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沈周霄:《斑纹》教学实录及点评
《斑纹》课堂教学实录2
《斑纹》课堂教学实录2《斑纹》课堂教学实录2[教学设想]苏教版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模块专题选文是以人文母题立意为原则,常常打破文体、时代的界限,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新思路。
“科学之光”专题中的《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传统意义上的说明文,《〈物种起源〉绪论》《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本身都是札记或学术论文,但也都是为了向读者介绍或说明某种观点和知识,大体上也可以归入说明文的范畴,而《斑纹》,虽然也有说明文的一些特点,但通体上说,更像散文。
因而,学习《斑纹》,从散文的角度更为合适。
[教学过程]一、总体感知师:同学们,读了《斑纹》之后,你认为本文是什么文体?请说说你的理解。
生:本文是科学小品文。
因为它写到了形形色色的斑纹,介绍了许多动物知识。
生:我也觉得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因为说明是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文章在说明蛇的行动迅速、诡谲时还使用了举例子(一条蝰蛇)、列数字(1/25秒)和引用(“像眼镜蛇一样万无一失”)等说明方法,其他地方也有这种情况。
师:你看书看得很仔细,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斧神工。
所以无论是从文章以一驭多,自由洒脱的构思和笔法,还是从文章的主题或语言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本文更像一篇散文。
这也反映目前文学创作在文体上走向融合渗透的一种趋向。
师:谁能简要介绍一下文章的作者?生:《斑纹》的作者周晓枫是当代著名青年散文家。
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2019年调入北京出版社。
著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曾获冯牧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奖项。
课文《斑纹》就是选自散文集《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的一篇散文随笔,有删节,原文发表于《花城》2019年第6期。
师:有评论家说,现代社会,当散文写作日益成为文人养病的方式时,周晓枫的散文则承继了中国散文的人文传统,将沉静、深微的生命体验溶于广博的知识背景,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复杂的、常常是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斑纹》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斑纹》2. 课程类型:语文阅读理解3.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4. 教学对象:五年级学生5. 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斑纹》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 能够运用skimming 和scanning 的阅读技巧快速获取信息。
(3) 能够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4) 能够运用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斑纹》的主要内容介绍2. skimming 和scanning 阅读技巧的讲解和练习3. 小组讨论: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4. 写作技巧指导:如何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1. 导入:通过展示大自然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大自然的印象和感受。
2. 阅读课文《斑纹》: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3. skimming 和scanning 阅读技巧讲解:讲解如何通过skimming 和scanning 快速获取信息。
4. 技巧练习:让学生运用skimming 和scanning 技巧,快速获取课文中的相关信息。
第二课时: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自然的美丽和伟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写作技巧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3. 学生写作: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写一篇关于大自然的小作文。
4. 作文展示和评价: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以及作文的质量,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技巧的掌握,以及对写作技巧的应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斑纹》的文本2. 大自然图片素材3. 写作纸张和文具4. 小组讨论记录表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一次户外大自然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奇妙,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斑纹》优秀教案设计
《斑纹》优秀教案设计《斑纹》优秀教案设计教学日期: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纹。
过程与方法: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度社科类文章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形象艺术的表达能力,对哲理性阐述的理解能力领会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情况四、简介作家作品周晓枫,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做过八年儿童文学编辑,现就职于北京出版社,《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过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
