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男大女小_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_兼与刘爽_梁海艳等学者商榷_风笑天

合集下载

“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了吗?——一个错误研究结果被媒介追捧的启示

“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了吗?——一个错误研究结果被媒介追捧的启示

“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了吗?一个错误研究结果被媒介追捧的启示风笑天摘要:“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是一个错误的社会研究结果,却被大众媒介所追捧。

对此进行分析可引申出四 点启示$首先,对于描述性研究来说,准确弄清楚“是什么”,远比解释“为什么”更重要;其次,从研究方法角度 进行学术质疑和开展学术探讨,是保证学术研究质量的必要环节;再次,要正确看待和辨识学术刊物发表的论 文,并注意规范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最后,社会研究成果面向社会大众时,应特别注意大众传播媒介所具有 的不同于学术研究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社会研究方法;描述性研究;“姐弟恋”婚姻;大众媒介作者简介: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 -1569(2019)01 -0050 -10一、媒介热点引出的问题2017年9月下旬开始,国内媒体上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热点男小女大”的“姐弟 恋”婚姻数量急剧增长,其比例已经与传统的“男大女小”婚姻“平起平坐”。

这一新闻热点的来 源,是2017年9月27日《广州日报》人物在线记者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春玲进行采访后 所发表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男小女大”婚姻 已与“男大女小”婚姻“分庭抗礼”,专家说这反映中国女性地位提高》。

在这篇采访报道中,记者 写道:“李春玲说,对1990年、2000年、2010年这三年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夫妇婚龄差发生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4ZDB15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4 A SH013 )。

本文初稿曾在“中国社会调查国际研讨会”(2018年5月,长沙)上报告,笔者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李炜研究员、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院赵延东研究员的评论和建议,也感谢中央财经 大学社会学院侯佳伟教授告知相关论文的具体写作情况。

风笑天第三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风笑天第三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风笑天第三版社会学研究方法(课后习题及答案) ----------------------------精品word文档值得下载值得拥有----------------------------------------------第一章导论基本概念: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从事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论研究的方法。

社会研究:指的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方法论:社会研究的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

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思考与实践:1、联系实际举例说明社会研究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答:社会研究是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社会研究中的困难在于社会研究者所研究的是社会现实中的人、人的社会行为,以及与人有关的社会现象,所以会面临以下困难:1.人的特殊性(主体意识、主观意志)2.研究的干扰性3.社会现象的复杂性4.研究受到特定的制约(自然、伦理、政治因素)5.保持客观性的困难(研究者本身具有主观能动性)2、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沦、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答: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或部分,即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方法及技术。

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三大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方法论是社会研究方法体系的基础,其中哲学方法论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最基本的方法论。

方法论决定和影响着在社会研究中如何去观察、研究社会现象,以及采用什么具体方法和专门的技术工具。

同时,具体方法和技术、工具的发展将促进方法论本身的发展。

不同的研究方式与不同的方法论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各种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与不同的研究方式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_风笑天

谁和谁结婚——大城市青年的婚配模式及其理论解释_风笑天

人 类 学
风 笑 天 谁 和 谁 结 婚 大 城 市 青 年 的 婚 配 模 式 及 其 理 论 解 释
a r r i e d t o W h o m? t h e M a r r i a e P a t t e r n W h o ' s M g o f t h e U r b a n Y o u t h a n d i t s I n t e r r e t a t i o n i n T h e o r p y n F E NG X i a o t i a -

务, 而结婚成家 则 是 青 年 人 从 其 出 身 家 庭 进 ) 。青 入其定位家庭 的 分 水 岭 ( 风 笑 天, 0 0 3 2
Hale Waihona Puke 年的择偶与婚姻问题一直是理论工 作 者 和 实 际 工 作
“ 。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 ” 资助项目 “ 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 ” * 基金项目 :
2 7
( N a n i U n i N a n i 1 0 C h i n v e r s i t n 0 9 3, n a) j j g y, g2
: , A b s t r a c t B a s a e r d e e d o n t h e s u r v e d a t a o f 1, 2 1 6y o u n c o u l e s t h e - p p y g p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G U A N G X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 ) P h i l o s o h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p y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婚姻后果研究——关于婚姻挤压的定量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婚姻后果研究——关于婚姻挤压的定量分析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婚姻后果研究—关于婚姻挤压的定量分析论文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呈现三个特征:首先,我国出生性别比高于正常值范围;其次,不仅偏高,而且持续偏高;再者,我国出生性别比越来越高。

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时间高程度偏离于正常值,将带来的后果有:男性的婚姻挤压,对女性生命权、生存权、发展权的破坏,家庭稳定受到挑战,社会和谐遭到威胁。

其中婚姻挤压是目前社会各界最为关注的领域,因此研究出生性别比的婚姻挤压后果的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同龄性别比、改进的婚配性别比的方法,从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婚龄人口性别比、婚配性别比之间关系的视角探讨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婚姻挤压之间的关系,弥补了以往研究中此种视角的不足。

文章在分析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带来的同批人的性别结构变化的基础上,展示了当前和未来我国初婚市场可能的供给需求状况。

另外根据大龄未婚人口分性别的城乡和教育分布状况回答了“甲女丁男”婚配难是否真的存在的问题。

研究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初婚市场:2005年我国略处于“男性挤压”之中,但程度低于1990年和2000年。

1990、2000、2005年我国每个年龄段都处于 “男性挤压”之中,但“男性挤压”不等于“男性婚姻挤压”,1990年的初婚市场基本平稳,2000年和2005年处于低度婚姻挤压状态之中。

另外与同龄性别比反映的男多女一定少的关系不同,婚姻挤压在同龄男女之间并非互补的关系,由于婚龄差的存在,同龄男女的择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可能出现同龄男女同时婚姻挤压的状况。

未来我国初婚市场:与出生人口性别比直接相关的初婚市场性别比失衡的峰值出现在2034年,而婚配性别比失衡的峰值则出现在2025年。

如果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的目标能够实现,我国处于中度婚姻挤压的时间将持续24年之久,但未来50年我国将不会出现高度的婚姻挤压状态。

我国未婚人口挤压状况:2005年我国30~50岁大龄未婚人口中,男性的婚姻处于绝对挤压之中。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作者:风笑天来源:《社会科学》2012年第01期摘要:基于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资料,对目前城市青年家庭的不同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匹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匹配类型,以及不同收入水平匹配类型三个方面与青年家庭的夫妻关系状况无关;而不同城乡背景匹配类型、不同独生子女身份匹配类型两方面则与青年家庭的夫妻关系状况有关。

研究揭示出,改革开放背景中成长的一代青年在个体特征上更具同质性,对他们的夫妻关系真正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是他们在社会特征上的差别。

今后的夫妻关系研究,在测量指标方面增加心理量表的内容或许是一个新的方向。

关键词:青年;婚配类型;夫妻关系中图分类号:C9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一、问题与背景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夫妻关系则是家庭关系的基础和起点,同时也是家庭关系中最核心的关系。

三十多年前开始的中国社会改革开放,已使得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巨大变迁,这种变迁无时不在对千千万万的家庭产生着影响。

