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选读为政以德同步练习附答案
为政以德 学案 答案
为政以德 同步练习 答案
1-9:B、D、C、D、B、B、B、C
为政以德 学案 答案
1、既来之,则安之: 把远人招来之后,又要使他们安定下来 现在指:既然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三家 分割。孔子哀叹国家的没落。分崩,破裂。离析, 散开。后用以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不可收 拾。 3、大动干戈 发动战争。干戈,泛指武器,比喻战争。 现在多比喻兴师动众或大张声势地做事。 4、祸起萧墙:指祸患起于内部。
节约百姓的劳动成果才是真正爱 6、节用爱人: 百姓
风吹过的时候,草就倒伏。 7、风行草偃: 旧时比喻用仁德感化,人们自然 心悦诚服。风行,风吹过。偃, 倒伏。
8、化若偃草: 形容教育或感化的力量很大, 如风过草倒一般。偃草,草被 风吹倒。
• 三 1、富民、教民、正己、举贤 2、孔子的“百姓观”: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 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要“足 民”,藏富于民。 3(1)季康子的治国理念: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的治国理念:以德治国(德治) (2)比喻。(1分)统治者是百姓效仿和学习的 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教化的对象。 (1分)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 模范,并且还要主要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 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形成良好的 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
论语为政篇考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强调了领导者应以_________为根本。
2. 《论语》中“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___的重视。
3.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意味着君子应具备_________的能力和素质。
4. 在《论语》中,孔子提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其中“周”指的是_________,而“比”则指的是_________。
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_________的看法。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是什么?A. 法律B. 武力C. 德行D. 金钱答案:C2. 《论语》中提到“君子不器”,这表明君子应该:A. 只专注于一种技艺B. 只做自己擅长的事情C. 不应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D. 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答案:C3.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以德报怨”,他主张应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怨恨?A. 以怨报怨B. 以德报怨C. 以直报怨D. 以德报德答案:C4. 孔子认为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民众?A. 严厉对待B. 随意使用C. 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D. 忽视他们的需求答案:C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君子周而不比”,这里的“周”和“比”分别指什么?A. 周:团结,比:分裂B. 周:分裂,比:团结C. 周:包容,比:排斥D. 周:排斥,比:包容答案: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的含义。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为政以德”是指领导者在治理国家时,应以道德为根本,通过自身的德行来影响和引导民众,从而达到治理的效果。
2. 孔子如何看待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答案: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君子不局限于一种角色或技能,他们具有包容性,能够广泛地团结和影响他人,而小人则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排斥他人,缺乏包容性。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
《论语》选读之《为政以德》同步练习《<论语>选读》课课练 01为政以德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二、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四、写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并作口头翻译五、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为.政以德何以伐为. B.既.富矣,又何加焉既.来之,则安之C.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敬事而信.D.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居其所.(位置)而众星共之庶.(众多)矣哉!B.使.(让)民以时则将焉用彼相.(宰相)矣C.小子鸣鼓而攻.(攻打)之可也有若对曰:“盍. (何不) 彻乎”D.如杀无道,以就.(亲近)有道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导)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于斯三者.何先②丘也闻有国有家者.③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④吾二臣者.皆不欲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如杀无道,以.就有道②使民以.时③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④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5.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道之以.政②则修文德以.来之③是社稷之臣也.④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A.①②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同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C.子欲善而.民善矣 D.禹稷躬稼而.有天下7.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如之何其.彻也 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C.俱不得其.死然 D.其.身不正,虽令不从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论语选读练习与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论语>选读》高考复习一、为政以德1、子适卫,冉有仆(1)。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2)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2、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就以上两章内容,说说孔子治国的基本思想及局限性何在3、孔子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你如何评价这个观点4、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你怎样理解孔子的“均无贫”?二、克己复礼5、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正名”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先正名,理由是什么6、在孔子看来,礼和仁是什么关系试结合课文有关章节,谈谈你的理解。
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12)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
