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

发展心理学课堂笔记(5)第五章幼儿心理的发展第一节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儿童出生后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最快,成熟最早,幼儿期末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为儿童心理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一)脑重量继续增加新生儿:390g达到人脑中的25%3岁儿童:1011g达到人脑中的75%7岁儿童:1280g基本接近成人脑重(二)大脑皮层结构日趋复杂化儿童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于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增长。

2、额叶表面积增大额叶表面积的增长率继2岁左右的增长高峰后,在5-7岁时又有明显加快.额叶是脑皮质成熟最晚的部位,7岁基本发育成熟,大脑皮质各区基本接近成熟水平.3、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也逐渐完成髓鞘化:神经纤维必须要经过髓鞘化,它可以保护信息(神经冲动)沿着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而不致蔓延泛滥,使传递的速度又快、又准确。

到6-7岁时,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已基本完成,整个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接近于成人。

(三)脑电波的变化脑电频率是脑发育过程的又一重要参数。

脑电发展存在两个明显的加速时期,5-6岁、13-14岁。

幼儿大脑结构的相对成熟为幼儿智力活动的迅速发展和新的、复杂行为的形成提供了生理上的保证。

二、皮质抑制机能的蓬勃发展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是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既可使反射活动更精确、更完善,又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是儿童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

1.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3岁以前儿童的内抑制发展很慢,约从4岁起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

与此同时,幼儿的兴奋过程也比以前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时间逐渐减少,清醒时间相对延长。

2.较弱的抑制机能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

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

第二节幼儿的游戏游戏的作用和意义:促进运动能力的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促进社会性的发展促进情感的发展游戏的特点:社会性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深受儿童喜爱一、游戏的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儿童游戏的认识:严教——强调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乐学——益智,主张对儿童教学要游戏化游戏的理论:探讨关于游戏的实质是什么、儿童为什么喜爱游戏、游戏在儿童发展中有何作用、游戏的种类有哪些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5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5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二)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培养幼儿 的有意识记
(三)帮助幼儿理解记忆的材料,培养幼 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
(四)为幼儿提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 新颖有趣的材料和活泼多变的方法
(六)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的方法或策略
1. 归类记忆法 2. 整体识记法和部分识记法相结合 3. 联想记忆法 4. 协同记忆法
(七)帮助幼儿根据遗忘规律进行合理 的复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节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生和发展
四、 幼儿记忆的发展
记忆保持时间逐渐延长
(一) (二)
记忆容量的增加
( 1) 幼儿期健忘
( 2) 记忆回涨现象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 逐渐发展
1. 无意识记占优势
2. 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形象记忆占优势,逻辑记忆 逐渐发展
1. 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逻辑记忆
(三) (四) 机械识记占优势,意义识记
思考练习题
1. 什么是记忆? 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 什么是记忆表象? 记忆表象有哪些特点? 3. 新生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4. 婴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5. 幼儿记忆有哪些特点? 6.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实践练习题
1. 比较幼儿在游戏中与日常生活中对儿歌的记忆, 分析动机对幼儿记忆效果的影响。 2. 设计两个促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活动方案。
第一节 记忆及其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 记忆的概述
(一)记忆 的概念
(二)记忆 的过程
1. 识记 2. 保持和遗忘 3. 再认和重现
(三)记忆 的种类
(四)记忆 表象及其
特征
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 记忆表象的概念
(1) 形象记忆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个体身体、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个体身体、神经系统及动作的发展
第五章 个体身体、神经系统及 动作的发展
本章主要内容:
个体生理的发展 构成了心理发展 的物质基础
身体发育的过程及其规律 神经系统发展过程及规律 动作发展的过程及规律
第一节 个体身体的发展
一、身高、体重的发展 身高和体重是身体发展的重要生理指标,可反映机
体在量的方面的发育情况。 身高体重在整个生长期呈上升趋势,但不是匀速上
• 到了第26周,胎儿大脑皮层已经基本上具有和成人大 脑一样的沟回以及皮层结构,这是大脑形态上的初步 发展。大脑皮层的细胞主要是在怀孕第15-18周形成 的,到出生后2岁,脑细胞不断分裂,数目增加,体 积继续增大。2岁以后脑细胞停止增殖,但发育仍在 进行。
一、脑重的增加
• 新生儿出生时的脑重量约390克,已达到成人脑重的 25%,而同时期新生儿的体重仅为成人体重的5%左 右。
动作发展有一定的顺序:如从无意识的转头、踢 腿等到随意性动作,再到精细的动作等。
动作发展的规律:
1、由上到下: 头
躯干