无论是家庭结构、家庭关系,还是家庭生活方式,都会在这种社会变迁的冲击下发生改变。

与此同时,我国实施的“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

这一政策造就了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

他们中的第一批人已进入婚育年龄,开始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而社会舆论和大众媒介也开始对这一代人的婚姻状况特别是婚姻的稳定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和担忧,媒体上也有不少的负面评价。

然而,国内学术界目前却尚未将这一代青年的婚姻家庭问题和相关现象纳入研究的视野中。

对于第一代已婚独生子女在婚姻生活中的夫妻关系等问题也尚未进行探讨。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城市青年的夫妻关系上。

夫妻所具有的不同人口与社会特征,构成了社会中不同的婚配类型。

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规范往往会在婚配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

2018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女大男小”婚姻增多体现时代进步

2018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女大男小”婚姻增多体现时代进步

2018国家公务员时政热点:“女大男小”婚姻增多体现时代进步最近,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春玲发表的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文章中提到,“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

据调查,“男大女小”的婚姻从10年前的68.09%下降到目前的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4.37%上升到40.13%。

也就是说,姐弟恋占到了婚恋总数的4成。

(11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不管是“男大女小”还是“女大男小”都是一种婚恋模式。

以前之所以“男大女小”的婚姻比例较高,是因为在人们的固有思维中,认为男人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男方大一点,可以更有担当,更好地负起家庭的重任,更好地保护好弱小的女方。

而女方在选择对象时,也希望找一个比自己稍大一点的男性,这样可以更加有依靠。

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也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女性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在我国,已真正实现了男女平等。

很多男性认为,找比自己稍大一点的女性,她更成熟更宽容,也就不再撒娇,在家庭生活中,对男方更加包容,更加体贴。

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女性跟男性一样,注重文化和事业。

以前,绝大多数女性文化水平普遍不是很高,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地方,有的女性甚至连小学都没读完,刚符合结婚年龄就成家了。

而现在女性的学历普遍提高,等到上完大学,读完研究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稳定下来时,已经快“奔三”了,到时再想找比自己大一些的男青年也就很难找到了。

“男小女大”婚姻明显增多,与“男大女小”婚姻形成差不多的比例,这说明广大男女青年已经不再受传统婚姻观念的束搏,也可以说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自然规律。

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了社会的进步,反映出了女性在意识形态、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使其拥有了选择多元婚姻模式的权利和可能性。

“男大女小”“女大男小”都只是一种婚姻模式,并不存在优劣之分,夫妻是否般配,关键在于双方真心相爱,是否互敬互谅。

如果男女双方在家庭生活中能够多一些担当,给对方多些包容和体贴,不管是“男大女小”还是“女大男小”,都能让婚姻更加长久。

_男大女小_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_兼与刘爽_梁海艳等学者商榷_风笑天

_男大女小_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_兼与刘爽_梁海艳等学者商榷_风笑天

表1:城市已婚青年夫妻的年龄差别状况统计表 (%)
夫小于妻 夫妻同龄 夫大于妻
(N)
2004 年 在职青年调查
12.9 22.1 65.0 (466)
2007 年 在职青年调查
10.3 17.2 72.5 (702)
2008 年 已婚青年调查
11.0 21.2 67.8 (1214)
20主流趋势
夫妻是家庭构成的基本要素。夫妻匹配模式则是认识 和研究婚姻家庭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夫妻匹配模式的 各种要素中,夫妻年龄匹配模式又是最为基本的方面。它 既体现了婚姻匹配的生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 姻匹配的文化因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夫妻年龄匹 配模式的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男大女 小”的婚配模式是夫妻在年龄匹配上的主流趋势。换句话 说,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夫妻在年龄结构上都呈现 出“夫大妻小”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特征和趋 势在我国社会中依然如此。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国夫 妇2010年的年龄匹配模式与1990年和2000年的年龄匹配模 式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丈夫 小于妻子 (即“男小女大”) 婚姻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前二 十年 (比前二十年此类婚姻的比例高出了26%左右),并 且“男小女大”婚姻的比例与“男大女小”婚姻的比例基 本相等。对于这一结果,刘、梁一文总结道:“主要的变 化是女大男小的‘小丈夫’婚姻的比例明显上升,开始与 男大女小的‘大丈夫’婚姻比例基本持平。”他们就此得 出研究结论:“目前我国婚姻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年 龄维度而言,传统‘男大女小’的匹配模式已经发生了大 幅度降低,相反‘男小女大’的姐弟恋婚姻在逐渐增多, 这是我国婚姻匹配模式近年出现的新特点。”
虽然本文开头所展示的几项与刘、梁一文结论有所不 同的研究结果,在时间上正好处于1990、2000、2010年这 20年中,可以作为近二十年我国夫妻婚配年龄模式的几个 例证。但是,由于这几项调查或统计的样本与刘、梁一文 分析的样本有所不同 (比如,笔者的三项调查样本是以城 市青年夫妇为主,而刘、梁一文的调查样本则涉及到更广 泛地区和年龄的对象),因此它们并不能用来作严格的比 较。依据比较和验证的基本逻辑和规范,笔者需要采用与 刘、梁一文同样的调查数据,同时采用与之一样的计算方 法,来进行夫妻婚龄差的计算和统计。这也即是说,需要 对刘梁一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复制”,并将“复制” 所得结果与刘、梁一文的结果进行比较。

男女最佳婚姻年龄差几岁最般配

男女最佳婚姻年龄差几岁最般配

男女最佳婚姻年龄差几岁最般配近日,欧洲科学家们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年龄是影响婚姻稳定的一个关键砝码。

英国巴斯大学伊曼纽尔弗拉尼耶博士对1534对情侣进行了一项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能强有力维系婚姻的最佳情侣模式是男女双方均受过高等教育且无离异史,同时男方比女方年长5岁以上。

研究者称,妻子比丈夫小5岁以上是最不容易产生矛盾的年龄组合,他们的离婚率为其他婚姻的1/6。

另外,一项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发现,若丈夫比妻子大4—6岁,生育的子女最多;而丈夫比妻子大15岁,虽然生育子女数量不多,但婚姻生活最美满。

对此,苏州荣格心理咨询机构高级督导、国内知名婚恋治疗专家王国荣表示赞同。

王国荣说,这类婚姻的三大幸福点,成了家庭稳固的支柱。

第一个幸福点,满足女性“三位一体”的愿望。

通常,女性梦想的白马王子兼具爸爸的成熟、兄长的呵护和朋友的活力。

而丈夫年龄大,心理更成熟,感情给予更自如。

第二个幸福点,年长的丈夫通常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减少了因经济而发生纠纷的几率。

第三个幸福点,家庭竞争少。

丈夫年长,女性自然会生发出依靠感和服从感,减少夫妻间权利的竞争,摩擦随之减少。

如果说到这类婚姻的劣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希付认为,一般而言,男性的平均寿命本来就比女性短,如果丈夫再比妻子大很多,那么有可能最终会是丈夫撒手人寰,妻子独守孤单。

女大男小也幸福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而在我国古代,也经常有大媳妇小丈夫的现象。

现如今,姐弟恋依然是婚恋地图上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

王国荣说,其实一些姐弟恋的家庭也很幸福,有的男性虽然年龄小,但心理年龄很成熟,而其妻子虽然年龄大些,但心理年龄却还像个妙龄少女。

这样的家庭,从心理上来说,就跟男大女小的家庭模式类似。

另外一些姐弟恋家庭,则是丈夫都具有类似的气质特征,即男性不太独立,想继续寻找被母亲呵护的感觉。

对于这样的家庭,往往会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无论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女性衰老得更快,而男性还在旺盛之年,容易使家庭不稳固。

