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筑生活化的语文家园

合集下载

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1. 引言1.1 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在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语文学习在学生中逐渐被忽视和淡化。

而要想让学生真正地爱上语文、热爱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需要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

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共鸣、体验乐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共同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个成员都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共同体的每一份子都能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从而使语文学习更加有意义和有价值。

在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打破传统的课堂边界,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要注重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乐在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文。

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怀和提升语文素养。

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热爱和感受语文的魅力,才能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通过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共同体的氛围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回归本真,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构建共同体的重要性构建共同体的重要性在于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促进语文学习的深入和全面发展。

通过共同体的建设,可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水平。

共同体也可以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互相鼓励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构建共同体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信和互助关系。

学生在共同体中可以找到更多学习的动力和支持,教师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指导他们的学习。

共同体的建设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学生在共同体中可以通过和同学一起探讨问题、互相讨论解决方案,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 触动学生智慧和情感之弦

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 触动学生智慧和情感之弦

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触动学生智慧和情感之弦我们需要重视生活与语文的互通。

语文教育不应该是枯燥的知识灌输,而应该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

我们应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写出真实的故事和感受,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文的内涵。

我们还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智慧,让语文学习与生活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我们需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情感之弦。

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智慧和情感的交流。

在语文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我们可以通过启发性问题的提出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开发他们的智慧。

我们还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

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和情感的涌动,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我们还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往往给学生带来的是束缚和压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创新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资源,创造更加生动丰富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

我们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和写作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要开启生活与语文互通之门,触动学生的智慧和情感之弦,我们需要重视生活与语文的互通,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情感之弦,不断探索创新,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语文学习新天地。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不断成长,成为有情感、有智慧的学习者。

小学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方案(2篇)

小学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方案(2篇)

小学建设“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方案“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是小学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活动内容囊括读书比赛、阅读分享、书籍推荐等多个环节,打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

接下来,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方案。

一、读书比赛读书比赛是“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开展读书比赛,可以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能力。

比赛内容可包括朗诵比赛、读书心得分享比赛等多个形式,以丰富多彩的方式展现学生的阅读成果。

二、阅读分享阅读分享是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阅读分享环节,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体会,倡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与分享,促进阅读氛围的形成。

通过听取他人的阅读分享,学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升自身的阅读水平。

三、书籍推荐书籍推荐环节是“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的重要一环。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阅读需求,推荐自己喜爱的书籍给其他同学。

通过书籍推荐,可以帮助同学们发现更多优秀的读物,丰富阅读生活,提升阅读品味。

四、主题活动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环节,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还可以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如读书沙龙、读书节、作者访谈等,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

通过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

五、阅读指导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还需设置专门的阅读指导环节。

通过开设阅读指导课程、提供阅读指导书单等形式,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培养正确的阅读态度和方法,促进学生成为善于阅读、热爱阅读的读者。

在以上活动方案的指导下,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将更加活跃和丰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习惯,构建起一片文学氛围浓厚的校园。

希望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他们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与审美情趣,为他们的成长与未来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础。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定远县实验小学何忠霞摘要:“生活处处有语文”,可见语文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那么语文教学就应与生活结伴同行,这样语文教育的发展才能获得源头活水。

本文主要通过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实践活动、作文教学四个方面与生活结伴同行进行阐述,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激发语文的教学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结伴同行语文课堂呼唤生活的回归, 贴近生活的语文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走向。

《语文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生活教育,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

因此,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要让教学融入生活并引领生活,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那么, 如何将语文教学贴近生活, 让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呢?一、将语文教材内容与生活结伴同行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源自于对生活的提炼,是经历了时间验证的经典之作,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生活色彩以及作者的心灵感悟和道德情感。

新课改后,苏教版小语教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大家面前,它以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给学生呈现了一个缤纷的世界。

无疑,这是一套优秀的教材。

然而,语文学科面对的是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课本再优秀,也不能穷尽整个生活。

因此,只有开放教材,与学生生活牵手,到生活中去寻找丰富的题材来充实教材、拓展教材,才能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我在教学《春联》这一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了大量的春联。

在课堂上,将学生生活中收集的春联与课文中出现的春联结合,使教材的内容更丰满了。

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了解了春联的特点。

现行教材的编写虽然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 但受儿童活动区域及生活积累相对贫乏的局限, 教材中有的内容学生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寻找课文内容与生活的最佳结合点,创设情景,让教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落脚点,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写法。