2、由近到远: 头
躯干
肢体 手
3、由简单、粗大、无意识到复杂、精细、有意识
儿童早期的动作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中年期生理的发展:成年期是人的生理从幼稚到成熟、又从成熟到衰 老的过度期。这一时期身体的变化不象其他阶段那么 显著,而是平缓进行的。
同时,脑蛋白合成逐渐减少,脑细胞的代谢产 物—褐色素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多。从而影响了脑 细胞的功能。
老年期生理特点:
老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组织器官出现明显的退行性 变化,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衰老现象逐渐明显。
老年期神经系统的衰老表现在:
1、脑重减轻:70岁的老人,脑重只有年轻时的 90%左右,到90岁,脑重只有年轻时的80%,这 是大脑皮层萎缩的结果。大脑密度逐渐减少,其中, 额叶萎缩尤为明显。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期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期
继续保持安静
▪ (二)脑得结构与大脑皮质
6~7个月时,脑得基本结构已完备。出生 时脑细胞已经分化,细胞构筑区与层次分 化已经基本完成,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 已经髓鞘化
13
▪ 到2岁时,脑及其各个部分得相对 大小与比例已经基本上类似于成 人得大脑。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 灰质分开
14
▪ 婴儿刚出生时大脑两半球及其 皮质尚不能正常发挥功能,皮质 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
17
(3)瞳孔反射:遇强光瞳孔收缩,在弱光中瞳 孔变大
(4)觅食反射:把头转向刺激得方向 (5)吮吸反射:吮吸放入口中得物体 (6)吞咽反射:吞咽
18
▪ 2、原始反射 (1)巴宾斯基反射:足底被抚摩时,会
张开并弯曲脚趾 (2)抓握反射:弯曲手指抓住接触手
掌得物体
19
(3)摩罗反射:巨大得声响或头部位 置得突然变化导致婴儿向外甩胳 膊、弓背,然后两只胳膊并拢,好 象去抓什么东西
儿童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婴儿 期
▪ 2、新生儿有一些突出得特征: ▪ (1)头大:(2)新生儿一般皮肤粉红、较
薄;(3)新生儿心跳快而不规则,血 压不稳定;(4)新生儿得肺大约只 有成年人得1/10; 70%得时间(每 天16~18小时)处于睡眠状态。
2
▪ 二、婴儿发展得原则 ▪ (一)头尾原则
2、 新 生 儿 阶 段 得 反 射 活 动 有 40 多 种
24
▪ (三)动作发展得规律或原则 ▪ 1、从上到下:
头部动作(抬头、转头)——躯干动 作(翻身、坐、爬)——腿与脚得动作 (站、直立行走、跑、跳)
25
▪ 2、由近及远:
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 得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远离身 体中心得肢端动作发展较迟

发展心理学第5章 儿童注意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5章  儿童注意的发展

2. 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 伴随而进行的。
回答下列问题
A:上张幻灯片上有几个数字?分别是什么数字?
B:请继续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 这三个数字分别填写在三个什么形状的图形中? 2)这三个图形分别是什么颜色? 3)幻灯上还有什么? C:讨论:为什么刚才第一个问题回答的好,而其它的问题回答的却不完整?
四、3-6岁儿童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幼儿期,幼儿的有意注意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水平低,稳定性差。 1、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额叶7岁成熟) 2、幼儿的有意注意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在成人的要求下发展。 幼儿的有意注意需要成人的指引。成人的作用一是帮助幼儿明确注意的 目的任务;二是用语言组织幼儿的有意注意(提问)。 3、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方法。用自己组织的语言来组织注意,或用各 种动作来保证。 4、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 起来,如游戏。
03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
一、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定向性注意——指外来的强烈的刺激会引起新生儿暂时停止哭喊或把视线 转向刺激物,这就视最初的定向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 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二、无意注意的发生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 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自然而然产生的注意 。它是一种不由自主的,被动的注意。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它 是有人的意识去支配的、主动的注意。儿童在2岁以后有意注意才开始萌芽。
三、1-3岁儿童的注意
(一)“客体永久性”的认识与注意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在阶段一,婴儿开始出现基本的情绪,如快乐、悲伤、愤怒和恐惧。这些情绪通 常与基本的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例如,婴儿会因为饿了或尿布湿了而哭 泣,这是他们表达不满和需求的情绪方式。
阶段二
要点一
总结词
情绪的分化和社会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阶段二,婴儿的情绪开始变得更加复杂和分化。他们不 仅能够体验基本的情绪,还能够表达更复杂的情绪,如嫉 妒、羞愧和自豪。同时,婴儿开始意识到他们的情绪可以 影响周围的人,这促使他们学习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随着与他人的互动增多,婴儿开始学习如何将他们的情绪 与他人的情绪匹配,这是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过程。
感谢您的观看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目录
• 情绪发展理论 • 情绪发展的阶段 • 情绪发展的影响因素 • 情绪发展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01 情绪发展理论
理论一:认知-情感发展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与认知发展紧密 相关,情绪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 面。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随着儿童对世界的认知 能力的提高,他们对情绪的理解和控 制能力也会增强。儿童的情绪反应和 表达是基于他们对世界的认知理解。
心理健康对情绪发展的阻碍
心理创伤
过去的心理创伤可能导致个体情 绪发展的停滞或受阻,影响其情 绪调节能力。
心理疾病
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个体可能面 临情绪调节困难,影响其正常情 绪发展。
不良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不良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孩 子情绪发展的不健康,如过度溺 爱或忽视。
THANKS FOR WATCHING
自我认知
通过理解和调节自己的情 绪,个体能够更好地认识 自己,促进自我成长和发 展。
负向关系
01