语言富于想像力和音乐感,曾获冯牧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
五、研析文本师生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点拨,明确答案。
问:文中提到了哪些斑纹?答:蛇、蓑蚰等其他动物、大地、生活。
问:作者有没有对这些动物的斑纹本身作具体的描绘?答:没有问:那么,作者重点写这些动物的哪些方面?答: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问:作者以为动物的`斑纹与其生活习性或生存状态有着怎样的联系?答: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
问:动物斑纹暗示着动物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那么,作者从大地的斑纹中又体悟到了什么呢?答:自然规律问:根据前两个问题,你能否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答: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六、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解斑纹的思路,但文中还有很多哲理性的句子还需我们进一步探讨,从而来把握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考。
我们下一节课在上。
七、布置练习:找出文中议论性语句,体会其意义。
(或找出你不懂的句子揣摩讨论)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对《斑纹》的写作思路有了清醒的认识,那么,这一节课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对斑纹的形象描述和对斑纹的理性阐述。
《斑纹》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斑纹》教案范文课时安排:1课时年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斑纹》的内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 学会从大自然中寻找美,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1. 课文中生僻词汇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美。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各种斑纹图案,引导学生观察、欣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课文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语气等,使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3. 课文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解释生僻词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 讨论交流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从大自然中寻找斑纹,并分享自己的发现。
三、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家长协助学生从大自然中寻找斑纹,并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
3. 写一篇关于《斑纹》的作文,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感悟。
六、课堂实践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斑纹描写,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展现斑纹的美。
2. 作品展示:学生将自己从大自然中拍摄的斑纹照片或绘画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3. 情景剧:学生分组表演情景剧,展现课文中的斑纹景象,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大自然中的斑纹图片,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 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斑纹》教案
高二语文《斑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赏读多种写作手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充分领悟本文的哲理和情感。
3.热爱自然,敬畏自然,学会以平视的角度和深度的情感体验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斑纹”的内在含义,了解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各种“斑纹”,揣摩本文诗意的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富于思考的哲理性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采采蝇是非洲一种传播昏睡病的有害昆虫,经常叮咬马、羚羊和其他草原动物。
奇怪的是,它们对斑马却很少骚扰。
这是什么原因呢?斑马的斑纹能帮助它抵御采采蝇的叮咬。
2、斑马的条纹是一种“护身符”。
因为黑白条纹在阳光或月光的照射下,吸收和反射的光线各不相同,这样可以使斑马的身体轮廓变得模糊起来,远远望去,很难将它同周围环境分辨开来,也就不容易被猛兽发现了。
通常,狮子是在黄昏或黎明时狩猎的。
一旦它发现了斑马,对方黑白分明的条纹,也往往使狮子难以判断自己与猎物之间的距离。
如果对方是一匹正在运动的斑马,那么准确估计它的实际位置和运动速度,就更加困难了。
二、整体感知1、速读全文,画出有“斑纹”一词的语句。
2、思考:结合语句思考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明确:整篇文章应该是按照由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展开的。
行文思路:由形象的斑纹到抽象的斑纹、由斑纹到生物习性到对生命本质的思考、由生命现象到对神秘自然的敬畏。
三、研习文本1、朗读1—5节,思考:文中详写哪种动物的“斑纹”?为什么?明确:详写蛇。
蛇的斑纹最为典型、醒目,重点写蛇可以有代表性地突出“斑纹”;不只写了蛇的斑纹,还写了它的生活习性、生存状态等内容,丰富了文章的表现范畴,作者写“斑纹”并不为单一地介绍动物皮毛,同时也是向我们展现一个丰富真实的自然界。
重点突出,便于下文画卷式地展开丰富生动而神秘的自然乃至整个笔底世界。
