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富 后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后富与共富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论先富后富与共富及他们之间的关先富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告别贫穷”的必然产物和现象,它既与当时的政策鼓励和人们的劳作观念、思想状况和劳动技能密切相关,也与当时打破平均主义的思想和体制束缚、贯彻按劳分配以及发展工商业、发展和繁荣经济的时代潮流密切相关。
先富现象的出现,不论在改革开放初期还是在今天,都具有伦理道德的意蕴,本质上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唤醒人的劳动积极性和潜能的重要表征。
从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先富的方式出现了不同的类型,其伦理意义亦有不同的差异和性质的不同,但不管何种性质的先富,在社会富强和经济发展中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意义,其生存和展开方式总是要引发不同的伦理意义,呈现不同的伦理价值,人们也可以对之作出伦理的评价。
(一)先富的含义与类型先富是相对于后富和共富而言的,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依凭自己的聪明才智较之其他人率先富裕了起来,成为了社会的富裕阶层。
从一般意义上说,先富是率先创富的结晶,其思想和行为均具有突破传统谋利方式的创新性,同时也意味着诸多道德风险的承担,以及不确定性后果的承载。
先富,从其来源和生成上讲,大量地与劳动特别是创造性的劳动有关,与开源节流和爱物惜物以及善于管理有关。
从劳动创造财富的意义上说,一切人类具有正当价值的财富都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
英国早期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提出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名言,认为一切财富都是由土地和劳动生产的,二者都是价值的源泉和尺度。
威廉•汤普逊对配第的观点作出了某种修正,认为“财富是由劳动产生的,除劳动外没有别的要素能使任何欲望的对象成为财富品。
劳动是财富唯一的普遍的衡量标准,也是财富的典型特征。
”[2]27理查德•琼斯也说,“一切财富不管来源是什么,总要由人类的劳动使它可以为人类的用途服务,甚至大地自发的产物,也必须由人力收集和使用。
因此,一切财富一定都是首先从劳动者手里分发出来的。
”[1]1我国古代的陶朱公之所以能够率先致富,不仅在于他勤劳刻苦,而且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将治产与交易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坚持以德经商,“逐什一之利”(《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故而人皆称其贤。
[政治]第二单元[九年级上册]
2.1一、基础知识0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2、到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03、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高速发展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04、“四个尊重”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分配制度体验了此方针]05、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财富的源泉,也是产生和积累知识、孕育和发现人才、激发和凝聚创造力的源泉。
06、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
07、人才是知识的创造者、发现者、传播者、使用者。
人才是创造财富最重要的资源。
意义:只有尊重人才、关心人才,才能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08、创造是人类能动地认识和实践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新知识、新技术、新事物。
人类社会发展的内驱力是创造。
09、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共同富裕有不同的内容。
10、我国目前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
11、先富与后富的关系:①要共富必须要先富。
②先富不一定共富。
③先富是实现共富的必由之路。
二、回答题01、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经济就越有生机和活力,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
02、How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城乡和东西部地区协调共同发展。
③提升国家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03、Why提出“四个尊重”方针?①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和综合国力。
②为了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国家创造财富。
04、“四个尊重”的意义: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尚。
②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金的活力竞相迸发。
③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④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富裕。
⑤国家才会越来越强盛。
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会保持旺盛生机和持久活力。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由于种种因素,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差距长期存在,因此,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既有客观必然性。
“先富“是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以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手段先富起来。
允许一部分先富,是承认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收入差别和富裕程度差别,但并不是收入差距越大越好。
先富要帮后富不搞两极分化。
先富带后富这一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大原则,也是最终目标。
“共富”不是同时同步富裕,也不是平均主义,它是一个历史过程。
(2)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的作用:第一,示范作用。
一部分人先富,必须要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手段。
只有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作用,影响左邻右舍,使他们向先富地区学习。
第二,帮助作用。
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个人不但通过向国家纳税等各种途径和措施帮助相对落后地区的人们,帮助其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带动作用。
先富地区的人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给他们创造就业机会,带动该地区的发展。
(3)先富和共富是目标和手段、目的和途径的关系,不能把两者割裂开来。
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捷径,最终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如果离开先富谈共富,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如果离开共富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所以,实行这个政策,要除了坚持只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手段而先富起来,还要防止个人收入过于悬殊,在富裕程度差距上防止两极分化,注重公平。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实践证明,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帮后富,以此使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毛概完整版....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确定我国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题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2.深化分配制度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3.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良好基础。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将难以为继。