第五章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第五章  儿童期的认知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

3.思维的机制
• 心理发展的本质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 应。适应包括两个过程:
• (1)同化。指把环境因素纳入有机体已有的 格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同化是格式的量变)
• (2)顺应。指内部格式改变,以适应现实。 (顺应是格式的质变)
• 平衡,是同化与顺应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一种状 态。这种状态是暂时的,而不是绝对的。
• 象征性游戏:如儿童用小棒当“枪”, 纸片当“菜”。
• 没有形成类概念,分不清个别与一般, 不会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
(2)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思维直接受知觉到的事物的显著特征所左右。 • 两个特点: • 1. 还没有形成“守恒”。( “守恒”实验研
究发现,数目守恒6-7岁,物资守恒和长度守 恒7-8岁,面积守恒8-9岁,体积守恒12 岁。)
对皮亚杰理论的评价
• 贡献
(一)确认儿童心智成长的内发性与主动性 (二)确认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普遍性 (三)确认儿童认知发展阶段成长速度不一
• 批评
• (一)重知识认知而忽视社会行为发展 (二)发展先于学习的观点较少教育价值 (三)各年龄组实际发展水平与理论不符
关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争论
• 一、任务难度的适当性 • 二、儿童的认知发展可否被加速 • 三、关于认知发展阶段性的理论
第二节 信息加工理论的认知发展观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观点
• 信息加工理论反对抽象概念 • 信息加工理论同意皮亚杰的观点,认为儿童是
主动的、探索的,但他们没有提出统一的、独 立的认知发展学说,相反,从注意、记忆、分 类能力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他们考察了思维的 不同侧面。 • 信息加工理论用像计算机一样的流程图来描绘 人类认知系统。反对用同化和顺应这样的抽象 概念描述儿童的思维。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幼儿期心理的发展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和生活范围扩大,好奇心、求知欲不断加强,但是操作实践能力又受到限制,因此心理发展表现出阶段性特点。

第一节幼儿期的一般问题一、年龄阶段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这是儿童在幼儿园生活的时期,所以被称之为幼儿期,又由于这个年龄段是儿童正式进入小学之前的一个时期,因此也被称为学前期。

二、基本特征(一)游戏的作用与前面的年龄阶段相比,这时的儿童在身体的发育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很好地独立行走与跑跳,双手能较灵活地操纵物体,也能进行言语交流。

由于有了这些能力,儿童就迫切地希望参加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但他们又不可能真正地进入社会生活。

游戏形式的存在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二)形象性和不随意性幼儿还不能给出事物的抽象定义,而只能从表面特征和功能方面去认识事物,例如,他们不能给出花的定义,只知道花是美丽的;他们也能理解一些简单的数的概念和进行简单的计算,但必须有实物的支持。

他们还不能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其行为经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三)最初的个性倾向由于幼儿大脑的发展和言语的初步发展,其行为的自觉性也逐步发展起来了,这为儿童个人倾向的形成创造了最初的条件。

第二节幼儿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幼儿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水平已经接近成人,这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一、大脑的结构(一)脑重量的增加3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011克,相当于成人脑重的75%;而7岁儿童的脑重约为1280克,成人的脑重平均为1400克,可见幼儿的脑重已接近成人的脑重。

(二)大脑皮层结构复杂化大脑生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神经细胞大量增殖的结果,而是由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分支增多、长度伸长所导致。

幼儿的神经纤维继续增长,神经纤维继续髓鞘化,额叶面积在儿童5~7岁时增长速度又有明显加快。

(三)脑电波的变化关于儿童脑电波的研究表明,儿童大脑随年龄增长而发展,且不可逆的。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专升本知识汇总: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

第五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

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一、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1、婴儿的生理发展①大脑的髓鞘化程度是婴儿脑细胞成熟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脑电的变化常作为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③在婴儿脑的发展中速度最快的区域是脑干和中脑(与先天性反射和呼吸、消化排泄等有关)。

④个体身高增长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1岁左右(第二次高峰在初中阶段,即青春期)。

2、影响婴儿身体发育的因素①遗传②营养:母乳是婴儿早期最理想的食物。

③情绪健康:“非器质性发育迟滞症”,是一种机体发育紊乱症,通常在18个月左右大的婴儿中发生。

得这种病的婴儿身体消瘦,行为退缩,表情淡薄,对人、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母亲离开也没有表现出分离焦虑。

3、新生儿的反射行为①眨眼反射;②吮吸反射;③觅食反射;④游泳反射;⑤莫罗反射;⑥抓握反射;⑦强直性颈部反射;⑧行走反射;⑨巴宾斯基反射。

4、婴儿的动作发展⑴婴儿运动能力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大运动发展:即行走动作的发展;②精细运动发展:手运用技能的发展。