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地桥梁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地桥梁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方亮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序地进行生活化地教学是时代发展地需要,也是教育本身地需要.心理学证实,小学生地学习是从感知身边具体而直观地事物开始地.同时,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地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学生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地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引向学生地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己熟知地领域中,体会到学习语文地乐趣,从而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地桥梁.一、回归生活,引发体验仔细翻阅我们地语文教材,随处可见生活地影子,不管是短小精悍地美文,还是长篇大论地佳作,无不是对现实生活地折射.对这些反映实际生活地教材文本,只有将之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才能唤起学生最真切地感受和最原始地体验,从而实现高效地课堂教学.例如,《师恩难忘》这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对自己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地田老师地回忆,全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地好教师,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田老师地尊敬和感激之情.针对文章表达地主旨,我这样设计本课教学:首先,文中表达地“感恩”思想对学生是很有亲和力地,也具有一定地认可度.因此,我让学生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生命中需要感恩地人,并谈谈为什么.有地学生说,他最想感谢地是他地妈妈,因为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他地;有地说,他最需要感谢地是自己地奶奶,是奶奶教会了他爱惜粮食地道理;还有地说,他也想感谢一位老师,是那个老师孜孜不倦地教诲,让他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这些静静流淌地回忆,激发了学生强烈地感恩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让他们用自己地感受去理解作者地内心,体会作者心中对老师强烈地感激之情.最后,再让学生细细回味“恩”之于我们地意义,升华文本地主旨.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文章地主旨“感恩”存在于生活中地各个角落,学生无时无刻不是在体会着“感恩”.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寻找那些值得自己感恩地人和事,这样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和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地感情. 二、再现生活,引导感悟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离开了生活地语文是枯燥地,离开了语文地生活是乏味地.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世界,包含了作者全部地生活感受.学生要想走进这个世界,走进作者地内心,就要将自己看做是这个世界地一分子,用自己地真心去感知、去体会、去领悟,从而深入文本,挖掘出文章地本质.例如,《她是我地朋友》一文,讲述地是在战争期间,一个小男孩为挽救自己地同伴,毅然献出自己鲜血地事情,其中最让人感动地是小男孩误以为献血会失去生命,但依然选择为同伴奉献地无私之情.这样地感情对学生来说是陌生地,也是无法理解地.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本文地思想,教学时,我通过提问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害怕死亡吗?()如果自己最喜欢地人就要死去了,比如爸爸、妈妈、老师、朋友,你会怎么办?()如果需要你付出生命去救他们,你愿意吗?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都害怕死亡;对后面两个问题,他们就很迷茫了,最喜欢地人如果不在了要怎么办,可是自己也很害怕死亡啊.在他们正处于激烈地心理斗争时,我将他们带回课文.这时候,大家才真正体会到小男孩阮恒地情感,领悟到他对同伴纯洁、高尚地友情.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文中主人公所处地情景,让大家体会到小男孩所面临地问题以及下了多大决心才做出献血地决定.这样,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本文地教学,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友情地理解.三、超越生活,升华情感语文就像一棵大树,生活就是孕育它地土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孕育语文地土壤,才能真正理解大树存在地本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化地教学中,才能实现思想地延伸和拓展.例如,《沉香救母》一文,虽然是一个虚拟地神话故事,但却真切地写出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地决心和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地一片赤诚之心.本文地主旨是“孝”,而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孝”.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收集身边有关“孝”地故事,并整理分析.然后,再仔细感悟父母对儿女地生养之恩,而作为子女要怎样才能报答他们.这样,将课文地孝、身边人地孝及自己地孝加以比较分析,感受沉香为救出母亲而不顾一切地心情.最后,在生活感悟地基础上再次回归课文,理解中国“以孝为先”地优秀文化传统.生活地力量是无可估量地,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地基础上,才能实现有血有肉有情地教学.同时,每一篇文章地产生都包含了作者强烈地情感.要理解这些情感,就要先理解让作者产生这些情感地生活.文本本身是局限地,但我们对文本地感悟却可以通过生活这个基础而无限拓展延伸,从而在回顾生活中超越生活.总之,语文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生活是语文地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回归到学生地实际生活,才能实现最根本、最有效地教学.(责编韦雄)。

利用农村语文资源,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论文]

利用农村语文资源,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论文]

