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桃花源记》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总结
《桃花源记》中考阅读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诗人、文学家。
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便要还家“要”同“邀”,意思:邀请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新鲜美好今义:食物味道好古义: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今义:似乎,好像(2)仿佛若有光(3)豁然开朗古义:开阔敞亮今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4)阡陌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5)悉如外人古义:桃花源外面的人今义:指没有血缘关系的人(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①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对已婚男子的配偶的称呼,指妻子②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7)遂与外人间隔古义:隔绝不通音讯今义: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的距离(8)无论魏晋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9)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不值得,不必今义:不够,不充足3.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渔人甚异之异:惊异,诧异。
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01316N(2)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前:往前(3)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志:做记号4.重点实词(1)缘溪行缘:沿着,顺着(2)落英缤纷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平转(E)穷:尽号面(t)☆舍:舍掉01316(5)才通人才:仅仅只(6)土地平旷旷:宽广m号喜(∠)☆舍:房舍201B6俨然:整齐的样子国(8)属:类阡陌:田间小路相闻:可以互相听到鸡悉全都(10(11)悉如外人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12)黄发垂髫征,用来指老人: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13)问所从来,具答之具:详细咸:全,都(14)减来问讯讯:消息(15)送与外人间隔遂:于是叹惋:感叹惋惜(16)皆叹惋(1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去:离开01(20)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915留(19)此中人语云语:告诉道:说20136m扶:沿着、顺着(21)便扶向路向:先前的到(2)及郡下23)诣太守诣:拜访(24)欣然规往规:打算,计划未果:没有实现(25果:实现(26)寻病终寻:随即,不久(27)后遂无问津者问津:询问渡囗。
第9课 《桃花源记》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6.桃花源是如此地美好,可是自渔人离去,它却消失了。桃 花源真的存在吗?齐读最后两段。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后遂无问津者”,怎么就没人找了呢? 不存在。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1. 掌握省略句以及“皆、咸”“具、俱、并”等文言 虚词,认识“妻子、交通、无论、鲜美、绝境”等 古今异义词。 (重点)
2. 疏通文意,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 现手法。 (重点) (难点)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 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 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他在家境 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由于淡泊功名,为官 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所以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 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 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他到任时间不长就 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
离开桃花源
导思3.渔人离开桃 花源时,村民们是 如何表现的?
关键词: 美好理想
进入桃花源
导思2:渔人看到了怎 样的桃花源?
寻找桃花源
导思4.后来,人们 寻找桃 花源未果 说明了什么?
第一部分(①):
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②、③): 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见闻和感受。
第三部分(④、⑤): 渔人再访桃花源“不复得路”和刘子骥探 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桃花林美景?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景物描写富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 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神秘气氛, 也为下文描绘桃花源的美好生活图景做了铺垫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桃花源的?有什么用意?
桃花源的美好意境 ① 自然环境优美 ② 社会安定和平 ③ 百姓生活和乐
(三) 离开桃花源,探本心
学习任务:当我们徜徉在桃花源中流连忘返时,我听到这样一种 观点:桃花源根本不存在,它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你同意吗?小 组探究考证,考证桃花源是否存在,不存在,证据何在?