随意的抓握动作的发展前提是:五指的分化和手眼的协调。

⑵行走动作及手的动作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⑶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①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③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④婴儿动作发展由近及远。

⑷关于动作在婴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论和假说:①预先成熟论,认为动作是“预先成熟”的结果;后天运动经验在动作发展中只扮演最普通的支持者角色,只是加速或提前了心理发展,动作发展促进了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助长论者”。

②可能成熟论,认为机能的发展可以引发或转换出新的结构来;认为运动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必要前提,动作发展“诱导”心理的发展,故被称为“诱导论者”。

⑸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从心理的起源于发展来看,动作对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首先,个体心理的起源与动作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第二节-想象

▪ 标志: 1.独立性
▪ 不是在外界指导下进行,不是模仿、 受暗示性少

2.新颖性
▪ 记忆表象与知觉原型基本相同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幼儿创造想象的特点: ▪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可
以称为表露式创造。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 格说来还不是创造。 ▪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和原型(范例)只 是略有不同,或者在常见模式的基础上有一 点改造。可以说,既是模仿,但又不是完全 的模仿。 ▪ 3.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的表现在于:情节逐 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以及能够从不同中找出相似性。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具体表现如下:
01
OPTION
02
OPTION
03
OPTION
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2岁婴儿的想象,几乎完全重复感知过 的情景,只不过是在新的情景下的表现。
简单的相似联想
最初的想象是依靠事物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 的形象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第第二一节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3)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 1.提出一些不平常的问题上。 “萤火虫的尾巴上是不是有一个小电灯啊” 2.自编新故事 3.创造性的游戏活动 4.创造性的绘画活动
《快乐的挤奶工》
幼儿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的异同比较
困难。
第二一节 想学象前概儿述童想象的发展与培养
(2)学前儿童有意想象的发展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 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 儿会进行有目的性的想象,续编故事的 结尾。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有了一定的独立 性。他们开始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 价,即有意性增强,并日益丰富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   第一节 学前儿童的思维

例:
知道“花”、“草”、“树”,却不知“植物”; 知道自己是妈妈的“女儿”,不知“妈妈”也是“女儿”。
能理解“天黑暗了”;却不能理解“黑暗的旧社会”、“这人真
黑”。
精品课件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派生出幼儿思维的自我中心化、泛灵性、经验性、 表面性等特点。
自我中心化: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认识事物。 ------典型实验:皮亚杰的“三山实验”。
特点:
把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 确的或最佳的方案。
求同。
②发散思维: 含义:
特点
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 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求异。 (如:一题多解)
精品课件
3、根据思维创造性的不同:
①常规思维: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用现成的或惯用的方式 来解决问题。
②创造思维:用新异、独创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中班幼儿:已能在概括水平上指出某一些实物的比较突出的特征。
特别是功用上的特征。 (初涉内涵)
大班幼儿:开始能指出某一实物若干特征的综合,但还不能区分本质
和非本质特征。 (外延、内涵扩展)
精品课件
(3) 对数概念的初步掌握 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数量的动作感知阶段(2-3岁) 如:手口一致点数;基数和序数不能互换……
例二: 依靠路标 辩方位
精品课件
例三: 因A﹥B 且B﹥C 则A﹥C
(二)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和分类能力的发展
1.幼儿对概念的初步掌握
(1)幼儿概括的特点与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用词来表示:如:玩具、笔……
概念有内涵和外延。
幼儿概括能力的发展主要处于形象概括的水平,它有以下两个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五章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培养学前儿童记忆力的策略
听声做游戏
拍电报
3
看谁记得多
2
4
1 什么东西 不见了
5 不讲卫生
的毛毛
1.什么是记忆?记忆的种类有哪些? 2.与成人相比,婴幼儿的记忆有哪些特殊现象? 3.幼儿的记忆有什么特点? 4.试用有关知识分析本单元“案例导入”中甜甜 的记忆特点。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Thank You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二)记忆保持
1.记忆保持的时间延长 儿童最初出现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出现和发展稍晚。 2.记忆容量不断增加——记忆广度、记忆范围 A.记忆广度: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量。7+2 B.记忆范围:指记忆材料种类的增多,内容的丰富。 3.记忆内容的不断变化
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与幼儿的生理、心
理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

(1)幼儿大脑皮质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

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

(2) 幼儿知识经验比较贫乏,抽象思维不发

达,不能根据事物内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
行记忆。
(3) 幼儿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因此较
多地采用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方法。
2.婴儿记忆的发展
2~3个月的婴儿已经有了短时记忆, 3~4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对人与物的认识。 到5~6个月表现出明显的“认生”。1岁左右 出现“客体永久性”观念。
5~6个月的婴儿表现出明显的“认生”。对熟 悉的人愉快接近,对陌生的人则畏怯躲避,甚至惊 哭。
1岁半以后,言语的出现使婴儿记忆的发展具备如 下新特点:
三、学前儿童记忆的培养
案例导入
静夜思 甜甜背诵《静夜思》后不到 半天时间就想不起来了。反复记 忆几次,甜甜能成诵,但却解释 不出诗的意思。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件---5婴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婴儿的情绪表达
婴儿微笑是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第一阶段:自发微笑(0-5周),主 要是用嘴作怪相,可以是自发的笑 或反射性的笑, 第二阶段: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3-4周起),由外源性刺激引起的。 第三阶段: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 (5-6个月起),对熟悉人的脸和不 熟悉人的脸,作出不同的反应。