利用农村语文资源,实践生活化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需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而农村学校学生语文学习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语文教学的单一化和单调性生活化就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境界。

农村学校语文资源语文教学生活是一切素材的来源,是语文运用的广大空间。

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就是将教学置于现实生活的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达到生活与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最高境界。

目前,教育专家、学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

究其问题的根本,在于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特别是农村学生,处于农村的大自然课堂,却过分依赖语文课本,缺乏课程开发意识,学生或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化的语文知识,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教学资源的不丰富,还导致学生缺乏沟通,协作精神差,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农村语文教学的场所更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图书馆、布告栏,甚至学生的家庭生活都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场所。

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怎样才能通过农村生活资源,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又能够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呢?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联系农村学校生活的广阔性,体会语文的丰富内涵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舞台,丰富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

如学习了写通知,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师生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这些富有童趣的语文学习把孩子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乐园、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的乐园。

链接生活,语文春色满园

链接生活,语文春色满园

链接生活,语文春色满园宜昌市第三中学肖涛宜昌市二十一中段羽语文具有丰富的思想性、生动的情境性、广阔的开放性,最能把学生引入五彩的生活世界、独特的心灵世界。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也进行了新的阐述和定位:注重培养促进人的发展,将教育和生活紧密相连,致力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世界。

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语文走向生活,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

而生活本身就是“大语文”,课堂并非是孤立与世界之外的学习空间,这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向生活,并以生活为发散点,拓展文本,给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享受生活乐趣的空间。

语文教学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才会充满不朽的生命力。

教学环境生活化。

洁白的墙壁、整齐的桌椅、固定的黑板和讲台等,这种传统的教学环境整齐划一,却缺乏一种温馨的乐学环境及有利的文化氛围。

因此,我们必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使教室变得温馨、舒适,富有生活和文化气息。

课堂教学环境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环境,主要指教室的布置,如黑板报、墙报、电教设备、桌椅摆放等。

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便于平等交流、互动对话的平台,我们可以将学生课桌分成若干小组,这样既便于交流学习成果,还便于形成合作探究意识。

教室四壁我们可根据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将之美饰成不同的风格,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挖掘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创造性地开设各类主题角,如“图书柜”、“创作小天地”、“美文赏读地”、“新书发布场”等等。

这样生活化的环境,将成为学生乐学的大观园。

二是软环境,主要指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有真情实感的人。

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

这种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教师不再有师道尊严的架子,真诚地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

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发言,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教师来一次思想碰撞。

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语文教育,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语文教育,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

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语文教育,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共建和谐的学习环境时光飞逝,转眼间已经到了2023年。

回首过去这几年,我国教育领域的改革与创新让人目不暇接。

然而,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一环——家校合作,始终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话题。

在新时代下,我们应该如何让家长参与到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当中,才能共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呢?一、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互相信任家校合作的基础是相互信任与尊重。

传统观念中,教育工作者只需教育,而家长只需赡养,两者是互相分离的关系。

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应该建立起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的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发达,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比如,在班级微信群中,家长可随时了解孩子们的作业批改结果、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等信息,同时也可以随时和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学习问题。

当然,学校与家庭还可以加强线下交流,召开学生家长会、走进家庭、邀请家长到学校亲身体验等方式,营造更加亲密的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

二、家长参与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如果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家长参与语文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应该在加强家校沟通网络的同时,让家长更多参与学生的语文学习。

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好书,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学习韵律感和音乐表现力;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

同时,家长还可以多给孩子一些写作思路,让孩子在写作过程中更加自信、自如。

这些都是可以帮助家长和孩子们建立语文学习的联系,增强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家校合作更加得心应手。

三、共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打造共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

学生从家庭传统文化、父母的习惯以及社会各种教育中汲取养分,而学校却是给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的重要场所。

家校合作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之间找到一个和谐的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愉悦的学习环境。

生活化课堂最美丽论文

生活化课堂最美丽论文

生活化的课堂最美丽一、背景分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加强语文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在人教版第二册《美丽的小路》的教学中,我尝试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这节语文课堂因生活而变得精彩和美丽。

二、案例描述《美丽的小路》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童话。

这篇文章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课文通过写“美丽的小路”的“去”与“回”让学生明白只有保持环境卫生,才有美好的生活。