示例1:不存在,证据:(课文中句子)既然桃花源不存在,陶公为何 虚构这样一个社会?作者当时所处的东晋社会现实是士族、地主 把持朝政,社会黑暗。作者抑郁不得志,辞官归隐,于是创造了 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理想,但是由于时 代局限,是不能实现的。
处处志之( 名词做动词,做记号
)
未果,寻病终( 名词做动词,实现
)
3.详略得当,主题鲜明
本文开头、结尾写得极其简略,中间写得 详细具体,鲜明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作者写 此文的目的是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因而仅用 寥寥数语便点明了故事的背景和结果,而对进 入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描写得 极为详细。
主旨:本文以
为线索,描绘了一
个没有
,没有
,人人
,彼
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表达了作者对
《桃花源记》是一篇虚构作品,有着浓郁的主观理想色彩,可读 来却给人一种“逼真”的效果。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1)进出桃花源的路径,真切具体,似乎有迹可循。渔人离开的时 候,“处处志之”,所经所历也是真实可感。此外,渔人往来所坐的 交通工具——船,也是日常所见之物。这一切都是人间经历,没有任 何奇幻的仙界色彩,都使人感到真实。 (2)桃花源虽然美好,也是人间太平盛世的情景,而非仙界气象。 (3)文章首尾设计的两位人物,都似真实可信。开篇以一个捕鱼人 的经历为线索展开全文。开头的交代,时代、渔人的籍贯,都写得很 肯定,似乎真有其事;结尾的刘子骥是当时存在的一个真实人物,这 便更加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完整版)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下册语文背诵篇目《桃花源记》【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石潭记》【唐】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精品课件
[第1段评析]此段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时间、 经过和沿途所见的奇丽景色。语言准确精炼, 优美动听,仅“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八个 宇,就勾勒出一幅美丽的“桃花溪水行舟 图’,富有诗的意境。
[第2段评析]此段是全篇文章的中心。写渔人在桃花 源的所见、所闻以及和世外桃源的人接触交往的情 况。刻画细腻、语近旨远。先写桃花源的自然环境、 精神面貌,——和平安宁,怡然自乐;然后再写他 们和渔人的交往,风俗淳朴,平等相交。作者细致 描绘了桃花源里的情况,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让 人无限向往,增强了感染力。
第9课 桃花源记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注意古今异义现象;疏通文意,结 合时代背景理解文章内容。
2.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本文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3. 领会桃花源的“美”与桃花源人的“乐”,理解“世外桃
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理想。 4. 珍惜美好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异)
(1)
土地
↓
层
桃
自然风光 屋舍
(疑) 层
花 源
进入桃花源
柳暗花明又
桑竹 一村
↓
设 疑
记 (2——3)
劳作 (由远及近) (惊) 寄
社会风情 衣着
托
民风
↓
理
再寻桃花源 (4——5)
遣人随往—— 遂迷
子骥规往—— 未果
(迷) 想
神秘而可望不 可即
板书设计
发现
桃花源: 发现的时间、经过、景色 幽静美丽
①寻向所志(寻找,动词)
②未果,寻 (随即、不久,副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知识讲解
《桃花源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颗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人。
东晋著名诗人。
长于诗文词赋,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被称为“田园诗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桃花源诗》《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6】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兵连祸结的东晋末年,对现实极为不满。
他为了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曾经写了《桃花源诗<并序>》。
序中,他描绘了桃源的自然景象和社会风尚,记叙了桃花源诗的来历,情节引人入胜,语言简练,质朴自然,读来琅琅上口,后人把它看作独立的文章。
这就是《桃花源记》。
【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27】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落英: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2.缤纷:繁多的样子。
3.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4.规:计划。
5.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6.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7.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8.属:类。
9.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10.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
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2.具言:详细地说出。
13.叹惋:感叹、惋惜。
1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沿、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15.及郡下:到了郡城。
郡,指武陵郡。
16.诣.(yì):到。
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17.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重点虚词1.悉:全,都。
(悉.如外人)【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8】2.乃:竟然。
(见渔人,乃.大惊)3.咸:副词,全、都。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4.焉:兼词,这里相当于“于之”,即“从这里”。
(不复出焉.)5.既:已经。
(既.出,得其船)【高清课堂:寻找“桃花源”ppt12】通假字1. 要:通“邀”,邀请。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改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的。
三、文体知识“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叙事、描写、状物,也可抒情、议论、说明,通常的写法是寓情理于事、景、物之中,或借叙事、写景、状物而自然而然地抒情言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
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抱负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静和乐、自由公平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追求美妙生活的抱负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以下是我为大家细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课文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到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部编版八班级下册语文第9课《桃花源记》学问点一、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
自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第一位田园诗人。
辞赋以《归去来兮辞》最出名,有《陶渊明集》传世。
其诗文语言质朴、自然又颇为精练,具有独特风格。
二、故事背景本文大约写于公元421年,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繁,生灵涂炭。
其时陶渊明已归隐多年,对于战乱造成的苦难,有着深切的感受,但他无法转变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妙境界,以寄予自己的政治抱负。
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4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环节二:悟读课文,剖析作者意图。 1.结合背景,了解社会。
世外桃源的生活十分美好,那里有良田美池, 人们生活富足且怡然自乐。是不是桃花源外的世界 也如此?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结合社会背景,联 系课文作答。
3.自由诵读,熟读成诵。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文章以渔人进 出桃花源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外桃 源”。请同学们课后继续诵读,进一步理解桃 花源奇异之处,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 个美好的地方。
桃花源记 陶渊明
发现桃源 — 进入桃源— 访问桃源— 离开桃源—再寻桃源
渔人的行踪 为线索
见渔人,乃大惊( 连词,于是,就 )
乃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副词,竟然,居然 )
(3)文言句式 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倒装句: 问所从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问从所来”) 省略句: ①林尽水源[省略介词“于”,可补充为“林尽(于) 水源”] ②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新鲜 落花。一说, 美好 初开的花。 繁多的样子
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异,惊异,诧异。这 想要走到那片林子
里是对……感到诧异。 的尽头。穷,尽。 ①
【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 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 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 花纷纷。渔人对此非常诧异, 继续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 子的尽头。