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的要求,相对说来比经济增长的数量和速度更加突出。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1、“好”与“快”有机结合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步。
先富与后富之间如何达成共识以实现共同富裕
先富与后富之间如何达成共识以实现共同富裕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从建国以来风风雨雨,人民不断努力奋斗,为的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一目标。
共同富裕是指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与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够完善。
所以,实现共同富裕并不是那么简单。
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根本目的。
是社会主义区别以往任何社会的最能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本质的东西。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就要考虑先富与后富的辩证关系。
先富与后富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邓小平在谈到共同富裕时、多次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帮助和带动更多乃至全国各族人民富裕起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手段,实现共同富裕,则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目的和结果。
但是,如何使两者正确达成共识呢?,我们要认识清楚,第一,允许一部他人先富起来是在理论上和政策上否定把平均主义和社会主义混同起来的错误观念和政策;第二,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谋取暴利;第三,允许一部他人先富起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先富要帮助带动后富,不搞两极分化;第四,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我们在强调时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它实现的程度、水平和具体内容是不同的。
现阶段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坚持共同富裕的现实选择。
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从而带动多数人、多数地区致富。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先富”和“共富”的思想,并采取政策措施改变了平均主义的分配政策,后来,他一直强调要实行这个政策,其落脚点是共同富裕。
这表明我们对怎样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共同富裕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均,决不等于也不可能是所有社会成员在同一时间以同等的速度富裕起来。
共同富裕是一个历史过程,全体社会成员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必然会出现有先后、快慢的不同,这是整个社会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必然会产生极大示范力量,影响周边的人和地区,带动他人和地区向他们学习,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其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
其二,个人拥有不同生产要素。
其三,个人具有不同竞争能力。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差别。
这些造成社会成员收入和富裕程度产生和扩大差距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会长期存在着,这就决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只能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实际出发,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贫穷。
反之,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只有实行邓小平提出的这个大政策,才能逐步创造条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先富后富到共1
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殊性一、特色社会主义的先富后富到共富先富后富是方法,共富是目标。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不发展生产力就不可能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就是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进而消除两极分化,消灭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特色社会主义首要条件是提高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中国现实生产力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即在生产力较低水平下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这不是马克思定义的那种社会主义,即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那种社会主义。
要在中国实现生产力基础上搞社会主义,即相对低的生产力条件下搞社会主义,首要条件是提高生产力。
不首先解决提高生产力的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也只能是空谈,社会主义理想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特殊性怎样才能提高中国的现实生产力,按照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这就是先富后富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要在现实低生产力条件下发展生产力,与这种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恰恰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这是社会发展史已经证明了的。
即中国现实这种低生产力水平上,即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或者中期生产力水平上,促使其高速发展的生产关系恰恰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我们是搞社会主义的,为何要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因为这是现实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客观规律的要求,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啊!当然,我们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是有条件的,是在社会主义原则控制下进行的。
所以经济运行机制是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即市场调控加计划调控。
发展生产力尽管有先富后富之分,但总体上是为全体人民提高生活水平服务的,是为普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的。
四、解决两极分化与共富矛盾的途径利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
论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材料物理200841804019 王凯正确处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社会主义必须走共同富裕之路,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
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虽然仍强调按劳分配,但收入差距太小,基本上实行的是“大体平均,略有差别”的政策。