婴儿必须学会区分环境中不同的人。 婴儿必须获得了客体永久性的认知能力。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insworth 的陌 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依恋 的测量
5
1
2
3
4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A类型:
回避的(avoidant)。 这类儿童对母亲在 场 或不在场影响不大。 其接受陌生人的安慰 就像接受母亲的安慰 一样。实际上这类儿 童并未形成对人的依 恋,所以又称“无依 恋的儿童”。
四、依恋类型及其测量
B类型:
安全的(Securely attached)。这类儿童与母 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 具,对陌生人的反应比较积 极并不总是偎依在母亲身边。
气质分类的三种方案
Thomas和Chess(1977) 容易型 困难型
高度的适应、积极和缓和的情绪状态;接受挫折时很少有大吵大闹 缺少适应性,情绪强烈,通常是消极的
缓慢适应型 在新环境中不安、害羞,但逐渐变得越来越积极和适应
Buss和Plomin(1984) 情绪性 活动性 社会交往性 消极情绪性 控制性 外倾性
三、对依恋的解释
罗猴实验


早期剥夺 的罗猴有许多 异常行为:咬自己,蜷缩在 角落里,有许多刻板动作. 成年后仍不适应于社交, 性成熟时不能主动交配, 不会照顾自己的后代.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它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将重点介绍想象力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

一、想象力的定义想象力是指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产生和创造各种视觉、感官和情感的体验。

想象力包括了儿童的幻想、虚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幻想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想象力的发展过程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

以下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主要阶段:1.视觉意象阶段(2-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视觉图像,比如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或者一条鱼。

他们通常通过幻想游戏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情感意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角色和情节,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位超级英雄或者一位公主。

他们也会通过画画和故事书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3.故事意象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故事情节。

他们通过书写和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想象力和意图。

三、想象力的意义和影响想象力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下是想象力的主要意义和影响:1.认知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想象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观察、推理和分类的能力,以及创造和理解符号系统的能力。

2.语言发展: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故事情节,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

通过创造和讲述故事,儿童能够扩展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社交发展:想象力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发展心理学-5(情绪发展)

第三阶段:社会情绪
总结词
社会性、共情、道德感
详细描述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理解并体验更为复杂的情绪,如爱、感激、同情、敬畏等。这些情绪的产生和 发展与儿童的社会交往密切相关,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一阶段的情绪发展 对于儿童的社会适应和道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3
情绪发展与个体差异
02
情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情绪
总结词
无意识、原始、本能
详细描述
这一阶段主要是在婴儿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此时婴儿开始出现一些基本的情 绪反应,如快乐、悲伤、愤怒等,这些情绪是本能的、无意识的,与生俱来, 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反应。
第二阶段:自我意识情绪
总结词
有意识、认知、自我感知
详细描述
在这一阶段,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我价值,开始有了一些自我意识情 绪,如骄傲、羞耻、内疚等。这些情绪的出现标志着婴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过去的经历和记忆会影响个体对当前 情境的情绪反应,如创伤后应激反应 。
THA素
影响因素一:遗传与环境
遗传因素
基因对情绪反应和情绪稳定性有 一定影响,如内向或外向特质。
环境因素
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因素对 情绪发展有重要影响,如家庭氛 围、教育方式等。
影响因素二:生活事件与个人经验
生活事件
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过世、离婚等对 个体情绪产生深远影响。
个人经验
理论二
要点一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情绪发展受到环境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强调情 绪的社会化过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该理论认为,情绪的发展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新生 儿通过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情绪表达来学习如何表达自己 的情绪。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逐渐理解并适应不同的社 会文化环境,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适当的情绪。此外 ,该理论还强调亲密关系对情绪发展的重要性,认为与亲 人的互动经验会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和调节能力。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PPT34页)