27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
【暑期必背】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篇古诗文+译文(超全)001 桃花源记东晋·陶渊明【原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东晋太元(公元376-396)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捕鱼为生。
有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而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两岸的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其它树木,花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非常诧异。
他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
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
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
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
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
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老年人和小孩儿,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19张PPT)
全原 文文 注翻 释译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1)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7年)。(2)武陵:郡名,今武陵山区或湖南常德一带。(3)为业:把……作为职业, 以……为生。为,作为。(4)缘:顺着、沿着。(5)行:行走这里指划船。(6)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7)忽逢:忽然遇 到。逢,遇见。(8)夹岸:两岸。(9)杂:别的,其他的。(10)鲜美:鲜艳美丽。(11)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12) 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13)异之:以之为异,即对此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 诧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14)复:又,再。(15)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16)欲:想 要。(17)穷:尽,形容词用做动词,这里是“走到……的尽头”的意思。
桃花源记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 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73)既:已经。(74)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75)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 标记。志,动词,做标记。处处,到处。(76)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达。郡,太守所在地,指武陵郡。(77)诣(yì):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78)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79)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向,先 前。志,名词,标记。(80)遂:终于。(81)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82)高尚:品德高尚。(83)士:人士。(84) 也:表判断。(85)欣然:高兴的样子。(86)规:计划。(87)未果:没有实现。果,实现。(88)寻:随即,不久。(89)终:死亡。 (90)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91)津:渡口。
第9课《桃花源记》复习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例句】有闻而传之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代词,指“这,这些……”“那,那些……”
【例句】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做助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翻译为“的”
【例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记公式:主(名、代)+之+谓(动、形)
【例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之”做助词,宾语前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何陋之有
“之”做助词,定语后置标志词,不译
【例句】马之千里者
《桃花源记》中的文言文虚词
“之”做音节助词,一般与表时间词语连用,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之”做动词,译为“到,往”,助记公式:之+表地点名词
【例句】已而之细柳军
8 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里的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了他们的和平宁静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而不 得埋下了伏笔。
《桃花源记》文言文基础
• 通假字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同“邀”,邀请)
• 古今异义芳草鲜美( 新鲜美好源自)妻子邑人( 妻子儿女
)
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 作者如何描写桃花林的?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写桃林之美有两个作用: 其一,有了桃林的奇丽景色,才引起渔人的惊诧、好奇心,他才会“复前行,欲穷其林”,最终发现桃 花源。 其二,有关桃林的这些描写,颇具神秘色彩,已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从氛围上作 了铺垫。
• 《桃花源记》是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的化外世界。这个幻想中的桃源世界,对生活 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作者的简净笔 触,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桃花源的气氛,使文章更富有感染力。当然,这种理想的境界在当时现实 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过大同社会的构想,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
2024版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8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contents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文本解读与赏析•桃花源意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体现•艺术手法鉴赏与比较研究•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目录01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社会动荡陶渊明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
他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社会充满向往。
晚年归隐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晚年更名潜,别元元亮,晚年归隐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文学创新《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在文学上的创新之作,通过描写一个虚构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作背景03文学风格陶渊明的作品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善于运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情感。
01陶渊明(365-427)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之鼻祖”。
02代表作品除了《桃花源记》外,他的代表作品还有《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等。
作者简介及代表作品时代背景与文学地位时代背景东晋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陶渊明对现实深感失望,开始追求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文学地位《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代表中国田园文学的最高成就。
它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深刻的社会寓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世影响陶渊明的作品及思想对后世的文人墨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人都受到了他的启迪。
02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精巧的叙事结构文章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以及再寻桃花源四个部分,巧妙地组织起整个故事。
优美的自然环境描写作者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桃花源内的自然景色,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
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文章语言简练明快,不拖泥带水,同时又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01这句话描绘了桃花源内美丽的自然景色,既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也暗示了桃花源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共54张ppt)
试一试:你能找 到几个出自本文
的成语?