风笑天 人物简介 研究成果

风笑天 人物简介 研究成果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网收集:个人简介:风笑天,男,汉族,1954年7月生于武汉。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

现为南京大学特聘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学评审组成员;北美华人社会学协会(NACSA)中国大陆协调人。

1978年3月考入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1982年1月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工作。

1985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班,1987年7月毕业,同时考取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1990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

1987年评为讲师,1993年1月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3年10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被评为“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华中理工大学“113人才工程”10名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

1996年以来,先后受聘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荣誉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中南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曾任教育部社会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一届、第二届委员;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社会学会常务副会长、湖北省人口学会副会长,湖北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人口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武汉市社会保障协会副会长;华中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研究生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文学院院长、社会学系主任、社会调查中心主任等。

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研究方法,青年社会学,家庭社会学,人口社会学,独生子女问题等。

出版专著、合著、教材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10余篇。

科研成果:A著作与教材1. 《社会的印记》(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 《社会调查方法》(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3.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修订版)(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4. 《新世纪中国社会学》(2006-2010),(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5. 《低生育水平下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信息时代新青年议题:理论、政策与实务》(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三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四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9. 《社会学》(主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10. 《社会学导论》(第二版)(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8)12. 《青年文化与价值观30年变迁》(参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2008)13. 《中国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4. 《南京市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参编),南京出版社,(2008)15. 《全国高等院校社会学发展30年》(参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6.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家庭变迁》(参编),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17. 《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18. 《定性研究方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19. 《社会研究方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0.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1.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三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22. 《简明社会学研究方法》(编著),华文出版社,(2005);23. 《中国独生子女:从小皇帝到新公民》(主编),知识出版社(2004)24. 《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主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4);25. 《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第二版)(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27. 《社会学研究方法》(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8. 《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29. 《社会管理学概论》(参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30. 《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参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3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研究》(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8)32. 《当代中国社会学》(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3. 《社会学导论》(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34. 《社会学方法教程》(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35. 《蜕变中的中国家庭》(参编),香港广角镜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36.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独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37. 《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38. 《社会学》(主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94);39.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自学考试指导》(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40. 《独生子女:他们的家庭、教育和未来》(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1.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参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42.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43. 《透视社会的艺术-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独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44. 《社会学教程》(参编),华中师大出版社(1989)45. 《新思维与大改革》(参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46. 《哲学社会科学名人名著辞典》(参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47. 《当代社会调查科学方法与技术》(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48. 《调查研究知识手册》(参编),工人出版社(1986)B学术论文1. 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主题、对象与方法,[J].青年研究,2012,(5);2.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择业途径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5);3. 风笑天,城市青年择偶方式:未婚到已婚的变化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2);4. 风笑天,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J].社会科学,2012,(1);5. 风笑天,家安何处:当代城市青年的居住意愿与居住现实,[J]. 南京大学学报,2011,(1);6. 风笑天,工作的意义:两代人的认同与变迁,[J]. 社会科学研究,2011,(3);7. Zhanlian Feng, Heying Jenny Zhan, Xiaotian Feng, Chang Liu, Mingyue Sun, and Vincent Mor, An Industry in the Making: The Emergence of Institutional Elder Care in Urban Chin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2011, No.4. 59:738–744, (SCI and SSCI)8. 风笑天,已婚独生子女身份与夫妻权力,[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5);9. 风笑天,马德峰,王小璐,中国大陆“剩女”现象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学报[香港]2011,(1);10. Zhan, H.Y., Feng, Z.L., Chen, Z.Y., Feng, X.T. 2011.The Role of the Family Institutional Long Term Care—Cultural Management of Filial Piety in China. Paper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a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Welfare. No.20.(SSCI)11. 风笑天,独生子女:媒介负面形象的建构与实证,[J]. 社会学研究,2010,(3);12. 风笑天,论社会调查中的无回答与样本替换,[J]. 南京大学学报,2010,(5);13. 风笑天,论社会研究中的文献回顾,[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4. 风笑天,调查社会,认识中国:重读费孝通的《社会调查自白》,[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6);15. 风笑天,面临养老: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心态与认识,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 2010,(6);16. 风笑天,也论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婚姻稳定性——兼与吴瑞君等先生商榷,[J]. 探索与争鸣,2010,(6);17. 风笑天,生育二胎:“双独夫妇”的意愿及相关因素分析,[J]. 社会科学,2010,(5);18. 风笑天,农村第一代独生子女的居住方式及相关因素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2010,(4);19.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生育意愿:我们目前知道多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6);20.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与父母的居住关系,[J]. 学海,2009,(5);21. 风笑天,青年个体特征与生育意愿——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22. 风笑天,论参与观察者的角色,[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23.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结构:全国五大城市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2009,(2);24.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空巢期:何时开始?会有多长?,[J]. 社会科学,2009,(1);25. Zhan, H. J, X. T. Feng, & B. Luo,. (2008). Placing elderly parents in institutions in urban China: A reinterpretation of filial piety. Research on Aging 30 (5): 543-571 (SSCI).26. 风笑天,青年独生子女比例与育儿模式的再讨论,[J]. 中国青年研究,2008,(4);27.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答案顺序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来自一项大规模调查的经验证据,[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28. 风笑天,安置方式、人际交往与移民适应——江苏、浙江343户三峡农村移民的比较研究,[J]. 社会,2008,(2);29.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问题:一个多学科的分析框架,[J]. 浙江学刊,2008,(2);30. Hwang, S. S., J. Xi, Y. Cao, X. T. Feng, and X. Qiao. 2007. “Anticipation of Migration a nd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the Three Gorges Dam Project, China.”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5:1012-24 (SSCI).31. Xi, J., S. S. Hwang, X. T. Feng, X. Qiao, and Y. Cao. 2007. “Perceived Costs and Benefit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Sociological Perspe ctives 50:323-37 (SSCI).32.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网络接触——全国12城市1786名在职青年的调查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07,(12);33. 风笑天,再谈样本规模和调查回收率――对《应答率的意义及其他》一文的回应,[J]. 社会学研究,2007,(6);34. 风笑天,生活质量研究:近三十年回顾及相关问题探讨,[J]. 社会科学研究,2007,(6);35. 风笑天,许传新,比较中呈现因果——迪尔凯姆“自杀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探索与争鸣,2007,(9);36. 风笑天,在职青年与父母的关系: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及相关因素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7,(5);37. 风笑天,高回收率更好吗?——对调查回收率的另一种认识,[J]. 社会学研究,2007,(3);38. 风笑天,方长春,教育分流意向——差异与影响因素,[J]. 公共管理高层论坛,2006,(1);39. 