发展心理学婴儿心理的发展(PPT34页)
(二)独立行走
意义 :活动具有主动性;扩大认知范围;增 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动作发展的训练
格塞尔提出“成熟—学习”理论。 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在成熟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和训练,才能有效而成功。 但是什么成熟程度最好呢? 实验表明:无论成熟早期,中期,晚期对 小儿进行训练都会成功,但是,成熟早期是学 习和训练的最佳期和关键期,效果最好;成熟 中期学习效果虽不如早期,但比晚期学习效果 好;成熟晚期效果较差。
第一节 婴儿动作的发展
一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4点) (一)动作发展是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与皮亚杰的理论相一致,婴儿运用已有的动 作模式和感知觉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没有动 作,心理就无从发展。 (二)动作是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通过动作的研究,可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 内容和水平.幼儿智能发育检查中大动作和精细 动作的发展是检查的重点。
特殊联结 6月-3岁 母亲:强烈依恋
阶段
陌生人:紧张、恐惧等
类型
特点
安全型
在 :积极探索,与母亲交往
(attachme nt security)
离开:苦恼、不安 回来:接近、平静
约2/3 不安全型
1.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 20—25%
在 :独自玩耍 离开:悲伤少、做自己的事 回来:不欢迎、无喜悦 2.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理论:语法是通过语言 获得装置获得的,语言获得过程是由普遍语法向 个别语法转变的过程.
3、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皮亚杰认为,语言源于认知,而认知起源于主 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语言源于主客体相 互作用。
(二)婴儿言语的发展 1、语音的发展:语音感知和发音 2、词汇的发展:内涵和外延的质量提高 3、句法的发展:单词,双词,电报句,完整的

发展心理学(第3版)05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3版)05发展心理学第五章-幼儿期的发展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年龄(岁)
性别认同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类型化行为
0-3
3-7 8-11 12-
出现区分男性女性的 能力,并不断提高。 准确地标定自己的性 别
出现一些性别刻板印象。
出现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 好。 出现对同性玩伴的偏好
性别图式过滤器
男孩应该玩 否
洋娃娃吗?
不理洋娃娃
我在考虑 性别问题?
性别突显 性过滤器
没有性别图式的
否 儿童:我是小强。

我喜欢洋娃 娃吗?
否 是
玩洋娃娃
兴趣过滤器
性别图式作用机制(Martin & Halverson, 1981)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
马晓辉、雷雳制ຫໍສະໝຸດ 马晓辉、雷雳制马晓辉、雷雳制
性别恒常性出现(认 在兴趣、活动和职业上的性 识到性别不会改变)。 别刻板印象变得非常僵硬。
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好变
得更强了 性别隔离进一步强化。
/
出现人格特征和成就领域的性 性别隔离继续强化。
别刻板印象。
男孩对性别类型化玩具和活动的偏
性别刻板印象变得不太僵硬。 好继续加强
性别认同更加明显, 反映了心理性别强化 的压力。
在青少年早期,对跨性别的言 在青少年早期,对性别类型化行为
行举止越来越难以容忍。
的遵从增加,反映了心理性别的强
在青少年后期,大多数方面的 化。
性别刻板印象变得更有灵活性。 性别隔离变得不再那么明显。
马晓辉、雷雳制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_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发展心理学第五章_婴儿期的认知发展

