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2单元 水 6 盐和糖哪儿去了》_4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水》单元的第6课。

在第一节课《水是什么样的》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把水与其他物质混合,来进一步研究水的特征。

知道有些物质在水里能够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帮助学生对水的认识一步步从具体走向概括,从零散走向完整,从而促进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初步认识。

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实验验证预测的能力。

【学生分析】
一年级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如把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而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类似的情境学生在生活中都很常见。

但学生说不清楚什么是溶解,也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溶解在水里了。

本节课学生将从实验中观察并认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

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体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

【教学目标】
1、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2、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

3、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4、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

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准备:水槽、4个烧杯、搅拌棒、食盐、红糖、沙子、面粉、学生活动记录等。

21世纪教
教师准备:静置后的面粉与水的混合物、盐水、烧杯、课件等。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谈话法、演示法、小组讨论汇报法等。

【信息技术的运用】
1、运用动画故事等视频资料将问题引入,充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利用ppt出示重点文字及表格,利于学生积极观察、思考、想象,容易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一、科学故事引入,聚焦研究问题
1、谜语:“来自水中,却怕水冲,回到水里,无影无踪”大家猜一猜是什么?
2、视频:既然提到了盐,我们就一起来观看一个和盐有关的动画片:《驮盐的驴》。

思考:河水真的有魔力么?盐袋掉进水里后为什么变轻了?盐到
哪里去了呢?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科学故事,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盐、糖放入水中是否会发生变化做好了铺垫,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预测混合现象,指导科学实验
1、大胆猜想,做好记录
(1)猜一猜:如果我们把沙子、红糖、食盐分别放入水中,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把你们小组的猜想填写到活动记录上?
(2)分组猜测、记录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对学生已有生活经验进行探查,同时,也可以根据他们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即“盐和糖去哪儿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2、观察物质,描述特征
(1)出示物品: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三种被观察的物质)
(2)分组观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观察物质原始特征,为稍后对放入水中前后的对比观察做好准备。

在观察的过程中继续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地科学态度。

同时,在交流过程中,继续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和倾听习惯。


3、实验验证,培养能力
(1)谈话:你们已经把猜想记录下来了,但是大家知道猜想不是事实,要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说该怎么办?
(2)说一说:小组中的几个成员应该怎么分工呢?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3)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

实验方法:a、分别往每个小量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水。

b、将3种物品分别倒入小量杯内。

c、充分搅拌。

d、搅拌后静置观察,及时记录。

(请注意:实验的液体不得乱尝,否则危险.大家也可以到附近的其他小组参观!)(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分组商量实验方法。


教师指导完善实验方案,明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4)分组实验,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评价。

(5)分组汇报:实验现象。

(盐、红糖化在水里了,沙子沉入水底,没有化……)
(6)比一比:各小组比较一下,你们的猜想与实际结果一致吗?有没有不一致的地方?
(7)谈话:大家想,如果我们不亲自实验,你们能发现这些有趣的知识吗?科学探究永无止境,世界上有许多新奇的事物等待你们去发现、去研究呢!
(8)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红糖、食盐沙子这三种物体与水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及水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的方法,观察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

关注学生是否按照实验步骤进行规范的实验,组内合作情况,在每一
个环节是否做到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


4、研讨交流,达成共识
(1)想一想:盐和红糖到哪里去了?(盐、糖化在水里了)
(2)追问:你们怎么知道它们化在水里了呢?
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

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

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

(3)讲述:糖粒、盐粒在水中化得非常非常小了,以致于我们用眼睛都看不见了,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变成了极小极小的微粒,(教师板书:极小的微粒)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教师板书:均匀分散)我们喝糖水时每一口都是甜的,这样的过程就是溶解。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将盐、红糖在水中的共同现象与沙子在水中的现象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交流,培养他们向更深层次为自己的观点寻找证据的能力。


三、能够学以致用,深入探究理解
(1)解疑:你们能解释小驴的盐袋子为什么变轻了吗?
(2)说一说:在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容易在水中溶解呢?
(3)分一分:老师在超市买来一些物品(咖啡粉、洗衣粉、面粉、奶粉),请同学们帮老师分分类,哪些能溶解?哪些不能溶解?(面粉溶解、面粉不溶解、有一部分溶解……)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相关问题,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关于面粉能否溶解这一问题,引发学生前概念中的矛盾冲突,顺利进入如何判断物质是否真正溶解。


(4)谈话:在面粉是否溶解这一问题上大家产生了分歧,那我们就再次利用刚才的方法进行验证。

(出示实验方法:a、把面粉放入水中。

b、搅拌一会儿。

c、观察水的变化。


(5)分组实验:研究面粉是否溶解。

(6)学生观察、汇报。

(面粉有一部分溶解了,有一部分没有溶解。


(7)讨论:经过静置一段时间,确实有一部分面粉在杯子底部没有溶解,另一部分散开在水中形成了白色的液体,这白色的液体就算是溶解了吗?究竟怎样来判断呢?你们有好的方法吗?
(8)观察:出示静置较长时间的面粉和水的混合物。

(9)引导、演示过滤:分别用纱布过滤面粉液体和盐溶液。

(10)提问:你们有什么发现?(面粉留在了纱布上,水变清了;而纱布上却看不到盐的踪影。

) 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生汇报)(11)小结:这说明用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不溶解于水的物质,从而验证出面粉很难溶解于水。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静置、过滤等方法细致观察与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建立学生对“面粉很难溶解在水里”的认识,并对判断溶解现象的特征更加明晰。


四、课内概括总结,课外延伸探究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把食盐等几种物体与水混合的实验,知道了红糖、食盐在水中能溶解,沙子、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

不溶解在水中的物体我们能用过滤的办法把它们从水中分离出来。

2、那么,已经在水中溶解的物体还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生疑惑了)
师:你们想知道吗?生:想!(生兴奋起来)
师:现在老师可不告诉你,你们自己去查资料吧!下节课向大家汇报,看那个人或那个组知道的方法最多,好不好?
师: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设计意图: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板书设计:
盐和糖去哪儿了
食盐变成极小的微粒
溶解
白糖均匀分散在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