风笑天,追踪研究:方法论意义及其实施,[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6);40. 风笑天,第一代独生子女婚后居住方式:一项12城市的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2006,(5);41. 风笑天,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J]. 探索与争鸣,2006,(6);42. 风笑天,董海军,城市居民社会保险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研究,2006,春季卷;43. 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J]. 河北学刊,2006,(3);――――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年第4期转载;44. 风笑天,生活的移植——跨省外迁三峡移民的社会适应,[J]. 江苏社会科学,2006,(3);45. 风笑天,社会调查中不同收入测量方法的特点及其应用,[J]. 社会科学研究,2006,(3);46.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规模、差异与评价,[J]. 理论月刊,2006,(4);47. 风笑天,城市在职青年的婚姻期望与婚姻实践,[J]. 青年研究,2006,(2);48. 风笑天,农村外出打工青年的婚姻与家庭: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领域,[J]. 人口研究,2006,(1);49.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走向规范化与本土化所面临的任务,[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50. 风笑天,中国第一代城市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J]. 教育研究,2005,(10);51. 风笑天,关于已婚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的实证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05,(9);52. 风笑天,走进“围城”的独生子女:概念、规模与质疑,[J]. 江苏社会科学,2005,(3);53. 风笑天,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J]. 青年研究,2005,(3);54. 风笑天,大学的教育功能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J]. 中国青年研究,2005,(1);55. 风笑天,“落地生根”?——三峡农村移民的社会适应,[J]. 社会学研究,2004,(5);56. 风笑天,城市青年的生育意愿:现状与比较分析,[J]. 江苏社会科学,2004,(4);57. 风笑天,王小璐,我国三峡移民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 社会科学研究,2004,(1);58. 风笑天,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J]. 中国社会科学,2004,(1);59. 风笑天,王小璐,城市青年的职业适应: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60. 风笑天,结果呈现与方法运用——141项调查研究的解析,[J]. 社会学研究,2003,(2);61. 风笑天,独生子女政策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J]. 探索与争鸣,2003,(3);62. 风笑天,对教育乱收费现象的几点思考,[J]. 探索与争鸣,2003,(1);63. 风笑天,中国独生子女研究:回顾与前瞻,[J]. 江海学刊,2002,(5);64. 风笑天,The Growing up of a New Generation :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nese Only-child Teenagers and Its Outcome,[J]. Chinese Social Science,2002,(2);65. 风笑天,张青松,二十年城乡居民生育意愿变迁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2,(5);66. 风笑天,城市中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不同视角中的图像,[J]. 青年研究,2002,(8);67. 风笑天,邓希泉,大众媒介在社会变迁中的功能分析及其模型,[J].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2);68. 风笑天,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J]. 中国社会科学,2000,(6);69. 风笑天,易松国,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指标及其结构,[J]. 社会学研究,2000,(4);70. 风笑天,社会学方法二十年:应用与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00,(1);71. 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对21世纪青年工作和青年研究的挑战,[J]. 青年研究,1999,(12);72. 风笑天,陈璇,乐章,二十年来国内费孝通研究述评,[J]. 江海学刊,1999,(5);73. 风笑天,我们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可以打几分?——对87位社会学者的调查分析,[J]. 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74. 风笑天,社会学者的方法意识和方法素养,[J]. 社会学研究,1999,(2);75. 风笑天,赵延东,下岗职工的社会资本、人力资本与其再就业机会获得的关系,[J]. 理论月刊,1998,(8);76. 风笑天,田凯,近十年我国社会学实地研究评析,[J]. 社会学研究,1998,(2);77. 风笑天,赵延东,当前我国城市居民的闲暇生活质量——对武汉市1008户居民家庭的调查分析,[J]. 社会科学研究,1997,(5);78. 风笑天,易松国,武汉市居民生活质量分析,[J]. 浙江学刊,1997,(3);79. 风笑天,社会调查方法还是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学方法问题探讨之一,[J].社会学研究,1997,(2);80. 风笑天,易松国,居委会在城市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 学习与实践,1997,(3);81. 风笑天,他们信息世界的另一半:中学生与大众传媒的描述性报告,[J]. 青年研究,1995,(6);82. 风笑天,近五年社会学方法研究述评,[J]. 社会学研究,1995,(1);83. 风笑天,独生子女家庭:一种新的生活方式,[J]. 社会科学辑刊,1994,(5);84. 风笑天,方法论背景中的问卷调查法,[J]. 社会学研究,1994,(3);85. 风笑天,如何把社会调查做得更好,[J]. 青年研究,1993,(12);86. 风笑天,撰写调查报告,[J]. 青年研究,1993,(9);87. 风笑天,共处与分离: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形式调查,[J]. 人口与经济,1993,(2);88.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特点,[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89. 风笑天,问卷法,[J]. 青年研究,1993,(5);90. 风笑天,偏见与现实: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93,(1);91. 风笑天,什么是社会调查,[J]. 青年研究,1993,(2);92. 风笑天,“二加一”家庭,《光明日报》,1993.6.2;93. 风笑天,李静,家庭及社区因素对小学独生子女发展的影响,[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4,(3);94. Feng, Xiaotian,The changing Images of Women──An Analysis of the Contents of the Magazine Chinese Women,[J].《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May-June,1993;95. 风笑天,张小天,论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定环境,[J]. 社会科学辑刊,1992,(5);96. 风笑天,变迁中的女性形象——对《中国妇女》杂志的内容分析,[J]. 社会,1992,(7);97. 风笑天,论城市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特征,[J]. 社会学研究,1992,(1);98. 风笑天,独生子女父母的生育意愿,[J]. 人口研究,1991,(5);99.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5);100. 风笑天,父母眼里的独生子女,[J]. 社会,1991,(7);101. 风笑天,论独生子女对当前小学教育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102. 风笑天,浅谈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特点,[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1,(5);103. 风笑天,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的现状分析,[J].江海学刊,1990,(1);104. 风笑天,论问卷调查的特点和适用范围,[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6);105. 风笑天,我国社会学恢复以来的社会调查分析,[J]. 社会学研究,1989,(4);106. 风笑天,优良问卷的标准,[J]. 社会,1989,(7);107. 风笑天,问卷设计在调查中的地位和作用,[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4);108. 风笑天,有关问卷设计的几个问题,[J]. 统计与决策,1987,(Z1);109. 风笑天,浅谈当前抽样调查中的若干失误,[J]. 天津社会科学,1987,(3);110. 风笑天,这样的调查能不能反映客观现实?——对一次大型社会调查的质疑,[J]. 社会,1987,(5);111. 风笑天,论人的社会化过程之特点,[J]. 湖北社会科学,1987,(3);112. 风笑天,要为回答者着想——社会调查问卷设计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6,(6);113. 风笑天,问卷调查中阻碍合作因素浅析,[J].社会科学评论,1986,(8);114. 风笑天,问卷设计中常见错误浅析,[J]. 社会,1986,(4);115. 风笑天,姓氏之争引起的思考,社会问题导报,1986,(16);116. 风笑天,结婚为何成为爱情的坟墓,[J].婚姻与家庭,1986,(9);117. 风笑天,武汉市青年工人婚恋情况调查,[J]. 青年研究,1985,(2);118. 风笑天,低年龄大学生的恋爱问题,[J]. 青年研究,1982,(10);学术访问与国际会议:2012年11-12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12年4月,日本名古屋大学、东京大学、长崎大学,访问与出席学术会议;2012年3月,台湾淡江大学,出席学术会议;2011年3月,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出席国际老年学会“应对老龄化全球社会行动战略计划”理事会议;2011年10-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2011年11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出席两岸三地青年问题学术研讨会;2011年7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10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出席青年问题论坛2010年5月,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学系,出席国际会议;2008年11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7年5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出席国际会议;2006年2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5年8月,美国费城,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2004年11月-2005年9月,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4年3月,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访问学者;2003年12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出席国际会议;2003年8月,美国亚特兰大,出席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2000年11-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2000年7-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社会学系、阿拉巴马大学社会学系、得克萨斯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9年7月,美国密西根大学社会学系,合作研究;1999年6月,香港浸会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出席国际会议;1998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8年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社会学所,访问学者;1998年11月,台湾辅仁大学,出席国际研讨会;1998年11月,澳门,出席国际社会学会青年社会学分会第四届年会;1997年8-10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系,访问学者;1994年10-11月,香港城市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访问学者;1990年9-11月,美国得克萨斯大学人口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主持完成和承接的科研项目1、中港合作课题项目,家庭与青少年发展问题研究 2011/2014,风笑天2、教育部重大项目攻关课题,中国独生子女问题研究, 2006/2010,风笑天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独生子女新生代的社会适应 2003/2005,风笑天4、中美合作课题项目,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 2002/2006,风笑天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交往与青少年社会化, 2001/2004,风笑天6、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电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 1999/2002,风笑天7、美国福特基金重点项目,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问题,1998/2001, 风笑天8、国家三峡移民局重点项目,三峡移民社会适应研究, 1997/2000 ,风笑天9、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社会学方法的特征及应用研究, 1997/1999,风笑天10、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研究, 1995/1998,风笑天获奖情况:2012年,论文《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结果》获得“北京陆学艺社会学基金会第二届优秀成果奖”;2012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本科精品教材”(个人)2011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2008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被评为南京大学精品课程;(排名1/5)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个人);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获得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个人);2007年,《现代社会调查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06年,《社会学研究方法》被评为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个人);2005年,论文“英克尔斯现代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获得江苏省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个人)2005年,《社会学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获全国高等院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5)。

