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为政以德同步练习附答案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同步练习附答案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同步练习附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为政以德》部分,重在阐明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和施政方法。孔子主张把德治和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用教育和感化的方法来影响和引导人们去恶从善,以期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孔子反对法治和刑治,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强迫人们服从统治者的意志。孔子认为,“德”不仅可以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来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一生,就是向各国君王宣传道德政治的一生,是修身养性的一生,是周游列国、创办私学对老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生。他推行德政思想不遗余力,因为他知道,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德政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以政道: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适.卫适:____________________

(4)子曰:“庶.矣哉!”庶: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动词,去,到(4)人多,众多

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富矣,又何加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状语后置句)

(2)已经(让他们)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宾语前置句)

[要义探究]

3.第1段中,孔子以北极星作喻,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点拨: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把当政者比喻成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主动成为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当政者靠道德施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戴。

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如何评价?

点拨: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德礼”治国,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高度自觉之前,社会秩序仍需要“政刑”来维护,同时也需“德礼”的不断教育。这样,“政刑”和“德礼”兼而有之,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德礼”治国的理想境界。(言之成理即可)

5.第3段中,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什么?你怎么看待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

点拨: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正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民贫,也会为生计抛弃羞耻之心和善恶标准;只有先富而后教,“德礼”的施行才不会流于形式。(言之成理即可)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12.7)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突破词句]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①必.不得已而去必:__________________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__________________

(2)①民无信.不立信:__________________

②敬事而信.信:__________________

(3)①于.斯三者何先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__________________

(4)①使民以.时以:__________________

②道之以.政以: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②副词,一定,必然

(2)①名词,信任②动词,恪守信用(3)①介词,在②介词,对(4)①介词,按照

②介词,用,拿

[要义探究]

7.在“食、兵、信”三者中,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信”?

点拨:孔子在这里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策略,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百姓的信任。民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8.孔子为何主张治国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点拨:孔子的这一主张正是他“仁政”思想的体现,仁政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孔子认为统治者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做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不在农忙时节安排劳役。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这是统治者的职责。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突破词句]

9.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2)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1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达标 自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不亦说乎( ) (2)吾日三省吾身( ) (3)四十而不惑 (4)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5)学而不思则罔( ) (6)思而不学则殆( ) 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人不知而不愠( ) (2)四十而不惑( ) (3)学而不思则罔( ) (4)思而不学则殆 ( ) (5)逝者如斯夫( ) (6)吾日三省吾身( ) 3.翻译下面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探究 重点难点探究 (一)典型例题 探究点一:翻译句子 例题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注意“三”表示多数,“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答案: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 点拨:采用直译法逐字逐词翻译 探究点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例题2:怎样理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呢? 解析:此题主要检测对文章中关键句子的分析,要从句子的内容上分析。

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为“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也会有害。”此句是讲学习方法的,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要学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学有所成。 点拨:从“学”和“思”两方面分析。 (二)探究问题 问题一: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积累词语: (1)人不知而不愠愠: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说乎说:_________________ (3)吾日三省吾身省:_________________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________________ (5)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 (6)思而不学则殆殆:_____________________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_____________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_________________ (9)逝者如斯夫逝:_________________ (10)博学而笃志笃: 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再读课文,研讨问题。 3.课文主要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各体现在文中哪几章中?试举出例子加以说明。 4.课文主要涉及了哪几方面的人生道理?请分别加以概括。 问题三:背诵全文,积累成语。 5.总结归纳《论语》中出现的成语。 当堂达标训练. (一)基础达标 1.看拼音写汉字。 曲gōng( ) 四十而不huò( ) 学而不思则wǎng( ) 一dān( )食博学而dǔ( )志思而不学则dài ( ) 2.课文默写。 (1)吾日三省吾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饭疏食饮水(动词,吃饭) B.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C.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趣) 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喜欢,爱好) (二)精段阅读 阅读1—5章,回答下面问题。

论语选读:为政以德(重点版)