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
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 落英缤纷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 落。津:渡口
豁然开朗------豁然:形容开阔敞亮的样子。开朗: 开阔明亮。(总意):从狭隘幽暗一转而为开阔 明亮。今指一下子就明白了或指眼界一下子变开 阔。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 不复得 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末果,寻病终。后遂无 问津者。
22
1、缘溪行 2、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地方。
6、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古义: 不用说、更不用说 无论 今义:是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特殊句式:
a.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也”表判断。)
b.省略句: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
(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村民)问(之)所从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社会。
世外桃源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 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 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 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 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 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 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 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桃花在古文中的意象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 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 其家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
在本次《桃花源记》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并体会到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意境。通过这次教学,我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的部分,我发现以提问方式引入课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对于“世外桃源”的概念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显得有些拘谨,可能是因为对文言文的陌生感造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心理,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和解读文学作品,提出自己的观点;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词汇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课堂讨论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形成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本阅读与理解:《桃花源记》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特别是“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描绘,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分析课文,使学生理解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文学象征意义:文章中的“桃花源”不仅是现实中的理想之地,也具有象征意义,学生需要理解其深层含义。
举例解释:
-针对句式结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现代汉语与文言文的对比,辅以图表、示例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句式特点。
-对于文化背景的理解,教师可通过引入相关历史故事、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从而降低理解难度。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反映了作者对和谐生活的向往。它是文言文中的一篇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古代文人的理想追求具有重要意义。
新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桃花源记》ppt课件
再读要求: 能分析情节,进行形象思维 具体地想象出故事的发展过程 能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牢记所有重要语句 读出“讲故事”的味道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 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 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 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 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集体中,每个人或多 或少都有自己的难处或不足,我们应当懂得 体谅他人的心情与需要,学会关爱他人、互 帮互助。我希望我们生活的集体是一个充满 正能量的集体,每一个同学都是充满正能量的 人。
谢谢观看!
祝大家学习进步
发现桃林(1段) 进入桃源(2段) 访问桃源(3段) 离开桃源(4段) 寻找桃源(5段)
课文结构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九课《桃花源记》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
1.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深入阅读《桃花源记》,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2.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优美词汇和句式,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思维品质:分析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审视问题。
例: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豁然开朗”、“无人问津”等词汇,突破词汇运用的难点。
(3)思维品质培养: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问题,培养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例:针对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培养思维品质。
(4)实践与合作: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交流、协作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文化意识:了解东晋时期的社会背景,认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实践与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创意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准确理解《桃花源记》的文意,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桃花源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是否曾想象过一个没有烦恼、和谐美好的地方?”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第9课《桃花源记》教案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桃花源记》的背景和主题。这篇文章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篇寓言故事,表达了他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古代文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具体描述。通过分析“渔人”发现桃花源的过程,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个故事来反映现实社会的问题。