蛇的文化内涵丰富,相关的寓言和传说较多,可以引发读者兴趣,以作者强烈的情感来加强读者的情感体验,丰富文章的文化内涵。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斑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斑纹。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物的热爱。
(2)培养学生珍惜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理解课文《斑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
(2)对斑纹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斑纹》的文本。
2. 与斑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与斑纹相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斑纹的了解和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斑纹》。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语气。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组内讨论。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 探究斑纹的种类和特点:(1)学生观察图片,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6. 了解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斑纹》。
(2)用生字词造句。
(3)观察身边的斑纹,画一画并简要描述。
2. 拓展作业:(1)收集更多关于斑纹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以“我眼中的斑纹”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
《斑纹》教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斑纹》,了解作者沈石溪及其作品特点,把握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关爱和尊重,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鉴赏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把握。
2. 联系现实生活,理解作品中的生态观。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段落,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4. 联系实际:将作品中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1)导入:介绍作者沈石溪及其作品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作品背景。
(3)课文朗读: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课文。
(4)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2. 第二课时:(1)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2)自主学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总结作品中的生态观。
(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智慧。
(4)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斑纹》的作者沈石溪及其作品特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了解作品背景。
3. 课文朗读:全班同学共同朗读课文。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5. 案例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人物形象。
6.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的智慧。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了解作者及作品背景,朗读课文,讨论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运用课文中的例子,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作者的敬佩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和短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2)课文中的抒情和议论部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斑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斑纹的观察和了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小组讨论,共同解答问题。
3. 生词学习:(1)教师出示生词,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解释生词的含义,学生跟读。
(3)学生运用生词进行造句。
四、作业布置1. 回家后,学生可以选择一种斑纹进行观察,并写一篇短文描述。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等方面进行评估,以便在下一节课中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积极性。
2. 案例分析:以课文中的斑纹为例,让学生观察、分析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分组让学生互相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斑纹课堂实录
3.《斑纹》第一堂课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晓枫的《斑纹》,先来了解一下《斑纹》这篇文章选择周晓枫的作品集《兽皮上的地图》。
据她自己说,这本书收集了她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这是她自己的评价。
那么也有人评价说,“《斑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这是周蓬桦对《斑纹》的一个评价。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周晓枫用她的心底的温存为我们介绍了这副兽皮地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师:那么下面先让我们快速浏览、聚焦斑纹,找找文中直接描写斑纹的语句,看看有哪些发现。