《为政以德》(重点版) 一、核心解读: 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概念,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孔子的德治思想围绕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为政者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如何正己修身的问题;二是如何管理庶民百姓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治人的问题。儒家认为,正己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大前提,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有了正己功夫,再将此外化扩展开去,用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感染他人,使其如坐春风,日有所进,欣悦而化,这就是为政之道。孔子的思想经孟子、荀子等后儒的系统发挥,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严密的治国方略和道德修养的阶梯,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政以德”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善、正身等。 二、名句填空: 1、子曰:“为政以德,,。”★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4、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 5、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必偃。” 6、自古皆有死,。 7、百姓足,百姓不足, 三、字词注音: 众星共.之(gǒng)道.之以政(dǎo)冉有仆.(pú)庶.矣哉(shù)千乘.之国(shèng)将伐颛臾 ..(zhuānyú)焉用彼相.(xiàng)相.夫子(xiàng)虎兕.(sì)出于柙.(xiá)毁于椟.中(dú)近于费.(bì)盍.彻乎(hé)南宫适.(kuò)羿.善射(yì)奡.荡舟(ào)禹稷.躬稼(jì) 三、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拱,环抱 (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导,训导 (3)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道=导,治理 2、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并作解释: (1)使民敬忠以劝.劝:努力,勤勉

语言学概论 第一章 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 一、语言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是人类社会的特征(特有财富)。 1、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所以不可能学会人类的语言。 2、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如叫喊、舞蹈等,即所谓的“动物语言”和人类语言有着本质的区别。 单位的明晰性结构的二层性 任意性开放性 传授性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二、语言是符号系统 1、什么是符号?它有哪些因素构成? 符号是一个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 符号包括了形式和内容(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形式和内容互相依存。 eg: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就是一种符号。 2、符号和征候的区分:符号和所标记的事物是具有约定性的(或者是由某些人规定,或者是社会习惯),而征候与它所标记的事物之间往往具有自然(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3、符号的分类: 象征(有一定的含义,有一定的理据) 狭义的符号(没有理据,任意约定的) 4、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语言是由语音和意义两个方面统一构成。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 注:具体来说语言中的词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类是“哈哈” “啊”等叹词,它们可以说是人类感情的本能的反应,可以归入征候。 一类是“哗啦” “汪汪”等拟声词,用事物所发出的声音来记录事物本身,和事物间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同一种事物的声音在不同的语言中往往有着不同的记录,也体现了它的社会约定性,可以归入象征。 剩下的语言中绝大多数的词,它们的音和义之间关系完全是社会约定俗称的,没有任何理据可言,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狭义的符号。 5、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 任意性和线条性是语言符号的两个最基本的特点。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音义关系是由社会约定的,用什么样的“音”去表达什么样的“义”人们说不出什么道理,完全由社会约定,这种音义关系又叫约定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就语言创制时来说的,语言符号一旦形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执行就具有强制性,因而也就表现为一定的稳固性(可变性)。——民族性;——时代性 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是指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排列只能成一条线,线条性限制了语言在组合时的空间位置。 语言符号组合时的线条性和层次性结合起来理解。 6、语言符号的系统性? 语言里的符号不是互不相干的一盘散沙,而是成系统的。语言符号的系统性集中体现在符号的组合和聚合关系之中。 组合关系是指符号和符号互相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规则的,有选择的。 聚合关系指在某一环节上具有相同作用的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处于相同聚合群的语言单位,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互相可以替换。 三、语言的功能 1、语言的社会功能。 2、语言的思维功能。 四、语言和说话 说话由三部分组成: 1、张口说话的动作(言语动作); 2、说话所用的那套代码(语言); 3、说出来的话(言语作品) 语言并不等同于说话,语言是说话的一部分。 五、语言存在的方式 语言是一套单位和规则,这些单位和规则是社会的现实,是不依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论语》同步练习

《论语》同步练习 (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 ) 不亦说乎( ) 不愠( ) 三省( ) 罔( ) 殆( ) 2.填空:

《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 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新:)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 ⑸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 ⑹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识:) ⑺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4.原文填空: ⑴,不亦说乎? ⑵,可以为师矣。 ⑶学而不思则罔,。 ⑷子曰:“ ,是以谓之‘文’也。” 5.摘出出自《论语》十则中现在常用的成语。 6.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选读》主题1 第1课 为政以德