13.11.28剩女变小三

13.11.28剩女变小三

执着的“小三”的过错是爱错了人——剩女沦为“小三”是可以饶恕不值得同情的错(李笑天)最近几天,中国大陆老百姓正在看热播的电视剧《咱们结婚吧》。

这是一部全方位反映中国大陆大龄青年婚姻问题的戏,故事围绕着男女主人公果然、桃子还有他们身边的大龄青年以及他们的父母,发生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闹剧。

几十集的电视剧充满了“剩女”“恐婚”“小三”“丈母娘”闹场等好看的剧情。

电视剧《咱们结婚吧》里张一鸾演的小三邓佳佳和出轨男人段西风在剧中属于配角,但是由于是有悖道德的婚外恋,所以却成为观众议论和网上发帖抨击的焦点人物。

邓佳佳是大龄单身时尚女,性格活泼,心高气傲,可是多次相亲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最后在熟人圈子里和有妇之夫段西风玩起了婚外恋,成了段的“小三”,身为上市公司副总裁的段西风面对怀孕的老婆和怀孕的“小三”疲惫不堪地两边应付,当初段西风不老实外面找小三,是因为管得住上半身,管不住下半身,但是关键时刻他还是分得清楚的,他对“小三”需要的是一夜情,压根没想过对邓佳佳负责任,大不了给一点金钱补偿把孩子做掉拉倒,可是遇见邓佳佳固执不愿意打胎,非要把孩子生下来,接下来就会没完没了地要挟段西风。

后来邓佳佳终于把段西风婚姻搅散,但是她肚子里的孩子终于没有保住,在产房向段的妻子苏青鞠躬致歉。

后来,段西风看到苏青生孩子的户口簿上还是自己的名字,非常感动和愧疚,他的感情彻底回归到苏青身边。

网络上评论的帖子很多,大家对“小三”邓佳佳骂声一片,说她是“狐狸精”,勾引人家的老公,破坏人家的家庭,花别人的钱,自己还装可怜。

开始的时候那么浪漫,主动勾引,声称纯粹为了爱情,不要什么结果,不干涉人家的家庭,简直是个职业情人。

可是怀孕后就得寸进尺,一哭二闹逼着段西风离婚,一听说他离婚会净身出户又傻眼了,“真是个死不要脸的贱货”。

有些男性网友觉得段西风对“小三”不够狠,该断不断,反受其乱。

有的网友诧异地问:“段西风有能耐管理一个大公司,怎么就没本事搞定一个女人?”实际上历史上“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故事有很多,有的男人有本事搞定江山却没本事搞定一个小女子,不要说胆小怕事的段西风了。

民族地区城市青年的婚姻匹配:基于初婚年龄、学历的研究

民族地区城市青年的婚姻匹配:基于初婚年龄、学历的研究

民族地区城市青年的婚姻匹配:基于初婚年龄、学历的研究冯乐安;翟晓华
【期刊名称】《南方人口》
【年(卷),期】2015(030)005
【摘要】本文通过对典型民族聚居城市一个区全年的回族、汉族初婚登记信息的分析,反映了少数民族地区当前的婚姻缔结概况,揭示了不同民族在年龄、学历层面的婚姻匹配模式.研究发现,在年龄匹配层面,回族婚姻与汉族婚姻都普遍遵循"男大女小"的匹配模式,但是回族女性结婚年龄明显小于汉族.在学历匹配层面,尽管回族婚姻的学历层次整体上低于汉族婚姻,但是回族婚姻与汉族婚姻都遵循"学历同类婚"的匹配模式.本文认为,这体现出当前城市少数民族青年的婚配模式既有与汉族高度相似的一面,又有基于少数民族自身传统的重要特征.
【总页数】8页(P64-71)
【作者】冯乐安;翟晓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2-05
【相关文献】
1.初婚年龄、婚龄匹配与婚姻稳定——基于CFPS 2010年调查数据 [J], 李建新;王小龙
2.生育需求、婚姻匹配与夫妻初婚年龄差距r——来自中国城乡家庭的研究 [J], 周兴;王晶晶;张东玉
3.基于初婚年龄的上海婚配特征分析——采用上海市宝山区婚姻登记系统数据 [J], 艾蔚;汪泓;朱萌
4.近5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婚姻匹配模式及时代变迁——基于初婚夫妇户籍所在地及性别视角的分析 [J], 诸萍
5.中国城乡人口的婚姻匹配及其对初婚年龄的影响研究 [J], 段朱清;靳小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_单独二孩_生育政策对年轻家庭亲子社会化的影响_风笑天

_单独二孩_生育政策对年轻家庭亲子社会化的影响_风笑天

2015年7月第17卷第4期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ul.2015Vol.17No.4“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对年轻家庭亲子社会化的影响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93)[摘要]“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在带来二孩生育增加的同时,也对年轻家庭中的父母和第一个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带来新的学习内容。

父母要在继续社会化过程中,学习正确面对和调适与两个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家庭中的第一个孩子也要在基本社会化的过程中,学会接受面对弟弟妹妹的现实,并学习做哥哥姐姐的角色。

这种新的社会化内容也将成为不久的将来可能实施的“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对家庭影响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键词]单独二孩;家庭;社会化;独生子女;亲子关系;[中图分类号]C91;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15)04-0005-072014年初开始,全国除新疆、西藏以外的29个省市自治区陆续实施了“单独二孩”的生育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社会中经过三十多年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逐步形成的“独生子女时代”,开始向“后独生子女时代”转变[1]。