(学生浏览)师:好,差不多就把笔放下。
师:这边第三位女生,你先来寻觅一下作者所说的斑纹。
生1:第一段的最后几行(朗读),“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
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
”师:好,这几句话描写蛇的斑纹。
生1:第二个地方是第四段第二行,“它可以慵懒地枕在自己波斯地毯般复杂的花纹上度过悠长的午后。
”师:她这里写的是花纹,并不是直接描写斑纹,但也是写蛇的斑纹。
生1:还有就是第七段。
师:第七段?生1:全是的,全部都是的。
师:全部都是写这个斑点斑块或者斑纹。
但它不是直接地写斑纹的语句。
生1:第十段。
师:第十段?生1:第十段全是的。
师:全是的,那把直接写斑纹的语句找到,再次再强调,直接写斑纹的语句。
生1:“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
”(朗读,“疱疹”读错)师:这是念疱疹。
生1:“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
”(继续朗读,“妊娠纹”读错)师:妊娠纹。
生1:(继续朗读)“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
”师:嗯,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
生1:(继续朗读)“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
”师:好,这十一段其实都是在写什么的斑纹?生:大地的斑纹。
师:好,甚至大地都是有斑纹的。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
《斑纹》说课稿+教学反思《斑纹》说课稿《斑纹》这篇课文出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第二个板块“奇异的自然”,这个专题的学习方式的文本研习。
教材第41页“写作指导”中有一段说明:“‘科学之光’专题所收入的全部是说明文。
这些文章,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文艺性说明文。
是用文艺笔调或形式写成的说明文。
它的写法颇多,可以调动各种写作手法,甚至采用故事、童话或寓言的形式,让读者觉得活泼有趣,使人们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
如《南州六月荔枝丹》和《斑纹》。
”可见,教材对于《斑纹》的文体定位是文艺性说明文,在学习本文时应体会这种“在艺术享受之中接受科学熏陶”的过程。
而且本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把这篇文章定位为说明文来教学了。
但初读《斑纹》,却迷失在周晓枫华美而考究的文字当中。
这个专题中,最吸引人、最耐读的文章应该就是这篇《斑纹》了,这也可以说是选择这篇文章来执教的原因。
但它也是最不像说明文的一篇文章。
看着“文艺性说明文”的文体定位,不禁有些疑惑。
看了周晓枫的原文之后,更加觉得左右为难:这本是一篇更加丰富绵密的散文啊,作者用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雕琢出来的那些清晰真实的感受,被大幅删减,成了教材中的这篇课文,少了很多主观的感触,主要是以客观描述为主(特别是蛇这部分),这样就是说明文了吗?想来学生也有类似的感受。
批改了学生的预习作业后,他们的初读感受大致如此:文章的语言很生动,很美;作者写了这么多斑纹,到底想表达什么;这篇文章是说明文还是散文?这些问题应该是重点要解决的教学内容。
再细读《斑纹》,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奇异之美的散文,大自然的奇异之美包含许多方面,斑纹是其中之一。
在这篇文章里面,周晓枫写了很多的斑纹,引用文中的一句话来说,“斑纹无处不在”。
周晓枫的这篇文章写得很美,首先就在于它呈献给读者很多斑纹的美,这些斑纹甚至超出了我们平常的想象;其次是语言美,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周晓枫书面语言的丰赡、华美、考究和绵密;再次是思维美,周晓枫对于大自然有着独特的思维,她常常在自然、文化和人生之间,发现富于智慧的意义联系。
课文《斑纹》教案
课文《斑纹》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斑纹》的基本内容,了解斑纹的种类和特点。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分析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提高观察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动物世界的好奇心和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课文《斑纹》是一篇介绍动物斑纹的文章,通过讲述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中的奇妙现象。
2.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理解斑纹的定义和作用。
2.3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分析不同动物斑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动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斑纹》,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3.3 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斑纹特点和形成原因,分享自己的观点。
3.4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斑纹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意义。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课文知识。
4.2 研究性作业学生选择一种动物,调查其斑纹的特点和形成原因,下节课分享。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5.2 作业完成情况教师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和research 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独立思考能力。
5.3 小组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提供《斑纹》的文本,确保文字清晰,便于学生阅读。
6.2 图片素材收集不同动物斑纹的图片,包括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等,用于课堂展示和讨论。