第一课为政以德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西周政治家。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论语练习题

10、《论语》十则练习课 授时: 总课时数: 一、基础驿站 1. 给下列字准确注音。 愠() 罔() 凋() 恕() 2.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 为人谋而不忠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见贤思齐焉 吾与点也 殆( 勿 ( 诲 ( 施 ( (5) 3. 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不亦说乎 (2) 诲女知之乎 (3) 不知为不知,是 富而可求也 知也 4. 下列对课文句子翻译错误的有一项是(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 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 A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识。) C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几个人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里面。 ) (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 D 、“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 ) 5.文学常识填空。 (1 )《论语》是 ________________ 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传弟子编辑而成。 (2)孔子,名 _____________ ,字 的 ______________ 家、 _______________ 家、 《论语》始终如一地贯穿了他的这一思想。 二、综合园地 选择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 )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出主意。忠,尽心。)B 、传不习 乎 (习,复习)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自省即省自,检查自己)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恕,宽恕) 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 ) 不亦说乎 B 、诲女知之乎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 、觉见卧闻,俱用精神。 家经典著作之一,属于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书,共 _体散文,是记 O 它由孔子的弟子和 ____ 时 __________ 国人,我国古代伟大 家。孔子学说的核心思想是 6、 A 7. A C 8.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论语〉十则》中流传至今的成语有: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 、— (2) 体现孔子用于实践的思想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9.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孔子很注重学习,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语言与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与语言学 人类对于语言的研究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至今对于语言的定义以及语言的起源仍时 有争议。语言教学和语言作为外语教学也不是近期才有的事, 如何将语言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也是随着语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外语教学要求的不断强烈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语言本身的研究, 经历了语文学、对比语言学、描写语言学、解释语言学、语篇和会话研究等几个大的阶段, 这些理论有些应用于外语教学, 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也有些应用于其他方面(如计算机和人工智能) 造福于人类。在外语教学的历史长河中, 不论是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 还是本世纪变化多样的听说法、视听法、功能法和交际法, 无一不体现了各个阶段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程度。因此, 对于语言的认识、对于语言学基本知识的了解与外语教学的研究有着直接的联系。本章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 对于语言、语言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和外语教学之间的联系做一简要的介绍与分析, 以期达到纵观全局的效果。 第一节语言学是科学 一、什么是语言学? 关于语言学的定义, 公认的、简明扼要的定义是:语言学是科学地研究语言的学问。那么, 什么是语言?怎样地研究算是科学?需要进一步的界定。本节先简单探讨科学的问题, 下节着重讨论语言的定义。 二、科学的含义 1. 广义的科学和狭义的科学 说语言学是科学, 可以有两层意思。广义地说, 我们可以认为不论研究语言的普遍规律, 还是研究某一特定语言的特点, 都是一门学问, 都是要在掌握大量语言素材和语言事实的基 础上建立某种语言理论的学问。狭义地说, “语言学是科学” 的说法特指语言学家对待语言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而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研究语言正是20世纪语言学的突出特征。 2. 科学的方法 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言, 是指运用可以公开交流和描述的方法处理口头的或书面的语 言材料, 并依据可以陈述的原则和可以形式化的理论进行证明(Robins, 1989)。这样做的目的是, 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分析, 找出语言的规律和规则, 从无限的语言现象中归纳出语言的一般规则。在此意义上的语言科学, 应有以下3个武器作为保证: 1) 穷尽性(exhaustiveness)。指对有关材料要有足够的分析。 2) 一致性(consistency)。指结论各部分之间不能互相矛盾。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总结练习及答案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共二十篇。与、、并称“四书”。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字,时期人,春秋末期的、、,思想的创始人。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不愠.()三省.吾身() 传.不习乎()不惑.()不逾矩 ..()()不思则罔.()不学则殆.() 一箪.食()曲肱 ..而枕.()()()好.之者()笃.志() 三、解释加点词语 1. 学而时习.之()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不亦君子 ..吾身()()..乎() 5.吾日三省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传不习.乎() 8.三十而立.()9.四十不惑.()10.不逾矩.()()11.温故.而知新.()()12.学而不思则罔.() 13.思而不学则殆.()14.可以 ..为师矣()()()15.人不堪.其忧()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18.饭疏食饮水 .....()()() 19. 曲肱而枕之 .....()()20.不义.而富且贵() 21.于.我如浮云()22.三人 ..行必有我师焉()()23.择其善.者而从之()24子在川.上曰()25..逝.者如斯夫()()26.不舍昼.夜() 27.三军可夺帅也()28..匹夫 ..不可夺志也() 29.博学而笃.志()30.切问而近思()() 四、通假字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意思是 五、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时,古义:;今义:。习,古义:;今义:)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今义:。三,古义:,今义:)