此外,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感教学难点和重点的把握至关重要。在讲解过程中,我特别注意对文章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强调,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核心知识。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还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做出更多创新,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这些知识点。
8.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桃花源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素养:通过学习《桃花源记》,增强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培养思维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文本,提高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发展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
-分析陶渊明运用想象、联想、象征等手法描绘理想世界的创作技巧。
举例解释:
-在讲解文章主题和结构时,强调陶渊明通过对桃花源的描绘,表达了对和谐社会和自然生活的向往,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在学习生僻字词时,通过实例演示和反复练习,确保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词汇的读音和书写。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隐含意义和象征手法,如“桃花源”的深层寓意。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和象征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象征手法,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曲折、隐蔽、幽深)
听课文范读,把握朗读节奏
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豁然( huò) 俨然(y ǎn ) 怡然( yi )
阡陌( qiānmò ) 邑人( yì ) 间隔( jiàn ) 垂髫( tiáo ) 语云( yù ) 平旷( kuàng ) 要( yāo)
缘( yuán ) 诣( yì) 遣(qiǎn )
米难 但 折以 由 腰施 于
当 时 社 会 动 荡 不 安 , 他 空 不有 为才 五智 却 展 。 他 曾 做 过 小 官 , 因 “
斗
时陶 颇渊 有明 壮, 志东 ,晋 博诗 学人 能。 文名 ,潜 任, 性字 不 元 羁 。亮 。 少
田园诗人: 开创田园诗一体,为古 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他被后人尊称为我国田园诗 的始祖——“百世田园之 祖” 。陶诗今存125首 ,多 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 饮酒诗 、田园诗和咏怀诗三 大类 。而田园诗数量最多, 成就最高。
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小序,诗和 序的内容是一致的,序又可以看成是 对诗的说明。因为序的语言清新自然, 想象新颖独特,后独立成篇,后人以 “记”为题成传世名篇。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 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 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 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 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 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于是、就
高兴地样子 计划
者。
渡口 探访、探寻
为什么 寻不到?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 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 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隐逸诗人: 41岁彻底辞官归田。 后世称誉:“千古隐逸之宗记》 《五柳先生传》等。 诗歌: 《归园田居》5首 《饮酒》20首 《杂诗》12首等。
题
解
桃 花 源 记
一般来说,“记”是古代一种
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 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 某些观点。 《桃花源记》是陶
今义: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平坦宽广 整齐的样子 肥沃 幽美 类 阡陌 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
田间小路 交错相通 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 怡然自乐。 老人 小孩 都 安适愉快的样子 都 像
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 所从来。 ( 村人 ) (渔人) 于是、就 详细 具答之。 ( 村人) 便要 (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今义:表 通“邀”,邀请 摆设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 云 先世避秦时 条件关系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听到 祖先 的关联词 都 打听消息自己 说 乱,率 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率领妻子儿女 同乡人 与世隔绝的地方 于是 外人间隔。问今是 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隔绝 现在 什么朝代 竟然 更不必说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 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 给 详细地说出 都 感叹、惋惜 邀请 到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 去。此中人语 云: 告诉 告辞离开 “不足 为外人道也。" 值得 对、向 说
1.翻译相关段落,积累文中 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 2.理清文章思路,尝试背诵。
林尽 ( 于 )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 完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仅 好像 起初 舍弃 、离开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形容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为宽阔明亮的样子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 “皆叹惋”?
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 惋;为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安定和平 的生活而叹惋.
刘子骥( jì ) 落英缤纷(bīn f
ēn)
郡下( jùn)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溪行,忘路之 作为 职业 沿 的 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 今义:(菜肴、 瓜果等)滋味好 溪水的两岸 几 遇到 别的 芳 草 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 之。 对……感 花 鲜嫩美丽 落花 繁多而 代眼 到诧异。 复前行,欲 穷其林。 错杂的 前的 样子 又 景象 想 走完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 (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
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 遣人随其往, 寻 向 所志,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
已经 找到 沿着 从前的
做标记
到
遂迷。不复得路。
立刻 派遣
寻找 先前 做的标记
终于、最终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
志向高洁的的隐士 这件事
然 问津
规 往。未 果,寻病终。后遂无
没有 实现 不久
世外桃源是什么意思?
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 而美好的地方。后借指不受外界影响 的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1.了解作者及文体,积累文 中重点文言字词的意义。 2.熟读课文,翻译相关段落。
” , 弃 官 回 乡 从 此 靖过 节起 先了 生田 ”园 。式 的
隐 居 生 活 。 后 人 称 其 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