6.3 视频资料寻找相关的科普视频,展示动物斑纹的形成过程和实际应用场景,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6.4 参考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动物斑纹的科学解释和趣闻轶事的额外阅读材料,供学生拓展阅读。
《斑纹》教案范文
《斑纹》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斑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斑纹现象,提高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斑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对自然界的关爱和尊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掌握文章中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2. 深入剖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手法。
3. 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对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现象进行深入剖析。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梗概、作者简介、主要知识点等。
2. 准备相关生物学知识的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拓展讲解。
3. 准备问题讨论指南,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内容】1. 文章梗概和作者简介。
2. 主要生物学知识点的讲解。
3.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分析。
【课堂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大意。
2.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
3. 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对自然界斑纹现象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斑纹现象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斑纹》这篇文章的学习。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了解大意,体会文章的情感表达。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章中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讨论效果。
3.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高中语文_斑纹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五《斑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了解“斑纹”的含义。
2、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本文,把握文艺性说明文的特点:既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学法指导】1.阅读法:通过阅读文本,做到整体理解和把握。
2.探究法: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理解的问题要学会讨论和探究,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周晓枫自己评价自己的作品:《斑纹》收集了我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散文,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作品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部作品中的一篇《斑纹》。
(板书:课题)【基础积累】逶迤 wēiyí盘踞 jù轮廓 kuò剥落 bō匍匐 púfú伺机 sì巢穴 xué禁忌 jìn 悄无声息 qiǎo【把握作者】周晓枫,女,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毕业于大学中文系,曾做过数年儿童文学编辑。
后调入北京出版社,现任《十月》杂志副主编。
出版有散文集《上帝的隐语》、《鸟群》、《收藏——时光的魔法书》、《斑纹——兽皮上的地图》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等奖项。
周晓枫认为,散文应该是“活性的、音乐性的、解放性的”,她的散文独抒性灵,表达真我,传递个人生命的体验和思考。
近年来,作为新散文运动的一员主将周晓枫,以其独特的极具痛感的文字和对世间万物的感悟以及被智慧的光芒照亮的深刻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大量颇具先锋意识的散文文本和真实、新鲜的人生经验。
被称为感性的思想者。
【文本研讨】1.你对“斑纹”的理解是……?(学生思考---回答)2.本文提到哪些事物?这些事物是否都与斑纹有关?(学生阅读思考并回答上面的问题)(教师展示图片,用直观的图片解决抽象的问题)明确:蛇、鲑鱼、螺壳、瓢虫、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等。
3.作者由动物的斑纹又联想到哪些内容?明确:联想到美女的文身、病变的皮肤、母亲的妊娠纹、遇害者的抓痕,进而说明斑纹无处不在。
《斑纹》教案6
《斑纹》教案6文本内容探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把握“斑纹”的涵义把握行文思路,揣摩诗意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探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的内涵,把握文中的哲理和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自然,敬畏生命,学会以平等的视角来看待自然和生活。
重难点:重点:斑纹的涵义和议论性语句的内涵;难点:思路的把握和主题的突破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略)二、谈谈你读的感受。
(随意谈,尽量让学生将内心的疑问提出来。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到底文章在讲什么呢;为何写蛇的文字这么多呢;对具体的字句怎么理解呢;)三、读课文,按顺序找出文章列举的东西。