实施平均主义只能是打击先进、鼓励落后,严重挫伤人们的积极性。
平均主义的泛滥必然破坏生产力。
实践证明,这样的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与共富的关系2015年09月13日来源:人民论坛网全面深化改革,不得不注意这六大根本性挑战!(2)作者:姚树洁、汪锋②产权界定仍不明晰关乎产权制度安排,以及政府、国企的边界产权明细是市场经济和价格信号发挥作用的基础。
计划经济将整个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没有明确的产权制度安排。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源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的重新安排。
随后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措施,都是在不断明晰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经济活动主体的产权界限,从而不断强化价格信号作为市场经济调配资源的关键作用,进而不断激发普通劳动者的生产热情,提高经济活动效率。
中国从计划经济不断向市场经济转变所做的改革,一直强调先易后难,对关系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土地产权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划和时间表。
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产权制度缺位,被资产增值所带来的收益所掩盖,而当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进入“新常态”之后,产权不清晰问题有可能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
以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为例,当前大量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于国有土地出让收益,而土地产权不明确使土地增值收益无法被社会各阶层分享,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往往成为引起社会矛盾的关键点。
新形成的基础设施同样存在产权不明确的问题,对于使用道路的普通消费者而言,中国高速公路几乎成为全世界最昂贵的交通基础设施,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为出发点的道路收费行为,被不明确的产权严重扭曲,占据公共资源兴建道路的经营主体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必然宣称自身亏损严重,需要持续占有收费权。
③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关乎先富与共富的关系“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之初进行增量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的出发点。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条件下,一部分人的确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了富裕的目标。
但不可否认,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制度背景下,也存在一部分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攫取了不应当属于自己所有的社会财富。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
先富与共富辩证关系浅论共同富裕决不等于同步富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必然, 也是带动全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为此, 我们既要鼓励先进, 提高效率, 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又要兼顾社会公平, 防止两极分化,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先富起来、共同富裕、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分配的发展趋势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但如何实现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曾走过一段弯路, 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引导下, 中国人民才走出误区, 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国家从未走过的共同富裕的新路。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 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
要实现这个目标, 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 齐头并进的发展是不行的, 在这一方面我们曾有过深刻的教训。
所以, 邓小平同志早在年就提出,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由于辛勤劳动、成绩大而先富起来, 从而带动全国人民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发展战略在今天已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果, 一部分地区凭借有利条件快速发展,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实现了“先富” ,并带动和促进了各地的经济发展和观念的变革,全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都有了较大提高。
那么, 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理解和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多数人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呢?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分配规律和分配形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然使一部分单位、地区和个人先富起来。
(1)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结果。
在社会主义现阶段, 由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劳动差别, 主要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的差别, 他们对社会提供的劳动量是不同的。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
构建和谐社会要正确处理五大关系
党的/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放到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并列的突出位置,号召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各级党组织要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时期的实际出发,以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正确处理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些重大关系。
一是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关系,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
我们党所主张建立的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目标,仅靠的增长,无法支撑起一个人民所向往的全面的小康社会。
因此,各级党委必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
要坚决克服一些地方在经济建设上舍得投入,而在社会事业发展上无所作为的倾向,要切实把社会事业的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与经济建设一同部署、一同推动、一同检查、一同落实,促进经济建设与科教文卫、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协同共进。
二是正确处理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富有秩序的社会。
一方面,我们要通过改革,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性活力,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社
第1 页。