尽管“单独二孩”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及其比例,但政策的实施除了带来直接的人口学后果外,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社会的其他方面,尤其是会极大地影响到具体承担生育子女任务的广大家庭。

虽然“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至今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敏感的新闻媒体还是很快从日常社会生活中发现,原本只属于年轻父母们来考虑和进行决策的生育第二个孩子的问题,却在不经意中首先遭遇到了家庭里正在成长中的独生子女的极端反应:据报道,武汉市一名13岁的初中生因为父母要生育第二个孩子,不断以逃学、离家出走、甚至以死相逼,最终导致高龄怀孕的母亲含泪到医院终止了妊娠[2]。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全国五大城市1216名已婚青年的调查分析
二、文献回顾
国内现有的几项有关夫妻关系的经验研究基本上都发表于 20 世纪 90 年代,而近期涉及到夫 妻关系的经验研究则仅有一项。
刘英利用 198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与日本学者合作对北京 420 户家庭、840 位夫妻 的所作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从夫妻间的交流与沟通、家务分担、夫妻价值观、夫妻对婚姻生活 重要性的看法、夫妻对家庭生活的满意感等几个方面,描述和分析了夫妻关系的现状,并与日本 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②。论文关注的焦点在于进行夫妻间的比较以及中日被调查对象之间的比 较上,而其分析的方法则主要为基本的百分比描述。
刘娟则是利用北京市政府、北京经济学院人口所与美国密执安大学 1991 年对北京市 2170 户 居民家庭中的 2170 位妻子、1985 位丈夫进行问卷调查的数据,从夫妻感情交流、家务分工、家 庭决策权三方面对夫妻关系进行了描述,并通过交互分析得出了 “夫妻之间的交流和感情沟通 与婚姻满意程度和夫妻关系有着密切关系,其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等结论③。但是,由于研究者 在研究中是将婚姻满意度直接等同于夫妻关系,因而其有关夫妻交流、家庭分工、夫妻权力的讨 论,所涉及的主要是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而不是对夫妻关系的影响。
夫妻所具有的不同人口与社会特征,构成了社会中不同的婚配类型。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规 范往往会在婚配模式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或特征。比如,夫妻年龄上的男大女小、文化程度上的
收稿日期: 2011-08-04 * 本文系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项目 “社会变迁中的青年问题” 的阶段性
近期马春华等人则是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 2008 年在广州、杭州、郑州、兰州、哈尔 滨五个城市 4016 位城市居民的大规模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家庭的变迁
风笑天: 青年婚配类型与夫妻关系

封面人物·周小普

封面人物·周小普

性原则,抑或是社会主义新闻理论所坚守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都绝不仅仅止于追求新闻报道的“符号真实”“依据真实”。

尽管新闻必须真实的理论命题与新闻真实并不能被实践之间存在矛盾[19],但在新闻实践中过于强调“符号真实”,将导致受众更倾向于依据自己的立场选择事实,这种循环或选择的固化会威胁甚至瓦解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对世界的认知以及社会共识的达成。

因此,重新思考新闻真实观,在“客观真实”“符号真实”等已有新闻真实理念基础上,厘清新闻真实理念的内涵和操作路径,重新认识并将“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的唯物主义新闻真实原则切实应用到新闻真实的核证中,对新闻真实理论的深化、实践标准的确立都有积极意义。

[基金项目: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网络传播‘群体极化’现象研究”(编号:TJXC-15006)]注释:①有闻必录最早出自1883年6月10日上海《申报》的一则军事新闻,文中写道:“此信不知自何而来,官场中亦多有传述。

是真是伪,万里关河无从探悉,亦以符有闻必录之例云尔。

”作为一种新闻思想,有闻必录的主要含义是:只要是听到有人讲过的事实,报纸就可以报道,至于真伪如何,报馆不负责任。

②2010年的原始数据中回答者有男性也有女性,因此,在计算夫妻年龄差时,不能直接用数据中的“回答者的初婚年龄”减去“配偶的初婚年龄”,或是反过来直接用“配偶的初婚年龄”减去“回答者的初婚年龄”,而必须依据回答者的性别不同,分别采用不同的相减方式,才能保证全部数据在“夫妻年龄差”统计和计算方向上的一致性。

如果用上述错误的办法,则可以得出“男小女大”婚姻模式达到40%左右比例。

③梁颖在《近40年我国初婚夫妇婚姻匹配模式变化》中指出,“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数据表明,近40年来,我国初婚夫妇的婚龄匹配的主流模式依然是‘男大女小’的传统模式。

从不同初婚时期来看,‘男大女小’均占60%及以上,同龄婚约占20%,‘男小女大’所占比例不足20%。

论内地居民结婚形式要件之修改

论内地居民结婚形式要件之修改

论内地居民结婚形式要件之修改
张学军;肖威
【期刊名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19)002
【摘要】在内地居民结婚的形式要件方面,2003年颁行的《婚姻登记条例》对1994颁行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做了较大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是:适当集中结婚登记机关、废除由当事人所在单位或居(村)民委员会出具婚姻状况证明的制度、废除婚前旁系血亲审查制度、废除婚前健康检查制度.尽管第一个方面的修改是成功的,但是后三个方面的修改有待商榷.
【总页数】4页(P41-44)
【作者】张学军;肖威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3.9
【相关文献】
1.司法部关于修改《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J],
2.司法部关于修改《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J],
3.司法部关于修改《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
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J],
4.司法部关于修改《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J],
5.司法部关于修改《取得内地法律职业资格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在内地从事律师职业管理办法》的决定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姐弟恋”婚姻的是是非非

“姐弟恋”婚姻的是是非非

“姐弟恋”婚姻的是是非非破题:由一桩“公案”说起婚配年龄在今天,虽然很大程度上不再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变量,却仍然多少影响着人们对婚姻的认识与评价,“姐弟恋”、“大叔配萝莉”等社会事实成为热议现象就是对此的映射。

说来有趣,围绕婚配年龄,还有一桩“公案”。

不妨倒叙言之。

“公案”是由李春玲老师在今年5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的《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点燃”的,这篇文章梳理了近10年来青年社会学研究的主要议题和发现。

在“当代青年婚恋模式新趋势研究成为热点”的子标题下,文章引用了一篇实证论文的发现:“基于1990年、2000年、2010年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夫妇婚龄差模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传统的‘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有所改变,‘男大女小’的婚姻明显减少;而‘女大男小’的婚姻明显增多,其原因可能与我国出生性别比持续偏高和婚姻观念的转变等因素有关。

”有意思的是,7月10日《北京日报》全文转载这篇综述时,标题变为《当代青年婚恋模式出现新趋势》。

似乎是戳中了社会的神经,这之后,更是出现了《青年研究专家李春玲:“姐弟恋”婚姻比例猛增反映中国女性地位提高》《姐弟恋越来越流行了》等吸引眼球的标题,作者也被换做了知名度更高的“专家”。

李春玲老师引用的原文,是刘爽和梁海艳老师发表在2014年第4期《青年研究》上的《90年代以来中国夫妇婚龄差变化趋势及原因探讨》。

他们利用三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数据,指出到2010年时,“女大男小”的婚配模式已经与“男大女小”平分秋色,前者比例达40.13%(见表1)。