1、出示:蛇蓑鲉鲑鱼螺壳鹰隼长颈鹿,斑马老虎豹子兔、羊、鹿、牛;狮、虎、狼、豹;虎和梅花鹿老虎斑马昆虫老虎斑马奶牛毒蜂文身疱疹妊娠抓痕大地老趼冰花陶瓷蛋卵记忆爱恨地球人讲:列举出现象之后,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这些文章列举的现象中你发现了什么变化。
1、范围的变化:动物—自然界—人类社会—宇宙2、视角的变化:直到爱与恨都是“人”的视角,而下文所写的地球和人时从“神”的视角来写的。
3、有具体的有抽象的4、有宏观的有微观的5、有先天的有后天的6、……(鼓励学生发现文章行文时选取斑纹的变化)2、抛出问题:作者的为何写斑纹呢?学生交流作答,问题参考答案:作者写斑纹是传达自己的思考。
那些思考呢?斑纹源于对简单图案的嗜好,简单的图案形成了惊人的繁复效果对强与弱、善与恶的思考(对强与弱的思考有:质疑团结就是力量;强者和弱者的谋划一致。
善与恶的思考:造物的偏袒;善恶秘密接壤,且离交集最远的善将被最早消灭。
)斑纹对称设计斑纹无处不在人也是斑点(神,)3、为何写到神了呢?是指大自然,造物4、解题:题目“斑纹”在文中有哪些含义?①具体的: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图案与颜色);②抽象的:指其他自然与社会现象,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5、关于文章的详略问题。
①、请概括出第一部分介绍了蛇的哪些生活习性和特征?析:简约的身体迷惑性的斑纹跑动的动作蛇的文化寓意蛇的尾鳞和牙齿攻击的速度。
《斑纹》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师点评与总结
总结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 教授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 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点评学生表现:对学生的课 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 行点评,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强调重点难点:强调本节课 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
意掌握和运用
布置作业与思考题:布置相 关作业和思考题,引导学生
进一步拓展所学知识
05
教学评价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 精神,提高学习效果。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学Hale Waihona Puke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写作、口语表达等。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人生百 态,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和语 言描述方法,表达对斑纹的 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 比较,认识斑纹的形状、色 彩和纹理等特点
期末考试成绩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评价标准:根据考试内容、难度和评分标准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结果: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评价标准得出评价结果 评价反馈: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掌握情况:评估学生 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
能力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 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 和动物的热爱和 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社 会和环境问题, 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艺术鉴赏 能力
帮助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 值观,促进全面 发展
03
YOUR LOGO
高一语文《斑纹》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高一语文《斑纹》第一课时课堂实录《斑纹》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周晓枫的《斑纹》,先来了解一下《斑纹》这篇文章选择周晓枫的作品集《兽皮上的地图》。
据她自己说,这本书收集了她近年来以动物为主题的作品,“这十篇或长或短的文章,动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温存”,这是她自己的评价。
那么也有人评价说,“《斑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这是周蓬桦对《斑纹》的一个评价。
师: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周晓枫用她的心底的温存为我们介绍了这副兽皮地图,到底给我们带来了哪些远逝的鲜活事物呢?师:那么下面先让我们快速浏览、聚焦斑纹,找找文中直接描写斑纹的语句,看看有哪些发现。
(学生浏览)师:好,差不多就把笔放下。
师:这边第三位女生,你先来寻觅一下作者所说的斑纹。
生1:第一段的最后几行(朗读),“无论静止还是游动,斑纹都加重了观察者的视觉混乱。
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用心险恶的美。
”师:好,这几句话描写蛇的斑纹。
生1:第二个地方是第四段第二行,“它可以慵懒地枕在自己波斯地毯般复杂的花纹上度过悠长的午后。
”师:她这里写的是花纹,并不是直接描写斑纹,但也是写蛇的斑纹。
生1:还有就是第七段。
师:第七段?生1:全是的,全部都是的。
师:全部都是写这个斑点斑块或者斑纹。
但它不是直接地写斑纹的语句。
生1:第十段。
师:第十段?生1:第十段全是的。
师:全是的,那把直接写斑纹的语句找到,再次再强调,直接写斑纹的语句。
生1:“曼妙的纹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娆和蛊惑,病变皮肤上布满令人生厌的疱疹。
”(朗读,“疱疹”读错)师:这是念疱疹。
生1:“母亲骄傲,腹部的妊娠纹象征孕育和新生。
”(继续朗读,“妊娠纹”读错)师:妊娠纹。
生1:(继续朗读)“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
”师:嗯,这些斑纹是即将受孕的标记。
生1:(继续朗读)“镰刀的弧光闪过,庄稼留下短小尖利的根茬。
”师:好,这十一段其实都是在写什么的斑纹?生:大地的斑纹。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斑纹教学实录