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前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在分配领域总是离开生产力水平和要求,力求缩小人们之间的收入差别,结果导致平均主义盛行,出现了两个“大锅饭”,一是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一是个人吃企业的大锅饭。
这种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极大地挫伤了经济主体和个人的积极性,扼杀了经济的生机和活力,结果是共同贫穷。
因此,1978年底,邓小平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就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
它很快产生了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对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牵动效应。
改革和发展的实践证明了邓小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的正确性。
实际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允许在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有先富和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不但是根据国情而作出的一种现实选择,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规律角度讲,也具有客观必然性。
(1)真正贯彻按劳分配原则,会出现收入的差别。
按劳分配原则以劳动为尺度,它默认不平等的个人天赋和不平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由此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会有所差别;即使劳动者所得劳动报酬相同,也会因为家庭负担不同出现富裕程度的差别。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劳分配的实现特点还会扩大这种差别。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会导致富裕程度的差别。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也存在着多样化的实现形式。
与此相应,在分配领域还存在着多种分配方式,除了按劳分配,还有按生产要素分配。
由此会产生收入上乃至财产上的差别。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产生富裕程度的差别。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势必发挥作用,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无情法则。
这种结果反映在个人收入分配上就是收入差距和生活富裕程度的不同。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客观存在的社会差别,在很长时期内无法消除,这也是在走向共同富裕过程中存在先富和后富、富裕程度不同的重要社会原因。
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先富与共富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当注意到,在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经基本成为现实的同时, 尚有部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生活水平下降, 农村少数地区的扶贫任务十分繁重, 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拉大的矛盾依然突出。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处理好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对于全面贯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至关重要。
邓小平先富与共富思想,亦称共同富裕论。
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
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共同富裕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部分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共同富裕则是社会主义本质和目标之一,是部分先富的必然结果。
没有目标,部分先富就会失去方向和归宿;没有道路,共同富裕的目标就成为空中楼阁。
根据唯物辩证法,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1.先富是共富的必要条件,共富是先富的目的所谓先富,是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
所谓共富,是指通过允许一部分地区、部分企业、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后,采取各种方式带动、帮助落后地区和落后企业加快发展,最终实现大家都过上富足生活的理想目标。
部分先富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富裕的道路和目标之间的关系。
分配领域中“先富”与“共富”关系问题研究
( . 堰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基 础 课 部 ;. 堰 职业 技 术 学 院 人事 处 , 1十 2十 湖北 十 堰 4 20 ) 4 0 0
[ 摘
要 ] “ 富 ” 共 富” 两 个含 义不 同而 又 相 互联 系、 互 制 约 的 范畴 ; 两 个 范畴 同 效 率 与 公 平 存 在 相 先 与“ 是 相 这
实现 合 理 的措 施主 要 有 “ 低 、 高 、 困” 提 调 保 以及“ 非 ” 完 善 体制 机 制 等 。 打 和
[ 关键 词 ] “ 富 ”“ 先 ;共 ; 公 收 [ 图分 类 号] F 4. [ 中 0 6 3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0—7820)5 01 3 0843(080— 0— 0 0
由于 价 值 规 律 的作 用 , 争 竞 社 会 分 配是 否 公平 合 理 是人 们 普 遍关 注 的 问题 , 是 关 的差 别 。在 市 场经 济 的 条 件 下 , 也
系 到能 否 调 动绝 大 多数 人 劳 动 积极 性 , 进 社会 生产 力 快 速 和优 胜 劣 汰 是 必然 的 。优 胜 劣 汰 所 引 起 的个 人 收 入 差 距 是 促 发展 的根 本 问题 。改 革 开 放 初 期 , 小 平 提 出 , 许 一 部 分 巨大 的 。第 四 , 区 经 济发 展 不 平衡 形 成 的 差 别 。城 乡差 别 邓 允 地 人 一部 分 地 区 依 靠 诚 实 劳 动 和合 法 经 营 先 富 起 来 [ ;9 2 和地 区差 别 是 长期 的 历 史 现 象 。 它 是 由地 理 环 境 和 历 史 等 1 1 9 年邓 小平 又 提 出 , 同富 裕是 社 会 主义 的本 质 l 。如 何 认 识 原 因形 成 的。 以上 这 些 差 别 都 是 不 以 人 们 的 意 志 为 转 移 的 共 2 ] 和处 理一 部 分地 区和 一 部 分 人 先 富 起 来 与共 同 富 裕 之 间 的 客观 存 在 。我 们 只有 承 认 这 些 差 别 , 照顾 这 些 差 别 . 能 调 才 关 系 , 是一 个 很 大的 难 题 。人 们 在破 解 这 一难 题 的 过程 中 这 动各 个 方 面 的 积极 性 , 进 社 会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 步 实 现 共 促 逐 已经 取得 了许 多重 要 成 果 。但 由于 这 一 难 题 是 一 个 动 态 的 同 富裕 。实 现 共 同 富裕 是 一个 长期 的历 史 过程 。 不 断 发展 的问题 , 以任 何成 果 都 只是 相 对 的 。 在综 合现 有 所 “ 富” “ 富 ” 相 互 联 系 , 互 制 约 的 对 立 统 一 关 先 和 共 是 相 理 论 成果 的基 础 上 , 者认 为 , 先 富 ” “ 富 ” 对 立 的统 笔 “ 与 共 是 系 。“ 富” 途 径 、 示 范 、 动 力 ;共 富” 目标 、 过 程 、 先 是 是 是 “ 是 是 一 ;先 富” 共 富” 关 系 在 实 质 上 是 效 率 与 公 平 的 关 系 ; “ 与“ 的 是指 导 , 这是 二 者 的 区 别 或 对 立 。二 者 的 统 一 是 相 互 渗 透 、 收 入 差距 必 须 相对 合 理 ; 同 富裕 是一 个 逐 步 实 现 的过 程 。 共 相互 促 进 , 旋 式 上 升 , 浪 式 前 进 。 “ 富” 以 共 同 富 裕 螺 波 先 要
毛概
1.试述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论,因此,它在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三个基本内容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而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则不仅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实质,反过来也对实事求是起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5分左右)(2)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不仅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要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况以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可见,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是实事求是内在的根本要求。