第五章婴儿期的认知发展1本章概要•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婴儿认知发展的研究–评价皮亚杰:支持与挑战•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理论–编码、存储和提取:信息加工的基础–婴儿期的记忆:他们一定记得这个……–智力的个体差异:这个婴儿比另一个聪明?•语言的根源–语言的基础:从声音到符号–语言发展的起源–和婴儿说话:婴儿指向言语中的语言2第一部分皮亚杰的认识发展理论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个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他人传达的事实–自身的感觉和知觉•皮亚杰关于婴儿获取知识的途径–行动= 知识–他提出的婴儿以有意义的方式,通过“做”来学习的观点仍未受到质疑(Piaget, 1952, 1962, 1983; Bullinger, 1997)4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发展的阶段论–所有的儿童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以固定的顺序经历四个阶段5阶段发展时期发展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婴儿通过用眼、耳、手和嘴作用于世界而进行“思考”,创造出解决感知运动问题的方法前运算阶段2—7岁学前儿童能够使用符号来表征事物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学龄儿童能够进行有逻辑地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2岁开始抽象思维使得青少年能够用一些并不指代具体事物的符号进行推理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当儿童的身体发展达到了某一水平,并接触了相关经验,儿童就会经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转变•知识和理解的质变•当能同时看到三个一样的“母亲”时,3个月的婴儿会和其中每一个“母亲”互动,而5个月的婴儿会感到非常不安(Bower, 1977)–婴儿开始建构有关世界的心理意识6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个体理解世界的基本建构方式是图式–图式(scheme):一种机能的组织模式,它随着发展过程而调整和变化•最初的图式:身体或感觉运动的行为•发展后的图式:反省性思维•图式和计算机软件相似,引导和决定了如何思考和处理外界的数据,如新的事件或客体(Achenbach, 1992; Rakison& Oakes, 2003)–图式发展的两大原则•同化(assimilation):人们根据当前的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来理解自身经验的过程•顺应(accommodation):改变已有的思维方式,以对遇到的新刺激或事件作出反应7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感觉运动阶段(sensorimotor stage):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早期阶段,又被分为六个亚阶段•不同的婴儿进入特定阶段的年龄差异很大–自身的成熟水平–所处的社会环境•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婴儿要经历过渡期:更渐进更稳定行为转变•行为某些方面反映了下一个更高阶段的特征•行为的其他方面仍然显现出当前阶段的特征8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1:简单反射–出生至第1个月–不同的先天反射是婴儿身体发展和认知生活的中心,决定了他与世界交互作用的性质•吮吸反射使婴儿吮吸放在嘴唇上的任何东西–有关物体的信息为进入下一个亚阶段奠定了基础–婴儿开始根据环境的需要来改变行为•他们对于奶嘴和勺子的张嘴情况是不同的9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2:最初的习惯和初级循环反应–第1至第4个月–婴儿开始将个别的行为协调成单一的、整合的活动•婴儿可能将抓握一个物体和吮吸这个物体结合起来–婴儿开始通过初级循环反应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自主地控制,引起了一些简单的运动习惯•吮吸拇指–婴儿开始通过初级循环反应建构新的图式•咂嘴10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3:次级循环反应–第4个月至第8个月–将他们的认知区域转移至身体以外的世界,并且开始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作用•婴儿反复地拨弄拨浪鼓,并且以不同的方式摇晃拨浪鼓以观察声音的变化•模仿他人发音11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4:次级循环反应的协调–第8个月至第12个月–婴儿开始采用更具计划性的方式引发事件,将几个图式协调起来生成解决问题的单一行为,即目标指向行为(goal-directed behavior)•婴儿会推开一个已经放好的玩具,使自己拿到另一个放在它下面、只露出一部分的玩具–他们开始预期即将发生的事件•婴儿通过噪音认识到就要喝完奶了,于是把奶瓶丢在一边(Piaget, 1952)12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他们理解了客体永存•客体永存(object permanence):即使看不到人和物体,也能意识到他们的存在•涉及没有生命的物体和人–对于社会依恋的发展可能是比较重要的•只是一种初步的理解–A非B搜索错误13感觉运动阶段:最早的认知发展•亚阶段5:三级循环反应–第12个月至第18个月–婴儿对有目的的行为进行改变,这将带来想要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有( )。[统考2010研]
A.由上到下B.由近及远C.由边缘到中心D.由粗大到精细
【答案】ABD
【解析】儿童动作发展的五大规律包括:①从整体性动作到分化性动作。②头尾规律:从上身到下身。③大小规律:从大肌肉到小肌肉。④近远规律:从躯干到四肢。⑤无有规律: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一的支配。
依恋是在婴儿与母亲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是否关心是最重要的方面。如果母亲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婴儿的信号,并能正确地理解,作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反应,婴儿就能发展对母亲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反之,则不能。
2.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北师大2003研,华南师大2003研]
答: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A.1~1.5岁B.1.5~2岁C.2~3岁D.2~5岁
【答案】B
【解析】婴儿在19~21个月时出现词语爆炸现象,在此后两个月内,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称为“电报句”。
二、多项选择题
1.依恋是婴儿最初的社会性情结,正确的说法是( )。[心理咨询师2003年8月三级]
A.依恋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标志B.婴儿依恋由特殊情感联结阶段,经无差别反应阶段,而后发展为有差别反应阶段C.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反抗型依恋是消极依恋D.婴儿在特殊情感联结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的依恋
【解析】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新生儿已具有听觉定向能力,并成为婴儿早期空间定向的主导形式。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吉布森和沃克通过视崖装置的实验发现,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三、名词解释
1.客体永久性[人民大学2006研,东北师大2005研,北师大2004研]
答:客体永久性是儿童感知觉发展时期中的重要概念。儿童对过去曾经接触或采取过行动的某一客体,当它不在面前时,知道该客体依然存在,并未消失。
A.大脑皮质增加B.大脑单侧化C.脑重的增加D.脑电的变化
【答案】D
14.儿童有笑的表情出现的时间大约在( )。
A.出生后1~2天B.出生后1~2周C.出生后3~4个月D.出生后4个月
【答案】A
【解析】婴儿出生就有笑的反应,但最初的笑是自发的,也称为内源性的笑。
15.婴儿说出的句子像发电报式的电报句的年龄阶段处于( )。
【答案】ABD
【解析】婴儿的视觉偏爱可说明婴儿可能生来就具有某种预定的程序——偏爱注视某些轮廓和图形。这些轮廓和图形承载的信息量较大,表明他们对所接触的外部事件具有选择性。
4.关于婴儿听觉能力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不能区别不同音高的声音B.对母亲的声音尤为偏爱C.婴儿偏爱轻松优美的音乐曲调D.初生婴儿没有听觉定位能力
8.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表现为( )。[2007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能将自己作为活动的主体来认识B.能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C.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D.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答案】B