《斑纹》教学实录周晓枫的《斑纹》,在必修五第一单元,是“奇异的自然”这一块里的文本研习课文。
这篇文章,初读时不甚喜欢,感觉完全是散文,怎么放到了这个单元呢。
特别是读到第三节“与人类同步结束伊甸园幸福时光的受难者是蛇”时,感觉这样的句子怎么能是说明文呢,完全把神话与客观自然混在一起谈了。
等读到第八节时,便不能不惊叹作者的才华。
第八节写到鹿与老虎在夜间出没,作者情不自禁抒情地描写,写出极美的意境!(这里的文字读一遍就几乎能背上了:当梅花鹿群走过,就像一座漂移的花园;而鹿群的远方,虎已步出月光下的营地,树影婆娑,冈峦低觉,它站住,凝眸星宿——那晚空中开放的天上花园。
)等到读完全文,感觉作者真是有才华,文章也是好文章,颇有哲理颇有意境的可让人回味的好文章。
一、学生自读。
这样的文章,写尽了自然界的斑纹,交融着作者对自然的理解,对自然的热爱,兼有说明文的知识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那么学生是否读得懂呢,是否喜欢呢?上这堂课时,刚好我必须去听课,便让课代表在黑板上写了四个题目,让学生自读此文,完成练习。
题目:1、本文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100字2、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你认为哪几节可深加回味?在书上画出你认为精彩的句子。
100字3、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加以概括。
200——300字4、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请说出理由。
200字。
我去听课了。
下课时,他们的作业也送来了。
本来我准备一人发一张纸的,课代表却是一人发了两张,都写得密密麻麻的。
一看,学生写得真是不错!第一题,写了哪些事物和现象,必须要梳理课文,概括作者写到了内容。
几乎所有人都能概括。
第二题,对语言的理解,四分之三的同学觉得语言很精彩,文学意味浓,可深加回味。
特别指明了第7、8节,第11节,第14节,这几节的语言得到大家认同。
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跟我的看法也比较一致。
第三题,有三分之一的人概括得较好,概括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自然的神奇”。
第四题答案,无非是喜欢或不喜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必然指向言语形式——评沈周霄老师执教的《斑纹》苏州中学园区校孙晋诺如果说莫言开创了小说叙事的新方式,那么,周晓枫则开辟了散文言语表达的新途径。
周晓枫散文给人直观的感受如烟花烂漫于一派春光之中、繁星闪烁于辽远的苍穹之内,满眼的花团锦簇、光芒四射,顿时把你淹没在这种无法用逻辑思维分析辨别的感动与混乱之中。
至多,你只能像古人命名星座一样把握大体的轮廓。
《斑纹》就是典型的代表。
斑纹,在文章中很难用原来的线索或是托物言志之物来界定,因为,斑纹,在周晓枫的笔下,只不过是她要表达对这个世界的哲理思考和审美感受的一个触发点,犹如喷泉一样的言语智慧借着这些星星点点的斑纹迅速把对人类世界的哲理性思考无规则无规律无节制地喷射出来,形成了瞬息万变的动态图景;有时,甚至远远地离开了斑纹这一触点而延伸到深邃的天际。
其妙处在于,周晓枫具有把对人类、生命、生活纷繁的思考迅即与斑纹这一意象接通,表达出无限丰富意蕴的言语智慧。
阅读教学,必须承担起让学生能感受到这种言语智慧的任务,因此,本篇文章阅读教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读出这些“言语的可能”。
沈老师的教学步骤非常清晰。
首先,初步认识文本的基本面貌。
认识的维度有二:一是基本的段落层次的梳理。
这是阅读教学最原始的内容,现在早已被人们弃之如敝屣。
沈老师不避浅陋嫌疑,并且列出提纲让学生填空,对于本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意义在哪里?就在于能够让学生面对周晓枫的言语喧嚣擦拭一下眼睛,不致于眩晕;冷静一下头脑,不致于混乱。
这,对于阅读这篇文章来说极为重要,不然,就只能被周晓枫的语言给灌醉。
二是基本的语义内涵的梳理。
段落划分实则是“轮廓”描述,而要真正走进文本,则需要指出具体的路径。
沈老师课一开始便非常巧妙地指点给学生打开本文阅读之门的三把钥匙:科学性、文学性、哲理性。
由此,学生认识到周晓枫并不是在说明“斑纹”,而是在表达“自然界生死、新老循环交替的规律”、“世界的真相”、对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宏大的思考等等。
这一教学环节为下文“品味周晓枫文字的独特魅力”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其次,品味言语智慧的示范。
言语智慧的范畴甚广,本文可圈可点的语句俯拾皆是,从哪里入手,这是一个难题,也是考验一个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见识与水平的关键点。
沈老师选择了两个品味点:一是指向主旨的言语目的理解;一是指向审美感受的言语形式赏析。
可以说,抓住了“品味”的灵魂。
一切的表达皆应为表达的意旨服务,而评判言语表达质量的标准也应该是它与表达目的关联度。
这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守则,可是,目前,很多阅读教学的课堂在各种修辞手法的辨析中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初衷。
沈老师施教方式有一——对比。
主要是原文与改文的对比。
比较阅读有利于快速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教师设置的教学点,也就是对比点,实质上就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点。
沈老师设置了怎样的对比点呢?第一,内容对比。
他把原文第4段中的表达哲理思考的句子省掉或是变换,只保留说明性的语句。
主要是内容的删减。
这一删减突出了周晓枫原文的表达指向,因此学生很快读出了原文的多重哲理内涵:蛇“邪恶绅士一般,优雅从容却邪恶异常心狠手辣”,“蛇更神秘化了”、“这个世界是多么地不公平啊”。
第二,形式对比。
把“因为距离的遥远,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中的逗号去掉,辨析其表达效果的区别。
学生在对比中体会到独特言语形式下丰富的意蕴。
两个对比的示例给学生指出了“品味语言”的方向和落脚点。
再次,品味言语智慧的自我操练。
通过实录,可以发现学生在与教师一同研讨的基础上具备了赏析其言语魅力的强烈意识,知晓了解读周晓枫文字表达指向的基本路径。
比如,对文中虎与鹿群的解读,对“火焰,钱币,玫瑰,河流,死神玄虚的印符”的赏析,表明学生能依据那些“别有用心”的句子与周晓枫展开初步的对话,亦能透过隐秘的言语形式揭开言语智慧的面纱。
最后,言语智慧的内化。
沈老师最后给学生布置了把说明性语段改成文艺性表达的作业,目的是把课上的阅读感悟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智慧。
从以上的梳理可以看出,沈老师立足于教会学生阅读,立足于从言语形式出发,精心选择了教学示范点,引导学生读出文本的丰富内涵,达到了教学的预设目的。