(5分左右)(3)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因此,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反之,如果离开了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也无法做到实事求是,因此,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做到实事求是的根本保证。
(5分左右)综上所述,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内容之间是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所以它使得毛泽东思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2.(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2)结合材料123,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分别指什么?二者关系怎样?我们的态度怎样?(3)分析材料3,如何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学习外国经验的方法?答案:(1)毛泽东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
我们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人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
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一定要发展生产力。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更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的根本目标。
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个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在1992年,邓小平精辟地把社会主义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把共同富裕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
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捷径
共同富裕并不等于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奔向富裕是一个有先有后、有快有慢逐步实现的过程,要求所有人、所有地区同时、同步、同等富裕起来是不切实际的,必须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
共同富裕的构想正是这样提出来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把共同富裕当作同步富裕、同等富裕去追求,容不得出现一点先富后富、多富少富的差别。
在个人收入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其结果,只能是同步贫穷、同等贫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打破了平均主义,打破了“大锅饭”,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从而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和各个方面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进而引起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事实证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大家都拥护的新办法,新办法比老办法好。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通过自己勤劳努力而且有作为的人先富,先富必须依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来实现。
在我国现阶段,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行按劳分配和劳动、资本、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必然结果。
同样,让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要让那些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先富起来。
道理很简单,我国是一个大国,平均发展是不可能的。
先富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和手段。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企业和其他
人向他们学习。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就有能力帮助和扶持那些没有富起来的地区和人们,使他们也尽快富起来。
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国家就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就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贫困地区,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强调共富并不是要否定先富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反复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
四中全会和五中全会对共同富裕的强调,绝不是对先富政策的否定,而是同邓小平先富带共富思想一脉相承的。
强调先富与强调共富本来就是一致的。
我们党从来就是把先富作为实现共富的途径和手段,没有先富就不能实现共富,但先富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共富这个根本目标。
针对“什么时候、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邓小平明确提出,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1992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1993年9月,邓小平又强调,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这个问题要解决。
这都说明,我们党在允许和鼓励先富的同时,就已经充分考虑到了部分先富后如何解决差距扩大的问题,先富政策成功后必然更加强调以先富促共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理顺分配关系,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正向全面小康目标迈进,特别是因为先富政策的巨大成功,造就了一批高收入人群。
但是,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已成为困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现实问题。
2000年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警戒线0.4的标准。
10%最低收入家庭财产总额在全部居民财产中所占比重不到2%,而10%最高收入家庭则占有居民财产总额的40%以上。
实际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5倍甚至6倍。
东部最富省份与西部最穷省份的人均GDP差距已扩大到10多倍。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
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切实执行最低工资制度、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等措施,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要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尤其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减少城乡贫困人口。
与此同时,要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必须坚决纠正凭借行业垄断和某些特殊条件获得个人额外收入的做法;要坚决取缔违背现行法律法规所取得的不合法收入,切实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