【解析】18~24个月的婴儿,具有明确的客体我的认知,这一时期婴儿有了用语言标定自我的能力,具有了用适当人称代词(如我,你)称呼自己和他人。这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
12.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初步成熟的标志是( )。[2006年11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延迟满足B.延迟模仿C.认生D.对胎教音乐有反应
【答案】B
【解析】12个月以后的婴儿符号表象的出现,使婴儿词语逻辑记忆能力的产生成为可能,延迟模仿的出现标志着婴儿表象记忆和再现能力的初步成熟。
13.婴儿脑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 )。
2.根据弗洛伊德的发展理论,“恋母情结”出现的阶段是( )。[统考2008研]
A.口唇期B.肛门期C.潜伏期D.性器期
【答案】D
3.安斯沃斯(M.Ainsworth)等人研究婴儿依恋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 )。[统考2008研]A.习惯化与去习惯化B.视觉偏爱法C.陌生情境技术D.照镜子法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用陌生情境技术研究婴儿依恋,将婴儿的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三种。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视觉偏爱法是研究婴儿知觉的主要方法。照镜子法是研究婴儿自我所使用的方法。
7.2~4个月的婴儿见到熟人与陌生人都会微笑,这属于( )。[2008年5月心理咨询师二级]
A.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B.自发性微笑C.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D.反射性微笑
【答案】C
【解析】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4个月):这个时期引起婴儿微笑的刺激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他们对熟悉人与陌生人都可以报以微笑,是不加区分的;这时期的微笑已属于社会性微笑。
5.基本上能掌握母语全部发音的年龄是(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A.8个月B.1岁左右C.2岁左右D.3岁左右
【答案】D
【解析】3岁是婴儿言语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年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掌握1000个词左右,同时基本使用完整句。
6.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 )。[心理咨询师2008年11月二级]
B型(约占70%)为安全型,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婴儿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躁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去探索,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返回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婴儿很容易被安慰。
C型(约占10%)为反抗型,这个类型的婴儿表现出很高的分离焦虑。由于同母亲分离,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另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答案】BC
【解析】新生儿能区别不同音高的声音,初生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表现出最初步的视听协调活动能力。
5.关于婴儿知觉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婴儿对外界事物的方位知觉是以自身为中心进行定位的B.新生儿不具有听觉定向能力C.婴儿3岁时已能辨别上下方位D.6个月的婴儿已具有深度知觉
【答案】ACD
4.一个婴儿既寻求与母亲接触,又拒绝母亲的爱抚,其依恋类型是( )。[统考2007研]
A.安全型B.回避型C.反抗型D.迟缓型
【答案】C
【解析】安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根据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应,认为婴儿依恋存在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反抗型。其中,反抗型依恋婴儿的表现是:每当母亲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当母亲离开时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当母亲回来时,其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接触,当母亲亲近他,比如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时朝母亲这里看。所以,这种类型又常被称为“矛盾型依恋”。
二、简答题
1.简述母婴依恋的类型及特点。[北师大2003研,华中师大2000研](论述题)
依恋是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间最初的社会性联结。艾斯沃斯等通过“陌生情境”研究法,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A型(约占20%)为回避型,这个类型的婴儿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依恋一般可以分为安全依恋型、逃避型和矛盾型。其形成和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依恋期、依恋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
4.洛伦兹的“印刻”[中科院2003研]
答:洛伦兹的“印刻”是动物幼仔敏感期内对最初接触的刺激物具有较长久依恋、偏好和记忆的现象。这些刺激物包括它们的父母、人和任何其他物体,甚至它们生存的环境和环境中的声音、气味等。
A.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B.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C.父母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D.父母采用奖惩相结合的办法
【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B
【解析】针对婴儿的不同类型的气质特点,父母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的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对困难型婴儿,需要父母具有特别的热情、耐心和爱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烦躁,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才能使这些孩子健康地适应社会。对迟缓型婴儿教养的关键,在于让这些孩子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适应环境。家长不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多鼓励他们去尝试新经验。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东北师大2005研,华中师大2001、2004、2005研,中科院2003研]答:习惯化与去习惯化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婴儿认知研究的实验范式。习惯化是指由于刺激的重复的出现,儿童有机体就逐渐减少对它的反应强度的过程。这表现在注视时间的减少、心率降低、呼吸变缓和吸吮奶嘴频率的变化等。去习惯化是与习惯化相反的过程,是指习惯化发生后,一种新的刺激出现,又使有机体的反应恢复到一种较高的水平的现象。
A.直觉性与行动性B.形象性与行动性C.间接性与概括性D.预见性与计划性
【答案】C
【解析】婴儿直觉行动思维具有如下主要特点:①直观性和行动性。动作是思维的起点,动作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动作有某种交往功能。②间接性和概括性。能初步比较和区别物体的特性,遇到类似情境可以采用同样行动。③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④思维的狭隘性。思维活动仅限于同感知和动作联系的范围,思维内容具有狭隘性。⑤思维与语言开始联系,开始出现形象性特点。
2.婴儿神经系统的发展表现为( )。
A.脑重的增加B.脑结构的复杂化C.皮质兴奋还处于弥漫状态D.大脑单侧化
【答案】ABCD
【解析】婴儿的大脑从胚胎时开始发育,3岁时已经达到1011克,约占成人脑重的75%;初生婴儿的脑细胞已分化,大多数沟回都已出现,脑岛已被邻近脑叶掩盖,脑内基本感觉运动通路已髓鞘化(除白质外)。到2岁时,白质已基本髓鞘化,与灰质明显分开,脑结构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