片段一: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你们想去吗?生:(非常激动地喊)想去。

师:好,让我们快乐出发吧!(学生们一个一个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师: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生:好像是我们东一区广场一侧铺着的鹅卵石小路。

生:好像是郊外的一条小路。

……师:你觉得这条小路怎样?生:这是一条美丽的小路。

师:美在哪里?(师时刻提醒学生有条理地用上好词佳句说)生:小路美在上面铺着花花绿绿的鹅卵石。

生:小路美在它的两边开着鲜艳的花朵。

……师: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美丽的小路。

片段二:师:小朋友,现在请你走上这条美丽的小路,看着这么美的景象,你想说什么?生:小路太美了。

生:路美得我都舍不得踩下去了。

师:那就想想我们教室的过道就是这条美丽的小路,试着在上面走一走吧……(课件出示:兔姑娘和鸭先生走来)师:看,谁走来了,听听它们是怎么说的?请大家自己读2、3小节,划出它们说的话。

生:“啊,多美的小路啊!”师:你能演一演兔姑娘和鸭先生吗,你喜欢哪个就演哪个角色,注意它们的动作。

生:(纷纷站起来兴奋地演自己选的角色,有的还同桌两人商量、点评着怎样演更好)师:谁能演给大家欣赏,看看谁是最出色的小演员?生:(纷纷举手都想展示给大家)师:谁也想像它们一样来赞美小路?(指名读,男、女学生分角色读)片段三:师:啊!多美的小路,老师也真到这里来散散步,说说话。

生活化语文,师生一起过“生活”

生活化语文,师生一起过“生活”

58基础教育论坛J I C H U J I A O Y U L U N T A N(下旬刊)教材教法2019 年第12期收集相关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古代民居文物的途径,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流泻笔端。

三、师生一起过依读作思辨的生活结合字词引发探究,培养学生思辨意识。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我便结合诗中运用得非常恰当的字眼儿“绿”来引发学生的思辨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思辨意识。

设置疑问促进对话,调动学生思辨积极性。

教学《半截蜡烛》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伯诺德夫人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场斗争中你最敬佩谁?为什么?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感知、个性理解,自由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感所悟。

在热闹直接的语言交流和思想交流中,自然体会了伯诺德夫人、杰克、杰奎琳的机智、勇敢、镇静、爱国的品质。

重视文本留白教学,提高学生思辨质量。

在教学《刷子李》这篇课文时,我便结合文章中曹小三的三次心理活动留白与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互动,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升思辨的质量:师:同学们,文章中有一个侧面描写非常传神,很好地从侧面展示出了刷子李高超的技艺,同时也让文章有了一波三折之感,你们能够找出来吗?学生在仔细阅读完文章之后便提到了曹小三观察刷子李身上白点的三次反应描写。

师:没错,可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曹小三的三次心理活动,而是采取留白的技巧让读者自己想象,现在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他的这三次心理活动到底是怎么样的吧。

师:首先是第一句,“居然连一个芝麻大小的……也没发现。

”你们觉得这时候曹小三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生:师傅的手艺真的那么好吗?我就不信一个白点都没有。

师:非常棒。

再看第二句,“竟然看见刷子李……黄豆大小。

”这时候曹小三又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呢?生:他心想:“师傅的技艺并没有传说中那么高超。

”师:很好。

最后,在曹小三看到那个白点只是一个烧的洞之后,他的心理活动又有什么变化呢?生:他心想:“我不该怀疑师傅的,师傅的技艺果然了得。

语文课程的“在家化”建设

语文课程的“在家化”建设

语文课程本是一个被课程合作学习所共
同拥 有 的精 神 世 界 ,一 个 有 关 人 的 情 感 的 人 江 文 世 界 。 这 个 母语 文 化 世 界 中 , 为 基 本 的 在 最 是人 的生活 、 神 、 精 价值和交往关系。人的喜
国 窟 德 题
三、 语文课堂 的纪律 规范应该是 “ 自律商讨” 的 式
课程完成 自我构建的 内在需要和强烈渴望。
是 凸 显 语 文 课 程 人 文 性 的 需要 。 这 就 验 要 求 我 们 的 语 文 课 程 要 尊 重 具 体 人 的 文 化 及

耋 其多样性。而在家的语文课程可让学生享受
到真正 的尊重和主人的尊严。 二是创造语文课程合作文化的需 要。因 星 为在家的感觉能消除心灵之间的隔阂 、 戒备 , 瞎 创造完美的合作心境。 艳 三是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 导向的 需要 。只有“ 才是孕育高尚的人文情 感的 家”