语言与文化论文

语言与文化论文: 论文化语言学中的语言与文化 摘要:要正确理解文化语言学的学科性质,就必须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本文从揭示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入手,阐明了文化语言学的人文价值,指出了我国文化语言学研究的意义以及促进汉语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文化语言学语言文化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语言学界兴起了一股文化语言学思潮,截至1998年全国发表的与文化语言学有关的文章共约上千篇,出版专著和论文集约七八十种,大部分属于对语言文化问题的具体研究,涉及词汇文化礼俗文化、汉字文化、语音文化、修辞文化、语法文化、交际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第二语言教学的文化差异与文化对比等方面。其涉及范围之广泛,影响程度之深刻,发展势头之猛烈,在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确是罕见的。 申小龙多次强调,文化语言学不是语言学分支学科,也不是边缘学科,文化语言学就是语言学,是本体学科[1] 。张公瑾认为:“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文化性质和文化价值的一个综合性的语言学科。文化性质指语言本身就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价值指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体现文化和认识文化的一个信息系统。”又说:“文化语言学的对象也不是语言和文化两者,而是作为文化符码的语言本身这也决定了文化语言学只能是一门语言学科。”[2]要了解语言

与文化的关系,,首先就要了解什么是文化,然后再进一步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的概念 关于文化,历来是众说纷纭,各持一面的。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曾给文化下过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个人所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惯。”这个定义强调的精神方面的文化,是一般文化人类学家所持的观点。当代美国人类学家艾尔弗·克罗伯也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其核心是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我国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对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就是生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产生出来的物质生活方式,如衣食住行,便是物质文化;由社会的生产关系所反映出来的意识形态,如法律、政治、艺术、哲学,便叫精神文化。”[3]全世界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学者们莫衷一是。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定义:“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对于文化的理解,是与社会和人类学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人类对文化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密切,也许可以用“水乳交融”来形容。虽然我们可以从话语中切分出词和句子,但并不可能把语言从文化的整体中

青岛二中2019-2020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论语》十二章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君子食无. 求饱 “无”同“ ”, 。 2.知. 者不惑 ~ “知”同“ ”,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焉{ ①见贤思齐焉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其{ ①其“恕”乎 ②请问其目 ③吾其还也 ④君知其难也 ⑤其一犬坐于前 3.而{ ①人而不仁 ②任重而道远 ③死而后已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⑤夜缒而出 " 4.之{ ①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②子犯请击之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④辍耕之垄上 5.如{ ①如礼何 ②沛公起如厕 ③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④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⑤宗庙之事,如会同

6.兴{ ①《诗》可以兴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一日.. 克己复礼 : 古义: 。 今义:一天;有一天。 2.文质彬彬,然后.. 君子 古义: 。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 3.《诗》可以.. 兴,可以观 古义: 。 今义: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表示值得。 4.小子.. 何莫学夫《诗》 古义: 。 …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就有道而正. 焉 2.见贤.思齐. 焉 ~ 3.见不贤而内. 自省也

4.君子食.无求饱 > 5.譬如平.地 6.请事.斯语矣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 1.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句式: 译 文: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句式: 。 译 文: 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句式: 译 文:

《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春》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道家经典著作之一。 B.《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现代诗人、散文家。代表作品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等。 C. 《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由南朝宋刘义庆召集一批文人共同编撰。是一部记述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的书。D.《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2. 依次填入下列文段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顶是( )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它生长着。,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①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②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③春天像健壮的青年④春天像小姑娘 A. ②④③① B. ③④①② C. ④②③① D. ②①④③ 3. 对《春》的结尾的三个比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个比喻是表现春天是生命的开始,一切都是新的,给人以希望. B. 第二个比喻是描写春天给人带来美的想象力. C. 第三个比喻是强调春天蕴藏着无限的创造力. D. 这三个比喻生动地提示了春天的个性:“新”“美”“力”,热情洋溢的赞美了春天,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热烈追求. 4. 下列句子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文学家,诗人泰戈尔,其作品《吉檀加利》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B. 《绿色蝈蝈》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他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精力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来,写成了《昆虫记》. C. 《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舍予,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品有《骆驼样子》.《背影》.《踪迹》. D.《河中石兽》的作者是纪昀,字晓岚,晚年自号石云.其代表作品《阅微草堂笔记》为清朝的短篇志怪小说. 5.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春》的作者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语文教育家。 B. 《我的老师》选自《我生活的故事》,作者是法国作家、教育家海伦?凯勒。C.《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儒家经典之一。D.《登飞来峰》是作者王安石青年时代的作品,抒发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雄心

论语题库带答案

《论语》:学而、述而、子路、为政、里仁 一、上下句背诵 一、《学而》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若圣与仁德,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五、《子路》 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徙。”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以时按时。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省: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考虑 5.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6. 就有道而正焉就:走向,接近 7. 学而不思则罔罔:罔然无所得 8.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语言学概论——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第一节语言的性质和功能 一语言与言语 (一)语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用于交际和思维的最重要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人类语言与动物“语言”(交际)有着本质区别: 1.人类语言的功能开放性。 2.人类语言的构造灵巧性。 3.人类语言的习得性。 4.人类语言的易境性。 (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广义的语言包括语言系统、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狭义的语言只指语言系统,而言语则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 语言是存在于全社团成员大脑里的相对完整的抽象符号系统;言语是个人在特定语境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语言与言语既有一系列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主要区别在于:

1.语言是抽象的,言语是具体(物质)的。 2.语言是社会(全民)的,言语是个人的。 3.语言是现成的,言语是临时的。 4.语言是有限的,言语是无限的。 5.语言是稳定的,言语是多变的。 6.语言是后时的,言语是先时的。 语言与言语又有密切联系,二者互相依存:一方面,语言来自言语,依存于言语。语言系统是从言语中抽象概括出来的。没有言语,就没有语言。另一方面,语言又制约着言语,指导人们的言语实践。语言系统一旦形成,又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依据。 二语言的性质 (一)语言的符号性 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意义)。 符号都具有任意性和约定性。 任意性是指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符号最根本的属性。 约定性是中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约定的,

一旦约定人们就要遵守这种社会共同的约定。 (二).语言的系统性 所谓系统,是指由若干互相联系的元素构成的整体。所谓系统性,就是指系统元素之间的联系性。 (三).语言的社会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 首先,从音义结合的关系看,语言具有社会性。语言符号中的音义结合是任意性的,是由社会“约定俗成”的。 其次,从语言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看,语言具有社会性。 一方面语言依存于社会,语言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并随社会消亡而消亡。另一方面,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也受到语言的制约。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不能没有语言。 (四)语言的线条性 (五)语言的层级性 (六)语言的民族性 三语言的功能 (一)语言的社会功能 语言的社会功能主要有交际功能和标志功能。 1.语言的交际功能 语言与社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人类社会不能没有语言,因为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社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附答案

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附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lún) 不亦说.乎(yuè) 人不知而不愠.(yùn) 三省.吾身(xǐng)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之(ɡōnɡ) 博学而笃.志(dǔ)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时:按时 (2)人不知而不愠.愠:生气,恼怒 (3)吾日三省.吾身省:自我检查、反省 而不忠.乎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4)为.人谋 ..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诚信 (6)传.不习乎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8)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 (9)五十而知天命.命:命令 逾:越过矩:法度 (10)不逾矩 .. (11)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2)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13)人不堪.其忧堪:能忍受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爱,爱好 (1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快乐 (16)饭.疏食,饮水饭:吃 (17)择其善者 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