随后,风笑天老师在2015年第3期的《探索与争鸣》上发表《“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兼与刘爽、梁海艳等学者商榷》。

对同样数据进行分析,他发现刘文存在偏误,我国夫妇婚配的年龄模式并未发生剧烈变化,“男大女小”仍是主流(见表3)。

一桩“公案”,从14年到17年,从学界到传媒,从科学家共同体到社会场域……对此的思考,可以从统计学出发,探讨更恰当且合理的数理分析方法;也可以从社会学出发,检视“女大男小”所蕴含的生活道理。

都市兴起女大男小式婚姻

都市兴起女大男小式婚姻

作者: 闻武
出版物刊名: 社会工作
页码: 27-29页
主题词: 婚姻家庭;律师事务所;小式;都市;服务中心;天津市;法律问题;爱情;法律知识;船头
摘要: 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人类便开始了爱情的游戏和婚姻的延续,而男大女小则构成了男女婚姻的基调,一曲“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唱红了少男少女那浮躁的心,世人认准了这样一个理:婚姻就该是由“哥哥”和“妹妹”组成。

可似乎是一夜之间,都市婚姻女大男小式正在悄然兴起,坐在“船头”的越来越多是“姐姐”而不是“妹妹”了。

据天津市婚姻服务中心94年登记结果显示,女方要找对象比自己年豁小的占女子登记数的28%,而男方要找“姐姐”的则占36%。

来自南方某婚姻中心的报告称:现时年轻人结婚,“姐姐”和“弟弟”组合成的。

亲密与隔阂: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及其调适

亲密与隔阂: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及其调适

亲密与隔阂: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及其调适刘庆【期刊名称】《《南方人口》》【年(卷),期】2019(034)005【总页数】11页(P36-45,68)【关键词】同胞亲密; 同胞隔阂; 大龄二孩家庭; 调适机理【作者】刘庆【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法学院湖北荆州 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2-05一、问题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让我国家庭步入到独生子女时代,而“单独二孩”与“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又将我国家庭推向了“后独生子女时代”[1]。

随着“全面二孩”生育政策的不断深入,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庭生育第二胎。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其中很多已育有一孩的女性年龄已经偏大,若她们继续选择生育二胎,则会造成第二个孩子与父母间的年龄差距过大以及两个孩子之间的出生间隔较大,即“大龄二孩家庭”[2]。

这些差异使其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和多样化,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会产生新的模式。

对于如何教养两个子女、公平分配养育资源、协调同胞关系正在变成愈来愈紧迫的家庭教育问题。

因此对大龄二孩家庭同胞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原本只属于父母考虑和决策的二胎生育问题,却在不经意间首先遭遇到了独生子女的极端反应,近年来在新闻媒体报道中也屡见不鲜,同胞关系令人堪忧。

同胞手足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同胞关系呈现出哪些形式?究竟应该如何调适同胞关系?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可以引导大龄二孩家庭中的成员尽快主动地学习新的社会化内容,还可以为今后一定增长数量的大龄二孩家庭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指导。