六、 语文课程 的实时运行 应该是“ 真性生活” 的 式
我 们 不仅 要 强化 对语 文课 程 的生 活 化 开发 , 课 程 实施 过 在


语文课程 的计 划结构应该是“ 人文关爱” 式的
程 中还要遵循生活规则 , 使我们 的语文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 活。 语文情感的表达方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可以使用家庭式的
拒绝 强 权 的 他律 。 为强 权 的他 律 将 会 破坏 学 生 的 良好 心 态 。
南 怒 与哀 乐 、 人的价值与 意义 , 都完整地 、 现实
翌 地 、 原生态地 表现着。
语 文 课 程 开 发 成 为 在 家 的 课 程 ,是 语 文
四、 文课程 的活 动范型应 该是“ 乐嬉游” 语 快 式的

语文与现实生活融合为学生成长助力

语文与现实生活融合为学生成长助力

语文与现实生活融合为学生成长助力作者:温东林来源:《成才之路》 2013年第17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语文课程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在语文课程目标的价值定位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的各种方法,还应注重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语文的意识。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丰富多彩的生活来学习语文,取得语文与生活的双赢,为学生成长助力。

一、语文要融入生活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和土壤,语文只有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去,从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并从中得到启迪。

这样,才能赋予语文以张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懂得生活、体悟人生。

(1)查搜结合,认知生活。

语文积淀了我们厚重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担负着把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传承于后代的责任。

但是由于课文中的一些人和事与学生存在着时空上的距离,学生在对文本的认知上往往会出现不正确或者不全面等偏差,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资料来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学习《社戏》一文时,由于学生对“社戏”及戏剧的有关知识不够了解,很难理解和体会文章所要传达的情感。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在上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关于戏剧的相关资料,了解一些重要剧种及代表剧目。

第二天,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成果:有戏剧的历史、戏剧的种类、著名的戏曲演员、各种戏曲脸谱,有两位同学还即兴表演了黄梅戏《天仙配》。

这样学习课文,不但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戏剧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的知识储备更丰富,而且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推进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

(2)改编文本,再现生活。

初中语文教材的内容大都贴近生活,学生很容易读懂文本,但却很难深入领会文本所要传达出的思想内涵,为了直观、形象地体现课文的意蕴,我常常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把课文演成一台戏,让学生亲身体验,快乐地学习,从而更深入地把握课文内容,体会到作品所表达的情感。

为语文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

为语文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

为语文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1. 引言1.1 为语文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一环,而如何让语文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力量,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要让语文教学插上生活的翅膀,就是要使语文教学不再是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和根基,只有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语文教学的载体,教师可以通过选取生活中的例子、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从生活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价值。

生活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语文的魅力,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正文2.1 关于语文教学的现状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这种模式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规范的习得,但却缺乏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视。

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学习的动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他们对知识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和立体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创新。

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应试导向严重的问题。

学校和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只追求分数而忽略了语文的实际运用和感悟。

当前语文教学的现状呈现出传统教学模式落后、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应试导向严重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语文教学模式,将生活元素融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感悟语文。

2.2 生活与语文的联系生活是语文的源泉。

语文的内容经常涉及到人类的生活、历史、文化等方面,通过对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进行描述和分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

生活也是语文的灵感来源。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牧歌田园”,源自于《牧歌田园诗》。

它寓意着田园诗般的美好生活,也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然和心灵的向往。

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牧歌田园”也是一种美好而深刻的存在。

在这个田园中,老师和学生一同汲取知识的养分,一同承载着语文的乐趣与思想的芬芳。

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阅读、写作、赏析等方面分享“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阅读是语文教育的基础。

在我的课堂里,我会选择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来作为阅读材料,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

这些作品被誉为东方文学的瑰宝,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重要的是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阅读过程中,我会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通过阅读产生共鸣,同时发散思维,形成独到的见解。

在我的“牧歌田园”中,我还鼓励学生参与到文学作品的创作与改编中。

我会给他们提供一些素材,比如古诗词、民间故事等,让他们进行改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这种创作过程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促进他们思维方式的多样化。

学生的作品会在课堂中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交流、鉴赏,从而激发更多的文学创作灵感。