(18)子在川.上曰川:河流 (19)逝.者如斯夫逝:往、离去 (20)三军可夺.帅也夺:改变 (21)博学而笃.志笃:坚定 (22)切.问而近思切:恳切 (23)仁.在其中矣仁:仁德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时习之. C.下车引之.D.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解析:A、B、C三项均为代词,D项是动词,到。)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的弱点,教导他学习应该常。 温故知新 ....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 .... 。 D.遇事必详加考虑,而后与人商议,择善而从 .... (解析:C.“逝者如斯”形容时光、事情的消逝如同河水流去般迅速。用于此处属望文生义。)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2020高中语文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含解析)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课时跟踪检测(一) 为政以德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格调 B.子适卫,冉有仆.仆:倒在地上 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 D.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攻:攻打 解析:选C A项,格:至,来。这里指内心归依,心悦诚服。B项,仆:驾驭车马,赶车。D项,攻:批判,指责。 2.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释含义。 (1)曰:“富.之。”富: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斯三者何先.先: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来.之,则安之来: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善: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使动用法,使……富裕(2)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面,先做(3)使动用法,使……来(4)形容词作名词,守道义的人,优秀的人 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于.斯三者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冉有、季路见于.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虎兕出于.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季氏富于.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介词,在(2)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可不译(3)介词,对(4)介词,从(5)介词,比(6)介词,向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则修文德以来之.②临之.以庄 B.①有耻且.格②且.尔言过矣 C.①固而.近于费②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D.①既富矣,又何加焉.②子为政,焉.用杀 解析:选A A项,均为代词,指人;B项,连词,表递进,而且/连词,表并列,并且;C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连词,表修饰关系;D项,疑问语气词,呢/疑问代词,哪里。 5.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事实

27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事实 徐烈炯 在理论与事实之间存在着一种叫做张力的东西,这种东西正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 力,这在一般科学领域是这样,在语言科学研究中也是如此。认真思索一下如何在语 言学科学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缓解语言理论和语言事实之间的张力,在两者之间 寻求平衡,对当前我国语言学界来说,应该说已经成了件非得下力气谈论谈论不可的 事了。在我们的语言学界里似乎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可称为 唯理论 ,表现为片面 追求理论创新或者齐整,不愿花力气发掘事实,唯恐理论被推翻,在进行理论建树时, 对明明同理论相悖的反例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另有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可称为 唯实 论 ,表现为对理论不屑一顾,认为搞理论是雕虫小技,唯有拿出事实才过硬。本文想 通过围绕着 自己 这个小小的反身代词研究中所发生过的讨论,探讨以下如何正视 和解决语言学理论和语言事实间的张力问题,尤其是语言学理论在认识和发现语言 事实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语言学研究方法语言事实与语言理论自己反身代词 1.应当怎样看待语言学理论与语言事实的关系? 在当前中国语言学界,这的确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问题。对两者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已经不容易,在两者之间谋取平衡,更加难做到。所谓平衡,是指整个语言学界宏观上既发展理论又发现事实,宏观平衡。每个从事研究的个人当然可以根据个人兴趣有所侧重。一种不好的倾向是片面追求理论创新或者齐整,不愿花力气发掘事实,唯恐理论被推翻,对已经发现的反例视而不见,不予尊重。另一种不好的倾向是不掌握理论又不愿意去学,妄说搞理论是雕虫小技,唯有拿出事实才过硬。这两重倾向都应该反对。 先有理论还是先有事实?有人会不加思索地说:当然先有事实,理论只能在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这是哲学上的归纳法。这种方法论在不少语言学家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认为收集事实比建立理论重要,没有事实就没有理论。其实事实并不那么简单。回顾当代科学发展,可以看到当科学家提出光的性质、物质构造、遗传基因等等假说之后,才发现了许许多多原来不知道的事实。任何一门学科中的所谓事实,都不仅仅是指人人可以耳闻目睹的现象。 一千年以前,人与人之间当然也存在着基因的差别,但是在遗传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前,这种差别是不可能为人们所发现的。人与人之间除了肤色、血液类型、基因等差别外,一定还有其他区别,不过在目前的理论水平上,有些事实暂时还没有发现而已。对事实的描述几乎可以是无穷无尽的,而哪些事实有价值,往往取决于理论。这些都是科学哲学上的浅显道理,科学家都是知道的,语言学家也应该接受。这里不多谈科学哲学,只举一个具体例子来展示近十多年来如何通过语言学理论研究发现了许许多多本来不知道的汉语事实,目的是想说明有些语言学理论虽然起源于对外国语言中某些现象的观察,最终却可以深化对汉语事实的认识。 2.不妨举个例子说说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专题11《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含答案)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学而不思则罔.(______)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三省.吾身(______)传.不习乎(______) 不逾.矩(______)一箪.食(______)好.之者(______) 曲肱.而枕之(______)博学而笃.志(______)逝者如斯夫.(______) 【答案】(1). yùn (2). wǎng (3). dài (4). yuè (5). xǐng (6). chuán (7). yú (8). dān (9). hào (10). gōng (11). dǔ (12). fú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有朋自.远方来 (3)人不知而不愠. (4)思而不学则殆. (5)吾日三省.吾身 (6)学而不思则罔.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9)博学而笃.志 【答案】(1)按时。同“悦”,愉快。(2)从。(3)生气,恼怒。(4)疑惑。(5)自我检查、反省。(6)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7)越过。(8)喜爱,爱好。(9)坚定。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说.”在这里指: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8现代汉语与语言学理论试题及回答(updated)(精)