二、文献回顾国外对同胞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大主题展开:一是同胞关系的表现形式,二是同胞关系质量的影响因素,三是同胞关系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机制和心理、行为的影响。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对儿童青少年同胞关系及其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虽然本文开头所展示的几项与刘、梁一文结论有所不 同的研究结果,在时间上正好处于1990、2000、2010年这 20年中,可以作为近二十年我国夫妻婚配年龄模式的几个 例证。但是,由于这几项调查或统计的样本与刘、梁一文 分析的样本有所不同 (比如,笔者的三项调查样本是以城 市青年夫妇为主,而刘、梁一文的调查样本则涉及到更广 泛地区和年龄的对象),因此它们并不能用来作严格的比 较。依据比较和验证的基本逻辑和规范,笔者需要采用与 刘、梁一文同样的调查数据,同时采用与之一样的计算方 法,来进行夫妻婚龄差的计算和统计。这也即是说,需要 对刘梁一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复制”,并将“复制” 所得结果与刘、梁一文的结果进行比较。
近十年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真的变了吗
刘、梁一文是通过统计和展示10年、20年前 (即1990 年、2000年时) 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同时统计和展 示近十年来 (即2010年时) 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然 后将三者的结果进行比较,最终得出了近十年来“我国夫 妻婚配的年龄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的结论。问题是:近 十年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真的变了吗?
为此,笔者一方面选取了和刘、梁一文完全相同的全 国妇联三期妇女地位调查原始数据 (所有数据都进行了加 权处理);另一方面对自己采用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也进 行详细介绍,以便于刘、梁一文作者和其他研究者对此进 行重复检验。笔者采用的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的基本情 况在刘、梁一文中已有比较详细的介绍,他们关于“夫妻 婚龄差”的计算方法也十分清楚,即用“丈夫的初婚年龄 (A)h 减去妻子的初婚年龄 (A)w ”,笔者同样按照这一方 法进行计算。笔者在统计分析时关于在三期妇女地位调查
在2000年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中,取“婚姻状况” 变量,去掉未婚以及再婚者后,有效样本规模为17416人; 再取变量“初婚年龄”和“配偶初婚年龄”;其中,“初 婚年龄”的有效样本为17371人 (剔除“不适用”、“说不 清”、“不回答”共45人),“配偶的初婚年龄”的有效样 本为17361人 (剔除“不适用”、“说不清”、“不回答” 共 54 人)。 “ 夫 妻 婚 龄 差 ” 的 计 算 步 骤 为 : 选 取 “ 性 别 ” 变量中答案为“男性”的数据,建立新变量D1=回答者的 “初婚年龄”减去“配偶初婚年龄”;再选取“性别”变量 中答案为“女性”的数据,建立新变量D2=“配偶初婚年 龄”减去回答者“初婚年龄”;然后将两组数据结果合并, 得到全部数据的新变量D=“夫-妻年龄差”;对该变量D做 频数统计,得出频数分布结果。最后按照丈夫年龄大于妻 子年龄、丈夫年龄等于妻子年龄,以及丈夫年龄小于妻子 年龄进行归类,得到表3第二列结果。
表1:城市已婚青年夫妻的年龄差别状况统计表 (%)
夫小于妻 夫妻同龄 夫大于妻
(N)
2004 年 在职青年调查
12.9 22.1 65.0 (466)
2007 年 在职青年调查
10.3 17.2 72.5 (702)
2008 年 已婚青年调查
11.0 21.2 67.8 (1214)
2015·3
35
根据表2的结果,我们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国夫 妇2010年的年龄匹配模式与1990年和2000年的年龄匹配模 式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突出地体现在丈夫 小于妻子 (即“男小女大”) 婚姻的比例显著地高于前二 十年 (比前二十年此类婚姻的比例高出了26%左右),并 且“男小女大”婚姻的比例与“男大女小”婚姻的比例基 本相等。对于这一结果,刘、梁一文总结道:“主要的变 化是女大男小的‘小丈夫’婚姻的比例明显上升,开始与 男大女小的‘大丈夫’婚姻比例基本持平。”他们就此得 出研究结论:“目前我国婚姻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就年 龄维度而言,传统‘男大女小’的匹配模式已经发生了大 幅度降低,相反‘男小女大’的姐弟恋婚姻在逐渐增多, 这是我国婚姻匹配模式近年出现的新特点。”
36
学术争鸣
数据中如何选取有关变量,以及对夫妻年龄差的具体计算 步骤,包括各种样本的人数及其最终计算所得到的结果 等,其情况如下:
在1990年三期妇女地位调查数据中,取变量“你现在 的婚姻状况”,选取其中已婚 (初婚)、离婚、丧偶者为样 本,总数为18655人;再选取变量“年龄”和“你配偶的年 龄”;其中,“年龄”的有效样本为18655人,“你配偶的 年龄”的有效样本为17831人 (剔除“不适用”、“未回答” 共824人)。“夫妻婚龄差”的计算步骤为:选取“性别” 变量中答案为“男性”的数据,建立新变量D1=回答者的 “年龄”减去其“配偶年龄” (即夫减妻);再选取“性别” 变量中答案为“女性”的数据,建立新变量D2=“配偶年 龄”减去回答者“年龄” (同样是夫减妻);然后将两组数 据的结果合并,得到全部数据的“夫-妻年龄差”变量D; 对该变量D做频数统计,得出频数分布结果。最后按照丈 夫年龄大于妻子年龄、丈夫年龄等于妻子年龄、以及丈夫 年龄小于妻子年龄进行归类,得到表3第一列的结果。
表2:三期妇女地位调查中夫妻年龄差别状况统计表 (%)
丈夫年龄小于妻子 丈夫和妻子同岁 丈夫年龄大于妻子
(N)
1990 年调查 13.01 16.68 70.36
(19649)
2000 年调查 14.37 16.54 68.90
(17416)
2010 年调查 40.13 16.74 43.13
(23579)
毫无疑问,如果近十年来我国社会中夫妻年龄匹配的 现实状况,真的如这一研究结果所揭示的那样发生了如此 显著改变的话,这无疑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发现。它必 将对我们继续深入探讨哪些因素会影响或导致这种变迁的 发生,这种变迁的发生对我国社会的家庭结构、青年的择 偶观念和行为,以及家庭中的夫妻关系等众多研究领域将 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起到重要的提示作用,同时对我们进一 步探讨关于婚姻匹配模式的各种理论解释将产生积极的影 响。然而,笔者首先想到的问题是:近十年来我国夫妻匹 配的年龄模式真的发生了如此显著的变化吗?对于这一疑 问,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其一,客观事实表明的确发生了 如此显著的变化。那么,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导致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是刘、梁一文用来解释的三个因素 吗?其二,如果客观事实表明我国夫妻婚配的年龄模式并 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刘、梁一文研究结果中的问题或错误 又出在哪里?
例如,有学者利用北京市199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对73070对夫妇的年龄差总体分布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表明,“夫大于妻的比例远远超过夫小于妻的比例,夫 大于妻各类别比例合计为56.95%,而夫小于妻的比例则为 14.05% 。 这 反 映 出 在 年 龄 选 择 中 夫 大 于 妻 的 传 统 婚 配 标 准。” [1] 也有学者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1‰抽数 据中72万经历过初婚的人的资料进行统计计算,结果表 明,丈夫大于妻子的比例为67.0%,夫妻年龄相同的比例 为15.4%,而妻子大于丈夫的比例则为17.7%。 [2] 还有学 者利用北京市2004~2009年的婚姻登记数据库,对夫妇双
学术争鸣
妻子小的比例则为10%多一点。同时,三项调查在三种婚 配类型的比例分布上也十分接近。 (表1)
新的研究发现: “男小女大”婚配模式大幅上升
但与上述各项研究结果大不相同的是,近期有学者利 用全国妇联三期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探讨了我国夫妻婚 龄差的变动特点和变动趋势。刘爽和梁海艳通过系统的统 计分析,得出了与“男大女小”主流婚配模式明显不同的 结果 (以下简称刘、梁一文)。 [5] 他们分别统计了1990 年、2000年和2010年三次调查的数据,得到了三个时期夫 妻婚龄差的条形图 (即刘、梁一文中的图1、图2、图3, 此处限于篇幅不再列出),同时将统计结果汇总到原文的 表1中。本文所列表2是对刘、梁一文表1结果的摘录:
的确,从刘、梁一文所展示的三个条形图 (图1、图 2、图3) 中,读者可以非常明确、非常清楚、也非常直观 地看出,图1与图2呈现出明显的偏态分布状况,且都是更 多地偏向于“男大女小”的模式;即以“夫妻年龄差等于 零”为中间界限,其左边曲线下的条形图面积 (夫小妻大 的比例) 明显小于其右边曲线下的条形图面积 (夫大妻小 的比例);但图3 则明显呈现出正态分布的状况,其峰值 左右两边 (分别代表男小女大和男大女小) 的形态和面积 几乎完全相同,即在“夫妻年龄差等于零”的中心界限两 边曲线下的面积基本相等。对于这一新的研究发现,他们 分别从出生性别比失衡、人们婚姻观念的变化、人口寿命 延长背景下女性的理性选择三个方面,对2010年我国夫妻 在年龄匹配上所发生的这种显著变化作出解释。
方在年龄、城乡户籍、地区户籍、学历、婚次、民族和职 业等方面的匹配状况和特点进行分析。其中,对6年来北 京市夫妇年龄匹配状况的统计发现,“不论是在国内通婚 的所有夫妇中,还是双方均为初婚的夫妇中,男小女大、 男女同龄和男大女小这三类婚配形式的比例都大致为1∶1∶ 3.6,即‘男大女小’的年龄匹配模式仍然是主流”。同时 指出:“但从时序变化上可以看出,‘男小女大’的类型 所占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男大女小’的比例则在逐年 缩减,这很可能成为一种趋势。” [3]
夫妻年龄匹配模式及其主流趋势
夫妻是家庭构成的基本要素。夫妻匹配模式则是认识 和研究婚姻家庭现象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夫妻匹配模式的 各种要素中,夫妻年龄匹配模式又是最为基本的方面。它 既体现了婚姻匹配的生理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 姻匹配的文化因素。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夫妻年龄匹 配模式的众多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男大女 小”的婚配模式是夫妻在年龄匹配上的主流趋势。换句话 说,现实社会生活中,大部分的夫妻在年龄结构上都呈现 出“夫大妻小”的特征。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特征和趋 势在我国社会中依然如此。
学术争鸣
“男大女小”的婚配模式是否改变
— — —兼与刘爽、梁海艳等学者商榷
□ 风笑天
内容摘要 新的研究发现,“男小女大”婚配模式大幅上升。然而,利用三期妇女地位调查的数据,再次对 我国夫妇婚配的年龄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近 30 年来,我国夫妇婚配的年龄模式实质上相对稳 定,并没有发生改变,“男大女小”依旧是夫妻在年龄匹配上的主流趋势。刘爽、梁海艳等学者的相关研究 在得出“男小女大”模式明显升高的结论时,实则存在不少偏误。研究者对研究中得出的与前人研究大不相 同的结果和发现,应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与方法。 关 键 词 婚配模式 夫妻年龄差 婚姻 男大女小 男小女大 作 者 风笑天,南京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南京 210093)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社会影响研究” (14ASH013)、国家社科基金重大 项目“我国生育政策调整带来的新社会问题研究” (14ZDB1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