在诗词赏析方面,我会带领学生认识一些脍炙人口的诗词名篇,如杜甫的《登高》、苏轼的《江城子》等。

通过赏析这些诗词,我希望学生能够感受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修辞的魅力,进而激发他们对于诗歌的热爱。

在赏析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意蕴,让他们在品读中感悟生活、陶冶情操。

除了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我还会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当代文学的阅读与研究。

我会推荐一些优秀的当代作家的作品给学生,引导他们对当代文学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

我还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文学比赛和阅读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魅力,并获得更多的成长与提升。

在语文教育中,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也包括教学方式的创新。

在我看来,教师不应该是只传授知识的人,更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参与和发现的人。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首先,我注重知识的系统性与知识的互联性,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知识体系。

在我所教授的每一单元中,我都会设计相应的知识框架,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相应的语文知识。

比如,在学习古文课文时,我会首先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如句型中的主谓宾,动词的变化规则,常见的量词等等。

接着,再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展词汇和语法的应用,强化文化内涵和思辨能力培养。

其次,我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传统的教育方式往往重视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极大地制约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

因此,在我所创造的“牧歌田园”里,学生既是主角,也是实践者。

例如,我善于利用小组合作、辩论赛、文学创作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最后,我注重语文学习的生活化与趣味性,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的课堂体验。

在我所教授的语文课堂中,我常常引入生活场景和趣味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语文氛围中轻轻松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比如,在学习作文时,我会引导学生从自身生活、大自然和社会关系等不同角度出发,挖掘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同时也通过实用技巧和范例,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写作规则和技巧。

总之,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不仅是语文课堂,更是一场无形的艺术盛宴,给学生带来极致的学习体验和人生启迪。

希望通过这样的课堂实践,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美的享受与成长的价值。

与生活牵手,让语文课焕发活力

与生活牵手,让语文课焕发活力

与生活牵手,让语文课焕发活力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最终能在工作、生活中恰当而熟练地表情达意,这就要求我们要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学体系,从而使封闭的语言文字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扩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改变以往的语文教学只单纯地教语文课本,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而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高度来审视教学活动,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局面,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缩短学生成长为“社会人”的时间,加快人才成长的步伐。

一、课堂教学渗透生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课堂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理应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的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让教学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并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揭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强者,做生活的主人。

1.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观察文字表达只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一些课文中文字描述的人和事由于和学生的时空距离有差距,学生认识不够全面,难以引起情感的共鸣。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有的课文内容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的,教学时应指导学生再留心去观察,通过观察去认识生活,扩大视野,理解课文,强化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

如第九册第二单元以“体会作者是怎样仔细观察,并把动物的特点写具体的,又是怎样真实地表达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的”为训练重点,在教学《猫》《珍珠鸟》等课文时,城市学生对这些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并不熟悉,难以体会作者对它们的情感,所以,课前可让学生到养有小动物的邻居、亲朋家进行观察,感受动物主人的情感,鼓励学生把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在班上交流观察心得,然后再来学习这些课文,看看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感受有什么异同,知道无论是家中饲养的宠物,还是大自然中的生灵,都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会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乐趣和有益的启示。

让语文与生活同行

让语文与生活同行

让语文与生活同行
林建全
【期刊名称】《黑河教育》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生活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总页数】1页(P19-19)
【作者】林建全
【作者单位】福建省仙游县承璜第二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
【相关文献】
1.我与自主课堂同行——语文教学与生活结伴同行
2.与生活同行让课堂呈现精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
3.与生活同行让课堂呈现精彩——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初探
4.语文与生活同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5.让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

语文: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语文课堂是一片充满了诗意与温馨的“牧歌田园”,在这片田园里,老师和学生共同谱写着美丽的乐章。

作为语文老师,我时刻怀着一颗热爱语文的心,倾听着学生们的声音,与他们共同探索语文的奥秘,共建了一份独特的“牧歌田园”。

语文课堂是一座启蒙的灯塔,指引着学生们走进文字的海洋。

我在课堂上常常启发学生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激发他们对语文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通过拓展阅读和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我与学生们一起走进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世界,让他们感受语言之美,体验文字的魅力。

在学生们的笔下,常常能够看到他们对生活的真挚感悟和丰富想象,这让我感到非常欣慰和鼓舞。

语文课堂是一座思想的摇篮,承载着学生们的成长与回忆。

在教学过程中,我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和思维,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还会与学生们进行有益的互动,让他们在思考中成长,在交流中启迪。

