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
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隧道沉降控制技术
摘要:深圳地铁3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盾构施工需下穿已运行的1号线隧道,其中两隧道最小净距为1.23米。通过对工程现场条件综合分析及力学模型研究和计算,综合各方论证结果,确定施工方案并进行盾构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为下穿施工中提供全面的技术参数,施工完成后,既有运行线内各项控制指标得到了有效控制,未对已运行线结构及道床、轨道产生不利影响。
关键词:盾构隧道;实时监测;控制指标;参数;沉降
中图分类号:U45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1.1工程背景
深圳地铁3号线购物公园站~福田站区间右线下穿隧道与正在
运营的深圳地铁1号线隧道之间的最小净距为1.46 m,左线最小净距为1.23 m。区间下穿隧道主要位于全风化花岗岩层和强风化花岗岩层,隧道覆土厚度约为18m,线路坡度为-5‰,采用通用型管片,管片外径6.0m,内径5.4m,管片厚度300mm,管片宽度1.5m,分块数为6块(一块封顶块、两块邻接块、三块标准块)。
1.2难点及风险分析
1、技术难点
新建地铁与下穿的既有运行线最小净距1.23米,盾构掘进对既有运行线影响较大,根据深圳市地铁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规定,运营线路轨道竖向变形±4mm,两轨道横向高差<4mm,水平及水平三角坑高低差<4mm/10m,轨距+6mm~-2mm;控制指标严格,对盾构掘进控制要求高。
2、工程安全方面存在的风险
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因沉降过大影响营运,甚至造成停运的风
险,社会责任重大;下穿区域全强风化地层中存在球状风化体的风险;盾构机选型及后配套设备故障导致停机引起的安全风险。
2施工模型研究及方案确定
2.1施工模型研究
1、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力学模型
1)正交段最小净距仅为1.2m,上洞埋深为10.6m;
2)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Ⅴ级,夹土体围岩按加固考虑;
3)主要模拟新建隧道开挖对既有1号线运营线隧道的影响;
4)采用FLAC3D进行力学分析。
图1力学模型示意图
2、施工力学行为数值分析―计算结果
1)地表沉降为7.7mm,既有隧道(1号线)最大沉降3.9mm,附加拉应力达到1.25MPa。
2)上下两洞之间地层的最大主应力值将达到0.25MPa,下洞(3号线)最大轴力为616kN,最大弯矩为28kN?m,均位于两侧边墙部位。
目标地表与既有1号线隧道随施工的下沉情况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目标面地表随施工沉降情况图3既有隧道(1号线)随施工下沉情况
2.2控制指标
根据深圳市地铁集团《城市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施工管理办法(暂行)》的规定,参照多次专家论证会的论证意见,新建盾构隧道施工对既有1号运行线影响的控制指标按三级预警制度进行管理,即,预警值、报警值、控制值三级。预警值取控制值的50%,报警值取控制值的80%,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如下:
表1结构变形控制指标(单位:mm)
2.3施工方案
由于新老两条隧道之间间距较小,提前对其加固可能会破坏原有土体的稳定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加固效果,反而会造成所夹土体变形、沉降,加剧既有一号线运行线隧道的变形。因此,结合地层条件采用严格控制盾构机掘进参数的方法,直接掘进通过既有1号线运行线。
左右线各采用1台海瑞克盾构机进行下穿地铁既有运行线的施工。盾构通过该区域范围时列车限速(<25km/h)。将进入交汇区前20m隧道设为试验段,按控制1号线隧道沉降标准的50%对地面沉降进行控制,以确定合理的盾构掘进参数。进行下穿地铁1号线施工时,盾构机采用土压平衡模式,均衡、连续、匀速通过交汇区。施工中在地表布设监测点及在地铁1号线隧道内布设自动监测系统反馈的监
测数据指导下,结合地质情况,及时调整土仓压力,千斤顶推力等施工参数,做到信息化施工,确保盾构机安全下穿地铁1号线既有运行线。
3关键技术控制
3.1盾构机改造
在盾构机下穿过程中,为防止盾构机停机及设备故障造成既有运行线沉降,需对盾构机做如下改造:
1、盾构机中盾12点位增设径向注浆孔。当盾构机停机时,可用盾构机台车上提前准备好的二次注浆机通过盾构机中盾12点位上增设的径向注浆孔向盾体周围注入Na基膨润土。
2、在盾构机二号台车膨润土箱处加设高压水泵。在盾构机下穿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盾构机泡沫管堵塞,且短时间内无法疏通时,则立即启动膨润土箱增设的高压泵,通过土仓壁3点位、9点位以上的注入孔向土仓内喷射泡沫剂,防止仓温过高及结泥饼。
3.2实时监测技术
1、监测范围的确定
自动化监测系统的监测范围是,深圳地铁1号线下穿交汇区域两侧各40m共80米的范围。每5米一个断面,共布设17个监测断面。
每个断面在轨道附近的道床上布设两个沉降监测点,中腰位置布设两个水平位移监测点,隧道拱顶布设一个拱顶沉降监测点,即每个监测断面布设5个监测点。
为了更直观反映既有运行线结构与道床的变化,处于既有运行线隧道与新建隧道相交位置的5个断面的道床边缘管片上增设两个监
测点,达到每个断面布设7个监测点。各观测点采用连接件配小规格反射棱镜,使用膨胀螺丝及云石胶锚固于监测位置的管片侧壁及道床混凝土中,棱镜反射面指向工作基点,各观测点位的布设见点位布设图。
图4监测点布置平面图
图5不同监测点断面布置图
2、自动监测系统特点
为了充分发挥TCA智能全站仪的优越性,减少作业人员的工作量,测距时不进行温度和气压的测定,直接得到变形点的三维坐标。采用极坐标法进行施测,然后对施测结果进行差分处理。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如下图:
图6自动监测系统原理图
TCA全站仪的主要优点包括:无人值守,完全自动;监测精度高;实时处理,可视化显示;可靠性高,运行成本低;变形点增减灵活,成本低廉。
3、自动监测系统的实施
根据施工要求,为满足下穿期间实时监测要求,采用远程自动化实时监测,同时,为满足施工期间及工后一定周期的日常维修安全监测要求,对本工程辅以人工监测的方法。具体监测项目内容和频率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