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28 )请结合以上文字,说说孔子所说的孝与礼的关系,并作简要评价。
《论语》同步练习答案
《论语》同步练习答案为政以德答案:一、语基:1、D2、D(A项绵里藏针、微言大义,B项斜晖、长年累月。
C 项不力)3、A(B无时无刻要与否定词连用。
C热情与蔚然成风不搭配。
D不忍卒读:不忍心读完,形容文章的“悲”。
不可用于形容文章写得不好)4、D(A项,成分残缺,可在“成为”和“现代”之间添加“具有”;B项,语意不明,应将“切勿”调到“携带”之前;C项,语序不当,应将“不仅是”“更是”后面的内容调换)二、课内(一)选择题参考答案1.答案选B.2.答案选D. A项意为“道路”;B项意为“治理”;C项意为“训导”;D项出自《中庸》,意为“中庸之道”、“道德规范,处事准则“。
3.答案选C.省略应为“(你)临之(百姓)以庄”。
4.答案选A. A项是宾语前置;B项是状语后置;C项是判断句;D项是主谓倒装。
5.答案选D. A项前者意为“向”,后者意为“比”;B项前者意为“如果”,后者意为“一定”;C项前者意为“什么”,后者意为“哪里”;D项前后二者意思均为“即使”;后者出自《大学》。
6.答案选D. A项意为“有战事”;B项意为“没有羞耻心”,动词短语,今义与“高尚”相反,形容词;C项意为“覆舟”,今义“划船”;D项意为“比喻战争”。
7.答案选CB项意为“对此怎么办”;C项出自《论语》,意为“对此怎么办”;D项出自《孟子》,表示反问,意为“怎么能”。
8.答案选D. ABC项意为“荒年,五谷无收”;D项《孟子》意为“为……感到饥饿”。
9.答案选D. A项意为“成为”,动词;B项意为“替,给”,介词; C项“何以……为”是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语气词“为”可译为”呢”; D项出自《中庸》意为“治理”,动词。
10.答案选A. A项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运用了借代手法,意为“平民百姓”;其余分别运用了排比、比喻和对比手法。
11.答案选C. 例句出自古乐府《木兰词》。
“征”“伐”“攻”“取”四“动词与战争有关:“征”带有褒义,最初“于天子攻诸侯,攻无道者;“伐”本是中性的,后“由于常同征连用,也带有褒义;“征”和“伐”是公开“、大张“鼓的军事行动;攻是攻打,多指具体攻打某个地区或城市;D项“取”意为“攻取”;C项“相”意为“辅佐”。
高二语文2020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答案
高二语文2020版选修《论语》之为政以德答案1.关于“孔子”孔子小档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论语》这部书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春秋时期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全书共二十篇;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编为“四书”。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回顾:《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六艺指的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在“五经”基础上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完整版)论语课后答案
《论语》课后练习精讲一、《为政以德》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
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
“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
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
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1.2)(2.8)(17.21)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
《<论语>选读》补充思考练习题(附答案)一.为政以德(一)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④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
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⑤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根据上述材料,分点概括孔子的“百姓观”。
【参考答案】①以德、礼导民;②富而后教;③节用爱人,使民以时;④反对横征暴敛;⑤藏富于民。
(二)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②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③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⑤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请分析上述材料,孔子对为政者提出了哪些要求?【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
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小人必然会被感化,没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2)反对武力征服,主张‚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3)自身要正,统治者自身的榜样是对老百姓最好的教育,‚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
《论语》习题1——为政以德的解读和练习(一)为政以德——治国的德政主张在治国方略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数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也叫“德治”。
[内涵解读](1)为政以德“德”和“礼”是孔子政治的主要主张。
“为政以德”是对执政者的素养、执政的方法提出的要求。
执政者应实行“仁政”:①以民为本,对百姓不能过分地压迫剥削,应在富民的同时教化百姓;②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树立榜样,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
冉有问政时,孔子先强调“富之”再强调“教之”。
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均不容忽视,但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主张。
(3)先富后教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
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
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之间没有矛盾,只是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是提倡百姓要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
(4)“均贫富”与“均无贫”“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
[语篇摘译]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孔子说:“运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百姓,百姓可以免除罪过但没有羞耻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顺。
论语十课练习进步及规范标准答案
《为政以德》练习题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三、如何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论语集注》把它释为“各得其分”(不同等级地位的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的部分),你认为有没有道理?五、默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_____________________。
”(2.1)2、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2.3)3、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盖均无贫,和无寡,。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1)4、,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13.6)一、2.3章提出哪两种治理百姓的方法?孔子认为哪一种更好?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法治、礼治。
