艮、巺、震。

2、饮食:干品、腌渍、饮品、五谷、煎炙、瓜果、生蔬、荤品。

分别属于乾、兑、坎、坤、离、艮、震、巺。

3、居家:门柱桌椅栓梯、窗管线绳风机工巧筛、床地布帛纸张袋囊、墙壁屋顶金属钱币刀斧磨盘、火炉灶灯热器烟花兵器书文、橱柜锅碗瓢盆乐器臼桶娱乐茅厕、动机爆竹鞭炮鼓响音响、井水洗弓轮酒甑瓶子锁链,分别属于艮、巺、坤、乾、离、兑、震、坎。

4、出行:步行、汽车、单车、舟船、马匹、轿抬、飞机、火车,分别属于艮、震、坎、兑、离、坤、乾、巺。

5、个性:乾为刚直、坤为柔顺、离为热情、坎为阴郁、艮为敦厚静默、兑为多言愉乐、震为好动躁急,巺为摇摆灵活。

6、情感:喜、怒、悲忧、思、、恐惊、爱、恶、欲,分别属于离、震、兑、艮、坎、乾、巺、坤。

7家庭:父、母、夫、妻、兄弟、姐妹、子、女,分别属于乾、坤、离、坎、艮、兑、震、巺。

社会:工、农、兵警、学研文化、市井、商法、官僚、宗教娱乐,分别属于巺、坤、艮、离、震、坎、乾、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