现代汉语和语言学理论: 题型:填空,选择,判断正误,分析,简答,论述;第二部分有名词解释.基本在书本范 围内. 填空: 根据描述写出辅音,分析老虎是派生,分析一个短语内部的语素和词的数目 选择: 齐齿呼,短语的多义还是歧义什么的分析 辨析至于,关于,对于 都是介词,“至于”表示另提一事。“对于”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指(1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状语;(2引进某种事物的关系者,组成介宾作定语,后面要加“的”或在“是……的”式中做谓语。 注意:表关涉,用“关于”不用“对于”,指出对象,用“对于”不用“关于”,兼有两种情况时可以互用;“关于”有提示性质,用“关于”组成的介宾,可以单独作标题,用“对于”组成的介宾,只有跟名词组成偏正短语才能作标题,如对于政策的认识。“关于”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只用在主语前,“对于……”作状语,则可用在主语前,也用主语后。 另外,至于可以做动词,比如:不至于吧? 要注意异同分开来写,列出一二三,最好举个典型的例子。 好看,美丽,漂亮 同为形容人美貌的形容词,但“好看”为口语词,“美丽”亦可形容事物、风景等,相当于英语中的“beautiful”。“漂亮”多形容女性,相当于英语中的“pretty”。“好看”也有“使人难堪”之意,如“要人的好看”;“漂亮”有“出色”之意,如“打了一个漂亮仗”。

总结得不错。 分析歧义短语,不适当地节食有害健康. 属于句法歧义:分段不明确 a 不适当地节食有害健康表示有肥胖症等需要节食,否则有害健康 b 不适当地节食有害健康表示减肥时节食方法不当,有害健康 论述是2选1,分别是1为什么说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 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英语是主语突出的语言。汉语中的主谓句是句子的典型。语法学家对主语有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主语对谓语动词而言。二是认为主语指陈述的对象。三是认为主语指话题(topic。话题是个广泛的概念,凡是句子叙述的起点,几乎都可以看做话题。 根据谓语的结构,主谓句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主谓谓语句。尤其是主谓谓语句更是体现了汉语是主题突出的语言,如“老王,我昨天还见到他。”,就是在以“老王”为主题论述的。 最好找找期刊网的论文再写得丰富深入些 2根据汉字的特点,论述对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影响 (一汉字是表意性质的文字 与用字母把语言的语素或音节直接地显示出来的表音文字不同。占汉字极大比重的形声字的形旁在字义的类属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汉字记录语言里具有不同意义的同音词(或同音语素时也力求在字的形体上表现出它们的区别,同音异义词的字形也各不相同 (二汉字字形记录的语音单位是音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