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
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治的特点。
但也应认识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了道德,却忽视了刑政、法治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二、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这句话两者没有矛盾,它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
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只有先满足了百姓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精神的教化,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先“富之”。
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是要重视“教化”。
高二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练习:课时跟踪检测(一)+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课时追踪检测 ( 一) 为政以德一、基础稳固1.以下加点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风格B.子适卫,冉有仆.仆:倒在地上C.无乃尔是过.与过:责怪之可也攻:攻打D.小子鸣鼓而攻.分析:选C A 项,格:至,来。
这里指内心归依,五体投地。
B 项,仆:驾御车马,赶车。
D 项,攻:批评,谴责。
2.指出以下加点词的活用现象,并解说含义。
(1) 曰:“富之。
”富: ____________________.(2) 于斯三者何先.先: ____________________(3) 既来之,则安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4) 举善而教不可以,则劝善: 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使动用法,使富饶(2)名词作动词,把放在前方,先做(3)使动用法,使来(4) 形容词作名词,守道义的人,优异的人3.请解说以下加点词“于”的用法和意义。
(1) 于斯三者何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虎兕出于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季氏富于周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介词,在(2)介词,引出动词的对象,可不译(3)介词,对 (4)介词,从 (5) 介词,比(6)介词,向4.以下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同样的一组是()A.①则修文德以来之.②临之以庄.B.①有耻且格②且尔言过矣..C.①固而近于费②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D.①既富矣,又何加焉.②子为政,焉.用杀分析:选 A A 项,均为代词,指人; B 项,连词,表递进,并且/ 连词,表并列,并且; C 项,连词,表并列关系,并且/ 连词,表修饰关系; D 项,疑问语气词,呢 /疑问代词,哪里。
高二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 第一课 为政以德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1.关于《论语》《论语》是孔子生平言论的汇集,对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文学、艺术等,都有许多深刻、精辟的见解,比较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中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在当今,《论语》也有“东方圣经”之称。
孔子在立身处世、治学修身、为政治国等方面的理论和智慧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他的“尚德”思想对于青年学子锻造以天下为己任、积极进取、刻苦勤奋、自强不息、仁厚博爱的品格,温、良、恭、俭、让的优雅气度,将有很大帮助。
2.关于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先秦时有“六艺”(学习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配有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庄子》中称为“六经”(此“经”与后来的“经”不同)。
西汉时尊儒,将儒家经典称为“经”,设“五经博士”研究传习,由于“乐”失传,所以称“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东汉时加《论语》《孝经》,成为“七经”。
唐时,将《礼》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礼,将“春秋三传”列入“七经”之中,作为科举考试内容,称“九经”:《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尔雅》,成为“十二经”。
宋时又加《孟子》,成为“十三经”。
清代有《十三经注疏》,将原文及前人的注疏合刻,成为儒家经典集大成之作,被认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典籍”。
南宋朱熹又将“三礼”合并,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章,加上《论语》《孟子》称“四书”,又将《易》《诗》《书》《礼》《春秋》称为“五经”,加以“章句”(注疏)、“集注”(综合前人评价),成为“四书五经”。
3.为政以德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课时作业:第一课为政以德Word版含解析
第一课为政以德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论.语(lùn)仆.人(pú)何以伐为.(wéi)B.社稷.(jì) 颛.臾(zhuān) 买椟.还珠(dú)C.虎兕.(sì) 大禹.(yǔ) 分崩.离析(bènɡ)D.后羿.(yì) 聚敛.(jiǎn) 偃.仰啸歌(yǎ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C.求!无乃尔是过与D.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无误的一项是()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区别B.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去:离开C.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劝:努力D.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若:像,如同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表述正确的一项是()(1)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4)子为政,焉.用杀A.(1)和(2)相同,(3)和(4)相同B.(1)和(2)相同,(3)和(4)不同C.(1)和(2)不同,(3)和(4)相同D.(1)和(2)不同,(3)和(4)不同5.《论语》这部书是______学派的经典著作,主要是记录______时期我国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_及其________言行的书,全书共________篇;内容涉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的道理等方面。
宋代朱熹把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6.名句填空。
(1)__________________,民无信不立。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则安之。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
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
“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
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