在语文的天地里,学生们的思想得到了自由的舞蹈,他们的心灵得到了深深的滋润。

语文课堂更是一片包容与温馨的园地,我与学生们建立起了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我常常耐心倾听学生们的心声,并给予他们理解和支持,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特长,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不再感到孤独和困惑,而是感受到了一种家的温暖和教师的关怀。

他们在这里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懂得了感恩和珍惜。

我与学生们共建的“牧歌田园”也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是延伸到了课外的阅读、写作和文学活动中。

我常常组织学生们参加各种校园文学活动,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文学才华,激发他们的文学创作激情。

我也鼓励学生们在课外进行阅读和写作,让他们在课外继续感受语文的魅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审美情趣。

作为语文老师,我与学生共建的“牧歌田园”是一片充满爱与诗意的田野,是一片育人育心的园地。

在这片田野里,学生们茁壮成长,心灵得到滋润,师生之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携手学生们,共同谱写更美的乐章,让我们的“牧歌田园”更加美丽璀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生共筑生活化的语文家园
发表时间:2013-07-01T09:52:31.65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2年9期作者:刘婷[导读] 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但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

〔摘要〕回归生活,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但纵观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这一重要理念并未得到全面真正落实。

脱离生活的教学方法,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着生活世界。

走出这一误区的关键,就是要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教学观、教材观和评价观,让语文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美国教育家华特曾说: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 他告诉我们,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 “厚障壁” ,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的能力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 。

把语文由课堂引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更新语文,又用语文理解生活、感受生活、装扮生活,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使小学语文教学突破“应试教学、应试语文” 的束缚而成为 “生活语文”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现实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时时是语文,平时生活离不开语文的大语文观。

下面就简述自己在平时实践中的肤浅体会。

1 教学内容:优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材已由原来唯一的语文课程资源变成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教材活动由教教材、学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和学。

教材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部分,而非语文学习的全部。

我们的语文教学未必逐段而下,也未必面面俱到,而需根据学生的实际大胆取舍,开发更多新的语文课程资源。

海伦说: “课外阅读像一艘船,带着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

” 课外阅读可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把课外阅读看成是课内教学的继续与补充,是课内教学引向广阔社会生活的扩展与延伸。

网络把全人类的智慧与知识汇集交织在一张庞大的网络之中,形成了一条覆盖全球、四通八达的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巨大的 “知识库” 。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让网络源源不断地给课堂生活注入 “时代的活水” ,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突破教材的极限,弥补教材的缺陷,从而构建更加开放的语文学习内容。

每一个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这些资源经过整合,完全可以纳入语文教学内容,成为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使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使语文更加生活化。

2 教学方式:开放
课堂生活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生命历程之一。

这一历程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方向和生命的有意义的建构都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随着教育在人一生中地位和作用的增强,课堂生活对人的终身发展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奠基作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关注是学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它拒绝封闭的课堂生活方式,提倡创新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开放的教学方式。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指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 也就是说,学生走进教室时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而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活动中,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而且,他们具有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去解读作者的生活体验、情感倾向和语用经验。

应从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以开放为核心,拓展语文教学时空,突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主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自我理解、自我建构,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与独特的见解,注重学生个性和能力,鼓励创新与实践,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语文素养、健全个性品格。

3 教学评价:多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 要使语文课程改革取得突破性发展,就必须打破评价形式单一化,评价内容狭窄化,评价方法简单化,评价结果功能化的评价模式。

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评价的主体上,要从以往的教师的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

这里的 “多元主体” ,既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也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甚至鼓励家长参与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从不同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有关自己学习、发展方面的情况,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我,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在评价的内容上,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以及潜能等方面。

在评价的方法上,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并存,既重视终结性评价,更关注形成性评价。

既有测试型评价,又有非测试型评价。

测试型评价不仅是笔试,还包括听力、口试。

只有通过全面性的评价,才能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总之,生活离不开语文,而语文教学中又处处体现了美好的生活,二者密不可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将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既成为生活中的主人公,又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的主人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再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学生亲身经历读书实践活动更好的方法了。

相信在语文教学这一广阔的天地里,只要充分运用教育艺术,将 “生活” 这一活水引进课堂,必将达到 “天光云影共徘徊” 的境界。

作者单位:四川省大竹县周家镇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