现在有人提出言语形式的导向是语文教学失败的罪魁祸首,其实,这是对言语形式的误解。
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
形式与内容是言语这枚硬币的两面;内容决定形式,形式表达了内容。
阅读教学与大众阅读的根本性区别是,大众阅读直奔内容而去,而阅读教学以破解形式为务。
因为,只有破解了形式的奥秘才会把丰富的内涵突显出来,乃至进行阅读的二次创作,超越作者原有的内涵界定,真正地让作者死去。
因此,阅读教学以言语形式为立足点,最终的目的依然解决的是内容的问题。
把言语形式与言语内容割裂开来,然后以打倒言语形式的方式来强调言语内容的重要,显然是不妥当的。
回顾本课,在言语形式的教学上还可以有怎样的延伸?周晓枫的言语形式究竟是怎样的,沈老师的定位是科学性、文学性、哲理性三性统一。
如果再追问一句:这三性究竟是如何统一在一起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密布全身的鳞片组成斑斓的图案,蛇,夸耀着用心险恶的美。
”这句话单纯从内容上来看,学生都能读得懂;若从内涵的角度解读,可能稍有难度。
为什么一方面作者在夸赞其斑纹图案的“斑斓”和“美”,而一方面又指责它“用心险恶”?这需要联系文化背景,蛇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上是带着阴险与罪恶的,我们常常把内心狠毒而外表漂亮的人称为美女蛇;如果从言语形式的角度看,则又另当别论。
“用心险恶”是丑,同时又是美,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而大自然恰恰是这样的一个矛盾统一体,这一矛盾是人们给蛇加上了人文属性后与其自然属性的对立构成的。
上善若水,水多么仁慈,可是洪水滔天,水又是多么罪恶。
周晓枫正是立足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矛盾统一这一哲理认识运用了矛盾对立的言语形式来表达她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认识的。
以此统观全文,我们会发现,对立是周晓枫的基本言语形式。
比如,蛇是“受难者”,“没有四肢,没有声带,没有听力,没有良好的视力”,真可谓是“灾难”深重,可是,它拥有着“狭长而腥臭的肠胃”发出的是“罪恶的音乐”,因为打扰它几秒的宁静就让人“甚至抵押生命”——又是多么阴险毒辣!美女的文身之美与盅惑之恶,病变皮肤所预示的死与妊娠纹所代表的生,根茬的短小尖利与丰收后的圆润平和,人类无穷的欲望与自己的渺小等等,即道德与欲望、美与丑、善与恶、大与小、远与近都在那些斑纹、斑点、斑块中衔接相和,对立统一。
这正是宇宙自然人类的生存状态,也是周晓枫的言说方式。
从沈老师选择的两个示范点和最后给学生示范的写作练习看,还未能完全厘清周晓枫“文字的独特魅力”之言语形式的奥秘之所在,这不能不说是这节课的一点遗憾!《斑纹》教学实录原张家港市暨阳高级中学沈周霄(现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教学实录】(课前展示教学目标——初步探究《斑纹》的主旨、感受周晓枫语言的独特魅力)一、师生共同探究《斑纹》的主旨师:上课。
同学们好!众:老师好!师:请坐!首先请同学们谈谈对这篇文章的初读感受。
生1:感觉文章比较难懂,不知道作者要表达什么。
众:嗯!(笑)生2:觉得周晓枫的语言比较特别,用词很华丽,但又说不出好在哪。
生3:我很不喜欢这篇文章,感觉作者有一种炫技的感觉,文章深奥做作。
师:好的。
我们现场共48位同学,喜欢周晓枫的语言的请举手。
师:好。
举手的共21位同学,也就是说剩下的27位同学都不喜欢。
老师呢,觉得读文章品语言,就像和人交朋友一般,有的给人的初印象很好,有的呢需要慢慢品味。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斑纹》,体会周晓枫的语言特点。
师:大家觉得《斑纹》是一篇散文还是说明文?众:散文!生4:(举手)我觉得是一篇说明文。
因为这篇文章中用了很多说明性的语言,比如在写蛇的时候,他就用列数据的方式写“一条蝰蛇的出击速度只有1/25秒”。
师:不错。
这位同学敏锐地发现了《斑纹》与一般散文不同之处,其实,《斑纹》呢,体现了作者写作时文体融合的特点,既有散文的文学性,又有说明文的科学性。
师:大家继续谈谈感受,这篇文章读完后,总体感觉是偏向于哲理,还是偏向于抒情?众:哲理。
师:文学性、科学性、哲理性,是解读《斑纹》的三条途径。
在解读本文的主旨之前,老师先检查下大家昨天的预习情况。
请看PPT,完成填空。
(展示PPT:概括整合,全文围绕“斑纹”描写了哪些妙趣横生的事物和现象?完成下列填空。
1-5段,写了的斑纹,阐述了它的习性与文化;6-10段,写了的斑纹,展现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思考;11-14段,写了的斑纹,表达了斑纹中蕴含的绚丽、壮观、诗性的内容。
☆整篇文章是按照由到;由到;由到的顺序展开的。
)生5:1到5段,写了蛇的斑纹,6到10段写了其他动物的斑纹,11到14段写了大地的斑纹,整篇文章是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写的。
师:11到14段除了写大地的斑纹外,还写到了其他的斑纹吗?比如,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这些可以怎么概括?生6:这些是人类内心的斑纹。
众:还有,最后写到地球是宇宙的斑纹。
师:好,那么整篇文章除了由小到大的顺序写就外,还有怎样的顺序特点?生7:(举手)我觉得还有由点到面的特点,蛇是一个点,而在文章结尾几段又写到斑纹无处不在,这就是个面了。
而且,还有着从具体到抽象的写作规律。
师:这位同学,读得很细心,逻辑性很强,归纳得很合理。
作者全文写了那么多的斑纹,那么作者要借斑纹来表达什么主题呢?请大家继续看PPT,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完成填空。
(展示PPT:●文章借“斑纹”,科学地介绍了生物的和自然界的;●文章借“斑纹”,哲学地揭示了世界真相;●作者借“斑纹”,文学地赞叹了生命和宇宙的!)生8:我先说说第一个和第三个空吧。
我觉得作者应该是要借写斑纹,写生物的生存习性,并且哲学地揭示出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真相。
师:这位同学概括得不错。
还有吗?生9:我觉得文章除了谈到生物习性外,还写到了自然界的规律,比如写大地的斑纹一段,作者就借写春天和冬天的斑纹,写了自然界生死、新老循环交替的规律。
生10:我觉得作者最后还谈到了人类的渺小。
师:何以见得?生10:因为,在文章最后,作者说,“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师:好的。
几位同学的分析,都有道理。
这篇文章的主旨突破了一般散文的限制,我们以前学过的一般的散文呢,常用形散神聚来形容,而这篇《斑纹》呢,是典型的形散而神也散,若要细细推敲,其实每一句中说不定都有一些哲理呢。
但总体,来说,文章不外乎科学地介绍了生物的习性、自然界的规律;哲学地揭示了世界的冷酷真相;文学地赞叹了宇宙和生命的奇伟浩瀚。
限于时间的缘故,我们暂且解读到这里,还有的深意,同学们可以课后继续探讨。
(板书:冷酷真相生物习性生命奇伟)二、师生共同品味周晓枫文字的独特魅力师:周晓枫啊,曾经说过,她是一位不可救药的修辞爱好者,对词汇和语句有着长久的雕琢的耐心,完美主义使得她不想放弃每一个局部,难以容忍平淡的表达。