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为政以德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先祖原是宋国的贵族,在一场政治斗争中失败后逃到鲁国,但到孔子出生的时候,已沦为平民。
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
孔子年轻时因家境贫寒给季氏做过委吏(管理粮仓)和司职吏(管理牲畜),工作很出色。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目的和方向,系统地从事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学习。
他学无常师,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三十而立”,自30岁开始,他独立参加社会政治生活,并且创办了私学,开始收徒讲学。
相传,他的弟子先后有三千人,最著名的有颜回、子贡、季路(子路)、冉有、曾参等。
私人讲学之风的开启,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50岁那年,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
56岁那年由大司寇(主管司法)行摄相事,但为时不长,被迫辞职。
后又周游宋、卫、陈、蔡、齐、楚等国,为时14年,在诸侯面前游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结果是处处碰壁,终不被重用。
后来,回到鲁国致力于教育和整理古代文献,又将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73岁时,孔子因病逝世,葬于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北边泗水河畔。
2.周公旦汉族(华夏),姓姬,名旦,氏号为周,爵位为公。
西周政治家。
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因谥号“文”,又称为周文公。
文王之子,排行第四,亦称叔旦,史称周公旦。
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
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勾结商纣子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史称“三监之乱”。
他奉命出师,三年后平叛,并将国家势力扩展至东海。
周公主张“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
周公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以德为政,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
《为政以德》部分,重在阐明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和施政方法。
孔子主张把德治和礼治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准则;用教育和感化的方法来影响和引导人们去恶从善,以期达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
孔子反对法治和刑治,反对用行政命令的手段来强迫人们服从统治者的意志。
孔子认为,“德”不仅可以调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而且可以缓和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各自内部彼此之间的关系,甚至可以用来处理邦国之间的关系,如“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的一生,就是向各国君王宣传道德政治的一生,是修身养性的一生,是周游列国、创办私学对老百姓实施教化的一生。
他推行德政思想不遗余力,因为他知道,只有实行德政,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德政是孔子的人生追求,也是他孜孜以求的理想。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3)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13.9)[突破词句]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共:____________________(2)道.之以政道:____________________(3)子适.卫适:____________________(4)子曰:“庶.矣哉!”庶: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通“拱”,环抱,环绕(2)通“导”,训导(3)动词,去,到(4)人多,众多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既富矣,又何加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百姓就会有羞耻心而内心归依。
(状语后置句)(2)已经(让他们)富裕起来了,下一步做什么?(宾语前置句)[要义探究]3.第1段中,孔子以北极星作喻,表达了孔子怎样的思想?点拨:孔子提倡以德治国,他把当政者比喻成众星环绕的北极星,是希望当政者主动成为道德模范,以身作则,为全民树立榜样。
当政者靠道德施政,才能得到全民的拥戴。
4.孔子是如何看待“政刑”和“德礼”的?对孔子的观点,你又如何评价?点拨:孔子认为,“政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以“德礼”治国,才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人们的思想觉悟还没有达到高度自觉之前,社会秩序仍需要“政刑”来维护,同时也需“德礼”的不断教育。
这样,“政刑”和“德礼”兼而有之,逐步提高全民素质,才有可能最终达到“德礼”治国的理想境界。
(言之成理即可)5.第3段中,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什么?你怎么看待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点拨:孔子“教之”的内容应指“道之以德”和“齐之以礼”。
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路,正是为政者治理国家所应遵循的规律,也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民贫,也会为生计抛弃羞耻之心和善恶标准;只有先富而后教,“德礼”的施行才不会流于形式。
(言之成理即可)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12.7)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5)[突破词句]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①必.不得已而去必:__________________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必:__________________(2)①民无信.不立信:__________________②敬事而信.信:__________________(3)①于.斯三者何先于:__________________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于:__________________(4)①使民以.时以:__________________②道之以.政以: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②副词,一定,必然(2)①名词,信任②动词,恪守信用(3)①介词,在②介词,对(4)①介词,按照②介词,用,拿[要义探究]7.在“食、兵、信”三者中,孔子为什么极力推崇“信”?点拨:孔子在这里阐述了自己的为政策略,他认为治理一个国家,物质基础和军事实力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赢得百姓的信任。
民心向背,是治国的关键,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8.孔子为何主张治国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点拨:孔子的这一主张正是他“仁政”思想的体现,仁政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
孔子认为统治者首先要考虑人民的利益,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这些职责包括:做事严肃认真并恪守信用;节约用度并惠爱人民;不在农忙时节安排劳役。
用孔子的话说,就是“仁者爱人”,这是统治者的职责。
诵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4题。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突破词句]9.请从文中找出三个成语并作解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既来之,则安之:把他们招来之后,就要好好安顿他们。
(2)分崩离析:形容集团、国家等分裂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